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和启示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改革是近年来欧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思想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本次演示将介绍德国教育 改革的思想,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
一、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1、自治原则
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各州享有课程设置的自治权,受宪法保护。每个 州的文化事务部根据州内政治、经济和人文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这种自主权也反 映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各州的文化自治权受到重视,不同的州可以有不同的教育 项目。
二、德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重视自治权
德国教育改革的自治原则启示我们,自治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也 应该给予各地区和学校更多的自治权,允许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个性化的 教育。这样有助于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灵活性
德国教育改革的灵活性原则启示我们,教育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 应该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谢谢观看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 的启示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丰富的历史,其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和特点。 特别是在近代,德国教育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展现了 德国教育的实力和活力,而且对于我们的教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名。其核心特点就是“双元制” 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既在学校学习,也在企业实践。在企业实 践的时间大约占70%,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大概占30%。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 习,
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 月16日颁发的《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了在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 的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学术知识的同时,也能具备一 定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感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感
标题: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感
读完《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德国教育体系中严谨而全面的教师培养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此书以详实的数据、丰富的案例以及深度的理论剖析,生动地展现了德国在教师专业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我深感震撼的是德国对于教师职业的高度尊重和严格要求。
书中指出,德国教师的选拔过程极其严格,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通过一系列的心理素质测试、教育理念考核等环节,确保每位教师都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教学能力。
这种近乎苛刻的标准恰恰体现了德国社会对教师角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教育质量的极致追求。
其次,德国教师培养体系中的“双元制”模式让我印象深刻。
教师不仅要接受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业理论学习,还需要在学校实地进行教学实习,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效保障了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快速成长并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同时,持续的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也贯穿于德国教师培养全过程,真正实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倡导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导师,更是引导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需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素养,这无疑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总结起来,《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的培育体系来支撑。
我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吸取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打造出适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的教师培养新模式,以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得益于发达的德国职业教育,使得“德国制造”成为世界市场“质量高、信誉好”的代名词。
德国的职业教育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双元制教育;二是纯学校式教育;三是采用以师带徒的学徒式。
其中双元制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和核心,高水平的德国职业教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特点:(一)“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取得硕果的关键“双元制”是一种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
“双元”更注重的是“理论―实践”、“思考-动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1)以法律形式保驾护航。
德国可以说是世界颁布职业教育法令最多的国家,其中《联邦职业教育法》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最权威的法律。
行之有效的法律使德国职业教育系统化的同时,也为德国培训各类职业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2)培训与考核相分离,把学习与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双元制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与企业实习时间比一般为1:2。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并适应工作。
而行业协会组织进行的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3)畅通衔接的各类教育形式。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着特点。
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
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经过一定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4)良好的教育师资。
德国职业教育办得好,除了有“双元制”教育体制的保障,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还在于师资力量,培养合格师资是德国职业教育获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证。
(5)企业深度参与。
企业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界对职业教育抱着积极支持的态度,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或者委托其它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企业除承担培训的全部费用外,还支付学生的生活津贴和社会保险费用。
(二)细致明确的法律来保障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重视学前教育。
1840年,福禄贝尔将他自己在1837年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初等教育发展迅速。
在初等教育的发展上,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福禄贝尔等教育家的思想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初等教育内容逐渐扩展。
19世纪初,初等学校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内容,这些学科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需要。
重视师范教育。
为了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师范教育在本世纪得到较大的发展。
由于19世纪以前,教师主要由不具备教师能力的手工业者和退伍军人担任,提高教师的素质遂成当务之急。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德国教育发展史是一部悠久且富有成果的历史。
从古代到近现代,德国教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系特点、成就与挑战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德国教育古代德国教育主要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教育体制以寺院学校为主。
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然而,在随后的中世纪,教育发展陷入停滞。
2.近现代德国教育近现代德国教育始于18世纪初。
在此背景下,德国教育家夸美纽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理念。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3.20世纪以来的德国教育改革20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其中,1955年颁布的《基本法》明确了联邦德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5年,德国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1.双元制教育德国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双元制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2.高等教育体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包括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等。
这里的高等教育以研究型大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德国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世界闻名。
在这里,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此外,德国政府还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途径,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职业素养。
三、德国教育的成就与挑战1.教育质量德国教育在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平,尤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
这得益于德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大力投入。
2.国际化程度德国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
德国高校也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3.教育公平与多样性尽管德国教育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仍面临教育公平与多样性方面的挑战。
为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等。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双元制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 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色,也是推行职业教育最成 功的关键。双元制教育是由校企合作办学,职业学校一般设 在企业里,直接与企业挂钩,校企联合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 计划,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习培训,学生边学习 边上岗实习,两者同步进行,毕业时学生同时获得毕业证和 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零培训上岗。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双重身份: 学生既是培训企业的学徒也是 职业学校的学生。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由两部分人员担任: 教师分为:实训教师或企业培 训指导人员和理论教师或职业学校教师 (3)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培训章程(也称培训 条例);二是教学计划。 (4)双元制职业教育由两类机构主管:企业的实践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门负 责;而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则由各州负责 (5)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德国企业及跨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 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各级政府负担。 (6)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
谢谢
职业教育学
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的职业教育
• 纵观当今世界,只有德语文化圈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将 职业教育学作为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集中了大批专门从事职业 教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将自洪堡大 学开始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大学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既培养了 大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的师资,又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职业教育科研成果。在包括著名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亚琛工业 大学、柏林技术大学、达姆施答特技术大学、慕尼黑大学、汉堡 大学、洪堡大学等24所研究型大学里,建立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 机构及相应的职业教育研究所,为德国职业学校和企业职业教育 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斯多惠教师教育观
第斯多惠的教师教育观一、论教师的使命:实现全人类的教育理想(一)为全人类的进步而忘我牺牲虽然德国对教育十分重视,但当时德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温顺虔信的顺民和对外侵略的士兵,带有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及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针对这一现象,第斯多惠认为教师应培养具有人道和博爱精神的人,这样的人能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利益而牺牲自我。
他主张把热爱祖国与热爱全人类结合起来,他说:“爱国主义与用轻视或仇恨来侮辱异族人毫无共同之点”。
在他看来,民族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类的废墟上,在人们身上爱人类精神与爱祖国精神应当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德国学校培养出来的不应是“真正的普鲁士”,而应是人和公民!他向教育家及教师们强调说: “你要说、要想: 人是我的名字,德国人是我的绰号”。
(二)为真正的国民教育而斗争第斯多惠坚决反对封建教育势力和教会残酷的思想统治,他一生致力于国民教育事业,提出了一个民主教育大纲!第斯多惠对当时德国劳苦大众缺乏教育的现状十分同情!他曾义愤填膺地写道:“几百万人生活在那里……他们悲惨地缺乏最基本的意识和住所,……大多数儿童在他们少年时期就被剥夺了受教育和培养的权利,而这种教育和培养对于健全身体和思想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第斯多惠从人道主义出发认为“所有人本来就是平等的和可以教育的; 教育必须以发展全面的"和谐一致的人格为目的; 教育必须是着眼于一切人的。
”因而他坚决反对封建专制教育,认为等级教育使广大劳苦大众的子女无法受到较高程度的教育!为了改变教育的现实,必须提高国民素质"$第斯多惠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强烈要求改革德国的等级学校教育制度,坚决主张设立统一学校,向一切儿童,不论其父母属于哪个阶层,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提供普通的教育。
”“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进步的政治态度,坚持教育的进步方向!反对德国教育的保守主义倾向,要从统治者权威下解脱出来,为真正的国民教育而斗争”。
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模式是一种成功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经验和启示点:
1. 产业参与: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将教育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定、实习机会提供等方面,确保学生获得与工作相关的实践技能和经验。
启示:我国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岗位培训,使学生与职业需求更加贴近。
2. 实践性教学: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实习、实训和工作实践,掌握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启示:我国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建设更多的实验室和技能培训基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训练。
3. 职业导向: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职业导向,鼓励学生发展具体的职业技能,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
启示:我国应该积极调整职业教育的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4. 培训师资: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师资队伍,教师必须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他们既是教育者,也是行业从业者,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
启示:我国应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既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也注重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
总结来说,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实践性教学,聚焦职业导向,以及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
这些经验可以有效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并使其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推动经济发展。
德国职教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德 国职教教师培养 的过程进行系统分
很容易发现法规保障体系是德国成就高 模扩大而非质量提高的“ 外延式 ” 发展路线 , 这就严 析与研究 , 重限制 了我 国职业 教育在促进建设人力资源强 国 素质职教教师队伍 的基本前提条件。通过立法的形 式, 将职教教师 的任职资格 、 考核标准 、 进修培训以 及所享受的待遇及地位等方方面面都做 了系统而 有鉴于此 ,纲要》 《 明确提出“ 把提高质量作为 这就使得职教教师教育的相关方面都 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其走注重质量的“ , 内涵 明确的规定 , 使得职教教师教 式” 发展道路 。教师在教育三要素中占主导地位 , 是 形成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法规条文 ,
具有鲜 明的特点 , 其培养职教教师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我国职教教师的培养 质量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和借鉴意义。
关键 词 :德国;职业教育; 职教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 : 79 G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7- 5 21 5 09 o 61 01 01 —0 一 3 7( )0 5
教 鑫 ,林 杰
( 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 沈 阳 10 3 ) 0 4 1
摘 要 :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职教教师的质量是提高职业
教 育质量 的关键 ,因此职教教师培养成 为 目前关注 的焦点问题 。德 国具有 世界 上最发达 的职教教师培养 系统 ,
第 1 3卷
德国职教教师培养体系较为灵活 , 这体现在培 化 、 统化 的各 种 激励 举措 以及 具体 的操 作 流程 和 系 训时 间、 培训形式和培训 内容等三个方面。从培训 教师进修 的具体内容要求。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后 时间来看, 国对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有明确 还可 以获得更 高一级 的执教资格或另外一级别 的 德 的规定 : 教师可按 4 %的工作时间接受继续教育。 从 执教资格 , 职业学校还 出台相关激励措施鼓励在职 培训形式来看 , 德国职业课教师 的进修形式分为三 教师攻读相应的学位课程 , 并且学成后会成为学校 种: 全州集 中培训、 地区培训和学校 内部培训。从培 对教师加薪与晋级的一个参考依据。另外 , 职业学 训 的 内容来 看 , 培训 的课 程 内容 比较灵 活并 不 是严 校 的教 师 在从 教 3 0年 内 ,每两 年要 进行 一 次综 合 格 固定的 , 而是根据具体 的职业需求来设置具体的 的考核 , 考核合格者顺利晋升到上一级 , 于考核 对 培 训 内容 。 不合格者必须要参加相应的进修培训 , 培训合格后 德 国职业教育体制决定 了职业教育学校 归属 方可重返校园教学。德国法律形式确立 了职教教师 于各州 , 由联邦政府具体负责校外以及企业的职 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 并 并在实践 中切实执行 , 此造 如 业教育和培训。但是 , 职业教育学校与培训企业是 就 了德 国职教 教 师 的高素 质 , 也成 就 了德 国职 业教 相互配合 的关系 , 它们因共 同的培训 目标而相互交 育 的辉煌 。 织在一起。具体到职教教师培训也是这样 , 由联 是 ( ) 养“ 四 以培 双师型 ” 职教教 师 为核 心 目标
第斯多惠教师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践工作中才能更好地逐步提高 , 然后才能胜任更高的 职 务 。” 【 1 】 ( 筠 ’ 他 指出 , 要从 事教 师这 一 职业 就应 当先受 教 育 ,教 师 只 有 先受 教 育 才 能在 一 定 程度 上教 育别 人 。教 师 自 己受 了 多大程 度 的教 育 , 他 就 只 能在 多大 程度 上对 别 人发 生影 响 。如 果 教 师 自己 没有发 展 、 培 养和教育好 , 那 他 就 不 能发 展 、 培养 、 教 育 别 人 。他 举 例说 : “ 一个 人 一 贫如 洗 ,对别 人 决 不 可 能慷 慨 解 囊 。” 【 l ( 2 3 ‘ 正如没 有人 能把 自己所 没有 的东西给 予别 人 一样 , 谁 要 是 自 己还 没 有发 展 培 养教 育 好 。 他 就 不 能发 展培 养和 教 育别 人 。” 阁
康 卫 国/ 菏 泽 学院 , 硕士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教师教育 、 课程 教 学 论 研 究 等 工 作
广角 。 :
。 一
.
2 0 1 5
要 求 师范 生 都 应 当把 教师 职 业 看作 是 神 圣职 责 。 “ 谁 生— — 未来 的教 师创 造一切 学 习机 会 。其一 , 第斯 多 师范 生 必须钻 不 是为 了人 类的 自身缘 故去探 求 教 育事业 , 谁 就 不会 惠 认 为学 习和掌 握教 育科 学极 为重 要 , 教 育学 是 找 到这 种教 育事 业” 。 “ 有些人 把教 育事 业贬低 为唯 一 研 教 育学来 提高 自己的教 育能 力 。他指 出 , 的谋 生 手段 ,获取 财 富 的阶 梯 ,这 是难 以 令 人信 服 关于教 育和 教学 的规 律规 则 的科学 , 正确 的教 育理论
2 0 1 5 年第 6 期
奥苏伯尔 教育教学启示
奥苏伯尔教育教学启示1. 奥苏伯尔教育法简介奥苏伯尔(Oswald)教育法是德国教育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以下是奥苏伯尔教育法的一些教学启示。
2. 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堂上应被鼓励积极参与,教师应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和探索。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学生主动参与还可以通过举办学生展示会、学术竞赛等活动来实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学习成果,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3. 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个性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选择。
例如,可以准备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练习。
•通过个性化教学,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培养他们的特长和潜力。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或俱乐部,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
4. 联系实际生活•奥苏伯尔教育法强调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现实案例、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的问题和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实验,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科学课程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科学现象,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5. 多元评价•奥苏伯尔教育法强调多元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学生展示、小组项目、写作任务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德国实践教学法(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其实践教学法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德国实践教学法的背景、特点、实施方法和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德国实践教学法的背景德国实践教学法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德国实践教学法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世界范围内借鉴的典范。
三、德国实践教学法的特点1. 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德国实践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2. 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德国实践教学法强调职业素养的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团队合作等,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职业人才。
3. 强调企业参与德国实践教学法鼓励企业参与,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4. 重视终身教育德国实践教学法注重终身教育,鼓励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德国实践教学法的实施方法1. 双元制教育体系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是德国实践教学法的重要体现。
学生既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又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德国实践教学法的主要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施,培养其实践能力。
3. 行业培训德国实践教学法强调行业培训,通过行业协会组织,为企业提供专业培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
4. 国际化合作德国实践教学法注重国际化合作,与国外高校、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国际视野。
五、德国实践教学法的启示1. 加强校企合作我国应借鉴德国实践教学法,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渠道、经验与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渠道、经验与启示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渠道、经验与启示引言:德国职业教育一直以其高质量的培训体系和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而闻名于世。
“双师型”教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它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体验。
本文将探讨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渠道、经验与启示,并从中汲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有益启示。
一、德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渠道和背景1. 制度设立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是建立在稳定而完善的制度体系下的。
德国有严格的法律法规,规定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验,才能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2. 实践导向的专业学位德国的职业教育院校一般提供与各行业相关的实践导向的专业学位,比如工程技术、医疗护理、机械制造等。
这些专业学位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由行业专业人士担任教师,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进行实习,接受真实的职业培训。
3. 企业合作项目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和课程内容。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还有机会到企业实习,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二、德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验和做法1. 教师选拔和培养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选拔非常严格,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关行业背景和职业经验,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知识水平。
2. 实习与实践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中非常重视实习和实践。
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实习,接受真实职业培训。
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 与企业的合作德国职业教育与各行业的企业合作密切,学校与企业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士开展合作项目,共同制定课程和培训计划,以提供最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三、德国“双师型”教师培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1. 加强实践导向的教学我国职业教育应提倡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职业教育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和职业教育的典范,其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本文将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优势和挑战出发,探讨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1. 学制长、质量高: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其学制一般为3-4年,内容涵盖了理论和实践,使学生在毕业后具备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2. 联合培养、产教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是企业培养,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3. 学历与技能并重:在德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重,从技能人才到高等教育学历,各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1. 适应劳动市场需求: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大大减少了失业率。
2. 技能优势明显: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行业都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为德国的制造业、服务业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3. 教育与产业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教育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1. 学历歧视:尽管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发达,但是在社会认可度上仍然存在学历歧视的问题,许多人认为只有高等教育才是成功的保障,而忽视了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2. 教师短缺: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增加,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面临着教师短缺的问题,急需更多的优秀教师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3. 技能更新不及时: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职业教育系统存在技能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使得一些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结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也应该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和产业的紧密合作、学历与技能并重等方面入手,使职业教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感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感
读完《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我深感该书对教师培养提供
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本书以德国教师培养体系为基础,全面介绍了德国教师培养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对于提高我国教育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该书强调教师培养应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德国教师
培训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使教师能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本质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此外,教师培养还需关注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专业化培养,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该书指出教师培养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国教师培养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为未来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锻炼平台。
通过在校实习和校外实践,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并能够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因此,我国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也应加强实践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教师能够快速适应教学工作的要求。
该书强调教师培养应注重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师职业是一
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教师需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持续的专业发展。
德国教师培养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师职业发展机会,如进修课程、研讨会和专业交流活动等,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层次。
在我国,教师培养也应注重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启示,对于提高我国教师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通过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德国的教师教育 自2 世纪 7 年代开始基本都 学 )非完全 中学 的毕业生不能报考教师教育 的任 O 0 , 由综合性大学承担, 其招生条件十分严格 , 不是所有 何专业。第二、 在大学教育阶段, 学生的理论学习时 的中学毕业生都有资格报考师范专业。德国各州文 问较长 , 从事初等教育 ( l- 既 _4年级 ) 和第一 阶段 化教育部规定 , 只有完全 中学的毕业生才能报考 . 这 中等教 育( 一l 级 ) 5 O年 的修业年限一般 为 6个学 是源于德 国中学教育 的双轨制, 德国学生接受基础 期 , 的甚至达到 8个学期 ( 3 _ 有 即 _4年 ) 从事第二 , 学校 ( 相当于我 国的小学 , 学制四年 ) 教育后 , 开始 阶段中等教育 ( 即完全 中学的 5 3年级 ) 一l 的修业 对 中学实施双轨教学 , 一部分学生进入学制为 6 年 年限一般为 8个学期 ( 四年) 长者甚 至达 l— l , O 2 的主体 中学和实科中学 , 一部分学生进入完全中学。 学期。在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 学生的主要学 习任 完全中学十分注重学术性 教育, 学制为 9年 ( 中 其 务为学科学习、 教育理论学习两部分 内容, 其学时分 前两年为促进阶段学习 , 考核合格才能升入下 一阶 配分别 占7 —8 %和 2 —2 %。第三 、 5 O O 5 学生在大学 段接受 7 年教育 , 否则将被淘汰) 其毕业生毕业后 教育阶段一般从事两个 以上学科 的学习 , , 对准备担 主要渠道是升入综合性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由此可 任初等教育教师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修完-I学 ' - J 见, 完全 中学不仅重视学生的学术性教育 , 而且其学 科 ( 即一 门主要学科和两 门相近学科 )对准备担任 , 习时间也比其它中学多三年的时间。2 世纪末期 , 中等教育教师的学 生则须修完两门学科 ( O 这两 门学 德 国还要求完全中学毕业生在报考师范专业前须体 科虽然也有主次之名 , 但在学分和考试要求上是基 本一致 的) 。德 国教 师教育的师范性 主要表 现在 : 验教师工作 , 以确定教师教育的志向。 2 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 第一 、 重视教育理论课程的学 习, 大学学术教育阶段 O 5 教师资格证书是 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 , 鉴别从 的教育理论课程的学分一般 占总学分 的 2 —2 % , 学 / 教资质 的重要凭证。获取德 国的教师资格证书 , 首 在教育实习阶段 , 生还要花 13以上的时 间在实 习学校学习、 研讨教育理论 , 如巴伐利亚州规定实习 先必须在德国综合性大学 中的师范教育专 业进行 3 - 年的学习, _4 参加各州举 办的国家统一考试 , 取 教师在实习的第一年每周需要有两天时间接受理论 实 得合格证。国家统一考试 的 内容繁多 , 要求 严格。 培训。需要指出的是 , 习阶段的理论 培训 和大学 以德国萨克森州为例 , 第一次国家统一考试 的内容 教育阶段的理论学习不同 , 后者的学 习主要是教学 大学开设 的教育理 为: 四个月内完成一篇 书面论文 ; 在 参加教育科学、 方法和技能技巧 的研修 。第二 、 基本上涵盖了教育学 和心理学 的 基础学校教学论 和学科科学笔试 ; 参加 50余分钟 论课程非常完备 , 0 学科体系。以德 国洪堡大学为例 , 其教师教育专业 的教育科学、 基础学校教学论和学科科 学的笔试。 的教育理论课程有 : 教育行 动、 教育理论 、 教育科学 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后 , 学生进入为期两 年的 作为社会机构 的学校 、 社会化与教育 、 课程与 见 习期 。学 �
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和启示
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和启示德国作为欧洲大国,一直以来被称为欧洲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教育领域,德国的教育体系以严谨、系统、科学的特点著称,尤其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德国学校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品德修养,在推行德育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
该文将从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和启示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德国道德教育的特点和原因,并从中得到启示,以提升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水平。
一、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1.强调学生的道德素质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跨学科教育,涉及道德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不仅强调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强调学生的道德素质。
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旨在鼓励学生追求道德高地,成为有品德、有担当的公民,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和态度。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探索自我,发掘自己的潜力。
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重视学生的自由发展,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
3.强调社交责任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重视社交责任,在课程中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理解他们的行为将会如何影响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的整体效益。
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实践社交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4.注重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强调实践性,教育的重要实践侧重于学生如何应对不同情境下的道德决策。
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应对各种不同的道德决策。
二、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1.将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在我国,道德教育往往只是紧张的考试和简单的宣讲,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通过借鉴德国学校的经验,可以将道德教育纳入我国课程体系,系统进行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实践经验的培养。
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德国学校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
我国的道德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并且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①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①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之一,在职业教育领域拥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教育模式。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师资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模式,并探讨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一、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完善,职业院校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是其教育质量的保障。
在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职业经验丰富: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数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他们曾在各个行业从事过实际工作,因此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
2. 专业技能过硬: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先进的职业技能,能够向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知识。
3. 持续教育与培训: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重视自身的持续教育与培训,他们经常参加行业研讨会、学术交流和企业实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4. 导师制指导: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建立起师生之间良好的师徒关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合行业需求培养教师: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曾在各个行业从事过实际工作,因此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我国,高职教育也应更加注重培养教师的行业经验,鼓励教师走出校园,深入企业,深入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2.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我国高职教育也应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实践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三、结语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模式为我国高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作者:王建平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师范教育的国家之一,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完善。
2000年,德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德国教师教育展望》报告认为:在培训期限、场地和行政管理的精干性等方面与外国相比,德国具有最高档次的教师教育制度。
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向教师教育全面转轨的关键时期。
因此,探讨和解读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具有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德国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
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修业阶段修业阶段,即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重在学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1)课程设置。
德国师范生在修业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
卡塞尔大学规定,拟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学生要学习两门学科,且两者须为相近学科。
该校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欧洲教育史、课程开发论、教学论、执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等,还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哲学等。
(2)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为期5-8周。
教育见习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看老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批改作业,如何管理学生等,了解学校教育运行的全过程,不上讲台讲课(德国有关法律规定,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后才能上课)。
师范生达到相应条件后,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考试内容主要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口试(试讲)、短期见习等四方面构成。
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才能转入第二阶段学习,同时取得国家见习公务员资格。
2.实习阶段教育实习阶段,重在培养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执教能力。
第一次考试合格取得实习教师资格者,方能进入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这类机构统称为研修班。
1990年以前,教育实习时间各州不尽相同。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
【原创版】
目录
1.德国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2.德国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3.德国教育的黄金时期
4.德国教育的当代发展
5.德国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正文
【德国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德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那时主要由教会负责教育。
到了18 世纪,德国开始出现一些公立学校,但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在 19 世纪初,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开始重视教育,并逐步建立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19 世纪中叶,德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教育现代化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了统一的教育体系,确保了教育的高质量和标准化。
2.强调科学、技术和工程等实用学科的重要性,以适应当时工业革命的需求。
3.实施强制性教育,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基础教育。
【德国教育的黄金时期】
在 20 世纪上半叶,德国教育进入了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德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和哲学等领域。
许多世界著
名的学者和科学家都诞生于此时,如爱因斯坦、海森堡等。
【德国教育的当代发展】
二战后,德国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这些改革包括:
1.普及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途径。
2.强化学前教育,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3.引入终身教育理念,鼓励全民不断学习和进修。
【德国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德国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特点,如重视实践、注重创新、强调团队合作等。
从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师范教育的国家之一,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完善。
2000年,德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德国教师教育展望》报告认为:在培训期限、场地和行政管理的精干性等方面与外国相比,德国具有最高档次的教师教育制度。
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向教师教育全面转轨的关键时期。
因此,探讨和解读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具有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德国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
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修业阶段修业阶段,即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重在学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1)课程设置。
德国师范生在修业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
卡塞尔大学规定,拟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学生要学习两门学科,且两者须为相近学科。
该校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欧洲教育史、课程开发论、教学论、执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等,还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哲学等。
(2)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为期5-8周。
教育见习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看老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批改作业,如何管理学生等,了解学校教育运行的全过程,不上讲台讲课(德国有关法律规定,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后才能上课)。
师范生达到相应条件后,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考试内容主要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口试(试讲)、短期见习等四方面构成。
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才能转入第二阶段学习,同时取得国家见习公务员资格。
2、实习阶段教育实习阶段,重在培养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执教能力。
第一次考试合格取得实习教师资格者,方能进入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这类机构统称为研修班。
1990年以前,教育实习时间各州不尽相同。
最短16个月,最长2.5年,一般为1.5年。
从1990年开始,联邦政府根据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决定规定各州教师实习阶段期限统一为2年。
第一年为引导和试教阶段。
从实习开始4周以后,才在老师的指导下试教。
通常上午见习或试教,下午在研修班学习讨论。
到第二学期甚至第二年,才开始独立承担一个班的教学。
第二年的后半年,则专心准备第二次国家考试。
每年的2-5月是德国各州进行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时期。
考试内容包括:①面对评委和考试委员会,上两节公开课;②在4小时内,当场撰写一篇有关教育理论的文章;③参加包括主修专业、辅修专业以及政治法则的3次口头考试。
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只有80%的实习教师能够通过第二次考试。
第二次考试合格者,就成为正式教师,同时成为国家正式公务员,享受良好的待遇。
德国教师的报酬比雇员的平均工资高1.5-2倍。
3、职后培训阶段职后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拥有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能力,负担起教育改革和革新的任务。
当前,德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自主学习。
在职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师了解教育科学与专业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扩充教师有关教育工作的心理、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重新认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角色。
在德国,政府和各种教育团体经常举办这种在职教育。
教师在周末、下午或晚上均可自主参加培训。
(2)派出培训。
经校方许可,教师到师资培训机构学习培训,获取另一种或更高级的资格。
它主要包括另一种学科任教资格,另一种学校类型的任教资格,在实习教师研修班的任教资格,校长、督学任用资格等。
二、德国教师教育的主要特点1、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德国教师教育十分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教师职业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因此,师范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知识传输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为此,德国大部分州要求申请入学者必须参加职业性向测试,或者在入学前到中小学见习一段时间,测试申请者具不具备当老师的潜质,有没有可塑性,这是“全程育师”的首要环节。
第二,德国教师教育的“修业阶段”和“实习阶段”是“全程育师”的中间环节,目的是把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培育成合格的教师,包括从理论到实践、从智力到品性、从知识到能力的全方位培育塑造。
在此期间,师范生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反复锻造、磨炼,才能成为正式教师。
第三,职后培训是“全程育师”的最后一个环节,事关教师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在职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停地从时代中吸取营养,学习最新知识。
2、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是德国教师教育的显著特点。
第一,教育见习,培养师范生的感性认识。
教育见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听课、评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接触课堂现场的能力。
带教老师从中小学选拔,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中小学的教师,又是大学的讲师。
第二,教育实习时间长、内容具体,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执教能力。
德国各州统一规定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为2年。
花2年时间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为全世界教师教育树立了一面旗帜,可见德国政府培养教师执教能力的坚定决心。
3、坚持四年一次的教师评价制度德国政府规定,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四年一次的综合评价。
完全中学、实科中学教师的评价者主要是学校校长,四年一次为每个教师作出翔实的考核报告。
国民小学、主体中学教师的评价以督学为主、校长参与配合。
对教师的评价客观、公正,必须与教师本人见面并签字存档备查。
督学的任务是到校听课,为每个教师建立一份“教师工作报告表”。
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分管的班级及学生情况,所承担的工作量等;二是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工作态度等。
教师的评定结果分为7个等级,1级最好。
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一般为4-5级,能评上1级的教师较少,必须是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突出者。
三、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鉴于德国教师培养的特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①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时机(观念、财力、物力)成熟的时候,把各级各类教师的管理纳入国家公务员序列,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真正使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理想职业。
②引入“全程育师”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
国家应尽快制定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法规,明确教师职后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一方面,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并把职后培训与其聘任、提薪和晋级等方面挂钩;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申请培训,正确处理好教学与培训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的在职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
③凡报考师范类的学生,考前应该进行面试和职业性向测试,把那些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的优秀学生选入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学习。
我国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与德国相比相差甚远。
首先,对教育见习整体重视不够。
有的仅仅将教育见习纳入了教学计划,但没有作出具体的检查落实;有的学校内部没有统一要求,有的专业见习,有的专业不见习,存在着可有可无的思想。
其次,教育实习的水份很大。
虽然对教育实习都作了相应安排,但时间一般只有6-8周(仅仅相当于德国教育见习的时间)。
有的学校派了带队老师专门蹲点实习中学;有的学校实行教育实习巡视制,选派相关人员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习中学巡视一圈。
可见,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的检查指导不力,教育实习的水分很大。
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实习中学迫于考试或升学排名的压力,不愿意让实习生多上课。
另一方面,实习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实习期间往往是找工作的黄金时间,部分学生不安心教育实习。
一方面我国应尽快制定《教师教育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作出明确的时间、内容规定及其目的要求,做到有章可循。
另一方面师范院校与实习中学进行全方位合作,在实习中学中遴选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既是中学教师,又是高校讲师,高等院校支付相应的报酬给实习中学和带教老师。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实习中学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带教老师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师范院校应划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项经费,以保证教育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方法较多,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价体系,操作起来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如评选“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等,评价的主要尺度是所教(管)班级年度考试排名或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升学率。
为此,我国应建立健全教育评估机构,由评估机构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
并委托教育评估机构每个学年度,对教师进行一次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评比。
将每位教师的评价结果存入个人档案,并与其晋职、晋级挂钩。
引入激励机制,树立典型,树立正确的导向,奖励表彰先进,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另外,我国的督学体系健全,但其主要职责是宏观指导和例行视察,没有像德国督学那样真正地深入课堂,走访家长,对教师作出客观翔实的综合评价。
两相对比,差距显而易见。
我国注重教育过程的宏观遥控,德国注重教育过程的细微环节。
四、结束语综上所述,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对教师的培养各有侧重。
修业阶段着力培养教师的基本能力;实习阶段着力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职后培训阶段着力培养教师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能力。
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凸显出三个主要特点: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坚持四年一次的教师评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应积极学习德国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引入“全程育师”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教师的职后培训;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努力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建立健全教育评估机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
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