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

卒中后抑郁
卒中后抑郁

罗本燕:卒中后抑郁的现状和治疗

医脉通2014-10-08发表评论(10人参与)分享

2014年9月24日,在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27次学术会议上,浙江省第一医院罗本燕教授做了题为《卒中后抑郁的现状和治疗》的精彩讲座。罗教授分别从卒中后抑郁(PS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危害、筛查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分享了PSD 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

一、定义和流行病学

PSD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显著、持久的心境或情感低落;(2)抑郁症状持续2周以上;(3)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严重时出现自伤、自杀等后果;(4)与脑卒中事件相关。PSD具有患病率高、漏诊率高、不易察觉和自杀风险高等特点。

我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PSD患病率在卒中后1月为39%、3~6个月为53%、

1年为24%。若不区分抑郁的严重程度,而统称为卒中后抑郁状态,则其发生率为20%~70%,多数报道为40%~50%。北京市科委科委资助的一项研究以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卒中病人520例为研究对象,发现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为34.2%,其中轻度占20.2%、中度占10.4%、重度占3.6%。

二、发病机制

关于PSD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两种假说:生物学机制假说和反应性机制假说。其中前者包括卒中病灶机制、单胺神经递质机制、细胞炎性因子机制和基因多态性机制;后者认为PSD是社会心理生物因素作用的结果,越是年轻的病人发生PSD的机率越大。

三、临床表现

PSD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低下和兴趣丧失。分为轻度抑郁和重度抑郁两型。轻度抑郁表现为悲伤、睡眠障碍、精神活动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虑过多、兴趣下降、易激惹。卒中后发生率约为10%~30%。重度抑郁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紧张、早醒、体重减轻、食欲下降、思维缓慢、幻觉和幻想、绝望及自杀等。卒中后发生率为0~25%。

PSD不同于原发性抑郁:常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如睡眠障碍、疲乏无力、头痛、头晕或疼痛等;多为轻型抑郁、心境恶劣,但仍有约6.6%~11.3%的PSD患者有自杀倾向;迟缓/精神运动性迟滞、淡漠更多见,患者往往拒绝承认或掩饰抑郁。

四、PSD危害

卒中后抑郁的危害包括:(1)增加死亡率;(2)影响康复效果和机体功能恢复;(3)影响社会功能恢复及患者生活质量;(4)影响认知功能;(5)延长平均住院时间;(6)增加卒中复发风险。

五、筛查和诊断

关于PSD的筛查对象,《加拿大卒中医疗最佳实践建议》推荐:所有卒中患者都应被视为抑郁的高风险人群,应该用经过信效度检验的工具进行筛查;AHA与ASA联合发表的《成人卒中后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因发病率高,卒中的所有患者都应进行情绪障碍的筛查。

罗本燕教授指出,PSD高危人群需重点筛查。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女性,社会/家庭支持少,左侧额叶和基底节病变(接近额极),神经功能缺损严重以及既往有抑郁史等。

关于筛查时间点,各国指南没有明确推荐。罗本燕教授认为可参考发病高峰:卒中后1个月内是PSD的发病高峰期;卒中后3-4个月是PSD的患病高峰期,1年时下降,但卒中后1~3年患病率仍然很高。《加拿大卒中医疗最佳实践建议》推荐,应在所有的治疗转变点或任何发现抑郁临床指征的时候进行抑郁的筛查。

PSD评定量表主要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贝克抑郁问卷(BDI)、Zung 自我评定量表(ZSRDS)和老年PSD——美国流行病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R)等。

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准包括:(1)卒中病史及卒中后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2)抑郁临床表现,且抑郁出现和卒中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通常在卒中后数天就可以出现;(3)抑郁症状是非短暂性,通常持续2周以上;(4)抑郁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积极参与神经功能恢复;(5)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抑郁,如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类药物、或抗焦虑药物戒断反应。

图1 神经科筛查抑郁/焦虑的简明流程

六、治疗

指南建议应用药物疗法和非药物干预以改善情绪(I类证据,A级建议)。

治疗目标:缓解症状,争取达到临床治愈,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预防复发。

原则:PSD首选药物治疗;单一药物无效时联合心理治疗;重度PSD选用电惊厥治疗。

剂量: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选择各种抗抑郁药物的最低有效剂量。

疗程:首次发病者,临床痊愈后至少维持治疗6个月;首次复发服药1~3年,再复发者终生服药。

图2 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流程

图3 卒中后抑郁的药物治疗周期

抗抑郁药包括以下几大类:(1)MAOI:不可逆MAOI(苯乙肼、超苯环丙胺)和选择性可逆性(吗氯贝胺);(2)TCA:叔胺类(米帕明、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仲胺类(地昔帕明、去甲替林);(3)SSRI: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4)SNRI:文拉法辛、度洛西汀;(5)SARI:曲唑酮、奈法唑酮;(6)NaSSA:米氮平;(7)NRI:瑞波西汀;(8)NDRI:安非他酮(布普品);(9)其他:阿莫沙平、噻奈普汀、圣约翰草。

神经内科抗抑郁药选择应遵循STEPS原则,即Safety(安全性)、Tolerance(耐受性)、Efficacy(有效性)、Payment(经济性)和Simplicity(简易性)。应注意以下事项:(1)注意年龄对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兼顾合并用药,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2)PSD抑郁障碍有持续和难治的特点,治疗疗程宜长;(3)应避免使用TCAs等会明显影响认知功能的药物,宜选SSRIS和SNRIs类药物;(4)尽量选择对血压、血糖、代谢综合征等无明显影响的药物;(5)降压药中的利血平、甲基多巴、钙离子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都有加重抑郁障碍的风险。

七、预防

卒中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用药还一直存在争议。Chen等的荟萃分析显示,抗抑郁药显著减少抑郁发生,尤其缺血性卒中患者;Hackett等的荟萃分析提示,没有证据显示抗抑郁药可预防PSD,并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目前急切需要抗抑郁药预防性治疗PSD 的前瞻性大样本临床病例对照研究。

潘小平:提高卒中后抑郁低识别率的临床策略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2011-06-30发表评论(1人参与)分享卒中后抑郁(PSD)是脑血管病后最常见的情感障碍,占所有情感障碍的25%~79%。PSD不但延缓了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的恢复,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还增加了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一项对卒中患者随访10年的研究发现,伴发抑郁者的死亡率为无抑郁者的3.4倍。

既往脑卒中的治疗重点是生物学方面的处置,比较重视躯体功能的康复,如瘫痪、吞咽、失语等,而忽略了社会心理因素的干预,如情感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等。如此一来,约75%的PSD患者被漏诊,没得到正确治疗。目前大多数研究表明,PSD多表现为轻度抑郁(80.17%),这也是造成PSD识别率低的原因之一。提高PSD的识别率及诊治率,降低漏诊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发生高峰期:卒中后3~6个月

Whyte曾对14项涉及PSD患病率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发现,卒中后3~6个月为抑郁发生的高峰期,患病率为9%~34%,直至卒中后1~3年时,抑郁患病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Gaete在2008年发表的文章显示,在卒中后4周内,PSD的发生率为17%~52%,之后3~6个月乃至1年,抑郁发生率与卒中急性期大致相同,在康复期PSD的发生率在27%~55%。

Gaete认为,应该对所有的卒中患者在1个月内进行心理评估,并长期在门诊及病房进行跟踪随访,在抑郁高发期关注患者的情绪问题,能够提高PSD的识别率及诊断率。

危险因素:多维度评估是关键

女性、内向或合并症多者风险高

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估包括性别、年龄、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及合并症。

有研究提出,PSD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大于65岁的女性患者更易发生卒中后抑郁,但年龄和性别与PSD的关系仍存在争论。缺乏和谐的家庭关系及社会支持可以增加PSD的发生。

患者性格内向,同时存在神经质、疑病质倾向等,情绪冲动易怒,缺乏自信,心理适应能力差,处理问题和应激能力差,这些人群如果遇到脑卒中的突然打击,发生抑郁的几率要高于其他人。故有人认为,内向不稳定型性格是发生PSD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既往有抑郁病史或者合并症种类越多的患者,PSD发生率越高。这些均可以作为评估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辅助指标。

病变部位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

较早前曾有研究提出,脑卒中的部位是患者是否发生抑郁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左半球卒中比右半球和脑干卒中更易发生抑郁。

与PSD有关的病灶部位有:额叶、左基底节及颞叶,而且病灶近额极者发生率高。但近年来的研究却不支持这一结论,认为病变部位可能与是否发生PSD无关,而与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卒中后发生抑郁的可能性越大、症状越明显;随着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抑郁症状也随之好转。

神经功能缺损包括运动、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对卒中患者进行ADL等相关量表评定,对预测PSD的发生有很大的帮助。2009年,Liselore Snaphaan评估了4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患者发生PSD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现PSD与病变部位无关,而与卒中后残疾程度和功能自立性有关。

早期评估抑郁症状及其危险因素有助于预测长期结局,提高早期康复干预治疗。2010年的一项研究通过回归分析表明,卒中后3个月发生抑郁症状的独立预测因子为:受教育水平低,收入低,卒中程度重,功能状况差,日常活动困难和需要协助。虽然这个结果仍有争议,但值得肯定的是,关注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而非卒中脑区或许更有助于早期发现PSD。

采用脑电生理学检查评估

我们曾采用多导睡眠脑电图仪(polysomography,PSG)对20例PSD患者和2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整夜睡眠脑电描记,发现PSD患者的多导睡眠脑电图特征性变化是快速眼动(REM)睡眠时间减少,这与国外一些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我们考虑PSD患者因合并脑器质性损害等因素影响,所以不能与原发性抑郁症一样以REM潜伏期(RL)缩短、REM 密度增加作为PSD的脑电生理特征。对卒中后患者进行常规多导睡眠检测(PSG),如能够发现特征性的脑电图改变,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患者发生PSD的可能性较大。

诊断:PSD特异性症状+抑郁症诊断标准

PSD症状不同于原发抑郁症 PSD患者多为老年人,因此其临床症状与普通的抑郁症有所不同。PSD患者的抑郁症状一般并不典型,抑郁症所具有的三大核心症状有时并不明显。2009年一项研究显示,迟滞和疲乏/兴趣缺乏,包括一些躯体症状(精神运动迟滞、性欲缺乏、过度睡眠、无力)可以更好地辨识卒中后重性抑郁的发生。躯体症状,如疲乏、精神运动性迟滞、注意力降低、失眠和胃纳减少可能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直接相关。

PSD患者常表现为以下症状:(1)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唉声叹气、哭泣,不配合甚至拒绝检查与治疗。(2)焦虑易激惹:以焦虑恐惧较为常见,患者终日担心自己的健康或家人安危,以致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与他人相处中,患者往往会出现性格改变,变得比以前敏感,易心烦,发脾气,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3)躯体化症状:部分PSD患者主诉增多,以多种躯体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胸闷、气短、全身酸痛、乏力等,但经反复检查均无相应的、可解释的器质性疾病发现;或者偏身肢体的乏力、麻木的严重程度与实际卒中病灶不相符合。(4)认知功能障碍:PSD患者常伴有明显认知功能受损,思维分析能力下降,注意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性假性痴呆。(5)情感淡漠,对亲友及外界环境漠不关心,或对疾病否认及强哭强笑等灾难性反应。

这些不典型的抑郁表现增加了临床上疾病辨别的难度,常被临床医生忽略,漏诊率较高,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只有掌握了PSD独特的症状特点,才能在临床实践中轻松地识别,增加诊断及治疗率,及时进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抑郁症诊断标准目前,对于PSD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通常参考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

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提供的抑郁诊断:(1)持续的心境低落;(2)对所有或者大多数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3)体重显著减少或增加,食欲显著降低或增加;(4)失眠或者睡眠过多;(5)精神运动亢进或减少;(6)感到疲劳,缺乏精力;(7)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或者自罪自贬;(8)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做决定时犹豫不决;(9)常常想到死,或者常有自杀的念头但没有具体的计划,或者是有自杀的具体计划,甚至有自杀行为。在连续2周的时间里,患者表现出以上9个症状中的5个以上者,可以考虑诊断PSD。

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常用抑郁症筛查和诊断量表,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Montgomery-Asberg抑郁分级量表(MADRS)等。可先由患者自评,之后再由医生对可疑患者进行更深入地评估,定期随访评估。

治疗:首选新型抗抑郁药物

PSD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两者结合的综合治疗。治疗原则上首选新型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多数研究认为同时合用认知行为治疗疗效更佳。

在进行药物治疗时,要考虑到卒中患者多为高龄且伴有许多躯体疾病,故急性期应慎重选药,从最低有效剂量起始,缓慢加量。对于综合治疗无效的重度PSD 患者可选用电休克治疗(ECT)。药物治疗的疗程建议各不相同,可参考抑郁症的疗程建议,首次发病临床痊愈后至少要维持治疗6个月,复发者疗程1~3年,也有专家主张根据病情决定疗程长短。

此外,近年有研究提出,PSD可使用短期的哌甲酯治疗。该研究纳入9例符合DSM-Ⅳ重度抑郁诊断标准的卒中患者,在哌甲酯或安慰剂治疗的第1 d和第3 d时,进行功能性磁共振(fMRI)扫描,完成两项认知任务。结果发现,短期的哌甲酯治疗可以使PSD患者的认知神经网络活动提高及正常化。在哌甲酯治疗中,前额叶、顶叶、颞叶和小脑均参与了工作记忆、计算和注意相关的信息的处理。哌甲酯对神经活动的调节可能主要由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机制介导,通过阻断多巴胺和NE转运体提高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的水平。

2010年《中国卒中康复指南》已将卒中后抑郁作为卒中康复的重要部分进行推荐,以

引导临床医生关注卒中患者的非躯体症状,在卒中发生后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一旦发生卒中后抑郁,应早期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以让患者更好地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卒中后抑郁的护理对策93

卒中后抑郁的护理对策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精神性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30%~60%[1],是目前阻碍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 患者认知功能、身体恢复、人际交往和治疗的依从性。由于脑卒中所带来的本身的疾病症状,患者的心理障碍常常被掩盖,因而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因此,临床上识别出脑卒 中后抑郁的表现并对此进行护理具有意义。 1.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表现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以持续性情感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特征的 心境障碍。大约有四分之一患者发生在脑卒中的急性期,即发生在一个月之内,以焦虑、无望、负罪感为主要表现;约有一半患者在脑卒中后半年左右发病,这段时间是合并抑郁的高 峰期和高危期,以昼夜节律改变和社会隔绝为主要表现[2]。根据DSM-II[3]标准,PSD 临床特 征可分为轻重两型,重型包括悲伤、焦虑、绝望、早醒、食欲减退、厌世或自杀等;轻型包 括能力减退、社会功能退缩、兴趣丧失、睡眠障碍、流泪等。临床上对抑郁的评判多采用汉 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4],该量表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最常用的量表,被认为是发展其他抑郁量表的“金标准”。目前常用的是HAMD十七项版本,采用 0~4分5级评分,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总分≤7分为正常;总分>7分,≤17分为轻度 抑郁;总分>17分,≤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2.护理对策 2.1 药物治疗护理 早发现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并及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具有深远 意义。临床药物治疗中主要有5-HT再摄取抑制剂(SSR1),该类药物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少、 过量无严重不良反应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目前临床广泛应用于临床。根据医嘱,护士做好 患者的脑卒中应和抗抑郁治疗。了解患者的抑郁表现,严格监督服药剂量,严密观察药物的 副作用,做到心中有数。药物治疗的成功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使用最小有效剂量,通常是指达 到治疗血药浓度剂量的1/3~1/2;②尽量单一用药,安眠药物或抗焦虑药物不宜常规应用;③药物的治疗效应出现较迟,耐心观察;④抗胆碱能与心血管副作用与痴呆或抑郁症状的 恶化相似,尤应严密监护病情变化;⑤每日的剂量需分次服用,以免一次性给药产生峰值效应;⑥肠道外给药发挥作用过快,不适用于老年人,故应尽量避免老人的肠道外给药[5]。总之,护士应该掌握用药的禁忌症、注意事项,严格遵医嘱给药,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增加患 者用药的依从性,并严密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医生并配合处理。 2.2 心理护理 护士语言应和蔼热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积极愉悦方式与患者进行交谈,缓解患者 恐惧、紧张、悲观的情绪;要多与患者交流沟通,鼓励其说出心中真实感受,耐心倾听他们 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满足患者的合理心理需求,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和树立一定信心,能依从 药物治疗。严重者可邀请专业心理医师给予开导,找出心理障碍的病因。对于有自杀倾向的 患者,医护人员应特别留意观察并适时给予开导,以防意外发生。此外,可给予患者特殊心 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病人识别自动性思想和错误认知,检验并结束错误信念, 重建新的正确认知,重新自我评价,以达到治疗目的。目前该理论和治疗技术正逐步被临床心 理工作者和医师所了解和接受,可在临床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2.3 同伴教育 加强同伴教育,可介绍以往的康复良好的案例并指导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鼓励患者 多与已经战胜抑郁的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毅力,指导患者自我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探析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探析 作者:雷雅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2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抑郁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对照组给予舍曲林治疗,疗程为1-6周,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汉密顿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汉密顿评分于治疗后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卒;文拉法辛;舍曲林;不良反应 脑卒中后抑郁是一种临床高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病患后并发的疾病,如果对此病症的治疗不够及时彻底,影响的不仅是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极大的危害,增加了脑卒中的病死率[1]。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是非常重要的。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是一种起效快,抗焦虑和抑郁的双重功能抗抑郁制剂,同时其有较好的依存性和安全性,对于脑卒中的预后及其后期康复都有重要意义。本次的研究对比了脑卒中后期的综合治疗中的盐酸文拉法缓释片和舍曲林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旨在为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相应的合理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后患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定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75.89±11.55)岁;病程(18.45±7.56)个月。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例数相等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于所选取的患者的脑卒中均符合对这一病症的诊断标准,同时经CT或MRI证实,两组所选取的患者其抑郁障碍符合诊断标准,同时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大于17(P>0.05).排除了对药物敏感者,患病前存在行为过激者,肝肾功能受损以及对酒精和药物有心因性依赖的患者。 1.2 方法在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口服文拉法辛缓释片和舍曲林。其中文拉法辛缓释片的初始剂量为37.5mg/d,舍曲林的初始剂量为25mg/d。疗程中观察患者的各项反应,并给予相应的数据考察,并于6周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断应用HAMD评定,评定时间为治疗前与治疗后的1周、2周、4周、6周末,在6周末,行HAMD减分率判定,减分率大于70%为治愈,大于50%有效,大于25%为进步,小于25%为无效,在治疗前与治疗后行血尿常规检查以及肝肾功能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全部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对比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以P 2 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抑郁患者28例,有针对性心理护理并予抗抑郁药物干预,对比治疗前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效果满意21例(评分均值4±0.72),占75%.好转6例(评分均值9±0.57),占21.43%.效果不明显1例(评分值19)。总有效率为96.42%.结论:通过针对性心理护理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失语、偏瘫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心理护理;治疗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对2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旨在缓解抑郁症状,促进卒中病情的康复,调动患者积极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8例,均根据全国第2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与CT或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符合CCMD-3器质性抑郁综合征的症状诊断标准为入组条件。男16例,女12例,41~83岁,平均63.1岁。住院时间13~38天,平均(23±0.5)天。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症状评分[1],患者入院后即由主治以上神经、精神专业医师逐项评分填写量表。入院时量表评分与出院作对照,作为判定治疗效果的依据。量表总分反映病情严重程度,20分以上诊断为卒中后抑郁状态。随着病情好转总分减少,降至7分以下为效果满意,减为8~10分为好转,18分以上为效果不明显。根据入院时首次量表评分情况,作因子分析。归纳为:⑴迟滞性抑郁,⑵激越性抑郁,⑶焦虑反应,⑷躯体症状四个方面;有利于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抗抑郁剂治疗。 1.2.2心理护理的内容及方法心理护理在入院后即进行。内容包括:⑴重点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其悲观、焦虑不安情绪,树立疾病一定能治好的信念。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护理上从解决患者的日常生活困难着手,同时解决患者的躯体痛苦。对激越性抑郁者应予关心安慰,积极开导,使其正视病情,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对迟滞性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引导,消除沮丧,克服消极悲观心理,鼓励和指导功能锻炼,向患者介绍治愈的典型病例,增强治愈信心。⑵老年患病后要求康复的心理非常迫切,愿意让有经验的老医生和护士给以治疗和护理。同时容易出现情绪低沉,心情忧郁。认为自己年龄大,患病后留下残疾,不能照顾自己,反而给亲人带来麻烦,增加经济负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轻生的心理。这部分患者存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他们,正视现实,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信心。对失语的患者应用动作、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人体语言给患者以鼓励和安慰。 1.2.3药物干预在作好心理护理的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以精神与躯体性焦虑为主要表现者,用多虑平50~75mg/d,2~3次服用。对迟滞性、激越性抑郁患者予西酞普兰20~40mg/d,每日1次服用。伴有睡眠障碍者应用罗拉1~2mg每晚睡前服用。 2.结果28例经针对性心理护理与抗抑郁药物治疗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如下:效果满意21例(评分均值4±0.72),占75%.好转6例(评分均值9±0.57),占21.43%.效果不明显1例(评分19分)。总有效率96.42%. 3.讨论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比较多见,文献介绍发生率约为30%~50%[2],并且认为急性期即发生抑郁。本资料28例均为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3]:⑴卒中后内源性抑郁,⑵对卒中后所产生的心理反应,⑶卒中后脑损伤的直接作用。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NE)降低有关[2]。有学者认为卒中后抑郁的病残状态多为精神性而非躯体性。卒中后抑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如不及时有效的进行临床干预,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失语和肢体瘫痪的康复,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研究提示;急性脑卒中并发抑郁,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4],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抑郁状态,总有效率为96.42%,效果满意。我们认为;积极防治卒中后抑郁,对患者失语及肢体瘫痪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家庭和社会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念,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例数尚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参考文献】[1]沈渔邨。

卒中后抑郁

罗本燕:卒中后抑郁的现状和治疗 医脉通2014-10-08发表评论(10人参与)分享 2014年9月24日,在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27次学术会议上,浙江省第一医院罗本燕教授做了题为《卒中后抑郁的现状和治疗》的精彩讲座。罗教授分别从卒中后抑郁(PS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危害、筛查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分享了PSD 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 一、定义和流行病学 PSD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显著、持久的心境或情感低落;(2)抑郁症状持续2周以上;(3)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严重时出现自伤、自杀等后果;(4)与脑卒中事件相关。PSD具有患病率高、漏诊率高、不易察觉和自杀风险高等特点。 我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PSD患病率在卒中后1月为39%、3~6个月为53%、 1年为24%。若不区分抑郁的严重程度,而统称为卒中后抑郁状态,则其发生率为20%~70%,多数报道为40%~50%。北京市科委科委资助的一项研究以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卒中病人520例为研究对象,发现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为34.2%,其中轻度占20.2%、中度占10.4%、重度占3.6%。

二、发病机制 关于PSD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两种假说:生物学机制假说和反应性机制假说。其中前者包括卒中病灶机制、单胺神经递质机制、细胞炎性因子机制和基因多态性机制;后者认为PSD是社会心理生物因素作用的结果,越是年轻的病人发生PSD的机率越大。 三、临床表现 PSD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低下和兴趣丧失。分为轻度抑郁和重度抑郁两型。轻度抑郁表现为悲伤、睡眠障碍、精神活动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虑过多、兴趣下降、易激惹。卒中后发生率约为10%~30%。重度抑郁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紧张、早醒、体重减轻、食欲下降、思维缓慢、幻觉和幻想、绝望及自杀等。卒中后发生率为0~25%。 PSD不同于原发性抑郁:常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如睡眠障碍、疲乏无力、头痛、头晕或疼痛等;多为轻型抑郁、心境恶劣,但仍有约6.6%~11.3%的PSD患者有自杀倾向;迟缓/精神运动性迟滞、淡漠更多见,患者往往拒绝承认或掩饰抑郁。 四、PSD危害 卒中后抑郁的危害包括:(1)增加死亡率;(2)影响康复效果和机体功能恢复;(3)影响社会功能恢复及患者生活质量;(4)影响认知功能;(5)延长平均住院时间;(6)增加卒中复发风险。 五、筛查和诊断 关于PSD的筛查对象,《加拿大卒中医疗最佳实践建议》推荐:所有卒中患者都应被视为抑郁的高风险人群,应该用经过信效度检验的工具进行筛查;AHA与ASA联合发表的《成人卒中后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因发病率高,卒中的所有患者都应进行情绪障碍的筛查。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療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故值得推广。 标签:脑卒中;抑郁;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发病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是指在脑卒中病情稳定后6个月~12个月,出现情绪低落、烦躁、自卑、忧愁、兴趣减少、思维迟缓、情绪不稳定、绝望等表现[1]。据一些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在25%~54%,且近年来有一定的上升趋势[2],脑卒中后抑郁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也会对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即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开展了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3例。观察组男14例,女19例,年龄44~66岁,平均(52.8±3.1)岁,病程6个月~10个月,平均(7.9±0.5)个月;观察组男13例,女20例,年龄45~65岁,平均(52.5±3.2)岁,病程6个月~9个月,平均(7.7±0.6)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营养脑神经、控制血压及血糖、降血脂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中医针刺、艾灸、推拿、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特色治疗,在治疗的同时配合护理措施干预。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照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如创造舒适的病房环境,注意监测患者的脉搏、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饮食、大小便、睡眠等情况,并详细记录,遵医嘱定期复查有关项目、给予相应治疗,给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表现,针对患者、患者家属,给予全面的健康教育,为患者做好口腔、皮肤、会阴部的日常护理工作,避免发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3-02-06T11:53:00.5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2期供稿作者:杨霞 [导读] 调动家庭及社会的支持 杨霞(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萍乡 337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脑卒中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脑卒中后抑郁(PDS)继发于脑器质性病变之后,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会阻碍患者的有效康复,影响生存质量;增加医疗开支,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极大的负担。据统计,出现抑郁的脑卒中患者要比没有抑郁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高3~4倍。因此,了解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针对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的症状,及时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1-0213-02 1 PSD的定义和发病率 1.1 定义 PSD是指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为了便于PDS的诊断,临床上用zung抑郁状态诊断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将其分为三个等级,轻度抑郁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抑郁≥70分;或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轻度为7-16分,中度17-24分,重度为25分以上。 1.2 发病率 抑郁是脑血管病后心理活动失调的常见表现之一,在脑血管病后情感障碍中占首位,国内孟祥方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高达20%-60%,国外报道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多在40%-50%。典型的抑郁症状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识活动减退,即“三低症状”。 2 PSD的相关因素 2.1 神经生物因素 2.1.1 部位 目前PSD与卒中部位的关系研究颇多,大多数学者认为大脑损害部位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有关。Robins on RG提出左半球前部的损伤,特别是累及额叶背外侧者与抑郁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原因是损害了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回路,损伤与情感有关的中枢,导致损害区域5-羟色胺能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及其通路受损,使两种递质消耗,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 2.1.2 神经缺损程度 据学者研究表明,脑卒中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与抑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PSD发生地可能性越大,程度也越明显。 2.1.3 日常生活能力 生活能力下降者PSD发生率高,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这是因为生活能力下降者由于丧失独自生活能力产生很大的压力,同时,因生活依赖他人照顾带来的不适应加重了抑郁的发生。 2.2 社会心理因素 2.2.1 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组织精神功能的表现,是脑神经功能之一。脑卒中后抑郁的原因与中风后的心理应激后中枢损伤有关。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同时大多数因为治疗费用大,病情易复发,康复过程慢,病程较长。他们认为生活不能自理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又担心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下降,无人照顾而对前途丧失信心。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社会角色的改变,易使患者产生孤独无助感,导致情绪低落,产生抑郁症状。 2.2.2 教育程度和社会支持 通过对本科室100例PSD患者临床观察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与家庭不和睦的患者抑郁发生率较文化程度高,经济条件好,家庭和睦患者抑郁发生率高。社会支持是应激与健康或疾病之间重要的中介因素之一。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 3.1.1 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实施有效沟通 (1)提供安全感,保护其自尊心,生活用品尽量摆放在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尿便应适当遮掩,动员家属多加关心陪护患者,言语的行动上避免伤及患者自尊心。 (2)护士针对患者的抑郁情绪,给其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轻易否定患者已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激发其与疾病作斗争的积极情绪。 (3)通过心理支持使患者了解自己的每一点转归,激发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兴趣。当取得微小的成绩时,多夸奖鼓励,使患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1.2 消除患者悲观情绪,学会放松,解除压力 运用音乐反馈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有明显效果,通过音乐刺激主观情绪状态有明显改变:自觉更加健康,平静,心情更加愉快,情绪波动减少,抑郁状态明显好转,每天选用一些抒情、节奏优美的音乐通过患者床旁耳机来调整患者的心情,以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让患者做一些放松全身肌肉关节的动作,以稳定情绪,缓解负性心理。 3.2 康复训练 早期正确的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降低致残率,降低抑郁发生率。教会患者如何从被动地接受他人照料过渡到自我照顾,告知患者及家属锻炼应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以避免加重患者抑郁失望的心理。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康复治疗。具体措施:(1)急性期患者关节早期做被动活动,按摩,保持患肢功能位。(2)帮助患者勤翻身、轻揉受压肢体,重点是进行肩关

卒中后抑郁的护理对策

卒中后抑郁的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6-05-19T14:17:08.4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1期作者:胡林 [导读] 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四川成都 610072)目前该理论和治疗技术正逐步被临床心理工作者和医师所了解和接受,可在临床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胡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四川成都 610072)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263-02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精神性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30%~60%[1],是目前阻碍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认知功能、身体恢复、人际交往和治疗的依从性。由于脑卒中所带来的本身的疾病症状,患者的心理障碍常常被掩盖,因而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因此,临床上识别出脑卒中后抑郁的表现并对此进行护理具有意 义。 1.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表现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以持续性情感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大约有四分之一患者发生在脑卒中的急性期,即发生在一个月之内,以焦虑、无望、负罪感为主要表现;约有一半患者在脑卒中后半年左右发病,这段时间是合并抑郁的高峰期和高危期,以昼夜节律改变和社会隔绝为主要表现[2]。根据DSM-II[3]标准,PSD 临床特征可分为轻重两型,重型包括悲伤、焦虑、绝望、早醒、食欲减退、厌世或自杀等;轻型包括能力减退、社会功能退缩、兴趣丧失、睡眠障碍、流泪等。临床上对抑郁的评判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4],该量表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最常用的量表,被认为是发展其他抑郁量表的“金标准”。目前常用的是HAMD十七项版本,采用0~4分5级评分,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总分≤7分为正常;总分>7分,≤17分为轻度抑郁;总分>17分,≤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2.护理对策 2.1 药物治疗护理 早发现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并及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具有深远意义。临床药物治疗中主要有5-HT再摄取抑制剂(SSR1),该类药物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少、过量无严重不良反应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目前临床广泛应用于临床。根据医嘱,护士做好患者的脑卒中应和抗抑郁治疗。了解患者的抑郁表现,严格监督服药剂量,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做到心中有数。药物治疗的成功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使用最小有效剂量,通常是指达到治疗血药浓度剂量的1/3~1/2;②尽量单一用药,安眠药物或抗焦虑药物不宜常规应用;③药物的治疗效应出现较迟,耐心观察;④抗胆碱能与心血管副作用与痴呆或抑郁症状的恶化相似,尤应严密监护病情变化;⑤每日的剂量需分次服用,以免一次性给药产生峰值效应;⑥肠道外给药发挥作用过快,不适用于老年人,故应尽量避免老人的肠道外给药[5]。总之,护士应该掌握用药的禁忌症、注意事项,严格遵医嘱给药,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增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并严密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医生并配合处理。 2.2 心理护理 护士语言应和蔼热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积极愉悦方式与患者进行交谈,缓解患者恐惧、紧张、悲观的情绪;要多与患者交流沟通,鼓励其说出心中真实感受,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满足患者的合理心理需求,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和树立一定信心,能依从药物治疗。严重者可邀请专业心理医师给予开导,找出心理障碍的病因。对于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特别留意观察并适时给予开导,以防意外发生。此外,可给予患者特殊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病人识别自动性思想和错误认知,检验并结束错误信念,重建新的正确认知,重新自我评价,以达到治疗目的。目前该理论和治疗技术正逐步被临床心理工作者和医师所了解和接受,可在临床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2.3 同伴教育 加强同伴教育,可介绍以往的康复良好的案例并指导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多与已经战胜抑郁的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毅力,指导患者自我调整心态,培养兴趣和爱好,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卒中后抑郁患者多为老人,家属多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老人,应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使家属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存在的心理需求以及家庭支持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督促家属多探视患者,从心理、生活上给予患者鼓励、支持与帮助,减轻或消除此时的心理压力,满足其爱与归属的需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能够敞开心扉,促进疾病的康复。 2.4 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 努力创造温暖、整洁、舒适的病室环境,尽量让同类患者安排在一个病室以便于交流和观察。病情许可情况下可鼓励其下象棋、听音乐、做体操等活动,帮助舒畅情志,增加谁会归属感,减少生病后的心理落差,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2.5 中医治疗护理 可配合中医针刺、穴位按摩、芳香药枕、耳穴贴压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积极配合,增强药物治疗的疗效。 3.小结 卒中后抑郁是一种多因素、多方面的有关心理及行为的心理障碍,常因瘫痪、失语、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因素产生焦虑、情感脆弱、易怒等情感障碍。该病临床进展较为缓慢,但易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甚至增加患者死亡率。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卒中后抑郁的患者也日益增多。因而,医护人员应增强对高危人群的识别,及早做出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对策,抑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这对于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高他们存活率和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Melissa A, Matthew DE. Recognizing poststroke depression [J]. Nursing, 2012,42(12):60-63. [2] 叶全德.卒中后抑郁[J].实用医技杂志,2007, 14(20):2781-2783.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进展论文

269-270. [6]Lee J,Zhou HJ,Wu XH,et al.Dihydroartemisinin downregu-l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and inducesapoptosis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K562cells Cancer[J].Chemother Pharmacol,2006,57(2):213-220. [7]Zhou HJ,Wang WQ,Wu GD,et al.Artesunate inhibits angio-genesis and downregul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 pression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K562Cells[J].VasculPharmacol,2007,47(2-3):131-138. [8]周惠君,吴惠玲,王伟琴,等.青蒿琥脂和体内主要代谢物二氢青蒿素的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报),2004,26(6A):18-27. [9]杨涵,田攀,余明莲,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9):3785-87. [10]SINGH NP,LAI H,.Selective toxicity of dihydroartemisinin and holotransferrin[J].Life Sci,2001,70(1):49-56. [11]刘俊玲,郑智茵,虞荣喜,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机制探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3):155-157. [12]S.J.Kim,MS,Kim,etal.Dihydroartemisinin enhances radio-sensitivity of human glioma cells in vitro[J].Cancer Res Clin Oncol,2006,132:129-135. [13]陆金健.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6):818-820. [14]Du JH,Zhang HD,Ma ZJ,Ji KM.Artesunate induces oncosis-like cell death in vitro and has antitum or activity against pancre- atic cancer xenografts in vivo[J].Cancer Chen other Pharmacol,2010,65(5):895-902. [15]Chen H,Sun B,Pan S,etal.Dihydroartem is in inhibits growthof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in vitro and vivo[J].AnticancerDrugs,2009,20(2):131-140.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 翟加岩* 摘 要:抑郁症是卒中后的常见伴发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卒中后抑郁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对卒中后抑郁进行积极治疗,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有很大进展,本文针对卒中后抑郁的中医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中医;中药;针灸 中图分类号:R749.42;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9-0075-02Abstract:Depression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after stroke.It has vario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Post-stroke depression willnot only affect the patients’rehabilitation,reduce the quality of life,but also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other complications.There-fore,the rapid and activ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will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In recent year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The essay willmake a brief summary on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Key words:stroke;depres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upucture and moxibustion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1],国外文献报道发病率为脑卒中患者的20%~50%[2],国内PSD的发病率为34.2%,病情多在脑卒中后6~24个月内最严重。PSD不仅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导致进一步的脑损伤,使躯体疾病恶化或加重,减缓康复,从而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社会功能的缺陷,严重者可导致自杀,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3,4]。因而PSD诊断一旦确定必须立即进行积极治疗,以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针对PSD的中医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 1 发病机制及病理基础 PSD在祖国医学中属“情志疾病”中的“郁症”、“中风”之合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晰,大多数西医学者认为PSD发病与多种机制相关。主要存在两种学说:一是“原发性内源性学说”,认为PSD的发生与大脑损害后的神经生物学改变有关,多用于解释急性期PSD的发病机制;二是“反应性机制学说”,认为脑卒中后遗留的语言、肢体功能障碍及社会、家庭角色的变化使患者产生了绝望感,由此触发或加重了抑郁症状;这一机制能够更好地解释脑卒中恢复期抑郁发生的原因[5]。中医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归纳为七情内伤,既有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的原因,又由中风所致瘀血导致脉络阻滞所引发,且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发,进而使病情加重,中风后抑郁症产生的病位在脑,但却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患者本虚标实,多数情况下虚实夹杂[6],始病于肝而及心脾,主要为肝气郁结、化火生痰,而痰气相互交阻致使心神失养。中医理论中因郁而病者多实证,因病而郁者多虚证,中医学中风后抑郁症中,虚证多为阴血不足、气虚、脏腑亏虚,实证多为瘀血、痰蕴、气郁、气血上逆,虚实兼见且互为影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症状的形成及抑郁症与中风的相互关系认识也不断加深,病因病机理论得以不断完善。中风后抑郁症属中风与郁症的合病,郁症作为中风的变证[7],是由风、痰、瘀、火等诸邪在中风的基础上 *天津市东丽区东丽中医医院内二科(300300) 2012年6月2日收稿 交搏郁结,进而导致气血郁滞,肝气不条达、神明不清展,进而出现情绪低落,并最终导致抑郁产生。因此,中风后抑郁既存在中风特点,又有气机不畅、情志不舒等郁病特点,发病与痰瘀互结、气血失和、心神失常、清窍蒙蔽相关。 2 辨证分型 目前为止,PSD的中医分型仍无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中医学派有各自的分型法,诸如:阴阳分型法、五脏分型法、专脏分型法、脏腑与内生诸邪分型法等。齐铁钢等[8]将本病分为忧郁伤神证、肝郁化火证两型。刘庆宪等[9]将本病分肝郁血虚、心脾两虚、气虚血瘀三型进行辨治。阎咏梅[10]将本病分为风痰阻络、肝郁气滞型,肝阳上亢、郁火内蕴型,气虚血瘀、心脾双损型,肝肾不足、忧郁伤神型四型。 3 治疗 3.1 中药方剂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结合与其相关的脏腑病机,分别运用不同类型的中药方剂:若以胸胁胀痛、脘闷嗳气等肝气郁结症状为临床主症者采用疏肝解郁法;若以舌质暗紫、脉细涩等血瘀症候为主症者则采用活血化瘀法;若以咽干舌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为主症者则采用养阴润燥法[11]。如徐海虹等[12]选用加味小柴胡汤合银杏叶片治疗PSD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微循环,减少脑灌注后的脑损伤及水肿,同时进一步促进缺血性神经元功能的恢复;许二平[13]用丹栀逍遥散治疗PSD亦有显著疗效,常蔚应用加味宁神汤治疗50例效果良好;熊益居等[14]用自拟珍珠解郁汤同时视患者病情,对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气滞血瘀、肝郁脾虚、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阴亏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肝肾阳虚等各种具体症状给予使用相应的汤剂,均取得明显治疗效果,徐容富等[15]对脑卒中后80例并发抑郁症的患者分析得出,气虚血瘀型和风痰阻络型脑中患者出现抑郁症并发症的几率分别为55.6%和47.4%,且脑卒中恢复期并发抑郁症的发病率较急性期高,治疗中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和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效果满意。孙志高等[16]用疏肝宁心治疗卒中后抑郁取得良好疗效,关群等解郁活血宁神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50例临床疗效良好。 3.2 许多中草药中的提取物也能够对PSD起到很好的治疗 5 7  2012年第19期

脑卒中后抑郁的护理干预对策

脑卒中后抑郁的护理干预对策 摘要】目的: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卒中后抑郁(PSD)的发 生呈上升趋势,通过采取护理干预对策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减 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方法:采用多学科团队合作,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评定, 神经功能评价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对有抑郁情绪的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 量表(HAMD)进行评分。通过对卒中后抑郁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有针对性的护 理干预对策实施。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HAMD呈正相关,日常生活依赖程 度评分与HAMD呈负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护理人员应针对卒中后抑郁的主要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脑卒中后 抑郁的发生,提高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护理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196-02 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灾难,其并发症直接影响着 患者的自我形象和生活质量。卒中后抑郁(PSD)指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属于继发 性抑郁症,是常见脑血管疾病并发症之一。卒中后的社会活动减少、家庭关系紧 张及生活不能自理等一系列变化,导致PSD发病率高达25%~60%,且在卒中后 6个月至2年内最严重。[2]卒中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如不给 予治疗,抑郁症状至少持续7~8个月,而抑郁症又可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形成恶性循环。PSD除造成情感上的痛苦外,还减慢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 并可使死亡率升高,而且增加了医疗开支,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极大的负担。因此,在积极治疗和康复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防止和治疗脑 卒中后抑郁是非常重要的。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脑卒中患者87例,男51例,女36例,年龄31~83岁,平均57.8岁。其中脑出血48例,脑梗死39例,均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脑卒中2周以内的 急性期患者、严重痴呆、意识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影响抑郁情绪表达者 除外。 1.2 研究方法 对患者入院2周后每月进行一次心理评定,神经功能评价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并随访,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标准,对有抑郁情绪 的患者进一步评分,总分<7分为正常,7~17分为轻度抑郁,18~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1.3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 87例患者中,合并PSD者30例,发病率34.7%,其中轻度抑郁16例(19%),中度抑郁10例(11%),重度抑郁4例(4.7%),绝大多数患者为轻、中度抑郁。经 治疗2周后,有效率为37.1%,HAMD评分18.3±2.1;4周后有效率为84.3%,HAMD评分为7.5±2.3;HAMD评分治疗4周后较治疗2周后显著减少。神经功能 缺损越严重,日常依赖程度越高,抑郁症状越明显。经多因素分析得知,再次卒中,内向不稳定个性,左、右大脑半球前部病灶,家庭矛盾,社会支持与抑郁发 生密切相关,简而言之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躯体、心理、社会3个方面因素有关,故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

---------------------------------------------------------------范文最新推荐------------------------------------------------------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4.6月-2005.9月在某三级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PSD患者45例,所有患者全部经CT或MRI检查确诊,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及符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标准(总分8分)。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43~86岁,病程<6个月者26例,6个月-1年者14例,>1年者5例。患者神志清醒,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智力障碍,内源性抑郁或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类实验研究的自身对照法,其方法是由经过培训的研究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日常生活评定(ADL)Barthel指数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定,作为初评,然后进行护理干预,时间为1个月,再由该研究者为患者做上述评定,作为末评。1.2.1心理护理(1)沟通交往与心理护理发病阶段,首先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情况,制定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在了解了心理需求和动向之后,应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他们的感情沟通。根据职业注意恰当的称呼,切忌以床号相称。(2)在了解了心理需要和动向之后,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其感情沟通。以坦诚的态度与他们交谈,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详尽耐心地解释患者的疑问,声音要大而不急,语调要柔和,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3)以下是对各类型患者的心理交流与沟通技巧对生活不能自理、心境抑郁(心境低落)悲观厌世的患者,为其讲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注意事 1 / 7

卒中后抑郁治疗概述

卒中后抑郁治疗概述 发表时间:2015-11-16T14:42:33.4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作者:张红利白金娟 [导读] 郑州人民医院 PSD心理干预的心理干预的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放松疗法、暗示疗法。 张红利白金娟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卒中后抑郁(post - str oke dep ressi on,PS D)是指脑卒中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且症状持续2周以上,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卒中发病率的增高,其发病率亦有增高趋势,临床方法很多,本文概述近3年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治疗研究现状,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综述 卒中后抑郁(post - str oke dep ressi on,PS D)是指脑卒中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且症状持续2周以上,其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兴趣减退、悲观、厌世、缺乏主动性以及全身疲劳等症状,不能配合治疗和康复锻炼,严重影响了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脑卒中康复时间延长,并可使致残率、自杀率及死亡率上升。Williams等[1]研究发现卒中后抑郁使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故积极治疗卒中后抑郁状态不仅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好处,而且能降低死亡率。现就3年来对该病的治疗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中医发病机制 随着对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中医学者认为脑卒中后抑郁的形成以及脑卒中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是卒中后抑郁属 “因病而郁”,“郁证” 为 “中风” 之变证,出现抑郁[2]。金普放[3].认为卒中后抑郁基本病因责之为情志内伤,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刘庆宪等[4].认为 PSD 系肝郁气滞、心脾两虚、脾气亏虚、心血暗耗致心失所养而出现神志失常的各种精神症状,虚为本,郁为标。 关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具体机理至今未能明确,主要有两种学说:(1)原发性内源性学说:病变损害5羟色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及传导通路,使 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下降而致抑郁[5],也是目前开发及应用抗抑郁药物的理论基础。(2)反应性机制学说:认为家庭、社会、生理等多因素综合作用致卒中后生理和心理平衡失调而产生反应性抑郁。 2 中药治疗 刘福友[5]等研究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等中药组成的郁乐疏胶囊可加快 PSD 大鼠体重的增加,增加 PSD大鼠糖水消耗量,显著改善敞箱活动异常,并可增加大鼠脑内单胺递质含量。陈眉等[6]研究涤痰开窍法可提高大鼠自发行为次数,降低海马区 c2 fos 蛋白和 c2jun 蛋白表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的症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了涤痰开窍法治疗 PSD 的机制。戴其军等[7]予以疏肝解郁,涤痰开窍为治疗原则,方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成解郁涤痰汤。诸药配合能改善氟西汀常见的不良反应如口干、食欲减退、恶心、失眠、焦虑、头痛等症状。徐益平[8]将本病分为 4 型:肝气郁结证,痰气交阻证,心脾两虚证,阴虚肝旺证。纵观研究现状,认为本病病位在脑,涉及肝、肾、心、脾,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即气虚、肾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这些病因病机的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提供了理论基础。 3.针灸治疗 脑卒中后抑郁时脑血管常见并发症,针灸治疗在于调气而通经络,通过穴位刺激经络系统而对全身产生调节作用。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简便易行、易被患者接受的特点,已经引起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 李岩等[9]采用调神理气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6例,主取督任脉经穴人中、百会、神庭、上星以调畅气机,平衡阴阳,配以四神聪、神门、内关、三阴交健脾调神,安神宁志,设服用百忧解为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MAD)评分,对比治疗前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疗程后观察到调神理气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与百忧解治疗疗效等同,但调神理气针刺法毒副作用少,起效时间快,安全性好,耐受性强,复发率低, 冯玲等[10]通过选取额中线、顶中线、双侧额旁l线、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头针治疗预防卒中后抑郁的近期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脑卒中后抑郁均有发生,但治疗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认为针刺可通过兴奋下丘脑5-HT系统,起到抗抑郁作用,其近期疗效肯定,推测其作用与头针直接的抗抑郁功能及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功功能、ADL能力相关。 贾军丽[11]采用电针百会及人中治疗中风后抑郁,百会穴针尖向前方斜刺5~8分。后者向上斜刺5~8分,采用G6805电针治疗仪,电量6V,疏密波型,频率2Hz,调节至患者感到能耐受而穴位局部肌肉轻微抽动为宜,与传统针刺对比,疗程后观察到电针组有效率90.0%,明显优于对照组56.7%(p<0.01),电针组SDS量表评分及SCAG量表评分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认为该方法疗效肯定,操作简便,无药物副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4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在中医里属于情志疗法,是立基于阴阳五行的思维模式,早期心理干预也是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的重要手段[15]。情志疗法是透过医务人员的语言、行为来改善患者的神情失常,以达到减轻症状或快速治愈的目的,通过改善患者消极的观念,唤起其坚强的意志和康复的愿望,使之配合治疗和康复锻炼,并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起积极的作用。PSD心理干预的心理干预的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放松疗法、暗示疗法。李军祥等[16]的研究显示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也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四讨论 目前关于 PSD 的治疗有多采用药物疗法结合非药物疗法,如抗抑郁药结合针灸、抗抑郁药结合高压氧、抗抑郁药结合心理疗法等,效果明显,但仍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在药物治疗中,中西药各有其优劣势,由于现代化学合成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在治疗 PSD程中会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患者被迫停止治疗有抗抑郁药物治疗,对于 PSD 的疗程问题,目前尚未取得一致认识,推荐抗抑郁治疗持续 4- 6 个月然后逐渐停药[17]。但面临21世纪的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仍有许多不足,如对 PSD 的发病机制认识尚不统一,研究缺乏深度;因此亟待人们寻求更合理有效的的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Williams LS,Ghose SS,Swindle RW,et al.Dep ression and othermental health diagnoses increase mortality risk af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