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改革案例(2013——2014学年度)
果香峪中心小学
刘全利
2014.07
小学英语教学课改案例
现象一:课堂过分追求花俏而无实质。
【案例一】这是一堂学习有关动物词汇的课,在进入巩固阶段时,我设计了动物开运动会的游戏。先后组织四位学生上来扮演动物拔河、扮演小鸟飞、模仿大象走路等,看谁速度快,学生可谓“动”起来了。可学生怎么“动”的,又动了些什么?我们所看到的是每个人都在高声的喊,谁也听不清,只为上台表演者的不到位的动作而笑得前仰后合。
【案例二】课堂上,教师新授完句型“Can you ……?”之后,安排了这样一个拍手、跺脚游戏,即当我问Can you sing /dance / play the violin ……?会的同学拍三下手,反之则跺三下脚。没想到,之后的课堂,拍手声、跺脚声此起彼伏,从未停息。
反思:从以上两例我们不难发现,我设计这两种游戏的目的在于贴近学生实际,活跃课堂气氛。事实上,课堂气氛的确“活”起来了,而且“活”得一发不可收拾。可学生真正从中学到多少东西,掌握并运用了多少语言知识,效果如何?我们可想而知。
我当时只考虑到了课堂而并未关注学生。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英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树立“以学生及其发展为本”的发展意识,目标的设臵应以学生为重心,可将学生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都融入游戏,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现象二:教学处处依赖多媒体而不切实际。
【案例】上课伊始,我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今天所教的几个新单词,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再用多媒体新授教学内容,后用课件巩固单词;最后用多媒体总结本课内容。
反思: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需的。但有些教师却把多媒体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以至于过分的追求和使用,整节课都从课件中引出,在课件中教学巩固,并在课件中总结,真可谓“用心良苦”。甚至也有老师认为,多媒体的使用是上公开课评优取胜的重要标志,是新课改精神下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我认为,教学本是教与学的结合,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体现。多媒体再好,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它并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它虽可以让学生赏心悦目,让老师课上省时省力,但若过分追求,其制作所化的时间那将是课上所省时间的多少倍!再则,多媒体的使用并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它只能让教师站在某一固定位臵而不能深入学生,走进学生,更不用说“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了,而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只能是屏幕。因此我
们的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设计教学时,多媒体的使用不能为了用而用,从而过窄的限定教学内容,限制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因此课堂上,作为“导演”的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进行恰如其分的知识整合,留出更多的“空白”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以便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现象三:缺乏精雕细啄的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学完Unit 6 句型What’s wrong with you ?后,老师开展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要求前后四人一组,并发给每组一张表格,以记录本组中各成员的喜好。师说:“四人一组讨论,完成表格并作好记录,然后用叙述的方式将本组中各成员的喜好进行汇报。”合作开始了,学生出现了或争当角色,或互相推委的情况,好不容易分完工后,问的只管问,答的只管答,其余学生则旁听。5分钟后,老师喊暂停,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此时,各小组内又是一片寂静。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它具有学生优势互补,增加语言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求语言,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因此,它在课堂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要真正开展好一个高效的合作学习活动,这要我们教师在设计时从以下几个细节进行精雕细啄。
细节一:合理分组,避免鱼龙混杂。
应该说教学中采用前后四人为一组的形式,简单、省时,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们整体水平怎样?个体差异如何?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除了有“小组合作交流”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小组优化组合”。学习基础不等,水平参差不齐,势必会打消暂差生的学习自信心,导致在合作交流中无话可说,人云亦云。因此合理的分组,是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有无价值的前提。
细节二:明确分工,避免你推我让。
本案例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开展活动,形式很好,但由于教师事先分工不到位,只让学生询问、统计并汇报,并没有具体安排小组中哪些人询问、哪些人统计,哪些人汇报,结果导致学生的“互相谦让”或“挑食”。这样的合作,没有集体智慧的结晶,没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导致了汇报时的鸦雀无声。实践证明,只有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学生才能借助生生之间的互动,借助集体力量,寻求最佳效果,真正做到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合作。
细节三:保证时间,避免蜻蜓点水。
众所周知,合作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表达具有灵活性。因此,没有时间保证的合作活动,势必是个“走场秀”。为了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价值,使学生在合作中有所获、有所得,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只有这样,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才会高,空间才更大,合作才更有意义。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门学问,它的组建应是学生英语资源的整合,教师应从班上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给学生以明确的分工,做到“因生而宜,力所能及”;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合作讨论、探究时间。只有将这些主客观因素综合加以优化组合,才能使每组成员一展身手,看到彼此特长,从而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和互助意识,共同实现互帮互学。
现象四:教学评价东边日出,西边雨。
【案例】课堂上,教师请好几个学生回答同一问题,都没答全,最后答出的那位同学,不仅得到老师的“Very good !”、“You’re welcome .”、“Wonderful ”等赞语,同时还奖励了小贴纸,小奖品等,而前几位则两手空空。又如小组合作完后,一学生汇报交流得到表扬后,其余组员都羡慕不已。
反思:新课程强调对所有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是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喜好进行表扬和奖励,而是不断发现其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其内在的学习热情。同时,小组合作中它虽是以个人形式进行成果交流,但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不能顾此失彼,一味的表扬个体而忽略合作体。教师应把握机会,既要照顾到个体,更要关注小组整体,以调动各组员的积极性,使小组成员有着共同期望和定向,增强其“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最终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