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心得体会
读《大学》的感悟总结(精选10篇)
读《大学》的感悟总结(精选10篇)读《大学》的感悟总结篇1各位领导、老师、教官、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高等院校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教委做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是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培养优良品德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教官的辛苦训导与同学们的大力配合和顽强坚持下,我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开展了__年新生军训工作,并于8月24日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本阶段的军训任务。
本次军训,自8月9日开始8月24日结束历时16天。
这次军训室外训练10天,整理内务半天,参观和讲座3天。
休整2天。
开训、结业联欢1天。
现将本次军训做如下总结:一、领导重视动员到位我校领导历来都十分重视学生军训工作,今年更是将军训作为本年度的头等大事来抓。
8月9日学校召开了__级军训动员大会。
在会上,特别强调了全体同学在军训中应表现出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向同学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在军训期间严格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做好严格训练的准备,训练场如战场,在军训场上一切行动听教官指挥。
二、严格管理科学施训为了更好地加强军训期间的管理,我校安排四名专职教师协助教官,具体负责军训管理工作。
在每班设3名学生骨干组建了临时班委会,具体负责各班的军训日常工作。
1、严格管理。
在军训期间,我校制定了严格的考勤、请假制度。
一方面狠抓考勤工作,杜绝迟到、早退、旷训现象;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建立了“大事急报、小事日报”的工作制度。
即遇突发或紧急事情需及时向教官和班主任汇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训练正常开展。
2、科学施训。
我校始终坚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保证了军训的严肃性,同时注重科学施教,从学生思想教育入手,采取严格施训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突出重在育人的根本目的,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军事训练中。
读《大学》心得体会
读《大学》心得体会《大学》是中国古代经典中的一部重要篇章,作为国学经典之一,它对人们的成长和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读完《大学》之后,深受其精神的熏陶,更加清楚了自己应该怎么做。
以下是我对《大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1、体现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完《大学》后,我深感其中的真理与智慧,而这些也是我们现代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理解《大学》时,我从一个个词语、句子看到了信仰、智慧、道德、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深刻道理,这对我的思考与人生规划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读《大学》让我在生活中学会了更好地去理解、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关注自己。
2.、中心思想的表达《大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之一,而其中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更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身、言行合一、齐家治国、仁义道德的观念对于我们的生活依然重要。
一面要追求物质生活的幸福,另一面还要不断提升个人素养,修身养性,讲礼仪德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 突出重点《大学》中提到的“君子”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其内涵重新定义了“君子”的形象。
《大学》说“君子不器、无所施而有作为,不虑有诛而不畏命,不留忌惮而却能远谋”,这就是对君子的最高评价。
《大学》在此提出的君子精神,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还需要具备超凡的才智和远见卓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质。
4. 注意思辨读《大学》需要不断的思考和总结,这也是理解书中内容的关键所在。
我们不仅需要看到书中的字句,更要思考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比如说,“美而不淫,耻而不疚”,其中的“不淫”和“不疚”让我思考出“适可而止”的道理。
同时,我们还需要运用《大学》中的道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融会贯通。
5. 遣词造句准确、简练读《大学》需要用心去领会其中的道理。
读《大学》心得体会5篇
读《大学》心得体会5篇读《大学》心得体会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后人将其精炼为七个字:知止定静安虑得。
纵浪大化中,我们须习得“定”字,秉持本心,方能成就一番伟业。
我认为,习得“定”字须有安贫乐道的态度。
曾经红极一时的兵王“许三多”,或许他先天的机能并不比他人优越,而后天的勤奋则是他无可匹敌的上方宝剑。
一开始的“为了班长留下”让他心有所止,有了自己做人的终止方向,内心安宁而能置身于“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因为“定”而能“安”,他安于技艺之贫而能不断汲取兵中之髓,有了极其厚重的精神基础,至使其成为人上之人,兵中之王。
故孔子曰:“仁者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无论水遇何阻力,他都能以柔克刚,因为始终记得自己,秉持本心。
岁月的洗礼,让先贤的智慧凝成精髓,“定”是苏轼的“我本无价跟赶在,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豁达,是陶潜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安守,也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清高。
面对权势,他们能“不为五斗米折腰”;面对诱惑,他们也能“心不妄动”;而汪精卫信仰不定,故而投敌叛国,吴三桂情感不定,故而“冲冠一怒为红颜”,他们被永远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曾几何时,当代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可谓一舞倾国,可如今她也心有不“定”,当她喊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么还好吗”之类的庸俗之语时,国内外的舞评家称之为“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
定力不足,让她未能深思熟虑此事带来的后果,而使她在观众心的形象大减。
是故,我们要向洪应明一样,咬得菜根以守之。
学会“定”,要做到在高潮时享受掌声,在低潮时享受人生。
中国首位女皇武则天,命途多舛,政治道路坎坷。
太宗年间,李世民的夜观星象,而知“武代李王”,大开杀戒,她只得逃亡,高宗年间,因长孙无忌的力阻而出家,换了常人恐怕此时早已自刎谢先王了。
《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_心得体会
《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_心得体会《大学》读后感1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先生曾言:“我们中国在传统上是把治学和做人完全结合成一体的。
”是的,在儒学体系统治中国的2000多年来,大众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关于怎样做人的。
从仁、义、礼、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似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系统,同时,也从思想文化的高度上,为华夏文明铺开了为人处世的漫漫长征。
而《大学》是在这条征途中闪烁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可能没有孔子那样声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来,它意义非凡。
它似乎极早地系统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学习的基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不仅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修身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摆出了一条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
这样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达之所,亦是后来之人无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
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人们似乎把做人和治学逐渐分离,学习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应用科学,即格物、致知。
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规则,甚至还出现了应试教育这样僵化了的育人系统,令人不胜唏嘘。
实际上,这样的学习风气从根本上就已经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诚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求学是无法树人的,也是无法进步的,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真心诚意地热爱学问,而只是虚情假意地将学问当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呢?“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
”坚持治学与做人的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现代教育不可逆转的涡流。
同时,也只有不断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学》读后感2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动。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读《大学》的心得体会篇1在看一部小说时学到了一个学习方法,那就是“换位思考”,按我的理解就是将自己代入到作者,来思考作者是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的目的又是什么?来模拟作者当时的思维心态。
我感觉很是奇妙,所以拿《大学》开头试了一下。
先将开头那一段放上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首先分析一下作者,《大学》的作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曾子所作,有的认为是秦汉时期儒家人士所作,但曾子为本书作者更有说服力些,所以我们暂且将曾子作为大学的作者。
曾子这个人如果想了解大可以搜一下资料,在此就不叙述了。
只取一点,他是孔子的弟子,按照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儒道至圣》中来分,他是仅次于孔子圣人的亚圣。
所以他可以算的上是较为完整的继承到了孔子的思想,并且能够融会贯通的一个儒家大家。
所以他的核心应该也是继承了孔子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仁”。
另外《大学》在早期是属于《礼记》的一篇,礼,在古时候就是给人定的一个行为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应该怎么做到礼,所以我觉得《礼记》应该是古时候的儒家修行秘籍。
所以我认为《大学》应该就是曾子为了说明如何做到“仁”,如何成为圣人而作的一本著作,也是一本修行秘籍。
所以《大学》我认为它是一本介绍方法论的书,我们通过学习大学的思想,实践它的方法,最后就可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圣人境界。
大学之道,是有别于小学的君子之学,是讲述如何成为君子,如何成为圣人的大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
如何成为君子圣人呢?按我的理解,是有三个步骤的。
一不断学习了解明白正大光明的品德,并且不断的发扬光大。
二在亲民,我个人是倾向于朱熹的观点,亲是作新讲的,就是说我们要每天都比前一天进步一点,每天都不断的发扬光大正大光明的品德。
三到达至善的境界。
一是基础,二是方法,三是目标,也就是不断的明德亲民之后最后要达到的境界。
国学《大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修身《大学》开篇即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在首位,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外在的成功,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
通过阅读《大学》,我明白了修身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1. 培养良好的品德。
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石。
《大学》中提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这四种品德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我们要时刻保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指南,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
《大学》中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们要关注事物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3. 培养良好的心态。
心态决定一切,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大学》中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说明,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二、齐家《大学》认为,治国平天下之前,必须先齐家。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
以下是我对齐家的感悟:1. 爱国爱家。
家庭是国家的基础,我们要珍惜家庭,关心家人,为家庭付出。
《大学》中提到:“一家仁,一国兴;一家让,一国治。
”家庭和谐是国家兴旺的基石。
2. 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尊重长辈,关爱晚辈。
《大学》中提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之礼,所以厚人伦也。
”这表明,我们要遵循传统礼仪,传承家族美德。
3. 传承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支柱,我们要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家族文化。
《大学》中提到:“教民以孝,则民有所归;教民以仁,则民有所依。
”这说明,我们要注重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家风。
三、治国治国是《大学》的核心内容,它强调国家治理要以仁政为本。
以下是我对治国的感悟:1. 实施仁政。
仁政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我们要关心民生,关注百姓疾苦。
读书《大学》心得体会
读书《大学》心得体会《大学》是我人生中阅读过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人编写而成。
它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思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大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大学》中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格言,强调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个人修身是一种内在修行的过程,通过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修炼自己的思想,以达到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目标。
这对于我个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教导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修养,要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标准。
同时,个人修身也对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不断修炼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与修养,才能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并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大学》中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书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中。
这对我个人来说意义重大,它教导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才能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同时,它也告诫我不要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要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
另外,《大学》中也强调了克己奉公的精神。
书中提到:“修身如明镜,八面无私。
”这句话强调了政治家应具备的品质,包括廉洁奉公、无私无我等。
这对于我个人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教导我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质,做到公正无私、利民惟政、以人为本。
同时,它也告诉我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也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大学》中也强调了自由思考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强调了思考的过程与自由思维的重要性。
这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它教导我要学会思考并自由思维,要不断的质疑、思考,以开阔自己的思维和眼界。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共五则)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共五那么〕第一篇:学习《大学》心得体会在今天这个科学高度开展、物欲横流、危机四伏的年代,有不少人都在追求着金钱、权利,在竭力的引进西方,以央求高层面的享受与挥霍,这同时也在逐渐的自断文化根脉,反叛传统,四书五经等千世经典自然也成为竭力批判的对象,被说的一文不值,文革之后,中国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社会,虽不能否认这种大变革的利处,但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是否应该再次捧起祖辈的宝典,最次是为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谋一谋幸福。
大学之道,开篇便提及三大纲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此为大学的宗旨和原那么,史上历来注解《大学》的名家很多,但以程、朱为首的宋儒理学家的注解,名声和争论较大,近代也有不少人提出新的论点,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清老师指正。
“明明德〞,发扬人们完美的德行,这是用现代白话来解释的,但其实,它的内涵远不是几个字能够概括的,儒家自孟子之后便提出了人性本善一说,暂不管后来庄子提出的人性本恶意在何处,又或是几千年的传承出现断裂致使其本意不明,只是这“善〞字,便与明明德有着莫大的联系,朱子注解此句时提出:“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万理而应万事者也。
〞其虚灵不昧一词便能很好的阐述朱子的观点:人性本来就是具备理性,能够适应万事万物,这同时也衔接到他的另一个观点:“存天理,灭人欲〞,虚灵不昧的理性与人心的欲望不是一体的,只要在你人欲发动的时候,明白了它的作用,就可恢复当初的虚灵不昧了!这也就是理学家们所说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大机大用了,明明德其实就是一种内明的学问,一种自明的准那么,儒家管这叫“圣人畏微,愚人畏明〞,道家管这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佛家管这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由此见得,一句真理可以理解不同,认知不同,但其内在含义和带给众生的觉悟是相同的,这才是圣哲之言。
国民革除旧习、自我更新之后,便到达了德行最完美的境界,也就是《大学》三纲中的“止于至善〞,这一句很容易理解,其实“明明德〞就是讲自身,“亲民〞就是讲他人,而“止于至善〞指的就是自己同他人,当“内明〞之学达成以后,接着便说如果你真明白了“明明德〞,要想自利利人,自利利他,亲自涉世来“亲民〞济世,把“内明〞之学付之“外用〞,求的天下太平。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作为一本经典文化名著,《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以智慧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伦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大学》,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学习与修身方面的不足,并得到了一些宝贵的体悟。
首先,《大学》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作为大学生,我们正处于求学阶段,应该以修身为本,塑造自己高尚的品格。
书中提到:“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句话深刻地教导我们,只有在个人修养上下功夫,才能影响并改变家庭和整个社会。
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正确行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大学》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原则。
知识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和应用。
书中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实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知行合一的原则也提醒我们要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言行合一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再次,《大学》强调了学习与修养相辅相成的关系。
书中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修养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通过修养,我们能够陶冶心性,提高品德修养,为人处世更加从容远大。
学习和修养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只有做到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最后,《大学》还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书中提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就像治国一样,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保持谦虚的心态,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具备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
2023年《大学》读书心得体会15篇
2023年《大学》读书心得体会15篇《大学》读书心得体会1初读《大学》,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感觉十分乏味。
读完后就只记得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明、在止于至善”,顺道留了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印象。
说来,我读《大学》与冰心读《三国》颇为相似,均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后拿起。
再次读《大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读,对我来说是当头棒喝,不过字的__可谓字字珠玑,包罗万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总体来说,大学总体框架是由“三纲八目”搭建,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在这逐步的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是十分震撼,总结下来,感触最深的有三点:其一,就是“知其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通俗说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然而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
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
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统统成了精神的流浪儿。
其实,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的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不断向着目标迈进。
其二,就是“格物致知”。
何为“格物致知”?既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大学》崇尚的是一种终身学习不断实践的态度,纵观中古历史上的学者,身上都有一种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的专研学问,几乎对知识带了一种虔诚,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在今天的学者身上也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
《大学》读书心得体会(3篇)
《大学》读书心得体会《大学》是一本经典的儒家思想著作,深受广大读者所喜爱。
在读《大学》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和影响,从中汲取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下面是我在阅读《大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第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内外圣修,外圣修者,必先内圣修。
”《大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内心纯洁,自身修养过硬,才能做到言行一致,发挥正面示范作用。
在家庭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家人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
而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领导国家,为人民谋福祉。
第二,知行合一的思想。
“知者动而行之,行者知而愈进。
”《大学》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贯彻。
只有在行动中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这一点对于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有很深的影响,让我明白了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更是为了运用。
只有勇于实践,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习惯养成与人格塑造。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
”《大学》中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观点,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日益进步;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道德,才能不断减少缺点,优化自己的品格。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天人合一的思想。
《大学》认为天地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人应当和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种观点对于我来说,启示了我需要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融入周围的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使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让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发展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品格。
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读《大学》心得体会4篇
读《大学》心得体会4篇读《大学》心得体会4篇篇一《大学》开篇名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直接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美妙的品德。
“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是对“明德”的一个阐述,要完善自身的美妙品德就要不断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最终到达一个“至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明白了事物什么事“本”,什么是“末”。
而完善自己的品德就是学习之“本”。
然后提出按步骤施行到达目的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逐层、逐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方法和要点。
找准自己的位置,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从古时起,人们就很注重品格修养的问题了,一个被世人念念不忘的人,不在于他的奉献有多大,而在于他的高尚的品格、德行。
古时的人为什么那样重视个人修养呢?为什么如今的人都很难做到呢?古时消费力低下,经济不够兴旺,社会诱惑相对较小。
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就少。
只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就可以去做学问,去修养身心了。
现如今科技进步、社会开展日新月异,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一个人要生存下去,要生活的好,不拉人后,就得不停地学习,工作、挣钱。
篇二《读书心得《大学》之道》所以生存压力就大,整天忙都忙不过来,谁还会顾得上修养身心?再加上外界诱惑太多,生存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
面对种种诱惑,有了还想要更好的,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虚荣心作祟。
不断的攀比,只能是自己累上加累,徒劳身心。
说句题外话,这跟如今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为了进步“挤兑屁(GDP)”也不是没有关系的。
一个小孩从三四岁就开场为了自己以后的生存开场学习,有的从一两岁、甚至从未出生就开场学。
学的啥?学的无非都是生存的技能。
生存都成问题了,谁还去做那些没有的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其实是现代人们把问题弄反了。
“生存”也就是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也就是“明德”)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孔子《大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由孔子的弟子曾子编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阐述了君子修身养性的道理,以及如何将个人修养扩展到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治理之中。
在阅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修身养性,做人的根本《大学》开篇即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即明德,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在我看来,修身养性是做人的根本,是成就事业、治理国家的前提。
1. 坚定信念,追求道德《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的“修身”即是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坚定信念。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家庭、国家乃至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道德至善。
2. 谦逊有礼,尊重他人《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的“独”指的是一个人独处时,无人监督的状态。
在独处时,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谦逊有礼,尊重他人。
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自省慎独,不断进步《大学》中提到:“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这里的“自省慎独”指的是一个人在独处时,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慎独。
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从而不断进步。
二、齐家治国,肩负责任《大学》认为,修身养性是齐家治国的基础。
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需要有德行高尚的君子来引领。
以下是我对齐家治国的几点感悟。
1. 家风传承,重视家庭教育《大学》中提到:“教民以孝,教民以悌,教民以忠。
”家庭教育是齐家治国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注重培养下一代的道德品质,传承家风,让家庭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石。
2. 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大学》强调:“仁者爱人。
”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必须具备仁爱之心。
我们要关心他人,关爱弱势群体,让社会充满温情。
3. 严谨治学,提高自身素质《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共4篇)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共4篇)心得体会一:《大学》反映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教育历程中,《大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
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教育的指导,一个人活的只是生存的工具,而不是受教育后的有才华的人。
古人曾经说:“教育是能动开一切大门的钥匙。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教育,要把它当作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并使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断地收获力量。
心得体会二:《大学》重申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大学》中广泛地强调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书中描述了遵守时间表、对文献资料有序检索的学习方法,可以明显看出,只有勤奋的学习才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因此,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应对课业,只有勤奋,才能有所收获。
古人曾说:“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才能学会更多的知识,理解更多的学习方法,激发出自己的潜力。
心得体会三:《大学》告诉我们要发挥个体的独立性《大学》引起了我的关注,因为书中强调了发挥个体独立性的重要性。
书中说,一个人在大学里,要自己去学习,而不能依赖他人,要发挥个体的独立性,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在大学里,要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自主能力,而不是把一切全部交给别人去做。
因此,在大学里,我们更要重视发挥个体独立性,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从而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有利发展的道路。
心得体会四:《大学》提醒我们要追求卓越《大学》精彩地展示了一个人追求卓越的过程,它是对大学生乃至所有学习者所提出的挑战,要求他们追求卓越,把自己的能力付诸于实践,不断地进步,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古人曾说:“追求完美,力求卓越”,这句话正是《大学》中的主题。
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达到个人发展的极致,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面对困难能找到解决之道,应对挑战,最终获得成功。
《大学》读书心得体会(18篇)
《大学》读书心得体会(18篇)《大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8篇)《大学》读书心得体会篇1在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如果要选择一部读者多、人们最熟悉的作品大概要推《三国演义》了。
的确,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部由文人根据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编撰而成的历史演义,是所有作品中影响的一部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到晋武帝之间共一百多年的历史,用宏阔有致的笔触勾画出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争雄、兴衰存亡的历史过程。
并且,它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香忠勇义气、自信傲慢的关羽,绝顶聪明、无所不能的诸葛亮,狡诈酷虐而又雄才大略的曹操,以及仁厚的刘备,英武的赵云,忌刻的周瑜,忠厚的鲁肃等等,都给人极深的印象。
书中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贯彻全书每一个角落的观念,就是“拥刘反曹”。
罗贯中坚持以蜀汉的刘备为正统。
刘备虽然出身贫贱,但身为汉室宗亲,力图复兴汉室;而曹操身为汉相,却用兵擅权,最终废汉立魏,实为篡国之贼。
这一观念并非罗贯中的独创,而是长期以来就存在于老百姓的心目之中了。
罗贯中不过是通过《三国演义》把他空前强化了,使它随小说一起深入人心。
同时,在读这本书后,我常常问朋友、问亲人、问自己,《三国演义》中谁是好人?姐姐说:“刘备讲义气,是好人。
”我说,不见的。
吕布武艺高强,号称天下无敌,当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俗话。
他曾就过刘备,当时刘备非常感激。
后来吕布被曹操捉住了,曹操很爱惜他的才能,不想杀他,回头问刘备怎么办,吕布听见了,心中暗喜,以为刘备一定会为自己说情的。
可刘备在一旁冷冷地说:“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当初,董卓很欣赏吕布,却被吕布刺杀了。
曹操一听,抱着自己的脑袋连声大叫:“快推出去斩了!”你们看,刘备够坏的吧。
曹操是好人吗?爸爸说他有雄才大略,善于打仗,以弱制强,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
妈妈常把他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挂在嘴边,说他是大诗人。
可我觉得他不像个好人。
曹操诡计多端不讲义气。
读《大学》心得体会(通用20篇)
读《大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读《大学》心得体会(通用20篇)读《大学》心得体会(通用20篇)在我们通过反思,对于生活有了更多的观点时,能够思量把它写到心得体会中,这样就能梳理出具体工作经验和看法。
《大学》读书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大学》读书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0篇)《大学》读书个人心得体会(精选篇1)《大学》为四书之首,短短两千多字,引发了我诸多方面的思考:古人对德育的重视,如何做一个内心清明以德润身的人,浮躁的社会中如何静心,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等等,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
我感受最深或引发思考的有两方面:格物和格局。
格物致知,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解读王阳明的讲座中,著名的“阳明格竹”,当时只知道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真实的意义已经失传。
这次读到了它的出处——《大学》中的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其内涵依然没有释义。
王阳明“格竹”,是对格物致知的一种误解,先格物才能致知,但格物绝对不是只盯着一个东西看,我个人的理解,格物或许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世间万物在认识、探索、了解的基础上,探究到事物的原理,探索出其发展的规律,进而逐渐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自己的知识和价值体系。
好比当老师,所读书目,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越是多,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给别人知识。
现如今静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多数人都喜欢读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式的美文,自认为这是属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其实这种没有体系的阅读,并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任何的体系,反而会令人失去自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第一句一路向上,拉开了儒家格局,开启了儒家立人的高远之路。
它告诉我们,大学之道的第一步是要把自己本有的德性明亮起来,恢复它的天然本性。
不仅如此,人人不仅要恢复自己的德行,更是要用这种德行的光辉去照亮别人。
所以《大学》所立足之点,不仅仅是如何修身,更有治国安邦平天下。
儒家的思想,从来不只是独善其身,更是兼济天下,这与儒家一直倡导的入世虽然有关,但其意义更是为后世标明了人生的处身立世之道。
2023年《大学》的心得体会(精选24篇)
2023年《大学》的心得体会(精选24篇)《大学》的心得体会篇1时光流逝,岁月匆匆,转眼之间,大学的五年时光已接近尾声。
虽然五年的时光,可以说是漫长的,但对于求知学习的学生来讲却又是极其短暂的,特别是再过十几天即将离校而毕业,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讲,心中不禁产生万千思绪,也感到了一种失落和担忧。
想到了自己终于可以走向工作岗位,回报家人,回报社会,心中是无比激动,但又想到理想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差距,让我感到担忧的是自己的大学时光学来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能否真的在工作上游刃有余,学有所用。
今天,坐在教室里,静下心来回味着五年的时光,想想自己在这几年的时光里自己所做的,得到的,失去的,学到的,一句话来讲,是有得有失,但总的来说,毕竟是得到的和付出的成正比。
刚走进大学的时候还处在摆脱高中的艰苦学习的喜悦中,那时候只是想好好享受一下大学的生活,但随着逐渐学习和社会的逐渐了解,明白了未来的社会的竞争的重要性,很快又投入了努力学习当中,在整个大专的两年时间里抓住了一切的学习机会去奋斗,完成了在大专阶段自己的两个目标:一个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取一所本科院校,我如愿考入了中国__大学,一是我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进入__大学以后,更加感到了竞争的激烈性,但有了两年的付出而得到了回报,使我信心倍增,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投入到竞争中,三年的本科学习,使我积累许多知识,也提高了许多技能。
但在这当中,我也忽略了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使我失去了一些东西。
这也是我在大学生活中感到遗憾的地方。
大学的生活,不仅仅是我们学习了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时光,也是我们培养自己综合能力的时光,如果你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这段时光,会感到自己的大学时光没有白白流逝,就会感到自己学有所成。
就会以全新的姿态去适应未来的社会,在社会的大海洋中游刃有余,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独立地健康地向前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生命虽然短暂,但每个人要走的路更是漫长而又短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读书心得体会《大学》读书心得体会样本《大学》读书心得体会样本1《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
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
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
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
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
《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
《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
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
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
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大学》,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通过学习《大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
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大学》读书心得体会样本2记得以前中学时代自己也接触过《四书五经》这一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但那仅限于了解其文化背景、组成结构和大致内容,所以也就无异于管中窥豹、知其皮毛罢了。
有幸在这次假期里比较深入地研读了它里面的《大学》篇,方才领略到它里面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并且更为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该以怎样的方式前行,才能切实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让自己的一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从小便志存高远,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光辉梦想和远大抱负,寻得人生的真谛、生命的《大学》读书心得体会样本《大学》读书心得体会样本1《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
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
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
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
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
《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
《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
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
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
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大学》,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通过学习《大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
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大学》读书心得体会样本2记得以前中学时代自己也接触过《四书五经》这一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但那仅限于了解其文化背景、组成结构和大致内容,所以也就无异于管中窥豹、知其皮毛罢了。
有幸在这次假期里比较深入地研读了它里面的《大学》篇,方才领略到它里面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并且更为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该以怎样的方式前行,才能切实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让自己的一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从小便志存高远,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光辉梦想和远大抱负,寻得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而耗尽一生。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里所展示的,即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三纲八目是《大学》的纲领旨趣和主要条目,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所以,《大学》的开篇也是其为人做事的大道与精髓所在。
“在明明德”说明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自己本性中的善根、摒弃邪恶的诱惑、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对人自身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而博学的宗旨莫过于此。
就此意义上说,西方基督教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德的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乃至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培养四有新人”、“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为目的。
“在亲民”,和下文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结合,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了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之重要。
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忏悔,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她那本写“gan校”生活的书起名为“洗澡”。
精神上的洗澡就是《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德”。
话说回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即是一种革新的姿态,它驱动人们去弃旧图新。
“在止于至善”即是说博学的目的还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无数先哲们的人生历程便印证了这一点。
人奋斗一生,是因为他“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所奋斗的目标是什么,知道自己应该“止”在什么地方,知道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
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可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