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教学难点透视及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边形》教学难点透视及教学策略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一课,主要安排了“认识四边形特征(例1)”“给四边形分类(例2)”两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有着该课教学经历的教师或许有一种同感――看似内容浅显易懂,可一旦深入教学实际,却难以把握教学的“度”。根据笔者实践体验和对相关教师的调查访谈,发现困惑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①学生是否只要能从非四边形图形中辨认出四边形就意味着四边形本质

特征的建立?②四边形的分类环节教学有效度普遍低迷,究竟有没有必要进行分类教学或如何有效开展分类教学?

围绕上述两个问题,笔者从教学背景、发展目标两个视角对《四边形》教学难点予以透视、分析、实践,从而较为精准地进行教学定位,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难点透视

1.四边形本质特征理解应该深化

在学习该课之前,学生已经能从非四边形图形中初步辨认出四边形,说明学生对四边形本质特征有着一定的感知。常规教学往往通过“说说心目中的四边形印象”“出示图形判断辨认四边形”“生活周围四边形物体举例”“主题图中找

四边形”“给四边形涂色”等环节展开对四边形特征的进一

步感知。如果把教学目标就锁定在这个层面,无疑显得目标定位偏低,没有促进学生对四边形本质特征更深层次的认识与发展。

对四边形本质特征的真正建立应该体现在两个维度上,第一个维度是能把四边形从非四边形图形中剥离出来,即异类对比辨认;第二个维度是能从众多特殊四边形中抽象出共性的本质特征,即同类归纳辨认。只有两个维度都有效达成了,我们才可以认定学生对四边形的本质特征扎根了。比照这个教学目标,很显然第一个维度容易达成,而实现第二个维度就显得难度重重。

这个困难主要与整个图形的认知体系编排给学生带来

先入为主的印象有关。由于第一、二学年学生分别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进行了认识,第三学年在《四边形》一课中认识再度加深,并在《周长》教学中进一步明确其主要特征,带有明显的渐进性、阶段性特点。然而就在这不断明确、不断认知的进程中,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显得熟视无睹,反而对非规则四边形产生一种图形外观直觉上的“特殊感”,成为构建四边形本质特征的干扰因素。

2.四边形分类比较应该淡化

四边形分类有效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学生分类比较混杂,某种具体分类标准不明确,分类角度窄化单调,仅凭是否认

识该图形作随意分类等。即使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角、边两个要素进行分类,也只有原来对这些图形感性经验比较丰富的极少数学生以“是否有直角”“对边是否相等”为依据进行

分类,并没能像教参书中预测的多种分类涌现。教师虽然组织了分类交流汇报,交流汇报的目的是引发、强化更多的学生对四边形进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而实际收效又如何呢?本来就对“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菱形”等特殊四边形主要特征直观感知经验不丰厚的大多数学生,在交流瞬间根本无法感悟、体会他人的分类成果,以点促面的教学效果无法达成。

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分类的标准、分类角度多样化就必须先对这些特殊四边形加强特征感知以后再进行分类。笔者也曾经尝试先组织学生对所有四边形进行主要特征感知,再从个性中比较概括共性,虽然在随后的分类中学生分类标准明确了许多,少数学生也能从平行、对称等角度进行分类,但这种费时费力的做法还是没能促成学生大面积的良好感知,说明大容量的特征感知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的。

值得反思的是“分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学生能从分类中增进对其他特殊四边形特征的感知和所有四边形

共性特征的认识,这样的分类教学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然而对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要到第四学年才加以明确,因此这种深化的目标定位是不现实的。此时的分类不需如此急切,

可以淡化乃至舍弃,最为适合的应该是侧重引领学生认识长、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从特殊与一般的比照中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二、策略解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对《四边形》课时教学作如下调整。

[预期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明确角与边的特征。

2.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

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画一画、剪一剪,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

的四边形,感知特殊与一般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流程概述]

1.四边形物体举例,从主题图上找非长方形、正方形的

四边形,板书特征。

2.出示图形,判断辨认四边形(其中包含立体图、内凹

四边形)。

3.试画四边形(任意画、画长方形)。

4.质疑、评判所画的四边形是否是长方形,引导学生从角、边去验证,教师示范画。

(学生凭感性经验画出了长方形,但在验证和教师示范中感受到画一标准的长方形并非易事。)

5.画正方形,自我评判、验证。

(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画正方形的特殊性。)

6.一分钟画四边形比赛,交流反思画怎样的四边形才能画得又多又快。

(在比较中大多数学生感受到了非规则四边形的一般性。)

7.质疑判断:“四边形一定是长方形;长方形一定是四边形。”

8.剪、拼长方形,把它变成另一个四边形。

在以画四边形为主线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外化的操作行为增进了对特殊与一般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感悟,基本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说明采取迂回教学策略――借助长方形、正方形的特殊性反证非规则四边形的一般性是切实可行的,在加深长方形、正方形主要特征的同时,真正实现了四边形本质特征的提炼。

(浙江省奉化市武岭小学3155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