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宅百年变迁分享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19
80年代,在全国城
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上,
பைடு நூலகம்
数深圳这座新兴城市最
优越。深圳新建住宅每
套平均建筑面积83平方
米,比全国平均数高60
%,比香港居屋计划高
52%。与亚洲一流的日
本相比各有千秋。日本
住房建筑面积平均每套
61平方米,但室内装修
质量很高,尤其厨房、
厕所设施十分讲究,属
于小而精。相比之下深
圳属于大而粗。
亿平方米,城市人均住宅面
积仅3.6平方米。大多数家庭,
父母与子女住在一间屋子里,
三代人、四代人同居一室也
很平常。
17
到70年代末,全国城镇住宅面积约40亿平方米, 其中解放后新建的仅占百分之十几,就是说, 当时全国城市绝大部分人住的是解放前的房子, 陈旧不堪,杂乱无章。再加上50年代盲目生育, 70年代进入生育高峰,子女多了住不下,院子 里搭出个坯间,或者盖间小厨房,腾出来的厨 房住人,能想的法子都想到了。于是,迫于人 口与住房的矛盾,大杂院出现了。大杂院里通 常住着10多户甚至更多的人家,共用一个厕所, 有些还是不分男女的,很不方便。华北的四合 院、江南水乡的秀丽庭院,能保持原貌的不多 了,大部分成了大杂院。
21
人民居住条件的变化不仅反 映在城市中,而且百年来陈 旧的农村住宅也面貌一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979~1985年,全国农村仅 新建住房就达41亿平方米, 平均每年6亿平方米。而 1949~1978年的29年间,全 国农村平均每年新建、改建 住房仅仅1亿平方米。6∶1 的比率来自于农村经济改革 后农民生活富裕,以至“家 家备料,村村动土”,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建房热潮。住 宅质量也与前迥异,有道是: 50年代盖草房,60年代建瓦 房,70年代加走廊,80年代 砌楼房。
中国住宅百年变迁
1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
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 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 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 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 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 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 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2
清初,北京旗人的住房有一定之规,以现代标 准看,就是科级官员住3间房,处级官员住4间 房,司局级住7间房。 清代“八旗制度”以严密的组织形式,实现了 旗人社会的兵民合一。旗人的一切生活待遇, 都在八旗制度下获得,住房也不例外。
3
四合院
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多为院落布局,而四合 院正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住宅形式。四合院 按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住房对称,正房朝南, 东西两侧是厢房,另有耳房和小院。院中 铺地砖,两旁可种树木花草,形成一个舒 适宁静的居住环境。北京的四合院是这类 住宅的典型
高层建筑是当时西方的时尚,影响了中国各大都 市的建筑风格。
10
沙 逊 大 厦
11
沙 逊 大 厦
12
新村成为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率先改造了臭水横溢的龙须沟和破 烂不堪的和平里,建了新住宅区,在东郊和西郊,也建 设了配套住宅。一般是独门独户,每户建筑面积50平方 米。
这时期的新建民居,除平房外,大多数是4层左右的小 楼,屋顶较高,达3米左右,有的高达3.5米,窗户却很 小,不够畅朗,居室通常是大间套小间,没有厅,只有 一个狭窄的过道,是借鉴了前苏联住宅模式。
14
15
16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
大批建筑设计材料被当作
“封、资、修”的东西销毁;
宝贵的建筑材料,包括高质
量的钢筋水泥、大理石,被
用来建造领袖像、“忠字
碑”、“万岁馆”,无法顾
及民宅建设。加之50~60年
代有一段时间对民宅建设不
重视,延续到70年代末。建
国已经30年,全国3400个城
镇新建住宅的建筑面积仅4.93
新建的住宅小区通常称为新村。住户是普通职工。
13
1952年,上海为执行毛泽东主席数年内解决大 城市工人住宅的指示,专门成立了工人住宅修 建委员会。当年,第一批住宅21002户完工, 以当时的家庭成员平均每户5人计算,可解决 10万人的居住问题。修建于上海西郊的曹杨路 一带,取名“曹杨新村”,占地200亩,建有 合作社、医疗站、公共浴室等设施,风景优美, 处处花草林木,小桥、流水、人家、浑然一体。 一时间,“曹杨新村”在上海成为令人羡慕的 新式住宅的代表,是无房户梦想中的天堂。
4
5
6
1900年后,英、法、美、 俄、日等国家先后在北 京修建使馆区,在天津 租界内修建住宅,建筑 风格多为欧式、日式。 为便于外国人居住,北 京建造了六国饭店,高7 层,红色墙面,以壁柱 分隔,上有欧洲古典装 饰。这是当时中国最高 住宅建筑。
7
8
到了民国时期,城市中普 遍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高层建 筑,最典型的是被西方人称 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 当时,中国一些最富有的人 已经仿效外国人的生活方式 修建了花园别墅,抢占大城 市的黄金地段,修建独院式 高级住宅。房屋不高,大多 是平房或两层的小楼,房屋 通常有壁炉、卫生设备、大 小卧室、健身房、汽车间, 周围环境特别讲究庭院绿化, 有草坪、甚至有大理石的喷 水池,被称为花园别墅。
9
西式建筑露峥嵘
1911年以前,上海的最高建筑是6层。1928年修建 的沙逊大厦(今南京路外滩和平饭店北楼)是一 幢10层的钢架结构大楼,整座楼用花岗石砌筑, 外形简洁明朗,外部不重雕琢,内部却装饰得豪 华无比。沙逊大厦是上海第一座10层以上的大楼, 随后短短几年间,上海又奇迹般地涌现了28座这 样的建筑。
20
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多元化,住房改革 力度加大,以为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安居工程为主的 多层次住房体系开始形成,纳入了不同的投资、建设方 式。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国家不再限制住宅的最大面 积,只对最低限额做出规定,以保障适当的居住水平, 因此代表不同居住标准的住宅空前丰富起来,普通居住 面积从40平方米到200平方米不一而足。出现了高层、小 高层、多层、低层高密度、联排、别墅等各种形式的住 宅,在户型上除了传统的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三室一 厅之外,多厅和多卫生间的住宅更加受到欢迎。车库和 工人房也成为一些住宅的标准配置。
19
80年代,在全国城
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上,
பைடு நூலகம்
数深圳这座新兴城市最
优越。深圳新建住宅每
套平均建筑面积83平方
米,比全国平均数高60
%,比香港居屋计划高
52%。与亚洲一流的日
本相比各有千秋。日本
住房建筑面积平均每套
61平方米,但室内装修
质量很高,尤其厨房、
厕所设施十分讲究,属
于小而精。相比之下深
圳属于大而粗。
亿平方米,城市人均住宅面
积仅3.6平方米。大多数家庭,
父母与子女住在一间屋子里,
三代人、四代人同居一室也
很平常。
17
到70年代末,全国城镇住宅面积约40亿平方米, 其中解放后新建的仅占百分之十几,就是说, 当时全国城市绝大部分人住的是解放前的房子, 陈旧不堪,杂乱无章。再加上50年代盲目生育, 70年代进入生育高峰,子女多了住不下,院子 里搭出个坯间,或者盖间小厨房,腾出来的厨 房住人,能想的法子都想到了。于是,迫于人 口与住房的矛盾,大杂院出现了。大杂院里通 常住着10多户甚至更多的人家,共用一个厕所, 有些还是不分男女的,很不方便。华北的四合 院、江南水乡的秀丽庭院,能保持原貌的不多 了,大部分成了大杂院。
21
人民居住条件的变化不仅反 映在城市中,而且百年来陈 旧的农村住宅也面貌一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979~1985年,全国农村仅 新建住房就达41亿平方米, 平均每年6亿平方米。而 1949~1978年的29年间,全 国农村平均每年新建、改建 住房仅仅1亿平方米。6∶1 的比率来自于农村经济改革 后农民生活富裕,以至“家 家备料,村村动土”,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建房热潮。住 宅质量也与前迥异,有道是: 50年代盖草房,60年代建瓦 房,70年代加走廊,80年代 砌楼房。
中国住宅百年变迁
1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
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 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 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 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 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 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 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2
清初,北京旗人的住房有一定之规,以现代标 准看,就是科级官员住3间房,处级官员住4间 房,司局级住7间房。 清代“八旗制度”以严密的组织形式,实现了 旗人社会的兵民合一。旗人的一切生活待遇, 都在八旗制度下获得,住房也不例外。
3
四合院
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多为院落布局,而四合 院正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住宅形式。四合院 按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住房对称,正房朝南, 东西两侧是厢房,另有耳房和小院。院中 铺地砖,两旁可种树木花草,形成一个舒 适宁静的居住环境。北京的四合院是这类 住宅的典型
高层建筑是当时西方的时尚,影响了中国各大都 市的建筑风格。
10
沙 逊 大 厦
11
沙 逊 大 厦
12
新村成为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率先改造了臭水横溢的龙须沟和破 烂不堪的和平里,建了新住宅区,在东郊和西郊,也建 设了配套住宅。一般是独门独户,每户建筑面积50平方 米。
这时期的新建民居,除平房外,大多数是4层左右的小 楼,屋顶较高,达3米左右,有的高达3.5米,窗户却很 小,不够畅朗,居室通常是大间套小间,没有厅,只有 一个狭窄的过道,是借鉴了前苏联住宅模式。
14
15
16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
大批建筑设计材料被当作
“封、资、修”的东西销毁;
宝贵的建筑材料,包括高质
量的钢筋水泥、大理石,被
用来建造领袖像、“忠字
碑”、“万岁馆”,无法顾
及民宅建设。加之50~60年
代有一段时间对民宅建设不
重视,延续到70年代末。建
国已经30年,全国3400个城
镇新建住宅的建筑面积仅4.93
新建的住宅小区通常称为新村。住户是普通职工。
13
1952年,上海为执行毛泽东主席数年内解决大 城市工人住宅的指示,专门成立了工人住宅修 建委员会。当年,第一批住宅21002户完工, 以当时的家庭成员平均每户5人计算,可解决 10万人的居住问题。修建于上海西郊的曹杨路 一带,取名“曹杨新村”,占地200亩,建有 合作社、医疗站、公共浴室等设施,风景优美, 处处花草林木,小桥、流水、人家、浑然一体。 一时间,“曹杨新村”在上海成为令人羡慕的 新式住宅的代表,是无房户梦想中的天堂。
4
5
6
1900年后,英、法、美、 俄、日等国家先后在北 京修建使馆区,在天津 租界内修建住宅,建筑 风格多为欧式、日式。 为便于外国人居住,北 京建造了六国饭店,高7 层,红色墙面,以壁柱 分隔,上有欧洲古典装 饰。这是当时中国最高 住宅建筑。
7
8
到了民国时期,城市中普 遍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高层建 筑,最典型的是被西方人称 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 当时,中国一些最富有的人 已经仿效外国人的生活方式 修建了花园别墅,抢占大城 市的黄金地段,修建独院式 高级住宅。房屋不高,大多 是平房或两层的小楼,房屋 通常有壁炉、卫生设备、大 小卧室、健身房、汽车间, 周围环境特别讲究庭院绿化, 有草坪、甚至有大理石的喷 水池,被称为花园别墅。
9
西式建筑露峥嵘
1911年以前,上海的最高建筑是6层。1928年修建 的沙逊大厦(今南京路外滩和平饭店北楼)是一 幢10层的钢架结构大楼,整座楼用花岗石砌筑, 外形简洁明朗,外部不重雕琢,内部却装饰得豪 华无比。沙逊大厦是上海第一座10层以上的大楼, 随后短短几年间,上海又奇迹般地涌现了28座这 样的建筑。
20
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多元化,住房改革 力度加大,以为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安居工程为主的 多层次住房体系开始形成,纳入了不同的投资、建设方 式。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国家不再限制住宅的最大面 积,只对最低限额做出规定,以保障适当的居住水平, 因此代表不同居住标准的住宅空前丰富起来,普通居住 面积从40平方米到200平方米不一而足。出现了高层、小 高层、多层、低层高密度、联排、别墅等各种形式的住 宅,在户型上除了传统的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三室一 厅之外,多厅和多卫生间的住宅更加受到欢迎。车库和 工人房也成为一些住宅的标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