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

期末考查

論文標題《論語》研究綜述

姓名王丹陽

學號201030804012

學院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

專業博物館學

課程名稱文獻學概要

任課教師周炳華

《論語》研究綜述

《論語》作為一部影響中國五千年的著作,在當今社會,依然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閱盡《論語》,但也都對其略知一二,進入大學以來,我們開始系統的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其中印象最深著作的莫過於孔子的《論語》了,下面我就陳述一下我對《論語》淺薄的認識。

《論語》一書是由孔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成的,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們得言論和活動,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同時也是瞭解和研究儒家思想及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一本書。《論語》首創語錄體,“論”是編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箴言的意思,如:《國語》、《世說新語》等,《論語》的意思即評論、編纂先師孔子的話語,《論語》傳至今世的有20篇①,各篇沒有篇名,後人便摘取每一篇第一句或前兩字三字作為篇名,如:《學而》、《為政》、《裏仁》等。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記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言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即而論纂,故謂之曰《論語》②

因此《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點到為止,或啟發辯論,侃侃而談,但簡短的語言中透漏出孔子理性的思想,博學的知識以及參政宣揚自身為政理念的渴望;還有很多生動活潑的精闢的名言警句,像“禮之用,和為貴”,“三人行,必有我師”,“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一直被後世作為格言傳誦,此外,《論語》的內容多半涉及政治、哲學、倫

理等各個方面,在綿延幾千年的文化潮流中,他一直被後世傳頌。

雖說瞭解並閱讀了《論語》這本書,但我們還是不能夠精確的對孔子的思想體系作總結和歸納,因為《論語》本身內容簡潔,以古文的形式呈現給世人,所以如果單純的以現代人的眼光來解讀《論語》及孔子的思想體系和教育,即使可以,也很難使大多數人完全信服,當然,我談論孔子的思想體系和教育思想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各種史料作為考證的,那麼下面就談談我對孔子的瞭解。

孔子一生都在致力於宣傳自己的政治和教育主張,曾多次向衛、魯、宋等國君談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治國主張,但都因種種原因沒有被重用和採納,永現在的話來說:孔子的政治主張沒有順應各國國情,因為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很多都不能迎合君王的要求,如:孔子認為仁和禮是分不開的,他堅持國家應該恢復周禮,人的一切活動都應在周禮的約束下來進行,他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這著重強調了禮對維持西周國家秩序的重要性,這個主張與當時春秋混戰時期的實際情況相抵觸,他認為人與人之間要體現“愛人”,父子君臣之間要講求“孝道”和“忠義”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秩。這樣各諸侯如果起義謀反,他們便會在道德上遭到譴責,因此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張不為時人所容。

此外,孔子還主張君主要“為政以德”,反對以刑治國,只要君主和諸侯能夠以仁義對待百姓,克制暴政,並且還能不違農時,人民自然就會極力擁護統治,從而也能使國家更加繁榮和穩固,因為孔子生活在沒落貴族的家庭中,也能夠親眼看到老百姓的苦和悲,而且他

能明白國家的發展“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也許是孔子能夠極力宣導用德來教化老百姓的原因吧。

按我的觀點看,政治思想相比於教育思想,我還是比較喜歡孔子的教育思想或方法,雖然說他的教育思想與他的政治主張有些許衝突的地方。

1.孔子是第一個主張開辦私學的人,從此民間開辦私學之風

興起,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受教育是貴族弟子的專利,

理所當然的,孔子開辦私學的行動必然會有很大的阻力,

不僅僅從上層社會,還有下層平民的阻力,孔子重視教育,

在學生對象的選擇上,主張“有教無類”,他把受教育的

權利從貴族轉移到了普通民眾,在《論語•述而》一篇中

他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悔焉。”也就是說,只

要給我十條肉幹當做見面禮,沒有我不收的學生。所以孔

子的學生貧窮者居多。

2.在《學而》一篇中,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反映出孔子謙虛認真的態度,《為政》一篇中記載:“學

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反映出孔子主張學習時

要學與思相結合。

3.孔子還主張“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有步驟的引導學生

而誨人不倦,但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並不矛盾,因為他們

的對象不同,孔子對不同學生的性格、品德等給予不同的

教導,例如: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

“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

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③以上季康子與孔子

簡短的對話啟示我們教師傳道授業要因人而異,根據學生

不同的性格特點基於不同情況的引導。

另外。孔子還希望學生們形成平等待人,教學相長和舉一

反三的好習慣,他以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為基本

原則。通覽《論語》全書,從孔子和其弟子的交談和行動

中,我們不難看到孔子非常注意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引導

學生,如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以鼓勵

學生奮發圖強,珍惜時間,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

也”比喻人的節操④。這對現在的教育是個很好的啟發,

有時我會思考:教育在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之後到底是

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呢?如今教育模式和理念的根深蒂固阻

礙了文化的進步,如記得我們大多數都思想僵化或是固步

自封。但在此我想強調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實在值得我們

學習。當然我指的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積極部分。

評價一個為人極其它的作品,我們應該抱著公平、公正、理性的態度。雖說孔子在教育學生主張有教無類,但他也有時代的局限性,當時的私學興起的教育僅僅針對男性,女性則遭到歧視,在孔子的三千多個弟子中沒有一個是女性,周武王曾經說過:“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胡?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