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创产业的发展思路研究

合集下载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功能定位与发展思路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功能定位与发展思路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功能定位与发展思路王祖强;孙雪芬【期刊名称】《浙江经济》【年(卷),期】2016(000)013【总页数】3页(P22-24)【作者】王祖强;孙雪芬【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正文语种】中文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要遵循小微企业的成长规律,优化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打造创业企业成长的完备生态链。

要在规划和引导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创新链、完善资本链、构筑服务链,最终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服务链四链融合发展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世界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

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创新增长极是全球主要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成功实现创新驱动的宝贵经验。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逐步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重要突破口。

浙江省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这成为推动浙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发展新动力的重要抓手。

城西科创大走廊实际上是近年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升级版”。

在战略规划上,强调“整合”“提升”和“加快”六字方针:一是整合区域内科技创新、人才、平台、产业等要素,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二是提升发展档次和水平,争取在全球创新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三是适应国内外发展趋势,加快创新发展。

总体定位:打造中国版硅谷,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城西科创大走廊以打造“中国版硅谷”为战略定位,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形成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创新创业高地;力图整合人才、资本、数据等高端要素,形成区域创新发展的产业集聚合力,有效发挥核心地区对域内域外的辐射溢出效应,占据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创新体系的有力居位。

市场定位:理清政府市场关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城西科创大走廊要营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首要的是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让市场真正成为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形成创新主体自由选择、自由竞争、开放合作的市场机制,激活重组各类创新要素。

科创型临空经济示范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合肥市空港经济示范区为例

科创型临空经济示范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合肥市空港经济示范区为例

科创型临空经济示范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合肥市空港经济示范区为例摘要:科创型临空经济示范区是以现代航空港和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以高新科创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从传统的航空运输业,逐步发展到航空大都市的一个重要功能团块的经济区域。

在发展上,历经幼年期、增长期、稳定期和反哺期四个阶段。

从对外依赖原有中心城区,到形成产业新城,最后经济上反哺中心城区,选择合适的产业是关键。

因此打造示范区产业体系上,一方面需充分考虑机场所在地区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应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诉求,适度超前规划。

总之,要遵循临空经济发展规律,合理布局临空核心产业、关联产业来引导产业发展。

本文以合肥市空港经济示范区为例,探讨科创型临空经济示范区城市设计策略,并从产业经济上、空间发展引导上研究临空经济示范区的科学发展支路。

关键词:科创型临空经济示范区、大都市产业、空港经济示范区1.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发展背景研究1.1我国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概述在当代,临空经济示范区已经成为了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航空运输对于内陆城市的开放发展具有更加重要和明显的带动作用。

依托航空枢纽发展临空经济,是内陆开放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国已有16个城市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覆盖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广州、武汉、杭州、宁波等副省级城市,以及长沙、郑州等省会地级市,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对于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内需增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对于促进民航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合肥构建科创型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地缘优势合肥作为典型的知识绿洲型科学中心,需要具备三大核心要素:一是知识创造的原点,二是知识转化的载体,三是知识交往的渠道科创发展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合肥建设科学中心,必须提升国际科学交往能力。

从全球范围看,航空运输是当今国际间高效学术交流和科技活动的最重要交通方式。

空港经济区的核心价值在于凭借新桥国际机场的时效性、通达性、流量效应、口岸平台优势,强化合肥国际科创的交往能力,构建大科创门户+大科创装置+大科创平台的科学中心城市体系。

区域协同背景下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思路研究

区域协同背景下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思路研究

区域协同背景下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思路研究刘亮【摘要】科技创新已逐渐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众多企业通过合作实现技术革新,从竞争走向竞合的跨区域协同创新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新趋势.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科技创新要素最集中、区域协同合作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需要在当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大科技创新合作和协同发展的力度.为此,本文在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协同发展现状、形势和要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目前在科技创新合作和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并从总体思路、功能定位、保障机制和组织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和解决思路.【期刊名称】《上海经济》【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7页(P75-81)【关键词】区域协同;科技创新;创新协同;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思路【作者】刘亮【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4目前,科学技术正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与经济日趋融合已成为当前世界的主要趋势之一。

而我国也正面临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随着我国逐渐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以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

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众多企业通过合作实现技术革新,从竞争走向竞合,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优化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

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科技创新要素最集中、区域协同合作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需要在当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借助自身的科技创新集群优势、产业链整合优势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先发优势,在国内的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率先突破,形成垂范。

2024年市高质量发展工作思路(要点计划)

2024年市高质量发展工作思路(要点计划)
六是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动。重构全市科技经费预算、项目指南凝练、成果评价、政策协同以及监测 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关键领域跟踪监测、风险评估、安全预警。推进多主体全链条的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教产共同 体建设支撑甬江科创区高质量发展等改革试点,争取省级以上创新改革试点。推进企业研发创新“诊断+提升”行动, 开展年度研发投入百强企业、创新能力街道(镇乡)评价等。
四是开展科技人才汇聚行动。探索科产教融合、创新要素融汇等新机制,推进科教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支持 顶尖人才、青年科技人才落地发展,新增全球顶尖人才4名,提高45周岁以下青年人才承担市重点研发计划的比例, 加大对人才松绑减负力度,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在人才自主评价、项目自主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 。加快建设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支持开展人才交流、国际科技合作,打造中东欧国家开放创新生 态主阵地。五是开展以金融为重点的创新生态优化行动。研究制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落实天使投资引 导基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扩大天使投资规模、优化投资方式,建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子基金3支。加快建设“研 值在线”数字平台,探索“企业研值”增信,修订科技信贷管理办法,实施科技企业“白名单”,鼓励扩大科技型企业贷 款规模。开展科研攻关保险补贴,推动科技企业在科创板、北交所等上市。
三、打好“1234”组合拳努国争进位、全省争前列”为目标,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 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持续巩固全国外贸第五城优势,力争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突破6万亿元 。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餐饮业营业额、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主要商务经济指标持续回升向好,努力实现总 量规模进步进位、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推动“三区协同”。统筹推动自贸试验区、示范区、开发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紧密衔接高质量共建“一 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形成更多标志性、引领性“硬核〃成果,加快推动从“开放大市〃向“开放强市 ”跨越升级。自贸区试验方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主动对标CPTP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贸易投 资自由便利、服务业扩大开放、数据跨境流动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示范区方面,全力筹办中东欧博览会,优化与 中东欧国家贸易往来、国际航运、双向投资等平台载体,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开发区方面,加快开发区、海关特殊 监管区功能重整、制度重构、空间重塑,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度、外贸竞争力,力争在全国综合考评中争先进位。

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共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探索

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共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探索

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共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探索作者:付英周文霞张文丽来源:《甘肃科技纵横》2024年第02期摘要: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积极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兰州市、乌鲁木齐市、西宁市、银川市(以下简称“兰乌西银”)成为国家多重战略叠加实施的地区。

文章在现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兰乌西银城市发展基础与优势,探索提出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打造兰乌西银“L型”科技走廊,对加强城市联盟聚合力,拓展科技发展战略回旋空间,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国土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辐射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基础与潜力;路径选择;兰乌西银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这充分反映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新发展阶段所肩负的科技重任及其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1]。

近年来,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黄河中上游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区域中心地位开始逐渐显现。

在现有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格局基础上,考虑在兰乌西银培育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内在需求。

这将有助于强化四市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提升科技竞争力、拓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回旋空间,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保障西部地区安全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国家和地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及选择1.1国家和地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戰略全局,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总体形成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学中心、协同创新区域等不同层面的国家创新高地,成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和“策源地”[2]。

科创板产业前景展望

科创板产业前景展望

万众期待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即将推出,科创板股票发行审核规则第三条要求,发行人申请股票首次发行上市,应当符合科创板定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好,具有较强的成长性的企业。

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显示,我们总是沿着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路径前进,这样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从而让人类拥有更健康的生命、更快乐的生活。

现代科技的进步,让整个人类社会变得日新月异,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的变迁一日千里。

沿着这个思路,站在现在的时点,让我们一起展望未来科技创新产业的前景。

一、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是未来十年提升社会效率的主要推手三十年前,售价2万多人民币,256K内存、20M硬盘的286电脑开始在中国流行,二十年前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信息时代。

十年前移动互联网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从此整个人类社会被链接为一个整体。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有线通讯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电缆到光纤;无线通讯从1G-2G-3G-4G,到当下5G时代即将到来。

还有卫星定位、量子技术等。

为了支持整个网络系统的高速运转,处理器CPU的运行速度不断加快,从早先80286的主频16Mhz 到现在普通终端设备使用的CPU主频达到4Ghz,而且可以线性无限扩展。

存储设备的容量不断以指数级速度扩展,体积以线性速度减小。

人机交互系统:Windows、Android、iOS等操作系统,让人机交互变得十分方便。

各类设备包括链接机器的通信设备、网络设备,链接人和机器的终端设备都发展成为庞大的产业。

在这个信息互联的平台上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购物到娱乐,从交友到工作,从居家到出行……可以这么说,近三十年来社会科技的进步是沿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展开的,他首先影响的是信息技术自身的产业,每一个信息技术子领域都产生了世界级别的大公司。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实施科技部印发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打造全国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特制定本合作机制。

一、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国家战略,攻坚突破、锻造长板;坚持协同联动,凝聚合力、开放共享;积极先行先试,创新机制、循序推进,支撑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以“科创+产业”为引领,聚焦国家重大创新需求,联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联合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若干创新联合体,实现项目、人才、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探索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三、合作机制(一)建立部省(市)协同的组织协调机制。

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基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制度框架,建立科技部、三省一市协同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以下简称“联合攻关”)。

由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和三省一市科技厅(委)共同组建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专班(以下简称“工作专班”)负责统筹推进实施,下设联合攻关专题推进组负责日常管理协调。

(二)建立产业创新融合的组织实施机制。

聚焦制约国家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共同梳理长三角区域“链主”企业或骨干单位,凝练2⁓3年可取得突破,且需要跨区域解决的需求,联合发布需求“榜单”。

加快提升区域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引领能力,以市场化方式联动产业链上下游、科研机构等力量,跨区域组建创新联合体。

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管理模式,促进区域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主体高效协同,激发科研团队创新创造活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科创部门策划书3篇

科创部门策划书3篇

科创部门策划书3篇篇一《科创部门策划书》一、引言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创部门的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制定本策划书。

本策划书旨在明确科创部门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二、部门目标1.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公司在相关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

2. 培养和吸引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团队。

3. 加强与外部科研机构、高校等的合作与交流,拓宽科技创新资源渠道。

4. 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任务与工作重点1. 技术研发确定重点研发领域和项目,制定详细的研发计划和时间表。

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

加大研发投入,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建立有效的研发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2. 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工作,对优秀创新成果和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和引进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3. 合作与交流积极寻找合作伙伴,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组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展会、论坛和交流活动,拓展视野,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

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联系,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工作。

4. 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成果评价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

加强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建立科技创新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四、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具体时间 1])完成部门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配备,明确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

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确定重点研发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

开展市场调研和技术分析,确定研发方向和技术路线。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关注的问题及思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关注的问题及思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关注的问题及思考袁兆亿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的激烈竞争对中国实力的考验与日俱增,强化科技创新是提升我国竞争力的重要方略。

近年来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稳步推进,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中国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迈进,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仍存在不足经过多年发展,虽然我国的产业规模已十分庞大,财力资本和人力资源规模也较为丰富,但是科技创新水平与产业竞争力仍不够强,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其中包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有待完善,自主创新理念仍需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扶持政策需加大力度,创新创业动力存在不足,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自主创新环境需进一步优化,政府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效应未能充分显现,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落地还存在不同障碍,限制了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创新动能的充分释放。

总体而言,我国的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够匹配,创新对我国发展的驱动作用仍显不足。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创新强国其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高达15%,而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长期徘徊在5%左右,投入不足将影响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也影响颠覆性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获得。

影响科技创新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以色列的R&D投入占GDP比重为 4.68%、瑞典3.60%、芬兰 3.47%,我国在这方面仍存在一定距离。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科技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更需要以超常力度才能快步赶上。

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第28位。

可见我们要迎头赶上,尤其是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要取得新突破,就必须适当调整战略思路,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创新研发的支持力度。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反映了人才的差距,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然而高端人才却明显匮乏,应试教育逼出了不少高考尖子,但逼不出众多高端人才,显示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

2020中国发展观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笔谈(1)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指出“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这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创新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是新形势下的紧迫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涉及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全方位转变,也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中,对科技创新提出的要求有二:一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建设和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以科技创新来驱动国内国际产业发展双循环;二是科技创新本身也要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即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双循环,实现科技创新要素的国内循环畅通和国际创新要素的流动聚集。

我国一直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当前也在致力于迈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科技对外开放合作正在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一是由国际科技合作的“项目—基地—人才”三位一体转变为“项目—基地—人才—产业—组织—机制”六位一体,更加重视与产业、与国内外组织和机构、与国外先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谢科范科技体制机制的对接与合作。

二是科技对外开放合作开始出现由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转变的势头,未来可承担更多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创新成果和创造知识的责任。

三是对外科技合作由取长补短转变为扬长补短,既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也发挥自身长处打造优势与竞争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科技创新领域理想的国际循环应当是全球参与的、平等开放的大循环,这本应是全球科技创新共同体未来合作的大趋势,是追求人类可持续福祉的当然选择。

但是,当前的逆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海外市场进入限制、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断供等,使得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的大循环受到严重制约。

在新形势下,发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局部循环可能会成为迫不得已但也算是现实可行的选择。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就及发展思路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就及发展思路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就及发展思路
朱学彦;胡曙虹;张仁开
【期刊名称】《科技智囊》
【年(卷),期】2024()2
【摘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

总结当前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成就,对新形势下持续推进国际科技创
新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以来,上海国际科创
中心建设持续快速推进,在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
攻关、营造创新生态、优化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影响力尚有
不足、一流科研机构和顶尖科研人才缺乏、领军型企业数量少、创新网络枢纽功能亟待提升等挑战。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未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发展思路
及对策、措施的进一步思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集群,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少干扰、强服务、审慎监管的创新环境。

【总页数】7页(P26-32)
【作者】朱学彦;胡曙虹;张仁开
【作者单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4
【相关文献】
1.未来五年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2.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一轮发展战略研究
3.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就与展望
4.把握世界前沿科技的融合与创新助力上海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23竞争情报上海论坛盛大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辽宁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的思考

关于辽宁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的思考

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在发展新赛道、在发展新动能中不断塑造新优势。

创新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重要部署。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辽宁要依托新材料、精细化工、智能制造芯片制造装备等领域的创新基础和产业优势,加快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通过重构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进一步激发创新潜能,把辽宁的担当和作为体现在关键技术攻关上,体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

二、辽宁省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的基础和条件(一)产业实力雄厚辽宁省工业门类齐全,在国民经济行业的41个工业大类中拥有40个,207个中类中拥有197个,666个小类中拥有500余个。

装备制造业体系完整、底蕴雄厚,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显著的科研攻关能力和技术工人储备优势,飞机及发动机、机器人、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和成套装备的研发设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国家装备制造业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之一;原油加工能力约1.3亿吨/年,占全国总量的15%,烯烃、芳烃原料供应能力居全国前列;重组后的辽宁省粗钢产能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成为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中关于辽宁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的思考◎包建〔内容提要〕辽宁省是工业大科教大省,工业门类完整性居全国领先水平,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东北首位,产业基础扎实、创新优势明显,两院院士数量、院所数量、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均居东北第一、全国前列,在共和国工业史上创造了1000多个第一。

近年来,随着辽宁省产业转型振兴发展的不断深入,一些关键技术、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日益显现,严重影响了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质发展,也影响了集成电路装备等新轨道的培育。

辽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亟须依托产业主导产业链条上下游创新资源和能力的优化整合,打造科技创新联合体,围绕重点优势领域开展协同创新,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提升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产业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经验做法交流发言材料4篇

“产业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经验做法交流发言材料4篇

“产业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经验做法交流发言材料4篇篇1: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把产业升级作为JX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战略,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为重要抓手来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认真贯彻省委全会精神,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培育、打造一批新产业集群,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着力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269”行动计划指的是:主攻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石化、新能源、建材、钢铁、食品、纺织服装、航空、医药、现代家具等12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打造电子信息、铜基新材料、航空、锂电和光伏新能源、鸽和稀土金属新材料、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等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

这一行动计划是基于JX的特色优势和基础条件之上提出的。

经过多年的奋斗,JX产业实力明显提升,工业和制造业增加值双双突破万亿元,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有14个。

此外,全省集群水平明显提升,工业现代化发展提级Q截至2022年12月,新增省级产业集群17个、千亿元产业集群2个,gz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然而,发展与竞争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产业链供应链遭遇严重冲击。

从国内来看,发达省份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优势,对JX产业和人才产生的虹吸效应较为明显。

多因素叠加,对我省聚力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带来多重挑战。

我省传统优势产业链多数呈现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头弱、生产加工中间强的“橄榄型”状态,传统优势产业“大而不强”,缺少知名品牌,整体抗风险能力偏弱;产业集群现代化水平不高,产业生态不够完善,中小企业“小散弱”现象仍然普遍;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市、县(区)主导产业集中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方面,且县域间产业链各环节出现类同。

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思路和措施

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思路和措施

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思路和措施区域科创中心的建设思路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目标和定位:在建设之初,需要明确区域科创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定位,包括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服务于哪些产业、重点支持哪些领域等。

这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2. 优化政策环境:区域科创中心的建设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科技创新政策、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等手段,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和企业进驻。

3. 建设创新平台和载体:包括科技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为创新企业和人才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

这些平台和载体可以促进创新资源的集聚和交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 加强产学研合作:区域科创中心需要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可以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技术转移转化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

5. 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人才是区域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资源。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优厚待遇等方式,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

同时,也要注重引进外部优秀人才,提高区域科创中心的人才储备和整体素质。

6. 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科技创新需要资金的支持。

政府可以引导金融机构为创新企业和人才提供贷款、担保、保险等金融服务,同时也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科技银行等,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7.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区域科创中心的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这包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价值观,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团队精神等。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区域科创中心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市高新区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调研报告参考)

我市高新区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调研报告参考)

关于我市高新区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一、全市高新区发展的现状(一)全市高新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国家高新区数量位居全省第四,现有12家国家级高新区、24家市级高新区和数十家国家高新区分园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顶梁柱"。

2022年,全市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3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6425亿元。

36家高新区以占全市不到3%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超32%的GDP总量、40%技术合同成交额、50%的高技术企业和54%以上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

二是成为全市高技术企业发展的“策源地”。

2022年,全市高新区拥有高技术企业11196家,占全市总数的56%;全市高新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2000家,各高新区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主导产业;全市高新区集聚了31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2022年新获批6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新增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高新区的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撑起了全市汽车产业走廊;高新区的精细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军民融合智能装备、智能机电等竞争力持续提升,形成产业特色。

三是成为全市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全市先后出台了硬核科技十条、高企十条,以及瞪羚企业培育、科创平台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有突破有成效的政策措施。

(二)全市高新区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整体发展不平衡。

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前50的全市只有3家,全市还有一半国家高新区排名在100位以后,特别是还有2家高新区排名在全国垫底,高新区争先进位面临较大压力。

二是路径特色不鲜明。

全市大部分高新区走的还是招商引资、造房建厂的老路。

有的还在靠地产开发支撑,园区间产业趋同、特色不特、大杂燃现象突出,新旧动能转换不快、创新动能还不强,没有形成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不足。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全市高新区大专以上人员、科技人员、科研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均值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区域科创走廊的发展态势、协同模式与治理路径

区域科创走廊的发展态势、协同模式与治理路径

区域科创走廊的发展态势、协同模式与治理路径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4)1.3 文献综述 (4)二、区域科创走廊的发展态势 (5)2.1 科创走廊的内涵与特征 (7)2.2 发展现状与趋势 (7)2.3 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变 (8)2.4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9)三、区域科创走廊的协同模式 (11)3.1 协同创新的模式与类型 (12)3.2 合作机制与政策环境 (13)3.3 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 (14)3.4 跨区域合作的挑战与对策 (15)四、区域科创走廊的治理路径 (16)4.1 治理体系与架构设计 (17)4.2 制度建设与运行机制 (19)4.3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 (20)4.4 评价体系与监测评估 (21)五、案例分析 (22)5.1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3)5.2 苏州工业园 (25)5.3 成都高新区 (25)5.4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27)六、结论与展望 (28)6.1 主要研究结论 (30)6.2 政策建议与发展前景 (30)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2)一、内容概括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日益加速,区域科创走廊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空间组织形式,正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旨在分析区域科创走廊的发展态势、协同模式与治理路径,以期为我国区域科创走廊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对区域科创走廊的发展态势进行梳理,包括国内外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以及区域科创走廊在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区域科创走廊的协同模式,包括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校合作等多种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以期为区域科创走廊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政策体系、组织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探讨区域科创走廊的治理路径,以期为区域科创走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1 背景与意义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区域科创走廊的发展态势、协同模式与治理路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科创属性增加“硬指标”,推进科创板向纵深发展

科创属性增加“硬指标”,推进科创板向纵深发展

产业观察OBSERVATION科创属性增加“硬指标”,推进科创板向纵深发展□本刊记者陈婉作为资本市场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科创 板被誉为“中国版纳斯达克”,是我国多层次资 本市场重要的新生力量。

科创板,顾名思义,重点针对“硬科技”型 企业,核心技术是企业上市进程不能绕开的重要“门滥”之一。

强调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科 创属性,是科创板立足“硬科技”本位的基本 体现,为企业“硬科技”水平和科创成色的界 定提供了基准锚,为科创板企业上市申报指 明了方向。

4月16日,中国证监会修改公布了《科创属 性评价指弓丨(试行)》,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 称上交所)同步修订发布了《科创板企业发行上 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这是科创板向纵深发 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促进科创板高质量发 展具有重大意义。

坚守“硬科技”定位,从源头提高科创板 上市公司质量设立科创板是落实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 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完善资 本市场基础制度、激发市场活力和保护投资者 合法权益的重要安排。

科创板摒弃了传统I P O制度的盈利门槛要 求,以科创属性为导向的上市指引和更有利于 创新型、成长型企业I P O的制度安排,更加适合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科技创新企 业上市,有利于“硬科技”与资本市场高效对接,推动创新型科创资本市场体系形成。

2019年3月,上交所相关负责人在第一期科创板专题培训时表示,从操作层面,判断一家 企业能否上科创板,最核心的就是要抓住六个 是否,即: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基础;是 否拥有一套研发体系,包括人员设备管理的制 度等;是否有比较好的研发成果或研发专利,或 国家机关颁发的奖励;是否形成相对竞争力,在 行业里是否有地位,也就是要行业里的优质企 业;是否具备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持续经营能力 的条件,光有研发成果不行,还要有基本的厂 房、设施等;是否符合国家的重点政策。

新时代的产业发展逻辑和规划理念

新时代的产业发展逻辑和规划理念

新时代的产业发展逻辑和规划理念东滩顾问·干迪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业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必须顺应新时代的变化。

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等不同,产业规划更多是一种非法定规划,更多强调的是战略性、操作性和实用性,满足地方政府、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产业地产企业的现实需求,指导产业发展、招商及运营。

过去的产业规划,在方法上更加强调本地基础和比较优势,强调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案例借鉴,强调产业转移和产业链补足,强调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这就导致了许多产业规划要么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要么路径趋于平庸,缺乏前瞻性,属于不用看都知道怎么干的类型。

再加上产业规划的非法定性,如果说城市规划经常被诟病“规划规划,墙上挂挂”,有的时候产业规划甚至连挂都懒得挂。

然而在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逻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质量发展取代高速增长成为新的时代发展命题,中国经济无论从规模、速度还是创新能力上,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

比如,许多新兴的产业,国际上根本没有过,这就导致基本上没法找到案例进行借鉴;而很多的龙头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创新潮流中,正处于衰退甚至倒闭的边缘,这就使得原来中国产业,尤其是内地某些园区依托龙头企业扩张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未来的产业规划,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做出好用、管用、实用的规划。

本文将从“新时代的产业逻辑”与“新时代的规划逻辑”两个层面探讨新时代的产业规划理念和方法。

一、新时代的产业逻辑1.突破与革命目前,全世界正处于产业新一轮变革的前沿,而且很幸运的是,中国正成为这新一轮变革的重要领导者之一。

一方面,从全世界来看,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科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等产业正处在突破的前沿,未来如同曾经的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等一样,将深刻影响这个时代。

而在这些领域,中国并未落后,甚至在某些领域正处于世界前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扩大 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
• 发展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 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
• 建 设 绿色智慧新 城,建 成 国 际 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
• 打 造 优美生态环境,构 建 蓝 绿 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 态城市
• 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 交通体系
• 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 共设施,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
绿色生态宜 居新城区
创新驱动发 展引领区
开放发展先 行区
协调发展示 范区
信息 来 源:访谈,文 献研 究,思略特分析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政企协力,循序渐进
发展背景 新加坡作为亚洲最早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城市之一,在创新产业发展上执区域牛耳 之势。自政府提出“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的发展方针以来,电子信息产业一直 是新加坡传统支柱产业,在其城市制造业总产值中比重较高,一度达到47%。
高端装备 新能源 生命科学 高端装备 新能源汽车 生命科学 新能源 高端装备 高端装备
新材料 高端装备 高端装备 新能源汽车 信息技术 新能源汽车 新材料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 新材料 文化创意 高端装备 文化创意 新兴服务业 新材料 新材料
信 息 来 源:国 家 统 计局, 地方政府
渐进发展 新加坡 政 府 通 过 对 本土人 才结 构、产业 基 础及需 求 进行研究 后,确定以生物医 药产业为新的发展重点。考虑到主城区内的土地供应及产业现状,新加坡政府 主动将目光拓展 至外部圈层,在城郊处打造了纬壹科 技城,发 展 至今已超 过 200公顷。
基于生物医 药 产业侧重研 究、培育 期长 的产业特点,政 府在 初 期给 予了大 量 支 持,一方面通过搭建亚洲领先的公共研究平台,吸引行业企业集聚;一方面则通 过政府基金及相关企业资源,提供了约合人民币过百亿的资金支持。强有力的研 究服务与资金支持迅速吸引了包括诺华、葛兰史素克在内的多家企业龙头,快速 实现了产业集群效益。
合力运营
建设新城产业之初,新加坡政府对具体开发和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产业 端和服务端,新城都被设计为具备复合业态的大型产业空间,与传统的小型园区 差异巨大。最终,政府以官方机构裕廊集团为主导,经济发展局为监督,共同推 进纬壹科技城的开发和运营工作(见图四)。
以国有企业持重资产模式开发并运营新城,在最大程度上平衡了政府和企业两 方面的 利 益诉求 。对于 新加 坡 政 府 而 言,强 势 引导目标产业、精 准 投 放 企 业资 源、长期运营精品项目,要求主导方必须建立与政府长线合作、沟通的机制。而 对于入园企业,裕廊集团相较于政府可提供市场化的产业服务,同时企业间行为 较政企交互更便于利益划分。
• 主要针对军工央企,探索混合 所有制和基金模式引入企业
生物科技
• 对接大北京地区全面的生物、 医疗等产研资源,发展技术 引领的创新企业
现代服务
• 重点发展现代金融产业,着重 于金融科技和新兴的金融业 务手段工具
雄安新区在城市发展上的重任
• 推 进 体制机制改革,发 挥 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然而,19 9 8 到2 0 0 0 年前后,受 金 融 危机等 多种因素 影响,电子 信息产业 遭 遇沉 重打击,对新加坡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新加坡认识到,单一的产业结构将增加 经济的不稳定性,于是政府开始探索各类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为改变对电子信 息产业的依 赖,新加 坡决 定 在 原 有 基 础上 打造全 新 载体,以 发 展 多元 新兴产业 集群。
– 软件:人才是科创的核心要素,需着力扩大人才引 进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双重国籍、个人所得税、网 络自由等,引进世界级顶部人才
• 应用支持:产研对接,主动牵头建立央企产业联盟和 央企产业基金来吸收前沿科技的应用成果
雄安新区在产业发展上的方向
产业
产业目标
信息产业 军民融合
• 作为撬动世界级科创高地支 点,做到“南有深圳,北有雄 安”,对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 资源
红色的气泡代表每个领 域热点地区前5名
2)热点地区名单不包括所 分析的全部热点地区
图二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及各地发展方向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一览(2010-2020)
亿元人民币 150,000
120,000
90,000
60,000 30,00055,124
2015
10 76,298
2017E
15
%
135,000
15
12
9
6
3
0 2020E
占GDP比重 战略新兴产业产值
上海 北京 广州 深圳 杭州 武汉 成都 天津 重庆
信息技术 生命科学 节能环保 生命科学 节能环保 节能环保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 节能环保
各地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生命科学 新材料 信息技术 新材料 生命科学 信息技术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
中国科创产业的发展思路研究
2019.02
图一 全球热点城市侧重发展的前沿科技产业情况
热点地区 排名得分
网络安全 云计算分析 先进制造
硅谷
纽约 华盛顿 波士顿 东京
大阪/京都
首尔 特拉维夫/ 海法 北京
深圳
上海
班加罗尔
斯图加特/ 卡尔斯鲁厄
慕尼黑
自动化
蓄电
1)气 泡 大小代 表每 个 热 点 地 区 的 总得 分,比 如:
图三 普华永道对雄安发展模式的解读
雄安新区 — 世界级科创高地,中国创新城市发展新篇章
北京市 天津市
廊坊
保定市
沧州市
石家庄市
雄县 容城县 安新县
• 资源导入:积极引入前沿的研究院校、科创企业和科 创平台
• 配套保障:
– 硬件:应对研发需求,投资建设配套设施比如市政 大数据平台等,需探索与政府合作建设模式
待先期产业氛围及生活配套完善后,政府在二期及三期的发 展上,进一步以 Fusion /融合为主题,发展T MT(Technolog y,Media,Telecom)等创新产 业,形成 多元产业 集 群以及构建 科 创服务生态 体系。政 府 通 过 对 T M T 产业分析 后,将主要 精力倾 注于 环 境 和配套打造 上,通 过优 质的产业环 境吸引城区 及 周 边的产业 进行转移,逐渐将皮克 斯、S o l a r i s 等 精品企业纳入 囊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