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课件 第五章鱼类的苗种培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仔鱼的游泳能力和速度在摄食生态学上有重要意义。游泳能力强 、速度快,仔鱼单位时间搜索水体积大,与饵料相遇的几率高, 其摄食效率一般较大。另外,饲料颗粒大小、饲料密度以及饲料 的质量都影响仔鱼的摄食效率。影响仔鱼摄食效率的主要因素有 以下几个:
(1)饵料的大小和临界密度 一般仔鱼摄取饵料的宽度占其口 宽的20%~50%,很少超过80蹦。只有饵料颗粒大小适口,仔 鱼的吞食才能成功。饵料的临界密度是指保证仔鱼与食饵相遇, 能引起仔鱼的摄食反应,摄食效率获得提高,满足仔鱼正常发育 和生长的营养需求的最小饵料密度。临界密度与仔鱼的形态和行 为有关。
仔鱼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和互相残食,随后口径比迅速
减小。全长9~10mm(20日龄)时,口径的变化趋于平稳。
15mm以后,口径比最低并基本保持不变,口径随全长稳定
地增长。也就是说,仔鱼的口径比随全长的增加而变大,
到一定大小时,口径比开始减小。在口径比达最大值时的
体长分界线处,食性发生变化。
梭鱼的仔鱼在全长4.00~4.50mm、口径0.32~0.35mm
第二节、鱼苗鱼种的食性与摄食
具有阶段性
1、开口阶段 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前,仔鱼即开 口摄食,一般为原生动物、轮虫、贝类担轮幼虫 等小型浮游动物,有些种类的仔鱼(如石斑鱼) 口裂较小,甚至要投喂受精卵。对饵料种类的选 择指标主要有饵料大小、可捕性(游泳速度、分 布水层)、相对丰度和适口性等,其中最引人关 注的还是饵料大小,其决定于仔鱼的口径。仔稚 鱼在自然状态下的摄饵口角为口径的50-75%, 并以此作为适口饵料大小(体宽)的范围。
官的结构与功能(捕食方式)相一致;(4)食物种类与其栖息水层
等生境(habitat)相一致;(5)食性变化是一个量变积累质变的过
程。
表5-2 青、草、鲢、鳙、鲤的食性转换
一、摄食特征
1、食物的选择
仔、稚鱼摄食,除了与口径大小有关之外,还与鳃耙 多少、口的形状、运动能力等有关。仔、稚鱼对于水环境中 的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孵化后8天的梭鱼仔鱼在水体中饵 料百分比组成中贻贝幼体占29.67%、轮虫占70.65%时,仔鱼 吃进的饵料中,贻贝幼体占94.9%、轮虫占4.7%。孵化后20 天的稚鱼,在水体中轮虫占52.5%、卤虫幼体为41.41%时, 两者在数量上几乎相等,但稚鱼的胃含物中,卤虫幼体却占 绝对优势,为94.01%,而轮虫占5.45%。蓝点马鲛只捕食鳀 的幼鱼,而不捕食大小相似的箭虫。在饥饿状态和食物种类 单一时,有些鱼类的仔、稚也可能饥不择食。但有些种类的 仔、稚鱼宁可饿死也不捕食不适合的食物。
(二)鰔科的变态
这类鱼成体所具有的长针状下颌在后仔鱼 期初是完全没有的,一般从后仔鱼期至稚 鱼期阶段,针状下颌急速地发育,变态成 成鱼形态。
(三)鲽形目的变态
鲽形目鱼类在后仔鱼期之前是普通鱼左右 对称的形态,当后仔鱼期终了时发生变态, 头颅骨发生扭曲,一侧的眼移到头顶乃至 到达另一侧,鱼体变态成左右不对称的体 形,最终口、齿、体色、鳍等左右均不对 称。
第五章 鱼苗、鱼种的培育
第一节 鱼类的发育阶段
1、仔鱼期(larval fish) 当鱼苗从卵膜孵出,开始
在卵膜外发育,进入仔鱼期。从受精卵孵出至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 鱼类早期发育个体。此期鱼体具有卵黄囊、鳍膜等仔鱼器官,是由内 源营养转变为外源营养的时期,包括两个分期:
(1)前期(post-larva) 从受精卵孵出至卵黄基本吸
7、摄食效率(feeding efficiency) 成功捕食到食物对象的反 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数的百分数,叫做摄食效率或摄食成 功率。它反映了仔鱼摄食饵料对象的机率,与仔鱼捕食和游泳等器官 的形态功能特点及环境条件(如食饵的物理和生物特性及水温和光照 等)有关。
七、影响鱼苗摄食的因素
1、溶氧 2、水温
表5-4 黑鲷稚鱼耗氧率与水温的关系*(引自郑建民等,1991)
水温(℃)
耗氧率(mg/g.h)
17.5
0.372
19.5
0.978
21.0
1.735
表5-5 不同水温对仔鳗生长发育的影响(盐度32‰,pH7.1)
水温(℃)
17
20
22
发育阶段
24
26
28
肛门形成(天)
5
5、饵料选择性指数(feed selective ratio) 反映鱼类对备食 饵料喜好程度的指标。它的大小由食物组成中某一食饵百分比(个体 数量或重量)与饵料基础中该食饵所占的百分比所决定的。饵料选择 性指标采用计算公式E=(ri—Pi)/(ri+Pi)。
6、断奶(weaning)或转料 生产中,停止向仔鱼供应生物饵料,而 迫使其转向摄食其它人工食物的过程。
种类 初孵仔鱼(mm) 开口时全长(mm) 口径(μm)
鱚鱼
1.31
2.6~3.0
255~311

3.2~3.4
4.8~5.2
264
真鲷
1.82~1.94
3.0
111~320
鲈鱼
3.0
3.7~4.0
622
魳鱼
3.45~3.5
5.1
994
2、进入稚幼鱼期时为第二个阶段 此时为仔鱼期食
性向成鱼期食性的过渡阶段。鲢鳙鱼完全转为滤食性;草鱼可以吞食 幼嫩的水生植物碎片。幼鱼期的食性已基本与成鱼期相同。除了摄食、 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日趋完善以外,幼鱼期的栖息水层、环境也与成 鱼期基本接近。
270%。全长13.9mm的梭鱼苗,平均每尾日消耗虎斑蚤1072个,相当于
鱼体积的114%。
关于摄食的几个重要概念
1、卵黄囊利用效率(yolk-sac utilization rate) 反映了仔鱼 利用卵黄转化为机体组织的程度。
2、不可逆点(point of irreversibility) 仔鱼在持续饥饿到 某一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继续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 恢复摄食能力。此时为仔鱼培育过程中的临界期(vital period)。 不同种类仔鱼抵达不可逆点的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孵化时间长、卵 黄容量大、温度低、代谢速度慢,该点出现晚,反之则早。鲆、鲽类 仔鱼变态为底栖生活后,耐受饥饿的能力特别强。
时,摄食桡足类幼体、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小型动物。
而全长12.0~15.50mm、口径0.63~1.46mm时,除摄食硅
藻外,还摄食大型的桡足类。
开口阶段的摄食方式也主要是吞食。随着鳃耙等摄食
器官得到发育,鲢鳙摄食方式由吞食开始向滤食转变;草
鱼虽依然保持吞食食性,但也开始吞食小型底栖动物。
表5-1 一些海水鱼类开口摄食的口径与全长
三、摄食量
表5-2 黑鲷稚鱼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日摄食量(22.1~23.2℃)
组 尾 全长 别 数 (mm)
体重 (mg)
组日摄饵 肠道中猛 每尾日摄饵 日摄饵 摄饵量与鱼体
量(mg) 水蚤个数 量(mg)
个数
重比率(%)
Ⅰ 40
8.5± 0.3
7.15± 0.68
143.95
41±3
3.691
真鲷仔鱼刚开口时,可以摄食体宽200u以下的饵料。
第15天,全长6.0mm左右的仔鱼可以摄食体宽400u的饵料,
包括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幼体。仔鱼全长达到10mm以上
时,体宽700u的饵料都可以被摄食。仔稚鱼期口径的变化
速度可用口径比(MH/TL)来说明。孵化后仔鱼的口径随全
长增长而急剧增大,在全长6~8mm范围口径比最大,这时
3、幼鱼期(young fish) 具有与成鱼相同
的形态特征,但性腺尚未发育成熟的鱼类个体。全身被鳞、侧线明显、 胸鳍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处于性未成熟期 (premature fish)。
4、成鱼期(adult fish) 初次性成熟到衰老
死亡。
2、稚鱼期(juvenile fish) 从鳍条基本形
二、食物的转换
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和消化系统的分化发育,饵料的种 类也随之有所转化。仔、稚鱼的食物转换有一定的阶段性, 各阶段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食物的转换有两个基本类型, 梭、鲻等鱼类,仔、稚鱼的食物由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浮 游动物转到植物性饵料。另一类型如牙鲆、真鲷等鱼类,由 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浮游动物,转到动物性鱼虾或底栖动 物。在养殖条件下,梭鱼稚鱼,在体长3.26~4.06mm时以贻 贝幼体为主要食物,体长在4.31~5.4mm时以轮虫为主,体 长6.14~15.04mm时以卤虫幼体为主,全长31~50 mm的幼鱼 即转以底栖硅藻为主要食物。 鲻鱼体长在30mm之后摄食底 栖硅藻,25~30mm阶段为动植物混食阶段。
天可摄食167个轮虫和1个贻贝幼体,孵化后25天的一天可摄食268个
卤虫幼体31轮虫,孵化后30天的稚鱼一天可摄食498个卤虫幼体。
据郑澄伟(1979)的材料,全长3.2~4.4mm梭鱼苗平均每尾日消
耗轮虫1078~1371个,相当于鱼体积的96~40%。全长6.6~28.8mm梭
鱼苗,平均每尾日消耗卤虫幼体662~3625个,相当于鱼体积的93~
(2)饵料的质量 饵料的质量会影响仔鱼的生长发育,对仔鱼 以后的摄食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饵料的质量好、营养全面、适 口性好、有良好的诱食性、仔鱼喜食,则仔鱼生长发育快,摄食 效率也会迅速提高。
(3)环境因子 影响仔鱼摄食效率的最重要的非生物环境因子 是光照和水温。
第三节、环境因子对鱼苗生长的影响
体重 (mg)
3.8 4.6 5.5 7.0 8.5 11.8 16.4 20.3 24.5 29.7
成活率 (%)
70 68 65 63 60 58 55 54 52 50
成活数 (万) 1400 1360 1300 1260 1200 1160 1100 1080 1040 1000
虎斑猛水蚤 个数(百万)
收完毕时的仔鱼。以卵黄为营养。
(2)后期(ana-larva) 从卵黄吸收完,开始主动摄
食到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仔鱼。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奇鳍褶分 化为背、臀、尾三个部分并进一步分化为背鳍、臀鳍和尾鳍,腹鳍也 出现。
2、稚鱼期(juvenile fish) 从鳍条基本形
成到鳞片开始出现时的鱼类发育个体。
3、成鱼食性阶段 例如乌鳢体长在3.0cm以内时,以桡足类、
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3.0—8.Ocm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 主,其次为小型鱼类;至成鱼阶段主要捕食鱼虾类。
以上各个阶段鱼类食性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以下规律:(1)
食性变化与摄食器官和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同步;(2)食性变化
也与个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视觉等的发展完善有关;(3)摄食器
Baidu Nhomakorabea122

40
11.4± 20.30 ±
0.54
1.98
402.92
83±5
10.073
334
51.5 49.6
Ⅲ 37
15.0± 0.54
59.9± 3.44
1179.01
107±6
31.865
1055
53.5
表5-3 生产100万黑鲷稚鱼所需虎斑猛水蚤量估算
日 全长 龄 (mm) 20 7.0 21 7.3 22 7.5 23 8.3 24 9.0 25 9.6 26 10.5 27 11.2 28 11.9 29 13.0
3、开口(initial feeding) 仔鱼在卵黄囊即将吸收完毕时,开 始主动摄食外界饵料生物的现象。
4、(摄食发生率)开口率(initial feeding rate) 在首次发 现外源食物时,群体中发生摄食行为的仔鱼比例,或是消化道内含有 食物的仔鱼尾数占总解剖鱼尾数的百分数。又称初次摄食率或初次摄 食率发生率。
成到鳞片开始出现时的鱼类发育个体。
3、幼鱼期(young fish) 具有与成鱼相同
的形态特征,但性腺尚未发育成熟的鱼类个体。全身被鳞、侧线明显、 胸鳍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处于性未成熟期 (premature fish)。
4、成鱼期(adult fish) 初次性成熟到衰老
死亡。
88 104 118 146 169 227 299 363 422 492
虎斑猛水蚤 重量(kg)
2.66 3.13 3.57 4.14 5.10 6.48 9.02 10.96 12.74 14.85
刚开口的梭鱼仔鱼,一天可摄食160个贻贝幼体5个轮虫,孵化后
8天的仔鱼一天可摄食206个贻贝幼体2个轮虫,孵化后16天的个体一
4
2.5
2
2
1.5
眼色素出现(天) 8
5
4.5
4
3
2
口开启(天)
已死亡 8
6.25
5.5
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