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复习要点
网络传播学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是人类历史上最新一次信息革命的产物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
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目前,信息社会已经并且正在表现出以下特征: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产业主体;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改变。
UGC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中文可译为“用户生产内容”,即网友将自己DIY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在新的应用功能的推动下,网民日益成为网络内容的重要生产力量。
网民生产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网站生产的内容产生冲击。
有些媒体还有专门负责拍摄UGC内容的团队。
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是不言自明的。
与传统的媒介相比,网络传播的特征性突出表现为复合性、连通性、开放性、多级性与网状化。
(一)传播的复合性1、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
2、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多媒体融合趋势,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主要特征,其含义有两个层面:一是指网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信息;二是指在有关某一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
3、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由于网络的多重传播属性,他们所承担的传播功能也是复杂的。
从个人层面看看: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形象塑造,以及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平台。
从群体层面看:群体的维系、发展、群体文化的形成与维系。
从组织层面看:组织的工作平台、组织内的信息沟通、组织文化的形成与维系、组织外的信息传播与公关。
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信息的传播、社会舆论的形成、社会环境的监测、社会文化发展与传承等4、“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二)传播的连通性1、网络结构的连通性(技术层面)网络的技术结构本身具有连通性的特点,理论上说网络上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通都是可能的。
网络传播的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的知识点总结1. 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传播方式多样、信息保存时间长等。
这些特点使得网络传播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2. 网络传播的形式网络传播的形式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文字是网络传播最基本的形式,它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和思想;图片能够直观地展现事物的外观和特点;音频和视频则可以更加生动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不同形式的传播方式可以互相补充和提升,共同构成了网络传播的丰富媒体形式。
3. 网络传播的重要性网络传播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方式。
不仅如此,网络传播还成为了商业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各个领域的重要工具,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未来,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媒体化,网络传播将更加注重多媒体的融合;二是个性化,网络传播将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定制和推送;三是互动化,网络传播将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和交互;四是全球化,网络传播将更加注重多国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 网络传播的挑战网络传播虽然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包括信息真实性、信息泛滥、信息隐私等问题。
在网络传播中,有时会出现不实信息、虚假信息等,这会对人们的认知和判断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网络上的信息泛滥也使得人们难以在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而信息隐私泄露问题也影响了用户对网络传播的信任度。
6. 网络传播的道德问题网络传播虽然提供了便利,但其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道德问题。
例如网络欺诈、网络暴力、侵犯他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这些不良现象对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网络传播的伦理和道德出发,合理规范网络传播行为,维护网络传播的良好秩序。
网络传播考试要点整理

绪论网络传播:人类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进行的数字化信息传播。
网络传播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它提供的是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的交流、传播和共享的平台。
第一章1、1948年,美国数学家克劳特·香农(C. E. Shannon)《通信的数学理论》。
2、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 Wiener)《时间序列的内插、外推和平滑化》、《控制论》。
3、信息特性:客观性可处理性可识别性可存储性可传输性时效性共享性4、四次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的形成;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符号的产生和运用;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电磁波的利用。
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计算机革命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5、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6、信息技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7、现代通信的手段包括: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8、现代通讯手段的特征: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实现了数字化和综合化,并正在向智能化发展。
9、文化冲突日益加剧的表现:最主要表现为语言冲突:英语独尊。
统计表明,在因特网上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中国仅占0.01%~0.05%之间。
信息交流不平衡扩大:20世纪60年代,西方通讯社的新闻占整个国际新闻60%,其他地区性通讯社20%。
1976年,发展中国家提交了旨在建立“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议案。
根本原因是文化的不同性质,而直接原因是经济、政治势力造成的文化软实力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制和渗透。
10、网络传播的形式: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11、网络传播自由:传统媒介的网络化,用户的选择是自由的。
网络传播考试要点整理

网络传播考试要点整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传播成为了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一环。
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传播考试,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考点要点。
本文将对网络传播考试要点进行整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在准备网络传播考试时,首先需要了解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共享和交流的行为。
网络传播的特点包括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广等。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与优势网络传播具有许多特点与优势,这是备考网络传播考试时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首先,网络传播具有全球性,可以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跨越。
其次,网络传播可以实现信息的多样化表达,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此外,网络传播还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传播成本低廉等优势。
三、网络传播的形式与工具备考网络传播考试时,还需要了解网络传播的形式与工具。
网络传播的形式包括新闻传播、微博传播、微信传播、短视频传播等。
而网络传播的工具则包括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新闻网站、视频网站等。
四、网络传播的影响与挑战备考网络传播考试时,需要了解网络传播的影响与挑战。
网络传播的影响包括信息传递迅速、舆论引导能力强、知识获取便捷等方面。
网络传播面临的挑战包括信息真实可靠性难以保证、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网络暴力等。
五、网络传播的法律与伦理问题备考网络传播考试时,需要关注网络传播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网络传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包括侵权、知识产权保护等。
而伦理问题则涉及到网络言论的合理与否、信息道德等。
六、网络传播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备考网络传播考试,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网络传播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规律和经验,以备考时参考借鉴。
七、网络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备考网络传播考试时,考生还需对网络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网络传播的创新与发展。
在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加智能化、虚拟化和个性化的网络传播形式出现。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网络传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ARPANE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传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3. 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网络传播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二、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包括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环节,是网络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和传播媒介等方面,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包括信息传递、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和特点1. 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包括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形式,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全球性等特点。
2. 网络社交网络社交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活动,包括社交平台、社交应用等,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变了传统社交方式。
3. 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宣传和推广,它具有精准定位、互动性和成本效益等优势,成为主流的广告形式。
四、网络传播的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网络传播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包括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它们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网络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广告投入、市场需求、盈利模式等,它们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商业化程度和发展方向。
网络传播导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导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基础知识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指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行为,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具有全球性、互动性、即时性、多样性等特点,对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网络传播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简单文字信息传递到多媒体信息传播,再到社交网络、微博、直播等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形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传播形式不断创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包括信息的数字化、信息的传输和传播、信息的加工和利用等。
通过互联网,信息被数字化后可以传输、加工和利用,实现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共享。
二、网络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是网络传播领域的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
包括信息的产生、加工、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内容。
代表性理论包括香农-韦纳模型、传播噪声理论等。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理论体系,包括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等方面的内容。
经典理论有传播四大功能、符号互动论、使用与满足论等。
3. 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关注网络传播中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传播对社会群体的影响。
网络传播中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观众认知、媒介依赖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
4. 新闻价值理论新闻价值理论是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新闻识别和确定的规律。
代表性理论有门户价值理论、认知日程理论、权威信源理论等。
5. 传播伦理理论传播伦理理论研究的是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主要包括隐私保护、信息真实性、版权保护、信息道义等方面的内容。
传播伦理理论包括西方传统伦理理论、公共关系伦理理论以及网络伦理理论等。
三、网络传播媒体和平台1.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是网络传播的基础设施,是利用TCP/IP协议簇相连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
移动互联网则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信息传播的新型网络形式。
网络传播学复习重点归纳

网络传播学复习重点归纳1、IP地址和域名地址①互联网上连接了无数的服务器和电脑,但它们并不是处于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
而是每一个主机都有唯一的地址,作为该主机在互联网上的唯一标志。
我们称之为IP地址。
②与网络上的数字型IP地址相对应的字符型地址,被称为域名。
域名的组成:主机名.机构名.顶级域名2、TCP/IP协议①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②IP——网际协议。
IP协议负责信息的实际传送。
③TCP——传输控制协议。
TCP协议则保证所传送的信息是正确的。
3、互联网的雏形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生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ARPAnet(阿帕网)。
阿帕网就是互联网最早的雏形。
4、何为WWW技术①全称是World Wide Web②互联网的一种应用方式,将窗口技术、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在一起。
③超文本是模拟人类思维的多维性、发散性、非线性而设计的文本形式。
④超文本是一种按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贮、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
⑤它包括:关键字、超链接、跳转5、网络技术带来的传播模式的变革多媒体技术——传播方式多媒体:文字、声音、画面的一体化传播宽带技术——视频点播,实时传输无线技术——使便携性成为可能P2P技术——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交换流媒体技术——网络直播交互技术——传受关系的互动性:交互式传播超链接技术——信息的无限延伸:立体式报道信息推送技术——信息接收的个人化和主动化6、网络传播的特点是什么?①全球性②互动性③超文本链接方式7、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与传统媒体传播的时效性比较有何不同?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体现在:制作简单;无截稿时间;及时上网;及时刷新;从“及时性”到“全时性”。
8、网络的交互性通过哪些方式体现出来?网上论坛网络调查E-mail反馈新闻留言网民观点传播数据库搜索9、电子邮件传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优势:传输速度快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功能强大,可以群发,可以发送图片和声音、视频文件档案性强,查阅方便劣势:写作草率,易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在表达情绪方面较差10、网上聊天的匿名性带来的效应观点意见的自由表达言论的不负责任真诚与虚伪之间的徘徊11、QQ传播的特点基于熟悉的人际网络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强联系”能促成信息的快速扩散模拟现实人际传播的情境12、BBS的传播优势和缺陷优势: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公开性和匿名性文字的表现力及观点的新锐性高自由度和互动性,多元化价值体系的碰撞话语赋权,为弱势群体提供了话语空间缺陷:高争议性低信用度非法内容的存在13、BBS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网民制造议题,影响传统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意见空间不足的缺陷提供了相对真实的网民舆论对于某些话题的讨论更加充分14、博客与BBS的区别博客与BBS两者使用目的不同。
网络传播考试复习

网络传播考试复习第一章绪论考核知识点: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信息传播、网络传播、网络媒体“把关”、互联网绪论一一..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2.互联网及其发展3.什么是网络传播4.网络传播学研究对象5.网络传播学科属性6 ..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1信息技术的创新----〉信息传播的革命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上2人类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3个阶段5个时期1、口头传播阶段(自然记忆阶段)特点:主观的,群体记忆少,直接交流,信息流失及推移错漏,亲闻亲知,无文字传递2、文字传播阶段特点:离体记忆,信息多复杂,广泛传播A、个体书写特点:传递内容复杂精确,广泛认同的符号系统,抽象客观,文字权威B、印刷品生产特点:印刷术,信息传播容量与数量大,传播空间广,信息生产加工成本低,文化交流3、电子传播阶段特点:即时性,传播空间无限扩大,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多形式,数字化革命2互联网及其发展互联网是美国/苏联冷战的产物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是利用通信系统(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按一定的连接方法,将分布在不同地点并具有独立工作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外设等)相互连接在一起,在网络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网络应用软件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整个系统。
2.网络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1.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2.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3.按网络协议分类4.按传输介质分类5.按照使用的网络操作系统分类6.按传输技术分类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三种类型。
1.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在较小的地理区域内,利用通信线路将纵多的计算机或数据终端设备连接起来的通信网络。
常用于组建一栋楼(群)、一个校园和一个企业的计算机网络。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网络新闻专题:网络新闻专题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
它是网络新闻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网络新闻与其他媒体新闻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
2、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它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媒介融合的5个层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平台融合、市场融合、机构融合。
3、“数字鸿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指信息化过程中,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贫富差距”。
4、网络舆论监督: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
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是软监督。
5、传播主体:网络传播主要有政党,政府社会团体、企业、传统媒体以及作为个体的网民等。
这些主体通过创办不同的网站或使用不同的网络工具进行网络信息传播进而实现其特定的目标。
6、网络舆论监督:是一种软监督,与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权力监督相比,它不具有迫使当事人作为或不作为的强制力,而是借助网络舆论造成的精神压力或形成的社会氛围。
7、提高实效性的编辑手段:新闻网站的更新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每天定时更新。
另一种是根据新闻稿件的情况,即时进行更新,应该把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填空:1994.4.28中国大陆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1995.1.12第一家走上国际互联网的中国杂志是《神州学人》。
1995.10.20中国贸易报率先将自己的母体信息新闻搬上互联网。
1996.12第一家走上国际互联网的国内广播电视台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
1996.12.10第一家走上国际互联网的国内电视台是中央电视台。
2000.2.15台湾第一家网络原生报纸《明日报》诞生。
3.7北京千龙新闻网开始启动。
网络传播复习要点

内联网:内联网是一个组织,特别是企业内部使用的网络技术,它以通信和信息访问的方式,帮助组织成员实现组织内的传播。
内联网的主要功能:1建立组织内部的信息网站2组织成员内部个体间的信息交流(E-mail)3实现组织成员间的多对多信息交流,聊天功能(BBS、聊天室)可以替代电话功能4使用网络即时寻呼软件也是组织成员间信息交流方便快捷的方式5文件的相互传送(FTP)6组织内部资料的汇总(数据库),等等。
内联网的作用:1信息公告2内部协调3营销管理4客户服务内联网对组织传播的影响:内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使组织的结构由金字塔式演变成网络式、内联网改变了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方式、有可能导致成员关系的一些变动、使虚拟办公成为可能、增进企业内部的沟通与协作。
内联网的负面影响:1对传统传播手段的冲击,有可能削弱传播中的非语言辅助信息,影响传播效果。
2内联网传播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因此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的出现,也可能使组织成员利用内联网发泄私愤。
3网络所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阻止组织实行大规模网络化办公的主要问题之一。
互联网与传统传播媒介相比,鲜明的特点:1互联网的高自由度让人们的信息发布不再困难互联网具有信息的海量存储能力、互联网具有时间上的无限性、互联网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使无国界传播成为可能2互联网是各种传播方式的结合体,从技术上给大众传播的窄播化、个性化提供了可能3互联网的互动性不仅使传者—受者双方交流增强,同时受众之间、传者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增强4互联网以多媒体方式进行传播5除大众传播以外,互联网同时集其他传播形式于一体。
Web2.0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进步。
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主要特点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网络传播学复习提纲

《网络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网络传播一、什么是网络传播互联网(Internet,即Interconnected Networks的缩略,又译为因特网,台湾译为网际网路。
)是全球性的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通过TCP(Transimssion Control Protocol) /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把数以万计的Computernetzwerken相互联接,以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990年11月28日,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SRI-NIC(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DN)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top-level domain)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从此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
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联接,中国CN顶级域名(top-level domain)服务器暂时建在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
1991年3月, IHEP又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实验室(SLAC)计算机网络进行了连接.1993年3月,又与美能源科学网(Esnet)实现连接.1994年4月,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进网接点为日本高能物理实验中心(KEK)的路由器(router).1994年4月,由国家科委(国家科学委员会)正式立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内配套资金在北京启动了“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NCFC工程).NCFC网络简称“中关村网络”,包括一个主干网(Backbone)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个院校网(Campus network).4月20日, NCFC网络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TCP/IP 连接。
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网络传播学考试复习要点2

⽹络传播学考试复习要点2第⼆章TCP/IP;中⽂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络协议)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简单地说,就是由底层的IP协议和TCP 协议组成的。
IP地址;internet⽹是由不同物理⽹络互连⽽成,不同⽹络之间实现计算机的恶相互通信必须有相应得地址标识,这个地址标识称为IP地址。
是⼀个32位的⼆进制值,由⽹络号和主机号组成,⽹关;是⽤来连接导种⽹络的设置,是路由器的通道,他可以使运⾏不同协议的两种⽹络之间实现相互通讯,⼀般指⽤于连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段的⽹络设备,通常是哟功能路由器作为⽹关,1、计算机⽹络有哪些类型?(1)按⽹络的拓扑击结构划分总线型,所有⽹络上的节点都通过相应的硬件接⼝连接到⼀条公⽤的通信线路,所以⼀次只能有⼀个⼯作站发送数据星型,所有的⽹络节点都连接到⼀个中⼼---集线器或交换器上,每次⼯作都要通过中⼼结点。
环型,把总线的恶两头接起来就是环型结构。
彼此串联连接,构成回路或环⾯数据在环路上按统⼀的⽅向单向传输。
树型,混合型,(2)按⽹络的通信范围划分局域⽹,在⼀个较⼩地理范围内的各种计算机⽹络设备互连在⼀起的通信⽹络,可以包括⼀个或多个⼦⽹。
城域⽹,通信范围在⼏千⽶。
⼴域⽹,通信范围在⼏千⽶范围以上,⽹间⽹。
2、Internet⽹的IP地址是如何构成的?它与域名系统是什么关系?internet⽹是由不同物理⽹络互连⽽成,不同⽹络之间实现计算机的相互通信必须有相应得地址标识,这个地址标识称为IP地址。
是⼀个32位的⼆进制值,由⽹络号和主机号组成,在⽹络中主机,路由器及其⽹络设备都有全国唯⼀的IP地址。
由于IP地址全是些的数字,为了便于⽤户记忆,Internet上引进了域名服务系统DNS。
⼈民更喜欢勇字符串来标⽰⽹上的计算机,因为字符串是有意义的,⽐IP地址更容易记忆,为了避免重复,⼈们在主机后⾯加上后缀名的⽅法,这个后缀名称为域名。
⽤来标⽰主机的区域位置,当您键⼊某个域名的时候,这个信息⾸先到达提供此域名解析的服务器上,再将此域名解析为相应⽹站的IP地址。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二、网络传播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低成本全球传播4、检索便捷5、多媒体6、超文本7、互动性三、“新媒体”的界定P10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
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
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一、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网络历程发展@web1.0 Tim Berners-Lee (蒂姆伯纳斯-李)1---·Web2.0和Web1.0相比,到底有些什么区别?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时代;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UGC);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语义网(Semantic web) :蒂姆伯纳斯-李: web3.0就是一张涵盖大数据的语义网络,它的核心应该就是通过给全球信息网上的文档添加能够被计算机理解的语义元数据(Meta Data),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大数据(big data) :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二、网络媒体的演变(一)从复制到创新:网络新闻业务形态的变化①多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②粘贴——整合——解读:网络新闻编辑方式的发展③单媒体——多媒体融——媒体:网络新闻手段的丰富④必单向——互动——共动: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二)从单一到多维:网络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传统媒体平台·资讯整合平台(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个性化推荐平台·视频和VR/AR平台·专业化服务平台·混合型平台(三)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变革“个人门户”模式:1.每一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这些节点既包括个人用户,也包括媒体或其他机构用户。
2.关系成为传播渠道3.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握动力工4.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5.传播路径易于观测6.传播是多层级的7.整个传播格局呈现出去中心化一再中心化的周面“大众门户”模式:1.网站通过内容来聚集用户2.网站是传播的控制者3.同站提供的是无差异化胺务它4.网站内容的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5.整个互联网传播呈现出越来越浓重的“中心化”倾向三、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一)从独立向融合发展的业务形态与生产机制①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的模糊、功能的交叉、市场的汇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网上聊天 网上聊天
3.博客、微博…… 博客、微博 博客
2011-12-30
9
网络中人际传播的特点 • 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语音、视频 为辅)交流为主的传播。 •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 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 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2011-12-30 10
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 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们的交流机会。 2.网上人际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 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有时可起到心理治 疗的作用。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2011-12-30 21
•
思考: 思考:
• 1、在你看来,如何在名人利用微博炒作宣 在你看来, 传自己和理性参与社会公共议题讨论并引 导社会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导社会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 2、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导致网络版权侵权 行为发生的因素? 行为发生的因素? • 3、网络民意在虚拟公共领域的自由表达, 网络民意在虚拟公共领域的自由表达, 为公民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个理想和契机。 为公民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个理想和契机。 怎样才能更好发挥网络的工具性从而更好 促进线下公民社会的发展? 促进线下公民社会的发展?在网络上是否 存在自发形成理性、 存在自发形成理性、宽容的议事机制的可 如可能很小则需要怎样正确引导? 能,如可能很小则需要怎样正确引导?
23
•
2011-12-30
2011-12-30
17
2.4 典型的网络群体传播手段分析 . • 网络的许多手段都可以成为群体传播的手 段,如BBS、同学录、网络会议功能等。其 中较典型的有BBS和同学录。
2011-12-30
18
• 思考: 思考:
1、分析你自己在网上的角色扮演行为与心 理。 2、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上的突出表现有哪几 类? 3、分析受众的从众心理在网络上会发生什么 样的变化?
思考: 思考:
• • • 举例说明网络传播通道偏移会引发的社会 问题。 问题。 举例分析你所了解的网络事件, 举例分析你所了解的网络事件,并谈谈你 对网络舆论(网络话语权)问题的思考。 对网络舆论(网络话语权)问题的思考。 用传播学中的“涵化理论”来分析网络恶 用传播学中的“涵化理论” 搞对传统价值观的解构, 搞对传统价值观的解构,并分析其对青少 年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年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社会化营销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社会化营销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用最简 短的字眼概括?(不超过五个字) ?(不超过五个字 短的字眼概括?(不超过五个字)
2011-12-30
6
二、网络受众的几种心理分析
1、匿名心理 2、自我角色认定心理 3、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4、不同信息符号的接收心理 5、网络受众的从众心理
2011-12-30
7
• 网络传播的类型
• • • • 一、网络人际传播 二、网络群体传播 三、网络组织传播 四、网络大众传播
2011-12-30
2011-12-30 22
思考: 思考:
•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近期提出“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近期提出“不存 在网络文学”的观点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在网络文学”的观点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你是如何看待“ 你是如何看待“文学本身就是一个精英文 化概念,所以不存在’网络文学’” ’”这样 化概念,所以不存在’网络文学’”这样 的观点? 的观点? 比普通电影更短, 比普通电影更短,但不乏精彩的微电影在 网络流行。各网站、电影公司、明星、 网络流行。各网站、电影公司、明星、导 演纷纷涉猎。 演纷纷涉猎。各种自由的电影表现手法也 呈现在受众眼前。 呈现在受众眼前。但制作方对微电影盈利 模式的探寻和国内审查机构的关注, 模式的探寻和国内审查机构的关注,都将 影响微电影的未来。微电影的未来, 影响微电影的未来。微电影的未来,你如 何看待? 何看待?
2011-12-30 14
第二节 网络群体传播 2.1 群体及群体传播的概念 . (一)群体的分类
广义的群体: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 动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 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的群体: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 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集。
2011-12-30 15
2.2 网络中群体的形成
2011-12-30
2
• 2、虚拟性 、 网络受众不象物理世界里的受众那样清晰 可见。传统媒体通过统计数据来描述受众的 方法,在网络世界里往往显得无能为力。 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充分放开自己的 环境。在“匿名”的状态下,受众会更加追 另外, 求在物理世界里得不到的需求。另外,人在 另外 网络环境下的表现,往往不是单一的。 网络环境下的表现,往往不是单一的。
这些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进行双向沟通, 另一方面,有助于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 度。在这些常规的手法之外,我们还需要研 究的是,网上人际传播网络中是否还存在 “意见领袖”,他们又是如何产生并起作用 的。
2011-12-30
13
意见领袖 • 意见领袖的特点: 是许多追随者学习的榜样; 见多识广、称职能干;在自己的圈子之外, 还有广泛的社会关系……。 • 在网络上,前两方面的素质主要是通过文 字水平来体现的。 • 在BBS中,意见领袖极有可能产生。
网上群体形式的特点? 网上群体形式的特点?
2011-12-30 16
2.3 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 . • 特点: 特点: 1)成员身份匿名性与相对公开性并存 成员身份匿名性与相对公开性并存。 成员身份匿名性与相对公开性并存 2)群体成员之间完全平等。 群体成员之间完全平等。 群体成员之间完全平等 3)“趋同心理”弱化。 ) 趋同心理”弱化。 4)传播内容充分展开。 传播内容充分展开。 传播内容充分展开 5)传播方式的同步性。 传播方式的同步性。 传播方式的同步性
2011-12-30 11
新闻传播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新闻传播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1、成为一种新的采访手段。 2、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编辑、读者与 专家、读者与名人、读者与报道对象或读 者与记者编辑之间之间的交流。 3、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 强传播效果。
2011-12-30 12
• 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复习提纲:
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理论的冲击: 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理论的冲击: • 传受关系 • 传播模式 • 把关人问题 • 效果理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涵化理 论、知识沟理论等)
2011-12-30 1
网络受众的整体特征
• 1、个体性 、 网络技术使受众作为一个“个体” 存在有了意义。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在 数字化生存情况下,我就是我,不是人 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
匡文波认为, 匡文波认为,网络群体传播是临时松散的 非正式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活动。( 。(一般指 非正式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活动。(一般指 非组织的群体) 非组织的群体) 网络群体的形成: • 两种情况: 1、物理世界已存在,通过网络来发展群体成员 间的关系,如班级同学录。 2、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如网上社团。
2011-12-30
19
• 思考: 思考:
1、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2、新闻传播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有哪 些? 3、网上人际传播网络中是否还存在“意 见领袖”,他们又是如何产生并起作用的? 4、“网瘾”作为互联网发展所产生的病 例,他也包含了网络发展的人际关系障碍, 谈谈你的看法?
2011-12-30 20
2011-12-30 3
• 3、自主性 、 • 4、参与性 、
2011-12-30
4
网络受众的心理
• 一、网民的类型 网民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不同 类型的网民有着不同的上网心理和行为。
2011-12-30
5
• • • • •
1、地域 、 2、性别 、 3、年龄 、 4、支付能力 、 5、教育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