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在教授《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个内容时,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和运用这个概念上存在一些困难。
以下是我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一些改进的建议。
首先,我认为在引入这个概念之前,应该先复习和巩固学生对体积单位的基本理解。
例如,让学生回顾立方厘米、立方米和升的定义,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牢固的基础,以便更好地理解进率的概念。
其次,我发现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们没有很好地掌握进率的计算方法。
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加强进率计算的练习,包括通过真实场景的例子进行拓展。
例如,给学生一些物体的体积,让他们计算将这些物体从一个单位转换到另一个单位所需的进率。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率的概念,并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们对于进率的意义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疑惑。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对进率概念的实际应用进行解释和示范。
例如,通过计算不同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容器装满水的时间、体积的增减等实际问题。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进率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最后,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将进率的概念与其他数学知识进行关联,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个容器装满水所需的时间,或者如何计算一个房间的容积等实际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率的重要性,并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教授《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个内容需要注意巩固学生对体积单位的基本理解、加强进率计算的练习、强调进率的实际应用以及将进率与其他数学知识进行关联。
通过这些改进,我相信学生们对进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得到提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这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第1篇『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测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它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而1dm=10cm,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得出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节课比拟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只是对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一些同学遗忘、混淆,有必要重新整理,让学生熟记,以便正确进行单位换算.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第2篇『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教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下面是课堂中的几个片段.片断一:师:我们已经学习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你能说说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生1:常用的长度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师: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研究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生2: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同时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1010=100平方分米来计算.因此我们可以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同样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通过这局部内容的铺垫,为接下来研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作好知识的迁移准备.但是有很大局部学生对这一局部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差不多了.片断二:师: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这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怎样的呢?你能猜猜看吗?生1:可能是100生2:可能是1000生3:可能是10000师:你能联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研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的讨论,来研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吗?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1米也就是10分米,用体积计算公式可以算出体积也是101010=1000立方分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适当的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兴趣很浓厚,大局部学生能通过自己或合作探究出进率是1000的.通过猜一猜,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他们求知欲的活动.当得出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后,1立方分米里面真有1000个1立方厘米吗?有那么多吗?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学生认真地看,10个一排,10排〔100个〕一层,10层〔1000个〕一个大正方体.1000深刻的记在了猜对的和没猜对的同学们心里.猜对的同学因为猜对的喜悦记住了,猜错的同学因为猜错的遗憾记住了.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理论上学生很容易接受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但是在头脑中却难以留下清晰的表象,如果不经过后面的观察及拼摆演示,学生纵然在课堂上知道了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但是由于头脑中不会有很清晰的表象,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容易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弄混淆.演示可以作为对前面理论结论的验证,又可以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空间表象,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课堂的应用练习局部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由于前面的环节没有把握好节奏,所以出现了后面应用没讲完,练习没做完的情况.这就说明了我在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上还很欠火候,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加注意.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第3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推算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回忆本节课有以下成功和缺乏的地方:成功之处:在预习作业以及自学提示中,着重让学生推导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进率.因此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比方利用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推导,利用正方体和长方体通用的体积公式推导等.学生表述的清晰准确.在此根底上,用课件展示了推导的几种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掌握进率.缺乏之处:但在整堂课上,感觉自己还有一些地方教学的不到位,在用多媒体演示得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后,应该让学生进行实物图形的比拟,这样学生才能够清楚地感知到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但由于没有配套的教具,课堂上我直接让学生看课件来进行比照计算,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也相等.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体积和1000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样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在练习题中除了体积单位的换算外,还增加了面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比照练习,加深理解对这两种单位换算之间的区别.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对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是令人满意的.但有少局部学生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没有能够区别之间的不同,进率是10、100、1000,容易产生混淆.还有就是乘以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没有弄不清楚,特别是后进学生很容易出错,课余要对他们进行辅导.改良措施:习题设计有层次,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的着,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紧张感,而不是让思维偷懒.学习提示设计更加贴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争取循序渐进不一口吃个胖子.不搞捆绑式齐步走.。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第【1】篇〗《容积和容积单位》评课稿近日,本人听了一节数学课,内容是《容积和容积单位》。
下面我谈谈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
本节课的优点:1、注重旧知的复习铺垫。
教师在新课前复习了体积单位及其进率,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是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教学“什么叫做容积”时,叶老师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介绍容积,自己举例,然后让学生举例,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什么叫做容积。
教师不还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容积与体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本节课注重了课堂的训练。
练习的量和题型都比较多,体现出课堂的`有效训练。
需要改进的地方:1、在认识容积单位时,虽然认识“升”和“毫升”是重点,但也应该向学生说明计量容积时,一般就可以用体积单位。
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理解升、毫升的实际大小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难点、我觉得在教学中还落实得不够。
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给学生看那个一升的正方体容器,用杯子装水倒在容器里,看要多少杯水才能到满容器,然后跟学生说:“这就是一升水。
”教师虽然也说了一个矿泉水瓶的容积是400毫升,学生平时可能也有接触一瓶矿泉水400毫升,一盒牛奶250毫升等。
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学生对于1毫升、10毫升、100毫升的实际是多少,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的。
所以我觉得可以用量筒、量杯量1毫升、10毫升、100毫升的水是多少。
最好能够用教具或学具让学生分小组亲自动手量一量,这样学生就理解更深刻了。
3、在教学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体积位单位与容积的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些欠妥。
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米 1毫升=1立方厘米这些都是没有经过推导,是教师直接给出来的。
我觉得这里可以教学:①出示量筒,在量筒上找出1毫升、100毫升的刻度给学生看.。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迅速堆积我们的教学阅历,则写教学反思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收拾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指望可以帮忙到有须要的伴侣。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1一、复习旧知,引出讨论问题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答复后,老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忙学生回顾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老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学生自立思量: 1 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小组沟通3.集体汇报,老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每排摆 10 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 10 排,问:这一层一共有多少个 1 立方厘米大小正方体?摆这样的 10 层呢?学生列式:101010=1000 个4.得出结论: 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5.类推: 1 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6.稳固练习〔略〕三、实际应用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2.学生自立解答。
3.组织学生沟通。
四、总结全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离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1.目标让学生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一个老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详细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根抵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有了前两个学问的学习阅历,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习目标的。
老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的时机,这样非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老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办法让学生探索我们往往埋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习时出错,抱怨学生不精心。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篇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advance rate be tween volume units"《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篇章2: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篇章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教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下面是课堂中的几个片段。
片断一:师:我们已经学习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你能说说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生1:常用的长度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研究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生2: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同时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10×10=100平方分米来计算。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同样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铺垫,为接下来研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作好知识的迁移准备。
但是有很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部分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差不多了。
片断二:师: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这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怎样的呢?你能猜猜看吗?生1:可能是100……生2:可能是1000……生3:可能是10000……师:你能联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研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的讨论,来研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吗?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1米也就是10分米,用体积计算公式可以算出体积也是10×10×10=1000立方分米。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第【1】篇〗本课教学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前的一个知识点。
对于体积概念的充分理解和对于体积单位的形象、灵活掌握,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学习的一个牢固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充分把握利用实物演示理解概念的教学方法。
由于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利用两个量杯来演示乌鸦喝到水的原理、利用手来感知书包的体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在老师的故事激趣、实验验证、动手感知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认识体积概念的时候,注重与长度、面积的区别比较,形象直观地感知概念,让学生用手比划出手机、电视机、影碟机的体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我注重渗透“迁移”的学习思想。
通过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面积单位,自然而然引出体积单位。
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定义1平方厘米时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来表示。
由此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小可以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大小。
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认识,利用生活中指头肚的体积大小约1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等来举例加强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习效率不高,小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要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充分发言。
小组之间要相互合作交流,将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展示。
整节课的教学有值得积累的优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将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第【2】篇〗《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教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体积单位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进率教学反思体积单位的进率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的计算以及空间观念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在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思考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前,我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能够进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课堂上的讲解、练习和学生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这些目标。
在讲解体积单位进率的推导过程时,我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 1 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可以切割成 1000 个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从而理解 1 立方分米等于 1000 立方厘米。
同样的方法,也让学生明白了 1 立方米等于 1000 立方分米。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较好地掌握了进率的概念。
在进行体积单位换算的练习时,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将较大的体积单位换算成较小的体积单位,或者将较小的体积单位换算成较大的体积单位。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换算过程中出现错误,这也让我意识到在后续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个别辅导。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直观演示法是我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和进率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法也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们在小组中讨论问题、交流想法,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也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然而,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直观演示时,由于时间有限,没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手操作实物模型,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些小组的讨论不够热烈,没有充分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优势。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同时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让每个小组都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第【1】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达到以下目标:1、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转化。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4、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3、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1)6米=()分米=()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700厘米=()分米=()米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4、我们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这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二)探究新知1、推导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推荐(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第【1】篇〗一、复习旧知,引出研究问题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学生**思考: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小组交流3.集体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每排摆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10排,问:这一层一共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大小正方体?摆这样的10层呢?学生列式:101010=1000个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6.巩固练习(略)三、实际应用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2.学生**解答。
3.**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1.目标让学生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习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习目标的。
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习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
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第【1】篇〗“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
在听课时隋老师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施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石头放入水中问什么水会上升呢?等等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如果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这部分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联系实际,提取学习资源。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
通过让学生找、摸、想、说等活动,让学生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从而感悟出体积的内涵。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3、组织活动,探究感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及教材的特点,组织了有效的数学活动。
如在认识m3、dm3、cm3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大小的体积单位,形成各种体积单位的表象,并能识别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中隋老师设计了钻一钻等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练中开发思维。
4、引发矛盾,产生问题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19页例12、“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具:课件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二、探究新知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x10x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
(2)展示推导过程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x10x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汇总5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汇总5篇)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重点是探索推算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的。
在教学时,我安排了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进率的复习,以唤起学生关于单位间进率的学习经验。
在推导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时,由于没有配套的教具,课堂上无法让学生清楚地感知到100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我只能让学生看课件演示来进行对比计算。
因为1分米=10厘米,由此发现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与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样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在单位间进率换算的教学环节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学生因为有以前学习的经验和体会,所以很快就能归纳出具体的方法。
接着,我安排了相应的练习。
练习题中除了体积单位的换算外,还增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对比练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对这三种单位换算之间的异同点。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对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是令人满意的。
但也发现少数学生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还是混淆;还发现容积单位(升、毫升)与体积单位间的换算不熟练,还有的对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后进学生很容易出错,课后要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课》教学反思第十三课时1.练习设计体现层次感。
因为例4这一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通过自学是能够掌握的。
所以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练习课。
练习课的特点是目的明确,题目分层,适合不同的学生。
对于难点的`题目就要给一些台阶,让学生能够上得去。
这节课的6个练习题,分不同的层次进行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题目能做,都能接受挑战。
2.课堂的结束体现延伸性。
课堂小结在全课中起归纳总结的作用。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第【1】篇〗上课前,观摩了名师的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
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
这样的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
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
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课题)2.看了课题,能回忆回忆我们都学习过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呢?3.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液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4.说说这些已经学过的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教师板书)长度单位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面积单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液体体积单位1升=1000毫升5.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6.提炼猜想,为研究作好必要的准备。
学生出现的猜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出示自学纲要: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2.学具提供:①教师提供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2个,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使用。
②挂图,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3篇2024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3篇2024〖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第【1】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及体积和体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尤其是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本节课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充分利用知识的正迁移,非常轻松地展现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
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课的开始,就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这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把与新授知识紧密相关的知识先复习一下,既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又为容易混淆的教学环节扫清了障碍。
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进率教学的主体环节分两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这两个环节的教学安排基本相同,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猜测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接着让他们用自己自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和推理,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当学生讲解完验证过程后,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一过程,教师又用多媒体形象的演示了一遍,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验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通过教具的实物操作,培养学生严密推理的学习习惯。
但是这一节课下来也存在很多不足:1、对于开始的复习部分知识复习了一些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注重方法的传授。
2、对学生的倾听不够,学生展讲时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指出并改正。
3、对于验证过程这一环节还不够扎实,应该再给学生一些时间来消化这部分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第【2】篇〗一、复习旧知,引出研究问题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P34~35)。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单位之间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情景导入1、教师提问: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米分米厘米练习:4米=()分米=()厘米⑵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练习: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2、通过“老虎和狐狸分蛋糕”的故事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二、问题导入,探究新知(一)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
问:(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2)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⒉教师课件演示。
方法一:因为1dm=10cm,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1×1=1 10×10×10=1000方法二:如果把棱长1dm看作是棱长10cm,那可以切成1000块1的小正方形。
板书:1=1000⒊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⑴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等于多少立方分米?(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10004、小结:1=1000 1=1000 相邻体积单位进率是1000(二)体积单位的互化。
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2024年《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约680字)这节课首先从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开始,接着复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随后就引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猜猜体积单位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一口猜出是一千。
学生好像早就知道,但我告诉学生这只是猜测。
于是就问猜测的东西应该怎样做才能确定,引出需要验证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学习活动。
首先,让学生独立去验证,教师巡视。
发现有点难,于是引导学生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边长是1分米,用厘米做单位便是10厘米,由体积公式便得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0__10__10=1000立方厘米。
于是便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接着,我用课件再次验证了这一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接着便让学生用这一知识去解决问题,书本的例3和例4都是让学生独立去做。
做之前,要求学生回答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应该怎样用进率,从高级到低级又怎样用。
再让学生去写。
随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本节课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灌输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但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且在教学例题4时处理的不是十分理想,浪费了一些时间。
其次在推导体积单位间进率时并不十分好,有点操之过急,只求完成任务,忽略小部分理解慢的学生。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材要非常的熟。
还要预设多种方案,好让课堂上出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在掌握之中,上课时好游刃有余。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约470字)《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中通过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它的体积。
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而1dm=10cm,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得出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第【1】篇〗课题四: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投影仪和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如教材第37页的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③正方体体积= 。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课题)二、探索研究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小组合作填表:正方体棱长1分米= 10厘米体积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用填空的形式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第38页的表)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8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立方分米出示例4,并写成如下形式:34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想和做的。
出示例5。
(投影显示)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解法一:××=(立方米)立方米=33立方分米解法二:2.2米=22分米 1.5米=15分米 0.01米=分米22×15×=33(立方分米)三、课堂实践将练习八的第1、2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反思第【1】篇〗《体积和体积单位》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体积,也许有过体验,却难以有体积的意识。
因此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摸课桌抽屉的活动。
通过对比摸空抽屉和放了书包的抽屉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因学生们的书包大小不同,有的放进抽屉了,有的没放进去,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
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后得出体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运用概念说一说什么是身边物体的体积。
在学生初步理解体积的意义之后,我出示两个大小很接近的长方体,让学生明确为了应用的方便,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
从而引进常见的体积单位cm,dm,m。
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我设计了摸,说,找,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1cm,1dm,1m的大小。
如在找体积大约是1cm的物体时,学生想到了自己一截手指头,一颗大牙……1m有多大学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因此我在教室里用几根米尺搭了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蹲进去看可以蹲几个学生,并追问如果换成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换成六年级的学生又能蹲几个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突破这个难点。
整堂课从教学的设计来看,过程严谨,逻辑性强,各环节过渡也比较自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对比处理得不够,这部分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时容易产生混淆。
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回顾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两个单位的理解,通过对比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如何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打基础。
其次,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五年级:栗森波
今天教学的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内容很简单,学生基本能在当堂掌握。
但在整堂课上,感觉自己还有一些地方教学的不到位,学生对于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更多的是数据上的认识,缺少直观形象的对比,在得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后,我应该让学生进行实物图形的比较,这样学生才能够清楚地感知到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但由于没有配套的教具,课上我就直接让学生看挂图来进行对比计算,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也相等。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体积和1000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学生虽也掌握了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但掌握地不够深刻,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更是停留在表面上。
在课后,为了弥补课上的不足,我让学生围绕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分别解释了为什么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是1000,在解释中,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体积单位间的不同点,同时也理解了这三种单位之间的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探索推算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重点之二便是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在练习题中除了体积单位的换算外,还增加了面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对比练习,加深理解对这两种单位换算之间的区别。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对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是另人满意的,我没有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熟记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乘进率,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而是让学生用箭头表示,箭头从高的单位指向低的单位,箭头往右乘进率(即小数点向右移动),箭头往左除以进率(即小数点向左移动),虽然这种方法也有点程序化,但它简单易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单位换算的知识有很大帮助,学生完全熟练之后,可以省略箭头,但任何这种类型的题目都可以用到这种方法来帮助思考。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
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
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
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
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
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
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平时上课的教学习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
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
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
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上我提到了大单位就是高级
单位,小单位就是低级单位,可是板书时仍写成学生的反馈,我以为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