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财政学发展思路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财政学发展思路探析

【摘要】对立统一是黑格尔《逻辑学》的核心问题,表明一切事物都是有分有合的。分化是为了归一,而归一方能使发展的万事万物不失根本,中国财政学的发展亦是如此。中国财政学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分化,并且分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那么中国财政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朝着分化综合的路径。本文拟从理论的角度来探析中国财政学发展思路。

【关键字】中国财政学国家分配论社会共同需要论公共财政论分化综合

一、中国财政学发展陷入困境

财政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然而时至今日,中国财政学发展遇到了瓶颈。就连在高校的课堂上,财政学教材体系都已经被固化为“收支平管”这四个体系。大多数学者做研究也基本是在这个框架内,鲜有学者思考中国财政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展望未来的最好办法是回首过去,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回顾一下中国财政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建国以前中国财政学的发展

建国以前,中国财政学主要是引入西方公共财政学,与西方财政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首先从制度层面上来分析,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西方公共财政学作为新生事物引入中国,发展迅速。人们无法排斥西方公共财政学,可以说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

2、建国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

1949年建国以后,由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中国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中国自己的财政学。此时国家财政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此时,中国开始向老大哥苏联学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苏联引进了货币关系论。

到了19世界60年代,中国财政学进一步分化, 许廷星《关于财政

学的对象问题》首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财政的本质,引领了“国家分配论”的产生。出现了“价值分配论”、“国家资金运动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论”等观点。中国财政学慢慢开始据有了自己的特色,与西方财政学和苏联财政学区别开来。此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国家分配论,其综合性相对比较高,占据了时期财政理论的制高点。

19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计划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换,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共同需求论”的产生。社会共同需求论强调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求,这对之前国家分配的提出了挑战。争论的焦点就是: 如何看待国家和财政的关系, 怎样理解财政产生的原因、财政分配的对象、财政范畴的历史的方式。国家分配论者认为财政虽然与再生产、价值、社会产品、剩余产品等范畴有着密切联系, 但只有同国家的联系才是最深层次的本质联系。但是这次分化并没有动摇国家分配论的主体地位,并且完善了国家分配论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由财政本质论到财政要素论再到财政职能论,再到财政运行论直至财政规律论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层次体系。

90年代之前的中国财政学的分化可以说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部进行的,到了19世纪90年代以来向西方取经的呼喊声越来越重。原有的财政理论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财政学理论来指引国家改革实践。而西方的经济理论通常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并运用大量的便于证伪的计量和数理统计的方法,通过各种数学模型工具,对经济社会的各种行为规律起到了鲜明的诠释效果。我国是不是有必要建立中国自己特色的财政学?还是有必要直接

引入西方财政学?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中国财政学发展瓶颈所在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财政学所面临的挑战是现实的,中国财政学面临着选择的十字路口。而且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理论的发展相对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变化,出现了以下问题:

1、主体性缺失

无论是50年代向苏联引入货币关系论还是后来引入西方财政学,都没有明确中国财政学自己的主体性。后起的中国财政学研究,当然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成功就是一般真理,我们只能遵循其他国家的方法。一个世纪以来,绝大多数的中国财政学研究者都没有看到这一点。

2、客体不明确

关于财政学的客体,即研究对象问题, 迄今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和争论。但是如若对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不能明确,便会使财政学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在一定程度上,研究对象的确立还影响着方法,以及整个财政学体系的建设。

财政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以及其它一切社会科学一样,在阶级社会里,它的研究对象的定义总是涉及到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财政本质,往往故意从财政的表面现象出发,把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财政工作的组织、技术和财政收支的方法、方式等。或者把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仅归结为财政资金的本身。这样,当然就使人们看不到财政的阶级内容和实质了。

从作为社会科学来说,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不可能局限于物的方面。长期以来,形成了下面几种关于财政学研究对象的说法:

国家分配论把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作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从分析国家的职能入手。虽然它也强调“经济一财政一经济”关系的存在, 但并没有改变它将国家职能的实现作为其隐含的研究起点。而以国家职能为起点, 就意味着先讲国家, 再言其它, 易导致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误会。这一主张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相悖。同时如若把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就使得财政学的本质与对象合二为一了。一方面,我们通过科学研究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果对象与本质合二为一,那么这种科学本身是否多余呢?另一方面,中国财政学研究本身不是为了财政关系本身,而是为了研究财政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之所以确立中国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是为了强调财政学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同时规定财政学研究的综合范围以及特殊矛盾展开的序列。财政学研究要避开以本质来论本质的偏向,同时又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必须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比如对财政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收支平管”的层面上,而是要抓住财政分配的主线,考虑与其相互依存的各种财政矛盾以及其展开的序列。

货币关系论者认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分配关系,将财政的实物形式排除在财政关系之外,从财政发展史上来说是不符合逻辑的。同时如果把财政学研究对象归结为货币关系,就会把财政学研究对象引向揭示生产关系的形式方面,不可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