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第八章 案例 中海油购并优尼科公司
曲折之路: 根据国际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在完成正式交割前任何竞争方都可以再 报价。只有在美国证交会批准之后,优尼科董事会才能向其股东正式发函, 30天后再由全体股东表决。在发函前如果收到新的条件更为优厚的收购方案, 仍可重议。 中海油宣布收购优尼科的当天,标准普尔考虑到该集团激进的融资规模 超出了当时评级水平的财务比率范围,将中海油及其子公司的评级列入了负 面的信用观察。 中海油报价后的第一天,美国国会能源商业委员会主席致信布什,表示 了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担忧,称其对美国能源和安全构成明显威胁,要求 政府确保美国能源资产不出售中国。 随后出现的一系列阻碍,让中海油的海外收购之路举步维艰......
并购各方的背景资料
(1)中海油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是中国海立,2001年2月27日和28日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 市。2001年7月,股票入选恒生指数成分股。中海油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海上石油和天 然气生产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油气勘探及生产集团之一。公司主要业务为勘 探,开发,生产和销售海上石油和天然气。 截止2004年12月31日,中海油公司拥有净探明储量约22亿桶油当量,全年平均 日产量达382513桶油当量,集团拥有员工2524名,总资产约为941亿人民币。 (2)优尼科公司 优尼科石油公司是一家以上游原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的公司,总部设在美国 加州,距今已有115年历史。优尼科目前业务包括北美和国际原油及天然气开发,物 探,天然气及管网建设,贸易,采矿以及房地产等。其中上游业务是优尼科公司的 主营业务。优尼科公司在美国石油天然气巨头中位居第九,近两年其市值低于同类 公司的20%左右。截止2004年底,公司总收入为82.04美元,净利润为12.08亿美元, 公司总资产达131亿美元。
思考题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报告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目录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1)摘要 (3)关键词 (3)前言 (3)1.并购三方概况及参与并购的原因 (4)1.1中海油概况 (4)1.2优尼科公司概况 (4)1.3雪佛龙公司概况 (5)2.简要并购过程 (5)3.并购失败原因分析 (6)3.1政策政治阻力 (6)3.2融资方式单一 (7)3.3企业竞购时机不当 (7)3.4缺乏跨国并购经验 (8)3.5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不透明 (9)4.经验教训 (9)4.1关注东道国的政策,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东道国的沟通 (9)4.2. 融资主体多元化, 灵活选择并购方式 (10)4.3. 必须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 (10)4.4.充分利用舆论媒体赢取国民支持 (11)4.5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 (11)4.6. 政府的鼓励和保护政策 (12)5.总结 (12)参考文献: (13)摘要本文以并购当时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状况为背景,通过对中海油、优尼科和雪弗龙三方慨况、参与并购原因及过程的分析,总结出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出一些经验教训,为以后我国石油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国并购优尼科中海油前言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严重不足。
据2003年BP石油公司的统计,在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于第11位和第10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真实GDP以平均每年8%~10%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石油的消费量以每年7.5%的速度增加,但是中国国的石油供应年增长率仅1.7%[1]。
我国石油企业顺应时代的浪潮,抓住机遇,实现“走出去”与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协同发展,充分吸取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中的教训,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用率,从而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石油供应紧的局面。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1.并购三方概况及参与并购的原因1.1中海油概况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于1982 年在成立。
中海油公司并购案例分析-新 - 副本
二、中海油 并购动因
四、中海油 并购尼克森--成功案例
三、中海油 并购优尼科--失败案例
2
一、中海油公司简介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3
Introductions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总公司”或“集团”) 是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属的特大型国有企业, 也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公司成立于1982年,注册资本949 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北京,现有98750名员工。董事长:王宜林
4
业务纵览
5
二、中海油并购的动因 经济自主权 国际地位
通过跨国并购,极 大地提高了跨国企 业母国的国际地位 ,使其在世界经济 体系中占据着中心 地位,石油行业不 同于一般制造业,作 为战略性资源的相 关行业,石油行业海 外战略的动因有其 明显独到之处。
6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 一般动因可以归结为: 寻求市场机会、绕开 贸易壁垒、跟踪先进 技术以及获取原材料 四个方面,来获取在 世界石油经济体系中 最大的经济自主权。
18
五、启示与对策分析
◆“入乡随俗”:遵从当地的企业文化,熟知当下的宏观大背景认真 了解被收购对象所在国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等.
◆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中海油没有必要为政治因素多花 钱,仍可以从其他地方寻找资源;收购优尼科失败但正确:中海油急流 勇退是明智之举,退出竞购对中海油来说是好事. ◆ 中海油最后放弃收购优尼科也是认识到提价对于消除美国的政治 敌意也毫无帮助. 在收购优尼科失败后。中海油建立以下对策与分析
19
对策分析
20
并购成功原因
1.国际能源环境发生了变化。
2.全球经济疲软显然有利于并购。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摘要跨国并购是并购在概念外延上的拓展,是并购在空间上的跨越国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并购几乎成为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常态,跨国并购已成为FDI的主流方式。
本文以中海油跨国并购美国优尼科为主线,深入分析了中海油跨国并购的背景和动因,从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获得启示。
并且对中海油跨国并购的失败作了进一步的解析,得出政治和政策障碍,竞购时机不当,缺乏跨国并购经验以及政企间不透明关系正是其竞购失败的原因所在。
文章总结了中海油跨国并购失败的教训,指出必须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加紧培养跨国并购人才,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来加强企业跨国并购的竞争力,并对其他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并购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中海油优尼科Abstract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 which has led to the transnational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from home to abroad are the extension of M&A. At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ross-Border M&A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activ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main theme of FDI.This thesis, mainly based on the Cross-Border M&A of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CNOOC) explains the content of this case, meanwhile, it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Cross-Border M&A of CNOOC. Referring to a lot of parts, such as incentive of the Cross-Border M&A, target getting, target estimating etc. together with the problems arising during the course of M&A, it trie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further to find out some revelations of this Cross-Border M&A, and last with the aid of correlative theo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and to give some advice to Chinese Cross-Border M&A.[Key Words] M&A ;CNOOC;Unocal Corporation目录1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的背景和动因 (4)1.1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背景 (4)1.2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动因 (5)2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的过程和结局 (6)3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分析 (7)3.1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和政策障碍 (7)3.2企业选择的竞购时机不当 (8)3.3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经验 (9)4.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 (10)4.1做足政治风险评估 (10)4.2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 (11)4.3学习和探索具体的操作经验和技巧 (11)5 对其他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并购的启示 (12)5.1启示之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是一条新路径 (12)5.2启示之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是一把双刃剑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并购已成一种趋势。
中石油、中海油跨国收购的异同与成败原因分析
中石油、中海油跨国收购的异同与成败原因分析摘要:中石油成功收购pk公司与中海油失败退出优尼科,从表面上看这两起并购事件本身没什么直接联系,加上这两家石油企业的竞争对手和所选择的环境似乎也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但如果我们进一步仔细观察与分析就能够在这两起并购中找到一些相通的问题,而这两家企业具体处理问题手段的不同以及政府外交博弈所显现的力量,最后中石油与中海油一胜一败的命运都值得我们深入去思考。
关键词:中石油中海油异同成败原因一、行业背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实力强大的跨国石油公司通过跨国投资,极大地提高了跨国企业母国的国际地位,使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中心地位。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伯格说的那样:“没有一个美国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通过跨国并购,原来强大的跨国公司更为强大,甚至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霸主,从而控制了该领域,也因而使得其母国在该领域成为世界的枢纽国家(郑睿臻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洋石油开始大规模开采。
近年来,由于油价、市场、贸易等影响,尤其是欧美严格的环保要求,迫使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紧缩本国石化生产,而转向在资源国家或拥有广大市场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和合资办厂。
而我国国内发展状况良好,国务院提出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包括扩大投资、加大国有企业投资力度等,支持国民经济稳定的适度快速增长。
对石油行业发展战略见图1。
从公司内部看,中石油经过两次大重组及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已具备了加快推进跨国企业集团建设的现实基础。
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和供应企业,中石油资产总额已于2011年底超过3万亿元,在全球500强排名第6位,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第5位。
海外业务由单一合作开采转入到风险勘探、油气开发、工程承包、产品出口一体化运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在美国收购企业的成功与失败
中国在美国收购企業的成功與失败作者范欽華美国智鼎顾问公司总裁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会计硕士美国注册会计师美国资产评估师协会会员前美国敬业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过去数年在美国收购的成功及失败的案例列举:(一)2005 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二)2009年腾中收购悍马:失败(三)2005年联想收购IBM 个人电脑部门:成功(四)2010 年太平洋世纪汽车零部件公司收购耐世特转向器:成功四案例成败分析:失败的案例(一)中海油案例–时机不对以及商业问题政治化。
-时机问题。
石油是随着需求有很大的价格变化的商品,在2005 年年初时,石油的价位及需求都相对的偏低,那时优尼科对于卖价并不那么坚持,而其他的潜在买主也没有这么积极。
但中海油行动不够果断,拖了半年才正式出价,造成价位及竞争优势都丧失了。
-商业问题政治化。
因为拖了半年,美国本身的买主也对优尼科的项目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在雪佛龙宣布有意向收购后,美国的国会议员及媒体就开始把这个商业行为政治化,以中海油的控股股东以及收购融资均为中国政府所支持为理由,坚持要求美国政府严格审核,以间接的方式强迫优尼科把公司以较低的价位卖给美国的买家。
(二)腾中案例-行业不对称以及不符合经济模式-对行业的不熟悉。
腾中为从事重型机械制造起家,2005 年以后才开始进入特种车行业。
公司从来就没有进入载客车领域。
当公司在2009年宣布和通用达成以1.5亿美元收购悍马车品牌后,大部分的评论都认为此项收购并不是很理想。
因为买方除了获得品牌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智慧财产权,所有悍马的生产技术,只有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同时因为买方原先不在这个行业,变成在以后的数年内,都要靠通用原来的生产线来组装,很难把成本降下来。
-不符合经济模式。
悍马车的品牌及底盘所具有的越野功能,若有专业的规划及设计,把市场定位做好并有效率的把组装线转移至中国以减低制造成本,可以在北美地区以外创造出一个很大的市场。
但要能够把悍马做如此大的改变,不是腾中独立可以做得到的。
并购失败案例
并购失败事例国外并购八大失败事例中投投资黑石和摩根士丹利2007 年 5 月,中投公司斥资约 30 亿美元以 29.605 美元 / 股的价钱购置黑石近10%的股票。
跟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直至2008 年 10 月,中投公司在黑石公司上的投资浮亏已经达到25 亿美元,浮亏为初始投资额的2/3 。
2007 年末,中投公司又购置了摩根士丹利56 亿美元面值的到期强迫转股债券,占摩根士丹利当时股本的 9.86%。
因为金融危机不停升级,摩根士丹利股价大幅下跌,交易账面浮亏30亿美元左右。
别的,中投还投资雷曼兄弟刊行54 亿美元。
的衍生债券,2008年9月受其连累被冻结资本高达中铝收买力拓经过三个多月的拉锯战 , 中国铝业以 195 亿美元注资力拓,打算将力拓的股份增加至 19%的计划终于以分手告终。
2009 年 6 月 5 日力拓公司董事会宣告撤除对2月 12 日宣告的两方合作介绍 , 力拓并为此而向中铝支付 1.95 亿美元分手费。
中铝注资力拓的计划向来成为国际财经圈关注的焦点 , 因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最大规模的国外投资 , 澳洲以及西方国家能否放行 , 是察看西方社会怎样对待中国公司走出去的一次重要指标。
中铝明显是低估了政治干涉的影响力,没有吸取中海油收买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教训。
安全投资富通2008 年 11 月,中国安全宣告斥资约 18.1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 238.7 亿元购置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供给商富通公司 9501 万股股份,约占总股本的 4.18%,成为其最大单调股东。
因为先期缺乏对富通净财产预判的经验特别是缺乏关于金融危机对西方金融机构影响的预计,这笔以前让人喜悦的国外投资,却让安全遭受滑铁卢。
就在安全收买富通后不久,富通公司砰然坍毁。
中国安全的投资最少的时候仅剩下不到30%。
TCL收买汤姆逊2004 年 7 月, TCL多媒体 (TMT)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两方合资建立TCL汤姆逊公司 (TTE) 。
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谈起——跨国并购中的产业、竞争政策
、
20 02年 l 0月,国家外汇管理局 启动了外汇管理改革试 点. 确定了北京 、 上海等 2 个省市 + 4 放松 30 0 万美元以下 的外汇审批权 , 同时允许境外企业保留利润。20 年, 0 3 国 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取消了境外投 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 回 利润保证金两项行政审批。0 5 5 又将境外投资外 20 年 月, 汇管理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地方可审批权限也提高至 l0 0万美元。购汇 、 0 换汇使得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从灰色 地带转入公开 ,从小规模的试探开始参与国际兼并与重 组。中国公司的并购由此兴起。 随着外汇管制的放松 ,国家也 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 来支持中国企业的“ 出去” 04年 l 月, 走 。20 1 国家发改委 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下发了 《 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 投资重点项 目给予信贷支持政策的通知》 根据这个通知 ,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 中国进 出口银行共同建立境外投 资信
使得 中国企业的收购行为常常被东道国舆论质疑 ,即收 购究竟是政府行为还是企业行为? 在他们看来 , 每一家在 东道国展开收购的中国企业背后都站着中国政府。在 中 海油收购优尼科过程 中,雪佛龙就指责中海油从 中国国 家控制的银行得到了低息贷款 .从而使 中海油对优尼科
收 稿 日期 :0安全和防止垄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原 因的分析 . 论述产业政策和竞 争政策对跨 国并购的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如何在跨 国并购中实现我国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 关键词 : 国并购; 跨 产业政策; 竞争政策
中图分 类 号 : 4 DF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2 06 (060 — 0 9 0 17— 0720 )3 07 — 4
从 中海油收 购优尼科谈起
中海油海外并购案例分析(成功和失败)
针对两个案例给出的对策建议
中国油气公司进行海外并购的启示
跨国并购的主要类型
行业关系
横向跨国并购
纵向跨国并购
混合跨国并购
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 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 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 企业之间的并购。目 的是扩大世界市场的 份额横向跨国并购是 跨国并购中经常采用 的形式。
世界经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石油安全的真正含义在于在世 世界油气技术突飞猛进,不断取得革命性进步,使勘探生 公司并购也是一些石油公司实现股票上市的一种有效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石油资源国为促进本国石油工业的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石油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促使石 控制目标公司往往是一些石油公司进行并购的另一主要目 界石油经济体系中获得最大的经济自主权。跨国石油公司通过 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在跨国石油公司中科技贡献率已超过60% 。 合并一家已经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不仅可以节省进行股票首 的。要达到控制目的,并非要购买目标公司100% 的股份,只 发展,逐步放宽或解除了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垄断控制,推出一 油公司必须做出选择,即规模化 ” 。上下游一体化能够进一 各大跨国石油公司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是着眼于未来 跨国并购,极大地提高了跨国企业母国的国际地位,使其在世 新技术增加了全球油气的探明储量和供应量,通过降低勘探开 次上市的大笔成本,还可以通过增发股票筹集一部分资金用于 要收购比例达到51% 就足以实现控制目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股 系列对外开放政策。许多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为振兴本国石油工 步强化石油公司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强烈波动中的抗风险能力, 竞争的战略性行动¨ ,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建立遍及全世界的 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中心地位。这些跨国公司的强势领域,也 发和加工经营成本,为石油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 新的生产投资,解决公司所面临的财务困境。中国海洋石油收 东众多且分布较为分散的公司,往往收购10% 业,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极鼓励引进外资与对外合作, 而并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便捷有效的手段。 ~20%就足以实 生产和经营网络。 正是这些跨国公司母国的强势领域。通过跨国并购,原来强大 了整个石油行业的革新和进步。新技术这把“双刃剑”一方面 购优尼科公司所看重的除了优尼科拥有的油气田潜能、庞大的 现控制目的。这样的低比例控股方式降低了收购方的成本,也 为外国石油公司资金和技术的介入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 的跨国企业更为强大,甚至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霸主,从而控制 为石油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低成本的压力, 国外市场等因素以外,有助于完成其在美国的借壳上市也是原 减少了由于股市波动而带来的风险。 了该领域,也因而使得其母国在该领域成为世界的枢纽国家, 进一步加剧了竞争。跨国石油公司以其雄厚财力和技术力量, 因之一。 从而获得了在该领域的最大经济自主权,也就获得了最大的经 充分利用地区和技术差异,在世界石油市场购买油气储量,开 济安全。 发新兴市场,促进了石油公司的跨国并购。
浅析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浅析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摘要: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背景下,垒球资产规模大幅缩水。
中国企业对海外战略性资源的渴求以及其丰厚的资金储备使得他们逐渐认识到目前通过海外并购是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极佳时机。
但是也必须意识到海外并购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包括国家政治风险、海外并购经验缺乏及并购后整合困难等等。
本文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任重道远,在此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协调统一、循序渐进,认真准备克服一系列困难的对策,不断积累经验,以长远的目光规划企业的海外战略发展蓝图。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降低,信贷状况收紧,企业利润大幅下降,大量跨国企业消减对外投资。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
2007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出金额为2.10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了44%。
而2008年及2009年的FDI骤降至1.77万亿和1.11万亿美元。
同比分别下降16%和37%。
然而,中国企业近期海外并购投资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如表l所示,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化集团、国家电网、中国铝业为代表的大型央企频频海外出手,纷纷将受金融危机冲击而资产价格大幅缩水的海外企业“揽入怀中”。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激增的原因(一)拥有更多的海外战略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决定了我国需要保有更多的战略资源。
虽然我国地域辽阔,油气、矿藏等资源储量丰富。
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保有量在世界上还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因而中国想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加强对海外战略资源的控制和占有必不可少。
从世界范围来看。
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间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资源在各国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各国政府也对资源的控制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海外并购胜经:中海油VS三一
案例Case Study对于具有政府背景的外国企业投资,特别是在电信、能源等敏感领域,任何国家的政府审批都会非常谨慎。
故此,不能因为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一件孤案,而做出盲目乐观并因此而忽视政治风险的判断,低估这种风险,就可能重蹈类似并购优尼科案的覆辙文/张金杰海外并购胜经:中海油VS三一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交易的成功,使人自然联系当年其并购优尼科的折戟沉沙;而三一重工2012年两次跨国并购中的不同结果,同样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两家企业都制造了近年来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经典案例,它们的经验与教训,对后来者一定具有借鉴意义。
中海油:从失意优尼科到牵手尼克森优尼科的交易几经波折。
按照当时中海油的预想,并购优尼科可使中海油的原油产量翻番。
当然中海油最为中意的,还是优尼科的石油资源地理分布是以靠近中国的亚洲地区为主。
尽管中海油率先有意收购,但2005年4月,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宣布以160亿美元加股票的形式收购优尼科,收购计划包括25%的现金(44亿美元)、75%的股票交换,以及接收优尼科的16亿美元债务。
中海油在6月22日发出收购要约,愿以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方式并购优尼科公司。
2005年7月20日,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司加价之后的报价,并推荐给股东大会。
无奈之下,历经40天的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一案以中海油的退出而宣告结束。
金融危机后,尼克森的经营业绩直线下滑,净收入从2008年的17.15亿加元跌至2011年的6.97亿加元,财务投稿邮箱*********************.cn公关策略优尼科交易。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失败,首先,与优尼科管理层没有达成足够的默契。
在美国朝野反对声浪中,优尼科的董事会议却没有发出在美国社会中倾向于中方投资者的声音。
其次,对美国的政治和法律环境没有做足够的了解和开展游说工作,导致政府方面有很多反对的意见。
再次,过于高调导致事与愿违。
自2005年1月6日英国《金融时报》率先发布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消息后,优尼科股价当时为40多美元,后来涨至65美元/股,且包括势在必得的过于高调表态等。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作者:田国双刘奕彤来源:《会计之友》2013年第26期【摘要】企业并购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已成为当今企业集团壮大的一种重要方式,并购的开展和实施也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议题。
2012年12月8日,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海油)收到加拿大工业部部长的通知,加拿大政府批准了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申请。
文章以此为背景,分析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战略意义,探讨并购实施的过程,希望从中得到更多企业并购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并购;资本运营;产权关系一、问题的提出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企业并购作为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演变,迄今为止,全球已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为企业并购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以此来实现企业扩张的策略也越发得到重视和运用。
关于企业并购,各国学者由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不同而所持观点各异。
企业自身的管理效率成为达成企业并购的最终内源动力,如果A企业管理效率较高,并存在管理资源剩余,那么它将会寻找效率较低的B企业,通过并购B企业,让B企业达到A企业的水平,并释放剩余的管理效率(威廉姆斯,英国)。
詹姆斯·托宾则以Q值来反映并购实施的可能性,这里的Q值是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实物资产的重置价格的比值,当Q中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的实施,依赖于国家法律和政治框架的不断完善,石油能源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一直以来也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扶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适应跨国投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
”此外,我国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与《公司法》、《证券法》相结合的上市公司并购法律的总体框架,为我国上市公司从事企业并购(包括海外并购)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中海油收购尤尼斯失败分析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案例2005年3月,中国三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之一中海油开始了与年初挂牌出售的美国优尼科公司的高层接触。
优尼科,英文名称为UnocalCorporation,是一家有一百余年历史的老牌石油企业,在美国石油天然气巨头中排位第九,近两年其市值低于同类公司20%左右。
市值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产品天然气市场开拓不够,大量的已探明储量无力开发。
在中海油向优尼科提交了“无约束力报价”后,美国雪佛龙公司提出了180亿美元的报价(包括承担债务)。
由于没有竞争对手,雪佛龙很快与优尼科达成了约束性收购协议。
6月10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了这个协议。
6月23日中海油宣布以要约价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
这是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大的一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理由是,优尼科所拥有的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资源约70%在亚洲和里海地区。
“优尼科的资源与中海油占有的市场相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根据国际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在完成正式交割前任何竞争方都可以再报价。
雪佛龙公司的收购在完成交割前,还需经过反垄断法的审查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审查。
只有在美国证交会批准之后,优尼科董事会才能向其股东正式发函,30天后再由全体股东表决。
在发函前如果收到新的条件更为优厚的收购方案,仍可重议。
7月2日,中海油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提交通知书,以便于其展开对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公司提议的审查。
7月20日,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司加价之后的报价,并推荐给股东大会。
中海油对此深表遗憾。
据悉,由于雪佛龙提高了报价,优尼科决定维持原来推荐不变。
同日,中海油认为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报价仍然具有竞争力,优于雪佛龙现金加股票的出价,对优尼科股东而言,中海油的出价价值确定,溢价明显。
中海油表示:为了维护股东利益,公司无意提高原报价。
8月2日,中海油撤回并购优尼科报价。
中海油并购失败原因分析(1)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和政策障碍是竞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对外资比较开放和自由,但外资并购毕竟不同于本国企业并购,因而这些国家政府对外资并购亦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一是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二是对外商出资比例的限制,三是通过审批制度来规范外资。
从几个个案看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调查
从几个个案看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调查企业并购的法律调查本身,是法律实践而非法律理论的产物,法律调查的具体内容也应根据企业并购实际需要来确定。
本文将通过列举并购案例,从法律实践的角度对法律调查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与评析。
一、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案,来看对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调查(一)案件始末2005年6月中海油以185亿美元要约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这个价格相对于当时该公司的市场评估价格高出了许多。
这在当时创下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史上最大的一宗并购交易。
中海油要取得并购成功,除了要争取优尼科股东的支持,打败竞争对手雪佛龙公司以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取得美国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
并购消息一公布,在美国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来自美国国会、政府以及社会舆论的各种反对声音四起。
他们认为,中海油是一家国有控股企业,有着政府背景,企业并购行为背后隐藏着国家战略目的,因为中国是一个缺乏石油资源并有着大量石油需求的国家。
美国石油公司控制的油气资源无论是在美国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美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如果并购成功,尤尼科公司控制的资源将被输往中国,这样会危及美国的石油安全。
美国众议院在中海油的收购要约发出一周后,就表决通过了一想项预算修正案,阻止美国财政部批准中海油对尤尼科的收购。
理由是尤尼科拥有的石油勘探生产、提炼技术可能会被用于军事,而中国国有控股公司在伊朗和苏丹等受美国制裁的国家从事活动,有可能将收购获得的技术出口到这些国家用于军事目的;另外,中海油的收购资金来自中国政府的优惠贷款,事实上享受了政府的补贴,属于不公平竞争。
最终中海油对优尼科公司的要约收购失败。
(二)案例调查及评析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案例表明,并购西方发达国家的油气资产经常会受到复杂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限制,特别是中国企业一般都有国有资本背景,比起其他国家更易遭到国家安全审查,能否有效应对国家安全审查往往成为并购成败的关键。
对企业并购实施国家安全审查的法律制度是一国国内法的问题,是一国对外资准入的监管方式之一,没有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存在,所以不可能有一个国际性的争端解决机制,也没有专门的国际仲裁制度。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分析
3、石油企业国内垄断,国家为大股东。融资渠道丰 富,资金实力雄厚,使海外收购兼并成为可能。 本次中海油并购资金来源为:中海油自有资金30 余亿美元;高盛、摩根大通提供的过桥贷款30亿美 元;中国工商银行提供的过桥贷款60亿美元;中国 海洋石油总公司提供的长期次级债形式贷款45亿美 元;中海油大股东提供的次级过桥融资25亿美元 。 可见,其自有资金仅30余亿美元,而其他的融资渠 道,或多或少地占了国家大股东的光。
2作为国内能源企业,油价高企会使其利润增加。 但另一方面,作为以能源为生国内众多下游产业, 则会因为承担了高油价而出现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 情况。不过,这一问题同样可以因为国内能源企业 所掌控的石油资源的增加而得到缓解。由于国内能 源企业是国有控股公司,国家作为企业的大股东, 可以采取制定较国际油价低的国内油价方式,让国 内能源企业以较低的价格向相关企业供油,从而保 持国内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近两三年以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加快了其步 伐,海外四处寻油。而采用资本运作,通过并购方 式,获得资源和渠道,是一种快捷而有效途径。事 实上,油气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并不是很轻易就能 获取的。
2、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
跨国并购往往会引起很大的经济震动和社会震动,因此, 需要采取灵活的策略。在并购目标公司时,可以采取渐 进的方式,先以合资或合作的方式,树立起良好的企业 形象,待该国政治风向偏松时,再考虑并购问题;也可 以先不全资并购,而是控股性并购或接近于控股性并购, 待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并购;还可以利用目标公司所在 国的一家合资企业作为跨国并购的代理者,以避免东道 国政府或当地政府干预。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进入目标 公司的所在国之前,对所在国法律环境应该有一个详细 了解。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分析
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案的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将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外资并购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突显。
美国是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外国投资在大多数领域享受国民待遇。
但对于事关国家安全重大利益的外国投资,则采取较为严格的审查措施,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借鉴美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我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法律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案的过程及其失败,指出本案的核心法律焦点是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第二部分研究了美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美国国家安全审查的发展、审查的机构和程序。
然后分析了在中海油并购案中涉及到的美国国家安全法规及其演变。
第三部分探讨了美国制度对构建我国海外并购制度的启示:尊重各国的法制,同时加快制订我国具体规范以引导海外并购;加强海外并购的行政管理(包括对并购主体和并购可行性报告的审批)。
第四部分探究了美国制度对完善我国外资并购制度的借鉴。
根据美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和我国目前外资并购中对国家安全审查的缺失,作者从审查的机构、程序及标准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中海油海外并购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AbstractThe United States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hich attract a great deal of foreign investment for many years and grants most foreign investors National Treatment. The United States has traditionally welcome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and provided foreign investors fair,equitable and nondiscriminatory treatment with few limited exceptions designed to protect national security. After China's entry of WTO, foreign acquisitions of Chinese corporations would take an increasing place in FDI of China. It should be quite important to establish systemic law and regulations on foreign acquisitions to prohibit any foreign Acquisition, merger or takeover of a China's corporation that is determined to threaten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China while maintaining the credibility of our open investment policy and preserving the confidence of foreign investors.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one M&A case,namely the China Sea Petroleum Group’s failure of M&A in America. This part mostly narrates two problems: Firstly the process of the China Sea petroleum group’s failure of M&A in America; secondly analyze the case and make a conclusion. It’s important to build a systemic law and regulations 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China.The second Part deals with the systemic law and regulation on protecting national security in America. Firstly, we talk about why national security is built in American. Secondly,we introduce the content of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Finally, we discuss how The Exon-Florio provision appear and other law or regulation on national security. This Part is foundation of following Parts.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on revelation in building our own systemic law from American law. There are two ways: one is to build law to guide investment; the other is to strength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The fourth part deals with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of foreign M&A in China. we introduce some laws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of foreignM&A in China and we analyze our weakness in this field and we need to learn from other country. Then, we deals with how to establish our own systemic law and regulations on foreign acquisitions to prohibit any foreign acquisition,merger or takeover of a China’s corporation that is determined to threaten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China. Our systemic law and regulations on national security in foreign investment can learn from these law or procedure in America. This part will give some useful advice in the end.Key words:China Sea petroleum group; Overseas M&A;Foreign M&A; National Security目录引言 (1)一、案情与法律焦点 (2)(一)案情 (2)(二)法律焦点 (3)二、美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5)(一)起源 (5)(二)审查制度的内容 (6)(三)本案所涉及的制度及其发展 (10)(四)小结 (16)三、美国制度对构建我国海外并购制度的启示 (18)(一)制订具体规范引导海外并购 (18)(二)加强海外并购的行政管理 (19)四、美国制度对完善我国外资并购制度的借鉴 (21)(一)国家安全审查的机构 (22)(二)国家安全审查的程序 (23)(三)国家安全审查的标准 (23)结语 (25)参考文献 (26)引言2005年6月23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以185亿美元报价参加优尼科石油公司竞购。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研究
分析傅玉成的“想不到”
其他原因
可能的泄密:从初步洽谈(2004年12月26日)到《金融时报》2005年1月7日的首次报道,中间只有10天的 时间。无论是中海油还是优尼科高管泄露了此项信息,都增加了中海油收购的难度;而且,中海油在并购过程中有名为“中海油以贯彻国家的能源战略为己任”的内部讲话视频外泄,成为美国政客手中的把柄。
优尼科的优势
优尼科目前业务包括北美和国际原油及天然气开采,物探、天然气及管网建设、贸易、采矿,及房地产等业务。优尼科公司在美国石油天然气巨头中排位第九,近两年其市值低于同类公司20%左右。市值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产品天然气市场开拓不够,大量的已探明储量无力开发。 什么出资方式? 中海油选择的是全额现金出资方式;雪佛龙公司则为现金加股票的综合出资方式,即给予每股优尼科公司股票27.60美元现金和0.618股雪佛龙公司股票。
香港某证券公司能源分析员认为:
上海源复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认为:
此次收购更多地包含我国能源战略的期待,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美国政界的持续介入。因为美国在海外能源战略方面就颇具侵略性,对国内能源领域更是掌控颇严。当中海油的触角从印尼伸到加拿大,现在竟然登陆美国本土,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政界激烈反对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并购北美石油公司仍然有意义,因为极端的情况下,以目前军事科技的发展现状,国内资产和海外资产的安全度并没有太大差别。
内部沟通不足:2005年3月30日,中海油的独立董事表示对此项收购的质疑,使中海油不得不额外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说服独立董事,以至于错过了 “最佳”收购时机,而雪佛龙则趁机发起收购。
如果仅仅从公司收益角度考虑,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似乎很难说得通。优尼科现在的年回报率为7.3%,中海油的被期望的股本回报率则为11%。2004年中海油的净现金为50亿元人民币。如果并购成功,则变成净负债1000亿元人民币,净负债与股本的比值高达250%。原来中海油赚100元,只需拿出2元钱还贷款利息,而并购后利息支出将高达25元。 收购很大程度上不是“商业化的决定”,而是出于国家能源战略的“策略性考量”。国家更看重的是石油的战略价值,这跟中国极力争取俄中石油管道“安大线”、增加中亚等地石油供应等一脉相承。也正因为如此,中海油才能得到数量巨大的优惠银行贷款,也才能从母公司得到支援。 实际上保障石油运输线比收购海外石油资产更重要,因为在极端的情况下,海外石油很难回运。建议国家应把海外收购的重点放在更有把握的中亚等地。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案例分析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案例分析中海油收购尼克森,除了需要向原有股东一次性支付151 亿美元现金兑价(收购本金)外,还需叠加承接43 亿美元的烂尾债务,此外还包括:无条件留用尼克森所有3000 名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定期向加拿大政府报告生产数据,加大资源就地转化率,在卡尔加里创建中海油地区总部,负责管理尼克森及中海油在加拿大、美国和中美洲的资产等一系列苛刻条件。
“有点类似于‘打包团购’,商家不可能只把好东西卖给你。
”金银岛专业咨询机构的研究员分析说,尼克森背靠加拿大政府及欧美经济体,一方面店大欺客,实施包销制,另一方面,中海油特殊的中国央企色彩,能够最终获得加拿大政府认可并批准,已实属不易。
悬疑由此而来:中海油如何消化并购之后带来的巨额债务?如何避免海外投资带来的经营风险?如何实现收购资产的保值升值?如何更好地磨合收购后带来的管理、文化冲突?可以预见,中海油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烂尾债12 月7 日,加拿大政府宣布,批准中海油以151 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
但由于尼克森在美国、英国和巴西等地也拥有油气资产,所以中海油并购尼克森还需得到美国、欧洲和巴西等监管部门的批准。
虽然交易流程并没有走完,业内认为,由于已经获得了尼克森主体资产所在地加拿大政府的路条,意味着并购已基本落定。
加拿大工业部长克里斯琴·帕拉迪斯在宣布审批结果的声明中说:“按照《加拿大投资法》和有关指导方针,中海油已经使我确信,其对尼克森的收购交易符合加拿大利益。
” 加拿大总理哈珀随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想加拿大人都知道,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经济体。
事实上,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就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为加拿大人提供无限机会。
” 显然,中海油很骄傲。
毕竟这是在收购优尼科失败后,终于迈出了国际化步伐的坚实一步。
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由此坚信,中海油将因尼克森优良资产及优秀员工队伍的加入受益。
他称,尽管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政治偏见,但中国政府一直在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中海油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收购概况: 它在多伦多和纽交所上
• 法律支持
组财行市页西拥规织务业,岩哥有油森它气湾一气结状分做拥,及定资23构 况 析..有还尼储源了全中加在日量。更三球海拿北利的好、经油大海亚深的收油、等海济收准砂墨地常购疲购、备尼软美,克内 环显国在总外提森然优部 境国计,供—中有尼内2中了—海3利科外.海外经成油6于公拥油亿验境部功的并司有油桶。案海环购的油气油例外。为气资当5中净产3量5海探已.。7油明广除万••收可泛中吨政购采分国油策尼中加美储布近当宽克国拿国量于海量松大;
小组成员
• XXX:亮点分析,资料收集 • XXX:案例分析,PPT制作 • XXX:案例分析,查阅资料 • XXX :PPT制作,成果展示
感谢下 载
中海油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 poration
Contents
经济一自、主世中权界海油并购动因 国际地位
经济一体
通过跨
化二,、石失油败案例分析
国并购,极
安全的真
大地提高了
正三含、义成在功案例分析
跨国企业母
于 石四在 油、世 经启界济示(亮点)与对策分国位析的,国使际其地在
• 至此,这场长达8老个牌月石之油久企、业中碍。国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多、规模最
大的海外竞购,最终以中海油的主动退出而告终
失败但正确 中海油急流勇退是明智之
举
“退出竞购对中海油来说是好事。”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中海油没
有必要为政治因素多花钱,仍可以从其他地方
寻找资源。”
中海油最后放弃收购是认识到提价
体系中获
世界经济体
得最大的
系中占据着
经济自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目录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1)摘要 (3)关键词 (3)前言 (3)1.并购三方概况及参与并购的原因 (4)1.1中海油概况 (4)1.2优尼科公司概况 (4)1.3雪佛龙公司概况 (5)2.简要并购过程 (5)3.并购失败原因分析 (6)3.1政策政治阻力 (6)3.2融资方式单一 (7)3.3企业竞购时机不当 (7)3.4缺乏跨国并购经验 (8)3.5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不透明 (9)4.经验教训 (9)4.1关注东道国的政策,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东道国的沟通 (9)4.2. 融资主体多元化, 灵活选择并购方式 (10)4.3. 必须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 (10)4.4.充分利用舆论媒体赢取国民支持 (11)4.5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 (11)4.6. 政府的鼓励和保护政策 (11)5.总结 (12)参考文献: (12)摘要本文以并购当时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状况为背景,通过对中海油、优尼科和雪弗龙三方慨况、参与并购原因及过程的分析,总结出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出一些经验教训,为以后我国石油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国并购优尼科中海油前言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严重不足。
据2003年BP石油公司的统计,在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于第11位和第10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真实GDP以平均每年8%~10%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石油的消费量以每年7.5%的速度增加,但是中国国内的石油供应年增长率仅1.7%[1]。
我国石油企业顺应时代的浪潮,抓住机遇,实现“走出去”与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协同发展,充分吸取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中的教训,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用率,从而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1.并购三方概况及参与并购的原因1.1中海油概况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于1982 年在北京成立。
主要负责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石油及天然气资源,涉及六大业务板块有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专业技术性服务、炼化销售及化肥、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新能源。
在当时国际化成为国际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是中海油的经营愿景。
国际上超过50%的石油公司都是跨国公司,要想在国际石油领域分的一杯羹,中海油一定要走出国门。
而并购优尼科海油不但可以学习优尼科公司已经成熟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及获得其拥有的各种资源,而且优尼科与中海油的业务重叠领域少,互补性强,通过并购可以扩大中海油的全球业务范围。
1.2优尼科公司概况优尼科(Unocal)成立于1890年10月17日,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能源勘探和生产公司,其石油和天然气主要的勘探地和生产地在亚洲和北美以及荷兰和刚果。
优尼科公司已探明石油及天然气储量约 70%都位于亚洲及里海地区。
当时优尼科公司把汽油业务撇开,专注于其他地区尤其是海外地区的石油勘探和生产,但由于在勘探方面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优尼科连年亏损,最终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于2005年1月挂牌出售。
1.3雪佛龙公司概况雪佛龙公司( Chevron), 美国第二大石油公,世界第五大石油公司, 业务遍及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涉及油气产业的每一个领域。
雪佛龙因为优尼科在亚洲的大量油气资源和东南亚的大量地热参与收购,最后雪佛龙成功收购优尼科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热能源商。
2.简要并购过程06.08 中海油正式公布收购优尼科意向。
06.13 雪佛龙德士古获准收购,中海油竞购优尼科难度大。
06.23 中海油提出全现金并购优尼科公司,发出报价。
06.24 优尼科收到中海油收购要约,称将进行审阅评估。
06.24 美国政府将审查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案。
06.27 优尼科示好中海油并购,表示愿意随时进行谈判。
06.28 中海油公关战,傅成玉写信给美国国会,将赴美谈判。
06.30 雪佛龙称并购优尼科获美证交会批准,可能将成功。
06.30 优尼科宣布开股东大会表决中海油和雪佛龙报价。
07.03 收购优尼科遭阻挠,中海油向美政府申请审查。
07.07 优尼科拟放弃雪佛龙,有条件支持中海油收购要约。
07.21 优尼科董事会选择雪佛龙报价,中海油坚持不提价。
08.03 中海油宣布退出收购优尼科竞争,雪佛龙胜券在握。
3.并购失败原因分析3.1政策政治阻力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是当时中国企业涉及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海外收购大战,其遇到政治压力不可小视,美国政府对外资并购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一是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二是对外商出资比例的限制,三是通过审批制度来规范外资。
另外,中海油参与优尼科石油公司竞购,触动了美国人最为敏感的能源神经。
一桩本来对收购双方双赢的商业收购案,由于夹杂了大量微妙的政治思维和意识形态而被扭曲。
2004年5月30日,美国众议院以333比92票的压倒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购计划,并以398比14的更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对收购本身进行调查。
7月30日美国参众两院又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内对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报告出台21天后,才能够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
这一法案的通过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购成功的可能[2]。
3.2融资方式单一雪佛龙公司最终以价值171亿美元的股票加现金的方式并购优尼科,并且承担了其16亿美元的债务,而中海油则以185亿美元全现金的并购方式落败。
中海油支付185亿美金:既有来自高盛和摩根大通的过桥贷款,又有中资银行的贷款,还有中海油本公司提供的资金支持,虽说做到了融资多元化,但是这都是从单纯提供资金的角度而言。
此外巨额的现金支付无疑会对企业的流动性造成极大的影响,一旦遭受财务风险,将对并购方造成巨大损失,同时还易招致政治风险[3]。
3.3企业竞购时机不当3.3.1.当优尼科在市场上挂牌出售时,中海油并没有出价,却在雪佛龙与优尼科达成了协议之后出价。
3.3.2.并购时机的选择会影响并购的交易成本,而2004 年正值伊拉克战争之际,战争导致的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美国担心本国能源储备和能源安全问题;中海油此时决定出手收购,时机掌握得并不好[4]。
3.3.3.在当时欧美地区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正好触动了美国最弱的一根神经。
一旦竞购成功,将会刺激“中国威胁论”的增长,恶化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
3.4缺乏跨国并购经验就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并购经历而言,一般遵循先国内并购而后再参与跨国并购的路径,全球前三次并购浪潮先在欧美国家内部进行便是明证。
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于属于转型经济,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尚未形成气候,大多数企业缺乏并购经验。
在此情况下企业贸然参与跨国并购,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在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大战中,中海油的竞争对手雪佛龙在国际重大收购中所表现出的经验和手段显然要技高一筹。
随着竞购的加码日趋激烈,雪佛龙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冒毁掉商誉之险而打政治牌,发动美国40余位国会议员向布什总统递交公开信,以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名义,要求政府对中海油的并购计划进行严格审查。
雪佛龙打出的政治牌,紧紧抓住并且放大了美国人的忧虑。
与此不同的是,中海油的种种努力和友好姿态却被人误解至深[5]。
竞购过程中,最重要、最值钱的便是并购机密。
然而,中海油的并购却泄密频频。
不仅仅是开始的密谈以及中海油所准备的出价水平、拟聘请的顾问以及并购后整合战略被英国《金融时报》抢先曝光,“中海油以贯彻国家的能源战略为己任”这类出自于中海油内部讲话的豪言,也轻易地泄露。
3.5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不透明中海油对优尼科的竞购引起了华盛顿的激烈反应。
中海油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70%的股份归未上市的母公司所有,母公司的全部股份则为一个中央政府机构所有。
这个机构就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它是中国政府认定的“战略”行业中的约190家主要企业的控股股东。
这种关系足以让许多人相信,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不过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部门。
中国的能源安全规划者希望,中国企业能直接控制外国能源储备。
此外,中海油严重依赖国有母公司提供的补贴,这不可避免地令人质疑其独立性。
由于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复杂而含糊不清,因而使外国政界和竞购对手有了合理原因,来强烈反对中国国有企业收购外国公司。
4.经验教训4.1关注东道国的政策,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东道国的沟通关注东道国的政策是为了了解东道国对本国企业被收购有没有政策上的限制,有什么样的限制,限制的是什么行业等等。
如果企业能够在并购前深入了解东道国对于并购的法律规定、审查制度、监管制度等,并同时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东道国政府的沟通,比如外交渠道、两国的民间友好机构或在目标公司所在国的有影响力政治人物牵线搭桥等,取得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并尽可能在社会就业方面适应当地政府的要求,同时争取目标公司的友好合作,给予跨国并购方以宽松的政治环境,就有利于提高并购成功率[6]。
4.2. 融资主体多元化, 灵活选择并购方式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联合投资这种融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资类型有助于降低并购风险。
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与当地企业合作进行并购,这样可以降低来自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一种是与其他国家企业联合并购,比如与国外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合作,这样可以既可以增加谈判的筹码又可以降低政治风险;一种是与几家银行合作,这样一旦遭受政治风险,银行天生的逐利性就会使其主动与东道国进行交涉,从而有效降低并购风险[7]。
在中国石油企业参与跨国并购时,常常走入现在并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的误区。
然而在常见的三种并购方式中,现金并购并非是最好的,例如使用股票并购能够有效地促进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整合,有利于并购成功;而现金和股票结合的混合方式更能灵活地满足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需要.因此,在并购活动中要注意并购方式的灵活选择[8]。
4.3. 必须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跨国并购往往会引起很大的经济震动和社会震动,因此选择一个最佳的时机是至关重要的。
在并购目标公司时,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先以合资或合作的方式,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待该国政治风向偏松时,再考虑并购问题;也可以先不全资并购,而是控股性并购或接近于控股性并购,待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并购;还可以利用目标公司所在国的一家合资企业作为跨国并购的代理者,以避免东道国政府或当地政府干预。
4.4.充分利用舆论媒体赢取国民支持这次中海油竞购,从我们的方面看是一个商业行为,但是在美国大众看来,中海油代表的是全中国,是一个国家的行为。
企业应事先通过了解目标企业所在国家的媒体性质和特点,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公布公司的并购意图、目的以及并购可能产生的影响等来消除民众的猜忌,合理的让民众了解我们的并购行为是纯商业的行为,我们的目的也是逐利的,以此来获得民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