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早搏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修订版)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修订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Myerburg≤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3)心电图(4)胸部X线片(5)心脏超声(6)24小时动态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TA、凝血功能等。

房性早搏临床路径

房性早搏临床路径

房性早搏临床路径一、房性早搏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早搏(ICD-10:I49.10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心电图表现:(1)提前出现的P′波(P′波可重叠于前一窦性搏动的T波中)。

(2)P′-R间期正常或轻度延长。

(3)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4)P′后QRS波群可正常或畸形。

如有畸形QRS波则称为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如P波无QRS波,称为未下传房早。

在同一导联上,如果P′的形态及配对间期不同,称为多源性房早。

(5)常有不完全的代偿间歇,即包括房早在内的两个正常P波之间的时间短于两倍的正常P-P间距。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查找引起房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9.100房性早搏疾病编码。

2.除外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和慢性肺部疾病等造成的房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4.超声心动检查、胸片,对于持续性局灶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应当排除左房血栓的存在。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1.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

房性早搏以及室性早搏

房性早搏以及室性早搏

房性早搏以及室性早搏
*导读:如果这个异位兴奋点在心房,当窦房结的兴奋尚未发出时,它就提前发出并引起一次心跳,故称之为房性过早搏动或房性期前收缩。

如果是一连串的兴奋冲动并控制了心脏,便称为房性心动过速。

……
如前所述,正常人的心脏频率、节律是由窦房结控制的。

这是由于心脏窦房结中的自律性细胞有节奏地发放电兴奋产生的。

在人体的心脏中,除窦房结以外,心房与心室的效界外、心脏的传导系统、心房肌及心室肌内也有一些自律性的心肌细胞。

但是,它们的频率较低,处于窦房结的控制之下,因此,这些部位心肌的兴奋性不能表现出来。

在异常情况下,如果这些部位的心肌兴奋性异常地升高,就会成为异位起搏点。

如果这个异位兴奋点在心房,当窦房结的兴奋尚未发出时,它就提前发出并引起一次心跳,故称之为房性过早搏动或房性期前收缩。

如果是一连串的兴奋冲动并控制了心脏,便称为房性心动过速。

如果异位兴奋点在心室,在政党窦房结的兴奋尚发出时,它就提前必出兴奋,并引起一次心跳,就称之为室性过早搏动或室性期收缩。

如果是发出一连串的冲动,并引起一阵心跳,就称之为室性心动过速。

第1 页。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Myerburg≤3 级得患者、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CC/AHA/ESC 制定得《室性心律失常得治疗指南》进行诊断、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三)治疗方案得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与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

302)得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级。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值〈45%)得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得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得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3)心电图(4)胸部X线片(5)心脏超声(6)24小时动态心电图2.可选择得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TA、凝血功能等、(八)治疗方法1。

过早搏动诊治规范指南

过早搏动诊治规范指南

过早搏动诊治规范指南【诊断依据】1.可见于正常人,多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过多吸烟、饮酒、饮浓茶和咖啡有关。

也可见于冠心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肺心病、甲亢性心脏病。

此外,洋地黄、肾上腺素、奎尼丁等毒性反应,低血钾、心导管检查或心脏手术过程也可引起。

2.一般无症状,发作频繁时可感心悸、心跳不规律或漏脉感。

3.可听到期前心搏,其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

4.心电图检查(1)房性早搏:①提前出现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存在差异,P'波也可埋藏在前一心搏的T波内;②P'-R间期大于0.12s;③P'波下传的QRS波群可正常,或伴有心室内差异传导或未下传;④P'波之后的代偿间期不完全。

(2)房室交界性早搏:①提前出现逆行的P'波,可在QRS波之前,P'-R间期小于0.12s,或之后,R-P'间期小于0.2s,或埋藏于QRS波群中;②QRS波群可正常,或伴有心室内差异传导;③早搏后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期,但也可呈不完全性。

(3)室性早搏:①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其形态宽而畸形;②室性早搏之前,无提前发出的P波;③室性早搏之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④可呈多源性,多形性或联律性出现。

(5)室性早搏的Lown's分级:Ⅰ级:偶发室性早搏(<30/h=;Ⅱ级:频发室性早搏(>30/h);Ⅲ级:多源性或多形性室性早搏;Ⅳ级:Ⅳa,室性早搏连发,即成对的室性早搏,Ⅳb,短阵室性心动过速;Ⅴ级:R on T室性早搏.【检查】1.心肌酶谱、血钾、钠、氯、钙、镁。

2.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室晚电位,活动平板试验。

3.胸片,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显像。

4.血甲状腺素(T3、T4、FT3、FT4、TSH)及有关药物浓度监测。

5.必要时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活检。

【治疗】1.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1)病因治疗:如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活动、心力衰竭等。

(2)抗心律失常治疗:偶发房性早搏可不处理;有明显症状的频发房性早搏针对心脏病病因选用馐芴遄柚图粒缙蛰谅宥ㄐ牡冒玻10~20mg,3/d,或美多心安25~50mg,2/d;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0.25mg,1/d,适用于心功不全者;胺碘酮(乙胺碘呋酮)0.2g,3/d,维持量0.1~0.3g/d;普罗帕酮(心律平)0.2g,3/d,维持量0.1g,2~3/d,亦可选用索他洛尔(甲磺胺心定)80~320mg/d。

房性早搏

房性早搏

房性早搏疾病概述:房性早搏(atrialprematurebeats)简称房早,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

正常成人进行24小时心电监测,大约60%有房早发生。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人均可发生房早,并经常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出现的先兆。

检查:[心电图检查]房早的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

如发生在舒张早期,适逢房室结尚未脱离前次搏动的不应期,可产生传导中断(称为被阻滞的或未下传的房早)或缓慢传导(下传的PR间期延长)现象。

发生很早的房早可重叠于前面的T波之上,由于不能下传心室,易被误认为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此时,应仔细检查T波形态是否异常加以辨认。

房早使窦房结提前发生除极,因而包括早搏在内的两个窦性P波的间期,短于窦性PP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若房早发生较晚,或窦房结周围组织的不应期长,窦房结的节律未被房早扰乱,早搏前后PP间期恰为窦性者的两倍。

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房早发生不完全代偿间歇居多。

房早下传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亦可出现宽阔畸形的QRS波群,称为室内差异性传导。

治疗与预防:房早通常无需治疗。

当有明显症状或因房早触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应给予治疗。

吸烟、饮酒与咖啡均可诱发房早,应劝导病人戒除或减量。

治疗药物包括镇静药、β阻滞剂等,亦可选用洋地黄、I、Ⅱ或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拼音】FangXingZaoBo【辨证】气阴两虚,心血瘀滞。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名】生脉活血汤。

【组成】太子参15克,寸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全当归15克,炒赤芍12克,紫丹参20克,茯苓12克,柏子仁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炙甘草6克(早搏频发时倍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吴震西方。

房性早搏诊断与治疗PPT

房性早搏诊断与治疗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如戒烟、限 酒、保持良 好的睡眠等
保持良好的 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紧 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体 检,及时发 现并治疗相 关疾病
保持良好的 饮食习惯, 如多吃蔬菜、 水果、低盐、 低脂等
适当进行运 动,如散步、 慢跑、瑜伽 等,提高身 体素质
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刺激性食物和烟酒
辅助检查
心电图:诊断 房性早搏的主 要手段,可显 示早搏的形态、 频率和起源部

动态心电图: 连续记录24小 时心电图,有 助于发现偶发
性房性早搏
超声心动图: 了解心脏结构 和功能,有助 于排除其他心
脏疾病
心脏电生理检 查:通过导管 插入心脏,记 录心内电活动, 有助于明确房 性早搏的起源
部位和机制
房性早搏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 酒、避免过度劳累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 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治 疗相关疾病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多吃蔬菜、 水果、低盐、低脂饮食等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护理建议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和紧张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 焦虑和抑郁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 治疗相关疾病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鉴别诊断
心电图检查:观 察心电图变化, 判断房性早搏的 性质和程度
动态心电图监测: 连续记录心电图, 观察房性早搏的 频率和持续时间
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心脏结构和 功能,判断房性 早搏是否伴有其 他心脏疾病

室性早搏临床路径

室性早搏临床路径

室性早搏临床路径一、室性早搏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室性早搏(ICD-10: I49.30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心电图表现:1)提前发生QRS波群,时限通常超过0.12s、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其前无P波;2)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恒定;3)完全性代偿间期,即包含室性期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下传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之和;4)有室性并行心律的心电图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查找引起房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I49.300室性早搏疾病编码。

2.除外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和慢性肺部疾病等造成的房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4.超声心动检查、胸片,对于持续性局灶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应当排除左房血栓的存在。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1.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

2.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静脉和口服)。

(八)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的并发症。

心内科临床路径(2010年版-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2010年版-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 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

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波形态可以与窦律的P波形态相似。

然而前者的P波在V1导联多呈正相。

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2.折返性房速。

房性早搏揭示的12个心电现象-你知道几个呢?

房性早搏揭示的12个心电现象-你知道几个呢?

房性早搏揭示的12个心电现象-你知道几个呢?房性早搏又称房性期前收缩,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

房性早搏能够揭示心脏不同的心电现象,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正确地诊断房性早搏以及准确地鉴别房性早搏揭示的心电现象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

一、房性早搏揭示的节律重整现象房性早搏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异位P′波,正常传导的P-R间期和R波,代偿间期不完全(图1)。

▲(图1)房性早搏引起不完全代偿间期的主要机制是房性早搏激动逆传窦房结,激动并引起窦房结的节律重整。

由于房性早搏激动发生于心房内,在解剖位置上与窦房结距离很近,因此,电激动容易传至窦房结。

窦房结受到房性异位激动刺激后,按照其自身固有节律重新启动和发放窦性激动。

因此,典型房性早搏所引起的不完全代偿间期,揭示的是窦房结的节律重整现象。

二、房性早搏揭示的干扰现象及单向阻滞现象有些房性早搏没有代偿间期,称为插入性房性早搏,心电图上可见提前出现的房性异位P波,正好出现在两个窦性P波之间(图2)。

插入性房性早搏的激动显然未从心房传至窦房结,引起后者的节律重整。

激动心房至窦房结传导受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1、由于插入性的房性异位激动一般提早程度较大,激动在传导过程中落入前一激动在窦房交界区产生的不应期而被干扰;2、房性激动出现较晚,在房窦传导过程中遇到下一拍的窦性激动而被干扰;3、窦房传导通路呈单向传导,激动从窦房结可以顺利传至心房,而房性早搏激动却不能逆传回窦房结而出现了房窦阻滞。

在插入性房性早搏中,三种因素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其他两种可能性较小。

因此,插入性房性早搏最多揭示的是激动房窦传导的干扰现象,极少见的情况下揭示的是窦房传导的单向阻滞现象。

后者在非插入性房性早搏时表现多见。

在体表心电图上,两种机制的房窦传导受阻难以区别。

但正常心率情况下的插入性房性早搏多因提前幅度大,因此多属于干扰机制。

干扰机制的房性早搏表现为插入形式的不持续,往往与不完全代偿间期的典型房性早搏交叉出现。

心内科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

心内科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

心内科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房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行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EPS+RFCA)(ICD-9-CM-3: 37.34/37.26)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7天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到达急诊时间:年月日时分日期到达急诊(0–30分钟)到达急诊(0–60分钟)到达急诊(0–24小时)主要诊疗工作□描记12导联心电图□评价心电图□询问病史□检查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完成血流动力学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向家属交代可能的风险、所需抢救措施(包括同步直流电转复及气管插管、动脉深静脉穿刺等),并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请上级医师会诊□如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若没有禁忌,即刻予以同步直流电复律□如血流动力学尚稳定,可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或暂时观察,心室率过快时可应用药物控制心室率□向家属交代病情,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评价病史及基础病,分析各项化验结果□再次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措施,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准备收入相关病房□洋地黄过量,代谢或电解质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诱因(病因)或无手术指征采用“药物治疗流程”□符合导管消融适应症的房速采用“EPS+RFCA流程表”□密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室率情况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吸氧□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临时医嘱:□描记12导联心电图□血清心肌标记物测定□血常规+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凝血功能长期医嘱:□一级/特级护理□每小时测量记录生命体征□卧床、禁食水□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复律后维持窦律治疗(按需)临时医嘱:□麻醉机吸氧(如需同步直流电转复)□静脉予麻醉药物(如需同步直流电复律)□同步直流电复律(按需)□描记12导联心电图(转复后)□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直流电转复后按需)长期医嘱:□一级/特级护理□卧床□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吸氧□复律后维持窦律治疗(按需)临时医嘱:□口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针对异常化验指标进行复查主要护理工作□协助患者或家属完成挂号、交费等手续□取血并建立静脉通道,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用药□一级/特级护理□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一级/特级护理□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注:本流程只适用于需要电生理检查并经导管消融、非危重抢救的房速患者。

频发房性早搏诊断详述

频发房性早搏诊断详述

频发房性早搏诊断详述*导读:频发房性早搏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过早搏动可无症状,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

频发的过早搏动可致(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听诊可发现心律不规则,早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

早搏的第一心音多增强,第二心音多减弱或消失。

早搏呈二或三联律时,可听到每两或三次心搏后有长间歇。

早搏插入两次正规心搏间,可表现为三次心搏连续。

脉搏触诊可发现间歇脉搏缺如。

一、房性早搏: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心律的P波不同,P-R间期>0.12秒。

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相同,有时稍增宽或呈畸形,伴ST段及T波相应改变, 称为室内差异性传导,需与室性早搏鉴别,前者QRS波群前可见P波,P-R间期>0.12秒,V1QRS波群多为rsR。

提早畸形P波之后无QRS波出现,称为房性早搏未下转呈阻滞性房性早搏。

二、房室交界处性早搏: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其形态与窦性的相同或兼有室内差异传导。

QRS波群前后有时可见逆行P波,P-R 间期短于0.12 秒,或没有P波。

其代偿间期可为不完全性或完全性。

三、室性早搏:有过早出现的QRS波群,其形态异常,时间大多≥0.12秒,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面相反,S-T段随T波方向移位,其前无相关的P波,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室性早搏可发生在两次窦性心搏之间,形成插入性室性早搏。

四、多源性早搏:房性或室性早搏有时由两个以上的起搏点产生,心电图中房性早搏的P波和室性早搏的QRS波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形态,且配对间期不等,称为多源性早搏。

频发的早搏可接连发生,如超过3次则称为短阵心动过速。

五、并行心律型早搏:其特点是配对间期不恒定,但早搏之间有固定规律,最长的早搏间距与最短早搏间距之间成整倍数关系,且常出现房性或室性融合波。

治疗室性早搏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性猝死。

一、无心脏病的病人,室早并不增加其死亡率对无症状的孤立的室早,无论其形态和频率如何,无需药物治疗。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 Myerburg≤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 A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3)心电图(4)胸部 X 线片(5)心脏超声(6)24 小时动态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 CTA、凝血功能等。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房性早搏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房性早搏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房性早搏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房性早搏”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房性早搏心房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而引起的心脏搏动。

发生机理见“早搏”条。

心电图表现:①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②P′-R间距>0.12秒;③代偿间期多为不完全性,少数为完全性,甚至超完全性和无代偿间期;④QRS波群正常,但如在心房内发生干扰时,则形成房性融合波。

提前过早的房性早搏逆向传导遇到窦房结有效不应期时,不能侵入窦房结,则对窦房结冲动发放节律不会产生影响。

但其可前向下传激动心室,这种无代偿间期的房性早搏,称为间位性房性早搏(interpolated atrial premature beats),亦有译为插入性房性早搏。

过早的房性早搏可因前向传导遇到房室交界区有效不应期不能下传激动心室,形成房性早搏未下传。

这种早搏心电图上仅有提前出现的异位P′波,而无相应的QRS波。

房性早搏传到心室产生QRS波后,又逆传再次激动心房,形成P′-QRS-P′的组合,称为心房回波(atrial echo)或心房反复搏动(atrial reciprocal beat)。

这种情况窦性心律亦可引起。

同一导联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固定者,称为多形性房性早搏(polymophil atrial premature beats),而联律间期不固定者,称为多源性房性早搏(multifacal atrial premature beats)。

前者的心房异位节律点为一个,其形态变异是由于房内传导差异所致。

后者则是心房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异位节律点。

房性早搏的临床意义:可见于正常人;如发生在各类器质性心脏病者常成为以后发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先兆,尤其是多源性、多形性房性早搏;急性心肌梗塞时出现房性早搏,常预示可能将发生心力衰竭。

心悸(心律失常_室性早搏)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_室性早搏)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2011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 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1). 心虚胆怯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怒,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结代。

(2).气虚血瘀症: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水饮凌心症: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ZYYXH/T19-2008,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65-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3.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房性早搏诱发房室结双径路及房性逸搏心律

房性早搏诱发房室结双径路及房性逸搏心律

房性早搏诱发房室结双径路及房性逸搏心律
魏留臣;栾桂芹;李志平;王春兰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6)004
【摘要】1临床病例男性患者,20岁。

因心悸就诊。

心电图显示前3次心搏起自窦房结,Ⅰ、Ⅱ、Ⅲ导联P波直立,心率75/min,P-R间期0.18s,QRS时间0.08s。

第4个心搏P’波出现于T波升支上,梯形图显示房性早搏激动受阻于房室结快径路,而沿慢径路前传心室,下传P’-R间期延长至0.48s。

自第5个心搏开始,Ⅱ、
【总页数】1页(P320-320)
【作者】魏留臣;栾桂芹;李志平;王春兰
【作者单位】聊城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山东,252000;聊城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山东,252000;聊城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山东,252000;聊城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山东,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0.41
【相关文献】
1.未下传的房性早搏揭示房室结双径路1例 [J], 陈玉广;杨幼梅;乔素云
2.房性早搏及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揭示房室结双径路 [J], 费萍;顾法霖;邢燕;张守荣
3.交接性逸搏心律伴逆向性房室结双径路 [J], 杨凯锋
4.房性逸搏及房性逸搏心律——第4起搏点源性心律失常 [J], 龚仁泰;张松文;牛文宣;高潮
5.房性早搏诱发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 [J], 刘星;王淼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房性早搏与房室交界性早搏

房性早搏与房室交界性早搏

房性早搏与房室交界性早搏赵吉光【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生》【年(卷),期】1995(010)006【摘要】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过早搏动,又称为期前收缩、期外收缩或额外收缩,简称为早搏。

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而引起的心脏搏动。

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

房性早搏(简称房早)与房室交界性早搏(简称交界性早搏)是其中两种。

特别是房早的发生率仅次于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的室性早搏。

目前认为早搏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三点:一是折返现象的形成。

折返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①存在一个电生理不均一性但互相连接的潜在闭合环;②其中环的一条通道存在传导单项阻滞;⑧可传导通道的传导减慢;④最初阻滞通道的再兴奋,从而完成一次折返激动。

这是产生早搏的最常见原因;二是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三是触发活动的形成。

触发活动对超速起搏的反应是加速作用,这有别于自律性增高和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

【总页数】2页(P11-12)【作者】赵吉光【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30.2【相关文献】1.受阻型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同时出现酷似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1例 [J], 毛勇;刘尚武;柏晓梅2.相继发生的房性早搏未下传与室性早搏酷似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J], 龙佑玲;李志勤;苏勇3.房室交界性早搏引起心房伪文氏现象1例 [J], 张永庆4.穴位揿针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房性早搏患者33例 [J], 盛炜5.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率变异性变化及房性早搏频度与预后的分析 [J], 赵小平;朱正炎;曹冠红;刘小娟;刘燕;张建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性早搏临床路径
一、房性早搏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早搏(ICD-10:I49.1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心电图表现:(1)提前出现的P′波(P′波可重叠于前一窦性搏动的T波中)。

(2)P′-R间期正常或轻度延长。

(3)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4)P′后QRS波群可正常或畸形。

如有畸形QRS波则称为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如P波无QRS波,称为未下传房早。

在同一导联上,如果P′的形态及配对间期不同,称为多源性房早。

(5)常有不完全的代偿间歇,即包括房早在内的两个正常P波之间的时间短于两倍的正常P-P间距。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查找引起房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9.100房性早搏疾病编码。

2.除外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和慢性肺部疾病等造成的房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
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
4.超声心动检查、胸片,对于持续性局灶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应当排除左房血栓的存在。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

2.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静脉和口服)。

(八)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二、房性早搏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房房性早搏(ICD-10:I49.10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