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3章教案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2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2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3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的出处及作者年代。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这句话的意思。

3. 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自己给怎么做。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检查上课所学知识2.教师谈话导入,导出课题。

3.齐读课题二、学习新课1.了解【出处】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轻诺必寡信》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相关典故魏文侯守信《资治通鉴》里曾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奏乐,而天雨,魏文侯却下令前往山野,群臣不解。

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今天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怎么可以无视一个约会呢。

于是“乃往,身自罢之。

”2.【古语今说】这句话是老子说的,可以说非常具有哲理性。

前一句“轻诺必寡信”比较好理解,是说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后一句“多易必多难”字面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结合老子当时的语境,我们知道,这句话是说,把事情认为地或者形容地很容易的话,真正做起来就会有更多的麻烦。

前半句话教育我们不要轻易许诺,只要许了诺就要认真践行,不要失去了信义,后半句教育我们不要轻视我们所遇到的事情或者对手,否则我们肯定会在做这件事的过程缺乏后劲和必要的准备而失败。

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范张鸡黍”的故事2.出示问题:“范张鸡黍”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朋友之间的诚实守信,情深义重。

《老子》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学习目标: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重点:1、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过程:一、知识链接:方法: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关于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老子以及《老子》的信息。

1、时代背景:2、介绍作者:3、介绍《老子》【翻译课文】要求:逐句翻译,重点字要落实。

并总结本章老子要表达的意思。

第1则(第11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译文】【原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译文】【原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译文】【原文】“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原文】【老子的结论】第2则(第24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译文】【原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原文】“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译文】【老子的结论】第3则(第33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译文】【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原文】“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译文】【原文】“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老子的结论】第4则(第64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原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原文】“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老子的结论】【探究课文】1、“当其无”似乎应该理解成,“只管做好,先不要考虑是否有用,做好了自然就会有用,只管把轮做好,自然有车之用;只管把门窗做好,自然就有室之用;……一副好车轮肯定有用武之地,一套好门窗自然有房间用到它。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概述
在道德经这部博大精深的哲学经典中,第六十三章引人深思。

本章主要阐述了道家的智慧,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动态平衡。

通过论述战争、德行、民众、领导者等不同层面的关系,揭示了道家思想中的和谐共生、以德服人的理念。

第六十三章的核心思想
本章开头便提到“道者,万物之始,善人之宝”,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在这里,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起源,还是人们行善的基石。

紧接着,本章论述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认为战争并非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要在和平时期积极修德,以德服人,达到国家和谐共生的目的。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第六十三章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践行第六十三章的智慧:
1.修身养性: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学习、成长。

2.以德服人:在人际交往中,以善良、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3.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求同存异:在面对不同意见和观点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寻求共同点,共同进步。

第六十三章对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启示
第六十三章给我们提供了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智慧。

它教导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以德服人,积极寻求和谐共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修身养性、关爱他人、求同存异等方式,将这一智慧运用到实践中,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

总结与感悟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我们揭示了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应以德服人,积极寻求和谐共生。

践行这一智慧,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还能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道德经 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三章执大象①,天下往②。

往而不害③,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堇④。

译文执守道法,天下适(趋向)。

适(趋向)道而无害,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太平无事。

音乐与美食,能够诱惑过客短暂的逗留。

大道(宇宙万物的本元)作用于感觉器官(包括口舌、鼻、眼、耳、身等),清淡啊其无味,看之而不可见,听之而不可闻,用之而功用无穷。

注释①大象:(1)道象,依据道法(自然法)制定的实在法(法律法规法度)。

(2)遵循自然法的善(良)法。

大道(天下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纪、原理、道理、始制)无名(无名法;无有名状,不可名状)也,本质也,夷希微也,天下全都臣服顺从。

当权者若能依道遵守道法,众人众物自然宾服。

天地(阴阳二气)相互配合,得以普降及时雨,人民莫不遵奉法令而自由自在地耕耘树艺生产劳动。

遵循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经有效普法宣传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务必知法守法,知法守法保平安。

道者,天下母,万物之奥主。

道法,天下母法,万物之母法。

道是派生宇宙万物的本元(本原、本源、始基),是世界万物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

大:道。

道法:自然法;母法;大法。

象:道理;法,法令。

②往:适,趋向;适道,趋向大道。

趋向:前往,前行;归向,趋附;向往,崇尚。

崇尚:推重提倡,讲究重视;尊重,敬重。

向往:归向,趋向;理想,追求;想望;仰慕,爱慕;思慕,谓因羡慕而希望能如愿以偿;指思慕之情。

归向:归依,趋附;对某一特殊方面、状态、性质或行动的倾向或趋势;指趋附的地方。

趋附:趋承依附;指趋奉依附者。

趋承:指就教,接受教益;侍奉,侍候。

适:(1)(形声。

从辵( chuò),啻( chì)声。

本义:往,到)適,之也。

——《说文》。

段曰:“往自发动言之,适自所到言之。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三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三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三章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

第六十二章说道至贵,比世间所谓拱璧驷马都尊贵。

这一章就谈到道启用,道真正启用了以后,于是才真正无为而无不为。

对此,他提出三样: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这三样东西就是指示人怎么入道。

我们先看王弼的注解,“以无为为居”,拿什么为居住点呢?以无为为居。

“以不言为教”,不说话,我只是身体力行做示范给你看,说多了反而不好。

“以恬淡为味”,恬,平平常常的;淡,不浓厚的,拿这个来作为味。

“治之极也”,这才是真是治的极点啊,最要紧的了。

道德经曾经说,“乐与饵,过客止”,我们一听见音乐,一看见好东西,本来是旅行的客都停下来了。

但是天下最没有味道的是什么呢?是道,道无味。

你听之不足闻,见之不足视,你尝它淡而无味,。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功夫就在这三样事情。

有为有事有味都是人为的,都加了人工。

比如我们的味道都是人工加味道,加得最厉害的就是味精,结果吃完了以后嘴苦。

凡是人做出来的有所为的,离不开智巧,有图谋,有一个目的在那儿。

这样只要加人为就有欲望掺杂在里面,有了欲望都违反本来的真和自然。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并不是说让我们不为不事也不加味道。

如果这样人就心如槁木,心同死灰了。

那要“为”什么呢?为之以礼,为之以中道,过和不及都不对。

这个“无为”是不加上强迫权利智巧有目的有图谋的那个“为”。

要做的话,硬挨是顺应自然、顺应人情地做。

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也不是为逞个人的私欲。

天理跟人情都是自然的,我们要这样的,别人也要这样的,能够这样子的话,你无为就能自然成就一切的事情,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事无事”,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做。

道德经 为无为63

道德经 为无为63

《河上公章句-恩始第六十三》
• • • • • • • • • • • • 为无为,【因成循故,无所造作。】 事无事,【预有备,除烦省事也。】 味无味。【深思远虑,味道意也。】 大小多少,【陈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 报怨以德。【修道行善,绝祸于未生也。】 图难于其易,【欲图难事,当于易时,未及成也。】 为大于其细。【欲为大事,必作于小,祸乱从小来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易生难,从细生著】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处谦虚,天下共归之也。】 夫轻诺必寡信,【不重言也。】 多易必多难。【不慎患也。】 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动作举事,犹进退,重难之,欲塞其源 也。】 • 故终无难矣。【圣人终生无患难之事,由避害深也】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 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 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 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 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 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 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闲,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 而诸侯有畔者。 • 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史记-殷本纪》
•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 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 姓爱之,纣废之。 • 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 纣曰:天既讫我殷命,假人元龟,无敢知吉,非先王不相 我后人,维王淫虐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安食,不虞知 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 胡不至?今王其奈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 曰:纣不可谏矣。 • 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引语】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

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

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烦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

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评析】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

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

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

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

“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

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

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

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

“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本章格言,对于人们来讲,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

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解析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解析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解析本文将对《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理和思想。

第六十三章是《道德经》中的一篇短章,但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

章节开篇即提到“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这里的“无为”并非表示不做事,而是指在行动中放下个人欲望和执着,顺势而为,追求自然流动的状态。

只有恪守无为之道,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和谐。

随后,第六十三章表达了对智慧和智力过度追求的警示。

智慧虽然重要,但过分追求会导致思维的扭曲和心灵的困扰。

道德经告诫我们,要适度运用智慧,保持内心的平衡与清明。

只有在清明的状态下,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避免被贪婪和权力蒙蔽。

第六十三章还提到了“为天下谓之‘师’”之说。

这里的“师”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教师,而是指以身作则、以德治人的领袖。

文中强调了“言”与“行”的统一,即领导者必须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做到身体力行,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领导者应肩负起教育、引导和激励他人的责任,以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最后,第六十三章以“天下皆谓我道大”作为结尾,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道德经强调个人应该摒弃傲慢和虚伪的自尊心,在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角色的同时,不要显露出过度的自信和自满。

只有保持谦虚、虚心学习,才能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中取得长久的进步。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以无为而为、限制智慧追求、至高领导者为主旨,并反复强调了谦虚的态度。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章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其中的哲理,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心灵境界。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能成其大》悟读述杂【63】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能成其大》悟读述杂【63】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能成其大》悟读述杂【63】01—原文为无为(圣人抱着无所为的态度而为,即顺其自然),事无事(不抱固定的目的),味无味(甘于恬淡)。

大小多少(无论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解决)难于其易,为大(做大事)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自以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想得简单)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看重困难)之,故终无难矣。

02—诗解难事作易般般立,大事从细件件易;为人轻诺必寡信,报怨以德道无极。

03—悟读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道,无为、无事、无味。

无为中为,无事中事,无味中味。

淡然醇美,淡于名利,循于自然;“报怨以德”,心胸海大,风轻云淡。

这是老子为我们阐述的“行道,成其大”之方法和总则。

但凡为人,皆思有为、有事、有味。

但现实生活中,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却往往能有大为、成大事、品真味,这也许是生活的辨证法和人生之真谛。

对于老子,千人千解。

有人把“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解读为“为他人之不敢为,做他人之未做,品他人之未品”,从而得出老子之思想创新。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

对于难事、大事,老子给我们总结了“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之方法。

看似寻常简单之事,其实是最难的。

成于小事,方筑非凡。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智慧在哲学上是一个量变质变的问题,在互变中求发展。

一富一贫两僧,欲去南海。

富僧准备一年未果,贫僧靠一瓶一钵而成。

面对困难,高度重视,不畏不惧,最重要的还是身体力行。

人生,是一场不断的修行。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

潮起潮落的人生舞台,有几人能够举重若轻击节而歌?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又有几人可以远离浮华回归大道?人生有三重境界。

先是看远,览物于胸;次是看破,洞若观火;再是看淡,超然物外。

这个世界,看似复杂,泥沙俱下,鱼目混杂,本质上还是一个人的世界。

循道而往,循道而为,坚守本质,知畏存爱,轻不言弃。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学设计】《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能成其大教学目标1. 理解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内涵。

2. 有感情的诵读《道德经》第63章。

3. 理解本章内容,背诵积累经典名句。

4. 培养热爱家乡,增辉灵宝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 诵读《道德经》第63章;2. 理解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理解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内涵。

课前准备印制《道德经》第63章,下载10种“华文字体”备用,下载ppt兼容包,准备7个音频、视频文件并下载“qq影音播放器”备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没有人不知道“黄帝”与“黄帝陵”,没有人不知道陶渊明与“桃花源”,没有人不知道老子与《道德经》(播放市二中“小小百家讲坛”视频片段)。

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家乡灵宝与这些世界级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让我们走进老子的《道德经》,一同感受家乡厚重的文化魅力。

出示标题,同学们齐念:魅力家乡,文化灵宝——《道德经》之“无为而无不为”。

读学习目标(一生读)。

二、难点突破——理解老子“无为而无不为”1、提出疑问:“无为而无不为”又叫“为无为”,请问老子的“无为”是什么意思?学生举手回答,师激励肯定。

2、看视频,解释“无为”:“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听台湾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的解释。

3、小结老师也上网百度了老子“无为”的含义:“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不刻意,不折腾……按照实际情况,客观规律,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不滋事,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就做成了。

核心词:顺其自然不刻意按照规律不滋事下边,让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进一步理解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的思想内涵。

三、学习《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一)第一关诵经1、提出诵经的要求:诵的准确。

要读准字音,停顿要恰当。

声音洪亮。

让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听清楚。

语速适中。

富有感情。

我教给大家一个朗诵出彩的秘诀:你只要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把声音延长,再赖的文章你也能读出诗味来。

道德经(63章)

道德经(63章)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语句所代表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流利的朗读选段,感知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寓意,要想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准确理解《道德经》中关于“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心作于细”的寓意。

教法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讲故事:东汉时有一少年叫陈蕃,一心只想干大事业,连他屋子龌龊不堪,他都不打扫,还说“大夫人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可惜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扫一屋”的开始。

其实,老子早在春秋已提出“天下难事,心作于细”。

今天我们来学习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二、诵读感知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选文阐明了欲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三、合作探究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2、齐读3、小组合作解决文中重点语句并翻译4、质疑交流:交流体现文章中心的诗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然后译文:天下难事,必然开始于简易;天下大事,必然建基于细微。

因此,圣人始终都不自以为必须独揽大权,所以能成就大事。

5、诵读重点句并能当堂背诵。

四、教学小结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醒人们注意事,做任何事情是从小到大,由小到多,由易到难的。

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

五、课后作业1、背诵《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2、把文中的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道德经-德经第61—64章

道德经-德经第61—64章

《道德经》选段讲解第61—64章封开县渔涝中学韦景亮【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

2、识记原文及翻译,让同学们记住重点的词句3、了解一些故事链接,理解无为,做事要持之以恒,慎重坚毅的态度始终如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释文与故事读中理解做事的原则,要兼容、无为、淡泊明志、持之以恒。

难点:让学生将文中所反映的含义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运用于自己对实际学习的思考和行动。

【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四化并用,以“读、思、悟、行”为主线的教学策略,理解、感悟、思辨、导行。

一、新课导入老子珍视人的天性,但这是否就是说老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尽善尽美的呢?不是的。

因为人的天性是不能以“善”或“美”来评价的,它只是一种自然。

而自然而然,却是天下事物各自进化的最优解。

文明是什么?道德是什么?秩序是什么?文明、道德与秩序都是人的天性和理性之间的东西,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在各依其天性本能的交往中产生的自然理性。

它是相互间长期磨合的结果,它在微妙地平衡着各方的利益和冲突,使之达到和谐。

这种自然理性不是出自某个圣贤先知的设计或理念,而个人的理性知识,因受其本身生物属性的局限,不可能将事物间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影响彻底理清。

二、教学过程:1、读通选文,把文中不认识的字找出来,看着注音读几遍后,再自行试读两遍。

集体朗读,提出诵读要求:眼到、口到、心到;精神饱满,咬字吐音清晰。

2、播放音频,让学生找出诵读的停顿节奏,按选文节奏读文。

请同学们先试行打节奏。

,根据需要,找出韵文中轻读与重读的字,按节奏读。

全班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对读,拍手读。

适时指导,相机激励3、学生集体诵读4、文章理解(译文)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大国,就象居于江河下游一样,是天下百川的交汇之地,所以也应具有天下雌柔一般的气度。

•••雌柔常以安静胜过雄强,以其安静表示谦下。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大国的支持。

道德经详注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详注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详注第六十三章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王弼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

今译:处于无为的境界,施行无言的教诲,满足于恬淡的滋味,这就是治理、协调的极致了。

备注:(十七章王弼注:“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

”)原文: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王弼注: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今译:小的怨恨不足以去报复,大的怨恨天下都想将这人杀掉,顺应天下达成共识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德。

备注:(三十八章王弼注“何以尽德,以无为用”、“唯道是用,不德其德”)原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

王弼注: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

今译:以圣人的才华,依然被细小、容易的部分所阻碍,何况普通人达不到圣人的才能,能够忽略吗?所以说圣人尤其把事情想得困难。

备注:(韩非子《喻老》:“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

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

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

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道德经》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道德经》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道德经》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①,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释】①图:计划。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搅扰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凡是天下的难事,一定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凡是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部分做起。

因此,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那些轻易许诺的人,很少有能够兑现的,必然会失去信用。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势必会遭受很多困难。

因此,有道的人遇到事情总是把它看得很难,所以反而没有困难了。

【导读】处理困难的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天下的难事,一定是由简单的问题积累而成;天下的大事,一定是由微细的小事累积而成。

老子要人们不捐小,不弃细,不自大,不轻诺,以德报怨,保守虚空清净的无为之道。

【解析】这一章进一步阐释“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起来的。

圣人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在事情刚刚出现或者还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把它化解掉了。

所以,我们看圣人表面上做的都是小事、细事、易事,甚至什么也没有做,最后的结果却就了大事、难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这句话有人解释为“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以无味为这种解释没有把自然无为理解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境界,而是作为一种单纯的行动指导思想来看的。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老子就是提倡什么事都不必去做了,这就扭曲了老子无为的真正内涵,因为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界上就一定要做事,否则,就无法生存。

在老子《道德经》里,无为的思想贯穿始终。

由于每一章节的侧重点不同,所以无为常常涌现出新意来。

这里所说的“无为”的含意,意思是说在做仟何事情的时候,都丕要强加自己的主管意志,更不要试图用主观意志去改变事物一的客观属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
老子这一章节,是继续对无为这一概念的延伸,无为无不为,但无为又是为的,那么无为究竟是无为还是有为呢?
先贴下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事后证明,这本书是一部多人参与的书,虽然名义是老子写的,但是这本书和老子写的究竟有多大差别,目前还不是很清晰。

当然,中华文化,之所以是文化,就如同尚书是一部伪书一样,又如何,伪书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老子在这一章节里,全文都是在无为基础上延伸。

以无为的方式有为,以无事的方式做事,以无味的方式有味。

大小多少,以德报怨,难从易处起,大事从细处开始。

圣人不为大,所以成就他的大。

轻诺的人必寡信,老是简易的必然多难,所以圣人从难处做起,而没有难事。

所以,无为在这里,究竟就是一种无为的心态,还是一种无为的方式呢?是心态,也就无所谓有为,也就无所谓无为,否则以无为的心态在考虑究竟是不是有为时,本身无为的心态即已破除。

如果无为是方式,那么老子老是所说,无为无不为,是成立的,
但是如果是方式,那么就没有无为的心态,以有为的心态做无为的事,达到有为的目的,不过是以退为进,略施伎俩,难成无为大器。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3,64)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3,64)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3,64)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刘晓林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夫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字意双解:有为无为,有事无事,有味无味。

大小、多少、抱怨。

上述如果用“德”(道的重要载体)来看,它们是统一的。

实现宏图难吗?也很容易。

有所作为是很大的事情吗?也很微小。

要完成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容易做起;要完成天下的大事一定从细微开始。

因此,有“道”的人始终不图大,所以才能成就大事。

那些轻易许诺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挫折。

因此有道的人做事总是慎重,所以最终也就没有困难了。

旁注:世间万物是辨证统一的,对你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对我可能至关重要;你觉得索然无味的事物,我可能会兴趣盎然。

大小、多少、抱怨、难易等始终是相对的产物,必须要放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中才能做出评判!你优秀吗?那要看跟谁比!你富有魅力吗?那要看跟谁比。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相对”便极容易陷入或惟我独尊或自惭形秽的茫然无措中。

老子的大多数理论,人们是不太好接受的。

但有些理论则简洁明了,例如轻诺者必寡信。

得道的人为什么无所难事,因为他们将无为与有为作了最大限度的统一,例如“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刘晓林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判,其微易散。

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

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中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

字意双解:安定容易保持,(事物)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脆弱时容易处理,细微时容易散败。

《道德经》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道德经》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道德经》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转载——【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无为”者,圣人之为,为之于道,为之于理。

常人之为,为之于名,为之于利。

为名利者,乃是有欲之为。

圣人无私之为,不用心思安排,虽无为而却能自然成就;未尝劳力,却能自然入妙。

这是因为圣人之心体虚静,圣人之德性浑厚,不生逆料之心,不起将来之想,以无为而为,人不能知其为,不能见其为。

因圣人之德广大悉备,所以能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能合自然之道,所以能“为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文中所谓“为无为”,盖是此义。

“事无事”,是说圣人之事与常人之事不同。

圣人之事,是为天下之公事,其事远大,其理幽深。

常人之俗事,多是天下之私事,易见易闻,易得易失。

圣人之心迹无所留碍,事之来,随机而应,不起事外之念;事之过,因其已过而忘之不留。

无论好坏,皆不存固我之想。

如此,虽然人身终日在应事,而实际却无事存心。

若以有心去应事,则私念必起而心愈累,心愈累则事愈多,都是自己在找事寻事。

故前辈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自然客观规律。

世事无偶然,都是因果在循环。

圣人凡事顺天道规律而行,不违心背理,顺其自然,故常能处于“事无事”的无为之中。

常人不识阴阳,不明天道之理,私心用事,尘事缠扰不断,终日陷于烦恼之中,损性耗命,难于解脱,此乃世人之苦也。

“味无味”,世间万物皆有味。

但味有真伪、浓淡之别。

圣人之味与常人不同,圣人以道味为味。

“道味”者,以淡泊清纯为味。

道味是世人“不味”之“味,其味有益而无害,其中之妙,世人不能知;其味之理,世人不能得。

常人以世俗之味为味,贪名逐利,纵情恣欲,花天酒地,以七情六欲为味。

为什么我们要行动于万事之先?《道德经》的智慧第六十三章

为什么我们要行动于万事之先?《道德经》的智慧第六十三章

为什么我们要行动于万事之先?《道德经》的智慧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遵道而行的人做事重在预防,防患于未然。

防微杜渐,使不详的事情消弭于无形;明察秋毫,使困难消失在萌芽状态;提前预测,做好防范,将灾害扼杀在摇篮里!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怨恨,我们要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积小为大,聚少为多,逐渐使自己的德行变得越来越宽厚,从而使他人的怨恨逐渐消失。

从简单容易处入手逐步克服困难,从细小末微处着手逐步做成大事;一切的难事必定都是由简易的事逐步发展而来,一切的大事必定都是由细小的事逐渐积累而成。

将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将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因此,圣人不自诩伟大,反而能够成就自己的伟大。

轻易地许下的承诺往往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反而会遭遇很多的困难。

因此圣人总是将事情看得稍困难些,做到有备无患,故而不会碰到困难,事情进展得很顺利。

这段话蕴含着很大的智慧:防患于未然、积小为大、不轻易许诺。

防患于未然。

教导我们,明察秋毫之末,明辩吉凶,趋利避害,行动于万事之先,将凶害消失在萌芽状态。

豪华宫殿,焚于星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教导我们要拥有那一双善于发现“星火”和“蚁穴”的眼睛。

行事有预见性,做到有备无患,善于防微杜渐,使不详的事情消弭于无形。

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积小为大。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滴水汇成海;粒米聚成山;高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大;大海不拒小流,故能就其深;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由此自然可以延伸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实际上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

踏踏实实,夯实基础,于细微之处展现价值。

中国梦,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呢?不轻易许诺。

老子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63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

63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

63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此章经文最重要的是老子提出了“报怨以德”修法,断除人世间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旋涡之灾。

第六十三章此章经文分为六段。

第一段经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此章提出修心三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王弼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

无为是本,不言之教是事业,恬淡是至味。

庄子说至人的境界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对应老子经文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在修心三无的基础上再提出“以德报怨”的伟大学说。

无为学说是老子的根本学说。

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不会使自然失去生生不息的大德,不会使鱼不会游,鸟不会飞,牛不会吃草,不会使人类不会繁衍。

第三十七章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道力是万能的,无所不为的。

老子让世人相信无为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四十八章进一步把无为无不为法则发展为无事思想,提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五十七章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无为无事成为此后几章的核心思想。

无为无事就是汉初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治理路线。

在老子宣说无为正法之前,世人崇尚有为有事,贬斥无为无事。

世人没有见到万物生长是依靠无为法则,而不是依靠有为法则。

世人只知道“躁胜寒”,依靠剧烈运动来暂时御寒,不知道北极熊依靠无为法则长出绒毛御寒。

无事法则是对治人间的有事妄想,世人治理天下奉行的是有事妄想,以为有事是天下太平的关键。

老子玄同大定中玄照无差别性,实证天下太平不是依靠有事妄想,而是依靠无事法则。

北极熊是无事的代表。

这是老子境界的不可思议处。

即使现代公司管理,无事法则依然十分重要。

按规则办事就是无事法则,而不是有事法则。

道就是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簧乡中心小学《道德经》大讲堂教案设计
撰写人:李勤泽
章节:第63章
一、教学内容分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63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3、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为乡下学生,这类作品接触甚少,不好理解,需要师生共同探讨理解.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诵读 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63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翻译,译文讲解。

教师重点解释第63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
译文: 要从事可使自己混沌无为的作为,处理可使自己无所事事的事务,并喜赏波恬浪静的寡淡风光──以保持对细微潜流的异变的敏感。

以对待大事的态度处理小事,以对待复杂的态度处理简单,要用合道之行所生发的德能去消解细微的怨望纠结。

处理难事要从轻易处入手,宏观目标要由微观构设去实现。

天下难事,必然开始于简易;天下大事,必然建基于细微。

因此,圣人始终都不自以为必须独揽大权,所以能成就大事。

那些轻易许诺的,必然难以守信;视问题太过轻易的,必然会遭遇很多的困难。

因此,圣人对这些问题都加以认真审慎的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了。

六、板书设计:道德经63章
内容:
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