鱼类增养殖课件 第五章鱼类的苗种培育

合集下载

鱼类养殖学 第五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14学时)幻灯片PPT

鱼类养殖学 第五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14学时)幻灯片PPT

生 殖 细 胞 发 育 分 期 :繁 殖 期 生 长 期
成 熟 期
变 态 期
静水中四大家鱼雄鱼的性腺可发育到第Ⅴ期!!!
制作:程汉良
28/234
2、雌性生殖细胞
鱼类卵子是由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增殖期、生长期 和成熟期发育而成的,各时期卵细胞的形态构造 不同,我们可以把雌性生殖细胞分为如下几种
第1时相:指原始生殖细胞分裂而成的卵原细胞,是 卵巢中体积最小的细胞,核大质少,核质均呈弱 嗜碱性,着色较淡〔淡兰色〕,直径5~15μm 。 核径3~8μm
。施追肥最重 。
一次施足 看水施肥,少量屡次
制作:程汉良
6/234
Q & A 5 填空
有机肥包括 无机肥包括
、 、 、。 、 、 等。
粪肥、厩肥、堆肥、绿肥 N肥、 P肥、 K肥
制作:程汉良
7/234
Q & A 6 判断
池塘施肥的时间应选择晴天水体分层后的 下午进展。
水库施肥养鱼可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PG:鲤鱼的脑垂体,简称“垂体〞。
制作:程汉良
22/234
第二节 鱼类的性腺发育
对于人工繁殖来讲,使用激素是一个手段, 前提是性腺要发育成熟〔生长成熟〕。
未达生长成熟的鱼类即使使用激素也不会 产卵。
制作:程汉良
23/234
一、性腺发育规律
鱼类的性腺是由体腔背部两个隆嵴〔生 殖嵴〕发育而来的,生殖嵴的上皮细胞 转化为原始生殖细胞,进一步分化成为 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以后再以不同的 方式发育成为卵子和精子。
无机肥的特点是〔 BC〕D
A.肥效长
B.肥效快
C.营养成份单一 D.使用方便
制作:程汉良
4/234

《池塘养鱼学》第五章 鱼苗、鱼种的培育 教学课件

《池塘养鱼学》第五章 鱼苗、鱼种的培育 教学课件

下塘后15-20d的鲢鱼苗第一鳃耙的形态 (刘焕亮,1992) 左:表示鲢(全长23.5 mm)耳状外鳃耙网 右:表示鲢(全长28.0 mm)鳃耙网,1. 外鳃耙网;2. 内鳃耙网 (骨质小桥)
鳜鱼苗通过视觉来摄食,并且主要以其 他鱼苗为食。初次摄食的鳜鱼苗能够摄取体 高0.5-1 mm左右的饲料鱼,食物颗粒的大小 可以超出其口径20%。
鲢、鳙鱼苗的生长情况 (王武,2000)
鲢、鳙、草鱼鱼种的生长情况(单位:cm;g) (王武,2000)
(二)鱼类苗种生长的研究方法
目前,研究 鱼苗鱼种生长通 常采用四种方法: 直接观测法、日 轮测定法、环片 间隔法和RNA/DNA 比值法。
1.直接观测法
通过对鱼苗、鱼种的体长和体重的测定, 直接估测仔、幼鱼的生长率。主要参数有: (1)累计生长 (2)绝对生长 (3)相对生长 公式: (4)生长加倍次数
不同时期鳜鱼苗的饵料鱼及其规格 (陈瑞明,1999)
海水主要养殖鱼类苗种的食性转化和 食物组成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先摄食微 型浮游动植物,然后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 等大型浮游动物,最后转向游泳生物。
海水鱼类的仔、稚、幼鱼的饵料系列(雷霁霖,2001)
(二)鱼苗、鱼种的摄食 1.摄食效率
Braum(1987)指出:成功捕食到食物 对象的反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 数的百分数,叫做摄食效率或摄食成功率。
2000 12.4 18.9 55.1 42.2 34.9 80.0 100
3000 2.1 39.3 53.1 56.3 47.7 64.7 100
4000 8.8 44.4 61.2 57.0 66.7 93.8 100
7000 6.3 30.0 68.1 67.6 73.9 100 100

鱼类增养殖学5池塘养鱼

鱼类增养殖学5池塘养鱼
26
第一节 养鱼创高产的物质条件——水种饵
二、鱼种 〔二〕养鱼周期和鱼种规格 1.养鱼周期
指从鱼苗养成食用鱼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我国池塘养鱼的养鱼周期一般为2-4年,少数为1 年,其中最后1年〔或数月〕为鱼种养成食用鱼的阶 段,前1-3年〔或数月〕为鱼苗养成鱼种的阶段。鲢、 鳙、鲤、鲫、鳊、鲂鱼一般为2年〔少数为3年〕, 草鱼、青鱼一般为3-4年。两广地区适当短些。
中间〞的施肥原那么。在水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施 有机肥料,在水温较高、鱼类生长的主要季节施无 机磷肥。 〔2〕有机肥料必须发酵腐熟。
42
第一节 养鱼创高产的物质条件——水种饵
三、饵〔施肥与投饵〕 〔一〕池塘施肥 3.施肥方法 〔1〕以有机肥料为主,无机肥料为辅,“抓两头,带
中间〞的施肥原那么。在水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施 有机肥料,在水温较高、鱼类生长的主要季节施无 机磷肥。 〔2〕有机肥料必须发酵腐熟。 〔3〕施肥要量少次多,少施勤施。
肥水池塘或养鱼多年的池塘,池底淤泥较多,一 般施基肥量少甚至不施。
39
第一节 养鱼创高产的物质条件——水种饵
三、饵〔施肥与投饵〕 〔一〕池塘施肥 2.放追肥
施追肥应掌握及时、均匀和量少多次的原那么。 施肥量不宜过多,以防止水质突变。应追施无机磷 肥,以保持池水“肥、活、嫩、爽〞。
40
第一节 养鱼创高产的物质条件——水种饵
25
第一节 养鱼创高产的物质条件——水种饵
二、鱼种 〔一〕鱼种的来源和选择 2.鱼种的选择 〔1〕生长快、味鲜美、个体大。 〔2〕食性以植食性或杂食性为好。 〔3〕习性要求耐低氧、广温性、性温和。 〔4〕抗病力强。 〔5〕苗种和饲料容易解决。 〔6〕能适应市场需求。 〔7〕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生态系统中的饵料基础。

第五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培育

第五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培育

表2-2-8 饱食下塘与空腹下塘草鱼苗的耐 饥饿能力测定(水温23℃)
处理 尾 数 各日龄仔鱼累计死亡率(%)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饱食 下塘
143
0
0
0
0
0
0
0.7
0.7
2.1
4.2
空腹 下塘
165
0
0.6 1.8
3.6
3.6 6.7 11.5 46.7
100
-
3 调节温差
质,排灌水方便。
2.池形整齐,最好是东西向、长方形,其长宽比为5:3。
面积1~3亩,水深1.0m~1.5m,以便于控制水质和日常管理。
3.池埂坚固、不漏水,其高度应超过最高水位
0.3m~0.5m。池底平坦,并向出水口一侧倾斜。池底 少淤泥、无砖瓦石砾,无丛生水草,以便于拉网操作。 4.鱼池通风向阳。其水温增高快,也有利于有 机物的分解和浮游生物的繁殖,鱼池溶氧可保持较高 水平。
后再施有机肥料。
如鱼苗未能按期到达,应在鱼苗下塘前2d~3d再用
0.2mg/L~0.5mg/L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1次,并适量增施一 些有机肥料。
四、暂养鱼苗,调节温差,饱食下 塘
1 暂养鱼苗
(1)原因:塑料袋充氧密闭运输的鱼苗,鱼体内往往含有较
多的二氧化碳。特别是长途运输的鱼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
5.秋花:秋季出塘的鱼苗。
6.冬花:冬季出塘的鱼苗。 7.春花:次年春季出塘的鱼苗。 8.老口鱼种(2龄鱼种):1龄鱼种再养一年,成为2龄鱼种。
第一节 主要养殖鱼类鱼苗、夏花的生物学
一、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质量鉴别 (一)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质量鉴别 鱼苗因受鱼卵质量和孵化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影 响,体质有强有弱,这对鱼苗的生长和成活带来 很大影响。生产上可根据鱼苗的体色、游泳情况 以及挣扎能力来区别其优劣。鉴别方法见表2-2-2。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Ø 公元618-907年(唐),养殖青草鲢鳙,并逐步发展出混 养技术。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癸辛杂识》
Ø 960-1297(宋)长江、珠江捕捞草、青、鲢、鳙鱼苗 运输到各地,进行饲养,已很发达,饲养地区相当广 了。
Ø 宋人周密所著《癸辛杂识》 ,详细记载鱼苗运输过 程:
Ø ①运苗用具。 “除备以竹丝编制、内糊漆纸容器外, 又有口圆底尖为罩篱之状覆之以布,纳器中。” 即“去 其水之盈者”。
Ø (14)弹涂鱼科的大弹涂鱼; Ø (15)毒鲉科的鬼鲉; Ø (16)六线鱼科的大泷六线鱼; Ø (17)鲽科的石鲽; Ø (18)海龙科的三斑海马和大海马; Ø (19)军曹鱼科的军曹鱼; Ø (20)鲟科的中华鲟。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与发展
Ø 1957潮汕、捕获海马亲本,进行饲养繁殖试验首获成功。 Ø 1959-1960年海南岛大鳞鲻人工授精孵化育苗成功。 Ø 1960-1961年海南岛获得大鳞鲻育苗成功。 Ø 1981年深圳黄鳍鲷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棱鲻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1985年平鲷人工催产、孵化和育苗试验成功。 Ø 1985年中华乌塘鳢人工繁殖成功。
Ø 鲇形目:鲇、胡子鲇、大口鲇、革胡子鲇、斑 点叉尾鱼回、黄颡鱼、长吻鮠等
(三)淡水养殖业主要养殖种类
Ø 鲈形目:鳜、鲈(条纹鲈、大口黑鲈)、 淡水白鲳、罗非鱼、乌鳢等
Ø 鲑形目:虹鳟、公鱼、银鱼 Ø 鲟形目:中华鲟、匙吻鲟、史氏鲟 Ø 其它:黄鳝、鳗鲡、鲥鱼
鱼类养殖基础理论 与技术的进步
Ø 鱼类生殖生理与人工繁殖技术 Ø 鱼苗、鱼种生物学培育技术 Ø 养殖池塘生态学与成鱼养殖技术 Ø 以网箱、网围、网栏为内容的“三网”养鱼技术

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ppt 32页)

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ppt 32页)

三、亲鱼培育
综观每一个养殖鱼种的开发使之变成一种 新的养殖产业,我们不难发现,先行者们都会 通过调查后详细分析每种鱼的资源量、繁殖特 点、生理和生态条件等因素,分别采取如下步 骤而达到目的:
三、亲鱼培育
野生鱼苗→养成→出售(如鳗、石斑鱼、鰤等); 野生亲鱼→繁殖→养成→出售(如河鲀等); 养成亲鱼→繁殖→养成→出售;再养成亲鱼→再繁 殖鱼苗(如真鲷、牙鲆等)。
(二)鱼苗培育
1.工厂化育苗 2.土池育苗
1.工厂化育苗
在室内或室外水泥池中进行,投喂人工 培养的活饵料和人工饲料。
优点是育苗条件不受天气影响,便于人 为控制,容易发现疾病、敌害,鱼苗密度大, 可规模化生产,生产稳定,一套设备可以全 年使用,多茬育苗。厂化育苗
(1)育苗用水。育苗用水一般要经过 沉淀、过滤,必要时还要进行消毒处理, 要求达到水质清新、无毒、无污染、无敌 害生物侵入,水中含泥量不得超过50×10-6 浓度,水温、盐度、照度按各种鱼类特定 要求提供。
完善的工厂化育苗系统包括育苗车间、亲鱼 池、产卵池、孵化池、育苗池、饵料池、调温、 采光、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消毒、排污等 基本设备,要求配置齐全、安排合理、功能到位, 经过周密的设计和施工由此组合成一个工厂化育 苗生产系统。工厂化育苗就是应用现代科技装备 起来的育苗室为基础与先进的育苗技术工艺相结 合,达到集约化生产鱼苗的一种先进方法。
60-70年代,人工繁殖研究工作相对集中于 鲻科鱼类中的梭鱼,在海水、半咸水、淡水梭 鱼诱导产卵试验均获成功。
一、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和现状
70年代末以后,人工繁殖的研究重点由 植物性食性鱼类转向动物性食性鱼类。以鲷 类(真鲷、黑鲷等)、鲆鲽类(牙鲆、黄盖 鲽等)、鲀类(红鳍东方鲀、假睛东方鲀 等)、石首鱼类(黄姑鱼、大黄鱼等)、石 斑鱼类(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等)、鲈类 (花鲈、尖吻鲈等)为主,进行了人工培育 亲鱼、药物诱导自然产卵或人工授精、采卵、 培苗等各项试验,均获得较好效果。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发展历程
鱼类增养殖学经历了从传统养殖到现代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过程,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现状
目前,全球鱼类增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水产资源供应途径。同时,面临环境压力、病害防治等问题,需 要加强科技创新和规范化管理。
02
鱼类增养殖的基本原理
鱼类繁殖原理
鱼类繁殖方式
鱼类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 和胎生,每种繁殖方式都有其特
维护生态平衡
合理的鱼类增养殖可以优化水域生态结构,提高水域生产力,维护生 态平衡。
传承渔业文化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可以传承和弘扬渔业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鱼类增养殖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驱动
加强鱼类增养殖的科技创新, 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 ,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生态优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鱼类 增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障水域生态安全。
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鱼类增养殖业与相关产业 的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 链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国际化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 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国际地位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01
鱼类增养殖学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鱼类捕捞,到人工繁殖,再到增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鱼类增
养殖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环境友好型养殖
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发展可持 续的养殖模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 面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鱼类增养殖学强学科建设和教育 普及,为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提供更 多优秀人才。
THANKS
鱼类生长环境对鱼体的生长速度和健 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包括水温、水质 、食物供应等。

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
3、摄食量 仔、幼鱼的摄食数量随着鱼的种类、大小、饵料种类及水温不同而异,研究摄食量就可较正确地投饵,以免浪费饵料或投饵不足。据许波涛等(1987)报道,黑鲷稚鱼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日摄食量如表12所示。
表5-2 黑鲷稚鱼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日摄食量(22.1~23.2℃)
组别


全长(mm)
体重(mg)
广东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第五章鱼类的苗种培育
第一节 鱼苗、鱼种的生物学
一、鱼类的发育阶段
1、仔鱼期(larval fish)当鱼苗从卵膜孵出,开始在卵膜外发育,进入仔鱼期。从受精卵孵出至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鱼类早期发育个体。此期鱼体具有卵黄囊、鳍膜等仔鱼器官,是由内源营养转变为外源营养的时期,包括两个分期:
2、食物的转换 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和消化系统的分化发育,饵料的种类也随之有所转化。仔、稚鱼的食物转换有一定的阶段性,各阶段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食物的转换有两个基本类型,梭、鲻等鱼类,仔、稚鱼的食物由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浮游动物转到植物性饵料。另一类型如牙鲆、真鲷等鱼类,由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浮游动物,转到动物性鱼虾或底栖动物。在养殖条件下,梭鱼稚鱼,在体长3.26~4.06mm时以贻贝幼体为主要食物,体长在4.31~5.4mm时以轮虫为主,体长6.14~15.04mm时以卤虫幼体为主,全长31~50 mm的幼鱼即转以底栖硅藻为主要食物。 鲻鱼体长在30mm之后摄食底栖硅藻,25~30mm阶段为动植物混食阶段。
(三)关于摄食的几个重要概念
1、卵黄囊利用效率(yolk-sac utilization rate) 反映了仔鱼利用卵黄转化为机体组织的程度。
2、不可逆点(point of irreversibility) 仔鱼在持续饥饿到某一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继续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此时为仔鱼培育过程中的临界期(vital period)。不同种类仔鱼抵达不可逆点的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孵化时间长、卵黄容量大、温度低、代谢速度慢,该点出现晚,反之则早。鲆、鲽类仔鱼变态为底栖生活后,耐受饥饿的能力特别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

40
11.4± 20.30 ±
0.54
1.98
402.92
83±5
10.073
334
51.5 49.6
Ⅲ 37
15.0± 0.54
59.9± 3.44
1179.01
107±6
31.865
1055
53.5
表5-3 生产100万黑鲷稚鱼所需虎斑猛水蚤量估算
日 全长 龄 (mm) 20 7.0 21 7.3 22 7.5 23 8.3 24 9.0 25 9.6 26 10.5 27 11.2 28 11.9 29 13.0
5、饵料选择性指数(feed selective ratio) 反映鱼类对备食 饵料喜好程度的指标。它的大小由食物组成中某一食饵百分比(个体 数量或重量)与饵料基础中该食饵所占的百分比所决定的。饵料选择 性指标采用计算公式E=(ri—Pi)/(ri+Pi)。
6、断奶(weaning)或转料 生产中,停止向仔鱼供应生物饵料,而 迫使其转向摄食其它人工食物的过程。
3、成鱼食性阶段 例如乌鳢体长在3.0cm以内时,以桡足类、
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3.0—8.Ocm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 主,其次为小型鱼类;至成鱼阶段主要捕食鱼虾类。
以上各个阶段鱼类食性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以下规律:(1)
食性变化与摄食器官和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同步;(2)食性变化
也与个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视觉等的发展完善有关;(3)摄食器
3、幼鱼期(young fish) 具有与成鱼相同
的形态特征,但性腺尚未发育成熟的鱼类个体。全身被鳞、侧线明显、 胸鳍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处于性未成熟期 (premature fish)。
4、成鱼期(adult fish) 初次性成熟到衰老
死亡。
2、稚鱼期(juvenile fish) 从鳍条基本形
成到鳞片开始出现时的鱼类发育个体。
3、幼鱼期(young fish) 具有与成鱼相同
的形态特征,但性腺尚未发育成熟的鱼类个体。全身被鳞、侧线明显、 胸鳍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处于性未成熟期 (premature fish)。
4、成鱼期(adult fish) 初次性成熟到衰老
死亡。
仔鱼的游泳能力和速度在摄食生态学上有重要意义。游泳能力强 、速度快,仔鱼单位时间搜索水体积大,与饵料相遇的几率高, 其摄食效率一般较大。另外,饲料颗粒大小、饲料密度以及饲料 的质量都影响仔鱼的摄食效率。影响仔鱼摄食效率的主要因素有 以下几个:
(1)饵料的大小和临界密度 一般仔鱼摄取饵料的宽度占其口 宽的20%~50%,很少超过80蹦。只有饵料颗粒大小适口,仔 鱼的吞食才能成功。饵料的临界密度是指保证仔鱼与食饵相遇, 能引起仔鱼的摄食反应,摄食效率获得提高,满足仔鱼正常发育 和生长的营养需求的最小饵料密度。临界密度与仔鱼的形态和行 为有关。
收完毕时的仔鱼。以卵黄为营养。
(2)后期(ana-larva) 从卵黄吸收完,开始主动摄
食到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仔鱼。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奇鳍褶分 化为背、臀、尾三个部分并进一步分化为背鳍、臀鳍和尾鳍,腹鳍也 出现。
2、稚鱼期(juvenile fish) 从鳍条基本形
成到鳞片开始出现时的鱼类发育个体。
种类 初孵仔鱼(mm) 开口时全长(mm) 口径(μm)
鱚鱼
1.31
2.6~3.0
255~311

3.2~3.4
4.8~5.2
264
真鲷
1.82~1.94
3.0
111~320
鲈鱼
3.0
3.7~4.0
622
魳鱼
3.45~3.5
5.1
994
2、进入稚幼鱼期时为第二个阶段 此时为仔鱼期食
性向成鱼期食性的过渡阶段。鲢鳙鱼完全转为滤食性;草鱼可以吞食 幼嫩的水生植物碎片。幼鱼期的食性已基本与成鱼期相同。除了摄食、 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日趋完善以外,幼鱼期的栖息水层、环境也与成 鱼期基本接近。
体重 (mg)
3.8 4.6 5.5 7.0 8.5 11.8 16.4 20.3 24.5 29.7
成活率 (%)
70 68 65 63 60 58 55 54 52 50
成活数 (万) 1400 1360 1300 1260 1200 1160 1100 1080 1040 1000
虎斑猛水蚤 个数(百万)
三、摄食量
表5-2 黑鲷稚鱼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日摄食量(22.1~23.2℃)
组 尾 全长 别 数 (mm)
体重 (mg)
组日摄饵 肠道中猛 每尾日摄饵 日摄饵 摄饵量与鱼体
量(mg) 水蚤个数 量(mg)
个数
重比率(%)
Ⅰ 40
8.5± 0.3
7.15± 0.68
143.95
41±3
3.691
时,摄食桡足类幼体、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小型动物。
而全长12.0~15.50mm、口径0.63~1.46mm时,除摄食硅
藻外,还摄食大型的桡足类。
开口阶段的摄食方式也主要是吞食。随着鳃耙等摄食
器官得到发育,鲢鳙摄食方式由吞食开始向滤食转变;草
鱼虽依然保持吞食食性,但也开始吞食小型底栖动物。
表5-1 一些海水鱼类开口摄食的口径与全长
1、溶氧 2、水温
表5-4 黑鲷稚鱼耗氧率与水温的关系*(引自郑建民等,1991)
水温(℃)
耗氧率(mg/g.h)
17.5
0.372
19.5
0.978
21.0
1.735
表5-5 不同水温对仔鳗生长发育的影响(盐度32‰,pH7.1)
水温(℃)
17
20
22
发育阶段
24
26
28
肛门形成(天)
5
7、摄食效率(feeding efficiency) 成功捕食到食物对象的反 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数的百分数,叫做摄食效率或摄食成 功率。它反映了仔鱼摄食饵料对象的机率,与仔鱼捕食和游泳等器官 的形态功能特点及环境条件(如食饵的物理和生物特性及水温和光照 等)有关。
七、影响鱼苗摄食的因素
(2)饵料的质量 饵料的质量会影响仔鱼的生长发育,对仔鱼 以后的摄食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饵料的质量好、营养全面、适 口性好、有良好的诱食性、仔鱼喜食,则仔鱼生长发育快,摄食 效率也会迅速提高。
(3)环境因子 影响仔鱼摄食效率的最重要的非生物环境因子 是光照和水温。
第三节、环境因子对鱼苗生长的影响
真鲷仔鱼刚开口时,可以摄食体宽200u以下的饵料。
第15天,全长6.0mm左右的仔鱼可以摄食体宽400u的饵料,
包括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幼体。仔鱼全长达到10mm以上
时,体宽700u的饵料都可以被摄食。仔稚鱼期口径的变化
速度可用口径比(MH/TL)来说明。孵化后仔鱼的口径随全
长增长而急剧增大,在全长6~8mm范围口径比最大,这时
天可摄食167个轮虫和1个贻贝幼体,孵化后25天的一天可摄食268个
卤虫幼体31轮虫,孵化后30天的稚鱼一天可摄食498个卤虫幼体。
据郑澄伟(1979)的材料,全长3.2~4.4mm梭鱼苗平均每尾日消
耗轮虫1078~1371个,相当于鱼体积的96~40%。全长6.6~28.8mm梭
鱼苗,平均每尾日消耗卤虫幼体662~3625个,相当于鱼体积的93~
第二节、鱼苗鱼种的食性与摄食
具有阶段性
1、开口阶段 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前,仔鱼即开 口摄食,一般为原生动物、轮虫、贝类担轮幼虫 等小型浮游动物,有些种类的仔鱼(如石斑鱼) 口裂较小,甚至要投喂受精卵。对饵料种类的选 择指标主要有饵料大小、可捕性(游泳速度、分 布水层)、相对丰度和适口性等,其中最引人关 注的还是饵料大小,其决定于仔鱼的口径。仔稚 鱼在自然状态下的摄饵口角为口径的50-75%, 并以此作为适口饵料大小(体宽)的范围。
3、开口(initial feeding) 仔鱼在卵黄囊即将吸收完毕时,开 始主动摄食外界饵料生物的现象。
4、(摄食发生率)开口率(initial feeding rate) 在首次发 现外源食物时,群体中发生摄食行为的仔鱼比例,或是消化道内含有 食物的仔鱼尾数占总解剖鱼尾数的百分数。又称初次摄食率或初次摄 食率发生率。
4
2.5
2
2
1.5
眼色素出现(天) 8
5
4.5
4
3
2
口开启(天)
已死亡 8
6.25
5.5
4.5
270%。全长13.9mm的梭鱼苗,平均每尾日消耗虎斑蚤1072个,相当于
鱼体积的114%。
关于摄食的几个重要概念
1、卵黄囊利用效率(yolk-sac utilization rate) 反映了仔鱼 利用卵黄转化为机体组织的程度。
2、不可逆点(point of irreversibility) 仔鱼在持续饥饿到 某一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继续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 恢复摄食能力。此时为仔鱼培育过程中的临界期(vital period)。 不同种类仔鱼抵达不可逆点的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孵化时间长、卵 黄容量大、温度低、代谢速度慢,该点出现晚,反之则早。鲆、鲽类 仔鱼变态为底栖生活后,耐受饥饿的能力特别强。
88 104 118 146 169 227 299 363 422 492
虎斑猛水蚤 重量(kg)
2.66 3.13 3.57 4.14 5.10 6.48 9.02 10.96 12.74 14.85
刚开口的梭鱼仔鱼,一天可摄食160个贻贝幼体5个轮幼体2个轮虫,孵化后16天的个体一
第五章 鱼苗、鱼种的培育
第一节 鱼类的发育阶段
1、仔鱼期(larval fish) 当鱼苗从卵膜孵出,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