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8、19章,教案
(完整word版)道德经教案
![(完整word版)道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46540427284b73f24250ed.png)
教学方法:
学生学法: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了。
二、推进新课
1、朗读第二章,正音,释疑。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②斯:这。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承接第一章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象是天帝(上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
道德经19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19章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b466c4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e.png)
道德经19章全文及译文
摘要:
一、引言:介绍《道德经》及其作者老子
二、《道德经》第19 章原文及译文详解
1.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2.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三、总结:《道德经》第19 章的主要思想
正文:
一、引言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立人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名著,被誉为“东方圣经”。
二、《道德经》第19 章原文及译文详解
1.绝智弃辩,民利百倍:老子认为要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避免无谓的争论,这样民众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
2.绝伪弃诈,民复孝慈:抛弃虚伪和欺诈,民众将恢复孝道和慈爱。
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杜绝投机取巧和追求私利,就可以消除盗贼现象。
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这三种做法虽有所不足,但可以让人们有所依靠,归属于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保持朴素的生活态度,减少私欲,不求学识,就可以无忧无虑。
三、总结:《道德经》第19 章的主要思想
《道德经》第19 章主要强调了老子的政治思想,认为要达到无为而治,需要抛弃聪明、虚伪和私利,让民众回归朴素和纯真,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道德经》18、19章,教案.doc
![《道德经》18、19章,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707bbb0caef8941ea66e0577.png)
《道德经》第17、18、19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17、18、19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三、教法学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朗读《道德经》第17、18、19章。
二、新课讲解(一)、诵读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17、18、19章(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同桌讨论,理解内容,思考:这三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道德经》(第十七章)译文:最好的国君治理国家,是实行无为而治。
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扰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国之君是谁。
其次的国君治理国家使百姓觉得他和和蔼可亲,因为这样的国君治理国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
在其次的国君是用刑法威吓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惧他。
在其次的国君是用权术诡计欺骗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最好的国君都是多办事少说话,说的话都是很重要的话,懂得运用无为而治,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当大功告成后,百姓浑然不觉,都说“我们本来就如此呀!”拓展延伸:《企业管理小故事》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 留下一个缺口。
他反问道:“这是什么?” “零” “圈” “未完成的事业” “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道德经教学设计
![道德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0f03d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f.png)
道德经教学设计道德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道德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语:(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
它继承了《周易》,《范洪》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影响了中国历史上诸多学派和帝王,成为他们开宗立派的思想源头和统治之术。
在唐朝的贞观年间《老子》被玄奘译为梵文流传到印度,及至近代,老子的思想波及到欧美,影响到包括黑格尔,罗素,尼采在内的大批哲学家。
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说:“在西方,《道德经》仅各种英文译本至少有四十多种,除了基督教的《圣经》在没有任何一种书得到如此重视。
”二、教学环节:1、温故知新,背诵自己喜欢的章节。
(知其形)①配《高山流水》的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章节。
②及时给与学生鼓励性评价。
③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读其声)①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所配音乐:《渔舟唱晚》)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4、拓展训练,理解“七善”(践其行)①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交流对“七善”的理解和认识。
②说说自己学完之后的感受和践行的打算。
5、教师小结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优秀公开课教案:《道德经》公开课教案设计
![优秀公开课教案:《道德经》公开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49f4b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1.png)
优秀公开课教案:《道德经》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能够:1. 理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2. 分析《道德经》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3. 掌握《道德经》中的一些重要章节和典型观点;4. 运用《道德经》的思想,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二、教学内容1.《道德经》概述- 介绍《道德经》的作者、年代和背景;- 简要概述《道德经》的内容和主要章节。
2.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经》提倡的“非争”的思想;- 探讨《道德经》中关于无为、无欲、无我和自然的观点;- 解释《道德经》中关于仁爱、友善和道德行为的思想。
3. 《道德经》与个人修养- 分析《道德经》对于个人修养和内心平静的影响;- 讨论《道德经》中关于养生、保重身心健康的建议;-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道德经》的理念来提高自身修养。
4. 《道德经》与社会发展- 分析《道德经》中关于政治治理和社会发展的观点;- 探讨《道德经》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道德经》的思想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5. 讨论与实践- 分组讨论《道德经》中的典型篇章和观点;- 学生展示自己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和思考;- 进行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运用《道德经》的思想解决道德问题。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讲授法:辅以多媒体资料,介绍《道德经》的背景、内容和核心思想;3. 互动讨论法:针对特定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观点;4.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5. 研究性研究法: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找到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和质量;2. 学生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中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学生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和意义的总结。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353c9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a.png)
道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道德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理解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点。
3.掌握道德经中的重要篇章和典故。
4.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道德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1.道德经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道家思想的兴起2.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的生平和事迹–老子的思想和贡献2. 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点1.道德经的基本思想–道的概念和内涵–道德的本质和意义2.道德经的哲学观点–自然观–人性观–政治观3. 道德经中的重要篇章和典故1.道德经中的重要篇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2.道德经中的典故–老子骑牛–老子与庄子的对话4.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1.道德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2.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修养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道德经的历史背景、作者、基本思想和哲学观点,让学生了解道德经的概貌和内涵。
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道德经中的重要篇章和典故进行讨论,加深对道德经的理解和认识。
3.观摩法:通过观摩道德经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让学生感受道德经的魅力和影响力。
4.体验法:通过模拟老子骑牛、老子与庄子的对话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经中的典故和思想。
四、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道德经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2.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平时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作业评价:通过布置阅读、写作、研究等作业,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教材:《道德经》2.课件:道德经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源3.图书:《老子与道德经》、《道德经导读》等相关图书4.网络资源:道德经相关的网站、博客和论坛六、教学反思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老子的“乌托邦”——《道德经》第19章
![老子的“乌托邦”——《道德经》第19章](https://img.taocdn.com/s3/m/fb26a35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6f.png)
老子的“乌托邦”——《道德经》第19章老子理想中的社会形态和治国理念,摒弃所有的教化、法制、私欲,人人回归自然本色,简直就是“乌托邦”!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解读:本章与上一章一样,都采用的是逆向思维,仍然用辩证的方法,讲了”无为而治“的具体方法。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弃,都是弃绝的意思。
圣,这里不是圣人/圣贤的意思,指的是一种高的境界。
智,智巧。
弃绝追求高境界和智巧,民众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弃绝仁义,民众就能恢复孝和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弃绝巧诈和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
文,条文、法则。
属,归属。
这三者作为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让人民有所归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素,没有染色的丝。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
见素抱朴,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
绝学无忧,弃绝圣智仁义之学,就没有忧患。
上一章叙述了大道废弃后,倡导仁义、孝慈,标榜忠臣,以及智巧与大伪并存的现状。
这一章,则是针对这些现状提出的治理方案。
具体的方案就是,绝弃圣、智、仁、义、巧、利,使民众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不被私心和欲念所惑,绝弃了这些东西,就会没有忧患。
这其实就是老子理想中的社会形态和治国理念,摒弃所有的教化、法制、私欲,人人回归自然本色,简直就是“乌托邦”,然而,现实世界中,恐怕无法达到吧,毕竟,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至今没有个定论。
幼儿园中班经典诵读《道德经》活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经典诵读《道德经》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9e653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77.png)
幼儿园中班经典诵读《道德经》活动教案教学要求:1、理解老子三宝理论的具体内容2、体会三宝理论的含义与历史价值教学思路:一、导入课题老子曾宣称:“我有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第67章)《老子》一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而老子独将“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置于三宝的高度,这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二、分析三宝的含义(结合相关的章节)1、“慈”作为三宝之首,首先体现着老子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爱护。
他极力反对统治者残酷地镇压人民,警告统治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大斯。
”意为杀人者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慈”的第二特征是“助”即“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这是说“道”和“德”可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
这是说对待万物,要遵奉它们蓬勃生长。
2、“俭”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少想点自己,多想点别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7章)大自然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不贪生、不自私。
如果一个身处高位的人,不贪功,不贪利,不贪名,而将自己贡献给大众和社会,那自然会赢得公众的爱戴,这样他的生命价值就得以永存。
“俭”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知足”和“知止”。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6章)还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44章)可见,知足和知止决定着人们的荣辱、祸福、生死,只有知道满足,善于满足,才不会遭致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永远不会有过错,从而可以常保此身,果不知足、不知止,会导致相反的效果。
三、体会三宝理论的历史价值综上所述,老子的三宝理论对于批判现实的武器和贫民解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揭开了先秦诸子在“人学”的序幕,尤其难得的是老子将自己的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同宇宙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四、作业:背诵相关的章节。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令有所属绝学无忧道德经第19章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令有所属绝学无忧道德经第19章](https://img.taocdn.com/s3/m/a61aa4c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a.png)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令有所属绝学无忧道德经第19章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在第一章提出玄的概念:“此(有无)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指出,若有若无,若无若有,有无叠加的玄,才是了解事物本质的不二法门。
在第二章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美就是美,善就是善,这种绝对的概念是错误的。
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非黑即白的绝对认知,静止、片面的看问题,是错误的。
美与丑,善与恶是相对的,相依相生。
万事万物的本质,并非是非此即彼的极端状态,而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妙状态。
我们对这一点的认识,至今严重不足。
老子在第三章指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妄自尊大,自以为知,自以为是,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是一切纷争的根源。
错误的价值观念,导致不正当的行为。
看不清事物本质,内心迷茫则会被诱惑所左右,为所欲为,背离自然而然的天道。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指出“大道废”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而“大道废”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玄的概念,认识远不够清楚明白,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圣经》认为,错误的认知,荒谬之知是万恶之源。
错误的认知,失之毫厘,则谬以千里。
如同盲人骑瞎马,祸患无穷。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以为知,自以为是,则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所知不过荒谬之知;所谓的智慧,不过自以为知。
这里的“圣”并非圣贤,是自以为圣,唯我独尊的意思。
这里的“智”是自以为智,自以为知。
杜绝唯我独尊,自以为是,自以为知,则能明辨是非,认清事物本质,受益无穷。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其实,真正的仁义本身并无瑕疵。
问题是事物的本质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玄妙的。
我们认为的仁义,未必是仁义。
《道德经》教学设计
![《道德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d950d9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a.png)
《道德经》教学设计道德经教学设计第一节:导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部经典哲学著作,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道德行为的准则。
本篇教学设计将围绕着《道德经》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核心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二节: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道德经》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2. 技能培养:能够解读《道德经》的章节,并分析其中的思想;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三节: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2. 难点:帮助学生将《道德经》的思想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第四节: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a. 简要介绍《道德经》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b. 分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如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c. 讨论《道德经》对于现代人的指导作用。
2. 教学方法:a.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经》的思想;b. 小组讨论:提供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道德经》的实际运用;c. 观看视频:引入相关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道德经》。
第五节:教学过程安排1. 开篇活动:通过展示《道德经》的精彩片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2. 知识讲解:a. 介绍《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并简要介绍其背景;b. 解读《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如强调无为而治、尊重自然等。
3. 小组讨论活动:a.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组内探讨《道德经》的思想对现代人的影响;b.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4. 视频观看活动:播放与《道德经》相关的视频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5. 总结与拓展:a. 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强调《道德经》的重要性和实际价值;b.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道德经》的读后感,并思考如何将其中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道德经教学设计案例
![道德经教学设计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00a93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2.png)
道德经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案例:《道德经》导入与讲解一、教学目标:1. 了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道德经》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2. 如何将《道德经》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思辨。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道德经》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和思考。
讲解:(15分钟)1. 简要介绍《道德经》的作者、成书时期和写作背景。
2. 介绍《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章节,如道德经的读书顺序、《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等。
3. 配合具体的章节、段落和诗句解读《道德经》的思想和哲学。
分组讨论:(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则《道德经》中的诗句或段落进行解读和讨论。
2. 引导学生讨论《道德经》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如在工作、学习、家庭和社会中如何运用《道德经》中的思想。
3. 提醒学生思考《道德经》中的道德观念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并展开讨论和辩论。
案例分析和讨论:(30分钟)1. 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如道德困境、伦理问题等,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
2. 引导学生从《道德经》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3. 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并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总结《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和学习收获。
2. 分享学生的思考和感悟,鼓励学生将《道德经》的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 展望接下来的学习和探索,《道德经》对学生的指导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 在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辩论和思考过程来评估他们对《道德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可以布置一些与《道德经》相关的作业和小组项目,要求学生运用《道德经》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道德经阅读教学设计
![道德经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cb1e56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d.png)
道德经阅读教学设计【道德经阅读教学设计】导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引领读者探索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道德经阅读教学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思考和应用道德经的思想。
一、教学目标通过道德经的阅读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实现以下目标:1. 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概念和思想;2.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引用相关的道德经经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例如,引用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这句话想表达什么意思?”通过引发学生对道德经的好奇和思考,为后续的阅读教学做好铺垫。
2. 阅读与分析阶段:让学生分组阅读一段道德经的经文,并要求他们理解、分析和解读重要概念和思想。
每个小组将负责解读一段经文,并向全班做简要的汇报。
教师在该阶段应起到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3. 思辨讨论阶段:在每个小组做完汇报后,可以开展思辨性的讨论。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道德经中的价值观、生活哲学等方面。
例如:“道德经提倡的‘无为而治’的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关联?”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经的思想,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4. 实践体验阶段:在让学生理解和分析道德经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将道德经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组织模拟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用道德经的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实践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经的智慧。
5. 总结与评价阶段: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并进行相应的评价。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并使用一两个实例加以说明。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十九章少私寡欲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十九章少私寡欲](https://img.taocdn.com/s3/m/9aba3fc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8.png)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十九章少私寡欲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十九章少私寡欲——2012年11月01日——亲爱的家人:您好!我们又在本月《每月一信》的互联网共修场上见面了,谢谢您的每月一信!十一月是收获月,收获月也称“子数月”。
子数月也表示一年季节的转换,表示人的运气的转换。
在这里,我们通过宇宙社会风云变换的大课堂,通过对《道德经》第十九章的学习领悟,通过人生亲身体验和践行,我们预祝您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任何压抑情绪都会离您而去。
因为在生活中您得不到您想要的,那是因为您并不是真正想要他,那是您更想要收获别的,更想要收获适合您的。
我们祝福大家,探索领悟《道德经》第十九章后,您能够成为一个为自己生命负起全责,能够成为一个创造幸福人生的耕耘者。
老子的学说就是主张人类回到的天然本性上,那么这个天然本性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这个天然本性对人类究竟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价值呢?《道德经》第十九章就是老子所要回答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进入《道德经》第十九章《少私寡欲》中。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断绝抛弃巧伪才智,人民得到百倍利益;断绝废弃假仁假义,人民回归孝慈天性;舍弃巧取私利,盗贼才不会出现。
这三方面作为文告是不足的,所以要使人民有所归属:纯洁朴实,少私寡欲。
本章虽然只有四十五个字,分二个层次来阐述。
第一层次二十四个字,即:“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首先,是什么因素埋没了人类的天性呢?老子告诉我们社会越来越复杂,所以人也越来越复杂。
复杂在哪?复杂在六个字,这六个字是“圣、智、仁、义、巧、利”。
生活中的“圣、智、仁、义、巧、利”都是人自己创造的,如果生活中少了这些排名攀比的创造,人与人之间就少了很多比较,少了很多争论,也能多些生活感悟。
人类如果把道德当作自己各尽本份的品德,大家都能尽自己的互相帮助的善良本性做事,那么人性中的烦恼就少了,自然就会少了很多人生烦恼,那么心灵深处的天性真实力量就会自然流淌出来。
4.二年下《道德经》教案
![4.二年下《道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331f27de80d4d8d15a4f8d.png)
国学班教学指导案20 -20 二年级下学期梅河口市第四实验小学《道德经》教学指导方案一教学时间:20 年月日——月日教学内容:1.吟诵《道德经》第1-2课。
2.理解并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力行,反馈力行效果。
3.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高尚的道德追求、自律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理解文意。
提高学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2.结合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员在生活中践行,做德才兼备的人。
教学难点:把传统经典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指导生活实践。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教学指导:一、简介:《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共分81章,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二、作者: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dān)聃,或伯阳,华夏族,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称为老子,周朝春秋陈国苦县人。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
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老子存世著作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他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道德经》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aaa35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b.png)
《道德经》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1. 简介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从哲学角度深入理解《道德经》这本古代经典著作。
通过有效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掌握《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2.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道德经》的起源和作者背景- 引导学生探索《道德经》中的主要思想和概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哲学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3. 教学方法- 阅读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道德经》中的一章或一节,并撰写关键概念和观点总结。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的发现。
- 讨论会: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会,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总结。
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见解,并互相辩论和交流。
-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写下他们对《道德经》的个人理解和感悟,并就其中的思想和观点写一份短论文。
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4. 教学内容- 第一课:介绍《道德经》的历史和作者背景,重点讲解作者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 第二课: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道德经》中的关键章节,如《道德经·第一章》,着重讲解其中的“道”和“德”的概念。
- 第三课:探讨《道德经》中关于领导力和治理的思想,如《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的“以无事治天下”。
- 第四课:引导学生分析《道德经》中关于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思想,讨论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
- 第五课:组织小组学生进行小型研究项目,选取《道德经》中其他关键章节,发展个人研究并向全班分享。
5. 教学评估- 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 论文评估:评估学生所写的短论文,包括论述的逻辑性、观点的深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程度。
- 小组分享:评估小组分享中的合作和组织能力,以及对《道德经》中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6. 资源- 《道德经》文本材料(中文版和英文版)- 讲义和课堂投影设备- 学生笔记和研究资料收集7. 结束语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道德经》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六年级道德经教案
![六年级道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1ee25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5.png)
六年级道德经教案第一篇:六年级道德经教案道德经《老子》第六十章教案一、导入:道德经的来历老师已经讲过多次,今天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相信你又有不同的感受。
函谷关,道德经,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再次说出你的感觉(作为富顺人我骄傲)学道德经润经典人生;读道德经现灵宝文化;诵道德经做高尚之人;今天我们再次走进道德经,再次学道德经,润我们经典人生读道德经现我们灵宝文化;诵道德经我们做高尚之人;进行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道德经读本第六十章(出示文本)二、初读道德经1、自己读一读,看是否能读正确;2、再次读一读,看你是否能通顺,流利;3、教师抽查学生是否读通读。
4、教师范读;5、出节奏,学生试读;6、多种形式读;三、理解道德经正确、流利的要求已经达到了,你理解这其中的内容吗?老师带来了一段动画你看看(出示动画)1、从动画中,你知道什么?2、出示译文,对照译文再看,你又知道了什么?3、学生自由说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1、道德经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自知自明自强自胜)2、你准备怎么做呢?五、诵读1、齐诵2、男女诵3、师生接诵4、学生引诵5、个别学生展示;六、结束语短短的几十分钟又即将过去,几十分钟里,我们又一次接受了心灵的洗礼,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学道德经,润我们经典人生读道德经现我们灵宝文化;诵道德经我们做高尚之人;第二篇:道德经教案老子【道德经】教案《道德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老子[道德经]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妙解第十九章回归道社会安
![《道德经》妙解第十九章回归道社会安](https://img.taocdn.com/s3/m/15e35ba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64.png)
《道德经》妙解第十九章回归道社会安
《道德经》妙解
第十九章回归道社会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妙解:
不强调圣、凡、智、愚,每个生命都受到平等尊重,则民风纯朴,社会祥和安定,天下百姓都受益。
讲仁讲义就会标榜出“不仁、不义”,形成二元对立。
不必讲仁义,只要恢复我们的道之心,人人从良心、感恩心出发,自然上慈下孝。
强调智巧与功利,易引起窃盗之心。
不强调智巧与功利,民风纯朴,盗贼消失。
以上三种理念,若用文字来叙述、形容,都没办法把个中深意说明清楚,也不易做到。
所以指出一个重点核心,让世人较易切入实践:施政要引领百姓……返璞归真、回归单纯,避免强化私心、避免长养各种欲望欲贪。
(施政如果长养百姓自私自利、长养各种欲望欲贪,则世风日下,
社会混乱。
)。
老子道德经详解十九章智慧的源泉
![老子道德经详解十九章智慧的源泉](https://img.taocdn.com/s3/m/491b6b0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2.png)
老子道德经详解十九章智慧的源泉老子道德经详解十九章智慧的源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瞳孔。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品德完全可以根据他的目光作出判断,目光是心灵的折射。
“惟道是从”,是说一个人的目光,完全显示了他对大道的体悟,也就是说,意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意识。
道的境界越高深,对世界的认识越深刻,他的目光就显得越深邃、睿智、慈善。
这是总言德与道的关系。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从道的物质性方面来讲,其存在形式是不停地旋转运动的。
“恍惚”二字皆从“心字旁”(),表明它属于心灵的直观。
恍,从“光”,表现为微观粒子的运行具有光波性。
惚,从“忽”,表现为光波运行速度之快出乎意料,含粒子性。
“惟恍惟惚”,大概就是现代物理学所说的“波粒二象性”。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如果从粒子的角度看,粒子是以光波的形式运动的。
光波即物质波。
象:镜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如果从光波的角度看,运动的光波具有粒子性。
物,是实物微粒。
这说明世界的本原即道,具有波粒二象性。
现代科学证明,波粒二象性是一切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窈、冥:大道的境界深远、幽明。
精:精微物质,大概就是今天所说的基因。
信: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阅:认识、考察。
众甫:万事万物。
在深远、幽明的境界中,还有更加精微的微粒,这些微粒最纯真无杂,并携带着信息。
自古及今,这些信息符号永远不会消失,可以用来考察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这说明微粒携带宇宙信息,只要具备了获取这些信息的功能,就可以知道万事万物的过去并可以预测未来。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吾,老子自称。
然:这样,指《道德经》中所描述的社会、人生现象。
我是凭借什么知道人世间的种种现象的呢?就是根据所破译的基因信息来认识万事万物的。
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经破译了基因密码,因此才有了《道德经》这一天书。
不执着于外部世界的表面现象,而是坐而反观人体基因组,直视物中之精,精中之信,这是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最上乘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17、18、19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17、18、19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三、教法学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朗读《道德经》第17、18、19章。
二、新课讲解
(一)、诵读
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17、18、19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同桌讨论,理解内容,思考:这三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道德经》(第十七章)
译文:
最好的国君治理国家,是实行无为而治。
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扰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国之君是谁。
其次的国君治理国家使百姓觉得他和和蔼可亲,因为这样的国君治理国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
在其次的国君是用刑法威吓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惧他。
在其次的国君是用权术诡计欺骗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最好的国君都是多办事少说话,说的话都是很重要的话,懂得运用无为而治,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当大功告成后,百姓浑然不觉,都说“我们本来就如此呀!”
拓展延伸:
《企业管理小故事》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
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
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
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
这一部分事情,自己不去做,“无位”,让下属去做,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
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
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2、《道德经》(第十八章)
译文:
最古老的时候,百姓都很诚实,没有任何虚伪。
当国君用“智慧”创造制度法令来治理百姓的时候,百姓就会用“智慧”来逃避它,所以虚伪狡诈也随之而产生了。
家族中不和睦相处,六亲不和,孝慈自然会产生。
这里想到了第二章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凡是都是有两方面有好的就有坏的有坏的就有好的。
当一个国家混乱以后,文武百官不能负责尽职,随之而来“忠臣”也就出现了。
老子告诉咱们凡是都有双面所以有“忠臣”的时候不一定是好事。
有好的存在就有坏的存在,若是没有好和坏那就会国泰民安。
就像最初的一样“没有任何虚伪,人们都很诚实,邻居间互相帮助,人人都是雷锋”。
拓展延伸:智慧小故事
让长线变短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最后的决赛中,他遇到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攻击。
当对打到了中途,这位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着数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失去了冠军的奖怀。
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父,一着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父看,并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着式中的破绽。
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
练出足以攻克对方弱点的新着,一定要在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夺回冠军的奖怀。
师父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能让那条已经定格的长线变短呢?他思来想去最后也没有什么办法,不得不再次向师父请教。
没想到师父却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
两者相比较,原来的那条线,看起来确实显得短了许多。
师父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要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条线一样,也就在相比之下变得较短了。
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
我们无法让对手变弱,但能让自己变得更强。
3、《道德经》(第十九章)
评点:
真正的圣人或统治者应该以无为而治放弃束缚人们的巧智,这样就会使百姓受益百倍了。
真正的仁慈者都应该放弃礼仪,这样就会使百姓回到原始的孝慈时代。
如果大家都放弃了一些利益和难得的物品,那么就不会有盗贼了。
这里让我想到了第三章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上面在此只是列举了三个实例,文字描述的事情是有限的,这里是希望人们都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在本章提到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往往有道行的人,都是很朴实的。
三、小结归纳这三段话的含义,回顾知识,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
熟读背诵17、18、1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