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
物哀与侘寂——日本古典美学的核心
物哀与侘寂——日本古典美学的核心一、“物哀”概念的由来“物哀”最早由日本江户时代学者本居宣长(1730~1801)提出,他认为此为日本文学之根,后来又进一步衍生为美学和世界观层面的概念。
“物哀”美学的审美过程中最经典的就是“叹息”——“所见所闻,所接触之事,心中有感而发的叹息之声。
”“叹息”的意义为“断绝前后联系”,这才是叹息的本来面目。
即,为了留有余韵而利落地省略后面的东西,“叹息”后和前面是干净利落、一旦切断。
叹息也有各种形式。
突如其来才是本意。
“物哀”并非一般的“愁”。
本居宣长曾在著作《石上私淑言》中阐述“物哀”,是“从所见之物、所听之事中用心体味出的情感”。
这一情感里,有对于“悲苦”情怀的体认,有对于“清冷之境”的欣赏,更有对于历史的钟声却须臾而飘逝的领悟。
中国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枫桥夜泊》,不仅在中国传颂千年,在日本也同样家喻户晓,也同样被纳入了国语课的背诵篇目。
之所以会这样,不仅仅是因为诗词读来朗朗上口,理解浅显易懂,更是因为它体现出了东亚的共同审美。
钟的悠久与钟声的须臾,构成了奇妙的紧张关系,日本人的理解,寒山寺的钟声,仿佛樱花之美,如同“音乐的樱花”,正是蕴涵着本居宣长的“物哀观”。
所以这首诗才能如此触动日本人的心弦。
二、“一角式”与“侘寂”南宋时期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图中的构图法被称作“一角式”,日本美学中的“减笔体”就是受此影响而来。
超脱孤绝的残缺构成了另一种美的形式,同时也诠释了:美,不一定是完整的,与“完美”相对立。
这种超脱的孤绝,在日本文化中就称之为“侘(わび)”,中文译文“侘寂”,本意是“过孤寂生活”。
虽然有些消极,但换个角度说,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不被大时代潮流所裹挟,不随波逐流,不依赖世俗事物,包括财富、权力、名声等,而去营造内心感受到某种超越时代和社会地位的具有最高价值的事物存在。
关于“侘”,在《现代日汉双解词典》中解释有两层含义:1.幽居安乐;2.(茶道、俳句的极致之趣)幽闲和恬静。
日本文学中的美
日本文学中的美、废、雅、静《日本国语辞书》中对“耽美”一词的解释为:把美视为最高价值,并倾心沉醉于美的世界之中。
可以说,“耽美”一词自出现于日本,就因契合了日本人的尚美意识从而引起了日本人内心的共鸣,并发展成为后来的耽美文学、耽美漫画,以至完善了日本人的耽美情绪。
可以说“美”在日本文学中有着很不一样的涵义。
日本对美的看法认为比美还要美的是当着你的面将美摔个粉碎。
美就在于破碎与非碎之间。
就像樱花,日本人最爱的是落樱落地的姿态,在生命与死亡的交界处。
这即是寂灭之美。
因此日本文学中的唯美无不是伤感、颓废、不圆满的。
就如《源氏物语》中几位美丽的女子,无不如浮萍般在尘世中遭受风吹雨打而走向寂灭。
日本小说无处不充斥着忧伤的气息。
它的忧伤并非源自故事的情节,也非个别惨淡的字眼。
而是隐藏在细密文字之间的细腻手法,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过火引人发狂,亦不至生涩隐晦不痛不痒。
正如上等的工艺品一般,形象、色泽以及每一处精巧的镂绘,无一不透露着工匠的缜密心思。
日本文学家本居宣长认为“物哀”精神是日本古代文学最重要的特征。
所谓“物”,就是指作者感知的客观对象,是文学素材;所谓“哀”,是指作者心物相接,受到感动后产生的深层次感情。
这种感情“有悲哀的、感伤的,也有怜悯的、同情的、壮美的,也就是喜怒哀乐诸相”。
日本文学讲求作者与所写之物合而为一,即“物心合一”,是独立于道德之外的情感,与心相生,与理无关。
当作者将这一感情客观地表达出来,便产生了日本文学独具一格的淡雅细腻的文风。
太宰治的天鹅之作《人间失格》,读后能够轻而易举地感受到作者在以主人公大庭叶藏的视角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俨然已达到人作高度合一的境界。
将叶藏的内心毫无保留地描绘出来,使他扭曲的人格和病态的心理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苟活着就是罪恶的种子!我的不幸,是无力拒绝他人的不幸。
一旦拒绝,不论对方或是自己心里,永远都有一道无法弥补的白色裂痕。
我被这样的恐惧胁迫着。
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与审美观念
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与审美观念古代日本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杰出的作品。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艺术创作对于其社会、文化和宗教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索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
首先,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佛教和神道教是日本当时流行的主要宗教,它们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日本人的宗教信仰,还对他们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艺术注重表达内心的宁静与超越,强调平和与平衡。
日本的佛教雕塑和壁画常常通过精致的细节和柔和的色彩传达这种宗教追求。
神道教则更强调自然的力量与神秘的感觉,因此日本的自然主题在古代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呈现,例如山水画和花鸟画。
其次,古代日本的审美观念强调简洁和自然之美。
日本人崇尚简约和自然的生活方式,这种审美观念也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
例如,古代日本的传统建筑以简单和谐的结构为特色,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同样,传统的陶瓷艺术和茶道注重形式的简朴和材料的质朴。
这种审美追求使得古代日本的艺术作品看上去更加平静而纯粹。
此外,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也受到时代背景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古代日本的艺术史上,出现了多个时期,例如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和江户时代。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观念。
例如,奈良时代的艺术注重宗教和庄严,平安时代则强调儒教和贵族文化的影响。
而江户时代则是以城市化和市民文化的兴盛为特点。
在这些时期,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融合了来自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然而,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并不仅限于绘画和雕塑,还包括诗歌、戏剧和建筑等各种形式。
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中,万叶集是一个重要的诗歌集,它记录了古代日本人民对自然和爱情的诗词表达。
同时,古代日本的戏剧形式,特别是能乐和歌舞伎,将音乐、舞蹈和戏剧相结合,以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戏剧性的故事吸引着观众。
总的来说,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通过宗教、时代背景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样性和独特性。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日本禅宗起源于中国,中国禅宗传到日本后,在中世纪迎来了日本禅宗的鼎盛。
它的兴起给这一时期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和中国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模式相类似。
在中国,随着士大夫们加入禅僧队伍,文学上开始出现了富有禅意和禅趣的作品。
在日本同样的条件下,也产生了同样的结果,形成了日本中世的新的文学审美观。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印度禅被移植到中国后,由于水土气候的不同,最终成长为中国禅。
著名的日本学者加藤周一曾说过:“室町时代的文化,不是有了禅的影响,而是禅宗成了室町时期的文化。
”[1]正是由于禅宗极大的影响力,中世文学的审美也被禅化,形成了“空寂”(わび)、“闲寂”(さび)、“幽玄”的审美观。
关于这些理念所蕴涵的意义,前人多有研究。
“《万叶集》中曾较多出现了‘空寂’一词,其意义是表达绝望落魄,悲观度日以及思物而悲,感叹人世无常等。
”[2]“千利休提出了空寂是以‘贫困’作为根底,‘贫困’是空寂的本质构成。
所谓贫困是指不随世俗(诸如财富,名誉,权力等),企图从贫困中感受一中超现实的存在。
”[1]关于闲寂前人将他归结为俳谐大师松尾芭蕉的美学风格,因为芭蕉重视以由声音所产生的静寂,巧妙地表现为声音消失后所残留的余韵,即深深的静谧,凄怆的感觉,庄严的意味,且透入沉思的高度艺术性。
”[3]鸭长明认为幽玄“只是语言难以表达的余情”。
而正彻则在《正彻物语》中说:“所谓幽玄就是心中去来表露于严词的东西,薄云笼罩着的月亮,秋霞洒落在山上的红叶上,别具一番风情,而这种风情便是幽玄之姿。
”[2]由此可以看出这些理念所含的意义,而这些又与禅宗有什么关系呢?首先看看日本传统的文学样式和歌。
随着武士的兴起,传统的贵族走上了下坡路,为了与新兴的武家社会相抗衡,另一方面为了表示对传统的贵族文化的留恋,和歌开始发展并迅速兴盛起来。
叶渭渠先生曾说过:“10世纪末期的《古今和歌集》的歌,贯穿着空寂的幽玄的思想,如:“秋夜露水格外寒,草虫虫鸣甚空寂。
文学史知识: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
文学史知识: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日本文学一直被视为东亚文学的一种,其传承和审美观念都十分独特。
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日本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变,但是它们都为日本文学注入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古典文学的传承在日本文学的长河中,最古老的文学是万叶集和古事记。
其中,万叶集收集了公元7世纪初至8世纪初日本人的诗歌,是日本文学中最早期的文本。
古事记则被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和神话传说的汇编。
这两本古籍对于后来日本文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古典文学主要分为平安时代和江户时代两个时期。
在平安时代,文学的主题多集中在皇室、贵族和士族生活等权贵的经历和思想,有着浓郁的宫廷文化,其中的作品大多是诗歌和散文。
而在江户时代,对民间文化的关注逐渐加深,歌舞伎、俳谐、狂言等流行文艺依次出现。
同时,通俗文学流行,通行于各阶层之间的读书会和文艺沙龙开始在民间形成。
在这个时期里,日本文学经历了一次蓬勃的发展。
经典日本文学的审美观念日本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识在经典日本文学中得到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细节、风格和意象。
细节是日本文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日本人传统上注重细节,把每一个细节都看作一个展示美感的机会。
在日本文学中,人物形象、场景和情节的细节描写都非常精致,以形成准确的感性印象。
比如,在《源氏物语》中,描写人物穿着和饰品的分类细致到了极致,力求表现出日本贵族社会的华丽和复杂;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在铁道的旁边》中,作家通过对人物行路的描述,表现了冬天的孤独和绝望。
风格是具有标志性的审美特征。
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特殊,日本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化影响,特别是诗词格律与句法等方面的影响。
日本文学独特的文体体系和语言风格,如俳句、优谷物语、歌舞伎等,不仅凸显出日本文学的时代特征,也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色。
意象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特质。
日本文学通过使用意象来传达人类情感体验。
意象通常是与自然世界或其他象征物联系在一起的符号或意思,用于表达对人情感的反应、心态和心情。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点日本文学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风格特点,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学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和风格,体现出日本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气质。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日本文学的特点。
1. 清新淡雅的风格日本文学的写作风格通常清新淡雅,语言简练优美。
日本人喜爱借助诗情画意的修饰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来表达情感。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古典文学中,也贯穿于现代文学的作品之中,使得日本文学独具雅致和韵味。
2. 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日本文学以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
作家们经常从角色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情感中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出角色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变化。
这种写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引发共鸣,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3. 强烈的传统文化烙印日本文学浸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无论是古代的诗歌、歌舞伎、小说,还是现代的流行文学、漫画等,都能在作品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这种传统文化烙印赋予了日本文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使得作品更加有血有肉,富有魅力。
4.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日本文学在探讨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
许多作家通过作品揭示社会问题、分析人性弱点、反映时代变迁,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现实关怀使得日本文学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气息,引导人们思考、反思现实社会。
总的来说,日本文学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传统文化烙印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而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赋予了日本文学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使得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独占一席之地。
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
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
日本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许多不同的元素,具有独特的文化美学。
日本文学受到许多文学大师的影响,他们开创了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即“美学”、“儒家美学”
和“现代美学”。
首先,日本文学的第一个美学理念是“美学”。
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即究竟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美的,以及比较宇宙的本质。
美学认为,宇宙本质上是和谐、和睦的,所有的事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而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实现的愿望,追求完美、和谐的生活。
日本文学家崇尚美学对人们的影响,他们认为,只有接受美学的思想,才能真正领悟到日本文学的精髓。
其次,日本文学的第二个美学理念是“儒家美学”。
儒家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保持道德责任和良知,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秩序。
日本文学家认为,儒家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而且也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从而达到社会秩序的最佳状态。
最后,日本文学的第三个美学理念是“现代美学”。
现代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现代文学应该追求客观性、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日本文学家认为,现代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学,更多地探索这种文学形式,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
总之,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是美学、儒家美学和现代美学,它们对于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的精髓。
日本文学揭示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
日本文学揭示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日本文学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读者喜爱。
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日本文学在表达方式和主题选择上与其他文学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从文学特色到主题内涵等方面,探讨日本文学如何揭示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
一、古代日本文学的独特美学在古代,日本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也保留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古代日本文学主要以和歌、童谣、物語等形式存在,其中和歌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和歌是一种以五、七、五、七、七等音节构成的短诗,其内容多为描绘自然景色、人情万象和对爱情的表达。
和歌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简洁而又含蓄的表达方式,展示出一种内敛、含蓄的美学观。
而其短小的篇幅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物語则是古代日本的长篇叙事文学形式,其以虚构的故事情节为基础,通过描写人物、事件与情感的发展,展现出日本文化的独特审美观。
在物語中,作者常常以唐突的插叙方式,将事件展开,通过视角的切换和时间的前后推移,展示了一种跳跃的叙事美学。
二、近代日本文学的独特美学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文学也迎来了现代化的发展。
近代日本文学以小说为主要形式,揭示出日本社会和人民的内心世界,以及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
与古代文学相比,近代日本文学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
作家通过刻画人物的情感冲突、矛盾和挣扎,揭示出日本社会中的压抑和困惑,展现了一种深沉、复杂的审美观。
同时,近代日本文学还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主义的影响。
作家以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将社会现实与内心幻象相结合,呈现出一种迷离而又独特的美学风格。
这种独特的美学将日本文化与西方思潮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观。
三、现代日本文学的独特美学在当代,日本文学以多样的形式和题材呈现,展示了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现代日本文学作品涉及范围广泛,既有关注当代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以奇幻、科幻等方式表达的想象力作品。
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_物哀_尤忠民
2004年11月Nov.2004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J ournal of Ti anjin Forei gn Studies University 第11卷第6期Vol.11No.6收稿日期:2004-05-25作者简介:尤忠民(1970-),女,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物哀尤忠民(中国民航学院人文学院,天津300300)摘 要:日本文学作品广泛渗透出 物哀 的美学理念,通过紫式部和川端康成的作品,详细阐述了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它体现出日本文学的精髓。
关键词:审美意识;物哀;文学理念;Abstract:The aesthetic notion of sentimentality is widely shown in Japanese literary works.This paper e x pounds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this notion in Japanese literature through analysing the works of Murasaki Sikibu and Ka wabata Yasunari.This notion represents the essence of Japanese literature.Key w ords:aesthetic c onsciousness;sentimentality;literary notion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4)06-0048-04日本传统文化及审美意识的基石是 真实。
所谓真实,即艺术要真实地反映人情世相,抒情言志必有感而发,强调作者立著唯 诚 ,发掘现实生活中自然的美,不提倡浮丽虚妄的风格,是一种艺术上的写实主义。
万叶集 中的作品尤为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
万叶集 时代的人们所追求的是一种纯朴的自然美,这种意识来源于古代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万物 常住不变 的世界观,即所谓的 乐观地肯定现世 的世界观。
关于“物哀”和“物感”中日文学审美理念的对比.doc
关于“物哀”和“物感”中日文学审美理念的对比“物哀”和“物感”中日文学审美理念的对比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物哀”和“物感”中日文学审美理念的对比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日本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4)“物哀”是多情善感之人在恋情活动中触物(人或事)有感而表现出悲哀、忧愁之情,并且从《源氏物语》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物哀之悲,总是寻求在佛事活动和佛教来世观念中得到解脱。
另外“物哀”也具有一种外物触发的感动,有着触物动情、感物兴叹的瞬时性特点。
2“物感”的特点(1)“物感”说的哲学依据是“道”论和“摘要“物哀”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物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
“物哀”观表明日本审美观念与直观感受、感性认识相关联,重视人的感情态度,是自然和人生的各种情态触发、引生的优美、纤细、哀愁的情感表现。
“物感”观表明中国审美观念与哲理深思、理性意识相关联,注重情理统一。
二者之间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不同点。
关键词物哀物感对比:A0前言“物哀”作为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追求,作为一个美的范畴,在日本文化历史上有着久远的历史。
从古代起,“哀”(感叹、感动)就是日本人表达情感(特别是爱怜、哀伤、悲悯、赞颂等情感)的重要方式,并且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本文学的形成。
其内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物感”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是指审美创造的主体对客观现实的感受,“物”感于“心”,“物”感而“情”动。
1 “物哀”的特点“物哀”一词最早是由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在评论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时提出的。
其“物哀”和“物感”中日文学审美理念的对比论文资料由.zbjy.提供,地址.主要特点是:(1)“哀”本来指所见所闻触动心思而发出的感叹之声。
“物”就是谈到的事物,物语中讲到的事物,生活中见到的事物。
(2)“物哀”之情具有多样性,“哀”不仅限于悲哀之情,高兴、欢畅和感到有趣的时候,都会发出“哀”之感叹。
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
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日本书面文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八世纪。
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历史中,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全体的统一性,或者说历史的一贯性①。
具体而言,文学形式和文学审美理念不是以旧换新,而是旧中补新,持续发展。
比如,短歌作为抒情诗的主要文学形式有超强的生命力,从八世纪的31音的短歌,到十七世纪以后俳句这一新的形式加以补充,二十世纪以来则常用长自由体诗型,直至今日短歌依然是日本抒情诗的主要形式之一。
文学理念方面,上古时代的真实以其朴素性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根本精神,进而演变为平安摄关时期的物哀、到古代后期,融入中世的幽玄、空寂和闲寂、近世的风流(日语写作粋),成为日本不易的美学思想。
明治以后直至近代,歌人依然重哀能作者求幽玄茶人尊闲寂艺人倾粋。
这些美的理念不是随着时代的终结而消失,而是被新的时代所吸收,与新思想并存,成为日本美学发展史的河床。
日本文化精神从萌芽初期,首先表现出以原始万物有灵的神道思想为根基的真实的朦胧意识。
所谓真实,既具有如实呈现的、写实的实,又蕴含着道德的、感情的真,是朴素的真实,原始的纯情,如童心般的境地。
真实思想最早在上古无文字记载时期的言灵信仰上反映出来,从咒语、歌谣、祝词、古代神话传说这些原始的文学形式,围绕生与死的主题,表现了人的最初生活意识和最原始的愿望,再经过八世纪《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和歌总集《万叶集》等作品的洗练,逐渐形成了真实的理念。
这种重视真心和真诚的真实流贯于日本文学始终,成为日本美学思想的根底。
平安时期开始在真实意识中萌发哀的理念,逐渐演进为情趣化的物哀美学思想。
记纪所记载的神话、歌谣所表达的对国家、民族、集团性质的真实感动,是对自然、神灵的共同感动而产生的哀,不是单纯个人的情趣,至《万叶集》后期,逐渐开始产生抒发个人情感,反映朴素的真情实意。
平安时代的日记、随笔以反省自己为动因,表现自然的内观世界。
紫式部以真实作为根底,深化了主体感情,创作的《源氏物语》被视作物哀文学的先驱,更新了上代的美学精神。
日本文学的传统审美精神..
日本文学的传统审美精神学院: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专业:10级园林(风景园林方向)学号:10226601201 姓名:陈小越时间:2011年11月1日诚,物之哀,空寂,闲寂,幽玄是日本独特的传统美意识,以致影响着日本人深层文化心理。
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
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接受外来佛教的“心性”和禅宗的“无中万般有”的思想影响,融合了多种风等审美意识,成为不易的日本美学精神。
日本“真实”审美意识日本古代的“真实”审美意识,除了表现“事”、“言”的真实以外,还表现“心”的真实,即“真心”、真情的一面。
所谓真实,即艺术要真实的反映人情世相,抒情言志必有发,强调坐着立著唯诚,发掘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的美,不提倡浮丽虚妄的风格,是一种艺术上的写实主义,如《万叶集》。
在文学方面,《万叶集》所表现的“真实”审美意识,以真实的感动为根本,尤其是后期的恋歌,更多的真实的感动表现为“真心”。
在美术方面,从原始美术到古代佛教美术,除了具有宗教的神秘性的艺术意匠的一面,还具有写实性的艺术形态的一面。
在土偶、埴轮、佛画、佛雕,乃至某些初期的人物塑像,都表现了日本古代绘画、雕塑艺术所追求的写实的真实性。
乃至综观日本古代各种文学艺术形态,都存在“真实”审美学意识,主要表现人性的真实,同时也表现美的体验,即把握人性与美两方面的真实性。
这就是日本古代“真实”审美的基本性格特征。
“物哀”审美意识日本“真实”的美学意识与“哀”和“物哀”的美学意识,是先于美学的其他形态而存在。
“物哀”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最早是与“真实”美学意识孪生,深深地渗透和参与古代日本美学思想的形成。
川端文学在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与西方现代意识的接合点上创造了女性的美,充满了纤柔、风雅和深沉的悲哀。
三岛文学在日本古典主义与希腊古典主义的融合中创造了男性的美,表现了肉体、刚毅和力量。
日本传统文学物哀美意识研究-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日本传统文学物哀美意识研究-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物哀”美意识是日本美的源流,其发展而成的“物哀论”是对日本文学民族性的概括总结,也是日本文学独特性的体现。
它通过对文学价值取向、审美判断、创作与接受心理的影响,深刻参与到日本传统文学空间的建构。
本文探究“物哀”美意识如何在自然、宗教、文化的多重因素中创生,如何在不断的审美超越中建构文学这一自由的生命形式,又如何在二战以后的历史阶段受日本社会意识形态西化、审美情趣异化、创作视角内化的多重压迫下消解了物哀美的韵味,造成这一传统文学理论的解构。
关键词:物哀;日本文学;文学空间;建构;解构美意识,是“在主观与客观志向相关并使主体与客体能动与受动相互反转的创作或鉴赏经验中,将创造性对象规定与接受性的自我反省二者的动态平衡作为肯定基准,而对带有情绪性出现的对象的主客融合状态作出直观判断的意识作用”。
[1]“物哀”(mono-no-aware)是日本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宗教形态的影响,所形成的独特美意识。
这种美意识从上古时代的《古事记》《万叶集》等作品中萌生,至中世的《源氏物语》成熟,经近世传统文学的锻造,渗透到日本人的文化基因,浸润着日本文学创作、接受的全程,成为决定其审美情趣的根本要素,呈现出相当长远的延续性、传承性和稳定性。
而在日本文学步入现代之后,这种美意识之于文学的影响受到诸如意识形态西化、审美情趣异化以及创作视角内化的挑战,逐渐走向衰微,并参与到日本传统文学在后现代背景下的转型与解构。
这一过程,不仅是日本传统文学所遭遇的一场重大危机,也是对后现代主义图景下的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种警示。
一、“物哀”美意识在日本古代文化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创生“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所提出的文学理念。
本居宣长受《古事记》影响,认为文学应从儒家道德观的中解脱出来,关注并尊重人本身的情感,进而提出“物哀”的概念。
源氏物语古代日本的爱情与美学
源氏物语古代日本的爱情与美学源氏物语:古代日本的爱情与美学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
它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邃的描写手法而闻名,讲述了平安时代的贵族社会中,主人公源氏的一生,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日本独特的爱情观和美学价值。
一、爱情的羁绊源氏物语中,爱情经历了种种变故与离合,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羁绊与纠缠。
贵族的相互争夺、婚姻的束缚以及社会地位的差距,诠释了爱情的复杂性和战胜困难的难度。
在小野宫事件中,源氏的痴情和遗憾触及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他对于女性的痴迷和深情,展现了他内心深处渴望完美爱情的渴望。
然而,在世俗规范的制约下,他与小野宫的爱情只能以悲剧收场,彰显出日本古代社会爱情观的束缚和无奈。
二、美学的细腻描绘源氏物语以其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赢得了读者们的赞誉。
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态、民俗传说的描写,全书流露出一种独特的美学观。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色彩描绘了自然风光,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另外,书中丰富且精细的人物描写也为整部作品增添了许多色彩。
每位角色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情感,如深情而若隐若现的小野宫、温柔贤慧的紫、善良纯洁的光源氏等等,使得读者对人物的感情和形象更加深刻。
三、宫廷文化中的爱情和美学源氏物语背景设定在古代日本宫廷,描绘了宫廷中最贵族之间的相互勾结和纠缠。
不仅揭示了贵族社会的世故和虚伪,更表达了宫廷文化对爱情和美学的特殊理解。
爱情在宫廷中被赋予了更为庄严和谦虚的色彩。
贵族们通过琴棋书画、文词歌赋等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悸动和情感。
这种以文化艺术来抒发爱情的方式,体现了宫廷社会中的爱情是一种高雅的追求,不只是逐欲和情感的发泄,更是一种对于美的追求。
结语源氏物语是一部独特而珍贵的古代作品,它以其深邃的爱情观和独特的美学观念打动了无数读者。
通过书中描写的羁绊与离合,我们深刻领悟到爱情的复杂性和社会制度对于爱情的束缚。
同时,源氏物语通过纤细的描写和独特的美学观述说了古代日本的爱情和美学。
论述影响日本古典文学的文学理念
论述影响日本古典文学的文学理念摘要: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文学理念有不少。
本文只是就几个基本的,在各个不同时代占主流地位的,同时又对以后的文学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念,结合具体的作品,作简单的论述。
有关于日本文学史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
普遍认为可划分为上古,中古,中世,近世,近代五个部分。
其中上古,中古,中世,近世文学,即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为古典文学,而明治维新之后的文学则笼统地称作近代文学。
本文试就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几个基本文学理念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真实‛‚真实‛的文学理念可以说是日本文学理念的基石。
这里所说的‚真实‛不是柏拉图意义上的模仿,而是指从人的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朴素美。
是感情与理性协调的真诚的‚心‛。
具体来说,日本最早的歌集《万叶集》中的大多诗歌充分体现了这种‚真实‛的文学理念。
《万叶集》共20卷,编于八世纪后半叶,收有四世纪至八世纪约400年左右的4000余首歌。
(歌的数量说法不一,《新编国歌大观》中记载,包括汉诗共 4540 首。
《万叶集目录》统计有 4560 首。
而据《袋草纸》记载则只有 4313 首)一般认为编撰者是大伴家持。
歌体大致有长歌,短歌,旋头歌,短连歌。
作者上至天皇,皇子,皇女,贵族,下至普通官吏和一般平民。
按内容划分为杂歌,相闻歌,挽歌,其中以恋爱为内容的相闻歌最多。
这些歌或温柔优雅,或刚毅雄浑。
但无论哪种歌风,读者从这些歌都可以看到歌作者真实情感的直接而朴素的流露,是‚真言‛,是‚诚心‛。
下面举几首歌为例:(一)伊势海岸边激浪拍巨石恋情寄波涛快传我爱知这是作者笠女郎一首写给大伴家持的恋歌。
感情强烈,歌词也直抒心意,一目了然。
(二)翱翔轻之路驰骋乡里间急欲仿吾妹惟恐人多言频频来又去难免人发现这是著名歌人柿本人麻吕怀念死去的妻子的歌。
感情真挚,笔触细腻。
(三)食瓜思幼子食粟情更急此源何处来如此牵挂怀眼前情万般就寝入梦难山上忆良开阔了歌的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这首著名的歌表现了作者对子女深切真诚的爱。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作者:孙小惠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11期摘要: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追求是物哀,作为生活、艺术活动中外物动情审美的表现活动,作为美学范围,是日本文化历史上,历史远久。
物哀为日本传统文学观,也是日本民族极为重要的审美追求。
这样审美意识形成有特殊民族环境、人文背景。
关键词:物哀;日本文学;悲为美日本传统美学观要立足真实性,也强调艺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接近,是从生活细节中有感而发。
作者在写作时,遵守诚实原则,要敢发生生活的自然之美,而不是特意去奢华展现。
在之后的发展中,日本人审美的基础上升到了物哀,以物哀表现对人、对物之同情,慢慢成为了日本文学的精华。
一、物哀文学内涵物哀最早见于日本史书《古语拾遗》。
表明这本是一个感叹用词,其可用来表达情感,如我们汉语的“呀”、“啊”之类。
但是,现在对于物哀有不一样解释。
可说汉语词汇无法把物哀的内涵、韵味表达。
日本学者将物哀性质划分成五种:优美、情趣、感动、优美、哀愁。
最强调的就是哀愁。
从这里可以看出物哀配音并不是局限在于这个哀字,包含了其中的七情六欲之相。
可理解为人的一生其中的情感体验。
我们将物哀一词分开解释。
物可表示客观所有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世间的百态,而哀字则为主观意识,需要达到物心合一的高超之美感。
还有学者认为,物哀中所包含的思想是具有层次感的。
包括三类:①对人的感动,包括了亲情、友情,物哀这一层面理解,主针对的是男女间的恋情来说;②对世态的感动,包括社会、人情世故等;③以自然之感动,欣赏自然之美。
二、物哀形成(一)独特环境因素影响物哀让日本人精神世界有了不同,其形成是和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不可分开的。
其意识源于日本,和其岛国地理环境有关系。
由地理条件分析,世界上只有日本是在一个如此狭小的地方,集中了这么多美景,温泉、峡谷、森林、雪山、樱花。
但也没有如日本一样多灾多难,海啸、地震、战乱……他们看到的美景,一下就消失,化成虚无。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学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学内容摘要:世界上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思想都不尽相同,百花齐放。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很早就对自然有了明确的认识。
早期“山”、“川”、“森”等简单的大和语言的出现也为此做了很好的佐证。
要探求一个民族的美学意识,色彩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本文将围绕平安时代的日本古典文学进行叙述,以四季为中心,探求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学观。
自公元7世纪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以来,便大幅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佛教、五行思想也因此流入日本,给日本人的自然观和色彩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日本人的传统色彩美学的基础是自然观。
樱色、紫藤色、红叶色等都是直接用自然风物来命名的颜色。
从色彩的命名中都能感到十分明显的季节感,也能窥探出各个季节的特征。
随着时间的发展,日本人又将色彩的使用和四季的循环一体化,逐渐融合到一起。
古代日本人的色彩美学观中充斥的“物哀”、“无常感”等也是十分明显美学特征。
面对来源于大自然的色彩,古代日本人又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逐渐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
形成了今天日本色彩美学的基础,体现了对于闪耀一瞬即风华散去的事物的尊崇的美学意识。
关键词:日本古典文学色彩美学四季一.绪论世界上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思想都不尽相同,百花齐放。
地理环境这一先决因素的不同是造成其原因之一。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东方,两面环绕日本海与太平洋。
日本古代的平均气温比今天还要更加寒冷。
而从早期“山”、“川”、“森”等简单的大和语言的出现来看,当时的日本人就已经对自然有了明确的认识。
日本历史主要分为上代、中古、中世、近世、近代五个时期。
而日本色彩的起源据说则是自绳文时期开始。
在上述几个时期中,平安文学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顶点,因此,本文将以平安时代为中心展开论述。
在交通手段尚不发达的古代,日本由于其岛国的地理特征,极少能与外国保持交流。
然而,中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却与日本有着很长的交流史。
日本古代的文学与艺术
日本古代的文学与艺术日本古代的文学与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这片东方国度,人们通过文字和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与艺术两个方面来探讨日本古代文化的魅力。
古代文学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万叶集。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约4500首诗歌,涵盖了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作品。
这些诗歌以其简洁、深邃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古代日本人的情感和思考。
其中,许多诗歌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如“秋风吹,白露凝,野田穗绿,水边芦草,秋色浓”;还有一些诗歌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离别之痛,如“遥望山川,思念家乡,泪水满襟”等。
这些诗歌不仅展示了古代日本人的生活和感情,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除了诗歌,日本古代还有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和《枕草子》。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巨著,由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
这部小说以宫廷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源氏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描写细腻入微,展示了古代日本贵族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
而《枕草子》则是由女作家清少纳言于10世纪创作的一部随笔集,记录了她的日常生活和见闻。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文字风格,成为了古代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古代日本的艺术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传统绘画和陶瓷艺术。
传统绘画以中国的绘画技法为基础,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
山水画和花鸟画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流派。
山水画以描绘自然山水为主题,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而花鸟画则以描绘花鸟虫鱼等自然界的生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多样性。
这些绘画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体现了古代日本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陶瓷艺术是古代日本的另一大特色。
日本的陶瓷制作技术源远流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瓷器和茶道。
瓷器制作技术最早传入日本是在公元5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陶瓷制作技术逐渐发展成熟。
物哀:日本古典文学的审美追求
作者: 李光贞[1]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86-89页
主题词: 物哀;日本;古典文学;审美追求
摘要:日本古典文学特别是和歌、物语、随笔及俳句,大都以'物哀'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审美追求.它注重的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即一种出自自我经验世界,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拥抱与感悟;营构的是情与景浑、心与物融、把心象寄寓于物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构、天人感应的境界;讲究的是空灵的、朦胧的幽玄美境界的创造,表现具有不确定性、不可描述性的形态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
日本书面文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八世纪。
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历史中,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全体的统一性,或者说历史的一贯性①。
具体而言,文学形式和文学审美理念不是以旧换新,而是旧中补新,持续发展。
比如,短歌作为抒情诗的主要文学形式有超强的生命力,从八世纪的31音的短歌,到十七世纪以后俳句这一新的形式加以补充,二十世纪以来则常用长自由体诗型,直至今日短歌依然是日本抒情诗的主要形式之一。
文学理念方面,上古时代的真实以其朴素性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根本精神,进而演变为平安摄关时期的物哀、到古代后期,融入中世的幽玄、空寂和闲寂、近世的风流(日语写作粋),成为日本不易的美学思想。
明治以后直至近代,歌人依然重哀能作者求幽玄茶人尊闲寂艺人倾粋。
这些美的理念不是随着时代的终结而消失,而是被新的时代所吸收,与新思想并存,成为日本美学发展史的河床。
日本文化精神从萌芽初期,首先表现出以原始万物有灵的神道思想为根基的真实的朦胧意识。
所谓真实,既具有如实呈现的、写实的实,又蕴含着道德的、感情的真,是朴素的真实,原始的纯情,如童心般的境地。
真实思想最早在上古无文字记载时期的言灵信仰上反映出来,从咒语、歌谣、祝词、古代神话传说这些原始的文学形式,围绕生与死的主题,表现了人的最初生活意识和最原始的愿望,再经过八世纪《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和歌总集《万叶集》等作品的洗练,逐渐形成了真实的理念。
这种重视真心和真诚的真实流贯于日本文学始终,成为日本美学思想的根底。
平安时期开始在真实意识中萌发哀的理念,逐渐演进为情趣化的物哀美学思想。
记纪所记载的神话、歌谣所表达的对国家、民族、集团性质的真实感动,是对自然、神灵的共同感动而产生的哀,不是单纯个人的情趣,至《万叶集》后期,逐渐开始产生抒发个人情感,反映朴素的真情实意。
平安时代的日记、随笔以反省自己为动因,表现自然的内观世界。
紫式部以真实作为根底,深化了主体感情,创作的《源氏物语》被视作物哀文学的先驱,更新了上代的美学精神。
这种物哀是心物相接受到感动后的喜怒哀乐诸相,是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的调和,涵有现实的理想化,成为当时美学理念的主流,又超出文学领域,影响到古代日本人的精神和行为规范。
如日本人对大自然的钟爱如日本文学纤细、优雅的文风。
平安时代中期,源于真实的物哀美学思想的完成,代表了纯粹的日本本土精神,确立了日本文学的美的价值。
时至日本中世的镰仓时代,物哀融入了当时兴盛的禅宗的重悟性好闲寂的精神,当将带有神秘色彩的悟融为富有情趣的艺术来进行象征性表现时,便形成了这个时期美学的最高理念幽玄。
幽玄一词源于中国唐代骆宾王的委性命兮幽玄,其后包括佛法在内的一些文献典籍也用此词,以示幽微、玄妙之意。
传到日本后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改变,日本最早见于平安时代《古今集》真名序中的歌学用语,当初被用作超俗神秘之意,以示和歌之风韵、雅趣。
到了中世,被尊为新古今时代歌坛领袖的藤原俊成,起初把它当作超越姿-词的余情美,在此基础上,以藤原定家的和歌、心敬的连歌、世阿弥的能乐美学论为中心,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论家又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构建了中世的美学体系。
幽玄开始成为日本文学精神后,它的内容有静寂-妖艳-优艳-平淡的变迁,与素材的写实相比,更重视抽象本质的把握和情调的折射,形式上重言外之意的余情、余韵,如同绘画中的生动气韵。
和文学方面,和歌中所现的平淡与清新,军事物语中人生的虚无与哀怨,能乐中的情趣与幽邃,随笔中的平易与寂寥,都体现了佛禅的幽深、玄妙。
这种余韵-余情-气韵生动是日本文学精神的重要方面,并渗透到日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日本三弦音色单纯,但余韵悠长;舞姿舒缓简素,但富有张力,不乏流畅美。
尤其是茶道,努力在狭小的茶室里,努力创造出一种枯淡、幽寂的氛围,使茶人充分享受‘无即是有,一即是多’的余情与幽韵②,典型地体现了禅的精神与趣旨。
幽玄扎根于物哀和佛教的无常观的土壤上,并与余情等因素逐渐融
合成了以幽玄为中心的空寂美学理念,并将这种美学精神更深地引向不易常住的内面世界,乃至能乐的轻词重心,以心传心,深化余情的内面性,最后抽象为空寂的无的美学。
这种幽玄精神,与松尾芭蕉(16441694)俳句的闲寂相通,是相似的情感象征,只是幽玄的情趣内容中有空寂-妖艳等的变化。
而闲寂导出的哀婉的余情表现中蕴含着余韵细腻轻妙③,是不易流行。
所谓闲寂是在中世以来的幽玄基调上,融入枯淡闲寂的情趣,经由西行、慈圆、宗祗的努力,终由芭蕉完成,树立了风雅、闲寂的蕉风,进入禅寂的意境。
这种情调并非流于表面,而是作者基于实际体验的内心观照,所以即使华丽、美艳的题材也能渗入,将枯淡与柔美加以调和,达到虚实相生的余韵之境。
这样,平安的物哀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以真实为基础,形成哀中蕴含寂,成为空寂与闲寂的美学思想底流。
日本人将茶道、花道都提升到一种艺道的高度,是因为日本人不仅满足于艺术性的追求,更因为他们将艺术视作与人生不可分割之物。
茶道、花道之所以重礼仪、做法,是因为从严格的型和形式中可以象征性地体现本质的东西,寻找真的生命的精神,直观性与象征性相融合。
这种经型来寻找白光般的纯粹,便是种修行,是悟道之心,成为日本文学精神的重要一面。
将奔放的热情与才华融入型中进行锤炼,寻找内在的生命之光。
他们相信即使有时重视机智的技巧主义,最终还要归于平淡无味的境地。
淡便又成为一种重要的特质,不止于文学,也是日常生活中所要追求的境界。
素雅的挂画、只插一两朵小花的精致花瓶都是一种平淡美,力求将七色的彩虹之光最终回归到白光,一切复杂的背后都有一种单纯美。
淡不仅成为日常生活的规范,更是成为艺道批判的标准,成为中世以来艺术精神、艺术批判的中心精神。
得道之人、达人的艺,都是无色无香但富有深度的艺,也可以说是悟透之后的老境之艺,归根结底是彻底的自然之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境如同童心,只不过在心灵的成长方面一个是未谙世事前的单纯,一个是经历人生后的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