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表达调查研究的句子
古人关于调查研究的金句
古人关于调查研究的金句古人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并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金句,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1. 孔子:“敏于事,慎于言,有失就改,是以君子不密以深。
”这句话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指明了一个合格的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敏锐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能够更加慎重地言行,并在发现错误或不足时及时改正。
2. 孟子:“以明事者求事之不明,以察事者求事之不察。
”这句话指出了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对于不明事理的人来说,应该通过调查研究来增加对事物的了解,从而明白事物的真相;而对于不善于察觉事物的人来说,调查研究则是帮助他们增强察觉能力的工具。
3. 张载:“探幽察微,存笃济用。
”这句话强调了调查研究的精神和作用。
探幽察微意味着调查研究需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探究其中的内在规律和微妙之处;存笃济用则意味着调查研究的结果应该真实可靠,并能够为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4. 王夫之:“一闻其言,半信半疑;再闻其言,立信无疑。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进行调查研究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要轻易接受或完全相信他人的说法。
只有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确认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够形成确信无疑的结论。
5. 柳宗元:“目无全牛,耳无全豚。
”这句话告诉我们,调查研究需要全面和细致地观察和听取信息,不可以将目光局限于片面或局部的情况。
只有收集到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才能够对事物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和研究。
6. 李时中:“既已启蒙,莫向暗处走。
”这句话强调了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重要性。
调查研究是开启真理之门的钥匙,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事物,不要再走向错误和迷茫的方向。
以上是一些古人关于调查研究的金句的相关参考内容。
这些金句都体现了古人对调查研究重要性的认知和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金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调查研究的精髓,提高我们的调查研究能力。
《论语》二十八则含翻译
《论语》二十八则含翻译论语二十八则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以及丰富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引用《论语》中的二十八则经典语录,并附上对应的翻译,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诫我们,研究不仅要有思考,还要有实践。
仅有书本知识而不去思考和探索,是空洞的;而仅有思考而不去研究和实践,是危险的。
2. 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意味着善于花言巧语、外表美丽的人,并不一定拥有真正的仁爱之心。
人们应该注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而非外表。
3.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处事时要坦诚正直,而不应该心怀不轨。
一个君子会以平和开放的心态面对困难与挑战,而一个小人则不断感到焦虑与战战兢兢。
4.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持续研究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地复与巩固所学知识,才能真正体会到研究带来的乐趣与满足感。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对应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要求人们在对待他人时要像对待自己一样,不要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6. 吾日三省吾身。
这个语录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自省与修正。
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一个君子应该在言行举止中展现出高贵美好的一面,而小人则相反。
8. 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这段话告诉我们,道德并不是与人为道相隔遥远的事。
若一个人连自己的行为都无法达到道德要求,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道德的内涵。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教导我们,无论和谁相处,在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学到一些好的品质和经验。
我们应该借鉴善者的优点,积极改正自己的不足。
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具备合适的工具与条件。
论语中关于实事求是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实事求是的句子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
其中,关于实事求是的句子贯穿始终,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务
实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态度。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真
实地了解和处理实际问题,才能使社会和个人得到真正的发展。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实用性
和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知识,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取得成就。
另外,在《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治国理念。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知而不务,仁之
始也。
”这句话强调了治国者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注重解决实际
困难,而不是空谈理论。
只有真正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国家
和人民得到真正的福祉。
此外,《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实事求是的句子,如“巧言令色,
鲜矣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这些句子都强调了实事求
是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不要掩饰和伪装。
总之,实事求是是《论语》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它教导人们要真实
地面对自己和他人,要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注重解决实际困难。
只
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使个人和社会得到真正的发展和进步。
论语中关于探索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探索的句子探索是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而《论语》中也有不少探索的相关句子。
1. “问温,子道迟。
子曰:‘借六月之粮,今日子之,其如六月何?’”(《论语·述而》)2. “子贡问曰:‘学与子皆孰能于丘也?’子曰:‘吾能无所措而已矣。
’”(《论语·雍也》)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颜渊》)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乐毅》)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为政》)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卫灵公》)7.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倪,小车无踦,其何以行之哉?’”(《论语·雍也》)8.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9.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0. “子路问曰:‘何为斯人也?’子曰:‘哲人也。
’‘何哲人也?’‘求而得之,又何怨?’”(《论语·阳货》)1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12.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卫灵公》)13.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1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学而》)15.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论语·卫灵公》)这些句子中透露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我们探索人生,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不同的挑战和困难。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期中前古文】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期中前古文】1、《论语》中阐述研究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得到进步和提高。
2、在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研究,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研究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要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研究,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来表达。
这句话告诉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研究,就能不断提高自己。
4、《论语》中阐述正确的研究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要虚伪和浮夸,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XXX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因为别人的误解而生气或者失落,只有保持镇定和自信,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6、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之间的相聚是一种珍贵的情感体验,应该倍加珍惜和享受。
7、《论语》中阐述研究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得到进步和提高。
8、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研究,不要自以为是或者自负,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9、复是研究的重要方法,且对研究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复是巩固知识和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只有不断回顾过去的研究经验,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古代典籍关于调查研究的论述
古代典籍关于调查研究的论述古代典籍中关于调查研究的论述调查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获取信息、了解事实、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
在古代典籍中,有许多论述关于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意义,这些论述对于今天的研究者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曾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中透露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学习的过程要反复实践,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来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他也强调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指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见解。
这种观点在今天的调查研究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了调查者要注重与被调查者的沟通和交流,以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数据。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提出了“以史为鉴”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指导现在和未来的行动。
这种观点对于调查研究也同样适用。
调查研究是对现实的观察和记录,通过对现实的深入了解,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
通过研究历史和过去的案例,可以为今天的调查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避免重复犯错。
在《筹算子》中,韩非子提出了“观察”和“调查”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善于观察和调查,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调查,可以了解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这种观点对于调查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调查研究是对现实的观察和调查,通过对现实的深入了解,可以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管子》中,管仲提出了“问”和“察”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好的官员应该善于提问和观察,通过提问和观察,可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种观点对于调查研究也同样适用。
调查研究是通过提问和观察来获得信息和数据,通过对信息和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提问和观察是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获取准确信息和数据的关键。
古代典籍中有许多论述关于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意义,这些论述对于今天的研究者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里孔子对真理的追求的句子
《论语》是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其中包括了孔子对于真理的追求和表达。
在这些句子中,孔子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睿智的言辞,表达了对真理的孜孜追求和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下面我们将通过选取《论语》中相关句子,探讨孔子对真理追求的观点。
一、节选《论语》句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句子中,孔子表达了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不断积累知识的决心。
孔子在这条道路上走过了五十年,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困境,最终在七十岁时达到了对真理的理解和对自己内心愿望的顺从。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真理追求的耐心和毅力,也启示了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二、节选《论语》句子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这句话中,孔子深刻诠释了知、仁、勇三者之间的内在通联。
知者不惑,是因为他有着对真理的理解和认识,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让他不会迷失在迷茫中。
仁者不忧,是因为他天生具有宽容、仁慈的心灵,不会为利己而忧虑焦虑。
勇者不惧,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胆识,不会因面对困难而畏缩不前。
这句话启示了我们在追求真理的也需要具备仁爱和勇气,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三、节选《论语》句子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体现了他对真理不容忽视的重视。
学习是获取真理的途径之一,通过不断地学习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但单纯的学习而缺乏深思则是没有意义的。
思考是对学习的反思和总结,是对真理的思考和悟性的体现。
只有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会让人迷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这句话告诫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学习和思考并重,才能够走得更远。
四、节选《论语》句子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在这句话中提醒人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在的美德,而不是外表的虚华。
巧言令色看似华丽,却往往掩饰着虚伪和虚空;而真正的仁德则是内心的真正显现。
形容调查研究的诗句
形容调查研究的诗句调查研究是一种客观而全面的探索方法,它致力于解答各种问题,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
这一过程既需要理性思维的引导,又需要感性的灵感的滋养。
以下是一些形容调查研究的诗句,试图通过文字的韵律和意象,描绘出调查研究的过程与价值。
1. 探寻实相之庐,勘究真知之衢。
船行寻岸,浪涛连绵;心挡谬误,真理相逢。
2. 於事实上履心迹,穿针引线寻蛛丝。
微光入寂静之夜,追寻真相在柏枝。
3. 人海中的渔翁,模糊着彼此身踪。
调查是灯笼,照亮了真实的风貌。
4. 调查是一道高山,攀登其中才见巅峰。
掌握真相的键,需勇往直前的心。
5. 纷扰的市井,调查者的注目在行。
细致入微的观察,才得以洞察盈虚。
6. 调查是探秘,百态人生的千里镜。
诚实为绳,引领着真实的眼神。
7. 斟酌问题,设计方法,航行于理性的波浪上。
搜集数据,分析结果,追求实证与反馈的荣光。
8. 途经黑夜,辨识曙光簇拥的朝霞;跬步徘徊,探索未知回响的方寸。
9. 恬适的座位,显露最可信之姿;共公众话语,传承最真实之谊。
10. 真实的河流源头,总蕴含着丰盈的信息。
调查研究如同河源,解读事实,启迪智慧。
11. 不拘形式的问询,寻找事实的便利店。
不离实地的观察,揭示真理的摄影馆。
12. 调查是冒险,由局外者探索真相。
数据是大道,沉静推进理论的分岔口。
以上的诗句试图从不同角度描绘调查研究的过程和价值。
调查研究既需要理性的分析和方法论的指导,也需要调查者的敏锐观察和洞察力。
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调查研究背后的感性和审美的一面,强调了调查研究在人类认知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论语》前五回学练知识要点梳理
《论语》前五回学练知识要点梳理论语前五回学练知识要点梳理
本文旨在对《论语》前五回进行知识要点的梳理和总结,以下
是各回的重点内容:
第一回论语学而篇
- 孔子强调研究的重要性,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提到五种行为可以辅助研究: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问难。
- 研究要注重实践,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取
得真正的成果。
第二回论语为政篇
- 孔子强调君子应具备仁德和智慧,他们应该以身作则,才能
做好政治领导者。
- 孔子提到君子应该关注民众的需求,并以平等、公正的方式为民众服务。
- 君子应该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做好政治领导者的基本要求。
第三回论语八佾篇
- 孔子谈到八佾礼,强调其重要性,认为通过参与八佾礼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 孔子提出要做到“学而优则仕”,即通过研究来提升自己,并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回论语述而篇
- 孔子谈到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 孔子提到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要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有限,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第五回论语泰伯篇
- 本回介绍了孔子与泰伯的交流,孔子通过教育的方式影响了泰伯的思想和行为。
- 孔子提到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做到不对他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对待的事情。
以上是《论语》前五回的知识要点梳理,每回都呈现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对于培养我们的品德和提升学识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语中关于好奇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好奇的句子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学》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中庸》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
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学生:刘梦捷学号: ************ 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入学时间: 2009 年 9 月 15指导教师:吕玲娣职称:讲师完成日期: 2013 年 4 月 15诚信承诺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年月日《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摘要:《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
《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其中句子结构形式之全,语法功能之多,含义之稳定是其它著作所不能比拟的,对后代汉语语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从《论语》中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和总结,探求《论语》中所包含的特殊句式,即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以及固定句式。
关键词:论语;结构;特殊句式Title Analysis of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in the AnalectsAbstract:The Analects is an important classics of Confucianism before Qin dynasty, is also one of great literary value of prose writings. Analects is basically speaking, intelligible text with a high degree of generality. Sentence structure, grammatical function, stability is incomparable to the other books of the meaning, to future generations of Chinese vocabulary enrichment and has had a 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sentences in the Analects and summary, explore the Analects contains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namely judgement, omit words, flip words and fixed expressions.Key words:The Analects, syntactic structures and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目录一、引言(绪论) (1)二、判断句 (1)(一)肯定判断句 (2)(二)否定判断句 (2)三、省略句................................................... . (2)(一)省略主语 (2)(二)省略谓语 (3)(三)省略宾语 (3)四、倒装句... . (3)(一)主谓倒装 (3)(二)宾语前置 (5)(三)状语后置 (7)(四)定语后置 (8)五、固定句式 (8)六、结束语.................................................. ..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一、引言《论语》是先秦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之一,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同时,《论语》的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文字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关于调研的名言警句
关于调研的名言警句1.关于调查研究的格言1、在成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代表之前,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调查员。
你必须去发现、去追踪、去调查,直到摸准客户的一切,使他们成为你的好明友为止。
2、然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靠闭门造车,更不能以拍脑袋的方式盲目进行,而应当经过广泛的调查分析,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证,用实践来检验所选用资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好经验还应当进行交流与推广。
3、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
提出问题即矛盾的所在。
毛泽东4、而在宜居城市的调查中排名第一的交通,在美兰德信息公司的调查中瞠乎其后,仅排在第九位。
5、这件弊案牵扯到的人事物真是盘根错节,极其复杂,一时很难调查清楚。
2.关于市场调研或实践的名人名言,最好是英语的O(∩_∩)O,楼主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Without investigation,you have no right to speak.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Track the market and innovate the product.追踪市场,产品创新。
Open questions are really important. 开放式问题很重要。
Digital persuasive.数字最有说服力。
还有疑问请“继续追问”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就请点击右面的“采纳答案” 按钮,谢谢!\(^o^)/~3.关于学习实践的名言警句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古人关于调查研究的金句
古人关于调查研究的金句古人往往在无技术支持、无先进设备的情况下,依靠勤奋与智慧,在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他们一方面通过思辨与实践的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留下了许多至今仍被引用的经典金句。
这些金句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古人关于调查研究的见解和经验,也具有属于古时代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一、调查研究的初衷和重要性1. “夫论事者,必立其本末,详其幽微,明于其志,明于其行,察于其文数,观于其所因。
其始可得,事难不成。
” -- 《资治通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研究、分析事物必须要从本源出发,从深层次的因素入手进行观察和分析,方可得出准确的结论。
宏观研究和细节观察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2. “探究细微的事情,平时最是要紧。
细微之处不究,那大事千奇百怪,如何肯定?” --清·王宏《嬉笑集》做研究要具有把握每个细节的能力,关注细枝末节,才能真正掌握情况,避免遗漏,形成一步一步的进步,最终占据更完全的数据。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他说的真理只能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立,这一点,在调查研究中也是十分适用的。
只有经过实践洗礼,才会得到真正的经验。
如果没有实践,而从理论上去判断,那么就有可能会偏离真实情况,得出不准确的结论。
4. “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
” --邓小平这句名言是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实践出发总结而得出的,不仅适用于政治经济学,还适用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研究领域。
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的前提,独立思考是做研究的必要因素,勇于创造是推动研究前进的源动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1. “人不可以无知己,不可以无良友。
”--东汉王充《论衡》在调查研究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与领域内的同行交流意见和专业知识可以为研究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而且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也可以获得一些非常独特的见解。
2. “先作否定,后再作肯定。
”--清·指挥使《兵法诠解》一般来说,研究工作都是从否定开始,然后逐步分析研究对象的特征和性质,最终得出结论。
古代关于“务实、实干、真抓实干”的名言警句
古代关于“务实、实干、真抓实干”的名言警句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处】《论语·为政》.【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处】《论语·宪问》.【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出处】《墨子·修身》.【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出处】《荀子·修身》.【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提示】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5、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出处】《荀子·儒效》.【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6、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出处】《荀子·性恶》.【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7、谨于言而慎于行.【出处】《礼记·缁衣》.【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8、君子强学而力行.【出处】扬雄《法言·修身》.【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9、实事求是.【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10、百闻不如一见.【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1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出处】《汉书·董仲舒传》.【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不想去编织渔网,而仅仅站在水边羡慕,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12、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出处】王充《论衡·薄葬》.【大意】对一件事情最好的证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对一个理论最好的检验就是看其是否有证据.【提示】王充是东汉哲学家,他最讲究实证.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他也绝对不信.在《论衡》里,他不厌其烦地辩论,指出鬼之类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思想在古代独放异彩.13、名必有实,事必有功.【出处】荀悦《申鉴·俗嫌》.【大意】名声必须有事实与之相配,做事情必须有结果来证实.【提示】这句话提醒人们注意,有时候一个人有很大的名气,但却不一定名副其实;有时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人或事时,都要看其真实的情况或实际的效果,而不要听信虚名.1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提示】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1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大意】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年少时努力学习到老方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总感觉浅近,要想真正弄懂还要靠自己亲身实践.【提示】陆游冬夜读书有感,写了八首诗给他的小儿子,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一方面强调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即使是真实正确的,对自己来说也有隔膜.没有亲身实践,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极为重要.16、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出处】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大意】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提示】这句话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实践又会进一步促进认识的深入发展.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进步更快.。
关于调研的古文
关于调研的古文
1. 《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
这句古文强调了孔子在面对新环境和新事物时,积极主动地进行调研和学习的态度。
2. 《史记·淮阴侯列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这句古文的意思是表面上在修栈道,实际上却暗中绕道陈仓。
它强调了在进行调研时,要善于运用隐蔽的手段,以获取真实的信息。
3. 《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这句古文的意思是了解敌人和自己,每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就可能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战斗都必定会有危险。
这句古文强调了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对手和自身情况的重要性。
4. 《盐铁论·本议》:“故贤圣之君,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
这句古文的意思是所以圣明的君主,会广泛地观察然后少量地采用,多多地积蓄然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这句古文强调了在调研过程中,要广泛地收集信息,但在运用时要谨慎选择,有节制地使用。
5.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这句古文的意思是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咨询当代的大事。
这句古文体现了刘备在调研和招纳人才时的诚意和耐心。
论语中关于探索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探索的句子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论语中推究事物原理的句子
论语中推究事物原理的句子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0.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 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3. 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14.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7. 子曰:“贤者不言自善,人亦若是而已矣。
”18.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0.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2.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3. 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4.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5.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6.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9.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0. 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31.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32.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3.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调查研究的名言
关于调查研究的名言1、一切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在调查研究中,如果找不出原因和解决办法就不能放过。
2、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
提出问题即矛盾的所在。
毛泽东3、从对个体的调查研究走向模型的创建,从感性的思维分析走向理性的科学论断,从专家的只言片语到系列专著文献的问世,事实证明,人才学不再是作坊豆腐,而是理论性很强的科学。
4、不作调查研究,在家写总结,犹如闭门造车。
5、分析人和事物要有自己的观点,你没有调查研究就没发言权,尤其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我预计十年后权威将是牛X的代名词。
6、不偏不倚的调查研究证明,大自然不是杂乱无章的混沌世界,一切皆已安排得井然有序。
7、并非人人都有鼻子,也就是说,并非人人都有调查研究的本领。
马休尔8、在今天这个世界里,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被控制,都被记录下来,那些大商场到处有摄像机监视我们,人们摩肩接踵,接连不断,甚至连做爱都会在第二天被搞调查或做研究的人盘问一个人怎么可能避开监视完全消失,连一点痕迹也不留下?9、有关中产阶级的经济分析车载斗量,但舆论调查研究尤其涉及国际比较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10、如果你不得不进行太多的调查研究,那就肯定有什么地方出错了。
12、当cicig密探在研究动机问题时,按卡斯特雷萨纳的话说,调查员取得了一系列让人瞠目结舌的转折。
13、专心致志地艺术能够辅助你成为一个杰出地交易者。
也就是说,支配出时间来仔细地思考、计划、琢磨、调查、研究、分析、衡量和选择你地交易。
14、教学相长利用在研究和调查中发现的5种技能进行更有效更有力的教导,这5种技能包括:建立和谐氛围;观察和分析;提问和倾听;提供反馈和促动学习。
15、社员贷款条件要优先,手续要简便,利率要优惠,做到不违农时,要优先安排种养业贷款,农户发展生产所需贷款要优先发放,产前要早调查研究,早安排资金。
16、该研究在上周末的一个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公布。
在一项共有240人参加的在线调查中,近三分之二的人称,单位里的暴君不仅不会因对下属专横跋扈受到责备,反而能获得晋升机会。
且将慧眼来察人——《论语》悟读【26】
且将慧眼来察人——《论语》悟读【26】察人之所不察,明人之所不明。
——题记《论语》第二篇第十章:【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sou隐藏)哉?人焉廋哉?"【译文】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
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悟读】当无事时自固气;大有为者能知人。
此为于右任先生的自箴联。
上联“当无事时”,指失意或清闲两种情境。
“固气”,乃孟子提倡的“养气”,“我善吾浩然之气”;下联强调要学会知人。
知人察人,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
在这里,孔子便教给我们一套认识他人的科学方法。
孔子的这套方法,概括为“视”“观”“察”三部曲,即了解一个人,须先察看他的言行,次观他做事的内在心理,最后确认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
“视其所以”是察人的第一步,先看他的行为表现。
行善即为君子,作恶则为小人。
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初步判定一个人的品行。
“观其所由”是察人的第二步,观察一个人行事的动机和方法。
《聊斋志异》中《考城隍》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察其所安”是察人的第三步,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
孔子识人法,强调从外到内的全方位的了解和深入的考察,即要有一双慧眼。
历史上,诸葛亮曾国藩等许多杰出人物都有自己一整套的察人知人之术。
魏征曾向李世民提出的“六观”识人法:“贵则观其所举(举荐的人),富则观其所养(积蓄的东西),居则观其所好(爱好),习(学习)则观其所言(说的话),穷则观其所不受(接受之物),贱则观其所不为(不干的事)。
”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察人的好方法。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人可以至察,但不可至究。
不至察,则没有知人之明;如至究,则可能没有伙伴或朋友。
这要求我们既要有察人之明,更要有容人之量。
江湖险恶,人心难测。
生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社会是一所难以毕业的大学。
我们在学会用慧眼来察人之际,务需明白,知人难,自知更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表达调查研究的句子1. 论语十则中表达了学习态度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这里的学习的东西不是技术知识上,可以指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一个习字可以是复习,但是如果是习惯更加自然)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而从,,择其不善而改.三个人中一定有一个是我的老师..看到好的可以学习,看到不好反省自身有没有,如果有,改正过来..一个是主动去学,一个是在社会上去学..论语里还有很多.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有改正。
”2. 论语中描绘理想社会的句子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君王要清正圣明(《颜渊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子路篇》:“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以德治国(《为政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供之”),选贤与能(《为政篇》:“举直错诸往……举善而教不能”)。
臣子当效忠国家,顺从上级(《学而篇》:“事君,能致其身。
”),但也要有是非判断能力(《先进》:“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4.,百姓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财富分配均衡(《季氏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教育普遍实行。
5.:“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3. 《论语》中有关“知”的句子(包括解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
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
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
曰:说,说道。
学:学习。
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
时:按时。
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
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不:不是。
亦:这里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
说:同“悦”愉快,快乐。
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这一句讲一个人就当好学,并按时温习学得的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指朋友。
古代“朋”与“友”的称呼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自:从。
远方:很远的地方。
来:来到,有“来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
乐:快乐。
○这一句强调要乐于共同学习。
《礼记·学记》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赏识、任用。
而:转折连词。
愠:恼怒,恼恨。
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后来指道德高尚的人。
○紧承第二句,提出了一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即使由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暂时受了委屈,也不恼恨人,这才称得上道德高尚。
以上一则三个并列的反问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应有的学习态度。
句一讲不仅要好学,而且还要按时温习。
句二讲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一起,互相切磋学问,值得珍惜。
句三讲要注意自我修养,要谦逊,受得住委屈。
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语气讲出来,让人心悦诚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温:温习。
故:旧的。
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
而:顺接连词。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这一句中,这个对象承前省去了。
)为:动词,做为,当做。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
○对所学知识不断复习,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以上一则说明学习方法,强调对所学知识要反复温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学:学习。
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但是”。
思:思考,思索。
罔:受蒙蔽,受欺骗。
殆:通“怠”,精神疲倦。
两个“则”:都是顺接连词,就,便。
○学习和思考是求知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以上一则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指出“学”和“思”紧密结合,才是正确途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贡:孔子的弟子。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字仲叔,卫国大夫。
“文”是他死后的谥号。
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凭什么。
疑问代词宾语提前。
谓之:称他,动宾结构。
谓:叫做。
之:代词,他,指孔文子。
也:语助词,相当于“呢”。
○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及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叫做“谥”。
谥有一定的标准;因为同一个谥号可以概括不同身分的人的几种主要品行,所以子贡问孔子,孔文子的谥号是依据哪一条。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敏:聪明,敏捷。
而:顺接连词,相当于“既……又……”,所连接的两部分有递进意思。
好学:勤学,努力学习。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耻:羞耻,这里是意动用法。
是以:即“以是”,因为这个,因此。
介词结构,代词宾语“是”提前。
○这是孔子对孔圉为什么谥作“文”的解答。
根据谥法,有六种品行都可称“文”,孔圉是凭“勤学好问”这一条得到这一谥号的。
以上一则,孔子借答问阐明一个人应有的学习态度:好学和虚心。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不出声,不说话。
两个“而”都是连词。
前一个“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后一个“而”表示所连接的两部分并列。
识:通“志”,记住。
之:代词,指学习所得的东西。
厌:满足。
诲:教诲,诱导。
倦:倦怠,厌倦。
何有于我:即“于我有何”,在我这里有什么,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
何有:有什么,有哪些。
于:介词,在,对于。
哉:表示感叹的语助词,相当于“呢”。
○前三句涉及学和教两方面,第四句是孔子自谦的话,自叹不足的语气中包含着对自己学生的勉励和要求。
以上一则是说学和教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几个人,古代汉语里的。
“三”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
行:走路。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表示肯定的语气词。
择:选择。
其:代词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者”与形容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短语。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代词。
前一个“之”指。
4. 论语中比较重要的语句【原文】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 三家(1)者以《雍》彻(2)。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注释】(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评析】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
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原文】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评析】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原文】3·4 林放(1)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注释】(1)林放:鲁国人。
(2)易:治理。
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
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评析】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
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
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
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5. 论语中有关和的句子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第七》)(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第十六》)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