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改革
教育变革趋势及应对措施
教育变革趋势及应对措施教育变革是指针对当代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以下是当前的教育变革趋势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1.科技与数字化教育: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中的数字化和科技应用日益重要。
教师、学生和家长需要适应和掌握数字工具、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教育资源,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帮助教师和学生运用科技进行创新和学习。
2.个性化学习:教育变革趋向于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教育机构应采用个性化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案。
这包括差异化教学、个人学习计划、自主学习和项目学习等,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3.跨学科与实践学习:现代社会对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教育变革应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构建跨学科课程、提供实践性学习机会和开展创新项目来推动这一变革。
4.跨界合作与全球视野:教育变革应推动学校与社会、产业和国际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融合。
学校应开展实践项目、行业合作、社区服务和国际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跨文化理解和全球视野。
5.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教育不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需要贯穿整个人生。
教育机构需要提供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不断学习需求。
这包括职业培训、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和沟通交流平台等,以促进终身学习的文化和机制。
面对教育变革的趋势,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技能,跟上科技和教育创新的发展。
•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工具,如数字化教育技术和个性化学习平台。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和行业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而要全面了解这一改革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就需要进行历史回顾。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进行回顾,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议题。
一、开放和改革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
确切地说,是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教育改革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为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初期教育改革的探索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致力于重建和发展教育系统,尤其是初等教育。
它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比如鼓励私人投资兴办学校、推行多样化的学校管理模式、进行教材改革等。
同时,政府也开始放宽高等教育的限制,鼓励私立高校的发展。
三、扩大教育资源的努力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进一步扩大,着重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设立了众多师范学校和职业学院以便培养更多的教师和技术人才。
此外,政府还鼓励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以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四、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改革逐渐转向素质教育的发展。
这一新的改革方向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实施新课程改革、推动教育评估和考试制度改革,并加强了教师培训和发展。
五、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尽管中国教育改革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显著的挑战之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仍然存在。
此外,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也是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发展。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兴起的,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政策的引导,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持续关注和努力解决。
当代教育中的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中的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全球化、技术发展、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改进课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当代教育中的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学生的影响。
一、跨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往的教育中,课程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学生在不同的科目中独立学习,很少有交叉的联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问题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例如将科学和数学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跨学科教学的趋势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综合的能力。
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趋势在当代社会中,创新思维能力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素质。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他们将学生置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和创造能力。
这种趋势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三、技术与信息化教育的趋势当今社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
教育机构逐渐引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老师们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电子教材来辅助教学,并通过电子邮件和在线协作工具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的出现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技术与信息化教育的趋势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个性化教育的趋势传统的教育模式普遍以群体为中心,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然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推行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设课程,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个性化教育的趋势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绩。
总结起来,当代教育中的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主要包括跨学科融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技术与信息化教育以及个性化教育。
当代教育改革教学案例范文
当代教育改革教学案例范文近年来,教育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同砚全面进步。
底下我们通过一个当代教育改革的教学案例来展示这一点。
某中学一位老师在高中化学教室上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同砚的进修爱好和提高他们的进修效果。
这位老师决定通过试验教学的方式来让同砚更好地理解和精通化学知识。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选择了一个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试验:电解水。
老师事先筹办好了试验器械和化学物品,然后让同砚分组进行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同砚观察和记录试验现象,并救助他们分析和总结试验结果。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同砚们不仅能够亲自参与试验,还能够深度了解化学原理和试验方法。
在试验结束后,老师组织同砚进行小组谈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试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同砚们乐观参与谈论,互相沟通和进修。
老师在谈论过程中准时赐予同砚指导和反馈,救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精通化学知识。
接下来,老师给同砚安置了一个任务:利用电解水的原理设计一个可以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装置。
同砚们分组进行设计和制作,并在下节课上展示他们的效果。
在展示环节,同砚们除了向全班同砚展示他们的装置外,还需要诠释设计原理和操作步骤。
通过这个任务,同砚们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培育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个教学案例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将同砚置于实践的环境中,让他们亲自动手去试验和探究。
通过试验,同砚们能够更加深度地理解和精通化学知识。
同时,老师还通过小组谈论和展示任务来培育同砚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当代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育同砚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而这个教学案例正是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设计的。
通过实践和合作,同砚们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进修爱好和进修效果,还能够培育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个教学案例的成功阅历可以为其他老师提供借鉴,增进更多的教育改革和创新。
当代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
当代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塑造国家未来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从教育发展的背景、现状和未来改革研究等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1. 教育发展的背景教育作为社会进步和创新的基石,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发展进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
同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教育现状目前,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学习压力过大,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让孩子们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存在;还有部分学校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
3. 发展教育的目标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创意、有批判思维的人才;其次,要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德等方面;最后,要推动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4.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需要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例如,可以引入项目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还可以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跨学科的学习。
5. 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除了注重学习知识外,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素质和健康素质等。
可以通过开设课外活动、文化艺术节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素质。
6. 推动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同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持,保障他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7. 加强师资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要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同时,还要为教师提供持续的教育培训,让他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
8. 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需要对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创新。
专题十 当代教育改革
1、试对20世纪末启动的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分析?答: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校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
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揭示,各种新的理念不断涌现。
特别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个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基础教育更是迎来了改革的春天。
从观念到行动,从课程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从管理者到实施者,从学校到社会,中小学校的改革实践可谓如火如荼。
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研究一道,形成了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又一个亮点。
鉴于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固有的弊端,开展研究性学习,让教师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尝试全新的学习方式,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有的学校把“研究型课程”写进学校课程表中的,每周大约两个课时。
与这种课程相对应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是“研究性”的了。
这种做法的本意正是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
然而,实践中我们却看到了由这种做法而产生的负面效果:不但“研究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成为和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也成了研究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专有名词。
只是在每周两个课时的研究型或探究型课上,需要学生用“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而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却仍然同传统无异,依旧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这显然已经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本意。
研究性学习不应该仅仅是课外的课题研究,也不应该仅仅是研究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它应该真正进入课堂,和每一门学科、每一种课程发生联系,成为学生每一天的基本的学习方式。
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当前多数人所理解的“课题式学习”、“课题研究”等学习内容方面的变化,它的重点应该在于学习方式的转换。
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探究的态度、思考的能力和研究的习惯。
当代教育改革教学案例范文
当代教育改革教学案例范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的重要性变得更加凸显。
当代教育改革成为许多国家的关注焦点,各种教学案例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一个成功的当代教育改革案例,揭示其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该案例发生在一所位于城郊的中小学。
这所学校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标准,但因教育思想陈旧,学生的学习动力逐渐降低,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也逐渐减退。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决定进行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
首先,学校将焦点从“分数至上”转向了学生全面发展。
他们开始注重学生的品格培养和兴趣爱好的培养。
学校成立了一个特色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不同的俱乐部,如音乐、美术、体育等。
这些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其次,学校开始采用项目制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项目制教学法则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的老师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项目,鼓励学生在团队中进行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最后,学校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估,学校采用了更加全面的评价方法,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展示汇报等。
学生的成绩不再仅仅是取决于分数,而是包含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这种评估方式更加客观公正,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这次教育改革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们更加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们也更加激情满满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学校的整体氛围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为当代教育改革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总而言之,当代教育改革教学案例的范文揭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
通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项目制教学法和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力。
这个案例对于其他学校和教育。
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一直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议题。
当代孩子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所涉及的方面众多,包括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在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中,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的学科框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孩子的需求。
因此,课程设置需要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首先,跨学科课程的兴起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跨学科课程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以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素养。
其次,创客教育也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改革。
创客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东西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拓展也是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不仅需要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首先,素质教育是教育内容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使孩子们在未来面临各种挑战时更加自信和适应。
其次,信息技术的普及也对教育内容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当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因此,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教育,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是孩子九年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优秀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首先,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一、引言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教育作为一项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事业,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亟待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针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分析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当前中国的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
这使得教育发展的机会和质量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增加了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难度。
2.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长期以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选拔标准,给学生和学校带来极大压力。
这种以单一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也使得教育过程流于应试化。
3.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仍存在着就业率不高和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与社会需求脱节。
这一方面源于学校对就业市场需求的不了解,另一方面也与职业教育的大环境和政策支持不足相关。
4.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良好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保障。
然而,目前中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分布不均衡、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应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的倾斜程度。
同时,加强区域间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提高教育公平性和均衡发展。
2.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从单一的高考成绩评价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品德修养等方面。
同时,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为了缩短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距离,应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技能培训中心,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职业教育课程应与行业需要保持同步,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
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
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以下是 8 条关于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特点的内容及例子:1. 当代教育越来越注重个性化了呀!你看,现在有的学校不再是大一统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去因材施教,就像给每棵小树苗提供最适合它的养分一样。
比如有些学校会开设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让学生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2. 教育也变得更加全球化啦!现在的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接触到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文化,这难道不像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球的大门吗?像很多学校会有国际交流项目,让学生去感受不同国家的教育氛围。
3. 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代教育中越发重要了呢!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去实践。
就好比学做饭光看菜谱不行,得亲自下厨去尝试才知道啊。
很多学校都增加了实践课程和实习机会。
4. 强调综合素质是不是当代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呀!不再只看成绩,还要看品德、才艺等等各个方面。
这不就像选美比赛,不仅要看脸蛋,还要看身材、气质一样嘛。
学校会举办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 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简直太迅猛了吧!各种在线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生在家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简直就像拥有了一个私人学习宝库!现在上网课多方便呀。
6. 创新教育在当代也不容忽视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就像鼓励小鸟勇敢地去探索蓝天一样。
比如有的学校会举办创新大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7. 当代教育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啦!这就像是给学生的心灵加了一道保护锁。
学校会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为学生排忧解难呢。
8. 教育的终身化理念也深入人心了呀!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那几年,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这不就跟吃饭一样,要一直吃才能活下去呀。
现在很多成年人不也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嘛。
我的观点结论是:当代教育的这些新特点真的太棒了!它们让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当代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当代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所在,教育改革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当代教育改革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思考和采取有效的对策。
本文将探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当代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内容过分注重知识积累、缺乏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传统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
因此,教育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增设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或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教育制度和评估方法依然过于注重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前的教育制度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重视分数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这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应试技巧的机械运用,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改变教育评估的方式,如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兼顾学生的学术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三,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欠缺。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不够清晰,教师培训和职业评估体系不完善,导致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因此,教育改革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提供更好的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建立严格的教师评估体系,确保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改进。
第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明显。
当代教育改革中仍存在城乡教育差距大、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问题。
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不仅加大了城乡教育差距,也限制了农村学生和贫困学生的发展机会。
因此,教育改革应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其教育资源的配置,改善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4)
7
2、 学校向工农大众开门
• 在农村,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办学,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扫盲教育。 •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扫盲工作委员会。各种为成年工人和 农民开办的业余学校发展迅速。
3、接管旧学校
• 所有公立学校自然而然为新政府接管。 • 私立学校较为复杂,接办的时间较长:1952年底完成教会大学和私立 大学的接管;1956年初完成中小学私立学校的接管。 • 私立学校的消失,使中国教育步入单一由政府办学的时代,很快形成 了全国一盘棋的模式。这种单一的办学形式虽在短时间内顺利进行教 育改造,但从长远来看,却容易使学校教育陷入僵化和自我封闭,与 世界教育多元化发展不一致。
生产劳动、体育卫生、党的工作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15
2、“小学五十条”
1963年3月教育部发布《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简称“小学四十条”。 “小学四十条”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1)方针、任务、目标;2)教学;3)德育;4)学校管理; 此外,“小学四十条”还对教师、生产劳动、生活保健、党的工 作等作了具体规定。
去。”此即“七二一指示”。 •上海机床厂为贯彻这个指示,创办起“七二一大学”,全国各地相 继仿办,据新华社1976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七二一大 学”1.5万多所。
21
四、“工农兵管理学校”
•“文革”使学校陷入极度混乱,相互敌对的造反派组织在校园里大
搞“文攻武卫”。
•毛泽东于1967年3月决定由解放军组织军训团进驻学校; •1968年7月27日首批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清华,并陆续进驻北 京的一些学校。8月,中央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通知》, 要求“各地应该仿效北京的办法,把大中城市的大、中、小学逐步管
院系调整的目的: 1)打破原有高校的内部结构,进行重组和新建; 2)分散高校中的旧势力;
当代教育改革热点分析(简版)
冯增俊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 主任 fengzengj@
前 言:
创建新观念
教育新本质
塑造新自我
教育塑造观念
观念决定世界
不谋世界无以论人生 为人师
不谋未来无以
未来自心中 教书
人生存自我 读书
写书
使知识充满财富
让学习改变人生
困境析解三:教育模式滞后
1、科技教育大发展,但是技术人才奇缺 偏重学术轻应用 2、工厂应聘少,报考公务员数量巨大 3、教育发展了,农村荒芜了,城市房奴多 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热点三:危机思考:教育的是与非
——教育现代化与使命
(一)教育是什么 1、人的生成=教育起源——工业化=国家发展模式
——教育具有主导发展功能 新世纪旋风—教育改革—新世纪人类的共同行动
2、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的时代定义 教育:一个考验民族智力的命题
教育:一个关系民族命运的概念 教育:一个维系民族繁荣的事业
(二)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三)中国教育时代定义?陈至立、周济、崔永元
热点四:中国应当办什么样的教育?
(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什么? 普及教育? 一流教育?重点学校还是实用型学校? 还是民众教育 (二)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三)中国教育二次革命
中国要实现两个教育转变
一是从普及教育的第一次教育革命转向解决教育的 现代转型问题的第二次教育革命;二是从追求世界 第一转向创立“中国第一”的教育运动。 中国教育也必须关注三个研究重点:研究和推进中 国教育的现代转型;探讨和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实 践形态;把握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与中国教育发展适 切点。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现代教育发展上定位 和把握中国教育独特性的发展模式,走出盲目追捧 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指标的套路,借鉴创新,走一条 中国的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需要详细分析和总结。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有能力的教师。
中国教育体制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育素养,让他们以专业的角度去教育学生。
其次,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机制,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最后,在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上下功夫,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推进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传统的教育评价过于强调学生的分数,但这并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才能和潜力。
为了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潜能,中国教育改革强调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这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项目实践等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品德素质。
三、注重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衔接中国教育改革强调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衔接。
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知识、技能和素养的阶段,而终身教育则是保持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过程。
为了实现衔接,中国教育改革推进学生全面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衡量体系的建立,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和发展。
四、推动学校治理的改革和创新在教育改革中,学校治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教育改革鼓励学校进行自主管理和创新实践,培养学校领导团队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家校合作,增加家长对教育的参与度,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教育信息化可以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中国教育改革注重加强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推动数字化教学、智能化评价和个性化学习等。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衔接、推动学校治理的改革和创新,以及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五大趋势
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五大趋势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教学改革则是促进教育进步的主要手段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当今世界的教学改革正朝着多样化、创新性、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将探讨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五大趋势。
一、技术融入教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现代教学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纸质教材和个别教师的传授,而是借助互联网、智能设备和各种教育软件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在线教学工具,创造出更丰富、更互动、更有趣的课堂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二、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中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
而当今世界的教学改革趋向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
教师应该扮演着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通过小组讨论、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跨学科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综合化,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某个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思维和综合素养。
因此,当今世界的教学改革趋向于打破学科边界,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教师们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四、个性化教育的推进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学习节奏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当今世界的教学改革趋向于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通过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方案和学习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展。
五、全球教育合作的加强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机遇,而且全球化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当今世界的教学改革趋向于加强全球教育合作。
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知识共享和经验借鉴。
教师们应该通过参与国际性的教育项目和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国际前沿的教学理念和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1、加强学校教育综合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突出成就,“义务教育免费均衡”和普及率有了质的飞跃,国民教育水平现已可跻身发达国家之列。
在这一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改革的一贯做法及其积极的作用显著,其中突出的一点是加强学校综合改革。
2、提出“课程改革为主体”的理论。
在综合改革中,课程体系改革居于重要地位,因此我们提出“课程改革为主体”的理论,认为要把重点放到课程体系改革上来,把课程体系的变革作为改革的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得到实质性的教育1服务,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社会、国家的需要和要求。
3、实施公平、有效的教育改革。
坚决贯彻以全体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思想,努力涉及每一位学生,积极服务每一个家庭,通过公平、公正、有效的改革,让教育机会平等,让教育发展有效,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学校还要实行竞争配置,分配财力,尊重经济循环规律,把握好教育学习资源配置和管理,努力实现教育效率最大化。
4、以品德教育为重点。
对于当代学校教育,品德教育是重点,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健康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必然的。
教育机构应该抓好品德教育,注重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以每文化遵守规则,自觉接受社会的规范,做到有节制的消费,不断正视人的个性,结合教育内容,使学生敢想、敢担当、敢创新,学会分享,培养恪守和崇尚职责、尊重别人、友爱他人、服从社会秩序。
5、实施创新型教育改革。
必须实施创新型教育改革,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坚持把质量改革放在首位,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增强学校治理、管理能力。
只有创新性改革,我们才能在未来真正建设起一批规范、激励、多样化的教育机构,健康、科学地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普及化、充实教育内涵,做到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良好的教育,和谐共处各不同文化群体,坚定不移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中国教育曾经是举世瞩目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的日益富裕,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却也存在着很多困境。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教育改革的出路,使中国的教育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高度商业化的困境当前,教育高度商业化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
私立、民办学校数量不断增加,部分教育机构纯粹以盈利为目的,一些地方的教育市场竞争激烈。
校外培训机构、家教等更是成为了热门行业,甚至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
面对教育商业化的困境,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要坚决反对以牟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加强对民办、私立学校的监管力度,保证其合法合规运营。
其次,应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教育责任,共同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让教育回归本质,造福国家和人民。
二、应试教育的困扰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应试教育的存在,导致我们的孩子们只会死记硬背、机械化地应对考试,却没有真正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更让人担忧的是,现在的考试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高中、大学,连初中、小学都已经非常重视分数、奥数等高考科目。
而在过程中,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优秀育人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注教育的本质,帮助孩子们成长为积极向上的人们。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拐点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大批数量的教师难以保证教育质量,而且部分教师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教师的责任感和情感投入不够,教学各方面工作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协助。
而实现教师的快速成长,需要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教研能力,采取更加有效的培养措施,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和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系统素质确保教育质量。
当代教育改革试题及答案
当代教育改革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定义,错误的是()A.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调整和改进的过程B.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等进行修改和完善的过程C.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等角色进行转变和提升的过程D.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资源、教育设施、教育技术等进行更新和改善的过程答案:C2.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目的,错误的是()A. 提高教育质量B. 促进教育公平C. 培养创新型人才D. 实现教育商业化答案:D3.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原则,错误的是()A. 尊重教育规律B.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C. 强化教师为中心D. 推动教育多元化答案:C4.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内容,错误的是()A. 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B.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减少考试压力C.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育行政效率D.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市场化程度答案:D5.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特点,正确的是()A. 全面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B. 局部性、短期性、简单性、轻便性C. 单一性、临时性、复杂性、艰巨性D. 全面性、短期性、简单性、轻便性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目标,正确的有()A.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B. 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均等C. 提高教育质量,打造世界教育强国D. 推动教育个性化,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E. 强化教育商业化,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答案:ABCD7.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基本途径,正确的有()A. 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行政效率B. 改革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C. 改革教育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D.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减少考试压力E.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市场化程度答案:ABCD8. 下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成功案例,正确的有()A. 英国的《教育国家标准与框架》B. 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C. 芬兰的全免费教育制度D. 日本的素质教育改革E. 中国的“新课程改革”答案:ABCDE三、简答题9. 请简述教育改革的原因。
当代教育改革 练习题答案
《当代教育改革》练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 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要承认学校拥有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2)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学校依法享有对学校的管理权,在校内管理、经费使用、教育组织和人事分配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对国家和出资者以及受教育者承担责任。
它是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使学校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具有一定水平的质量与效益观的教育制度。
2. 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隶属关系、权力结构和工作制度等,是教育机构的体系化,其核心内容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
3.教育财政: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教育事业而对用于教育的财力资源进行的一系列专门性的管理活动。
4. 教育政策:所谓教育政策就是具有一定行政效力的组织机构(如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对系统内部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行动规定,它具有较高的强制性和规范性。
5. 特色学校:可把特色学校定义为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手段等6.二级学院:一般指在一级学院(校本部)领导下,由一级学院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创办的不具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7. 校长职级制:校长职级制是指将校长的职位,按照不同的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职责要求,分为若干个等级,形成职务等级系列,为校长的任用、考核、奖惩、晋升、工资待遇提供依据和管理标准。
8. 教育变革:教育改革可以理解为按照某种预期的目标以改进实践的有意识的努力,它包括制定同旧目标无关的新目标、新政策,或赋予过去的教育以新的职能9. 综合中学:综合中学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渗透,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和一定职业技能为目标,融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10. “双元制”学制: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义务教育形式11.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简单的说终身教育就是指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形态,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12.全民教育: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二、简答题1. 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当代教育改革2024期末论文
当代教育改革2024期末论文《当代教育改革 2024 期末论文》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和人类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始终处于不断变革与发展的进程中。
当代教育改革更是备受关注,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源于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在当今时代,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其次,科技的迅猛进步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方式,要求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再者,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仍然存在,教育改革需要致力于缩小这些差距,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在当代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课程内容需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一些学校,开设了诸如“STEM”课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融合),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程设置也要更加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路径。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改革的关键。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如今,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通过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过去,过分依赖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导致了应试教育的盛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被忽视。
如今,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满分100分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答:教育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去除教育中陈旧的、错误的和有缺陷的东西,以改善教育之现状.说出自己的观点.2、简述国有企业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答:第一,改革政策要逐步推进,切忌“一刀切”。
第二,私有化过程中要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要妥善安置分离出来的从教人员第四、切忌在移交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学习。
3、简述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
答: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是指教育财政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的教育财政,其功能虽有所不同,但基本功能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资金筹措的功能。
资金筹措是现代教育财政的根本职能之一。
在当代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表现莫过于积极筹措支撑庞大教育系统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②资源配置功能。
资源配置是指将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分配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部门和机构中去的管理动。
③供需调节功能。
是指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如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财政计划等)可以对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教育与该国该地区其他领域的收支,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地区单位间的利益转移以及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进行有效调节,从而使教育投资更趋合理,使教育及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④监督管理功能。
对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有效的监督管理,也使教育财政的重要功能之一。
4、简要回答新课程管理体制的特点。
答:(1)从课程决策和开发的行政主体来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举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
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2)从学校课程管理的权责分配来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权力主体各司其职尽管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学校课程整体中,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但管理学校课程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权力主体的共同责任,只是它们承担的职责各有侧重,范围有所不同。
(3)从参与课程决策与开发的角色来看,学科专家主宰走向各种有关人士分权实行新的课程管理体制后,除了中央教育官员、学科专家这些传统角色外,地方教育行政人员、课程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工商企业界的人士等等,都在或鼓励他们以某种方式参与到课程开发和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来。
这无疑有助于课程科学水平的提高。
二、论述题(共20分)1、联系我国当前教育实际,阐述一下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趋势。
答:在改革前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有明确的机构设置和清晰的隶属关系,但各机构中的权限却没有明确的划分,权限高度集中于高层级的行政机构中:教育管理权、资源分配权高度集中,决策权与执行权高度统一,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必然结果。
计划经济体制强调计划性和统一性,只有高度的统一,才能使计划得以由上而下的实施,垂直式层级制的组织形态,为高度的集权制提供了组织保证。
权限的集中,有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强有力控制,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得以有效的实施和充分的体现,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日益表现出了它的不适应性。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政策与法律调控机制在变化了的社会关系面前不仅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了激烈的体制性冲突。
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属于中央集权制,其基本形式属于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
就隶属关系而言,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上下级关系,同时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隶属于同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体现了一种从属制。
虽然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把“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并且在近十年里又相继下放权限,但是,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直接干预教育的现状并没有改变。
(1)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混乱在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的关系上,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是从属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机构与一切政府机构都是从属关系,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的其他专门性职能管理机构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平等的关系。
在实际运行中,教育行政机构相对于政府其他专门职能部门而言,其地位低于其他专门职能部门,这影响了教育行政组织职能的发挥及教育行政效率的提高。
(2)教育行政机构内部设置的管理层次不合理有些教育行政组织在设置管理层次时,不是根据有效管理的幅度,而是来自主观任意的构想;不是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而是为了多设置些职位以便安排干部,因而机构林立,人浮于事,从而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低效管理。
(3)教育行政规章制度混淆不清各种规章制度十分繁杂,不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时作出调整,致使教育行政规章制度不能起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依法治教的局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下级教育行政规章制度不能与国家教育行政规章制度相吻合,各教育机关的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出现多头领导,使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校长、教师们感到无所适从。
三、综合分析题(共40分)有人说,“只有先进的教育评价观念是不够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最为重要的任务是要拿出具体的内容和方法”。
你如何看待此观点,教育评价观念、方法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请你设计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评价体系(包括观念、内容、方法)。
答:要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首先就需要从传统的封闭、片面、局部、功利等评价思维方式中跳脱出来,树立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整体的、全局的、具有价值追求的学生评价观念。
这也是建立新的评价标准、使用新的评价方法、开拓新的评价领域的前提。
(1)树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观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的核心。
评价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通过问题发现帮助学生分析现实的状况及可能的发展路向,指导学生改进学习计划与方式,最终促进他们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评价的旨归和服务对象,而不是让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框架服务。
强调过程性评价观,能深入到学生发展的进程中,及时地、动态地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收获,从而可以对学生的良性发展和持续进步实施有效的、适时的指导。
倡导参与性评价观,将评价活动看成是评价者与被评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操持评价情境观,要求评价标准的设计要具有真实性和情境性,以便使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评价者能从学生实际的情况出发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而不至用先验的标准扭曲对个性发展的理解。
树立评价伦理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合理性和人本性,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的制订要兼顾适应性与超越性;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不违背社会道德;评价者自身应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不做主观臆断,也不做胡乱指导;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操持公平、公正的理念。
(2)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道德品质。
其中又包含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行为的评价。
主要的因子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能力。
其中又包含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维度。
主要的因子有: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能承担学习的责任、完成学习的任务;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等。
交流与合作能力。
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个性与情趣。
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
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3)重视采用多样的、实用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成长档案袋评定法,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成长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它是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中出现的,其思想基础与改革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法,把学生在“班级参与”(class participation)和“课堂讨论”(class discussion)中的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个部分,让学生学会更有成效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
它与古希腊那位伟大的哲人所创造的“产婆术”有着共同的见地和追求。
与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相比,其有着多方面的特点。
操行评语评价法,它找到了一种促进个别化教育的好形式,它发挥了评语的教育功能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法,它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智力品质的评价,克服了传统评价只关注学生知性能力的片面性,使评价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完整而真实的生活,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