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暴力美学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电影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讲述故事的媒介,拥有一种独特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各种手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其中包括美学元素的复杂融合和暴力的视觉表现方式。
而在众多手法中,杂耍蒙太奇则是一个具有强烈特色的元素,它将不同视角的影像以快速且复杂的节奏交替展现,营造出独特的情感和视觉效果。
特别是涉及到暴力的表达,其呈现方式和情感传递更为丰富多样。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杂耍蒙太奇这一独特手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二、美学的暴力美学的暴力在电影艺术中,并非单纯的描绘血腥、暴力的场面,而是通过影像、音效、色彩等元素的综合运用,来表现暴力的情感、社会和文化背景。
这种暴力的表达方式,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引发观众对暴力行为的反思和思考。
在电影中,这种美学的暴力往往通过复杂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来呈现,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三、暴力美学暴力美学则是一种以暴力为主题或背景的电影美学风格。
它通过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将暴力的过程、人物性格、心理变化等因素与艺术手法相融合,从而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在暴力美学中,暴力场面不再是简单的打斗和厮杀,而是融入了象征、隐喻、荒诞等元素,从而展现出深层次的思考和艺术性。
四、杂耍蒙太奇与美学的暴力及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剪辑手法,其特点在于通过快速且复杂的节奏交替展现不同的影像,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涉及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的电影中,杂耍蒙太奇手法常常被用来加强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现力。
通过这种手法,电影能够将暴力的场面以更复杂、更多元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引发观众更深入的反思和思考。
五、杂耍蒙太奇新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杂耍蒙太奇的应用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一方面,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杂耍蒙太奇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电影所表达的暴力和暴力美学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和特点。
“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
“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引言近年来,一种名为“暴力美学”(Violence aesthetics)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起了广泛争议。
在电影、绘画、摄影、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特殊形式的美感,其中融入了暴力元素。
本文旨在探讨“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其心理机制以及对社会的认识。
一、“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暴力美学”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元素,例如特定的场景、音乐、动作、颜色等,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视觉和感官冲击,使观者在感知过程中产生深深的震撼。
这种震撼来自于“暴力美学”所呈现的视觉和感官刺激,以及表现出的强烈情绪。
通过超现实和夸张的手法,艺术家试图创造一种视听盛宴,达到“血腥却美丽”的境界。
这种独特的形式感营造使得观者对作品产生了被吸引、被挑战的冲动,从而进入到作品所构建的极端体验中。
二、心理机制1. 奇异性引发兴趣“暴力美学”采用非常规的美化手法,打破了人们对美的传统认知。
这种独特的奇异感引起观者的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作品背后的内涵。
观者对非常规美的探索与价值判断过程中,经历了兴奋、好奇、愉悦等情绪,从而对“暴力美学”形成了心理上的认同。
2. 惊奇、震撼刺激强烈的情绪“暴力美学”通常呈现出一种强烈而又不可思议的场景,这种情景常常引起观者的惊奇和震撼,激发了人体内的强烈、刺激性的情绪反应。
观者在情绪反应中体验着激动、恐惧、愤怒等情绪,这种情绪上的共鸣深深根植于观者的内心深处。
三、“暴力美学”对社会的认识1. 冲击提醒社会问题“暴力美学”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者感受到暴力行为的残酷和荒谬。
这种视觉冲击可以唤醒人们对于社会暴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当人们被作品中的暴力情节所追问,他们会开始反思社会暴力行为的原因和后果,进而思考如何创造更和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2. 批判社会暴力的暴力“暴力美学”批判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暴力行为,但其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暴力。
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艺术家试图通过视觉、感官冲击来使观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浅谈暴力美学
浅谈暴力美学【内容摘要】:暴力,这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解释是:政治学名词,不同政治利益的团体,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协调彼此的利益时,常会用强制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称为暴力;第二种解释是:泛指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的强暴行为。
而我们这里将暴力和美学联系在一起的暴力美学,有了新的含义,那新的含义便是:暴力美学是人们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的表现手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的一种电影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关于暴力美学的几个方面:一、暴力美学的产生;二、暴力美学的体现;三、暴力美学的风格。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风格一、暴力美学的产生暴力美学一词的产生,还在进一步的考证之中,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
暴力美学不知道是谁最先提出的,但这个定义却广泛用于现代的电影,成为了一个流派,最终成为被世人接受的固定名词出现在各种影评之中。
“暴力”的基本含义是:强制的力量。
暴力,是人类的本能,它是一种轻而易举的行动,也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坚持。
暴力也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由表现暴力而发展上升为一种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一词的由来,有待考证,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近年来所谓"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在中国的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①它发掘出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眩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当然,暴力美学的发展也是分了不同方向不同类型的,有的是用火爆的枪战和流血冲突来刺激视觉。
电影“暴力美学”研究
电影“暴力美学”研究电影“暴力美学”研究导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展现美丽的风景和温馨的情感,还能够通过暴力的表现方式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冲突与反思。
本文将围绕“暴力美学”这一概念展开研究,探讨电影中呈现暴力场景的目的、手法以及影响等方面。
一、“暴力美学”概述1.1 暴力美学的定义“暴力美学”是一种表现手法,将暴力和美学元素结合在一起,通过形式和内容上的冲突产生视觉震撼力和思想触动力。
1.2 暴力美学的历史发展暴力美学首次出现于20世纪中期,被认为是二战后虚无主义思潮以及反叛情绪的一种表达形式。
影响该概念发展的电影包括《无赖者》、《发条橙》等。
二、电影中暴力场景的表现方式2.1 暴力的视觉呈现电影通过运用色彩、构图、镜头语言等手法,将暴力呈现得鲜明而夸张。
例如,《终结者2》中的机器人角逐暴力更是以特效技术表现出了极高的真实感,引起了观众的全神贯注。
2.2 暴力与音乐相结合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可以突出暴力场景的强烈冲击力,并通过节奏和音调的变化引发观众情绪上的共鸣。
如《黑暗骑士》中的配乐强化了暴力场景的紧张氛围,使得观众身临其境。
2.3 暴力场景的切换电影中通常会通过暴力场景的交替和切换,将暴力的冲击力发挥到极致。
这种切换方式可以让观众情感高涨,体验到暴力冲突带来的情绪冲击。
例如,《低俗小说》中的跨时空叙事方式,将暴力戏剧性地巧妙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电影中暴力场景的目的与意义3.1 表现角色心理电影通过展示人物在暴力场景中的反应,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冲突与挣扎。
这种表现方式能够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增强电影的艺术性。
3.2 反思社会问题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往往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而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电影《黑暗骑士》通过对犯罪和正义的角力,引发观众对道德与法律的思考。
3.3 探索人性边界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可以使观众进一步认识自己,探索他们心灵深处的人性边界。
对于人性中阴暗与光明的存在,电影具有独特的阐述与启示作用。
浅析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电影中的表现差异
浅析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电影中的表现差异
暴力美学是指在电影中使用暴力手段来表达美学效果。
在东西方电影中,暴力美学表现差异很大,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东方电影中暴力美学强调情感和哲学。
不同于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通常是为了卖座和娱乐观众,东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更多的是探讨人性、伦理和道德等深刻的问题。
例如,日本电影中的刀剑客战斗场面常常非常血腥,但却可以引发观众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2. 西方电影中暴力美学更加直接和露骨。
西方电影以其直接和露骨的暴力美学而著名,有些电影甚至可以称之为“血腥暴力电影”。
例如,电影《黑帮大佬》中的暴力场面非常血腥和真实,使得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暴力的残酷和恐怖。
3. 东方电影中暴力美学通常更加含蓄和克制。
东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表现常常更加含蓄和克制,而不是直接呈现给观众。
例如,中国电影中的功夫动作场面往往被视为一种含蓄的暴力美学表现,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力量和技艺,而非直接看到暴力的残酷。
总之,东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表现差异很大,从而使得东西方观众对同一场面的感受和反应也不同。
浅议暴力美学
浅议暴力美学暴力,也许是人类的本能,它是一种轻而易举的行动,也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坚持。
暴力也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由表现暴力而发展上升为一种暴力美学。
暴力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行为,似乎在人类的视觉媒体——电影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如今,暴力美学这个定义已广泛用于现代电影,甚至有了流派之分。
那么,我们不禁发问,“暴力美学”美不美?“暴力美学”是一种美。
它是在向观众表现暴力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原理以及导演的美学修养,加之美学的因素,把暴力美化,使观众在视觉上可以接受导演们所表现出来的暴力感。
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形式好看,也在于它符合人的潜意识。
一个严肃的、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研究者应该看到,对暴力进行唯美化的展示是可能的,它已经是一种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所涉及的艺术实践活动。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具有电影史意义的叙述风格形态,主要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性的暴力行为。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被大大减少。
在一些电影中,实施暴力的人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
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
二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展现给观众赤裸的暴力镜头。
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
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引言:自古以来,美学一直是人类探讨艺术与审美的研究领域。
然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艺术形式不断变革与演进,催生出令人思考不已的新题材,其中涌现了一种备受争议的美学形态——“暴力美学”,它时而被赞美为一种能唤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时而又饱受道德与伦理的质疑。
本文将探讨“暴力美学”的本质和美学意味,旨在理解这一美学形式及其对人类审美体验的影响。
正文:一、“暴力美学”的本质:“暴力美学”是指将暴力元素融入艺术作品中,以表达特定情感或思想内涵的审美形态。
在这种美学形式中,暴力并非完全真实存在,而是艺术创作者根据个人观点和审美追求,将暴力转化为视觉、音频或其他表现形式的艺术元素。
它的本质可分为两个方面:1. 强调情感冲击力:暴力作为一种极端情感在人类内心中具有强烈的冲击力。
采用暴力元素来表达情感,能够直接触动观众的情绪,引发共鸣与思考。
冷酷、残酷的暴力场景能够使观众在感受到情感冲击的同时,对人性、社会、权力等问题产生深入思考。
2. 打破常规和传统:暴力作为一种极端表现方式,往往冲击传统审美观念,挑战既定的道德规范。
艺术家希望通过暴力元素的运用,唤起观众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激发对于艺术领域的思考,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审美观念的变革。
二、“暴力美学”的美学意味:美学意味是指作品在审美范畴内所表现的特定美学价值和审美追求。
尽管“暴力美学”因牵涉到极端的情感与行为而饱受质疑,但它也有其独特的美学意味:1. 探索人性的边界:暴力本身是人性的一种极端表现。
艺术作品以暴力形式予以展现,能够深入探讨人的内心世界,挖掘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同时,观众通过接触这些作品,也能够认识到自身情感的复杂性和动荡性。
2. 弘扬勇气与抗争精神:鲜血、死亡、残暴等场景是“暴力美学”中常见的元素。
这些暴力场景饱含了极端的勇气和抗争精神。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观众能够得到一种激励,鼓舞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小说中的暴力美学
小说中的暴力美学在文学作品中,暴力一直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
有些小说中的暴力场面,甚至可以说是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这些暴力场面往往充满着狂热和血腥,读者们被这些描写深深吸引着。
这种描写被称为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是指一种对暴力行为的艺术化描绘方式,通过表述血腥的场面次数和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某种特定情感的思考和感受。
暴力美学并不只是在小说中出现,它在电影、绘画、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中也都被广泛应用。
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暴力美学旨在传达作家对人性的认识和关注,探讨在世俗、暴力等恶劣现实之下,人性是否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
在许多小说中,暴力美学被用来揭示人性的黑暗面。
这些小说往往充满着对人性的探究和对生存本质的理解。
对作者来说,通过刻画暴力场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人性中的本质。
《血色苍穹》就是一部非常好的暴力美学作品。
这部小说中描写的几乎每一场战斗,都是血腥的、残酷的,但作者却通过这些场景,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对和平的渴望。
原来那些生命在无止境的战斗中化为一滩血泊,失去的并不只是人的生命而已,它还包括着人们想要守护的一切。
在小说《1984》中,暴力美学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专制国家中的世界,暴力和强权无处不在。
在小说的情节中,暴力手段被用来镇压言论自由,被用来对付思想异端。
小说中的这种暴力手段让读者感受到了专制政权对人民造成的严重打击,也让读者们反思起自身对这种打压的态度。
暴力美学作品中的描写并不都只是血腥暴力。
在一些作品中,暴力层面也被拓展至精神暴力。
《追风筝的人》、《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作品,通过描述角色之间的情感冲突、内心挣扎,来呈现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虽然没有大量描写具体的暴力场面,但读者在这些作品中却能感受到生活中各种暴力的残酷性和伤害力,这也恰恰是暴力美学在小说中所带来的特殊魅力。
当然,在使用暴力美学描绘时,小说作者必须注意避免过犯轻佻或刻意渲染暴力描写,使其带有明显的煽情成分。
论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兼论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
论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兼论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一、本文概述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语言,逐渐成为当代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美学风格不仅赋予了电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还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对暴力行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现象,并兼论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
我们将对暴力美学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探究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电影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
同时,我们还将对暴力美学电影的主要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
通过对电影文本的深入解读和观众接受心理的剖析,我们将揭示暴力美学电影如何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审美体验,引导观众重新审视暴力行为,并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我们将对暴力美学电影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进行评估和反思。
在肯定其艺术成就的我们也将指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争议,以期对当代电影创作和审美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暴力美学电影的分类与特点暴力美学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其分类和特点在当代电影中尤为显著。
在分类上,暴力美学电影可以分为动作片、警匪片、武侠片、战争片等。
这些类型电影在展现暴力场景时,都具有一定的美学追求和艺术表现力。
动作片中的暴力美学主要体现在高速追逐、激烈打斗等场面中。
通过精准的剪辑、动感的音乐和紧张的节奏,使得暴力场面更加震撼人心。
警匪片则更注重暴力场景与人物性格的塑造相结合,通过暴力行为展现人物的复杂心理和情感冲突。
武侠片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其暴力美学体现在华丽的武打动作和独特的武侠世界观中。
通过运用武术元素和特效技术,将暴力场面转化为一种视觉盛宴,使观众在欣赏武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暴力所带来的震撼和冲击。
战争片则通过对战争场景的再现,展现了暴力美学的另一种形式。
战争片中的暴力场面往往更加残酷和血腥,通过对战争的真实描绘,使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从而引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就是暴力形象的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表达。
乐曲的美学体现于旋律与节奏,图像的美学体现于构图与色彩,舞蹈的美学体现于肢体变化。
从美学角度来说,暴力应该是和美不相容的,不过暴力却又可以和力量联系到一起,而力量美恰恰又是人类所欣赏的。
从古典时代的各种健美的雕像到如今各种体育比赛,都表达着人类对力量美的赞许和追求。
暴力美学就像烟花,烟花绽放的瞬间那绚丽的光彩足以让人陶醉,而并不会在意这光彩是来自于一次爆炸。
但是普通的爆炸就不会让人产生“美”的享受。
暴力美学和暴力的区别也正像这样。
暴力美学是这样的:1.尽可能减少人观看暴力行为产生的不适感;2.尽可能让人从暴力行为的展现中获得力量美的享受。
减少人们观看暴力行为产生的不适感,这是暴力美学首先要做的,通常要达到这种目的,通常采取的手段有:1.给主人公的暴力行为一个正当的理由,比如主人公背负国仇家恨血海深仇,或者给影片设置一个无恶不作天怒人怨的大反派。
2.通过一些手段来分散观众注意,淡化暴力的概念。
比如,把主角设定成一个美女或者选一个风景靓丽的地方拍摄打斗场面,或者以物品的破坏来代替人体的破坏(主角把反派摔到桌子上,桌子碎了),或者放点象征和平的白鸽子。
减少不适感是远远不够的,暴力美学还要力求展现力量美。
比如:像李小龙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那样给主角设计干净利落的打斗动作。
又或者像《红番区》里成龙从一座楼跳到另一座楼的镜头,一个镜头放三遍,还有如当年甄子丹的《叶问》的金典台词:“我要打十个。
”那样的夸张手法等等。
暴力美学,通俗的说就是,弱化电影的价值观、道德观,而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其形式美感,比如打斗、暴力、血腥、黑暗等等,刺激观影者的肾上腺素,即使很多场面在现实中极其不合理都能轻易接受。
暴力美学总结
暴力美学总结1. 引言暴力美学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在电影、建筑、音乐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综合各个领域的案例,介绍暴力美学的概念、特征以及艺术家们对其理解和运用。
通过对暴力美学的总结与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2. 暴力美学的概念及来源2.1 暴力美学的定义暴力美学是一种追求视觉、声音或情绪冲突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通常表现为一种对视觉、声音或情感的强烈冲击,能够引起观者的心理共鸣和深思。
暴力美学并不是对暴力行为的赞美或者鼓励,而是通过暴力的表现形式来传达一种情感或思想。
2.2 暴力美学的起源暴力美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的战争艺术和悲剧表演。
当时,古希腊人通过悲剧表演来探讨战争和人性的冲突,展现了暴力和美的结合。
随后,在20世纪,暴力美学逐渐在电影、音乐、绘画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 暴力美学的特征和表现形式3.1 暴力美学的特征暴力美学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艺术家通过对暴力的表现形式进行变形和夸张,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暴力美学通常具有视觉、声音或情感上的冲突,能够引起观者的强烈情绪共鸣;•暴力美学常常探讨人类暴力行为的根源和影响,引发观者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思考。
3.2 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暴力美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电影中,通过激烈的动作场景、暴力冲突的描绘和视听效果的夸张呈现,营造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氛围;•在音乐中,通过高强度的节奏、嘶吼的歌词和激烈的音乐表现形式,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在绘画和摄影中,通过暴力场景的描绘、人物情绪的表现和色彩的运用等手法,创造出一种冲突和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
4. 著名艺术家对暴力美学的理解和运用4.1 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昆汀·塔伦蒂诺是暴力美学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
他的电影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暴力美学的元素,如《低俗小说》中引人注目的暴力场景和《无耻混蛋》中的视觉冲击等。
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
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导言当我们谈论“暴力美学”时,往往会引发一系列争议和讨论。
这是因为暴力作为一种处于道德边缘的行为,很难与美学相提并论。
然而,在一些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暴力元素的存在,并且很多人对这些作品产生了敏锐的美学感受。
本文将探讨“暴力美学”的本质和美学意味,并试图解释其引人入胜的魅力。
一、暴力美学的定义与特征1.1 定义“暴力美学”是一个相对而言十分模糊的概念,其定义因人而异,难以固定。
从字面上看,它似乎是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融合在一起。
暴力往往与恐怖、血腥、恶意和破坏等负面的观念相关联,然而,美学则倾向于与审美、和谐、美感和艺术享受等积极的方面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意义上,暴力美学可以被理解为将暴力元素融入艺术作品中,以某种方式产生艺术创造力和美学价值。
1.2 特征暴力美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它在形式上具有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暴力的描绘往往充满了恐怖和冲突,能够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暴力美学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以及对人性、生死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暴力作为最原始、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与人类情感存在紧密联系。
通过表现暴力,艺术家可以激活观众的情感,并引发对于生存和人性的一些深刻思考。
最后,暴力美学往往使用了一些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观众对某种美感产生体验。
二、暴力美学的本质2.1 艺术的摄取力所谓“艺术的摄取力”,指的是一种强烈吸引人的魅力,使观众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去。
暴力美学正是通过艺术的摄取力来吸引观众并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在某些作品中,暴力元素常常以一种非常直接和强烈的方式呈现,引发了观众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这种艺术的吸引力既源于作品对于暴力的真实再现,又从不同观点的多角度解读中体现出来。
2.2 分析社会问题暴力美学也常常以一种批判的方式,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倾诉。
艺术家通过暴力元素的运用,刻画出当下社会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唤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浅析中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浅析中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暴力是人的本能,是人类在自然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存手段,是保护自己、获得食物、获得配偶及保护后代的一种必然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人类的很多艺术都是起源于本能,食物的需求孕育了美食艺术,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捕食的本能演变为现代的体育运动,而暴力也在艺术尤其是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生长土壤。
一、暴力美学美学论述的是美和美的事物。
将“暴力”和“美学”结合在一起,可源于古希腊时代,暴力美是对人类力量的肯定。
暴力是人的一种本能,佛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质有着一种建设和破坏的双重快感的“双重”特性,而且不相互排斥。
暴力一直遭到大众的厌弃,因为人们渴望和平生活。
然而,表现暴力的文学却很有市场,从《水浒传》到民国时期兴起的武侠小说热,可见一斑。
现代社会中,“暴力”的字面意义中包含了不公正时的反抗或者利益的争夺。
心理上的不平衡直接导致生理上的抗击。
生理上的获胜或最终结果的优势宣泄了冲动,产生心理上的快感。
这种快感表就是暴力所带来的美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香港吴宇森等导演发展并成熟起来“暴力美学”动作电影,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重要的艺术形态,并形成“暴力美学”的定义。
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电影中,都是仅从道德层面出发将暴力当成一种对社会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而这些限制是与当时电影中暴力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的。
吴宇森使得以暴力为题材的影片不再被当成是“暴力影片”来看,因为他从全新的角度审视暴力:武打动作、刀来剑去、杀戮枪战,都可以形式化地展示出来,给人纯粹的审美上的满足。
它的内在审美态度是一种游戏的审美态度。
暴力电影中的摒弃表面社会评判和道德劝戒、动作的诗意浪漫化、形式上极度夸张等一系列的变化是在香港完成的。
《英雄本色》、《新龙门客栈》、《变脸》等影片都是暴力美学的代表性作品。
暴力美学其实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
它意味着电影不再提供社会楷模和道德指南,也不承担对观众的教化责任,而是只提供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
浅论暴力美学
浅谈暴力美学----以暴力美学电影为例暴力美学一词的由来,有待考证,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
它主要在官感上,使暴力以美学的方式呈现,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具体的不舒适感。
今天我就来浅谈暴力美学这个有点奇怪却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一什么是暴力美学那到底什么是“暴力美学”?如果要探源的话,“暴力美学”一词最先出现在对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作品的评论中,吴在拍摄动作片时擅长利用慢镜头、音乐、鸽子、羽毛等美化暴力镜头。
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郝建将“暴力美学”定义为“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
”。
如果我们从动作片、枪战片、战争片这类类型电影来看,“暴力美学”的版图会更加的广阔。
二暴力美学为何为出现暴力美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很多方面的原因促使了它的出现。
1. 从心理原因上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的暴力情节是与生俱来的, 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消解或消失, 在我们这样一个和平而且法制化的社会中, 人类的这种暴力的欲望不可能像以前一样能够进行私人的决斗或者通过国家战争这样一个暴力机器或者其他法律所不允许的形式宣泄出来, 因而暴力的压抑很难得到充分的释放。
暴力美学电影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样一个空白, 电影中情节可以随意编排,极尽曲折血腥, 故事延伸至遥远的史前都是可以的。
大到场面宏阔的古代特洛伊战争, 绞肉机似的二战, 惨无人道的屠杀, 小到杰森斯坦森超人般打斗, 黑帮的聚众斗殴,人们利用电影这种媒介都可以如实地或者夸张地再现这些暴力场景,观众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内心压抑着的暴力情结与电影制的现实产生共鸣, 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 主观意识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深入进去,。
主人公的每一次打斗或者战争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在无形之中使观众产生一种心理观照,暴力的压抑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减压释放。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在电影艺术中,美学与暴力的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其中,杂耍蒙太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手法,更是将这种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
本文旨在探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之间的关系,并从杂耍蒙太奇的角度出发,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二、美学的暴力美学的暴力,指的是在电影艺术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手段,将暴力元素以美学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呈现方式往往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从而达到艺术上的震撼效果。
在电影中,美学的暴力往往被用来表达一种深层次的主题或情感,同时也能够引发观众对于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三、暴力美学暴力美学则是一种以暴力为主题的电影风格,通过大量的暴力元素和场景来构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这种风格往往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探讨一些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
然而,与美学的暴力不同的是,暴力美学往往更注重暴力的表现和呈现方式,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美学手段。
四、杂耍蒙太奇与美学的暴力杂耍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手法,常常被用来构建复杂的电影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美学的暴力的呈现中,杂耍蒙太奇被广泛运用。
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切换,以及音效、光影等手段的配合,将暴力的场景以一种更具冲击力和表现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同时,杂耍蒙太奇还能够通过剪辑和组合不同的画面和声音元素,来构建一种独特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从而增强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五、杂耍蒙太奇与暴力美学在暴力美学的电影中,杂耍蒙太奇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运用杂耍蒙太奇的手法,将暴力的场景和情节以一种更具表现力和冲击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构建一种独特的电影风格。
同时,杂耍蒙太奇还能够通过剪辑和组合不同的画面和声音元素,来强化暴力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从而引发观众对于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六、结论综上所述,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都是电影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法。
而杂耍蒙太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手法,在两者的呈现和表达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暴力美学
浅谈暴力美学最近几天,网络上流传着一段视频,是一名年纪在四十岁上下的男子站在楼顶,想要跳楼,楼下的道路上堵满了围观的人群。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人群中发出这样的声音:“快跳啊”、“这人这么磨叽呢”、“跳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我不敢轻易地去判断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声音反映出社会道德的沦丧、人情冷漠,还是大众对于某个人隐约不可见的暴力。
这样的情景让我想起我们传统孔孟思想的背后隐藏着惊人的暴力美学。
在古代给犯人行刑时,是会有很多人围观的,这些围观的人是亲眼目睹整个暴力被合法地执行的过程。
记得在以前看过的鲁迅小说里就有过这样的描述,阿Q喜欢跑出去看执行死刑、砍头的过程,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将砍头当作是一场好看的戏。
每当知道有人在什么地方要被砍头了,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精神,早早地起床,快乐地跑去看砍头,也许平时生活里也不会那么早起。
如果看到犯人有表现出害怕、腿软、尿裤子,围观的人也会笑他,也说些“别怕、别怕”、“砍头不过是碗大的疤”之类的话。
不难从这样两个不同时代的不同情景中发现相似的东西,就是一种合法的或隐约无形的暴力和观众反馈结合成的暴力美学。
“暴力”这个词,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是个不好的、不愿提及的字眼,它带有某些的残酷性。
我们所受的是孟子所提的“性本善”,即人的本性是向善的。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之相反的一派是荀子,他则主张人性本恶,所以才需要那么多的道德和禁忌去限制约束人的行为。
在今天,孟子的性善论仍然是社会的主流,但他对于人性中的恶认识不够,对暴力探讨的太少,这部分被掩盖的太多,使得我们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善的反面。
我想正是这样的因由使暴力得以延续,在社会上出现负面事件。
但暴力会因为掩盖或无视而消失吗?我不认为会。
我们传统中的性善论是避开人性恶的部分,追求完美人性,可实情却恰恰相反。
当人性中那微小角落里未被触碰的恶一点点的累积,到无法承载的时候,它就会突然爆发,就会有各种含有暴力的事件出现。
其实,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几乎所有的行为都可能与暴力有关。
如何看待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如何看待当代电影艺术中的暴力美学——以影片《忍者刺客》为例摘要:“暴力美学”指起源于美国并在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风格,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吴宇森为代表,其后北野武,昆汀塔蓝提诺等人在电影中逐渐运用并探索出来的一种电影的表达形式。
本文主要对于暴力美学的概念做相关阐述并结合相关影片分析其摄影风格,同时结合暴力美学的发展过程,在引导暴力美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并探索暴力美学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最后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浅谈该如何正确看待暴力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1.暴力美学及暴力美学电影1.1暴力美学的产生爱森斯坦最早是在1923年《石式左翼文艺战线》上提出“吸引力蒙太奇”的理念。
其理论依据包括俄罗斯的形式主义,列宁的电影工具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美国的蒙太奇技巧和方法。
吸引力蒙太奇的主要思想,就是使用离开现实的,脱离情节的画面元素和组接方法,创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意明确的电影文本,以此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观念。
暴力美学就是由吸引力蒙太奇发展而来的一个技巧论形式美学概念,它提供的是种纯粹的审美判断。
郝建在《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一文中对暴力美学的释意如下:“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杀戮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美丽炫目的程度;有的时候,导演还故意用暴力,血腥的镜头或者情景来营造一种令人刺激难受的效果。
最初,这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术语,而是从形式感出发的批评术语。
”主要是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1)暴力美学起源于美国,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香港发展成熟,以吴宇森为代表,其后北野武,昆汀塔伦蒂诺等一些导演将暴力美学发挥至极致,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审美视角,即“东方美学视角”。
1.2暴力美学电影暴力美学电影的特征为创作者在电影的打斗场面中运用后现代的手法,将其消解成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或者玩笑;或者将其符号化,作为跟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
“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
“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暴力美学”(Violent Aesthetics)是一个在当代艺术中被广泛讨论和应用的概念。
它指的是艺术作品中以暴力为主题或表达手法的美学效果。
虽然“暴力美学”常常引发争议和不同的观点,但是它无疑是一种让人们思考和反思的力量。
首先,我们来探讨“暴力美学”是如何通过形式感营造来影响观众的情感和思维。
当艺术家运用暴力元素时,他们通常通过色彩的鲜明对比、线条的强烈对比和形状的扭曲变形等形式感效果来表达暴力的力量和冲突。
这种形式感的营造使得观众在直观感受到暴力的威力的同时,也在情感上受到了冲击。
比如,在电影中,暴力场景往往会通过快速剪辑和震撼人心的音乐进行强化,增强了观众的紧张感和震撼力。
观众受到的情感刺激和体验,常常会引发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其次,暴力美学触发的心理机制值得关注。
暴力作为一种原始的生存方式和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暴力往往有一种莫名的兴趣和好奇心。
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暴力元素,往往能够激发观众对这种原始情感的共鸣和共振。
同时,暴力美学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压抑和潜意识的恐惧。
通过这种方式,观众可以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刺激和冒险。
然而,社会认识对于“暴力美学”的态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审美领域,人们对“暴力美学”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一方面,一些文化中与暴力相关的符号、角色以及历史事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艺术作品的呈现,可以反映和挑战这些认知模式,促使人们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重新思考。
另一方面,社会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于“暴力美学”的接受度。
当社会环境中存在较多的暴力事件或者社会压力大时,人们可能更容易接受和获得一种情感解禁的心理满足。
然而,即便暴力美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引发文化和历史的反思,也不能忽视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争议。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有多可怕郝建一、“暴力美学”与“美学的暴力”“暴力美学”是个新词,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最初似乎是香港的影评人用起来的。
这个词有它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与“暴力美学”相关的一类作品有共同特征,那就是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
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美丽眩目的程度;有的时候,导演还故意用暴力、血腥的镜头或者场景来营造一种令人刺激难受的效果。
电影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从来不是暴力美学的关注热点。
至于电子游戏对暴力内容的表现,我看它在心理学上的根本机制与电影的表现有共同之处,即都根植于人内心的欲望;那就是人类天性中的一对矛盾但是紧密相伴随的心理情结:对死亡的恐惧和攻击的本能。
但电影与电子游戏与“暴力美学”的关涉方式还不同,在电影里,“暴力美学”是一种纯形式感,它并不激发观众的主动性,即观众的审美参与的主动性是有限的。
而人们玩游戏的过程有反馈和动作,这也许更能体现出一种主动的心理状态。
“暴力美学” 是起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
就英、美电影而论,有一些作品可用来描述这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的发展轨迹:1967年阿瑟.佩恩导演的《邦尼和克莱德》,1969年萨姆.佩金.帕导演的《野蛮的一伙》,1971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发条橘子》,1976年马丁.斯科西思导演的《出租车司机》等。
如果论及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具有电影史意义的风格形态的成型和完全发展,则应将焦点聚集到香港的电影人和创作。
就“暴力美学”改变现实形态和营造强化的视觉、听觉形象来说,其技法上的远祖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爱森斯坦爱森斯坦1923年在《左翼文艺战线》上提出“杂耍蒙太奇”(近年被准确地译作“吸引力蒙太奇”)的理念。
他把电影视为表达主题思想和阶级观点的手段,而且他说电影只能用于这种“宣传、鼓动”。
“杂耍蒙太奇”明确地表现出一种哲学和历史判断的教条式绝对自信,并导致作者在认识论上的过于强横的权威性。
论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兼论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
2、象征主义:通过象征手法,将暴力具象化,以此来表达导演对社会问题 的深度挖掘。
3、诗意化处理:对暴力场景进行诗意的处理,使原本冲突和紧张的场景变 得更为柔和、唯美,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
三、暴力美学在当代电影中的应 用
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例如,《黑客帝 国》、《杀死本·拉登》等影片中,都大量运用了暴力美学的元素。这些影片通 过富有创意和冲击力的暴力场景,传达出导演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对现实世界的 批判。
总的来说,暴力美学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复杂的角色。它既有可能引发争议 和批评,也有可能在恰当的情境下成为一种有力的表达工具。无论如何,它都是 电影艺术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对于我们作为观众来说,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 度,欣赏电影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他们所探索的人性边缘。
参考内容二
标题:暴力影像的诗意狂欢—— 论当代电影的暴力美学
然而,也有人认为暴力美学是一种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认为暴力美学 将日常生活中无法被接受的暴力场景仪式化,从而将其转化为一种视觉享受。这 种表现形式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并探索了人类情感的边缘。此外,暴力美学 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类的潜在恶意。这些元素在许多情况下都是电影故事 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暴力美学的运用在电影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如何在创作中合理运用暴力美学,使其发挥出最大的艺术效果,同时 避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未来电影创作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谢谢观看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影响和意义。尽管存在争议,但暴 力美学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无可否认的。它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 探索了人性的边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类的潜在恶意。它也赋予了电影作 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尽管有人可能对这种表现形式持有异议,但这 也说明了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正如一句经典的台词所说:“艺术是自由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暴力美学
【内容摘要】:暴力,这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解释是:政治学名词,不同政治利益的团体,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协调彼此的利益时,常会用强制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称为暴力;第二种解释是:泛指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的强暴行为。
而我们这里将暴力和美学联系在一起的暴力美学,有了新的含义,那新的含义便是:暴力美学是人们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的表现手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的一种电影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关于暴力美学的几个方面:一、暴力美学的产生;二、暴力美学的体现;三、暴力美学的风格。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风格
一、暴力美学的产生
暴力美学一词的产生,还在进一步的考证之中,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
暴力美学不知道是谁最先提出的,但这个定义却广泛用于现代的电影,成为了一个流派,最终成为被世人接受的固定名词出现在各种影评之中。
“暴力”的基本含义是:强制的力量。
暴力,是人类的本能,它是一种轻而易举的行动,也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坚持。
暴力也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由表现暴力而发展上升为一种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一词的由来,有待考证,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近年来所谓"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在中国的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①它发掘出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眩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当然,暴力美学的发展也是分了不同方向不同类型的,有的是用火爆的枪战和流血冲突来刺激视觉。
二、暴力美学的体现
毫无疑问,暴力美学的称得上暴力美学大师的是——吴宇森。
善于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像在他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白鸽”、“教堂”都是美好的象征。
2008年因《赤壁》一片引发社会关注。
吴宇森说,他最想透过演员的嘴说的一句话是“我失败了三年,一直在等一个机会,我一定要把我失去的东西拿回来。
”这句台词出现在1986年的《英雄本色》中。
在《英雄本色》里,吴宇森倾诉了他自己的愤懑,把他个人的悲愤和观众的情绪紧紧连接为一体,释放出了惊人的感染力,奠定了他其后强烈、残酷又感伤的电影风格。
他的崇拜者也日渐超出香港,遍及世界。
在2008年的《赤壁》中,吴宇森仍然希望他的原则能一以贯之,把他对人类情感的见解融入600年前的古典名作中,并附着在1800年前的三国人物身上。
在他的观念中,无论古今中外,人类的尊严和梦想、美好的友谊和爱情,不应该是有任何区别的。
虽然在中国的影视屏幕上,对《三国演义》的诠释从未停歇,但这种要将现代人类的普遍情感融合进去的努力,在吴宇森之前从未有过。
也许多半正是因为这样的尝试,让略显生涩的情感表达和人们根深蒂固的三国印象起了冲突,也令《赤壁》这部电影毁誉参半。
但他脱离乖戾、疯狂、残暴的远古英雄意气的念头,追求一种全新的视野并不惜代价将其实现的勇气,是他站在时代前端的证明。
而最经典的还是在《变脸》中的一段戏,警察杀入黑帮巢穴展开突袭行动,而黑帮也奋力反击。
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惊吓,一位黑帮成员把耳机戴在小孩子的头上,然后就是镜头与音乐的蒙太奇剪切,一边是悠扬的音乐、天真的孩子,一边是血腥暴力的枪杀,人被子弹打的浑身乱抖。
可以说正是这种反差美使老吴的暴力美学显得尤为醒目真实。
我在这里要论说的,就是暴力美学体现更直观明显的层面——视觉效应.而来说明这个层面最好的材料,首选就是电影中的暴力了.现代电影中必不可少暴力因素.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暴力"一词所做的基本含义的解释是:强制的力量,那么我们联系到银幕上的内容可以得知,事实上广义的所谓"电影暴力",并非仅仅是残酷的表现血淋淋的肉体摧残的情节,恰恰相反,那只是较小的一个部分,而更多内容的譬如动作片中很多的打斗。
警匪片中的武装如《007》,伦理侦探片所表现的谋杀疑案如《本能》等等,都可以算是一种暴力.暴力在这里是一种动感的体现,力量的突现,它又是如何能在当今的电影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分量,以至于连纯粹的言情片中也往往不免要加上一小部分紧张的暴力情节作为节奏和内容的平衡协调的呢。
事实上暴力如此普遍的存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比如余华,比如他的《兄弟》,又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受人关注的作品之一————《白鹿原》,都有对暴力美学的文字阐释。
然而暴力美学首选的表达方式还是“电影”。
“电影暴力”,并非仅仅是残酷的表现血淋淋的肉体摧残的情节,暴力在这里是一种动感的体现,力量的突现。
连纯粹的言情片中也往往不免要加上一小部分紧张的暴力情节作为节奏和内容的平衡协调。
暴力美学的风格
各国的暴力美学风格不同。
如果说香港的暴力美学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风格,那么日本的就是深刻严肃的。
他们力求使人们在看完电影后进行思索————是什么导致了人们自相残杀互相伤害?日本暴力宗师北野武喜欢用瞬间爆发的暴力,有一种独特的运动美感。
其中的男主角总是在瞬间出手,以极大的暴发力量打倒或打死对方,而在此前后男主角则以沉静、冷酷的形象示人。
其无论是警察,或黑社会老大,都是铁骨柔肠式的人物,在片中显示出细腻、纯善的一面。
北野武总是喜欢将暴力神圣化,快且准出手的形象,夸张骟情的音响声效,显示了日本民族深远的情色、暴力的文化底蕴,其代表作《花火》中,瞬间的暴力与静态的彩色漫画相互穿插,映衬,将暴力表现出一种深刻、凄艳的美。
在深作欣二导演的《大逃杀》中,北野武出演了主要角色。
影片整全充斥了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与初中生男女的稚嫩、单纯成鲜明对比,而片中最能体现暴力
之美的是片尾一幅关于杀戳的卡通画。
众所周知,卡通画原本是一种给儿童观看的可爱、诙谐的东西,但加入了暴力的内容则有一种奇异震撼的美感。
画面中稚拙的少年形象,绚烂的色彩,表达的却是死亡的内容。
这些可爱的形象,除了一个幸存者之外,不是头断,就是肢解,血花飞溅,身首异处。
导演用稚拙可爱的形式表达惊悚血腥的内容,倒别有一种怪异的审美含义。
直到后来出现的《座头市》,②用一个盲剑客的杀戮,再次体现了日本式暴力美学的怪异和独特的魅力。
这种将暴力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使暴力本身上升为一种美感,也体现日本电影美学与别国的不同之处。
当代美国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倾向于消解暴力的本意,使暴力玩笑化、游戏化。
美国呈现出的又是另一种风格。
在昆汀·塔兰蒂诺的影片中,导演不再为暴力而暴力,而是抽离其本来意义,将其彻底改变为一种游戏,一种日常生活状态。
电影不再存在于观者的视线中,而游离于视线之外。
昆汀·塔兰蒂诺在《低俗小说》中,将暴力玩笑化、平常化,黑社会杀手祖在杀人之前抢对方的早餐吃,并顺便讨论一下哪家的汉堡好吃,而且还会十分严肃地引用圣经哲学来教育对方;一对青少年突发奇想要劫餐厅,在犯罪老手的指点下满意而去;另一个杀手文森,刚刚让观众有了点好感,就被人随便地杀掉了;而祖与文森遇到了摆脱不掉的大麻烦,只因为文森持抢走火,杀掉一个毫不相干的人。
在《低俗小说》里,暴力的存在没有它自身的意义,在杀人的电子游戏,逼真的暴力电影,和犯罪实录的电视采访己泛滥的今天,观者对暴力已经麻木,昆汀·塔兰蒂诺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并以戏谑、调侃的语气拍了这部电影。
参考文件:
1、《电影美学》,胡安任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2、《电影美学分析原理》,王志敏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