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研究性学习

合集下载

《论语》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精选.)

《论语》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精选.)

《论语》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简要背景说明:《论语》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儒家经典文献之一,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于周朝的礼制和统一遭到破坏的时代,所以孔子的理想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孔子实现理想的方法是推行“仁爱”和“礼制”,为此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在产生之初就形成了成熟的书面文字记录和系统的理论。

而且,儒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在形成之初就是以直接指导世俗凡人的生活为基础,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不会因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而被淘汰。

《论语》中关于为人处事治学方略的阐述值得我们永远提倡和学习。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学说,大家已经知道,但对著作中的思想精髓,真正了解的人不多,更别说以此来提高自身修养了。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达到一下目标:1、深刻认识《论语》中关于为人处事治学方略的阐述,提高自身修养。

2、加强对经典文学的学习,继承传播传统经典文化。

3、与时代结合,使让孔子的思想文化永放光芒。

活动计划:课题生成与小组建立阶段:选题并确立主题形成小组研究方案阶段:谈论确定方案开题论证与交流阶段:查阅资料,明确主题。

研究方案的实施阶段:分工搜集资料,认真学习。

中期班级交流:阐述主题,展示目前成果。

整理资料与分析阶段:交流讨论,整合资料。

形成研究成果阶段:对《论语》中道德的阐述有了深入的认识。

成果交流与展示阶段:汇总报告中期评价与反思阶段:集体交流反思,完成个人心得。

预期采用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查找搜集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思考法、总结归纳法。

活动所需的条件:通过书籍、网络工具等获悉《论语》中关于道德的阐述,了解当前《论语》学术研究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大家对《论语》中人处事治学方略的学习情况。

任务分工:1、查阅孔子的经典名句2、掌握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3、了解《论语》这部著作4、查找《论语》中关于中学生为学做人的阐述5、调查《论语》中对后世的影响课题预期效果:经过仔细的查阅和学习,深刻认识《论语》这部经典的地位和影响力,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深入探究《论语》的学术研究教案

深入探究《论语》的学术研究教案

深入探究《论语》的学术研究教案的学术研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的基本思想和文化背景;2.掌握《论语》的核心章节和名言警句;3.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4.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探究《论语》中的“仁”的精神内涵;2.理解《论语》中关于教育和治理的思想;3.分析《论语》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理解《论语》的背景和基本思想1.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承;2.《论语》的起源、内容和传抄史;3.《论语》的基本思想和核心概念:仁、道、礼、义。

第二课掌握《论语》的核心章节和名言警句1.“学而第一”;2.“为政第一”;3.“子曰第一”。

第三课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与其他经典著作的关系和区别;2.《论语》在儒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3.《论语》的影响和传承:朱熹、程颐、荀子等。

第四课分析《论语》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1.《论语》中的教育观和治理思想的现代转化;2.《论语》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文化的影响和贡献;3.《论语》在当代人文教育和价值观传承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论语》的历史背景、基本思想和章节纲要;2.分组研读法:按章节分组,让学生研读、讨论和分享对名言警句的理解;3.对比分析法:对比《论语》与其他经典著作、与当代社会和思想,分析其相似和不同点;4.情景模拟法:以《论语》中的案例和故事情境为基础,进行角色扮演和思考人生哲学。

五、教学形式1.课堂教学;2.专题讲座;3.论文写作;4.古代文化体验活动。

六、教学评价与考核1.课堂表现和参与度;2.作业和小组报告;3.论文或研究报告;4.期末考试或论文。

七、教学资源1.纸质或电子版《论语》原文和注释;2.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3.《论语》的经典研读视频和音频材料;4.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景点和博物馆的参观指南和文化游览计划。

八、教学前沿1.探索全球化语境下《论语》的世界价值和传承方式;2.借鉴数字化和技术,推广《论语》的科技普及和文化传播;3.打造“论语”文化品牌,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和交流。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引言
本文旨在介绍五篇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的范文,这些范文旨在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论语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下是对每篇范
文的简要介绍。

范文一:《论语中的仁义》
这篇论文探讨了《论语》中的仁义概念。

通过分析孔子和他的
学生之间的对话,论文阐述了仁义的内涵和实践,并将其与现代社
会价值观进行比较。

范文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该范文重点研究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分析了孔子对教育的
重视以及其对学生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如何将孔子
的教育思想应用于现代教育体系。

范文三:《孔子的修身之道》
这篇论文探讨了孔子的修身之道。

论文着重分析了孔子的自律
和自省的品质,并且提出了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实践这些修身之道以
提高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

范文四:《孔子的政治哲学》
该范文研究了孔子的政治哲学。

论文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理论
和领导才能的看法,并提出了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现代政治实践。

范文五:《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这篇论文将重点放在《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上。

论文讨论
了《论语》中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并提出了如何借鉴这些智慧和哲
学来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结论
通过阅读这五篇范文,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论语的内
容和价值。

这些范文也为读者在撰写自己的论文时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论语》研究性学习计划

《论语》研究性学习计划

《论语》研究性学习计划一、指导思想通过诵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篇章,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全面发展目的。

二、学习目的1、通过读背《论语》,丰富语言积累。

2、通过读背《论语》,潜移默化地变化性格气质,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预期目标1、能顺利读、背《论语》全书。

2、具有君子风范,人文素养全面提高。

四、具体措施1、先读背,后感悟,再活用。

2、每日坚持做到读背写《论语》两则,用时十五分钟,上午早读前十分钟读背。

3、每天由专人负责在黑板上写出读背内容,每天上午预铃前完成。

4、每月安排一节背诵或默写《论语》比赛。

5、每月在摘抄本上写一次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要学会运用《论语》中的语言阐述道理。

五、具体时间:2010年10月——2010年6月六、具体安排(见附表)主题学习系列—《论语》全文潍外初中部“减负”工作方案一、目的切实落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组长:殷术明成员:学校所有教师三、措施: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所有的课程。

2、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上午上课不得早于8点,下午放学不得迟于下午5点,并按学校作息时间表严格执行。

3、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

4、作业要求:七八年级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九年级学生家庭作业不得超过1.5小时,不得以增加作业量的形式惩罚学生,否则按违纪处理。

5、各班一律不安排早自习,确保学生早晨的睡眠时间,课外活动,任何学科教师不得随意占用讲课,否则按违纪处理。

6、各科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课不得拖堂,拖堂一次按违纪处理。

7、各年级各学科不得给学生排名次,学生考试成绩应作为学生隐私,不得在家长会和其他集体场合公布等。

8、音体美学科教师的课时不得自行转让给其他学科教师,否则按空堂处理。

9、各科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10、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每学期取消月考,不得擅自提前父子应考和延长学生上课时间。

论语研究性学习

论语研究性学习

《论语T》he研E究nd性学习 欢迎同课学题们成多果提展宝示贵意见
八年级三班四组
·研究结论分析
自古以来,《论语》的闪光点让人 们孜孜不倦、不厌其烦的去钻研它。 现在,全国每一个地区都在说建设和 谐社会,《论语》所能给大家的永远 都是最基本的东西,教给我们如何去 做人。这是一个人去面对整个社会的 时候,最应该思考的问题。这样,社 会中人与人之间就会和谐相处。
·研究结论分析
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提出了“仁者爱人”与“以政为德”的 管理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仁”与“徳”的最高体现, 管理的本质是“修己安人”,孔子的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 通过“克已复礼”实现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实现“尽善 尽美”的社会管理。
·研究结论
《论语》可以有利于我们构建 和谐社会,由此看来,它的历史价 值是无穷的、不可估量的,不仅对 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都会产生 很大的影响。
·研究结论分析
一、结论分析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不仅了解到孔子是圣
人,拥有弟子三千和七十二贤人,更重要的是 我们了解到了论语本身的育人深意,对现代社 会造成的影响是潜力巨大的,其历史价值更是 不可估量的。
在阅读与分析中, 孔子说‘礼’‘乐’之前有个‘德’,在现代说 成就、能力之前也有个德,可见《论语》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 的联系。
·研究 建议
二、建议 在我们小组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当中,也有很
多过失。比如说: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均,导致效率无
法上升。这是在说安排事宜的方面,我们小组做得不够好。 因为时间的局限性和紧迫性以及外界的环境因素造成的干 扰,我们并没有把《论语》深入地研究透彻,研究得太肤 浅,只浮于表面。大部分的只是源自除了论语这本书,就 是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来了解结论与主要表达的意思,少了 我们自主思考的部分。

探究式学习——《论语》教学设计方案

探究式学习——《论语》教学设计方案

探究式学习——《论语》教学设计方案引言《论语》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中小学生读书修行的必修课程,学习《论语》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而探究式教学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角,通过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思考、解决问题和交流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论语》教学中,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探究式教学是指将学习者放到问题、情境中去探究、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主动探究问答和问题解决为核心。

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在于:1.学生主动性高。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的目的。

2.教师引导性强。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

教师应该通过提问、指导、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自由性和灵活性强。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控制的教学方法,因此具有很高的自由性和灵活性,而且不局限于特定的教学模式。

二、《论语》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设计1.设计目标:培养学生对《论语》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2.设计内容:(1)问题引导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利用“提问、探究、解决”等一系列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论语》中的问题。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孔子为什么说‘巧言如破竹’?”,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分组展开探究,最后让学生进行汇报讨论,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相关知识。

(2)观察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借助具体的事例和事情作为学习的依据,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和掌握《论语》。

读论语与做人研究性学习教案

读论语与做人研究性学习教案

读《论语》与做人研究性学习教案教案设计者:黎纯清【课程特点与教学建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开设《论语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开设方式,是采用综合性的模块,是从先秦诸子各学派代表人物的著作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或是片段,进行阅读探究。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分析文本,体会诸子言论以及文章的妙处,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

要把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

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充分挖掘先秦诸子那些具有艺术魅力的要素,把先秦诸子的学习和语文必修课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生活实际:治学与为人【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提纲】1.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研究性学习计划

《论语》研究性学习计划

《论语》研究性学习计划一、指导思想通过诵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篇章,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全面发展目的。

二、学习目的1、通过读背《论语》,丰富语言积累。

2、通过读背《论语》,潜移默化地变化性格气质,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预期目标1、能顺利读、背《论语》全书。

2、具有君子风范,人文素养全面提高。

四、具体措施1、先读背,后感悟,再活用。

2、每日坚持做到读背写《论语》两则,用时十五分钟,上午早读前十分钟读背。

3、每天由专人负责在黑板上写出读背内容,每天上午预铃前完成。

4、每月安排一节背诵或默写《论语》比赛。

5、每月在摘抄本上写一次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要学会运用《论语》中的语言阐述道理。

五、具体时间:2010年10月——2010年6月六、具体安排(见附表)主题学习系列—《论语》全文潍外初中部“减负”工作方案一、目的切实落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组长:殷术明成员:学校所有教师三、措施: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所有的课程。

2、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上午上课不得早于8点,下午放学不得迟于下午5点,并按学校作息时间表严格执行。

3、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

4、作业要求:七八年级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九年级学生家庭作业不得超过1.5小时,不得以增加作业量的形式惩罚学生,否则按违纪处理。

5、各班一律不安排早自习,确保学生早晨的睡眠时间,课外活动,任何学科教师不得随意占用讲课,否则按违纪处理。

6、各科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课不得拖堂,拖堂一次按违纪处理。

7、各年级各学科不得给学生排名次,学生考试成绩应作为学生隐私,不得在家长会和其他集体场合公布等。

8、音体美学科教师的课时不得自行转让给其他学科教师,否则按空堂处理。

9、各科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10、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每学期取消月考,不得擅自提前父子应考和延长学生上课时间。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论语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论语

中 《论语》中并未明确提出“中庸”一词,而以观点体现。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
钱穆先生也说过,孔子在《论语》中,“言仁常 兼言礼,或兼言知。又如言质与文,学与思,此 皆兼举两端”。
这种“执其两端”,“和而不同”的反异端倾向,正与 当今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信仰宽容,思想多元契合。
《论语》中的早期儒家思想对当下现代化转型的实践意义
举例
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国思想。
可以帮助我们重塑中国公民先家后国的家庭本位观念。 大大小小的家庭构成国家,国家为每一个家庭负责。 而社会个体以家庭为本,借平衡家庭责任与内心追求 达到人格自由。 只有每一个社会个体实现自我价值与自我自由,整个 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才能完成。最终共同成就合乎人情 事理,为大多数社会个体所认同的现代华夏文明。
由《论语》体察孔子思想对塑造公 民意识的助益
指导老师:刘桂源、陈慧
研究目标
了解以《论语》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及其与现代社会观念的关系,厘清长期以来加 诸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秽芜偏见。
《论语》中的早期儒家思想
仁,礼,中庸
孝,忠,信,智
《论语》中的核心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之所欲,亦不施加于人
体现出尊重个人选择,不干扰,不干涉,不替他人做选择 的个人主义精神。这一求诸己,求诸心的仁恕思想,利于 社会的思想自由与包容,私人,则天下归仁焉”
士大夫阶层的克己成就天下的仁道,即社会精 英的自我束缚成就社会各成员的共同幸福。
作为补充法律之公德,农耕社会之行为准则, 古代中国礼教其实与古代欧洲的习惯法类似。
结 《论语》中说,“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 语 焉”
而我们正是希望能以自己点点复礼之心, 产生影响,兴复社会公德,以传统来指引 我们现代化转型的方向。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

孔子在先秦诸子中的政治地位并不算最高,然而其政治思想之后却被拥趸为主流的政治理念,流传至今。

纵观其《论语》中提出的政治观点,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其“德治”在君主专制体制下为民众谋得夹缝中生存的利益,二为其“仁”和“恕”而产生的“和”的政治理想,而任何一本书都应该瑕瑜互见,其在演化过程中消极作用也渐渐体现,那便是对读书人的思想禁锢,因为涉及思想领域,本篇暂不提及。

一社稷之主素无常位,而民心向背至关乎此。

我国自古至今,历代统治者所共同认同的一个政治思想,便是民本思想,“德治”与“法治”并重,也不是从当代中国才开始施行。

早在周公时期,便提出“敬德保民”,而德治的发展,大概在于孔子,《论语》一书充分体现此种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贯穿《论语》始终,影响后世,直至今日。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国的皇帝,而秦国善于改革的政治家也不在少数,商鞅,李斯,韩非等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但秦始皇及二世的猛如虎的苛政,使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灭顶而亡。

而后面的西汉则是充分汲取了秦王的惨痛经历,领导阶级对于前人亡国的深刻反省,《论语》乃至更深发展的儒家思想遇到了绝好的历史机遇,正式成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并一步步演化为我国的治国方略,西汉由此成为我国繁荣王朝之始。

可见《论语》极其衍生出的思想对于政治,的确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论语》中反映出的“德治”思想,大概分为以下几点:其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显然,《论语》中对于德治的要求是从最上层的领导阶级开始的,也便是古代君主(以至于当今的党政机关)应该率先做出模范作用,道德标准是远高于法律制度的,这就要求领导阶级要更高对自己有高度的要求,领导阶级从根本上是为大众而服务的,不应身居高位而对自己无所要求。

这就说明,《论语》思想不仅仅是忠君,其更加强调的是领导阶级对民众的教诲与引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课题总结汇报会

论语课题总结汇报会

“重读经典之《论语》” 研究性学习课题
课题名称:《重读经典之论语》 指导老师:刘胜兰 课题组长:2班 李敏华 小组成员(共12人):1班 梅仔宝 2班 李培培、李春燕、许明健 、 程慧怡、韦自宝、刘修鹰、 谢能兴、杨昭凤 9班 张馨予、李捷、韦春羽
“重读经典之《论语》” 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一阶段:开题报告
开 题 报 告 照 片 之 一
k a i t
“重读经典之《论语》” 研究性学习课题
开 题 报 告 照 片 之 二
“重读经典之《论语》” 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二阶段:疏通文字
这一阶段我们重新开始接触《论语》,当时 感觉最大的困难是对《论语》语句的理解,一 些生字词我们闻所未闻,要消化真是一件不容 易的事,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和工具书的帮助 下,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重读经典之《论语》” 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五阶段:评点交流
在这个部分里同学们将前期的学习成果自主 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大家纷纷亮出自己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得到的 收获和感悟,彼此交流,互相补足,使课题研究成 果丰富多彩。
同学们还交流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 难挫折,“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大 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用《论语》中励志的句子来勉 励自己坚持下去。守得云开见月明,同学们成功了。
“重读经典之《论语》” 研究性学习课题
这是李敏华同学的心得的片段
“重读经典之《论语》” 研究性学习课题
“重读经典之《论语》” 研究性学习课题
让我们用杨昭凤同学在结题报告里写 的一句话作为我们今天的结束语——
让《论语》为我们引路,坚定信 念,播撒汗水,坚持不懈,离品德高 尚更近一步吧。
“重读经典之《论语》” 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八部分:结题

论语 研究性学习

论语 研究性学习

学思并重 孔子说如果只是死读书,而不善于思考, 那么你只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找不到方 向,在书中失去自己的个性和见解,最后 只能显得很罔然,好像一无所得似的;如 果只是空想,任思维上天入地,遨游八方, 却对读书显得不够重视,仅仅把自己封闭 在自己的思考当中,那么你则很难摆脱狭 隘少见识的处境。用《论语》中的话概括 学而不思则罔, 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我 们在学习当中不可不谨记这两点。
《论语》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 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 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这说明学无常师,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 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 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 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 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 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孔子的教育目标当然是要培养君子,培养社会的栋梁, 而不仅仅是培养成器的学生,他经常对学生们讲君子当怎 样怎样。不过,孔子也没有放弃对一般学生的培养,比如, 子张学干禄,就是子张问怎样才能挣钱养活自己,孔子并 言寡尤, 没有教他生活的某种技能,而是告诉他“言寡尤,行寡悔, 言寡尤 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说话少犯错误,行动少后悔,俸禄就在其 禄在其中矣 中了,并告诉他如何才能少犯错误,少做后悔的事,其实 这也是教的为人处事的 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专题任务群 ——《论语》教学设计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专题任务群 ——《论语》教学设计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专题任务群——《论语》研习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与内容(一)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高中学生经过小学初中学段以及高中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文言文知识。

对《论语》一些名篇能够背诵,且对孔子及《论语》的基本思想和内核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这种知识储备是不成体系也不够全面的,因此教师在教授时应该着力把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形成联结,已形成对《论语》较为系统的认识。

2、能力水平高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较大提升,能够根据注释,查询工具书疏通文意。

同时,高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碰撞,能够主动探究出作品的深层含义和内涵。

3、心理层面高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升,对学习的难度有了一定的要求。

同时高中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有了较大的提升,能够辩证和批判地看待《论语》。

但是高中学生比较要面子,课堂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精读《论语》全书,在翻译作品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从而进一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力,增强文言文语感。

掌握并积累《论语》中的一些成语、格言、警句等,增加汉语词汇量和词族,拓宽知识视野。

【思维发展与提升】仔细阅读《论语》,并背诵一些经典篇目。

通过教师引导、自主讨论等方式分析《论语》中蕴含的思想,从而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通过辩论等方式,辨证看待《论语》中一些内容,培养辨证看待孔子及《论语》的能力,对《论语》中一些有争议的地方进行批判性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通过对《论语》内涵的解读和分析,体会《论语》中所蕴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尤其是关于“君子”的审美理想,即“君子”的中和美、精神美及审美愉悦。

通过对《论语》中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学习,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并逐渐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自从《论语》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结合现代文研究的学习方法,探讨《论语》的研究性学习。

我们将介绍《论语》的基本概况,我们将分析《论语》文研究的重要意义,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论语》的研究性学习。

一、《论语》基本概况《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编成。

全书共20篇,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日常言行中的言论和行为。

《论语》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言辞简练,内涵深刻,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

《论语》被誉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论语》文研究的重要意义1、传承优秀文化传统《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研究《论语》,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领会孔子的思想,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2、启迪人生智慧《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伦理道德观念。

通过研究《论语》,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借鉴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提升自身的人生智慧,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推动社会进步《论语》中的许多思想观念,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特定的社会价值。

通过研究《论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思想精髓,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4、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论语》中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倡导礼貌、谦逊、忠诚等美德。

通过研究《论语》,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升人们的社交能力和修养,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善。

三、《论语》的研究性学习方法1、多角度解读《论语》是一个富于哲学思想和深刻内涵的经典之作,因此在研究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可以从文学角度、哲学角度、历史角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一。

自从孔子及其门徒所写的《论语》问世以来,便深受中国古代学者和后世的研究者的喜爱。

如今,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论语》进行学习和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对自身的修养和人生的意义有更深刻的领悟。

本文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探讨《论语》的研究性学习,包括其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和学习的难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论语》研究的意义要明确《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经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教育制度、政治体制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具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和思想价值。

《论语》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论语》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了解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并且可以将这些思想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为当今世界提供新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

《论语》的研究不仅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品德素质,对于当代社会的精神建设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论语》的研究意义重大,势必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论语》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可以从文本自身进行深入解读。

《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可以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细致分析和解读,深入探讨其中的道德观念、政治观点、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可以将这些内容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形成新的认识和思考。

可以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通过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

可以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进行研究。

通过将《论语》与其他儒家经典、其他宗教经典、世界各国经典等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丰富学术研究成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仁”——《论语》的研究型学习报告据说,在《论语》中,“仁”字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九次,可见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的重要程度。

虽然“仁”字的每一次出现都没有一个相似的说法,是我们难以从中概括出“仁”的全面的概念,但每一次的不同说法无疑都在向我们透露“仁”的某一种特性,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仁”的意义。

这里我就从几个方面的几个例子来阐述我对“仁”的理解。

正面解释“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这一则最为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仁”。

为什么“仁”就是爱人呢?墨子在后来给出解答。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仁”作为一种政治主张,是用来解决天下的祸乱,而祸乱之本在于不相爱,所以“仁”就要求我们爱人。

仁者爱人,看似简单,其实却大有深意:爱要如何表现?当然是用乐来调和;人有哪些人?当然是用礼来划分。

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推崇的礼乐之道正在走向覆灭,此时想要爱人何其不易!想要做到仁,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爱人”这两个字,不论我们是否能从儒家的方式来理解,它都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化作仁慈,善良和同情。

中华民族是温和的民族,我想这和“仁”的关系就在此吧!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一则同样是为人熟知。

孔子在这一则中不仅提出克己复礼来达到仁的境界,更提出四项基本的做法。

克己复礼往往被认为带有“禁欲主义”色彩,主张通过克制自身的私欲来使行为符合礼教。

这样看来,追求“仁”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然而我认为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应该是一个自然的幸福的过程。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对自己七十岁时的评价。

如果一个人能够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那他就能享受到一定限制条件内的最大自由。

同样,如果一个人能心中向仁,能够自觉地遵守那四项做法,那么他并不感到拘束,而会为不违仁而感到自在。

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这一则相比于“爱人”的对外,更像是对自身的要求。

先难而后获,近似于我们常说的“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俗话,当然也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雅句。

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有付出才有收获,面对自己的努力的回报,仁者是相当快乐的。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仁者当然是光明磊落的。

扯得更远些,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经历过“难”的人,才能在“获”的时候,理解那些仍处于“难”的阶段的兄弟,从而才能更好的爱人。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这一则孔子提出“近仁”的说法。

刚毅,应该是指坚持真理,不为他人所动。

木讷,通常有反应迟钝的意思,但也包含诚实的意思。

一个人刚正不阿,坚持不懈,但容易显得死板拘泥。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孔子也说“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不要愚忠。

所以刚毅到了木讷的地步,不能算仁,只能算“近仁”。

这句话同时也体现了中庸之道,即极致不是最好,只有适当才是好。

不过,“近仁”也说明这种做法也有可取之处。

刚毅的精神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这里我不禁想到一个广告:一个年轻人在奋力地攀登一座由废弃电器堆积起来的山,一路上不断有人劝他放弃,而他只是大声吼着:“我听不见”,终于登上顶峰。

的确,这样“不听老人言”的人,我们曾用“钻牛角尖”,“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掉泪”来形容他,但他最终还是用那带傻气的刚毅战胜了那句“你不行”!举例说明“仁”: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这两则在上课时已经讨论过了,总结一下。

孔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待管仲的小的不仁不义,不追究,不以偏概全。

而管仲的大仁大义,着重体现在“民至于今受其赐”。

这说明,在孔子看来,“仁”应该首先表现在爱人方面。

孔子也同意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虽然君子要求文质彬彬,但如果一个人不守礼,可做到了“薄施于民而能济众”,就不能否认他是仁者。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从这一则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能力与“仁”没有直接关系。

能力与智更有关系,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说明智与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智是一种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能力,通过才能和灵活,使自己立于不败;而仁是一种让众生都生活得更好的能力,通过大爱和真心,使大同存于和谐。

所以,子路可以“治千乘之国之赋”,王熙凤说不定也可以,可是其中中饱私囊、贪污受贿、权钱交易者数不胜数,哪里有仁?冉求可以“为国家之宰”,和珅不也是康乾盛世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仁在哪里?公西赤可以“与宾客言”,蔺相如比他还有名呢,虽然是夺回和氏璧,可是“拔石城”、“杀二万人”的血债要算在谁头上?这样当然是不仁。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

”“汝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汝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一则,宰我成了“仁”的反面典型。

孔子把不守三年之丧的礼节定义为不孝,又进一步上升为不仁,不免有些小题大做。

不谈他怎么偷换概念,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把“孝”当作“仁”的基础。

孔子在别处还说过如果父亲偷东西,做儿子的要替他隐瞒。

这种是非不分的观念我不敢苟同。

孝是很重要,但形式主义要不得,宰我说的也不无道理,只要心意在就好。

看来,孔子的“仁”仍有其局限性。

“仁”与其他: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一则很有意思。

有很多种对它的解读,只提两种。

一是如我所句读的:子很少说利,而是赞赏生命与仁义;一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解释为“和”,就是说子很少说利,很少说命,很少说仁。

我觉得两种说法都说得通。

命、利与仁,一个是个人存在的基础,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很难说哪个更重要。

在这一则中,子很少说利应该可以肯定。

这一点在“必不得已而去,去食”中,可以得到印证。

利,说到底是身外之物,多了也不可能永生,少了也不至于去死。

孔子不反对正当的财物,但对“不义而富且贵”,还是如浮云般忘却,而言利就给人一种很在意,很数数然的样子。

至于命与仁,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这里就充分说明了,孔子在面对生与仁的抉择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舍生取义,他是在告诉我们,人固有一死,或至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生命换回仁义,这种死法才是重。

然而,第一种说法,对于为什么孔子“与命与仁”,很容易理解。

仁是不用说,孔子也是很珍惜生命的,他也会怕被逮捕而逃走。

对于第二种说法,孔子很少说命与仁,我想,罕言命是因为对于生死之事,孔子并不太在意,他在乎的是生前的所作所为。

“子不语怪、力、乱、神”,大概也是因为活着的事在他看来远比鬼神重要。

而“仁”,我想孔子是想要通过身体力行来实践它,通过身教来传授它。

孔子大概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希望学生们能自己领悟“仁”。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这一则表现了“德”和“言”,“仁”和“勇”的关系。

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比如宋祖德及以他为代表的炒作高人,凭一张大嘴和三尺脸皮,在娱乐圈混得是风生水起。

但是“有德者必有言”我不是很赞同,我们总要允许一个有德的人嘴讷。

不过“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句话我很赞同。

仁者,总是有舍生取义的气概的,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挠,就是鲁迅笔下铮铮铁骨的真的勇士。

勇者无仁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

孔子就曾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这样有勇无谋,盲目蛮干,丝毫体现不了“仁”。

“仁”的做法: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一则说了仁者能够喜爱或讨厌人的特殊本领。

这是因为仁者有稳定的价值观和公正的评价标准,是有原则的,不会因为私利受损而憎恶别人,这让我想到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魏征。

而且,仁者虽然恶人,但绝不会干什么背后捅一刀的阴险事,而是希望能够帮助他改正错误,可以说,仁者的恶人是更高地爱人。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一则,子所说的“知者不惑”,“勇者不惧”都很好理解,而为什么“仁者不忧”呢?我以为儒家所说的“仁”,应该是像典范的儒士那样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所以仁者应该忧国忧民,想要就民与水火,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那为什么“仁者不忧”呢?我尝试这样解释,希望能够讲得通。

仁者不担心自己的命运、前途、地位、利益,甚至生死。

仁者心怀天理,坦然地面对扑面而来的一切,不论是好是坏。

因为仁者这一路走来,无怨无悔,坦坦荡荡,没有后顾之忧,没有前瞻之虑,他还有什么好怕的呢?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这一则,充分体现了仁者应具有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几乎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实现仁道,是每一个儒生的责任与梦想;不让于师,是每一个儒生的自信与自尊。

仁,要求每一个在追求它的路上的人,昂起或年轻或苍老的头,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沿着先辈的足迹,或者干脆开创一条新的道路,去追寻,去迎接仁的到来。

“仁”也好矛盾啊: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这两则,一个说想要仁,仁就在了,另一个说仁我怎么敢这么自称呢?这不是很奇怪吗?奇怪在哪里呢?这两句话是一个人说的最奇怪了。

对此,我想只能解释为说话的情境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