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黄河三角洲环境变迁与文化演变

合集下载

黄河文明的历史演变与独特魅力

黄河文明的历史演变与独特魅力

黄河文明的历史演变与独特魅力自古以来,黄河文明就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文化特色两个方面来探讨黄河文明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演变1. 丝绸之路的诞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黄河流域是先进的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同时,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一起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两大中心地带,黄河文明逐渐成为整个古代中国文明的中心。

在黄河文明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丝绸之路也应运而生。

2. 全球最古老的Irrigation系统自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在黄河流域开始了最早的灌溉活动。

到公元前5000年,基本形成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以手工业和商贸为辅助的经济结构。

而这种灌溉农业也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大的一种人工灌溉系统。

在此之后,黄河文明也因为其发达的灌溉系统,逐渐成为世界上最丰富的农业生产基地。

3. 历代建筑的瑰宝另外,在黄河流域的历史上,还有众多的历代建筑,瑰宝不断涌现,如孔子的家乡曲阜所在的孔庙、夫子庙以及先秦时期的邯郸古城遗址等等都是黄河文明的标志性建筑。

二、文化特色1. 丰富的地域文化黄河文化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地域文化非常丰富,代表有依次古城址、龙门石窟、岳阳楼、云岗石窟等等。

每个地方的文化特色都各不相同,却又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黄河文明的独特风貌。

2. 独特的艺术表现黄河流域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独特,代表有辽代釉里红,抛光象牙、唐三彩、宋锦、元宝瓷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极具特色,也成为了黄河文明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勃勃生机的民俗文化在黄河上,还有着丰富的农民艺术和旅游文化,如“悠闲大曲”、“滨河龙串”、“黄河豪情”等等,这些都是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让人们感觉到黄河文明仿佛就在身边。

总之,黄河文明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篇章之一。

黄河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色独特魅力,使得黄河文明成为了无数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经典。

描述1855年至1976年间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特点

描述1855年至1976年间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特点

描述1855年至1976年间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特点
1855年至1976间,黄河三角洲地区发生了多个重要变化,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经历了快速增长,从城市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

从1855年到1976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了一倍以上,平均收入水平也大大提高,城市规模也有所扩张,部分城市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先进工业设施。

这些发展都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示范社会带来了巨大改变,也使得整个地区的经济更加发达。

其次,在社会文化方面,黄河三角洲地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1855年到1976年,地区的人口急剧增加,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宗教改变。

同时,新型教育制度的引入也改变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文化氛围,普及了更多的知识。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黄河三角洲地区也出现了新的文化现象,比如中国文学、新闻出版和政治理论等。

第三,在环境变化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经历了数十年由植被枯竭、水土流失至社会经济发展并引发环境破坏的过程。

这种变化引起了大量的空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甚至对人类健康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环境保护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总之,1855至1976间,黄河三角洲地区经历了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变化,其中经济水平上涨、新的教育制度的普及和环境污染的出现都是最显著的变化特点。

随着近代史的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的
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都将进一步发展,为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和进步。

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刍议

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刍议

十重要线索。例如傅家 和五村文化遗址 以大 汶 口文化遗
存为主, 已经获得 的文物 看, 从 其文 化面 貌风 格独特, 泰 与 安大汶 口文化相 比有 自身发展 的特 点【 2。在 大商文化遗 t 1 - 址 中. 从彩陶文化到商周汉文 化都有发现 , 它是 靠近原始' 坷 流西北 东南 走 向的东西 长 2 0米 、 0 南北 宽 10米 的一 个原 5 始部落集聚地。尤其是从 西起 石庙 李史前 文化 遗址. 沿古 河道向东. 经城关郝 家遗址 、 省屯4 ) 男. 16 一 , 山东无棒人, 酎教授, 主要从事抗 日战争研究殛区域文化研 究。
维普资讯
滨 州师 专学 报
统 的一个重要 环节 ” “ . 是在相 当范 围 内或相 当大 的人们共 同体 内认同了的具有特 定社 会意 义 的意符 文字 ” . 以象 在 形、 表意为主的方块字 系统发展 中, 丁公 陶文恰 处于大汶 口 文化 单体意符与 甲骨 文的中舟位置上 【 尽管 我们 目前还 ,3 没有释读丁公 陶文, 无法弄清楚 它的意义 , 但从现 存 陶片上 的文字看. 显然 已经脱离 了刻 画符号和文 字画的 阶段 … . 可以确定. 应该是 目前所 知我国境内发现的 一种最早的 这 古文字 。这一发现“ 一下子就把 我国文字 出现 的时间往前 推了几九百年 H 。语 言文 字在 人类 文化 乃至整 个社会 生 l
维普资讯
第 1 8卷第 1 期
V o . 8. o. 11 N 1
滨 州师 专学 报
J u n l fB n h uTe c esC l g o r a o iz o a h r ol e e
20 0 2年 3月
M a . 2 02 r ,0
文章编 号 :0 8—2 8 ( 0 2 0 —0 7 一O 10 90 20 )1 0 1 4

近十年来黄河三角洲区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十年来黄河三角洲区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十年来黄河三角洲区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作者:李沈阳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2期[摘要]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关于黄河三角洲文化、移民和经济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的成果,达成许多共识,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宏大叙事的趋向和粗线条、高度概括性的特点;以后的研究可以借鉴区域社会史的方法,重视具体的、个案式的研究,注重拓宽史料,注重黄河三角洲区域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文化;移民;经济[中图分类号]K9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2-0038-(05)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政府、国务院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学术界也对黄河三角洲展开研究,先后出版了《黄河三角洲古文化遗存研究》、《遗忘的绿荫——李广田论》、《魏氏庄园研究》、《黄河三角洲民间文学研究》、《黄河三角洲古风物诗整理研究》、《先忧后乐范仲淹》、《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研究》、《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研究》、《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研究》、《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黄河三角洲民间饮食文化研究》、《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黄河三角洲方言研究》等20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在这些成果中,涉及黄河三角洲文化、移民和经济的占大多数。

本文拟结合相关论著的内容,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和分析,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文化研究黄河三角洲必须明确黄河三角洲的涵义。

根据学术界通行的看法,黄河三角洲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动态的,有古代、近代和现代之分。

从现实的角度讲,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是指山东滨州和东营两市以及淄博的高青县,而文化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则指经济地理意义上的区域及其周边地区。

对黄河三角洲概念不同涵义的辨别为今天研究黄河三角洲区域做了重要铺垫。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和建设纳入议事日程之后,研究者较早对黄河三角洲文化进行论述,包括黄河三角洲文化的渊源、发展阶段和地域特征等问题。

描述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特点

描述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特点

描述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特点黄河三角洲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特点对于人们了解黄河三角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黄河三角洲地理特点及其变化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东部,位于黄河下游和海河流域之间。

整个三角洲由土壤沉积组成,平原地形广泛,其中包含多个大小的湖泊和河流。

它东部的陆坡位于临江带,西部的陆坡位于黄河下游,辽东湾和海河流域位于三角洲的南部。

近年来,由于受政府长期政策推动、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地形上看,发展成熟的城市加快来到三角洲地区,对湿地的利用及湿地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另外,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改变了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如建设高速公路、火车线路、港口及机场等等。

二、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特点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地理环境制约,并受到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及各地市级政府的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经济发展变化看,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黄河三角洲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实现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结构的平衡;黄河三角洲的城镇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宏观经济的支持,尤其是以促进就业、改善居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等政策的推动,使当地的就业率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改善。

从社会发展变化看,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黄河三角洲社会发展的相关措施越来越多,如政府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和合作社发展;政府还采取政策措施加强舆论监督,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会福利水平,等等。

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三、对黄河三角洲发展提出的建议面对黄河三角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地理特点及发展趋势,建议政府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外资和国际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

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

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地域特点为特征形成的文化。

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思想学说和文化风尚创造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特质的地域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多姿多彩、内蕴深厚,其中有天人合一和帝王文化色彩的泰山文化;有开拓、坚韧的黄河文化;有创建仁义、礼制思想的孔孟文化;有早期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有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有开放、纳新的海洋文化;有新工业革命的城市文化;有忠诚、奉献的沂蒙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对外交流文化等。

山东不同的地域文化既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铺就了广褒无垠的齐鲁文化大地,支撑起坚实巍峨的齐鲁文化大厦。

黄河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下游横穿山东,山东境内河长617公里,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

现行河道是1855年(咸丰五年)改道而形成的,流经菏泽、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滨州、东营7市,含25个县市(区),在东营市垦利县流入渤海。

在山东境内,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延伸、和流路的摆动、改造,形成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并在继续填海造陆。

山东是黄河入海的地方,奔腾不息的黄河在这里孕育了内涵丰富的齐鲁文化。

九曲黄河流入大海1.黄河古迹文化遗存黄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同时也孕育了古老的齐鲁文明。

在黄河两岸,包括地上和地下,保存着众多的文化遗址和风物遗存,使黄河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领地与城邑。

古时的菏泽曾是曹国领地,后故名曹州,相传尧、舜、禹三位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尧根据这一带气候变化规律创立的历法沿用至今;定陶县被史学家称为“天下之中”,曾是齐、秦、赵三国长期激战争夺的目标;东汉末年,曹操屯兵于鄄(今鄄城县旧城镇),以此为根据地,形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在已发现的8座龙山文化城址中,聊城茌平县教场铺、景阳冈龙山文化城为全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是诸侯国必争之地。

今境内仍存孙膑用兵的马陵道、迷魂阵遗址及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遗迹;聊城最早的城址聊古庙,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为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北魏时聊城故。

描述黄河三角洲变化特点

描述黄河三角洲变化特点

描述黄河三角洲变化特点黄河三角洲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是华北、华中、江淮、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区域不仅在人口、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还是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环境治理、经济调整等方面的重要对象。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黄河三角洲区域的变化也十分迅速,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变化特点。

一、经济发展加快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也变得十分迅速。

各省市的政府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企业投资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中央政府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改善了财政、货币、贸易、税收等涉企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实施自主创业,促进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

其次,外资和外商投资也大量涌入该地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大量外资企业投资兴建各类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外商贸易也发展迅速,经济日渐发达,无论是国内出口还是外贸都有显著的增长。

二、迁移变化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黄河三角洲的迁移变化也非常明显。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以及跨县经济联系的加强,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迁移到城市规模更大的工业中心,在城市内部构成了新的居民结构,使得农村人口流失率不断提高,乡镇空心化、城市化、郊区化趋势日益明显。

三、社会文化结构变化显著黄河三角洲区域社会文化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改造和卫生环境改善程度不断加深;其次,交通便利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发展和文化交流,各种新兴文化、信息技术等活跃在各地;再次,教育资源和服务非常丰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非常发达,开设各种新的院系,改善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以上就是黄河三角洲区域变化的特点,总的来说,经济发展加快,迁移变化明显,社会文化结构变化显著,各种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推进,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保护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势必将对我国国家发展,民族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黄河三角洲北部全新世地层及古环境演变

黄河三角洲北部全新世地层及古环境演变

2014年10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4,No.5第34卷第5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Oct.,2014DOI:10.3724/SP.J.1140.2014.05025黄河三角洲北部全新世地层及古环境演变赵广明1,2,3,叶青2,3,叶思源1,2,3,丁喜桂1,2,3,袁红明1,2,3,王锦1,2,3(1.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 2.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3.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摘要:根据2007年在黄河三角洲北部布设的一口31m浅钻和9个探槽的沉积学观测、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北部ZK3孔的地层分析,将其全新世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浅海沉积、潮坪沉积和河流沉积4层,将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层,并解释了古环境演变。

结合黄河频繁改道的详细历史记录,运用历史地理学和沉积地质学综合分析的方法对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部分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划分,其他层位也进行了年代推测,并与黄河三角洲北部其他钻孔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全新世;古环境演变;黄河三角洲北部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4)05-0025-08 近年来,关于黄河口地区古地理和古环境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多[1-5]。

黄河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海侵只发生一次,大约在8 000aBP全新世海侵到达现在的海岸线,在6 000~7 000aBP达到海侵的最大边界:无棣的柳堡,经利津的牛庄至昌邑以北。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在山东利津、宁海东北入渤海,形成现代黄河三角洲。

Bornhold等和Prior等都对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水下三角洲进行了研究,他们将水下三角洲划分为三角洲平台、三角洲前缘斜坡和三角洲隆起[6-7],这样的划分只反映了黄河口前方的地貌变化,而对两侧并不适用,很难将上述划分应用于钻孔岩心的沉积环境分析。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

它是由黄河长期的泥沙沉积形成的,经历了漫长的地貌演变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中国母亲河”。

由于黄河上游地区的丰富泥沙,黄河在长期的冲刷和沉积过程中,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河口平原形成阶段、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和现代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

在河口平原形成阶段,黄河冲刷了大量的泥沙,形成了一个相对平坦的河口平原。

这个阶段发生在数千年前,当时黄河的冲刷能力非常强大,泥沙沉积在河口附近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平原。

这个平原上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因此,这个地区逐渐有人类聚居,并形成了繁荣的农业文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的泥沙沉积越来越多,形成了河口三角洲。

在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黄河的沉积物在海水的冲刷下逐渐堆积起来。

这个阶段发生在几千年前,黄河的泥沙沉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洲,面积达到数千平方公里。

这个三角洲的地势逐渐上升,形成了一系列的河岛和河道,这些河道将黄河分成了许多支流。

黄河的主要河道也在这个阶段形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黄河主干。

在现代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黄河的泥沙沉积进一步扩展了三角洲的面积。

这个阶段发生在近几百年前,黄河的泥沙沉积使得三角洲的面积扩大到了目前的规模。

这个阶段也是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影响最大的阶段。

人类在这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导致了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泥沙的沉积使得三角洲的土壤非常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这使得黄河三角洲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然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也导致了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此外,黄河三角洲的地势逐渐上升,使得河道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洪水的风险。

因此,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由盐碱地变为新粮仓原因地理题

黄河三角洲由盐碱地变为新粮仓原因地理题

黄河三角洲由盐碱地变为新粮仓原因地理题篇一:黄河三角洲是位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区,其前身为古代黄河的泛滥区,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人类活动和自然演化后,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本文将探讨黄河三角洲由盐碱地变为新粮仓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北方,东临渤海,南接山东半岛,北靠内蒙古和河北,西邻天津。

该地区总面积约为10,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粮仓之一,其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

二、盐碱地转变的原因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问题曾经十分严重,其土壤中富含大量的盐碱和沙漠物质,不利于农业生产。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该地区的盐碱地逐渐得到了改善。

以下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转变的主要原因:1. 水资源的充足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资源较为丰富,包括黄河、海河、辽河等多条河流交汇于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此外,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2. 土地改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改良工作十分有效,通过大规模的土地翻耕和种植,可以改善土地的肥力和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

3. 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随着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黄河三角洲的农业生产逐渐走向了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结论黄河三角洲由盐碱地变为新粮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位置、水资源的充足、土地改良和科技的进步等。

这些措施使得黄河三角洲的农业生产逐渐走向了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粮仓。

篇二:黄河三角洲是位于中国北方黄河入海口的一片湿地区域,曾经是严重的盐碱地,但随着气候、地形和人类的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它逐渐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粮仓。

以下是黄河三角洲由盐碱地变为新粮仓的原因:1. 气候条件的变化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气候曾经非常干燥,常年受到干旱和海风的影响,土地非常盐碱。

然而,随着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降水增多,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逐渐转化为了粮仓。

摆动成长的“叶瓣”——黄河三角洲的动态变迁

摆动成长的“叶瓣”——黄河三角洲的动态变迁

文、图吴凯杜小康顾晋牯—黄河三角洲的动态变迁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

相对于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河流变道,下游的河道改变尤为明显。

黄河三角洲正是通过河口改道、频繁摆动和泥沙沉积发展而来。

黄河三角洲坐落在山东省北部,处于黄河流域的卜游,北部G渤海湾相邻,东部与莱州湾相依,大部分区域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是指黄河入海口携带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

由于黄河入河口历史上多次变迁,一般所称“黄河三角洲”,多指近代黄河三角洲.即以垦利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为近代黄河三角洲,面积约54()()平方千米,其中5200平方千米在东营市境内。

区域内有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两侧新淤地带,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类型独特,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和繁殖地”,是全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二期候选地区之一。

河口三角洲是陆海交互作用最为集中和最为频繁的地区,也是对全球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它既是流域物质之“汇”,同时是入海物质之“源”,河流正是通过河口将流域的水、沙和化学物质倾斜入海,24地球Earth黄河三角洲的动态变迁可为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综合治理等提供依据。

河口三角洲是径流、潮流、波浪相互作用的地带,由于河口径流和潮流强度对比的差异以及波浪、潮流对河流入海泥沙改造程度的不同,相互作用形式不尽相同,对于黄河三角洲来说,其属于径流型河口,为河流控制型。

径流型以流域来沙为主,一般发育有向海突出的三角洲,径流是塑造河口河床的主要动力,因此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动态变迁过程首先要分析黄河入海河道的变迁。

黄河下游从来就是呈现多路流路并存和流路不断变迁的状态,河道演变基本遵循“淤积-延伸T抬高T摆动-改道”的规律演变。

2000余年间发生过上千次决堤改道,有7次重大改道与迁徙。

黄河文明的起源与演化分析

黄河文明的起源与演化分析

黄河文明的起源与演化分析黄河,中国最长的河流,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黄河文明的起源与演化自古至今仍然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黄河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群体就开始在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上定居。

通过考古发现,我们了解到那个时期的人们开始种植谷物、养殖畜牧,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逐渐发展起来。

此外,他们还制作了粗糙的陶器和石器,展示出了他们的手工艺技能。

然而,黄河流域并不总是和平繁荣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部落之间的争斗时有发生。

这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和社会结构的重塑。

黄河文明也因此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与变迁。

战国时期,黄河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各个国家的兴起和崛起,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繁荣。

兵器的改进和战略的进步使得战争成为了黄河流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人们开始进行自然灾害的规划和探讨。

灌溉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了黄河的水源,使得通过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

这种高度发展的农业生产也带来了人口的激增。

尽管黄河文明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依然生存着许多问题。

洪水的频繁发生成为最大的威胁之一。

历史上,黄河发生的大规模洪水导致了许多生命的损失和财富的破坏。

人们开始尝试对黄河进行控制,修筑堤坝,并进行灌溉管理,以减少洪水的威胁。

然而,这并非解决问题的终极之法。

在现代社会,黄河文明面临了更多的挑战。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更多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枯竭。

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迫切需要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以确保黄河文明的可持续性。

从黄河文明的起源和演化中可以看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人们通过不断创新和适应,使得黄河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然而,对于黄河文明的保护和发展,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积极的行动,才能确保黄河文明的繁荣与永久。

试论黄河三角洲地区先秦时期的两次文化大繁荣--以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为例

试论黄河三角洲地区先秦时期的两次文化大繁荣--以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为例

试论黄河三角洲地区先秦时期的两次文化大繁荣--以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为例张卡;李象润【摘要】从距今8500年前开始至距今3000年前,在上下五千余年的时间里,黄河三角洲境内的史前人类活动足迹经历了一个由南向北逐步发展延伸的过程,即从南部山区山前丘陵地带向北逐步推进,进而跨过现在的小清河、黄河、徒骇河,到达北部沿海地区,直至覆盖整个滨州大地。

期间,现黄河三角洲一带有两次较大的文化繁荣时期,第一次为龙山文化时期,此后经过岳石文化较为短暂的文化衰退,到了殷商周初再一次迎来了文化大繁荣的发展时期。

【期刊名称】《管子学刊》【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6页(P69-74)【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龙山文化;殷商;文化大繁荣【作者】张卡;李象润【作者单位】滨州市博物馆,山东滨州 256600;滨州市博物馆,山东滨州25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从距今8500年开始至距今3000年前,在上下五千余年的时间里,黄河三角洲境内的人类活动足迹经历了一个由南向北逐步发展延伸的过程,即从南部山区山前丘陵地带向北逐步推进,进而跨过现在的小清河、黄河、徒骇河,到达北部沿海地区,直至覆盖整个黄河三角洲大地。

在此期间,这一地区先后经过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等六个大的发展阶段。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终于迎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文化大繁荣时期。

此时,境内聚落遗址数量显著增加,聚落分布也十分密集,还出现了带有夯土墙体的大型聚落——城以及辞章文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和变化。

此后,经过岳石文化较为短暂的文化衰退后,到了殷商周初时期,境内因盐业生产的兴盛又一次迎来了文化大繁荣的发展时期。

滨州境内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为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距今大约8500-7500年。

后李文化揭开了滨州境内有人类历史的序幕,但滨州境内后李文化遗址只有位于邹平山前丘陵地带的孙家遗址一处,人类活动范围非常有限。

黄河三角洲(1)

黄河三角洲(1)

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 流经路线:从长寿津自西汉大 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 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 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
3、东汉大河安稳的原因 ①距海里程短
王景治河后的河道距海 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 比较顺直,河水的流速和输 沙能力大,对下游河道的稳 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黄河河道由兰阳、考城,迳归 德、徐州、宿迂,南入运河, 会淮水东注于海。 筑断黄陵冈和兴建太行堤的结 果,“北流于是永绝,始以清 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
——《明史· 河渠志》
六、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下游河 道 咸丰五年六月,河决铜瓦厢, 至长垣县兰通集,分两股: 一由赵王河下注,经山东曹州 府迤南穿运,
宿胥口以上与《山经》、《禹贡》 河道同,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 津(今河南滑县东北)的一段, 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 折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 县西会合漳水,复下折而东北流 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 东入海。
二、东汉至宋初后期黄河下游河 道 1、东汉大河的形成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 黄河发生第二次大徙。
4、黄河的下游 从桃花屿至入海口 特点: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大平 原。流速平缓,水绥沙沉,河 床的淤积速度加快。黄河决口、 改道的几率加大。
二、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的成因: 风成 (1)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 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 移动,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 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 沙漠和戈壁。这就是堆积起黄 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 上含沙量最多的河 流。黄河,中国的 母亲河。若把祖国 比作昂首挺立的雄 鸡,黄河便是雄鸡 心脏的动脉。黄河 流程约5500千米, 流域面积达到79.5 万平方千米,上千 条支流与溪川犹如 无数毛细血管,源 源不断地为祖国大 地输送着活力与生 机。

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

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

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目录1、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 (1)2、黄河河口治理情况及建议 (4)1、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近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渤海后形成的,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南岸,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江河三角洲之一。

河口地区北靠京津塘,南连山东半岛,是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经济带的结合部,也是海陆连接东北和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重要通道。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石油、土地、海洋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独特,开发潜力巨大,其中石油、天然气、卤水,已探明储量居全国海岸带之首。

区内的胜利油田是我国第二大油田。

区内还有属于国家级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现有各种野生动植物1921种,保护区内湿地总面积为3500km2,三角洲湿地分为河间湿地和滨海新生湿地,其中,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以珍稀鸟类为主体,是中国鸟类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一些候鸟迁徙途中的驿站和繁殖地,1996年被列入东亚至澳洲涉禽保护网,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环境效益。

现在的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以垦利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面积约6000多km2的扇形地区。

其范围为东经118°10′~119°15′,北纬37°15′~38°10′,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

近五十年来为保护河口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尾闾河段改道顶点下移至渔洼附近,摆动改道范围也缩小到北起车子沟,南至宋春荣沟,面积2400多km2的扇形地区。

由于黄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输往河口,致使河口长期处于自然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频繁变化状态。

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以来,黄河入海尾闾流路共发生了九次大的变迁,其中1889年至1953年改道六次,顶点在宁海附近;1953年以后改道三次,顶点在渔洼附近。

黄河三角洲的演变大体经历了黄河改道入渤海以后的初期阶段(1855~1889年)、宁海以下尾闾河道自然变迁阶段(l889~1949年)以及有计划的人工改道阶段(1949年至今)。

黄河三角洲变迁简史

黄河三角洲变迁简史

黄河三角洲变迁简史

【期刊名称】《海洋世界》
【年(卷),期】2022()11
【摘要】黄河,古时被称为“四渎之宗”“百河之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但是由于黄河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大量泥沙年复一年输移至下游河道,使之不断淤积抬高,成为地上“悬河”。

几干年来,这条桀警不驯的大河泛滥、决口频繁,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

【总页数】16页(P14-29)
【作者】无
【作者单位】齐鲁书社《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史》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
【相关文献】
1.清代以来黄河改道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变迁--以黄河利津段为例
2.黄河水患与黄河三角洲地域文化的变迁r——以东营利津为例
3.清代黄河水患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变迁的关系--以黄河东营段为例
4.黄河河口演变(Ⅱ) kl——(二)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流路变迁及海岸线变化及其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水患与黄河三角洲地域文化的变迁——以东营利津为例

黄河水患与黄河三角洲地域文化的变迁——以东营利津为例

(一 )盐 文化
的文 化 习惯 。
烟火 三 百里 ,炉前 满 天 星 。盐 文化 是 利津 历 史
十里 不 同风 ,百 里 不 同俗 。东 营利 津 县地 区有 文 化 的首 要 特 征 。早 在 周秦 时期 ,利津 境 内经 济 文
齐 鲁 文 化 、黄 河 文 化 、移 民文 化 、石 油文 化 等 ,它 们 化 已经 比较发 达 ,其 原 因是盐 业兴 盛 。《管子 ·地
— — 以东营利 津为例
张 小云 ,张 立群
(中国石 油大学胜利学 院 ,山东东 营 ,257000)
[摘 要 ] 东 营利 津县 历史文化形态丰 富多彩 ,主要有盐 文化、黄 河 (大清河)文化 、港 口码 头文化、移民文
化 、凤 凰城 文化等 。由于 多种 文化的不 断融合 ,东营利津 县地域 文化形成 了包 容性 、地 域性 、多元性 的特 征。
奠定 了坚 实 的经 济基 础 。20世 纪 70年 代 在利 津 县 从 此 消 失 。居 民 围绕 铁 门关 旧址 逐 渐形 成 五 个 村
明集 乡南 望 参村 发 现 的古 窑遗 址 ,为 “渠 展之 盐 ”在 落 ,即 现在 的前 关 村 、南 码 村 、北 码 村 、裕后 村 和 中
深刻着黄河水患的烙 印。
在 的利 津 县 明集 乡南 望 参 、谢 家 灶 一 带 ,在 齐 国 时
期 叫渠 展 ,是 齐 国煮 盐 的地 方 。齐 国在这 里设 置掌
管 盐业 生 产 的机 构 ,制 盐业 的 发展 为齐 国 国力 昌盛 场 也 被 淤没 ,制 盐 业 衰败 下 去 ,铁 门关 繁 荣 的商 业
和 地 名 、什 物 产 生 了影 响 。煮 盐 地称 “灶 地 ”,煮 盐 来 自两 个 地方 :直 隶 (河 北 )枣 强 、山西 洪 洞 。元 至

人地互动与先秦时期黄河三角洲开发

人地互动与先秦时期黄河三角洲开发

人地互动与先秦时期黄河三角洲开发王爱民【摘要】先秦时期,黄河三角洲先民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创造了发达的农业文明,但过度的开发又对文明起着抑制作用.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开发深刻影响着先秦黄河三角洲地区文明的产生和政治格局的变迁.认识这一现象,对当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有借鉴意义.【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3【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先秦;黄河三角洲;环境;资源;文明【作者】王爱民【作者单位】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山东滨州256603;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8自然环境和政治格局是影响先秦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要因素。

史前时代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呈现出典型的依赖于自然资源的特点,自然环境决定着黄河三角洲先民的经济类型、生活方式。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力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促使了文明的产生,政治格局逐步上升为影响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要因素。

先秦时期的人类活动分布,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因素较大,这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

气温变化和地质活动造成的海平面升降,黄河等河流的改道所引起的泥沙冲积,是塑造黄河三角洲的主要因素。

同时,地形、温度等环境因素还对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农作物的种植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都影响着黄河三角洲史前人类的生活。

(一)地貌对黄河三角洲古人类分布的影响距今8500年的后李文化时代,今黄河三角洲北部平原一带还是海洋,只有邹平南部山区部分成陆。

大约在距今7000年左右,山东北部的陆地边缘大约在今邹平县境北部,越过小清河,到达今黄河南岸。

而到了距今五六千年,鲁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陆地。

到距今三四千年左右,陆地继续向渤海湾推进,到了大约公元前1300年时,鲁北地区的海岸线已经到达今阳信县东北部的边缘—沾化县古城镇—滨州市滨城镇以东—今寿光县羊角沟一线[1]。

成陆因素造成的地貌变化,深刻影响着黄河三角洲古人类遗址的分布。

黄河三角洲为何这么小

黄河三角洲为何这么小

黄河三角洲为何这么小
赵忠岳
【期刊名称】《地理教育》
【年(卷),期】1996(000)006
【总页数】1页(P19)
【作者】赵忠岳
【作者单位】浙江勤县姜山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5
【相关文献】
1.试论黄河三角洲地区先秦时期的两次文化大繁荣--以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为例 [J], 张卡;李象润
2.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起步区无棣县小泊头土地整理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及预算书顺利通过评审 [J], 张国辉;沙俊凯
3.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价值研究——评《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 [J], 岳杰
4.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学者岗位落户华泰秦梦华教授成为黄河三角洲学者特聘专家[J], 付士波
5.小冬枣、大写意,黄河三角洲上谱华章——山东冬映红枣业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期黄河三角洲环境变迁与文化演变本文先秦时期是指从新石器时代至秦朝建立以前的这一阶段。

目前为止,本地区已基本建立了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大致明确了先秦聚落形态和社会状况,并有多项研究涉及到局地人地关系问题。

尽管如此,至今还缺乏着眼于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先秦时期文化发展的综合性研究,也缺乏将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如此长的时期内自然环境和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本论文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作为研究区,通过对先秦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海岸线变迁、黄河三角洲演变、黄河三角洲考古学文化遗址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尝试复原黄河三角洲全新世以来的海岸线变迁、河道变迁、自然环境演变与文化演进,探讨先秦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境变迁与文化演变的关系。

通过对学术界近几十年以来关于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海岸线变迁、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黄河下游九河、黄河三角洲考古遗址资料的综合整理,研究先秦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考古遗址时空分布规律、考古学文化特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状况、黄河三角洲气候变化、历史文献所反映的黄河三角洲文化概况、全新世海岸线变迁,考古遗存反映的环境信息,进而探讨先秦时期黄河三角洲环境变迁与文化演变的关系。

参照学者们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动植物演变、气候变迁的研究成果,结合这一地区考古学最新的发掘研究资料,可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在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期,受全球暖湿气候、黄河三角洲发育、形成和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的共同影响,黄河三角洲距今7000年以来多道贝壳堤形成及古湖泊的发育、黄河下游九河的形成,形成低洼的黄河三角洲平原地区。

优越的气候环境环境繁育了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和哺乳动物,为古代先民提供了适宜的居住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来源。

其二,距今4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出现了洪水事件,气候变干。

其三,黄河三角洲的先秦文化是在全新世大暖期发展起来的,但气候与环境并不是影响古文化发展的唯一因素。

国家政治统治力量的强弱也会影响人群的迁徙、社会的发展。

其四,气候环境、海岸线变迁和三角洲演变是直接影响本区古文化兴衰的重要因素。

其五,在晚商至西周早期、东周时期,气候环境虽然较差,但是随着商王朝势力的扩展、周代国家力量的渗入,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较之前更加强烈,该地区聚落迅速增加,尤其是众多盐业作坊群的出现,进
一步说明了商周王朝对黄河三角洲的经营和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