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论语》论文(通用3篇)

《论语》论文(通用3篇)

《论语》论文(通用3篇)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论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论语》论文《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

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

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

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

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论文献综述

论文献综述

《论语》句法语法研究文献综述汉语言062 沈芬芬200650515204《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并整理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因其口语化的特点而成为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

长期以来对《论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名称的由来及含义、散文艺术、语法句法特点、时代价值等方面。

本文拟从论文涉及的方面入手,梳理有关句法语法特点的研究概况,以为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一、《论语》译著研究概况为《论语》作注释义的书历来就有很多,最早的是东汉郑玄为《论语》作的注,接下来有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邢昺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代有程树德的《论语集解》,杨树达的《论语疏证》。

最近五十年间又诞生了很多《论语》译著,主要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方骥龄的《论语新诠》、毛子水的《论语今注今译》、陈冠学的《论语新疏》等。

其中杨氏之《论语译注》,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论语》译本。

这些《论语》的译著为我们更好的研究《论语》提供了方便。

二、《论语》句法语法特点研究概况近五十年来对《论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也有所发展,尤其是句法和语法方面很多学者都做了研究。

下面我就分两个方面对这些学者所做的成就进行整理。

(一)、《论语》句法方面的研究较早对《论语》句法方面研究的是台湾学者许世瑛的《论语二十篇句法研究》,许世瑛对《论语》的句法作了全面的研究。

继他之后,学者对《论语》句法方面的研究又有所深入,但都是从某一点某一个细节上挖掘,并不是像他一样涉及到句法的方方面面。

例如樊德华《<论语>祈使句研究》就单单研究祈使句这一个方面,并且从“表示命令的、表示禁止的、表示劝诫的、表示请免的、表示希望的”⑴这五个方面对《论语》祈使句的句法特征和语用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论语》祈使句这五个方面在语用上“呈现一个由直率到委婉这样一个逐渐下滑的趋势”⑴的结论,在句法上,他又认为《论语》的祈使句“大多由动词性谓语句或主谓句构成,一般句式短小,少数由副词单独构成祈使句;祈使人称指代词一般不出现,少数由第二人称‘女’或名词‘君子’、‘天’充任;一般用助动词‘请’、‘敢’、‘愿’、‘欲’、‘可’,副词‘不’、‘勿’、‘無’、‘毋’或双重否定格式来帮助表示祈使语气;一般不用句末语气词,少数由‘也’、‘焉’、‘与’粘附其尾。

《论语》中外英译本研究综述

《论语》中外英译本研究综述

《论语》中外英译本研究综述《论语》是中国学术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曾被誉为“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典籍”。

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社会、文学、法律、经济、教育、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

由于《论语》具有重要价值和研究价值,历来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外国论语译本的研究。

外国论语译本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期。

在这一时期,一些伟大的学人如洪志贤、冯梦龙、林奇文等,出版了他们的论语译本。

例如,洪志贤的《语英译本》,冯梦龙的《论语洋文译本》林奇文的《论语法语译本》等等。

他们把《论语》从中国文字译成欧洲外国语言,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开创了《论语》以外国语言翻译研究的时代。

二十世纪以来,外国论语译本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20世纪三十年代,香港的沈南林钦起研究《论语》,并发表了《论语》英译本》研究著作。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傅斯年教授出版了他的《论语》法国译本的研究著作,不仅比洪志贤等原著作者的译文更为完善,而且注释更为系统化。

20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的舍克尔出版了他的《论语》西班牙译本研究。

此外,从20世纪以来,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论语》外国语言译本。

例如,新加坡的江宇达编著了《论语》韩语译本,默多克编著了《论语》日语译本,皮尔斯编著了《论语》葡萄牙语译本,林肯赫拉尔斯编著了《论语》德语译本等。

他们的研究为《论语》的外国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取得了巨大成就。

总之,外国论语译本研究不仅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还深入挖掘了《论语》的学术内涵,大大拓宽了《论语》的研究范围。

今后,外国论语译本研究应继续探索《论语》在外国语言中的文学特色,探究《论语》在文化传播中的现实意义,促进中外国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论语》叙事研究综述

《论语》叙事研究综述

受重视。2 世纪以来,论语》 O 《 的文学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其间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可视为叙事研究。对他们的研究已 有综述, 主要有聂永华的《0 2 世纪( 论语) 散文艺术研究述评》
(孔子研究》20 年第 6 9— 14页) 《 , 2 0 期 5 0 与郑子 慧 的《 时 新
通俗晓畅的日常口语, 毫无雕琢之处 , 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 自然, 但却含有无尽的意味。[2“ ,65 它的风格是雍容和顺, ,3 简 练含蓄, 没有战国时代的文章锋芒。L ”7
于运用 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 的思想感情” 。
( ) 论 语 》 言 还 擅 长 修 辞 三 《 记
结了得失, 对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了评说与前瞻。郑子慧论文 中第三章的切人角度与前者相似, 从文学价值、 艺术风貌、 人 物描写、 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综述架构。不过, 她所 综述的时间范围是集中在新时期, 主要从 17 年至今, 99 故时
书中主要记载孔子 和他 的弟 子 的对 话 。从 这些 简洁 的语 言
聂永华从散文艺 术 着眼 , 把前 人研 究分 为语 言艺 术 、 人
物描写、 文体特征、 艺术风格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等几方
面 , 2 世纪的《 对 O 论语 》 散文艺术研 究状况 作 了简要 梳理 , 总
中, 生动地描绘出孔子的言谈举止、 动作神情, 看到孔子的性 格和作风。《 论语》 的语言简练含蓄、 幽默风趣和1语化, : 3 长
第 8卷 第 l期 21 0 0年 2月
西 南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o o t o r a fS u hwe tAg iulu a ie st ( o ilS in eEdto ) s rc t rlUnv riy S ca ce c iin

论语文献综述

论语文献综述

自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身份,其译本在语言风格、文化信息传递、
翻译策略运用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屠国元,2014,109)
•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是《论语》翻译的多元阐释阶段。随着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学术界和汉学界进入“儒学研究的复兴时代”,《论语》 翻译也进入高潮期,仅在1997-1998 年间就有四个译本与读者见面。 译者们分别从哲学、神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视角出发,对《论语》 及儒学思想进行阐释, 并挖掘其对现当代西方社会的关联意义(屠 国元,2014,109)
Philosophede la China,1688)。根据Leites(1978:155)的观点,
该法文翻译版本又被转译成英文版(1691:The Morals of Confucius, AChinese Philosophy),但法文版与英文版并不完全对等。到了1809
年,Joshua Marshman出版了《论语》上卷(前10篇的节译),英文的
文献综述
胡利军
Contents
• 论语的翻译简史 • 论语的英译研究 • 研究视角和理论
• 具体分析文献
•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的差异和空白点
论语的翻译简史
语内翻译
•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文本,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 元前221年);其成书历程,学界相关意见颇多,这里我们采取较为 普遍的说法。汉代时,《论语》有《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
所有西文译本的简介。在书中, 作者不仅对理雅各的翻译方法和风格
做了分析、归纳, 还梳理了译本中的注释、译本的不同版本、译者的 参考用书等
国外《论语》英译研究
• 国外《论语》英译研究的历史较长, 集中在汉学界, 主要以译本序言 中的评述、书评和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 • 《论语》共有20 多个英译本, 每个译者在序言或附录中都或多或少 对之前的译本进行了评述, 阐述自己重新翻译《论语》的原因。这部 分资料是《论语》英译研究的最初形态, 也是一直延续至今的《论语》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文献综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思想、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艺术形式等。

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明,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一主题。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论语》。

这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道德准则和社会伦理,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学者将《论语》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如仁、义、礼、智等。

其次,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性。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根”。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史书,记录了自传说时代到汉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境况,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

此外,中国的书法艺术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卓越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一、此外,《千字文》是一篇古代初学者学习字母、词汇和语法的基本读本,它是中国古代书法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最后,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音乐和舞蹈。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乐器演奏方式而闻名,如古琴、二胡和笛子等。

同时,中国传统舞蹈也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节奏和动作,如京剧、花鼓戏和唐装舞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艺术造诣,也传达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民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者们通过对《论语》、《诗经》、《史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千字文》以及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等文献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文献综述】

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论语》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文献,也是古代汉语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语料。

“《论语》中的指示代词”这一课题属于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范畴。

前人学者对指示代词有众多不同的看法。

他们对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研究如下:一、要研究指示代词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指示代词。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代词到底是不是一类词。

陈承泽对照《马氏文通》的字类系统,对其做了一定的改正。

他认为,依照我国语法的特点,不应该将代词独立设为一类。

和他持同一观点的有乃凡、黎锦熙、刘世儒等人。

黎锦熙、刘世儒认为,“代词”之所以能被划分为一种词类是从词汇范畴出发来给词作语法的分类。

①这一类词只是在语义上有共同点,在语法上没有完全共同之处。

而曾聪明则从代词的两个本质特征指出代词是一种独立的词类,这两个本质特征是:1.代词只指出事物和事物的性质,但不称呼它们;2.代词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不定性。

②而且从马氏开始,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代词可以被独立分作一类词。

其次,要给指示代词下定义。

定义大致分两种。

一种是马建忠提出的,他在《马氏文通》中说:“指示代字者,所以指明事物以示区别也。

”另外一种主张是认为指示代词既要有指示作用又要有称代作用。

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我在本文中将采用前一种观点给指示代词定义。

二、指示代词的归属问题。

经调查发现,“其、夫、之、斯、是……”这些现在语法界公认的代词都出现在众多的虚词词典中。

它们也都是公认的虚词。

刘景农的观点是:“代词是代替实在的事物,但是本身的意义却空虚,尤其是在文言里它的语法功用相当大……因此也就列在虚词中。

”③《古汉语语法十讲》一书认为不应将代词列入虚词,但该书并没有直接解决这一问题,没有将其归类。

郭锡良在《试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体系》一文中指出,指示代词是一种“半虚词”。

经调查发现,多数学者都认为代词属于实词。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总之见解不一。

我认为,这是虚词这一概念的定义含糊和代词体系复杂、功能多样所导致的结果。

你没听过的论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你没听过的论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你没听过的论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一部著作,被称为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记录了孔子言行,阐述了他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被誉为“圣贤之书”。

本文将介绍《论语》的历史意义、核心思想,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并呼吁人们学习和传承《论语》精神,以期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这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本文的主题和目的,以及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展开。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包括背景介绍、论语的历史意义和论语的核心思想。

在这部分中,我们将介绍论语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以及论语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和核心思想。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包括总结论语的重要性、论语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鼓励学习和传承论语精神。

在这部分中,我们将对论语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并探讨论语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对学习和传承论语精神的鼓励。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论语》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深入分析《论语》的历史意义和核心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于个人修养、道德观念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同时,本文也旨在激励读者学习和传承《论语》的精神,以及倡导在当今社会中注重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通过对《论语》的深入探讨和解读,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的热情,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和个人更加健康发展。

2.正文2.1 背景介绍《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而成。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各种场合下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论语》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儒家学说得以兴起和传承的时期。

论语文学价值--文献综述

论语文学价值--文献综述

论语和谐思想价值研究学生:xxxxx 学号:xxxxxxxx 系别:中文与传媒系指导老师:xxx 系别:中文与传媒系和谐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价值追求,也是人们处事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和谐思想对于塑造传统中国人的人物形象、构建中庸式的和谐心理结构、强化传统的家庭信仰具有重要作用。

孔子的“和”、“仁”、“礼”三段论式的和谐理论结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维行事方式,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在家庭、职业和人生修养等方面的行为选择。

社会主义中国孕育于传统思想文化的温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撑。

《论语》作为四书之首,经学之要,自秦汉以来,就在儒学经典文献中占据极高地位,它是学者们研究社会问题的必读书目。

挖掘《论语》中的和谐思想资源,从而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这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家庭和谐、政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以及天人和谐。

家庭是社会矛盾的缓冲器,是社会财富的蓄水池,家庭和睦能够消解各种社会矛盾,间接地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和谐离不开孝道的支持,孝道历来是我泱泱中华的治国之本,数千年经久不衰,定有其不灭的的缘由。

生命的接力乃是孝道得以存在的根源,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区别所在,《论语》孝亲思想更是传统孝道的源头。

君臣相安乃是仁政之根本,君臣和则天下兴,反之,则天下亡,当今社会固然没有君臣关系,但是却有上下级关系,《论语》中君臣相处之道对于融洽上下级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讲信修睦是交友的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顺利运行的一块伦理基石,诚实信用的原则来自于《论语》,研究《论语》的交友之道可以丰富诚实信用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论语》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人生哲学的最终归宿。

这四者的和谐对于纯化社会家庭氛围与政治风气,缓解人际矛盾和树立天人共生的生态理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引言《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论语》的备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论语》的备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论语》的备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文献之一。

它以语录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之间的对话和言行,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论语》被誉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瑰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部著作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首先,《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成为后世学习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其次,《论语》中所包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孔子提出的“仁”、“义”、“礼”、“孝”等观念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于塑造中国社会和道德伦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论语》的内容涉及到人生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其思想内容深邃而丰富。

通过对孔子及其学生对话的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对于道德、命运、修身养性等问题的思考,以及他们对于好的治理方式和有效的教育手段的探索。

这些思想和观点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思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论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读和理解《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深入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伦理,进而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涵盖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安排进行说明,以及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下面是对文章1.2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的一个例子:《论语》的备注一文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内容:1. 引言1.1 概述- 简要介绍《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 说明文章的整体结构,引导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组织安排。

1.3 目的- 明确文章撰写的目的,即阐述《论语》的备注,旨在深入探讨其思想和价值。

唐前《论语》研究综述

唐前《论语》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 :6 3 2 1 (0 20- 2 9 0 17- 1 12 1)5- 0 - 2 0
建学《 鲁论》兼讲齐说, , 择善而从之 , 号日《பைடு நூலகம்张侯论》 为世所贵。” , 这
《 论语》 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 它承载者儒家的道德追求 和政治理想 , 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博大精深的思想 , 为历代人们 所推 崇。汉 ^ 赵岐《 孟子题辞》 “ 曰:《 论语》 , 者 五经之馆鲒 , 六艺之 喉衿 。 宋 ^ ” 赵普说 :半部《 “ 论语》 治天下。 清人陈澧《 ” 东塾读书记》 云:经学之要 , “ 皆在《 论语》 之中。” 》 作为一部儒学经典之作 , 已经对中国的文化 、 政治、 思想甚至是 日 常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因此 , 几千年来 , 历朝历代的人们都比较重视阅读《 论语》《 , 论
奋、 长信 少府夏侯胜、 丞相韦贤、 鲁扶 卿、 前将军萧望之 、 安昌侯张 禹, 皆名家。 张氏最后 而行于世” 《 ( 汉书 ・ 艺文志》 。 )这些至少谠明 , 在汉代, 有不同版本的《 论语》 在不同地域传播。同时也说明 ,张侯 《
论》 是在《 鲁论》 的基础上形成 的, 并最终成为后世通用的《 论语》 ,
gf 。 - / n
关于《 论语》 命名 , 人 的 今 做了详尽的I 。 单 黄寿淇认为“论语》初 《 , 名《 , 传》至孔安 国弟子扶卿, 始名《 论语》2皮锡瑞认为《 ”。 1 1 论语》 记录 孔子 的言行却并不是孔子所作, 子的弟子编订的 , 是孔 所以命名为
“ , 传”而汉代人引用《 论语》 就称“ (经学历史》 。 传”《 )这一观点在《 史 记》 中得以印证, 《 史记》 中引用《 论语》 中 吾 时用“ 日”东汉 《 传》 。 七经 中包含有 , 见 语 可 汉时才被称为“ 。 经” 汉代产生了一批诠释《 论语》 的注家 。据《 论语集解》 序记载 , “ 张侯论” 问世以后 , 受到世人推崇, 氏和周氏为之作《 包 章句》之 ;

明前《论语》研究综述

明前《论语》研究综述
明前 《论语》 研究综述
王向云 (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4)
摘要: 《论语》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 的精髓。本文主要综合杨伯峻、朱汉民、肖永明、唐明贵等学者的 观点,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时期的 《研究的总体 特色,《论语》的注家、著作以及 《论语》沉浮命运的缘由。 关键词: 《论语》; 注本; 地位; 研究综述
《论语》在汉代中期被列入经类。东汉时对 《论语》的研究 继续盛行。此时,大量注家及注解出现。经学大师郑玄把鲁 《论 语》作为基础,又参考了齐 《论语》和古文 《论语》,最终编成 了 《论语注》这一新的注本。一方面,它成为了汉代 《论语》学
的集大成之作; 另一方面,它又是 《论语》现行本的重要来源。 二、魏晋南北朝
《论语》 发展的衰落时期是在隋唐。在经济和政治都在我 国历代以及世界上处于巅峰状态的唐朝, 《论语》 研究竟然衰 落了。隋唐时期,无 论 在 数 量上还是质量上,关于 《论 语》 的研究都无法与前代相比。儒释道三家都在隋唐受到重视。唐 代科举考试中,经书之一包括 《论语》。唐朝对 《论语》 进行 注解的著作只有 12 部。唐朝统治者在统一经学的旗帜下垄断 了对经典的解释权; 由于唐朝科举制度鼓励诵读,学术观念崇 尚以古为上,使经学的发展空间被大大限制。经学的衰落,影 响了 《论 语》 的 发 展。在 唐 代 关 于 《论 语》 的 注 书,尤 以 “贾公彦的 《论语疏》、陆德明的 《论语音义》、韩愈的 《论 语注》 和韩愈、李翱的 《论 语 笔 解》”② 著 名。对 前 两 部 书 的 内容、体例不得而知,但是韩愈、李翱的 《论语笔解》 内容 丰富。他不仅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动原文,而且还对前人的注解 进行了修改,不过其疑经改注的方法令人诟病。一句话概括, 唐朝时期的 《论语》 没有取得较高的成就,甚至可以说被誉 为盛世的大唐在 《论语》 的研究上却是个十分平庸的朝代。 四、两宋

《论语》版本源流综述

《论语》版本源流综述

《论语》版本源流综述【摘要】《论语》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关论语的成书情况,历来说法不一。

自汉代以来,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对《论语》的整理、汇编、注解等研究工作,成果不胜枚举。

本文吸收研究的成果,进行《论语》版本源流的梳理和综述工作。

【关键词】《论语》;版本;源流孔子言行的主要材料是《论语》。

《论语》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关论语的成书情况,历来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认为是孔子“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有的学者考证认为是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记述弟子仲攻、子游、子夏所撰,也有的学者认为是曾参、有若、闵子骞的弟子所撰。

各家的具体说法虽然不同,但认为论语是依据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加以整理编纂而成,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关于《论语》的版本和流传,说法比较一致,本文综述之。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论语》经过秦火和战乱曾一度失传,至汉代复出现若干个传本,最著名的就是《故论语》,《齐论语》,《鲁论语》三大流派,它们在文字,篇名及篇数上互相都有差异。

《古论语》是在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中发现的,《汉书·艺文志》说“古论语二十一篇”,班固注:“出孔子壁中,两子张”。

且其字为蝌蚪文,故谓之《古论语》,当时并没有传授,仅孔安国为之训解。

何晏《论语集解·序》说:“《古论语》,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

”《论语集解》并经常引用了孔安国的《注》。

(但孔安国是否曾为《论语》作训解,《集解》中的孔安国说是否是伪作,陈鳣的《论语古训·自序》已有怀疑,沈涛的《论语孔注辨伪》认为就是何晏自己的伪照品,丁晏的《论语孔注证伪》尤认为出于王肃之手。

这已笔墨官司我们且不去管它。

)此书已亡佚,现有清马国翰辑《古论语》六卷。

《齐论语》二十二篇,班固注:“多问王、知道”,意思是多出于《问王》和《知道》两篇。

《论语》学演变历程综述

《论语》学演变历程综述

《论语》学演变历程综述[摘要]《论语》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和传承《论语》的学科,是儒家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在西汉出现以后,经历了形成、发展、休眠、复盛、总结的演变进程。

熟知《论语》和《论语》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和传承儒家经学思想,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关键词]经学思想;《论语》学;儒家经学;演变历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西汉以来,众多研究者和注释者纷纷投入到对《论语》的研究和传承上,逐步形成了一个经学的分支——《论语》学。

《论语》学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复杂的演变进程。

一、《论语》及《论语》学1.《论语》书名的由来。

关于《论语》一名的由来,皇侃在《论语义疏叙》提到:“……义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难求乎诸类,因题‘论语’二字,以为此书之名也。

”2.《论语》书名命名时代。

《论语》书名定于何时?古代先贤各执一词。

笔者在收集了大量文献后归总为两种观点。

1)成书时即用此名。

持此观点的研究者又可分为两派:第一派是坚称《论语》一名是孔子的弟子所命,陆德明就认为《论语》是成书时其弟子所题。

他在《经典释文·叙录》记载道“……因辑时贤与古明王之语,合成一法,谓之‘论语’。

”第二派认为“论语”一名由孔子的再传弟子所命,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曾指出《论语》乃出自曾子门人之手。

2)先成书后命名。

朋星在《&lt;论语&gt;书名之谜》一文中指出,书名是由秦汉之间的儒学继承者所命。

3.《论语》学的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论语》学”三个字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在该书的第十三章中说:“《论语》学在汉代有《齐》、《鲁》、《古》三家,自张禹合《齐》于《鲁》,郑康成复合《齐》、《鲁》于《古》,师法不可复辨。

”但梁翁仅是提及尚未深论。

随后当代著名的经学研究大师周予同在《经典研究》的第四章中论述到有关《论语》学的传本,后来杜松柏在《论语学之形成》的论文里着重论述了《论语》成书和“论语”的含义、篇数与作者、研究它的基本篇目以及《论语》的特性等诸方面的内容。

从论语看孔子其人的文献综述

从论语看孔子其人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之《从<论语>看孔子其人》2009-08-13 17:55《从<论语>看孔子其人》文献综述学生:xxx 长江大学文学院指导教师:xxx 长江大学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德行、思想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道德的化身。

孔子在逝世之后,后世的人们不断将其美化乃至神化。

在整个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心目中的孔子已不是一个七情皆备的人。

而是一尊笼罩着神秘光环的神。

我们对他崇拜有余而亲敬不足。

在“打倒孔老二”的声浪中,孔丘似乎又凶神恶煞,让我们避之不及。

无论学者对孔子及其儒学的态度如何,但是孔子是人不是神已成共识。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古人云:“言为心声”,那么通过孔子的言行,透过《论语》,我们够更好地认识孔子,了解他的个性,理解他的思想,真正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一、对孔子生平的研究孔子生平,在他逝世之后,被人们不断地反复地考证。

关于他生平事迹之类的人物传记,不胜枚举,最早较完整的记录孔子生平的应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自宋以来,研究孔子的队伍更为庞大,尤以清代最为壮观。

今人钱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博取众长,自成一家,著《孔子传》一书,对孔子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较为可信。

他在《孔子传》前言中说:“本书之写定,皆博稽成说,或则取其一是,舍其诸非,或酌采数说,会成一是。

”「1」尽管学者们对目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些许疑问,但目前的考证资料对我们十分有益,为我们深入的地研究孔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对孔子思想的研究“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了孔子学说的根本精神,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的精神又是通过一些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

学者们正式以仁为本,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哲学宗教思想等进行研究。

1、政治思想北宋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么《论语》的治国思想、孔子的治国智慧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追求仁爱,反对暴行,希望能够用仁德去感化百姓,提高百姓的素质,让四方都来臣服,实现大同世界。

论语文献综述

论语文献综述

• 文章首先对语域和语篇体裁的基本概念进行勾画,重点讨论语言的 “变异”与翻译的“变译”问题,并结合《论语》英译实例进行分析。 分析认为,译文变异存在三种情况:文本的语域变异、文本的语篇结构 变异、文本的语言变异
• 评价:该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变异”出发探讨论语的英译本,视
角比较新颖,而且最后得出的结论相对比较全面,文章结构的安排也
感言、《论语》翻译的传播史研究、《论语》中关键词翻译的研究
• 就研究视角而言, 国内研究许多属于语言层面的研究, 主要关注翻译 中对等的实现。其中有印象式的赏析和点评(如袁锦翔1990 ;刘重德 1994 ,2001 ;何刚强2005 , 2007), 也有运用一些理论从字、词、句
层面做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的系统性总结 (如柳颖2000 ;杨天旻2002 ;
Philosophede la China,1688)。根据Leites(1978:155)的观点,
该法文翻译版本又被转译成英文版(1691:The Morals of Confucius, AChinese Philosophy),但法文版与英文版并不完全对等。到了1809
年,Joshua Marshman出版了《论语》上卷(前10篇的节译),英文的
• 随着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 人们的视角突破了语言层面, 文本外的 因素被纳入研究视野, 一些研究者也开始从外部因素来审视《论语》 英译(如王辉2004 , 2007 ;王芳2006 ;杨平2008a)
• 还有一些研究采取了综合性的视角, 如阎振瀛的《理雅各英译论语之 研究》。该书是目前唯一的《论语》英译研究专著, 于1971 年出版, 系统研究了理雅各(James Legge , 1815-1897)译本, 并附有《论语》

《论语》文献综述

《论语》文献综述

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期末考查論文標題《論語》研究綜述姓名王丹陽學號201030804012學院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專業博物館學課程名稱文獻學概要任課教師周炳華《論語》研究綜述《論語》作為一部影響中國五千年的著作,在當今社會,依然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閱盡《論語》,但也都對其略知一二,進入大學以來,我們開始系統的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其中印象最深著作的莫過於孔子的《論語》了,下面我就陳述一下我對《論語》淺薄的認識。

《論語》一書是由孔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成的,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們得言論和活動,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同時也是瞭解和研究儒家思想及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一本書。

《論語》首創語錄體,“論”是編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箴言的意思,如:《國語》、《世說新語》等,《論語》的意思即評論、編纂先師孔子的話語,《論語》傳至今世的有20篇①,各篇沒有篇名,後人便摘取每一篇第一句或前兩字三字作為篇名,如:《學而》、《為政》、《裏仁》等。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記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言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即而論纂,故謂之曰《論語》②因此《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點到為止,或啟發辯論,侃侃而談,但簡短的語言中透漏出孔子理性的思想,博學的知識以及參政宣揚自身為政理念的渴望;還有很多生動活潑的精闢的名言警句,像“禮之用,和為貴”,“三人行,必有我師”,“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一直被後世作為格言傳誦,此外,《論語》的內容多半涉及政治、哲學、倫理等各個方面,在綿延幾千年的文化潮流中,他一直被後世傳頌。

雖說瞭解並閱讀了《論語》這本書,但我們還是不能夠精確的對孔子的思想體系作總結和歸納,因為《論語》本身內容簡潔,以古文的形式呈現給世人,所以如果單純的以現代人的眼光來解讀《論語》及孔子的思想體系和教育,即使可以,也很難使大多數人完全信服,當然,我談論孔子的思想體系和教育思想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各種史料作為考證的,那麼下面就談談我對孔子的瞭解。

汉唐论语学史料

汉唐论语学史料

汉唐论语学史料
汉唐时期对于《论语》的研究与传承,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关于汉唐时期《论语》学的史料概述:
1.汉代:
o汉初,叔孙通等人整理礼仪,将《论语》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o西汉时期,董仲舒以《公羊春秋》和《论语》为基础,提出了“天人感应”等理论,并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提升了《论语》的地位。

o东汉郑玄对《论语》进行了注解,他的注释对后世影响深远。

2.魏晋南北朝:
o魏晋时期的何晏、王弼等人开启了义理派的《论语》研究,主张以哲学思想解读《论语》,提倡“贵无”、“言意之辨”等理念。

o南北朝时,《论语》注疏工作进一步深化,如皇侃的《论语义疏》详尽阐述了《论语》的字句含义与内在哲理。

3.唐代:
o唐代孔颖达主持编纂的《五经正义》中包含了对《论语》的权威解释,其内容集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创新诠释。

o孔子后裔孔安国、孔颖达等在官方支持下对《论语》进行了修订和注疏,为科举考试奠定了基础教材。

o韩愈等士人在倡导古文运动的过程中,也通过对《论语》等经典的研读与传播,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这些学者的工作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论语》的注释体系,而且极大地推动了《论语》学说的普及与发展,使之成为指导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治理的核心思想资源。

此外,这一时期的《论语》研究也为宋明理学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论语看孔子其人的文献综述

从论语看孔子其人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之《从<论语>看孔子其人》2009-08-13 17:55《从<论语>看孔子其人》文献综述学生:xxx 长江大学文学院指导教师:xxx 长江大学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德行、思想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道德的化身。

孔子在逝世之后,后世的人们不断将其美化乃至神化。

在整个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心目中的孔子已不是一个七情皆备的人。

而是一尊笼罩着神秘光环的神。

我们对他崇拜有余而亲敬不足。

在“打倒孔老二”的声浪中,孔丘似乎又凶神恶煞,让我们避之不及。

无论学者对孔子及其儒学的态度如何,但是孔子是人不是神已成共识。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古人云:“言为心声”,那么通过孔子的言行,透过《论语》,我们够更好地认识孔子,了解他的个性,理解他的思想,真正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一、对孔子生平的研究孔子生平,在他逝世之后,被人们不断地反复地考证。

关于他生平事迹之类的人物传记,不胜枚举,最早较完整的记录孔子生平的应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自宋以来,研究孔子的队伍更为庞大,尤以清代最为壮观。

今人钱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博取众长,自成一家,著《孔子传》一书,对孔子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较为可信。

他在《孔子传》前言中说:“本书之写定,皆博稽成说,或则取其一是,舍其诸非,或酌采数说,会成一是。

”「1」尽管学者们对目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些许疑问,但目前的考证资料对我们十分有益,为我们深入的地研究孔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对孔子思想的研究“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了孔子学说的根本精神,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的精神又是通过一些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

学者们正式以仁为本,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哲学宗教思想等进行研究。

1、政治思想北宋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么《论语》的治国思想、孔子的治国智慧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追求仁爱,反对暴行,希望能够用仁德去感化百姓,提高百姓的素质,让四方都来臣服,实现大同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期末考查論文標題《論語》研究綜述姓名王丹陽學號201030804012學院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專業博物館學課程名稱文獻學概要任課教師周炳華《論語》研究綜述《論語》作為一部影響中國五千年的著作,在當今社會,依然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閱盡《論語》,但也都對其略知一二,進入大學以來,我們開始系統的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其中印象最深著作的莫過於孔子的《論語》了,下面我就陳述一下我對《論語》淺薄的認識。

《論語》一書是由孔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成的,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們得言論和活動,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同時也是瞭解和研究儒家思想及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一本書。

《論語》首創語錄體,“論”是編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箴言的意思,如:《國語》、《世說新語》等,《論語》的意思即評論、編纂先師孔子的話語,《論語》傳至今世的有20篇①,各篇沒有篇名,後人便摘取每一篇第一句或前兩字三字作為篇名,如:《學而》、《為政》、《裏仁》等。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記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言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即而論纂,故謂之曰《論語》②因此《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點到為止,或啟發辯論,侃侃而談,但簡短的語言中透漏出孔子理性的思想,博學的知識以及參政宣揚自身為政理念的渴望;還有很多生動活潑的精闢的名言警句,像“禮之用,和為貴”,“三人行,必有我師”,“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一直被後世作為格言傳誦,此外,《論語》的內容多半涉及政治、哲學、倫理等各個方面,在綿延幾千年的文化潮流中,他一直被後世傳頌。

雖說瞭解並閱讀了《論語》這本書,但我們還是不能夠精確的對孔子的思想體系作總結和歸納,因為《論語》本身內容簡潔,以古文的形式呈現給世人,所以如果單純的以現代人的眼光來解讀《論語》及孔子的思想體系和教育,即使可以,也很難使大多數人完全信服,當然,我談論孔子的思想體系和教育思想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各種史料作為考證的,那麼下面就談談我對孔子的瞭解。

孔子一生都在致力於宣傳自己的政治和教育主張,曾多次向衛、魯、宋等國君談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治國主張,但都因種種原因沒有被重用和採納,永現在的話來說:孔子的政治主張沒有順應各國國情,因為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很多都不能迎合君王的要求,如:孔子認為仁和禮是分不開的,他堅持國家應該恢復周禮,人的一切活動都應在周禮的約束下來進行,他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論語•顏淵》)這著重強調了禮對維持西周國家秩序的重要性,這個主張與當時春秋混戰時期的實際情況相抵觸,他認為人與人之間要體現“愛人”,父子君臣之間要講求“孝道”和“忠義”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秩。

這樣各諸侯如果起義謀反,他們便會在道德上遭到譴責,因此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張不為時人所容。

此外,孔子還主張君主要“為政以德”,反對以刑治國,只要君主和諸侯能夠以仁義對待百姓,克制暴政,並且還能不違農時,人民自然就會極力擁護統治,從而也能使國家更加繁榮和穩固,因為孔子生活在沒落貴族的家庭中,也能夠親眼看到老百姓的苦和悲,而且他能明白國家的發展“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也許是孔子能夠極力宣導用德來教化老百姓的原因吧。

按我的觀點看,政治思想相比於教育思想,我還是比較喜歡孔子的教育思想或方法,雖然說他的教育思想與他的政治主張有些許衝突的地方。

1.孔子是第一個主張開辦私學的人,從此民間開辦私學之風興起,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受教育是貴族弟子的專利,理所當然的,孔子開辦私學的行動必然會有很大的阻力,不僅僅從上層社會,還有下層平民的阻力,孔子重視教育,在學生對象的選擇上,主張“有教無類”,他把受教育的權利從貴族轉移到了普通民眾,在《論語•述而》一篇中他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悔焉。

”也就是說,只要給我十條肉幹當做見面禮,沒有我不收的學生。

所以孔子的學生貧窮者居多。

2.在《學而》一篇中,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反映出孔子謙虛認真的態度,《為政》一篇中記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反映出孔子主張學習時要學與思相結合。

3.孔子還主張“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有步驟的引導學生而誨人不倦,但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並不矛盾,因為他們的對象不同,孔子對不同學生的性格、品德等給予不同的教導,例如: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③以上季康子與孔子簡短的對話啟示我們教師傳道授業要因人而異,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基於不同情況的引導。

另外。

孔子還希望學生們形成平等待人,教學相長和舉一反三的好習慣,他以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為基本原則。

通覽《論語》全書,從孔子和其弟子的交談和行動中,我們不難看到孔子非常注意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如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以鼓勵學生奮發圖強,珍惜時間,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比喻人的節操④。

這對現在的教育是個很好的啟發,有時我會思考:教育在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之後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呢?如今教育模式和理念的根深蒂固阻礙了文化的進步,如記得我們大多數都思想僵化或是固步自封。

但在此我想強調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當然我指的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積極部分。

評價一個為人極其它的作品,我們應該抱著公平、公正、理性的態度。

雖說孔子在教育學生主張有教無類,但他也有時代的局限性,當時的私學興起的教育僅僅針對男性,女性則遭到歧視,在孔子的三千多個弟子中沒有一個是女性,周武王曾經說過:“予有亂臣十人。

”孔子曰:“才難,不其然胡?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從這句話來講,連周武王都承認女人的功勞,但孔子卻否定,這實際上是與他的“有教無類”思想相矛盾的,還有,在治理國家的策略上,孔子提倡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等級似的孝道,但他在文化上卻有教無類的思想,前者在男性之間恰似有很強的等級關係,但後者又強調男性公民在文化水準上的平等,這難免會讓人產生矛盾感。

孔子在歷史文化潮流中收到了世人的頂禮膜拜,所以從古至今都有很多學者關注孔子及其著作,為其做釋,為其考證所以也就有了歷代《論語》不同的流傳版本和重要的研究著作,分別結合《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三本目錄書加以概括:據查證,《論語》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中,與《詩》、《書》《禮》、《易》、《春秋》等並列,在《隋書•經籍志》中,屬經部志二十七至三十二卷;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位置變動應與目錄學分類法的演變有關係。

目錄學的分類法的演變從“六分法”演變為“四分法”,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傑出的劉向、劉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整理群書的工作,在每一部書整理完畢後,劉向便撰寫出了一篇序錄,記錄這一部書的作者、內容、學術價值和校正過程,後來這些序錄彙集成書,即《別錄》,後劉歆將《別錄》各序錄加以簡化,把著錄的書分為六略,即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及方技略。

《七略》以六略三十八類的分類法,條分縷析先秦到西漢的各種文化學術流派,以輯略的形式,在整體上評述了各種文化學術的興衰分合,班固編寫《漢書•藝文志》以六分法為核心,但東漢以後,學術思想發生了變化,經學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史學也同樣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再次,由於經學成了仕進的敲門磚,各種選集和編集日益興盛,所以作為學術文化的陳列櫥窗的目錄,特別是分類法不得不改弦更張:首先對分類法進行改革的是西晉荀勖梗撰的《中經新簿》以“甲乙丙丁”四分法奠定了以後“四分法”的基礎。

《隋書•經籍志》問世後,改“甲乙丙丁”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他在體制上寫《漢書•藝文志》相仿,有總序,小序,也有小注,《隋書•經籍志》對各朝圖書加以了嚴密的分類,所以《論語》被歸屬到經部,以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因圖書卷本有所增加,所以《論語》屬卷三十五《四書類一》。

一、《古論語》。

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論語》、《禮記》、《孝經》等,凡數十篇,皆古字也。

”但據傳,孔壁《古論語》乃孔氏家傳本,《古論語》二十一篇,有兩《子張》。

二、《齊論語》和《魯論語》。

《漢書·藝文志》記:“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明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皆名家。

張氏最後而行事。

”《齊論語》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兩篇,其餘章句也頗多於《魯論語》;《魯論語》古二十篇,為其作解釋的《傳》十九篇。

三、《張侯論》。

《論語序》說:“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語》,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出焉⑤。

是以《魯論語》為主而擇《齊論語》、《古論語》之善者而從之的第一次改編本,據有關學者的觀點,《張侯論》是現今使用《論語》的版本。

四、《論語注》。

東漢末,出現鄭玄的校注本,《論語序》說:“漢末,大司農鄭玄,就《魯論語》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

”鄭玄所定《論語》二十篇是雜糅張本與《齊論語》《古論語》的第二次改編本,融合古今之長,其特點是以古文《論語》為底本,文字的差異與古論為准,其篇章次第依據《魯論》,兼采三家說結,極大可能的保存了《論語》的原始性。

五、《論語集解》。

魏末,何晏與孫邕,鄭沖等五人合作編《論語集解》,集漢魏經師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列八家所說之大成,此書宋代亡佚,直到清末才得日本正平本回到中國,現已收入《十三經古注疏》。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六、《論語義疏》,成熟與梁朝梁武帝年間,所用底本是《魯論》之《張候傳》的版本,為《論語集解》做疏,以集解為主,兼采老莊玄學之說,在河北定縣竹簡本發現之前,皇侃的《義疏》本是現存最早的《論語》版本。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七、《論語集注》、即《四書集注》。

宋代朱熹注,它從《禮記》中抽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併為《四書》,並為他做詳細的注釋,成為明代科舉考試的標準,因而從明代以來,朱熹的《論語集注》成為影響最廣泛的版本。

現傳世最早的集注刻本是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馬光祖所刊印的《四書集注》本。

《論語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一版(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嶽麓書社1985年版八、《論語正義》清代學者吸取明人空談禮義,不顧實際以致亡國的教訓,開始轉向考據學,也稱“樸學”,以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最為精審,這是東漢以來最好的注釋本,刪除了不少以往的穿鑿之論,事先在研究《論語》的重要參考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