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的五种模式

合集下载

八十年代国企改革措施

八十年代国企改革措施

八十年代国企改革措施
八十年代是中国国企改革的重要时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对国企进行改革。

以下是八十年代国企改革的主要措施: 1. 分离政企关系,实行公司制管理。

国企向市场化方向转型,取消计划经济的指令性管理,实行市场化管理。

国企改变了原有的政企关系,以企业为主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2. 推行股份制改革。

国有企业可以将部分股份出售给社会资本,实现股份合作,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3. 资产重组与产权分置。

国企进行资产重组,将不必要的业务部门剥离出去,同时对企业产权进行分置,使企业的财产权得到保障。

4. 改革薪酬制度。

国企采取灵活多样的薪酬制度,鼓励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5. 推进国企破产和退出机制。

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国企必须具备破产和退出机制,以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八十年代国企改革措施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了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 1 -。

国企改革五年行动方案

国企改革五年行动方案

国企改革五年行动方案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目标,制定了国企改革五年行动方案。

该方案针对国企目前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旨在加强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

一、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1. 深化所有制改革。

鼓励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增强企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

2. 健全国企退出机制。

建立健全国企兼并重组和破产退出机制,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和转型,优化国有企业布局。

3. 改革国有企业薪酬制度。

建立激励约束相结合的薪酬激励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1. 深化国有企业重组。

加强国有企业间的重组整合,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2.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加大对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国有企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

3. 加强国有资本布局。

完善国有资本运作管理机制,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骨干产业集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提高国有企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三、推进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优化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组织架构,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

2.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防范和化解各类经营风险,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加强企业管理能力建设,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

四、促进创新与技术进步1.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国有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国有企业12种混改模式的专业解读

国有企业12种混改模式的专业解读

国有企业12种混改模式的专业解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方向之一、混合所有制旨在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增加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当前,国有企业的混改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12种。

1.股权转让这是混改的最常见方式。

国有企业通过发行股份或直接将部分股权出让给民营资本,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

2.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国内外优质企业或资本,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战略投资者往往与国有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发展。

3.资产置换国有企业将企业部分资产置换为民营资本的出资,实现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

置换的企业资产可以是土地、楼宇、设备等。

4.资产重组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资产整体出售给民营企业,并与其形成合作关系。

通过资产重组,国有企业可以获得更多资本和技术支持,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5.盈利权出让国有企业将盈利权出让给民营资本,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并与之分享经营收益。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6.员工持股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权出让给员工,使员工成为国有企业的股东,参与企业的决策与分红。

员工持股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绩效。

7.债转股国有企业将债务转化为股权,将其债权人变为股东,提高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

债转股可以缓解企业的债务压力,增加企业的经营空间。

8.合作经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进行合作经营,共同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合作经营,国有企业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转型升级。

9.引入核心技术国有企业引进国内外优质企业或资本的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引入核心技术,国有企业可以实现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产业链竞争力。

10.引入管理团队国有企业引入国内外优秀的管理团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管理团队往往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与国有企业形成利益共享机制。

11.引入金融资本国有企业引入金融机构的资本,并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经营活动。

国有企业的改革措施与效果评估

国有企业的改革措施与效果评估

国有企业的改革措施与效果评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提高经营效益,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中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并评估其效果。

一、市场化改革措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来自市场经济的挑战。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许多国有企业开始实施市场化的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包括:1. 集团化重组:国有企业通过集团化重组,将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通过整合资源,国有企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 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改革股份制,以促进企业的市场化运作。

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国有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并在经营上更加灵活和高效。

3. 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企业通过建立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这些措施使得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提高经营效益。

二、改革效果评估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评估指标:1. 经济效益:国有企业改革后,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

经济效益的提升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市场份额以及资本回报率等方面。

2. 市场竞争力:通过改革,国有企业是否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

提高市场竞争力意味着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取得更好的地位,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3. 社会效益:国有企业改革后,是否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

综合考虑以上指标,可以评估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体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国有企业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其效果的评估需要长期观察和分析。

三、改革的挑战和未来展望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一些挑战包括:1. 企业体制机制: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决策机制不够灵活、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

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模式

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模式

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如何有效管理国有企业的问题。

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改革模式,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一、股权分置改革模式股权分置改革模式是指将国有企业的产权进行分置,分别设立法人股份公司和持股集团,分别履行所有者权益和经营权益。

通过这种模式,政府可以更好地与企业分离,实现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股权分置改革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但是,股权分置改革也面临着监管不力、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和完善相关制度。

二、市场化改革模式市场化改革模式是指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改革效果。

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推动国有企业实施规范的内部治理,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市场化改革可以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力,提高其对外竞争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然而,市场化改革也要面临着国有企业改革难度大、利益分配复杂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改革力度和引导作用。

三、公司化改革模式公司化改革模式是指将国有企业从行政管理体制中剥离,改组成独立的法人实体,实行独立经营和自主决策。

通过公司化改革,政府可以将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和经营权益分离,为企业提供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度。

公司化改革可以通过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然而,公司化改革也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和市场运作,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四、创新驱动改革模式创新驱动改革模式是指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政府在这种模式下,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投入,推动国有企业向高技术领域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创新驱动改革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国有企业改制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国有企业改制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国有企业改制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国有企业改制的进程也逐渐加速。

市场化运作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国有企业改制中,旨在提高其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改制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并讨论其优势和挑战。

一、背景介绍国有企业改制是指将部分或全部国有资产转变为其他形式的产权,如股权、合作制等,并引入市场化机制,增加市场竞争力。

此举旨在推动国有企业向市场化经营方向转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二、市场化运作模式的要素1. 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资本开放给社会公众,以股权的形式进行投资或出售。

这样一来,企业的所有权不再仅限于国家,而是变得更加广泛分散,促进了企业的民主管理和市场化运作。

2. 市场调节机制:国有企业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供求关系等因素来调节企业的生产、销售和价格等方面的运作。

这样可以激发企业的活力,提高其经济效益。

3. 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国有企业改制后,必须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权责分工,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决策机构。

通过引入独立董事、监事会等机制,增强企业的监督与约束力。

三、市场化运作模式的优势1. 提高效率:市场竞争可以激发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

2. 拓宽融资渠道:国有企业改制后,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等方式进行融资,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降低融资成本。

3. 提升企业形象:市场化运作模式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公众形象,增加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挑战1. 制度建设不完善: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度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如股权分置改革、股东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

2. 员工权益保护:国有企业改制对于员工的稳定性和安全感产生一定的冲击,需要加强员工福利保障,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

3. 市场风险:市场化运作模式会面临市场竞争风险、价格波动风险等,国有企业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

转企改制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转企改制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Gaining wealth through hard work is the great pleasure of lif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转企改制的形式主要有哪些转企改制的形式主要有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让国有产权,管理层收购,企业托管,公司制改造。

对于一些已经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有些是选择的让优秀的民营企业进行兼并,还有一部分就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进行国有企业重组。

一、转企改制的形式主要有哪些?1、重组:打破现有行业、部门的界限,对产业和产品关联性强、经营领域相近的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壮大现有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2、联合:指国有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合体,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兼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根据契约关系进行合并,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4、租赁:出租人和承租人通过契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出租人让渡财产使用权和一定范围处分权的行为。

5、承包经营:“承包经营”准确的说应是“承包经营管理”,是指企业与承包者间订立承包经营合同,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全部或部分在一定期限内交给承包者,由承包者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及获取企业收益的行为。

6、合资:与国外的投资者或合作者共同成立公司。

7、转让国有产权: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应当遵少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

8、管理层收购:即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权,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9、企业托管:即在不改变产权归属的前提下,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通过订立委托营运合同,将企业资产委托给提供一定财产抵押或担保的企业法人或自然人经营的一种资产管理形式。

10、公司制改造: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制,是将国有企业的资产量化为股份并改变原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过程。

国有企业12种混改模式的专业解读

国有企业12种混改模式的专业解读

国有企业12种混改模式的专业解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深化国有企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是指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使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形成混合所有制,同时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

下面将对目前常见的国有企业混改模式进行专业解读。

1.股权交换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股权交换的方式引入外部资本,以实现国有企业与外部投资者的共同经营。

此模式主要适用于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强,但需要扩大规模或实现继承等目标的情况。

2.资产注入模式:这种模式下,国有资本与外部资本合作,将已有的资产注入到合作企业中,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此模式主要适用于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庞大、资源配置不合理或需要进行重组整合的情况。

3.资产重组模式:此模式下,国有企业通过与外部投资者合作,进行资产重组和整合,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此模式主要适用于国有企业业务重心转移、业务结构调整或产业升级的情况。

4.资本运作模式:国有企业通过引入专业的资本运作机构,以实现资本管理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此模式主要适用于需要提高资本运作能力和提升融资渠道的国有企业。

5.股权转让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引入外部资本,并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股权交易。

此模式主要适用于需要引进外部资本、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或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情况。

6.员工持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员工持股计划,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并实现与外部资本的合作。

此模式主要适用于国有企业需要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稳定性的情况。

7.股份合作模式:国有企业与有关机构或企业通过合作组建股份公司,实现国有资本与其他合作方共同投资、经营和管理。

此模式主要适用于需要加强企业与其他合作方的合作关系和共同经营的情况。

8.资金注入模式:国有企业引入外部资本,并通过注资的方式提供资金支持,以改善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能力。

【热荐】国有企业改制的途径有哪些-改制方案是如何规定的?

【热荐】国有企业改制的途径有哪些-改制方案是如何规定的?

【热荐】国有企业改制的途径有哪些,改制方案是如何规定的?企业的形式大致有三种,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公司,国有企业在设立之初,是国有独资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领导人发现这种方式不能有效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故而开始了国有企业改制的路程,国有企业改制的途径有哪些呢?一、国有企业改制的概念国有企业改制,是指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改制为国有资本控股、相对控股、参股和不设置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即改变原有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以便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制方案:(一)国有企业改制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让国有产权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进行,包括转让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或者通过增资扩股来提高非国有股的比例等,必须制订改制方案。

(二)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可由改制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或主管部门制订,也可由其委托改制企业或者中介机构制订,但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的改制方案不得委托该改制企业制订。

(三)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企业概况及近三年资产和财务状况,改制的基本原则、目标和程序,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方案,改制后企业股权设置方案和企业发展规划等。

(四)国有企业改制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并经企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照国资企改〔2004〕10号文件的规定报经批准。

改制方案未经批准不得实施。

(五)国有企业改制涉及财政、税务、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及政府社会公共管理等相关审批事项的,应先报经市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报市深化办协调审批。

二、国有企业改制的途径宏观上,国企改制分为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让国有产权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模式。

微观上,国企改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途径:1、以国有资本存在形态划分的改制模式:国有资本控股模式、国有资本参股模式、国有资本退出模式。

2、以企业改制范围划分的改制模式:整体改制模式、部分改制模式、分立改制模式、合并改制模式。

国企改革的5个阶段

国企改革的5个阶段

国企改革的五个阶段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来说,国有企业改革成败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伴随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有20年的历程。

20年的经济改革之所以较以往的体制调整更为深刻,更富于革命性意义,重要的一点便在于这场改革不仅真正触及了企业制度,而且随着改革深入越来越从根本上触及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

回顾国企改革的路径轨迹,可以大致的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即扩权让利阶段、利改税阶段、承包制阶段、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盘活国有资产阶段。

一、扩权让利阶段(1978-198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二、利改税阶段(1984-1986)该阶段改革的核心是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权、责、利关系,重点是实行“利改税”和“拨改贷”。

自1983年开始采取第一步利改税,即把国有企业应上缴利润和税合并,采取利税合一的方式,按照统一确定的比例上缴财政,其余则属于企业。

到1984年采取第二步利改税,即把国有企业利润的100%全部纳入“利税合一,按章纳税”的轨道。

在投融资体制上,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

国企改制的五种模式

国企改制的五种模式

国企改制的五种模式随着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国企改制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国企改制是指转变国有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以达到提高企业效益、激发企业活力的目的。

国企改制有许多的形式,本文将介绍五种常见的模式。

1. 股份制改制模式股份制改制模式,也叫股份制改革,是指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

其主要特点是将国有资产并转为股份,国家和职工持有股份成为公司的股东。

这种模式在改制成效上表现出了很好的成果,可以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思路,形成完全市场化的企业管理和经营方式。

2. 合资改制模式合资改制模式是指国有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投资组建合资企业,实行国有资产和外资融合的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的改制成效明显,可以吸引外部资源,拓展企业市场空间,提高企业效益。

3. 财务重组模式财务重组模式是指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进行整合,重新配置资产和负债关系,以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

财务重组模式通常包括多种方式,例如债务重组、资产置换、股份收购等。

这种模式的改制成效相对较快,但需要考虑到人员变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4. 并购重组模式并购重组模式是指将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合并或收购,通过公司的并购重组进而优化国企布局。

这种模式通常需要考虑到行业竞争、市场前景、人员合并等问题,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和业务优化。

5. 托管重组模式托管重组模式是指将国有企业的资产、财务、生产等运营功能委托给专业的管理企业。

这种模式的改制成效需要考虑到托管企业的实力和资质,对于一些生产效益不尽理想、管理困难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托管重组来提高企业的效益。

不同的国企改制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国有企业情况,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来制定最佳改制方案。

国有企业改制虽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将可以激发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国企对于市场的适应性,为企业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有企业改制国企与民企合作的模式与机制

国有企业改制国企与民企合作的模式与机制

国有企业改制国企与民企合作的模式与机制国有企业改制是指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调整其所有制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以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国企与民企的合作模式、合作机制以及优势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合作模式1.股权合作模式股权合作模式是指国企与民企通过购买、转让或增资等方式进行合作,双方各持有一定比例的股权,共同投资和经营企业。

在这种模式下,国企与民企在企业决策、资源整合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共享权益和责任。

2.战略联盟模式战略联盟模式是指国企与民企在某个特定领域或项目上进行合作,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市场拓展等方式实现互补优势。

双方可以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或成立合资公司等形式进行合作。

3.产业链协同模式产业链协同模式是指国企与民企在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进行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通过共同研发、资源整合、市场协同等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二、合作机制1.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是指国企与民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机制,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共享。

通过建立信息平台、举办交流会议等方式,双方可以共享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以及政策信息等,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2.资源整合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是指国企与民企合作共同整合各自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通过协商合作、联合招投标等方式,双方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配置,提高项目的效益和竞争力。

3.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是指国企与民企在合作过程中如何合理分配利益。

可以通过合同约定、股权结构等方式确保双方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激励双方共同努力,实现长期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三、合作的优势和挑战1.合作优势国企与民企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益最大化。

国企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提供稳定的市场和政策支持;而民企则具有灵活、创新的特点,能够为国企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机会。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方案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方案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方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国企的效益和竞争力,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即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方案。

本文将对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方案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股份制改革国企股份制改革是改革国有企业所有制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国企的所有制改变为混合所有制,从而激发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在股份制改革中,国企可以通过吸引优质社会资本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

此外,引入市场化的股权管理机制,可以增加国企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能力。

二、董事会制度改革国企董事会制度改革是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透明度的重要举措。

传统的国企管理方式通常由政府官员担任高级管理职位,决策效率低下且缺乏市场竞争力。

董事会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决策能力。

新的董事会由包括内部和外部董事组成,内部董事来自企业内部,外部董事来自企业外部,以实现多方面的监督和决策。

此外,国企董事会改革还包括明确董事的权责和提升董事的专业素质。

三、市场化激励机制改革国企市场化激励机制改革是激发国企活力和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关键措施。

传统国企的薪酬难以与市场接轨,缺乏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

市场化激励机制改革旨在通过建立和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针对不同岗位和业绩进行差异化激励;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评估来决定薪酬和晋升;引入员工持股计划,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收益。

总结起来,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方案包括股份制改革、董事会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激励机制改革。

这些改革方案的实施,可以提高国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使国企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同时,这些改革也将促进国企的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在实施这些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国企改革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12种混改模式的专业解读

国有企业12种混改模式的专业解读

国有企业12种混改模式的专业解读一、中国建材资本扩展模式中国建材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经验之一,是探索央企市场化经营的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合作,走一条包容性成长的混合所有制道路。

因为水泥占到建材行业GDP的70%,而这个行业山头林立、强手如林。

2007年,在上海、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福建五省一市不产一两水泥的中国建材,成立南方水泥公司,将150多家水泥企业揽入麾下,成为东南经济区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型水泥集团,扭转了当地全行业亏损的局面。

目前,中国建材已在淮海、东南、北方、西南构建起四大核心战略区域,成就了坐拥4.5亿吨产能的世界水泥大王。

为了发挥央企与民企两种要素的积极性,实现央企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合作共赢和包容性成长,中国建材对重组企业采取“七三原则”:中国建材以30%为占股底线相对控股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则以70%的占股底线绝对控股各子公司(如南方水泥)。

同时,多数原来企业的负责人继续担任新企业的管理者,民企资本得以保全和升值,活力机制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建材的整合公式,就是央企的实力加上民企的活力等于企业的竞争力。

二、海螺员工持股模式海螺集团开始员工持股较早。

2000年至2002年,海螺7000多名员工以现金出资方式,参股建设了荻港海螺、枞阳海螺、池州海螺等沿江熟料基地,受让了安徽省投资集团持有31.8%的铜陵海螺股权,构建了企业与员工利益共同体,解决了制约企业扩张的资金和机制问题。

在大的改革环节上,第一步是成立集团,推行员工持股和定向增发,解决了职工身份和共同发展两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第二步是集团改制成立海创公司,组建起混合经济体,实现了产权多元化,更大程度地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第三步就是推进整体上市,使固态的国有资本变成流动的活资本,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为企业更深层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三、中国石化坐镇招股模式2014年2月19日,中国石化率先在油品销售业务方面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实现混合经营。

国有企业改制的方式有哪些?

国有企业改制的方式有哪些?

国有企业改制的方式有哪些?国有企业就是国家所有的企业,相比于其他私有企业对待改革变制的热情态度,国企显得很谨慎,通常都是通过大量的分析实例来证明出改制的利弊后国企才会大胆地大刀阔斧地动手改制。

365小编为您整理出了几种有关国有企业改制的方式,通常也都是这个模式。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方式企业改制形式主要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内外资企业互转等。

(一)公司制公司制企业主要是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中还包括国有独资公司。

1、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是依据《公司法》设立,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小企业改制的方向,按《公司法》要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为2个以上50个以下,自然人、法人(不含机关法人、自收自支事业法人)都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

▲二、企业改制的概念企业改制,是指依法改变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模式或体制等,使其在客观上适应企业发展的新的需要的过程,在我国,一般是将原单一所有制的国有、集体企业改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者是内外资企业互转。

企业改制一般有内启动、外启动和内外启动相结合等方式。

内启动主要是吸收企业内部职工包括经营者入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外启动就是通过其他所有制企业整体兼并、收购或控股参股国有企业。

内外启动相结合则是既有一块是引进外面优势企业的,又有一块内部职工入股。

无论是内启动还是外启动,都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内外部共同参股的多元投资主体企业。

▲三、企业改制的方式各类企业的改制方式从总体上分为:整体改制和部分改制。

(一)整体改制整体改制是指以企业全部资产为基础,通过资产重组,整体改建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规范的企业。

整体改制特别适合中、小型企业改制,原企业经营业绩存续,其字号、商誉、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得以承继,企业原有的架构得以完整保存,有利于企业的稳定,新股东的加入和机制的转变,又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哪些模式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哪些模式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哪些模式
第一种“混”法,推动国企集团整体上市,不留壳尾巴,这是混合所有制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规范、最经典的一种模式。

上市还留着尾巴的,可以通过增发新股、子公司对母公司吸收式兼并。

第二种“混”法,把部分现在合适的集团公司转化为巴菲特式、淡马锡式,或是中投式的投资公司。

按一般经济规律,投资公司自身不举债,是资本玩资本,但基本不控股,只做股权投资、做战略投资者。

第三种“混”法,有的企业一时还没有达到上市条件,可以先搞股份制,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同时,把部分股权转给民营、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私募,甚至是外资。

总之,通过股权转让,形成多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种“混”法,可以把转让掉的一部分股权所获得的国有资本,搞一批国资委直接控制的产业投资母基金,管理团队由国资委通过市场化方式选择组织,投资方由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指导。

母基金不直接投到产业中去,而是按一定比例和各种社会资本的私募基金混合成立子基金。

第五种“混”法,在政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一些市场信号逐渐活
跃起来的领域,要推动公共产品价格逐渐实现市场化,为非公经济的进入创造条件,实现混合发展,即改善它的边界条件,使非公经济进入后不至于亏损。

国企改革的5个阶段

国企改革的5个阶段

国企改革的五个阶段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来说,国有企业改革成败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伴随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有20年的历程。

20年的经济改革之所以较以往的体制调整更为深刻,更富于革命性意义,重要的一点便在于这场改革不仅真正触及了企业制度,而且随着改革深入越来越从根本上触及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

回顾国企改革的路径轨迹,可以大致的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即扩权让利阶段、利改税阶段、承包制阶段、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盘活国有资产阶段。

一、扩权让利阶段(1978-198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二、利改税阶段(1984-1986)该阶段改革的核心是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权、责、利关系,重点是实行“利改税”和“拨改贷”。

自1983年开始采取第一步利改税,即把国有企业应上缴利润和税合并,采取利税合一的方式,按照统一确定的比例上缴财政,其余则属于企业。

到1984年采取第二步利改税,即把国有企业利润的100%全部纳入“利税合一,按章纳税”的轨道。

在投融资体制上,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企改制的五种模式作者:李静、程磊、荆博、崔巍巍、李智慧国有企业改制操作实践中,对改制模式的选择是改制方案设计的关键与核心。

选择怎样的改制模式,即意味着选择了怎样的改革方向、改革前途,决定着改制中相应的利益调整方式、法律风险,奠定了改制后企业发展的制度基础。

因此,对改制模式的选择,极须谨慎。

作为一种审慎而经济的办法,改制企业及其委托的方案设计中介机构毋需急于直接撰写改制方案,而应首先致力于对本企业改制模式的研究与选择。

不同的改制模式对各涉利主体(出资人、主管部门、经营者、职工、债权人等)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的影响皆不同。

因此,拟订、变化使用甚至创新出几种较为适用的改制模式,经过各涉利主体的充分交流,其中最为可行的便是最好的改制模式。

本文选取几种重要的、典型的改制模式,以样本案例的形式进行展示,同时分别分析其适用条件及操作要点,以助于改制企业对改制模式的研究与选择。

——编者模式A——直接改制样本A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机械行业一家历史悠久的工厂,于上世纪90年代经政府批准成立国有独资公司,隶属某市经贸委。

截至2002年末,A公司员工总数为1500人,其中在职员工1100人,离退休人员400人。

公司总资产为3亿元,净资产1.2亿元。

公司近三年生产经营状况稳定,2002年销售收入总计5亿元,实现税后利润300万元。

经过对A公司情况的反复分析,决定实施国有股完全退出的方案。

资产处置经评估,A公司的净资产为1亿元,可作为扣除员工经济补偿金和各项费用的基础。

在扣除员工身份置换补偿金3300万元、内退人员内退期间的计提费用4320万元以及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等共680万元之后,改制公司的剩余国有净资产为1700万元,由经营者和骨干员工现金出资全部购买。

为了鼓励经营者和员工购买,可以打九折购买,其中经营者购买1150万股,骨干员工购买550万股,共变现资金为1530万元。

改制后的股权设计改制后A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为5000万元,为评估后净资产值1亿元扣除计提内退费用4320万元和离退休人员计提费用680万元后的余额。

按照每股一元,可以折为5000万股。

鉴于股权比较分散,为了让经营者拥有更大的经营决策权,将员工所持股份的一半设定为优先股,固定分红率为5%。

于是经营者的表决权比例上升为34.28%,骨干员工的表决权比例上升为22.86%,而普通员工的表决权比例下降为42.86%。

改制公司股权设置表(单位:万元、万股)国有企业直接改制即一次性整体改制,是以评估后的净资产作为扣除员工经济补偿金和各项费用的来源,通过经营者、员工或外部投资者现金出资购买剩余国有净资产的方式,达到国有资本全部或部分退出、股权多元化的目的。

按照国有资本的存在形态划分,国有企业直接改制可以细化为三种模式:国有资本控股、国有资本参股和国有资本完全退出。

1、国有资本控股模式采取国有资本控股模式是贯彻循序渐进思路的第一步,即先将企业改制为国有资本绝对控股公司,员工全部由改制公司承接,由于改制后企业国有性质没有根本变化,因此实务操作中通常对该类型企业员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然后待时机成熟时,国有资本再逐步退出改制企业。

2、国有资本参股模式国有资本参股模式是将企业整体评估后的净资产在对公司所有员工进行解除合同经济补偿金和各项费用提留后,由主管部门将剩余国有净资产进行下述处置:第一,将大部分国有净资产出售给经营者、员工和(或)外部投资者获得一定数额的变现资金;第二,将剩余国有净资产作价折为改制公司股份。

3、国有资本完全退出模式国有资本完全退出是指国有资本全部从改制企业退出,由企业经营者及其他员工或外部投资者承接全部资产的国有企业改制模式。

操作方法一般是将企业整体评估后的净资产在对公司所有员工进行解除合同经济补偿金和各项费用提留后,全部作价转让给公司的经营者和员工,同时发起设立有限责任公司。

经营者和员工以货币现金出资及补偿金转股持有改制公司股份,并承接公司原有全部资产、债务、业务和需要安置的人员。

直接改制模式需要着重解决以下核心问题:改制企业经营权的控制经营者在公司的地位决定了其不能仅仅考虑个人的经济利益,而应当将企业的长远发展放在首位。

在处理公司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这对矛盾时,应当做出全面的分析和正确的决断。

为了保障经营者经营思路的贯彻实施,改制过程中应当设计出有利于经营者控制公司经营权的股权结构,具体方式主要有表决权委托和设置优先股两种方式。

委托方式就是将员工股的权益进行分割,员工拥有股份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将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经营者,经营者形成形式上的控股地位,从而控制公司的经营权。

当员工持股比例较大时,还可以将员工所持股份设定为优先股,即只获得固定的分红收益,但不具有表决权的一种股权形式,但是员工股具有固定分红率,因此公司支付股利的压力较大。

无论采取以上哪种方式,经营者控制经营权的最终方式为持有股份的所有权。

因此,经营者必须实现由经营权控制向拥有所有权的过渡。

在此过渡期内,经营者主要通过公司的内部股权交易系统实现股份的增持。

增持的资金来源为经营者的自有资金和经营者股份的分红,增持的股份来源为员工转让的股份和改制时预留的股份。

员工身份置换的补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

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

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方式主要有:货币现金补偿方式、股权补偿方式、货币现金与股权混合补偿方式、债权补偿方式四种方式。

持股载体的选择为了提高广大员工参与改制的积极性,有效解决员工经济补偿金难以变现发放的弊病,可以采取股权补偿的方式,持股载体可以选择自然人持股、员工持股公司持股、准自然人持股和信托持股四种方式。

自然人持股比较适合股东人数不超过50人的改制公司,即员工直接以自然人身份出资成为改制公司的股东。

员工持股公司持股适合人数众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该方式思路是改制企业员工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公司,然后通过员工持股公司持有改制公司股份。

员工持股公司成立的初衷决定了员工持股公司通常不具有自身业务,是名副其实的空壳公司。

另外,员工持股公司还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公司法》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其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

当然,目前的一种折衷办法就是注册成立投资公司,但其要求注册资本必须达到1000万元以上,这对于经营者员工有一定的出资压力。

信托持股是指改制公司员工通过委托信托机构间接持有改制公司股份的模式。

从国外经验看,信托持股模式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一种员工持股方式,随着我国《信托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出台,信托持股模式渐渐成为一种较好的员工持股方式。

模式B——整体改制与主辅分离相结合样本B公司原是化工部下属的勘察设计单位,成立于1978年,2000年正式转制为企业。

截止改制前,公司账面资产总计8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合计2000万元,大部分是房屋建筑;账面负债合计3500万元;账面所有者权益合计4500万元。

公司现有在册职工中,经营者团队和技术业务等主业人员有500人,行政后勤等辅业人员合计200人。

B公司在转制为企业之后,虽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内部管理,但由于缺乏对经营者和技术骨干的长期激励约束机制,人才流失严重、经营状况不断恶化,迫切需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按照财企[2002]313号文件规定:“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的经济补偿金,以及为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的职工一次性缴付的社会保险费,可从改建企业的净资产中扣除或者以改建企业剥离资产的出售收入优先支付”。

B公司的改制过程中,扣除改制成本总计约4000万元,国有净资产剩余500万元。

改制中,B公司共需向辅业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等改制成本共1000万元。

B公司以房屋建筑等固定资产支付辅业职工经济补偿金1000万元,辅业职工以这些固定资产作为出资成立辅业公司。

辅业公司向B公司购买剩余价值1000万元的房屋建筑,同时向B公司负债1000万元。

辅业公司成立后,B公司支付主业职工经济补偿金2500万,支付方法为:在职工自愿的前提下,直接转为对B公司存续公司即主业公司的出资。

B公司支付改制成本后剩余的国有净资产500万元由经营者现金出资购买。

经营者和主业职工共出资3000万元成立主业公司,作为B公司的存续公司,继承B公司的债权债务。

经营者团队共出资1200万元,持有40%的股份,取得了持大股地位。

主业公司继承B公司对辅业公司的债权,成为辅业公司的债权人。

辅业公司以向主业公司提供房屋租赁、物业管理等服务,分20年偿还对主业公司的债务。

平均每年偿还本息不超过60万元。

事实证明,辅业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且较好地安置了富余人员,推动了改制的稳定进行。

这种整体改制与主辅分离相结合的改制模式适用于辅业人员和辅业资产较多的国有大型企业,尤其适用于国有大型勘察设计及国有科研事业单位的改制。

这种改制模式吸收了整体改制模式和主辅分离改制模式的优点,即首先进行企业的整体改制,企业的全体职工置换身份,并从企业的国有净资产中扣除经济补偿金等改制成本;然后,通过对主业人员和辅业人员经济补偿金不同方式的支付,实现企业的主业、辅业资产和人员的分离,形成主业公司和辅业公司两个新的实体。

主业、辅业公司之间只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不存在产权关系。

在主业和辅业分离的时候,通过资产重组,实现对辅业公司的扶持。

这种改制模式,一方面对企业彻底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为企业改制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实现主辅分离的前提下,能够较好地兼顾主业职工和辅业职工的利益,促进改制的顺利进行。

整体改制与主辅分离相结合的改制模式具有如下特点:1.有利于主业公司经营者持大股国有大型企业改制,如果企业的国有净资产经过扣除改制成本后剩余价值较大,则企业改制中会遇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经营者要在改制后公司持大股,其出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如果国有净资产不从企业退出,转为国有股份,继续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持有,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不可能在改制后公司持大股。

在本改制模式下,通过将一部分固定资产以偿还经济补偿金的方式支付给辅业人员,由辅业人员以这部分固定资产另设立新公司,如果辅业人员较多,就大大降低了主业公司的资产规模并提高了主业公司的资产质量,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在主业公司持大股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2、有利于妥善安置辅业职工在一般模式下,国有企业改制需对职工进行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对辅业职工而言,获得经济补偿金后就与原国有企业解除了长期劳动关系。

一般来说,随着改制后公司治理结构及管理制度的完善,无一技之长的辅业人员很难在改制后公司重新竞聘到岗位,可能会对企业及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