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
以我读《论语》为题的高中议论文范文
![以我读《论语》为题的高中议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3d8ff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9.png)
以我读《论语》为题的高中议论文以我读《论语》为题的高中议论文范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论语》从小看古装剧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能听见别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亦或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样的话,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论语》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慢慢进入我的世界的。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从初中开始正式学习《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内容的,然而,在中国大地上,我们从小就被耳濡目染,即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学习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论语》带来的影响。
几千年来,中国的朝代更迭,历史的车轮也不断滚动,唯一不变的是孔子通过《论语》等经典著作注入到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精髓内容,因此,可以说《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并且它的影响力远不止在中国大地上,而是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传统意义上的“圣人”。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有众多的孔子学院,人们追求他的聪明智慧,诚孝礼义,而《论语》记录了孔丘言行的一本书,自然是风靡的。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
孔子一生奉行、传扬儒家学说。
宋朝宰相赵普曾说过“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由此,《论语》在封建王朝上的地位鲜明的表现出来。
的确,《论语》里的伦理道德政治,若是好好钻研,定是增长心胸抱负的,而熟读《论语》,哪怕是乡野妇人,也会有陶冶脾性的作用。
《论语》论文(通用3篇)
![《论语》论文(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e3444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1.png)
《论语》论文(通用3篇)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论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论语》论文《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
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
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
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
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fc19a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2.png)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引言
本文旨在介绍五篇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的范文,这些范文旨在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论语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下是对每篇范
文的简要介绍。
范文一:《论语中的仁义》
这篇论文探讨了《论语》中的仁义概念。
通过分析孔子和他的
学生之间的对话,论文阐述了仁义的内涵和实践,并将其与现代社
会价值观进行比较。
范文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该范文重点研究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分析了孔子对教育的
重视以及其对学生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如何将孔子
的教育思想应用于现代教育体系。
范文三:《孔子的修身之道》
这篇论文探讨了孔子的修身之道。
论文着重分析了孔子的自律
和自省的品质,并且提出了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实践这些修身之道以
提高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
范文四:《孔子的政治哲学》
该范文研究了孔子的政治哲学。
论文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理论
和领导才能的看法,并提出了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现代政治实践。
范文五:《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这篇论文将重点放在《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上。
论文讨论
了《论语》中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并提出了如何借鉴这些智慧和哲
学来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结论
通过阅读这五篇范文,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论语的内
容和价值。
这些范文也为读者在撰写自己的论文时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论语》论文(通用6篇)
![《论语》论文(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95010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d.png)
《论语》论文(通用6篇)第一篇: 《论语》论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第二篇: 《论语》论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
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
学习论语传统文学论文-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学习论语传统文学论文-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10ab698a98271fe910ef9f5.png)
学习论语传统文学论文-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为往圣而立行——扩充古典文化知识对于阅读中的民族传统文学知识,既要对某个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又要形成前后关联的体系。
以《论语》的阅读为例。
《论语》中经常提到一个叫做“君子”的概念:“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那么究竟符合什么样的道德标准的人才能够成为孔子口中的“君子”呢?只有经认真的学习研究,我们才发现,孔子所认为的“君子”应该是德才兼备、重义避利、自我约束并有较高的自我修养的一类人。
与此同时,更需要广泛阅读孔子其他名篇乃至儒家名篇,建立成熟、系统的儒家价值体系,将“君子”的概念与定位放在整个儒学文化中去理解,才能够从民族传统文学的阅读中获得扎实的知识根基。
二、为天地立心——实现审美人格超越民族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挖掘作品背后蕴含的人格魅力,帮助读者形成更高层次的道德评判体系,从而实现审美人格的超越。
在语文作品的学习中,全面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真实再现当时作者的生存环境,突出先贤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出来的品格和姿态,是实现这一阅读功能的有效途径。
孔孟之道的品格之高尚在于仁爱济世,他们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在传达“仁者爱人”的思想。
《论语》中关于如何治国,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言辞谦卑朴素,字句都是从天下百姓之身出发;庄子逍遥自由,他的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另一个视角,寻找心灵的港湾。
在《庄子秋水》中曾交代了这样:楚国国王派出两位大夫请庄子走上仕途,担任楚国的国相。
庄子一边在河边悠然垂钓一边答复两位大夫。
他认为谋求功名利禄,不过就是像活了上千年的海龟一样被珍藏,用绸缎把尸体裹起来,供奉在祠堂之上。
而真正重要的是解放自己的心灵,像在泥水中自由自在地摇摆前行的海龟一样,享受生命的乐趣;屈原高洁忠贞,他被臣谗言所害,不得重用,却仍然用一腔热忱和两袖清风注视着国家的发展。
《论语》研读论文
![《论语》研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7197ff770bf78a6529545f.png)
《论语》研读论文赵宏飞(电气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班,22号)摘要: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关键词:治学养生孝道为政仁爱信用论语所记录的孔子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首先,孔子讲究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
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 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不过,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须要提。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45a4929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3.png)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自从《论语》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结合现代文研究的学习方法,探讨《论语》的研究性学习。
我们将介绍《论语》的基本概况,我们将分析《论语》文研究的重要意义,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论语》的研究性学习。
一、《论语》基本概况《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编成。
全书共20篇,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日常言行中的言论和行为。
《论语》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言辞简练,内涵深刻,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
《论语》被誉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论语》文研究的重要意义1、传承优秀文化传统《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研究《论语》,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领会孔子的思想,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2、启迪人生智慧《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伦理道德观念。
通过研究《论语》,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借鉴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提升自身的人生智慧,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推动社会进步《论语》中的许多思想观念,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特定的社会价值。
通过研究《论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思想精髓,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4、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论语》中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倡导礼貌、谦逊、忠诚等美德。
通过研究《论语》,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升人们的社交能力和修养,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善。
三、《论语》的研究性学习方法1、多角度解读《论语》是一个富于哲学思想和深刻内涵的经典之作,因此在研究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可以从文学角度、哲学角度、历史角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
论语孔子论文(精选5篇)
![论语孔子论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6d172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1.png)
论语孔子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论语孔子论文《论语》作为孔子言行最初的也是最可靠的记录,无疑是还原孔子形象的最佳材料,同学们,我们看看下面的论语孔子论文吧!论语孔子论文内容摘要:它记录了孔子思想上、行为上的诸多矛盾。
本文重点分析了孔子生活方式方面的矛盾和言语方面的矛盾,从中见出了一个“即凡而圣”的孔子。
关键词:《论语》矛盾孔子在一轮轮盲目尊孔和极端批孔的浪潮中,人们已然离真实的孔子越来越远了。
正李零先生所说“读《论语》,是读原典。
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
”细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的思想学说乃至实际做法有不少矛盾之处,而正是这些相互抵牾的地方,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孔子。
一.生活方式方面的矛盾孔子欣赏的生活方式是简朴寡欲的。
他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在食宿方面,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
他曾大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在衣着方面,孔子赞赏的是不随意铺张的穿着。
他曾表扬子路:“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孔子虽然肯定不注重享受的生活态度,但与之相悖,他在衣食的品质上都提出了诸多要求。
根据《乡党》篇的记录,孔子的饮食至少要精细、新鲜、刀工好、色香味俱全、时间合宜、搭配得当;孔子的衣服则要制作精美、饰物精巧,不同场合、不同季节要有不同的衣服,不同颜色、不同质料的衣服必须合理搭配穿戴。
精细的食物完全不是孔子所说的“饭疏食饮水”(《述而》),讲究的衣物跟“衣敝袍”也相去甚远,这是孔子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矛盾。
从表面上看,孔子提倡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而实际操作时却又十分注重物质享受,这种矛盾使孔子大有“借别人的生活方式推崇简朴的生活以及摆脱欲望牵累的精神独立,自己却沉醉于以极其精致的物质为基础的乐趣中”的嫌疑。
但仔细分析,这对矛盾展现出的孔子的风貌绝非如此。
孔子论语论文
![孔子论语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971c3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a.png)
孔子论语论文孔子论语论文《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录孔子思想言行的书籍,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
影响力极为大,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孔子论语论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摘要:本文通过对《论语》的文本分析,探讨了孔子的思想,对其产生的根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将“礼”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不足都做了较为详细地阐明。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道”是客观根本,“礼”是客观的“道”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外化。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道;礼一、正确看待孔子和《论语》《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完成的一部著作,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1]作为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作为对孔子思想最直接最可靠地研究资料,我们必须反复琢磨,力求在《论语》简短精炼的话语中领悟孔子思想的真谛。
孔子一生孜孜以求,在他不断追求、不断靠近万事万物之真理――“仁”的过程中,无形的“仁”也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
从这个角度讲,孔子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个媒介,而《论语》又是我们探求孔子思想的一个媒介。
我认为要以立体的眼光来看待《论语》一书。
翻开《论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看到书中对孔子这个真理追求者的塑造。
前一部分是可见的,后一部分是隐形的。
孔子这一真理追求者的形象是通过对其心得体会的描写而表现出来的,就像隐藏在二维画面里的三维画面。
孔子是实在的,是勇敢的`。
正确的认识了孔子,我们才能正确的看待《论语》,它是孔子在追求真理――“仁”的过程中的所思所得的集成。
二、《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是围绕着对“仁”的追求而建立起来的。
他所谓的“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客观上表现为对万物之本――“道”的不懈追求。
主观上表现为对社会规范――“礼”的提倡。
在主观上又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对自我的认识;二、与他人的关系。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d40568af1ffc4ffe47acea.png)
孔子在先秦诸子中的政治地位并不算最高,然而其政治思想之后却被拥趸为主流的政治理念,流传至今。
纵观其《论语》中提出的政治观点,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其“德治”在君主专制体制下为民众谋得夹缝中生存的利益,二为其“仁”和“恕”而产生的“和”的政治理想,而任何一本书都应该瑕瑜互见,其在演化过程中消极作用也渐渐体现,那便是对读书人的思想禁锢,因为涉及思想领域,本篇暂不提及。
一社稷之主素无常位,而民心向背至关乎此。
我国自古至今,历代统治者所共同认同的一个政治思想,便是民本思想,“德治”与“法治”并重,也不是从当代中国才开始施行。
早在周公时期,便提出“敬德保民”,而德治的发展,大概在于孔子,《论语》一书充分体现此种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贯穿《论语》始终,影响后世,直至今日。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国的皇帝,而秦国善于改革的政治家也不在少数,商鞅,李斯,韩非等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但秦始皇及二世的猛如虎的苛政,使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灭顶而亡。
而后面的西汉则是充分汲取了秦王的惨痛经历,领导阶级对于前人亡国的深刻反省,《论语》乃至更深发展的儒家思想遇到了绝好的历史机遇,正式成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并一步步演化为我国的治国方略,西汉由此成为我国繁荣王朝之始。
可见《论语》极其衍生出的思想对于政治,的确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论语》中反映出的“德治”思想,大概分为以下几点:其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显然,《论语》中对于德治的要求是从最上层的领导阶级开始的,也便是古代君主(以至于当今的党政机关)应该率先做出模范作用,道德标准是远高于法律制度的,这就要求领导阶级要更高对自己有高度的要求,领导阶级从根本上是为大众而服务的,不应身居高位而对自己无所要求。
这就说明,《论语》思想不仅仅是忠君,其更加强调的是领导阶级对民众的教诲与引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名著论语读后感论文(精选5篇)
![名著论语读后感论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fe725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c.png)
名著论语读后感论文(精选5篇)名著论语读后感论文(篇1)《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中华文库璀璨的书籍,给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阅读《论语》不仅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可贵,而且领悟到了了孔子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
《论语》中记载的瞬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有一则是这样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样的乐趣是最纯真的,最自然的。
相比于我们现实生活,那些玩游戏后的热爱,却是非常的不自然的,不纯真的,他们带给人只是一种暂时精神上的快乐,而这种全身心的根源,却是最本真的乐趣所在!而且还有一则: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使我们不仅体会到这他的坚强乐观,而且体会到对生活的热爱、渴望和激情,从而使得他最后的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徒之一,这样的高尚品质又怎能不令我们学习呢?想想我们现在在衣食丰厚的社会里,却经常抱怨着各种各样的不满足,比比闫慧,这样的乐观,这样的旷达大度,这样的能把自己的胸襟笼罩世间的万物,这种精神我们又怎能不学习呢?阅读《论语》,还是我还发现了许许多多在自己的不足。
因为《论语》中孔老夫子对许多的生活中许多的“恶”,以及许多社会的不美好的一面都作了抨击。
比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所以,我以后也一定要最好遵守这些品质,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良好的公民。
收敛自己的不正当的行为,端正自己的思想,像孔夫子精神光芒发扬到我的生活中和学习中去。
这次阅读《论语》的体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震撼,而且是道德品质的提高,以及是各种各样美好品质在我思想上的延续。
名著论语读后感论文(篇2)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和终身学习的道理,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事先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工作,自然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90193f3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f.png)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一。
自从孔子及其门徒所写的《论语》问世以来,便深受中国古代学者和后世的研究者的喜爱。
如今,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论语》进行学习和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对自身的修养和人生的意义有更深刻的领悟。
本文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探讨《论语》的研究性学习,包括其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和学习的难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论语》研究的意义要明确《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经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教育制度、政治体制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具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和思想价值。
《论语》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论语》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了解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并且可以将这些思想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为当今世界提供新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
《论语》的研究不仅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品德素质,对于当代社会的精神建设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论语》的研究意义重大,势必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论语》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可以从文本自身进行深入解读。
《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可以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细致分析和解读,深入探讨其中的道德观念、政治观点、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可以将这些内容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形成新的认识和思考。
可以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通过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
可以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进行研究。
通过将《论语》与其他儒家经典、其他宗教经典、世界各国经典等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丰富学术研究成果。
论语研究性学习.docx
![论语研究性学习.docx](https://img.taocdn.com/s3/m/9cb5f82d8e9951e79a892727.png)
我读“仁”——《论语》的研究型学习报告据说,在《论语》中,“仁”字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九次,可见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的重要程度。
虽然“仁”字的每一次出现都没有一个相似的说法,是我们难以从中概括出“仁”的全面的概念,但每一次的不同说法无疑都在向我们透露“仁”的某一种特性,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仁”的意义。
这里我就从几个方面的几个例子来阐述我对“仁”的理解。
正面解释“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这一则最为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仁”。
为什么“仁”就是爱人呢?墨子在后来给出解答。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仁”作为一种政治主张,是用来解决天下的祸乱,而祸乱之本在于不相爱,所以“仁”就要求我们爱人。
仁者爱人,看似简单,其实却大有深意:爱要如何表现?当然是用乐来调和;人有哪些人?当然是用礼来划分。
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推崇的礼乐之道正在走向覆灭,此时想要爱人何其不易!想要做到仁,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爱人”这两个字,不论我们是否能从儒家的方式来理解,它都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化作仁慈,善良和同情。
中华民族是温和的民族,我想这和“仁”的关系就在此吧!➢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一则同样是为人熟知。
孔子在这一则中不仅提出克己复礼来达到仁的境界,更提出四项基本的做法。
克己复礼往往被认为带有“禁欲主义”色彩,主张通过克制自身的私欲来使行为符合礼教。
这样看来,追求“仁”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关于《论语》的论文。
![关于《论语》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95bae6998fcc22bcd10dc6.png)
读懂《论语》,女子亦可为君子关于《论语》的简单随想时光飞逝,大浪淘沙。
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留下的就是能经过历史与人类检验的经典。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即使早已接触《论语》近10年,我仍不敢对这样的经典作太多自以为是的感想或评论。
因为我还涉世未深,我怕有些我所谓的感想在大多数人眼里是笑话更是错误的。
然而因为对孔子及其弟子的尊敬,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对《论语》本身的热爱,我一直在用心读这部经典,更认真的去感悟它。
或许不深刻,却足以让我一生受用。
接下来我要阐述的便是我在《论语》中,学到的精神宝藏。
一、君子有道。
纵观全书,君子一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可见做一个君子对儒家是多么的重要。
君子对自身要求是很高的,不管是‘学’上的,‘孝’上的,‘礼’上的,‘政’上的及其他方面都是很严格的。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就像硬币永远有正反两面,有君子就一定有小人存在。
君子是坦荡的,所以他不会为了利益相互勾结。
君子是真诚的,因此他可以团结群众,共同奋进。
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不被权利蒙蔽双眼,不被金钱抹去良知,去固守心灵的那一方净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与小人相互勾结,做一名坦荡荡的君子呢?在当代社会,物质经济与人类精神是否同步发展,越来越值得人类去深思。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是君子越来越多,还是伪君子与小人越来越多,同样越来越值得人类去关注。
2、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译】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对于青年,孔子告诉我们,不要被情爱诱惑。
在有梦的年龄,不要被爱情牵住前进的脚步。
关于论语的论文
![关于论语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2618de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e.png)
关于论语的论文题目: 论语研究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摘要: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道德伦理的重要文献。
本论文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探讨其古代及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引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论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道德准则。
本论文旨在系统地研究论语,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启示。
第一章: 论语研究的历史与方法本章将回顾论语的研究历史,介绍不同研究方法,并对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同时,还会讨论论语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法。
第二章: 论语的思想体系本章将深入分析论语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例如仁义道德、君臣父子关系、社会秩序和道德修养等。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论语对个人和社会的要求,并得出其对现代社会的普适意义。
第三章: 论语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本章将讨论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作用。
论语所提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如尊重他人、勤奋学习、忠诚守信等,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指导作用。
此外,论语还对领导力、教育和家庭关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章: 论语的局限性与重建本章将探讨论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中所面临的局限性,例如其强调的传统关系观念与现代社会多元化的矛盾。
同时,我们也将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如对论语进行重新解读,将其与当代价值观相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变革的需求。
结论:本论文通过对论语的研究,认为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所提倡的道德准则和智慧对于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社会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其局限性,并积极寻求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的途径,以推动论语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论语、儒家思想、道德伦理、现代社会、启示。
初中议论文:论《论语》
![初中议论文:论《论语》](https://img.taocdn.com/s3/m/07ddb67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9.png)
论《论语做人是难的,做一个君子,一个好人。
那更难!想做一个君子是人人
都希望的,做君子一定要有道德
修养、理想和抱负,更重有的是个人修养。
就像《论语》里说的一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补习乎?”
这就是《论语》中的某一则,这句话是曾子说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谋划策是不是诚心诚意?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学过的知识温不温习?
不过做人,还要做君子,当然不能就这样就行了,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孔子还说:“富而不可求,虽持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从吾所好”。
这句话强调了“富而可求”只是一种虚拟的境界,是不可以得到的。
要做君子还应该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就是这样,文字虽极简朴直接,却能把孔子的积极思想完全表现出来。
然而“质朴”并非贫瘠枯燥。
由于孔子生活及《论语》生成之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加之孔子及孔门弟子良好的“诗学”修养,因此“文简”而“语长”,“朴质”而“含蓄”,造成了浓郁的“诗味”,给人以悠然神远之感。
论语读后感论文
![论语读后感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b1620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c.png)
论语读后感论文《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这部书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也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论语》中的很多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该真诚和善良,而不是用花言巧语和虚伪的外表来欺骗他人。
这种真诚和善良的品质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另外,孔子还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心胸坦荡,胸怀宽广,而小人则总是心怀戚戚之心。
这也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胸怀的人,不要心胸狭窄,要有大度和宽容。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待学问和人生的态度。
孔子强调学问的重要性,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以致用,才能使自己不至于迷失方向。
这也是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另外,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不断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也是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不要轻易地对他人下结论。
通过阅读《论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智慧。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待人如己,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这也是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善意。
另外,孔子还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是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应该珍惜和友爱。
这也是告诉我们要善待朋友,不要因为利益或其他原因而背叛朋友,要真心对待朋友,才能得到真诚的友情。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待人生的态度和智慧。
论语小论文3000-5000字
![论语小论文3000-5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cdce3f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c.png)
论语小论文3000-5000字论语小论文之论君子不器摘要: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通说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该多才多艺,无所不能。
但其实这句话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得到新的解读。
关键词:论语;君子不器;工具;解读在《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很值得让人玩味的话:“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该句没有上下文,也无太多可确证的资料,因此人们很难断定孔子是在什么情景下讲出它的。
这简短的四个字,给后学之人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一“君子”一词在西周指贵族。
《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郑玄曰:“君子止位在官长者。
”在《论语》中,“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通说认为,“君子不器”之“君子”专指有德者。
但笔者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只不过指有德者的成份更大一些罢了。
因为“君子不器”这句话出自《为政》篇中,该篇的内容中涉及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当然,该篇还包括其他一些有关学习方法和孝悌思想的内容),由此观之,孔子在这里说出“君子不器”,虽然可以认为君子是指有德者,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有位者,理解为孔子有对为官者、有位者隔空喊话的味道。
可能有人会驳斥说“为政”这一标题乃为《论语》编撰者所加,不足以说明孔子此处之“君子”有指有位者之嫌。
但是,我认为,既然编撰者将“君子不器”一章列入《为政》篇中,必然有它的道理,要不然,为何不把此章列入其他篇中呢?況且将此处之“君子”理解为二者兼具,也完全能够讲得通。
“器”字作何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器,皿也。
象器之口,犬所守之。
”[1]可见,“器”字的本意是“器皿”、“容器”之义,后引申为“器量”、“才用”和“人才”以及“器重”等意思。
而在《易传?系辞上》中所讲的“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则是一个哲学术语,指有形的具体事物。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50474ce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5.png)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其内容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教育思想等多个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论语》的地位不容置疑。
因此,学习《论语》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必修内容,被列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一部分。
如何进行《论语》的研究性学习,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坚持阅读原著《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掌握《论语》的内容和精神,首要的方法是要认真阅读原著。
在读《论语》时,要深入思考其中的意义和思想内涵,理解其中的道德原则和教育思想。
同时,还要学会运用现代语言和思维方式来诠释《论语》中的古代思想,从而使其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二、注重学习背景知识了解《论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内容。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以及《论语》与其他经典作品的关系等。
通过深度剖析《论语》的背景,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
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要想进行《论语》的研究性学习,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视频等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和资源,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辅助学习。
比如,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通过智能阅读软件来阅读《论语》,利用视频教学资源来听课等。
同时,还可以参加相关的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与其他研究者交流学习,分享心得与经验。
四、重视实践应用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思考,更要注重实践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运用《论语》中的道德原则和教育思想,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将其贯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综上所述,学习《论语》需要阅读原著、了解背景知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与实践应用。
其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修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论语》,贯彻其中蕴含的精神与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被自己的方刚的血气所迷惑的时候,容易与人斗勇、斗气。人被自己的聪明所迷惑的时候,容易与人争论。无论何时何地与何人争斗,总会伤人伤己,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人的度量是非常重要的,把什么事情都思考清楚,看开,度量自然就大。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 读论语,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得出这个结论:“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论语博大精深,它的光辉引领我们更好地发展。带着疑问与好奇,我走进论语,探索其魅力所在。 一.讲究诚信. 子曰:民无信不立。儒家思想中,一直强调‘信’字。自古以来,许多君王以诚治天下,深得民心,使国家繁荣昌盛,这一切都离不开诚信铺路。人无信不可立身,国无信不可立世。民族存亡,国家繁荣,社会稳定,这些都需要诚信。为人处世,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严于律己,实事求是。巴尔扎克说过:遵守诺言就是保护你的荣誉,我们所做的大事小事都要认真面对,诚信做人就体现在一点一滴的为人处世中。 二.自我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曾经说过: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所谓‘大勇’即真正的勇敢。君子的这种自我反省的勇气君子的这种自我反省的勇气始自与人格与内心。提升了自我修养,内心充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来一种自我反省的勇气。中庸里说‘知耻近乎勇’。敢于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敢于自我批评并下定决心改正它,则更是勇敢。一个人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能够在自己的错误中找自己的原因,并及时改正弥补,才永远不会给自己留遗憾。遇事不回避,不企图扭曲事实,善于反省自己,才能使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善于变通.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答案似乎有些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处世的分寸。完美主义本质是好的,但在现实中似乎并不是那么行得通。用自己的仁德和宽厚对待不值得的人和事是一种生命的浪费。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一个人说的比做的多,是君子之耻。为人处世应善于变通,把握分寸,坚守原则。 人际交往中,
我们的言行十分重要。第一,慎言。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凡事要多听,多看,多想,说话之前三思,即‘嘴巴要长在脑袋的后面’。哪怕是有把握的话也要谨慎地说,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不要疾言厉色,给别人一种易于接受的感觉。人生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话说七分留三分,留够余地。别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也要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来待人,宽容别人等于厚待自己。第二,慎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在修养,修养高深的人,内心才会淡定,从容,善于听从内心的声音。学会低调做事,高调做人。步入社会,不乏险恶。人心叵测,尔虞我诈,这是要能以一颗淡定的心,笑看尘世,不迷失自我。找准自己的角色,勇于担当,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与朋友相处,不要太过苛求,能用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待人,与朋友保持适当的距离,无须把朋友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无需事事关心时时关心。通俗点儿:该出手时才出手。朋友烦躁时给他留下一定的个人空间,在朋友需要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才是君子之交。与领导相处,既敬重也要自重。及时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不在背后谈论领导的是非,看到无才无德的人受到重用,不抱怨不喊冤,更不溜须拍马。坚持自己的原则,相信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要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有种说法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世间最好的境界。是啊,凡事给自己留有余地,留点想象的空间,朋友、亲人之道皆是如此。把握分寸,善于变通,谨慎言行,修身养性,这样会少很多烦恼。 四.推己及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春秋时,有一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还没停。齐景公披件狐裘,坐在厅堂欣赏雪景,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则更漂亮。晏子走近,若有所思的望着翩翩下降的白絮。景公说:“下了三天雪,一点儿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时候啦!”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紧紧的,又在室内,就有意追问:“真的不冷吗?”景公点点头。晏子知景公没有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的说:“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可是,你怎么都不去想想别人啊。"景公被晏子说的哑口无言。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 五.人生戒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