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事关国家的发展、稳定以及学校的生存。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社会的原因,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因此,急需从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以及相关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以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标签: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随着2002年轻年底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而社会需求严重不足。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4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就超过8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
2.6%、2006年62%、2007年60%、2008年60%、2009年60%。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严峻
2.专业之间供求失衡。很多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比如,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文理科中的基础理论专业、农林地质专业则毕业生供大于求。
3.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名牌大学的“名牌效应”,用人单位对重点大学、名牌院校的毕业生需求旺盛,一般院校的需求相对不足。用人单位主要瞄准的是全国各重点大学。因此,相同专业在不同院校的被需求状况差别很大。在重点院校十分热门的专业在一般院校可能就不那么热;在重点院校需求一般的专业在一般院校则就业困难。
4、存在性别歧视,女生就业难。女生就业难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问题,即便是那些学业突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女生,在求职时也常常因性别原因而被拒之门外。由于部分用人单位提出只接收男生不接收女生,从而使男女就业机会不均等。用人单位这种实际的性别歧视行为,常常造成在同一职位竞争中优秀女生败给平庸男生的奇怪现象。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学非所用现象十分普遍。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因而学生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不强。加之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而社会需求却瞬息万变,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这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吻合,其中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过于求。尤其是前几年部分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新上所谓“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专科层次,使学校培养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导致的大量学生学非所用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一种巨大的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2.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要求存在差距。目前,用人单位在进人方面有了自主权,条件要求也更加苛刻,除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特别要求是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但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表现得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往往是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事业心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等。而部分毕业生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常常表现出一种盲目心态,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很少考虑到自己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否适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为此,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择业集中选择“热门”行业和大城市的一些待遇优厚的行业,集中选择发达地区,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
3.毕业生及家长某些错误思想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有一份待遇丰厚的稳定工作,不敢面对就业中的风险,追求保险就业;还有人把毕业后就业看得过重,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把就业看成一辈子的大事,精神负担很重,往往不能如愿以偿,导致心理不平衡;有的人则只想到国有单位而不愿到个体私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去就业;也有的人认为只有在正规部门上班才算就业等。这些思想中的不切实际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正确的就业选择。
4.高校的就业指导不能满足学生迅速增长的需求。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大学毕业生从进入国家的教育体系开始就很少能够获得接触社会,独立地面对社会竞争和挑战的机会。这就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显得无所适从。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多数高校相继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但是,目前这一体系的作用发挥情况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就业指导方式单一、学生认可度不高、从业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了许多通过就业指导本可以顺利就业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指导或是在错误指导思想的驱使下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三、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由于观念和客观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前瞻性。一
些学校到了临近毕业找工作时才对毕业生进行短暂的就业指导,又加上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就业教育的效果就不理想。因此,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入学开始,贯穿大学学习的始终,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认识机会、决策技能以及过渡学习等。通过系列的职业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自我选择职业的能力和技巧。学生如果从入学开始就能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有所设计,现实的学习和生活就会指向这一目标,每一天就会过得很有意义,就会成为对未来已经有所准备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在做好个人自然情况登记、个人就业情况自我调查和讲解就业准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基础上,帮助一、二年级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质、专业市场需求和兴趣等;帮助三年级学生了解企业资料并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四年级着重对毕业生进行求职面试等方面技巧的训练。从而设定一个适当的,既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又不因循守旧、影响发挥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客观目标。
2.懂得劳动关系和权益保护劳动合同是维系劳动关系双方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劳动关系最根本的保障,职场生涯需要劳动法规的呵护。但实践中用人单位会采取五花八门的手段规避这些制度、规则,使刚走上社会的劳动者陷入到一些沟沟坎坎之中。比如,不签订或者让劳动者签订空白合同;滥用试用期;随意定最低工资;让劳动者自认故意导致工伤;滥用违约金和赔偿金;采取各种手法不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滥设担保和扣押身份证等违法行为。所以我们必须指导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对劳动合同有所认识,对劳动法有所了解。采取的形式可以是讲授、知识问答、知识竞赛、辩论赛、现场模拟原理分析、社会实践等等。
3.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大学生应丢掉“精英”意识。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必须放下架子,低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找发展的机会。其次,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最佳方式,但自主创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扎实的理论功底、吃苦耐劳的韧性、勇于进取的精神、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因此,应在以下领域加强研究和引导:对自主创业的背景及政策研究,国内外高校对学生自主创业的态度及政策研究,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能性研究,自主创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和创业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研究等。再次,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大学生必须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就是一个动态过程。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观念是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瓶颈、克服就业障碍的有效方法。
4.调整就业心态。现在,经常有求职困难并产生焦虑的学生找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他们的问题是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求职心态。这是经常出现的现象,毕业生求职不成功,不是自身有问题,而是自己的心态没有调整好,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屡次碰壁。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是无业可就,是有业不就”,出现“有的人没事做,有的事没人做”的现象,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之为“结构性失业”。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现象,主要是缘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许多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对岗位、工种、薪水等要求很高,既想工作轻松,又要待遇好,既希望是国营单位、政府机关,又想去大中型企业,满足不了意愿就不想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