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目录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1)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3)
1.并购三方概况及参与并购的原因 (4)
1.1中海油概况 (4)
1.2优尼科公司概况 (4)
1.3雪佛龙公司概况 (5)
2.简要并购过程 (5)
3.并购失败原因分析 (6)
3.1政策政治阻力 (6)
3.2融资方式单一 (7)
3.3企业竞购时机不当 (7)
3.4缺乏跨国并购经验 (8)
3.5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不透明 (9)
4.经验教训 (9)
4.1关注东道国的政策,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东道国的沟通 (9)
4.2. 融资主体多元化, 灵活选择并购方式 (10)
4.3. 必须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 (10)
4.4.充分利用舆论媒体赢取国民支持 (11)
4.5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 (11)
4.6. 政府的鼓励和保护政策 (11)
5.总结 (12)
参考文献: (12)
摘要
本文以并购当时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状况为背景,通过对中海油、优尼科和雪弗龙三方慨况、参与并购原因及过程的分析,总结出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出一些经验教训,为以后我国石油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跨国并购优尼科中海油
前言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严重不足。据2003年BP石油公司的统计,在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于第11位和第10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真实GDP以平均每年8%~10%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石油的消费量以每年7.5%的速度增加,但是中国国内的石油供应年增长率仅1.7%[1]。我国石油企业顺应时代的浪潮,抓住机遇,实现“走出去”与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协同发展,充分吸取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中的教训,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用率,从而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1.并购三方概况及参与并购的原因
1.1中海油概况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于1982 年在北京成立。主要负责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石油及天然气资源,涉及六大业务板块有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专业技术性服务、炼化销售及化肥、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新能源。在当时国际化成为国际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是中海油的经营愿景。国际上超过50%的石油公司都是跨国公司,要想在国际石油领域分的一杯羹,中海油一定要走出国门。而并购优尼科海油不但可以学习优尼科公司已经成熟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及获得其拥有的各种资源,而且优尼科与中海油的业务重叠领域少,互补性强,通过并购可以扩大中海油的全球业务范围。
1.2优尼科公司概况
优尼科(Unocal)成立于1890年10月17日,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能源勘探和生产公司,其石油和天然气主要的勘探地和生产地在亚洲和北美以及荷兰和刚果。优尼科公司已探明石油及天然气储量约 70%都位于亚洲及里海地区。当时优尼科公司把汽油业务撇开,专注于其他地区尤其是海外地区的石油勘探和生产,但由于在勘探方面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优尼科连年亏损,最终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于2005年1月挂牌出售。
1.3雪佛龙公司概况
雪佛龙公司( Chevron), 美国第二大石油公,世界第五大石油公司, 业务遍及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涉及油气产业的每一个领域。雪佛龙因为优尼科在亚洲的大量油气资源和东南亚的大量地热参与收购,最后雪佛龙成功收购优尼科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热能源商。
2.简要并购过程
06.08 中海油正式公布收购优尼科意向。
06.13 雪佛龙德士古获准收购,中海油竞购优尼科难度大。
06.23 中海油提出全现金并购优尼科公司,发出报价。
06.24 优尼科收到中海油收购要约,称将进行审阅评估。
06.24 美国政府将审查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案。
06.27 优尼科示好中海油并购,表示愿意随时进行谈判。
06.28 中海油公关战,傅成玉写信给美国国会,将赴美谈判。
06.30 雪佛龙称并购优尼科获美证交会批准,可能将成功。
06.30 优尼科宣布开股东大会表决中海油和雪佛龙报价。
07.03 收购优尼科遭阻挠,中海油向美政府申请审查。
07.07 优尼科拟放弃雪佛龙,有条件支持中海油收购要约。
07.21 优尼科董事会选择雪佛龙报价,中海油坚持不提价。
08.03 中海油宣布退出收购优尼科竞争,雪佛龙胜券在握。
3.并购失败原因分析
3.1政策政治阻力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是当时中国企业涉及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海外收购大战,其遇到政治压力不可小视,美国政府对外资并购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一是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二是对外商出资比例的限制,三是通过审批制度来规范外资。另外,中海油参与优尼科石油公司竞购,触动了美国人最为敏感的能源神经。一桩本来对收购双方双赢的商业收购案,由于夹杂了大量微妙的政治思维和意识形态而被扭曲。2004年5月30日,美国众议院以333比92票的压倒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购计划,并以398比14的更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对收购本身进行调查。7月30日美国参众两院又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内对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报告出台21天后,才能够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这一法案的通过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购成功的可能[2]。
3.2融资方式单一
雪佛龙公司最终以价值171亿美元的股票加现金的方式并购优尼科,并且承担了其16亿美元的债务,而中海油则以185亿美元全现金的并购方式落败。中海油支付185亿美金:既有来自高盛和摩根大通的过桥贷款,又有中资银行的贷款,还有中海油本公司提供的资金支持,虽说做到了融资多元化,但是这都是从单纯提供资金的角度而言。此外巨额的现金支付无疑会对企业的流动性造成极大的影响,一旦遭受财务风险,将对并购方造成巨大损失,同时还易招致政治风险[3]。
3.3企业竞购时机不当
3.3.1.当优尼科在市场上挂牌出售时,中海油并没有出价,却在雪佛龙与优尼科达成了协议之后出价。
3.3.2.并购时机的选择会影响并购的交易成本,而2004 年正值伊拉克战争之际,战争导致的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美国担心本国能源储备和能源安全问题;中海油此时决定出手收购,时机掌握得并不好[4]。
3.3.3.在当时欧美地区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正好触动了美国最弱的一根神经。一旦竞购成功,将会刺激“中国威胁论”的增长,恶化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