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调查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八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调查一、概述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效应影响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生长在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应是也显著的,主要表现在降温增湿、调节环境条件、吸收有毒气体、滞留烟尘净化空气、降低环境噪音等。

本实验以城市生态学中的城市植被为研究对象,说明其产生的效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1.不同的城市绿地由于植被种类、数量、营建方式的不同,植被产生的生态效应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城市中不同地点的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测定,了解城市中不同植被群落在城市中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效益的差异。

2.掌握测定城市植被生态因子的测定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实验结果,即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效应的差异,主动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生态效应好的植被群落类型。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一)实验内容1.通过对城市中具有不同植被类型的地域(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屋顶花园)的生态因子(CO2、温度、湿度、S0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等因子)的测定,比较不同地域的不同植被群落生态效应的差异。

2.采样分析项目测定项目:CO2、O2、SO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温度、湿度。

3.测定网点的布设方法选择一处城市地域,根据植被生长的实际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分别设置相应数量的采样点。

每个测定网点附近设定一个无绿化的测定点作对照实验。

4.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时间:由于街头绿地相对于城市公园和屋顶花园而言,受周围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选定采样时间上应当尽量避免周围环境对测定数据的干扰。

所以测定时间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等周围环境相对比较安静的时间段同时完成测定数据。

采样频率:测定次数不少于7次。

(二)实验方法根据测定因子的存在状态、浓度、物理化学性质及测定方法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仪器。

1.O2/CO2的测定本实验可采用O2/CO2气体测定仪(型号CES-02)2.二氧化硫SO2的测定――――紫外荧光法实际工作中可用紫外荧光SO2监测仪测定。

生态学实训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提高我们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本次生态学实训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生态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生态现象的能力;3. 提高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4. 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生态系统调查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四、实验方法1. 生态系统调查:采用样方法,随机选取一定面积的样地,调查样地内的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特征。

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记录样地内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分析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根据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计算不同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

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分析样地内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态系统调查本次实验共调查了10个样地,样地面积为100m²。

调查结果显示,样地内共有20种植物,其中乔木6种,灌木8种,草本6种。

植物种类丰富,分布较为均匀。

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通过对样地内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的分析,发现植物群落结构较为复杂。

乔木层以杨树、柳树为主,灌木层以荆条、胡枝子为主,草本层以狗尾草、蒲公英为主。

植物群落层次分明,结构稳定。

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根据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计算得出各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

结果显示,不同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且生态位重叠度较低,表明植物群落内物种间竞争较弱。

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通过对样地内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的分析,评估得出该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

生态学实验——精选推荐

生态学实验——精选推荐

生态学实验惠州学院实验五、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其种类组成、种类的数量特征、外貌和结构等一、目的和意义1. 学习利用样方法进行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野外调查。

2. 掌握对群落中物种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3. 加深对调查地区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4. 提高从事生态学野外调查工作的能力。

二、一般原理(一)取样方法群落调查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在进行群落调查时,由于人力、物力和时间的限制,一般只能抽取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推断群落总体的特征,这个过程称为“取样(sampling)”。

为了既保证取样研究的结果能够反映群落总体的特征,又使取样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尽可能少,选择合适的取样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1. 取样方法类型依据样地设置方式的不同,可将取样方法分为两大类型:(1)主观取样法即根据调查者的主观判断,认为选择能代表群落特征的“典型”样地进行调查。

其优点是简便迅速、省时省力,对于有经验的调查者有时可获得很有价值的结果,尤其在大范围路线调查中常常被采用。

但是,该方法不能对调查得到的估计量进行显著性测验,无法确定其置信区间和预测可靠程度,因此受到统计学家的质疑。

(2)客观取样法(随机取样法)包括简单随机取样、系统取样和分层取样。

在利用本方法时,每个样地被抽取的概率是已知的,因此可以计算估计量的置信区间,明确知道样本代表性的可靠程度。

客观取样是生态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当具体进行野外调查时,可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取样方法。

当对研究对象的性质不了解时,最好能比较几种取样方法的效果,然后确定最佳方法。

样地确定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在样地中获取数据的方法。

有若干技术可以用于定量研究陆生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其中样方法应用最为广泛。

2. 样方法样方法是依据一定的样地设置方式,在所需研究的群落类型中确定若干一定面积的样地作为整个研究区域的代表,然后对各个样地进行详细调查,以样地调查结果估算群落总体。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实验选取了校园内的一片草地作为研究区域,同时准备了测量工具如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以及记录工具如笔记本和笔。

(二)实验方法1、物种调查采用样方法对草地中的植物物种进行调查。

在选定的区域内设置多个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2、环境因子测量在实验区域内不同地点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并记录测量时间和地点。

3、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并探讨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一)物种调查结果经过样方调查,共记录到X种植物,其中优势物种为具体植物名称。

不同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二)环境因子测量结果实验区域内的温度在具体温度范围之间变化,湿度在具体湿度范围之间波动,光照强度在具体光照强度范围之间。

(三)数据分析结果通过计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现该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为具体数值,多样性指数为具体数值。

进一步分析发现,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有显著影响。

例如,在温度较高、湿度适中、光照充足的区域,某些喜阳植物的分布较为密集。

四、实验讨论(一)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物种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本次实验中,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植物在草地中的分布不均匀。

此外,土壤质地、养分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能对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通常意味着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因为丰富的物种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抵御外界干扰和病虫害的侵袭。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校园内的草地受到人类活动的一定干扰,如踩踏、修剪等。

这些活动可能会改变草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学理论成为了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关系的重要工具。

为了增强我们对生态学理论的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生态学野外实习。

实习期间,我们赴我国某自然保护区,以生态系统为单位,对其生物组成、环境因素、生态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还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我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实习内容1. 生物组成调查我们通过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对保护区的植物和动物进行了组成调查。

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多种类型,动物种类也较为丰富,有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等多种类型。

2. 环境因素调查我们对保护区的气候、土壤、水文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该保护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3. 生态过程研究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对保护区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显示,该保护区生态过程稳定,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4.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调查了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类型和强度,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显示,保护区内人类活动较为有限,但对某些生物种类和生境造成了破坏,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管理。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生态学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生态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实习体会这次生态学野外实习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美丽和脆弱。

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馈赠,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中,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态学实习报告总结幼儿园

生态学实习报告总结幼儿园

生态学实习报告总结幼儿园1. 引言生态学实习是一次很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生物多样性。

本次实习我们选择了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调研,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幼儿园生态环境的发现和思考。

2. 调研内容2.1 生态环境观察我们首先对幼儿园的生态环境进行观察,发现幼儿园的校园绿化工作做得非常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树木、花草等。

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同时,我们还发现校园周边有一片小花坛,里面种植了一些蔬菜和花卉,这是幼儿园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2.2 动物观察我们对幼儿园的动物进行了观察,发现有许多鸟类在校园中自由飞行,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鸟类的存在也起到了自然的杂草控制和害虫抑制作用。

此外,幼儿园还有一只小狗作为校园的守卫和伴侣,小狗非常友好和孩子们亲近。

3. 思考与建议3.1 增加生态教育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对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议幼儿园能进一步加强对幼儿的生态教育,通过开展植物栽培、小动物饲养等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和关注生态系统的运行,并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3.2 增加生物多样性幼儿园校园内的植物种类还有待扩大,建议可以引入更多的本地植物和具有观赏价值的花草。

同时,可以进行一些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和作用,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3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的垃圾分类教育、节约用水和节能的宣传等方式,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同时,可以通过亲身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清洁校园环境、种植树木等,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结论通过本次生态学实习,我们对幼儿园的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幼儿园在保护和营造生态环境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生态教育、增加生物多样性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 生态学实验-多样性调查

2. 生态学实验-多样性调查

2. 环境数据的获取 确定出各个样方后,首先进行环境数据的收集,包括地理 数据的采集、生境描述和一般生态因子的测定。
表一 群落样地基本情况调查表
3. 群落种类组成及特征调查 调查样方中植物类型,进行图片及标本采集。 选取3个不同样方进行调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表二: 群落种类组成及数量特征(原始数据)
样方号 1 2 3
香农-威纳指数及均匀度(Shannon-Weiner Diversity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该指数是用于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
S
式中:H — 香农-威纳指数 E — 香农均匀度指数 S — 物种数目 Pi — 物种i的重要值
本实验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
(1m×1m)
10m
10m
多样性指数计算
样方 Gleason Margalef 优势度
号 指数
指数
指数
辛普森 香农-维纳指数 香农均匀度指
指数

1 2 3
注意事项
1. 自由选择实验样地,切记注意安全!!! 2. 在利用卷尺测定样地时,需将样方边框拉直, 边框与边框相互垂直,便于面积计算。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 境的生态复杂性。生物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 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群落的多样性是群落中所含的不同物种数和他们的多 度的函数。多样性依赖于物种丰富度(物种数)和均 匀度。
群落甲
= 99:1
物种A
群落乙
= 50:50
哪个群落的多样性高? 物种B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基本思想): 基于在一个无限大小 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不同物种的概 率越大,反映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的假设推导出来的 例如,甲群落中A、B两个种的个体数分别为99和1,而乙 群落中A、B两个种的个体数均为50,按辛普森多样性指 数计算, 甲群落的辛普森指数:D甲=1-(0.992+0.012.)=0.0198 甲群落的辛普森指数:D乙=1-(0.52+0.52)=0.5 可以看到,群落中种数越多,各种个体分配越均匀,指数 越高,指示群落多样性好。

环境生态学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环境生态学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目的】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实验材料】海拔表、皮尺、卷尺、样绳、照度计、GPS。

【实验原理】群落调查是考察与研究群落的基本途径,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是样地法。

样地是在群落中圈出的能代表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面积地段,通过对样地的调查来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运用样地法进行群落调查时,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样地的形状、面积与数量,并确定样地设置的方法。

样地设置的原则是使设置的样地具有代表性。

样地形状一般有方形、圆形、条形等。

样地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群落越复杂,样地的面积要越大。

通常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

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甚至5m×5m。

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 m2。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

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样地设置的方法有随机设置、系统设置、典型设置等。

随机设置是使所有被抽中的机率相等,可在群落中系统地设置一些点,编上1,2,3,……100等数字,然后随机地抽取其中的数字,以确定样地的位置。

系统设置即在群落中以一定的规则确定取样位置,如在群落中设置几条等距离的样线,然后在每一样线的相等间距设置样方。

典型取样即在认为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方。

【实验方法与步骤】1.样地设置每组4-5人,在马尾松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10样方。

10m×10m的乔木样方,在乔木样方内设置一个5m×5m的灌木样方,再于乔木样方的4个角分别设置1个1m×1m 的草本样方。

2.调查记录调查记录的内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

细致的数据整理分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

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制订。

乔木层调查采用每木调查的方法,即分别调查每株树木的物种名、胸径、树高等。

生态学实习报告9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9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9篇生态学实习报告9篇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

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态学实习报告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态学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与意义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可见,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课程基础之一。

通过农业生态学的课程实习,让我们了解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以及农业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此外,实习过程中要求遵守实习纪律,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有事必须经教师同意方能离队。

注意安全,防止任何意外事故的发生。

全面认真地完成所交给的实习任务,做好实习笔记,认真完成实验分析,为撰写实习报告做准备。

按时完成实习报告,并保证报告的质量。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时间:20xx年1月5日星期四早上8点—11点地点: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三、实习内容在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参观了培养基质高温灭菌区、接种室、培养室。

听在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工作的杨老师讲解人工食用菌的接种,栽培过程。

首先在培养基质高温灭菌区参观,看到了搅拌机,培养原料,从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的杨老师那里学习到了食用人工菌的接种基质及培养原料的配制。

初步了解了食用人工菌的栽培方法。

培养基质的原料由80%的木屑、15%的棉子壳和腐料组成。

腐料一般加适量的玉米粉或米糠。

不能用含油脂的植物作为原料,如桉树、松树等。

其中棉子壳要用3%的石灰水浸泡。

人工食用菌的接种、栽培流程中应注意:1.原料准备:原料要注意粗细搭配,80%的秸秆、高粱、15%营养料、2.5%的石灰、2%的石膏粉和0.5%的普钙、磷肥。

其中石灰和石膏粉的作用主要是调节酸碱度。

2.水分的控制:保证原料不干不湿,用手捏时不出水放开时会散开。

3.装袋,高温消毒:用17cmX38cm规格的塑料袋装包,在0.15压力、110℃的高温消毒3-4小时是最关键的,可以防止生霉。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应用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环境等。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生态学的研究日益重要。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一、调查和实验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是调查和实验。

调查是指通过观察、记录和测量事物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了解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特征。

实验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人为控制的操作,以控制变量并测量响应。

根据需要,生态学家可以随时选取合适的数据,但是要注意设备和样本的准确性和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二、生态监测生态监测是指对特定对象或区域内的环境和物种进行周期性或不定期的观察、记录和测量,并将所获得的数据反映到环境管理和保护措施中。

生态监测的方法包括调查、实验、模拟和模型,以及探测技术和遥感技术。

通过生态监测,我们可以了解环境变化的趋势和动态,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状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三、生态模型生态模型是用来描述生态系统的模型。

它们可以将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信息封装到一系列方程式中,以模拟生态系统。

生态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变化或响应措施,也可以用来优化管理措施。

生态模型和实验相结合,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来了解生态系统的工作原理。

四、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采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采用土木工程技术和生态学方法,以改善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土壤资产,并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技术。

生态工程包含设计、构建、恢复和管理生态系统的方案。

它可以修复已受损生态系统,还可以防止破坏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

五、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采用可持续耕作、无农药、无化肥、循环利用资源、保持土壤覆盖、增强土壤生态系统活性等方法,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可以解决食品产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六、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和文化旅游三个要素为基础,融入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

生态学实验报告 种群数量调查

生态学实验报告  种群数量调查
3、注意撒豆时不让豆子丢失
4、得到试验数据后,应该准确应用公式处理数据,细心计算,以便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结果。
5、在时间等条件的允许下,多进行几次试验,减少实验数据所造成的误差。
指导老师评语及得分:
签名:年月日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_学院___
专业____班级_
实验课程名称_基础生态学试验________
指导教师及职称____
开课时间2011至2012学年_下_学期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实验名称:种群数量调查
实验时间:2012.3.20
小组合作:
一、实验预习
1、实验目的
(1)、了解标志重捕法的基本原理。
(2)、初步掌握标志重捕法这项技术。
二、实验内容
1、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
(1)、林可指数法
(2)、施夸贝尔法
取样次数
捕获数ni
捕获动物中已标记数mi
各次取样加标数Ui
野外种群中已标记动物总数Mi
niMi
Mimi
niMi2
1
23
0
23
0
0
0
0
2
18
1
17
23
18
23
9522
3
6
0
6
40
0
0
9600
4
12
0
12
46
0
0
25392
5
14
三、实验小结
本次实验成败之处及其原因分析、改进措施:
1、实验真实值与所得值有差距。
2、撒豆子不均匀,纸张不平整
3、实验中缺乏实验的随机性,不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存在
4、实验中,撒豆时,有些小组的豆子丢失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三个指标。 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上述指标可整理成群落表(),从中可清楚看出群落中各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度的大
小。 物候期的记录
群落物候反映季相和外貌,故在一次性调查之中记录群落中个种植物的物候期仍有意 义。在草本群落调查中,则更显得重要。
物候期的划分和记录方法各种各样,有分五个物候期的,如营养期、花蕾期、开花期、 结实期、休眠期。
调查者:
样地编号:
群落类型:
地理位置: 经度:
地形: 海拔:
微地形、地被物:
土壤(土层厚度,质地,pH):
人为干扰情况: 其它
调查者:
表 2 草本调查表
植物名 相对多 度
日期:
盖度
密度
坡向:
调查日期:
样地面积:
群落名称:
纬度:
样地号:
高度(cm) 叶层高 生殖层

4.数据整理 数据整理是将野外调查的原始资料条理化,并演算出一些反映群落特征的数量指标。
坡度:
物候 相
样地面积: 生活型 频度
备注
其中反映种群在群落中优势度大小的指标有: 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总密度 相对多度:指种群在群落中的丰富程度。计算式为: 相对多度=(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同一生活型植物的个体总数)×100% 频度与相对频度:频度是指一个种在所作的全部样方中出现的频率。相对频度指某种
实验三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一、实验内容: 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分析。 二、目的要求: 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野外调查取样和计算的基本方法,分析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 及与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关系。 三、主要仪器设备: 皮尺、卷尺、计算机、GPS,野外记录表 。 四、方法与步骤: 1.取样 按照实验 1 的样地取样法,所需数据为样地中种数、每个种的个体数等数据。 2. 计算 (1)Simpson 多样性指数 该指数是 Simpson(1949)基于概率论提出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SP = N (N—1)/ ∑ni (ni —1) 式中,SP 为多样性指数,N 为群落(样地)全部种的个体数,ni 为第 I 个种的个体数。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井冈山大学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摘要:关键词:0 前言1 调查方法 1.1 样地选择:调查时间为2021年4月~5月,调查采用样方法。

选择井冈山大学校本部医护室侧面湿地松地,植被类型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地形为山地地带,地势较陡,面积约为5×5m2,在设立的样地内进行植物群落学和多样性调查。

1.2 植物资源调查:乔木层记录植物的种名、株数、高度、胸径、盖度及生长状况;灌木层和草本层记录每种植物的种名、盖度、高度及生长状况等信息(草本不包括野生种类)。

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显著度、相对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并进行分析讨论。

1.3 生命表的编制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力工具。

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关种群存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殖率、增长率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我们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阶段开始时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x列再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数据。

p58 1.4 不同类型群落比较研究90通过对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的对比研究,探寻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在群落组成、结构群落的发展趋势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充分认识自然群落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以及对环境改造作用的重要性。

p90 2 数据整理群落的结构特性及多样性分析85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分析方法植物群落调查中,必须了解各种群在群落中的数量特征,对物种组成进行数量分析是近代群落分析方法的基础。

选用的描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其他数据如下:多度:样地内各植物种的个体数。

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占样地内所有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所有物种个体数×100% 频度:某物种出现于样方的次数。

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所有物种的频度之和×100% 显著度:某一物种的胸高(1.3m)断面积之和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生态学实习报告实习一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调查一、实验目的通过调查,初步掌握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及各统计指标的含义二、工具备品皮尺、钢卷尺、测绳、枝剪、粉笔、铅笔、标签、方格纸、调查表格、植物检索表等。

三、调查方法全面踏查和样方法相结合。

其基本步骤是:全面踏查:对所要进行调查的植物被地全面踏查一遍,选定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固定或)临时样地。

样地调查:(1)样地面积:森林:20*20平方米,其中:灌木样方五个,2*2平方米,草本样方五个,1*1平方米(2)每木调查:具体按测树学方法进行。

平均胸径大于8厘米者,2厘米一个径阶;小于8厘米者,1厘米一个径阶。

(3)植被及灌木调查:植被调查在1*1平方米小样方中进行,下木调查在2*2平方米小样方中进行,乔木调查在实习中绘制树冠投影图。

植物名称:记录植物中名或学名,并采集有关植物标本(实习中只采集野外不能识别的标本。

经鉴定后再将植物名称填入,但在鉴定前要填入代号)。

由于标本不完整,鉴定有困难时可暂时填入**科或**属的一种。

如苔草属的一种。

层次:可根据植物高度划分为几个层次。

若一种植物分布在几个层次中,按其分布情况记入分布最多的层次中层次盖度:即该层次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方面积的百分比。

按植物自然情况进行测定。

范围指最低高度到最高高度。

如果植物最低为0.3米,最高为1.5米,则记为0.3-1.5米。

多度:指该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用德鲁提的多度等级进行分级。

分布:指丛生、片状、稀疏、单株等。

(4)统计及报告:按测树学统计林木组成和平均胸径。

植被统计频度和多度。

描述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

四、实验数据表1森林群落类型调查表一、样地基本概况标准地面积:20*20 平方米地点名:调查日期:2015.05.26 海拔:150米经纬度:坡位:半山腰坡度:15.2°森林类型:天然林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林分郁闭度:80%二、地质、土壤调查土壤类型:壤土母岩类型:砂岩、砾岩、岩石风化残积土壤厚度:一米以上岩石露头:10%土壤A层厚度:棕色枯落物厚度:1.5cm土壤颜色:棕色土壤质地:黄棕壤土壤侵蚀状况:很少排水状况:良好三、经营历史与人为活动状况:表2样地每木调查表序号树种名称胸径cm 树高m 冠幅m*m1 α33.52 20.6 8.7*5.12 麻栎21.82 17.15 4.5*4.43 麻栎28.45 26.5 8.3*7.54 麻栎28.60 24.0 6.1*5.45 麻栎37.38 22.4 9.2*8.36 麻栎32.95 25.3 6.6*6.37 麻栎22.12 18.0 5.4*4.68 麻栎28.96 21.9 6.3*5.49 麻栎20.57 15.4 4.6*3.710 麻栎25.82 18.4 5.3*4.111 麻栎30.21 21.0 7.4*5.812 麻栎22.28 17.4 5.2*4.713 麻栎32.70 17.9 6.5*6.214 麻栎37.72 22.0 9.1*8.015 麻栎22.00 15.9 5.6*5.316 麻栎29.30 14.4 6.5*5.6表2数据分析整理如下:径阶平均直径各株树木直径(cm)/(m)树高实测值株数(株)平均树高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20.5722.0625.8228.6729.7632.7033.5237.5520.57/15.421.82/17.15 22.00/15.9 22.12/18 22.28/17.4 25.82/18.428.45/26.5 28.60/24.0 28.96/21.929.30/14.4 30.21/21.032.70/17.933.52/20.637.38/22.4 37.72/22.01413211215.417.1118.424.117.717.2020.622.2由标准地每木检尺实验数据计算得直径算术平均值: 28.40cm 径阶株数分布图1234520222426283032343638径阶/cm株数/株各径阶平均树高胸径散点图y = -0.0136x 2+ 1.0774x - 0.2804R 2= 0.36780510152025300510152025303540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胸径树高散点图y = -0.0313x 2 + 2.1668x - 15.481 R 2 = 0.37940510152025300510152025303540胸径/cm树高/m表3灌木/下木小样方调查表样方面积:2*2平米总盖度:样方物种名称盖度(%)平均高m 多度(株)1a 28 1.54 12 b 26 1.5 1c 18 1.15 1d 15 1.1 23 eb 20 1.45 14 f 25 1.5 1g 80 1.6 35 e 40 1.7 1c 20 1.3 1表4草本小样方调查表样方物种名称盖度(%)平均高m 分布状况1 A 30 0.08 稀疏B 60 0.80 片状C 50 0.10 稀疏2 络石60 0.07 丛生A 20 0.12 稀疏D 10 0.06 单株3 E 20 0.06 片状麦冬40 0.10 丛生F 10 0.08 稀疏B 10 0.12 单株4 络石40 0.07 稀疏G 50 0.04 丛生麦冬10 0.11 丛生5 络石30 0.07 单株C 10 0.10 稀疏D 10 0.06 单株表5植物频度和多度统计表植物名称小样方号(株)频度(%)平均多度1 2 3 4 5α0 0 0 1 25 0.25 麻栎 6 3 3 3 100 3.75a 1 0 0 0 0 20 0.2b 0 1 1 0 0 40 0.4c 0 1 0 0 1 40 0.4d 0 1 0 0 0 20 0.2e 0 0 1 0 1 40 0.4f 0 0 0 1 0 20 0.2g 0 0 0 3 0 20 0.6A 3 4 0 0 0 40 1.4B 0 2 0 0 1 40 0.6C 0 3 0 0 1 40 0.8D 0 2 0 0 2 40 0.8E 0 0 4 0 0 20 0.8F 0 0 3 0 0 20 0.6G 0 0 3 0 0 20 0.6络石0 3 0 2 2 60 1.4 麦冬0 0 5 3 0 40 1.6由以上数据可知,该样地内群落组成较为丰富,乔灌草均有分布。

生态学中的物种多样性调查实验报告

生态学中的物种多样性调查实验报告

生态学中的物种多样性调查实验报告前言: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本篇实验报告旨在介绍物种多样性调查的实验方法和结果,以及对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引言:物种多样性调查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和丰富度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了解不同区域或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种多样性情况,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并为物种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本次实验选择了某自然保护区内的两个样地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

每个样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选取的调查方法包括样方法和标本采集法:1. 样方法:在样地内设立一定数量的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的所有物种及其数量。

样方的数量和大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2. 标本采集法:在样地内随机选取标本点,记录标本点周围一定范围内所有物种的信息,并采集标本以便后续鉴定。

结果:样地一:在样地一的样方调查中,共记录到植物类物种20种,动物类物种10种。

其中,植物类物种中以禾本科为最多,共有7种,其次为莎草科和菊科,各有3种;动物类物种中以鸟类为最多,共有5种,其次为昆虫类,共有3种。

在样地一的标本采集调查中,共采集到植物类标本50份,动物类标本20份。

经鉴定,植物类物种中以牡丹为最多,共有15份,其次为月季和桃花,各有10份;动物类物种中以蝴蝶为最多,共有8份,其次为蜜蜂和蚂蚁,各有5份。

样地二:在样地二的样方调查中,共记录到植物类物种15种,动物类物种8种。

其中,植物类物种中以菊科为最多,共有5种,其次为莎草科和禾本科,各有3种;动物类物种中以昆虫类为最多,共有4种,其次为两栖动物和鸟类,各有2种。

在样地二的标本采集调查中,共采集到植物类标本40份,动物类标本15份。

经鉴定,植物类物种中以桃花为最多,共有12份,其次为牡丹和月季,各有8份;动物类物种中以蝴蝶为最多,共有6份,其次为蜻蜓和蚂蚁,各有3份。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到了两个样地的物种多样性信息。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第一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18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生物气候图的绘制(2)以两条均分为12段(代表12个月)的平行直线作为横坐标,并从左至右依次标出1月、2月、3 月、…、12月。

3、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根据上述确定的坐标体系以及计算出来的逐月年平均降水量和逐月年平均温度,在坐标纸上绘制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并标定图示(1)将降水曲线与温度曲线相交的区域填充不同的标志符。

如果温度曲线在上,降水曲线在下,两者间的区域表示干旱期,将此区域用小黑点填充;如果温度曲线在下,降水曲线在上,两者间的区域表示湿润期,将此区域用细黑竖线填充。

(2)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mm的区域用黑色填充。

(3)在降水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年均温度和总降水量。

(4)在温度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并在温度轴上方的外侧,标出绝对最高温度。

(5)在双线横轴上将月平均温度低于0℃的月份用黑色填充;将极端最低温度低于0℃的月份用斜线条填充。

(6)在气候图解的左上方注明站点的名称。

各地气候的气候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分析:根据实验内容部分所提供的四张各个地区的气象数据,制作出四张气候图解,其分别是位于新疆的三个城市乌鲁木齐,和田,阿勒泰和位于海洋边的城市新加坡1、乌鲁木齐: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年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温差大。

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最热的时候是7、9月份。

最寒冷的时候是12、1月份。

最热的时候的平均气温为23.7℃,最冷的时候的平均温度是-7.6℃。

降雨量并不丰富,气候干燥。

根据其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降雨量及年的每月平均温度来看,在乌鲁木齐地区的地性类型多为荒漠、林地、草原等2、和田: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冷而干旱,属于干旱荒漠型的气候。

春季升温快而第二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25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和生命表的编制至出现均匀分布;如果资源呈斑块分布,就可能导致动物种群集群分布。

生态学实验报告(经典)

生态学实验报告(经典)

实验一.不同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测定及其比较(一)、实验内容: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水分、容重和pH测定的仪器与使用方法; 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

(二)、目的要求: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悉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比较分析以上生态因子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异同及其原因。

(三)、主要仪器设备:温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环刀、铝盒、土壤钻、小铲、烘箱、50ml小烧杯、玻璃棒、土壤筛(孔径1mm)、分析天平、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等。

(四)、实验方法及原理:研究生助教介绍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等仪器使用方法和观察记录方法后,学生分成8组,在校园中选取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开展光照强度、气温、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pH等的时空测定。

照度计:测定太阳辐射强度(单位为umol m-2 s-1)。

一般采用照度计,它是利用光电原理制成的。

光电池具有一个氧化层,在光的作用下,从那里放出电子,只要用一个低电阻的电流表把金属膜和金属基部相连接,就会发出一个与光强度成正比的电流。

这种电池对300-700nm的光是不是灵敏的,而且具有反应迅速、不需要外接电源等优点。

测定时,在照度计的电池槽内装上电池,把光电头插头插入仪器的插孔,打开开关及探头盖,照度计的显示屏上显示读数,待数字稳定后,把光敏探头置于欲测光源处,便可读数。

显示屏的读数分4档,每档相差10倍(单位为lx)。

温度计:温度包括气温和土壤温度。

主要介绍土壤温度计。

土壤温度计的原理与构造与一般的水银空气温度计相似,所不同的是土壤温度计一端弯曲,以便读数。

土壤温度计有不同长短的一组温度计组成,以测定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

测定时,在土壤表面挖不同深度的小坑,把不同深度的温度计埋至不同的深度(注意温度计的底部与地表平行),把土填回,用手压实,一小时后便可读数。

pH计:pH计有多种类型,可根据精度的需要选用不同的pH计。

生态学实验设计题调查生态因子对山上植物的影响

生态学实验设计题调查生态因子对山上植物的影响

生态学实验设计题调查生态因子对山上植物的影响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和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

根据植物与其生境中水分的的关系,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包括了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水生植物依据其生活型乂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在演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其中以叶的结构变化最为显著。

叶子是植物的重要器官,它有两大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是根系吸收水分的动力之一,植物根系吸收的矿物质主要是随蒸腾液流上升并转运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

另外,蒸腾作用也能降低叶片的表面温度,从而使叶子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不至于因温度过分升高而受损伤。

但蒸腾作用会消耗很到植物体内的水分,因而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和叶片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之间需达到一个等量的状态,即水分平衡状态。

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叶表面的角质层,密生绒毛,气孔下陷或形成气孔窝,叶片内储水组子发达等,都是为了适应保持水分,减少水分蒸腾的特征。

植物生活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其叶片的这些适应性结构不同,形态变化也较大。

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但是由于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植物需要的光强不同。

根据植物对光强的不同要求,把它们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三大类。

生态学实验:植物群落调查

生态学实验:植物群落调查

综合实验二:植物群落调查一、实验目的(1)掌握样方法调查群落数量特征的方法,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物种组成、生长型组成、物种多样性等,达到识别群落的目的。

(2)不同群落的相互比较,结合植物群落小气候测定,了解植物群落调节小气候的功能,以及群落与环境的联系。

二、实验步骤1、材料准备:样绳(50m)、钢卷尺、气压表(海拔表)、地质罗盘仪、记录表格。

2、实验安排:(1) 每班划分2-3个组,每组约10-15人。

(2) 每组再分3个小组。

第1小组填写森林群落样方调查总表及乔木记录表第2小组填写灌木记录表第3小组填写草本记录表及地被物和层外植物情况。

3、样地选择:(1) 设置样方:各小组将样绳圈成方形10×102m的样方。

然后,在样方内进行调查工作。

(2) 填写“森林群落样地调查表”。

三、调查分析——作业(见附表)1、森林群落取样调查表与分析表样地基本情况总表;填乔木、灌木、草本记录表。

样方抽样技术植被分析简表。

优势种分析。

2、植物群落生活型组成特点分析(1) 目的掌握植物生长型分类方法;比较不同群落生长型组成的差异。

3、群落优势种年龄结构(1)根据森林群落取样调查记录,将优势树种及常见树种的所有个体挑选出来;(2)将每个树种不同大小等级的个体数填入表7。

4、物种多样性分析(1) 目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定(2) 实验步骤A、分别统计样地乔木、灌木、草本层的种数及各种的个体数,B、计算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

(3)分析讨论比较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并给以生态学意义上的解释。

农业实验生态学实验报告(3篇)

农业实验生态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生态因子的测定方法。

3. 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 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土壤肥力测定目的:了解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掌握土壤肥力测定的基本方法。

方法:(1)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

(2)根据测定结果,评价土壤肥力状况。

结果:通过测定,发现实验土壤pH值为6.5,有机质含量为1.2%,全氮含量为0.12%,速效磷含量为10mg/kg,速效钾含量为100mg/kg。

根据测定结果,该土壤属于中等肥力水平。

2. 实验二:作物需水量测定目的:了解作物需水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需水量的测定方法。

方法:(1)选择典型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在不同生育期进行水分测定。

(2)采用土壤水分快速测定仪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3)根据作物需水量计算公式,计算作物需水量。

结果:通过测定,发现小麦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需水量分别为200mm、300mm和200mm。

玉米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需水量分别为150mm、300mm和150mm。

3. 实验三: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目的:了解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方法:(1)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如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循环。

(2)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如太阳能、化学能等能量的转化和利用。

(3)结合农业生态系统实际情况,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存在以下特点:(1)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连续性和地域性。

(2)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逐级递减性和非循环性。

(3)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灌溉、优化作物结构、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

三、实验结论1. 土壤肥力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合理施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城市人口分析——人口在城市内的迁居问卷调查
一、概述
城市人口迁居指的是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往往是住户)移动。

城市人口迁居有时也称城市内的迁移。

城市的发展与人口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人口迁居会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城市出现人口空间、社会空间、功能空间的地域性分化,城市内住宅位置的变化在改变城市系统和城市空间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口移动以其所具有的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和结构上的选择性对迁入、迁出地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人口移动直接改变了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总量,并通过转移生育间接影响两地的人口数量对比;其次,人口移动所可能引起的生育行为变化将改变两地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由此,人口的分布状况以及发展模式都将发生变化;另外,人口移动将改变两地的人口结构。

人口移动导致的人口空间结构变化有两种情况:集聚性的迁移将会强化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况,而扩散性迁移则使人口分布趋于平均。

人口和劳动力的区域流动还可对地区差距产生影响。

人口移动对生态环境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生态脆弱地区,人口的入迁可能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在农业移民中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但也有少量因人口入迁后对生态环境加以科学治理而使其得到改善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通过对一个区域(如工业区、街区等)人口与环境质量的调查与讨论,有助于了解人口这一因子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为城市人口容量的界定提供理论支持。

三、仪器和用具
调查问卷表、采访记录本、实地采集调查记录本等。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
1.满意度调查
(1)工作与生活空间的满意程度
(2)绿化面积与质量的满意程度
(3)用水现状与质量的满意程度
(4)休闲空间的满意程度
(5)空气等其它生态因子的满意程度等
2.迁居者的属性特征调查
(1)经济属性特征
调查发生迁居的居民住户家庭月均收入情况
(2)家庭结构特征
调查二代三人户、二代四人户、三代五人户、三代四人户、三代五人户等各种类型家庭的比例。

(3)职业结构特征
调查工厂、公司类和商店类单位、科研、文教、卫生类单位、机关单位等从业人员比例。

(4)教育水平特征
调查初、高中受教育者、受过大专和本科以上高等教育者所占比例
3.人口迁居特征
(1)迁移性特征
调查小区居民户迁居率、均迁居次数、一次迁居户数及比例、二次迁居户数及比例等数据。

(2)迁移方向性特征
(3)迁移距离特征
(4)迁居空间类型特征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的方法调查,按上述的内容设计问题,包括满意度调查、迁居者属性特征调查以及人口迁居特征调查。

其中人口迁居特征调查方法①迁移方向性特征调查方法:把每个居住小区迁居住户的前住地标在地图上,以便分析迁居的方向性特征和空间特征;②迁移距离特征调查方法:把迁居距离分成215km、215~5km、5~7km和7km以上的4个等级来说明迁居的距离特征,分别作出各居住小区所有迁居的累计曲线;③迁居空间类型特征调查方法:把城市地域划分为CBD(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划定的范围)、旧城区(1949年时的建成区)、新城区(解放后的建成区)三种空间类型,并将人口迁居的空间类型组合为9种:CBD-CBD、CBD-旧城区、CBD-新城区、旧城区-CBD、旧城区-旧城区、旧城区-新城区、新城区-CBD、新城区-旧城区、新城区-新城区;分3个迁居时段,把所有迁居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的空间特征。

1.满意度调查
表1-2-1小区居民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小区
工作与生活
空间的满意
程度
绿化面积与
质量的满意
程度
用水现状与
质量的满意
程度
休闲空间的
满意程度
空气等其它
生态因子的
满意程度等
公共设施的
满意程度
学校数量与
规模的满意
程度

















































2.迁居者的属性与类型特征调查
表1-2-2a小区迁居者的属性特征调查表
调查小区
居民住户家庭月均收入家庭结构特征
1000元以

1000~
2000元
2000~
5000元
5000~
10000元
10000元
以上
二代三
人户
二代四
人户
三代四
人户
三代五
人户
总计
表1-2-2b小区迁居者的属性特征调查表表
调查小区
职业结构特征教育水平特征


公司和商
店类单位
科研、文教、
卫生类单
机关
单位
初中以下受
教育者
初、高中受教育者
大专和本科以上
高等受教育者
总计
3.人口迁居特征
(1)迁移性特征
表1-2-3小区迁移性特征调查表
调查小区
迁居
率(%)
户均迁
居次数
一次迁居户
数及比例
二次迁居户
数及比例
三次迁居户
数及比例
四次迁居户
数及比例
五次迁居户
数及比例
总计
(2)迁移方向性特征
把每个居住小区迁居住户的前住地标在地图上,画出迁移方向性特征图(3)迁移距离特征
表1-2-4小区迁移性特征调查表
调查小区原居住地迁居距离215km以上迁居距离215~
5km
迁居距离5~7km
迁居距离
7km以内
总计
根据表格数据作出各居住小区所有迁居的累计曲线。

(4)迁居空间类型特征
表1-2-5小区迁居空间类型特征调查表
调查小区CBD-CBD CBD-
旧城

CBD-
新城

旧城区
-CBD
旧城区
-旧城

旧城区
-新城

新城

-CBD
新城

-CBD
新城区-
旧城区
新城区-
新城区
总计
分3个迁居时段,把所有迁居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不同时段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的空间特征。

五、结果统计与分析
1.迁移原因分析
2.迁居类型与特征分析
六、结论与建设
1.你的调查分析结果说明或解释了什么问题?
2.对城市人口的更加合理迁移和分布提出一些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