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正当防卫一些问题的理解解析
对正当防卫的认识
对正当防卫的认识
一、定义
正当防卫,也称为自我防卫或自卫,是一种在受到非法侵害时,为了防止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进一步侵害,而采取的防卫行为。
它是一种合法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目的
正当防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公民本人或者他人的权利、自由等不受非法侵害。
它旨在通过合理的自我防卫行为,来对抗非法的暴力行为,以达到阻止不法侵害、维护自身和他人安全的目的。
三、条件
实施正当防卫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1. 存在现实的非法侵害: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实际的非法侵害行为,且该行为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
2. 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防卫行为应当是必要和合理的,以
制止非法侵害行为为限,不能过度使用暴力。
3. 存在合法的防卫意识:防卫行为应当是在具有合法防卫意识的情况下采取的,即认识到自己的防卫行为是合法和必要的。
4. 无其他可替代的解决方法:在采取防卫行为之前,应当考虑是否有其他更温和、合理的解决方法,只有在无法采取其他解决方法的情况下,才能采取防卫行为。
四、界限
正当防卫的行为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如果防卫行为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或者死亡,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在采取防卫行为时,必须审慎评估和判断形势,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伤害。
五、责任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正当防卫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合法的,并且不会承担法律责任。
但是,如果防卫行为超出了必要的限度,或者存在其他违法行为,则可能会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在采取防卫行为时,必须仔细权衡利弊,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合理。
正当防卫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正当防卫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正当防卫是指在依法履行职责、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或者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时,对违法侵害行为采取必要防卫行为的行为。
在我国刑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非法侵犯公民人身、财产或者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发生正当防卫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是法律对个人保护权的一种保障,但在司法认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不够明确。
在实际司法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并不明确,容易造成司法裁判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对于“合理防卫”的界定模糊不清,有时会因为法官自身的主观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偏见而对被告进行不公正的判决,导致公正性和公平性受到质疑。
正当防卫的裁定过程中不够公正。
在对正当防卫案件进行裁定时,有时法官可能会受到外部压力或者利益的干扰,导致对案件的判决具有偏见性。
特别是在一些涉及社会热点、舆论关注度高的案件中,法官的裁判往往会受到舆论和社会压力的影响,难以维护公正的司法裁判。
正当防卫案件中的证据采信存在难题。
在一些正当防卫案件中,由于当事人的证言存在偏差或者证据不足,导致对案件的裁定出现问题。
特别是在事发时的情况复杂、现场混乱的情况下,对于证据的采信存在较大困难,容易导致对案件的判决不准确。
在正当防卫案件的审理中,对证据的采信需要更加谨慎和客观。
在一些正当防卫案件中,可能存在侵权行为人的钻空子,通过各种手段规避法律责任,导致被害人的权益受损。
尤其是在一些恶性侵权事件中,侵权行为人会利用正当防卫的漏洞,故意挑衅被害人,然后借助法律对被害人进行打击,导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存在对正当防卫的片面追求。
有时在一些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中,司法机关可能过于片面地追求对侵权行为人的严厉打击,忽视了对正当防卫行为的保护,导致对被害人的司法补偿不到位,甚至出现冤假错案的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应当在司法实践中加强对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和裁定程序的规范,加强对正当防卫案件证据的采信与审查,健全正当防卫的司法保护机制,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犯和威胁时,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而采取的反击措施。
从法律上来说,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但在实际执行中,很容易出现矛盾和误解。
首先,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是关键。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对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而采取的反击,是属于正当防卫。
这个条件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它决定了什么是正当防卫,在使用反击措施时,必须同时满足自卫的要求和反击的必要性。
因此,在遭受非法侵犯和威胁时,人们必须非常冷静且理智地判断情况,正确地判断是否符合适用条件。
其次,正当防卫和过当防卫的区别也是十分重要的。
过当防卫是指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采取反击措施的过程中,因为过度扩大了防卫的范围或采用了过于严重的手段,造成了过度的损失或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反击行为将不再被认为是合法的,而是一种违法行为。
因此,正确理解正当防卫和过当防卫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最后,在判定正当防卫案件时,是需要通过对详细的证据和获取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的。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正当防卫案件涉及到的因素一般都十分复杂,往往难以简单地通过对嫌疑人和受害人口供和现场证据的分析得出结论。
因此,在处理正当防卫案件时,我们必须非常注重证据的收集和分析,了解事实的真相,并通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司法理念,正确地评价案件,并确定正当防卫的适用与否。
总之,在处理正当防卫案件时,必须严密的执行法律规定,尊重有关人权和法律诉讼过程中的法律规范,保证案件的公正、合法、公开、及时的处理与判断。
同时,我们也需要公众对正当防卫的理解和支持,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的产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或者紧急危害时,主动采取适当防卫行为,以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且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对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浅析。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正当防卫做出了明确规定。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被侵害的,或者即将被侵害的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本人、他人的合法权益的,采取紧急措施,是正当的。
”这一条规定明确了在侵害发生时采取紧急措施以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合法权益是正当的。
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制止不法侵害,不得不实施的急于使自己或者他人免遭不法侵害的行为,属于防卫,是不负刑事责任的。
”这一条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在受到不法侵害时实施防卫行为免除刑事责任。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更加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不仅适用于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还包括了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保护。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安全和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也是十分积极的。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经常面临被侵害的情况,而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
在抢劫、盗窃、伤害等案件中,受害者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可能会采取一些临时措施来进行防卫。
如果这些防卫行为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那么受害者就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就为受害者提供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合法途径。
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使得侵害行为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也为司法审判提供了一定的裁量空间。
在实际的案件审理中,法官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正当防卫进行具体的裁量,从而制约侵害行为的发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正当防卫法律适用看法(2篇)
第1篇一、引言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制度旨在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的认定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将从正当防卫的法律适用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二、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1.起因条件: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
不法侵害是指对国家、公共利益、他人或本人合法权益的侵害。
只有在不法侵害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正当防卫。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正当防卫的时间要件,要求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即不法侵害尚未结束,防卫行为必须在不法侵害过程中实施。
3.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正当防卫的对象是不法侵害人,即不法侵害者的身体、财产或权利。
对于不法侵害者的亲友、同事等,不得进行正当防卫。
4.主观条件:防卫人具有防卫意识。
正当防卫的主观要件,要求防卫人必须具有防卫意识,即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相适应。
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要求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相适应,即防卫行为应当足以制止不法侵害,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
三、正当防卫的法律适用问题1.防卫过当的认定。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在司法实践中,防卫过当的认定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的关联性。
在防卫过当案件中,如何判断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之间的关联性,是一个难点。
(2)防卫行为的必要性。
在防卫过当案件中,如何判断防卫行为的必要性,也是一个难题。
(3)防卫行为的适度性。
在防卫过当案件中,如何判断防卫行为的适度性,也是一个难点。
2.正当防卫与故意伤害的界限。
在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与故意伤害的界限有时难以区分。
以下是一些区分的方法:(1)防卫意图。
正当防卫的防卫意图是制止不法侵害,而故意伤害的意图是伤害他人。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必要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人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合法行为。
在我国实践中,正当防卫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正当防卫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本文将从正当防卫的概念与立法、实践中的问题与现状、合理运用正当防卫权利等方面进行思考。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与立法正当防卫的概念是指在遭受他人侵犯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人生命、财产安全而进行的合法行为。
我国刑法第二十项规定:“对于正在非法侵害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财产或者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权利而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捍卫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权利而实施反击的,也不属于正当防卫。
”这一规定明确了正当防卫的对象和条件,对于合理界定正当防卫的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中的问题与现状在我国的实践中,正当防卫常常引发争议。
一方面,一些人在遭受侵害时出于自卫目的进行了反击,但由于反击过度导致伤害甚至死亡,而被判定为过度防卫,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一些人为了逃避责任而以正当防卫为借口,进行了过度的攻击,给他人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
这些问题表明,在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知和运用存在一定的混淆和偏差。
三、合理运用正当防卫权利合理运用正当防卫权利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应当提高公民对于正当防卫权利的认知。
公民应当了解何为正当防卫、在何种情况下可以采取正当防卫行为,以及正当防卫的限度和原则等内容。
应当强化对于过度防卫和谋杀防卫的法律监管。
对于过度防卫和谋杀防卫行为,应当严格依法予以惩处,以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应当加强对于正当防卫的司法解释和适用。
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使正当防卫的边界更加清晰,减少对于正当防卫的争议和模糊。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正当防卫的自由性导致了界限的模糊性。
正当防卫的程度、手段和必要性在实践中存在很大的主观判断空间。
没有明确的指导标准,容易导致正当防卫扩大化甚至滥用,给司法工作带来难题。
当正当防卫与被侵害者与侵害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不平衡时,也容易引发道德和公平上的疑虑。
为了解决正当防卫的问题,首先应该加强对正当防卫界限的界定和明确化。
明确正当防卫只适用于自我保护行为,并非用于自诉、私刀和私仇。
警方和司法机关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明确判定正当防卫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刑法法规。
明确规定正当防卫的辩护和证明责任,加强对辅助手段(如刀具、枪支等)的限制和监管,并确保正当防卫行为对于侵害者的惩罚程度不过度。
应当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于法律法规和正当防卫的认知。
通过加强人们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提高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有助于减少滥用正当防卫的情况,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要加大对正当防卫的司法监督力度。
确保正当防卫身份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依法处理滥用或虚假正当防卫的案件,维护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在正当防卫案件中,我们需要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的对正当防卫界限加以明确和规范,加强对正当防卫的主观判断的监督和控制,同时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法律素养,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面对非法侵犯、攻击或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等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和规范。
本文将从正当防卫案件的判定标准、适用范围和问题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正当防卫案件的判定标准应当是合理的防卫行为。
合理的防卫行为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是为了防止或制止非法侵犯;是在非法侵犯已经实施或即将实施的情况下采取的。
防卫行为应当是对于非法侵犯的紧急反应,即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这一判定标准既要考虑到被侵犯方的合法权益,也要考虑到侵权方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对于正当防卫的公正判定。
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人的防卫行为,还可以包括物的防卫。
人的防卫行为主要是指在非法侵犯或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的情况下,通过违法行为直接对抗侵害行为。
物的防卫指的是通过合法的物品来防止或制止非法侵犯,例如使用防身器具进行防卫。
在物的防卫中,需要注意的是,物的防卫行为也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正当防卫案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讨论。
如何平衡被侵权方的合法权益和侵权方的合法权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为正当防卫是对非法侵犯的合法对抗,但是如果防卫行为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可能会侵犯到侵权方的合法权益。
如何在界定正当防卫的范围时进行权衡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判定正当防卫的时机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正当防卫要求防卫行为是在非法侵犯已经实施或即将实施的情况下采取的。
在实际情况中,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侵权行为的实施时机,这就给对于正当防卫的判断带来了困难。
如何确定正当防卫的时机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正当防卫的立法需要具备明确的依据和宽容度。
在立法时,需要明确判定什么属于非法侵犯情节,以及什么样的防卫行为属于正当范围。
与此也需要在相关法律中对于正当防卫做出宽容度的规定,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合理防卫需求。
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防卫行为,在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的合法行为。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事法律中的重要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识和应用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一、对正当防卫的认识存在模糊正当防卫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
有的人认为只要是为了保护自身或他人的权益,采取的行为都是正当防卫,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实际上,正当防卫的范围是有明确规定的,在我国法律中规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必须是遭受非法侵害;二是采取的防卫行为必须是紧急的、必要的、适度的、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三是不得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深入理解正当防卫的含义和条件,才能避免误解和错误的运用。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正当防卫的适用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方面,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于正当防卫的适用标准、防卫行为的程度等存在不同看法;另一方面,很多人在面对被侵害的情况时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采取过激的行为,导致正当防卫的适用成为争议焦点。
为了避免正当防卫的误解和错误的运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深入学习正当防卫的含义和条件,确保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要求;二是克制情绪,理智对待被侵害的情况,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三是在行为后及时报案,主动接受司法机关的调查和审查,避免因过激行为引起法律问题。
三、正当防卫的适用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对于正当防卫的适用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
当前,我国法律仅规定了正当防卫的基本要素,但对于不同情境下的具体适用标准,如何衡量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度性”等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实践中,这种情况容易产生误解和争议,使得正当防卫的适用更加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正当防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一些可实施的标准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明确、科学的正当防卫适用标准,使其在实践中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浅析正当防卫案件的定性问题
浅析正当防卫案件的定性问题正当防卫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法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在我国刑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在实践中也有很多相关案件。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正当防卫案件的定性问题变得十分复杂。
本文将就正当防卫案件的定性问题展开一些浅析。
我们来看看什么样的行为可以构成正当防卫。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非法侵害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危害有可能发生,应当立即进行紧急处理,不得超过必要范围。
也就是说,只有在遭受非法侵害时采取的行为符合上述条件,才可以构成正当防卫。
这一点在对正当防卫案件的定性上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正当防卫的主体。
在我国刑法中规定,只有被非法侵害的人才可以主张正当防卫。
这就意味着,对于非直接被侵害的第三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在实践中,对于第三人的正当防卫行为,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争议。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当防卫与过当防卫的区分。
正当防卫必须是在非法侵害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时采取的行为,并且不能超过必要范围。
在一些案件中,被告人的防卫行为超出了必要范围,导致了过当防卫的问题。
如何准确判断正当防卫与过当防卫之间的界限,对于案件的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正当防卫行为的证据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在司法实践中,很多正当防卫案件因为证据不足而难以确定其性质。
对于正当防卫行为的证据收集和审查十分关键,对于案件的定性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正当防卫案件的定性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行为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行为主体的身份、正当防卫与过当防卫的区分以及证据的审查等多个方面。
在实践中,司法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准确定性这些问题的界限,保证案件的定性是公正、合理的。
也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实践情况。
【2000字】。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权行为时,为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法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是法律给予公民合法维权的一种方式,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的界定和适用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思考。
关于正当防卫的界定问题。
目前我国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的界定是“在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犯罪威胁时,有权依法进行的行为”。
这一条文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条件,主要包括:一、正当防卫必须是发生在当前的犯罪威胁下,不能是过去或将来的威胁。
二、正当防卫必须是合理的防卫行为,不能使用过度的武力或者造成过度的伤害。
三、正当防卫必须是依法进行的防卫行为,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
由于每个具体案件的背景和情况不同,很难对正当防卫的界定进行明确的规定。
在面对不同的犯罪威胁时,人们的反应和防卫行为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首先要考虑的是其处境是否满足了刑法规定的条件,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综合评判。
正当防卫的适用问题也是一个争议的焦点。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往往涉及到正当防卫是否超出了必要限度的问题。
正当防卫的适用可以分为合法性和合理性两个层面。
在合法性上,正当防卫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即必须符合刑法规定的条件。
在合理性上,正当防卫的行为应当是合理的,即必须符合合理的防卫需要。
在实际的判断中,如何判断一个防卫行为是否过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正当防卫的超过必要限度可能会引发法盲与法误问题。
法盲是指因为不了解自身权利和法律规定,导致在正当防卫行为中违反法律规定;法误是指因为正当防卫权利的误解或滥用,导致过度使用暴力或伤害他人。
在这种情况下,正当防卫的实质就可能被混淆和片面化,引发其他的法律纠纷甚至社会矛盾。
为了解决正当防卫的界定和适用问题,需要加强对正当防卫的学术研究,从法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正当防卫的本质和功能,明确其界限和限度。
在实践中,应该加强对正当防卫行为的指导和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法律盲点和误解。
浅析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问题
浅析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问题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合法权力,可以有效预防犯罪,当前在世界各国法律中都有关于此方面的规定,大量法学专家也对正当防卫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在实际司法过程中,还会出现大量存在不同意见的案件与问题,笔者依据自己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利用刑法有关条文对正当防卫进行了详细讲解。
一、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判断自己实施的行为是不是正当防卫,就需认真解读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
《刑法》第二十条对正当防卫做出下面解释:为了有效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他人的人身、财产、其他权利不受当前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可以制止不法侵害行为,本身采取的行为如果损害了不法侵害人的人身,则可以認定为正当防卫,不用承担刑事责任。
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正当防卫行为对非法侵害人造成了严重侵害,那么还需承担一定的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如果犯罪行为属于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等,这时的防卫行为引起不法侵害人伤亡,那么可以认定为正当防卫,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通过研究刑法内容可以发现,我国法律对正当防卫进行了明确规定,正当防卫的保护范围与保护权益不断增多,为广大学者研究正当防卫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认为“只要本身行为没有过错则可以认定是正当的”,这一规定与广大民众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依据刑法判断正当防卫正当防卫行为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力,但并不是说公民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任意使用正当防卫,实施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会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刑法对此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1.起因条件。
起因条件就是达到了一定条件才能进行正当防卫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只有当不法侵害行为属于现实中的行为时,公民才能开展正当防卫,也就表明,开展正当防卫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因此实施正当防卫行为一定是不法侵害行为是现实中行为,在此需要提出的是,不法侵害应该包括犯罪行为与违法行为。
2.时间条件。
时间条件就是指实施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制止他人正在侵害自己合法权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并且必须采取合理行为的一种防卫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正当防卫案件时有发生,这些案件往往涉及到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重大问题。
对于正当防卫事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思考呢?我们要明确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于非法侵害自己、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的行为,为了制止侵害行为而进行的防卫行为,如果超过了正当必要限度,致使侵害人伤亡,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这就说明了在正当防卫的过程中,必须掌握防卫的合理限度,并且采取必要的手段。
我们需要关注正当防卫的具体情形。
正当防卫必须是当前正在进行侵害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而且必须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反击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正当防卫行为是受法律保护的。
但是如果在没有遭受侵害的情况下,主动进行报复性行为则不属于正当防卫。
在具体案件中,需要综合考虑防卫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以及对方侵害行为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正确理解正当防卫的权利边界。
正当防卫并不是一种无限制的权利,而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除了要考虑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外,还要考虑是否存在过当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正当防卫案件由于过度反击而引发了不必要的伤亡,这就是过当行为造成的恶果。
在行使正当防卫权利时要谨慎考虑自己的行为,不可过度反击,以免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在面对危险时的行为方式。
我们要明确,在面对侵害行为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切忌冲动行事。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防卫方式,如果能够及时报警求助是最好的方式,而不是单凭一己之力进行抵抗。
如果确实是无法回避危险,进行了正当防卫行为,也要配合执法机关的调查,让事实说话,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正当防卫案件的处理中,不能简单地以“正当防卫”之名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情形。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对关于正当防卫案件的思考
正当防卫是指在自卫的范围内,对正在进行非法侵害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反击,以保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的一种合法行为。
关于正当防卫案件,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首先,正当防卫的限度应该得到严格的界定。
正当防卫的限度就是依法依规,必要的限度范围内进行防卫行为。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对正当防卫的认识存在误区,往往认为只需要受到一点轻微的侵害就可以进行反击。
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导致防卫行为过度,进而升级成暴力行为,甚至引发意外的后果。
其次,对于正当防卫案件,判决应该依据其事实和证据进行。
法律是保障社会公正和公平的重要工具,它应该成为正当防卫案件的依据和标准。
而对于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裁判,同时需要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法律应用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另外,应该重视对正当防卫心理的调查和研究。
对于正当防卫案件的当事人,他们往往受到极大的心理创伤和困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他们的关心和疏导,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情绪和生活状态。
最后,应该加强对正当防卫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
在大众心中,存在很多的误解和偏见,这不利于正当防卫的普及和发挥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正当防卫的概念和限度,增强其在居民中的广泛认知度,从而提高正当防卫的普适性和适用性。
总之,对于正当防卫案件,我们需要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包括对其限度的界定、证据的审查、心理的调查和研究、法律的宣传和普及等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正当防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正当防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前言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不负刑事责任的法律原则。
正当防卫是现代刑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
但是,正当防卫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正当防卫存在的问题1. 正当防卫标准不明确正当防卫标准并非绝对明确,具体情况需要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这就导致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争议案件,比如“超过必要限度”、“过度反击”等问题。
2. 正当防卫适用范围有限正当防卫只适用于遭受非法侵害时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不负刑事责任。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被侵害人采取了必要的防卫行为,仍然可能会因为过度反击等原因被追究刑事责任。
3. 正当防卫与人权保护的矛盾在实践中,正当防卫与人权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如果过于强调正当防卫,可能会导致被侵害人采取过度反击行为,从而侵犯到侵害人的人权;如果过于强调人权保护,可能会导致侵害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三、正当防卫存在的不足1. 正当防卫不能完全避免非法侵害正当防卫只是在非法侵害已经发生后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并不能完全避免非法侵害的发生。
因此,在预防非法侵害方面还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法律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2. 正当防卫容易受到滥用在实践中,有些人可能会利用正当防卫来逃避刑事责任。
比如,在打架斗殴时,有些人可能会故意挑衅对方,并在对方反击时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来逃避刑事责任。
3. 正当防卫难以平衡各方利益正当防卫涉及到被侵害人、侵害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等多方利益的平衡。
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做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导致一些争议案件的发生。
四、结语正当防卫在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正当防卫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更好地维护公正、公平、公开的法治环境,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法律制度,并加强社会管理和法律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正当防卫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正当防卫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攻击或迫在眉睫的危险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人或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在我国法律制度中,合法防卫是法定防卫的一种形式,另外还有紧急避险和紧急救助等方式。
正当防卫的司法认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涉及到被告的罪刑与责任问题。
然而,在现实中,正当防卫的司法认定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正当防卫的意义含义不够明确现实中的正当防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正当防卫的成立,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加以分析和辨析。
但这样也会带来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很多时候,法官的司法解释和程度考虑也可能存在主观臆断等问题。
二、判断是否合法防卫时,存在错判的可能性合法防卫是指防卫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同时必要性、合理性、正当性等因素都予以考虑时,才可以被认定为合法防卫。
但是,在实际司法工作中,对于防卫行为是否合法防卫,司法工作者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思想和误判情况。
有时候,司法工作者考虑过多的是被害人的状况,而忽视了防卫者所承受的压力。
有时候是考虑过多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希望消除社会影响,导致了误判和不公正。
三、认定正当防卫的具体要求欠缺在正当防卫的司法认定中,需要考虑的一些具体要求也不够清晰明确。
例如,在判决是否为正当防卫时,应当考虑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正当防卫,如何区分合法防卫和非法防卫等问题。
现有的司法解释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并不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司法工作者在判断正当防卫时,容易陷入模棱两可的境地。
四、纠正误判与错杀的程序不够完善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在正当防卫的司法认定中存在瑕疵或判决错误,应当怎样进行纠正问题。
如何解决因判断失误而导致的误判、错杀及其它问题,是正当防卫的司法认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们需要在法律层面和程序层面上加以完善。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的司法认定中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推进合法程序和合理解释,促进合法防卫法制的完善,提高相关司法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切实维护公正司法,并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正当防卫问题若干层面的反思
正当防卫问题若干层面的反思引言正当防卫作为法律赋予公民在特定情况下保护自身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一种权利,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正当防卫的认定与界定却常常引发争议。
本文将从法律、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对正当防卫问题进行深入反思,以期为解决相关争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法律层面的反思1. 正当防卫的界定正当防卫的界定是法律实践中的核心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往往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行为的紧迫性、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度性等。
这些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使得正当防卫的认定变得复杂而困难。
2. 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在正当防卫的认定中,一个重要的争议点是如何区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在实践中,由于行为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环境等,因此很难准确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防卫过当。
这就要求我们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为司法实践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
二、社会层面的反思1. 舆论对正当防卫认定的影响舆论对正当防卫认定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一些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中,舆论往往会对司法判决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舆论的关注可以推动司法机关更加重视正当防卫的认定问题,促进司法公正;另一方面,舆论的过度炒作也可能对司法判决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判决结果偏离法律原则。
因此,在处理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时,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舆论的影响,确保司法判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 社会环境对正当防卫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对正当防卫行为的影响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在一个充满暴力和犯罪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更容易采取极端手段来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浅析正当防卫案件的定性问题
浅析正当防卫案件的定性问题正当防卫是指在必要和适当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侵害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法行为。
在我国刑法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规定主要包括在第二百七十三、第二百七十四和第二百七十六条,明确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条件和情形。
在实际的案件中,对正当防卫的定性问题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作出准确的判断。
下面就浅析正当防卫案件的定性问题进行探讨。
一、正当防卫的条件和情形我们需要了解正当防卫的条件和情形。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的条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危急情况下,为了防止不法侵害而采取的行为;二是采取的行为必须是必要的;三是采取的行为必须是合理的。
在具体的情形下,为了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行为人必须在被侵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下,立即采取必要的合理的防卫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正当防卫案件的定性问题在实际的案件中,对于正当防卫的定性问题往往比较复杂,需要充分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形和相关证据,综合判断行为人是否符合了正当防卫的条件和情形。
在对正当防卫案件进行定性时,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需要考虑被侵害的合法权益是否存在。
在判断正当防卫案件时,首先需要考虑被侵害的合法权益是否存在,是否受到了不法侵害。
只有在被侵害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不法侵害的情况下,行为人才能够依法采取正当防卫的行为。
在定性时需要充分考虑被侵害的合法权益的情况,并且需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该合法权益受到了不法侵害。
需要考虑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正当防卫案件的定性时,还需要充分考虑相关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了被侵害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不法侵害,行为人采取的行为符合了正当防卫的条件和情形的情况下,才能够准确地作出正当防卫的定性。
三、结论正当防卫案件的定性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作出准确的判断。
在对正当防卫案件进行定性时,需要充分考虑被侵害的合法权益是否存在,行为人采取的行为是否符合了正当防卫的条件和情形,以及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
正当防卫中的防卫过当问题探究
正当防卫中的防卫过当问题探究正当防卫是指在制止正在侵害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行为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财产等利益,采取相应的行为进行防护的一种合法方式。
当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时,就涉及到了防卫过当问题。
防卫过当是指在正当防卫过程中,因为不必要地超过了合理防卫的限度,致使对方遭受了不应有的伤害或死亡的情况。
防卫过当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侵权程度、防卫手段的选择和使用、现场情况等等。
侵权程度是判断防卫过当的一个重要标准。
正当防卫只能对不法侵害行为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不能对不相称的侵害进行过激的反击。
当遭受轻微的人身侵权时,不能用致伤甚至致死的手段进行反击,否则会构成防卫过当。
防卫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也是评判防卫过当的一项重要因素。
正当防卫要求采取适度的手段,并力求最小化伤害,即“伤害必须是最少的”。
如果在应对威胁时,选择了违背理性、过于激烈的手段,以致对方受到了严重伤害或丧失生命,就可能属于防卫过当。
现场情况也会对防卫过当的判断产生影响。
现场情况的特殊性、危险程度等不能被忽视。
如果在面临暴力袭击、即将遭受危险的情况下,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使用过激手段,尽管手段超过正常情况下的限度,但考虑到现场的高度危险性,防卫过当的认定可能会有所放宽。
针对防卫过当问题,我国刑法已经有明确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的规定,对于正当防卫过当造成的严重后果,自首或立功并具有较大的减轻刑事责任能力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对于保护正当防卫行为的人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防卫过当的认定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具体案件中对于防卫过当的认定标准不够明确。
尽管我国刑法规定了自首或立功可以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但具体情况的裁判标准仍然不够统一;二是对于防卫过当情况中的证据确立和链式推导存在问题。
在实际审判过程中,如何既能顾及正当防卫的有效行使,又能准确评判防卫过当问题,可能需要更加明确和科学的证据规定和分析方法。
关于正当防卫的粗浅剖析
关于正当防卫的粗浅剖析正当防卫是指在自卫的情况下,合法地采取防卫行为,避免自身的受害或者减轻自身的损失。
正当防卫是在民法和刑法中都有相应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正当防卫进行粗浅的剖析。
一、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正当防卫是指在保护自身或他人合法权益时,采取防卫行为,但如果其防卫行为超出了必要限度,则不属于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点:1.进攻行为进攻行为是指他人对你人身、财产、荣誉等方面的直接威胁,包括使用暴力、威胁、诈骗等手段进行的行为。
只有在面临明显的攻击时才能采取正当防卫行为。
2.合法权益正当防卫是以保护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的。
合法权益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名誉权等。
3.必要性在正当防卫中,必须具备必要性原则,即采取的防卫行为必须是必要的、合适的,且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如果防卫行为超出必要限度,就不能构成正当防卫。
1.立即防卫原则正当防卫原则时间限制为立即,即必须在面临危险的瞬间采取防卫行为,不能过度耽误。
如果不及时采取防卫行为,将很难构成正当防卫。
2.自卫中断原则正当防卫是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情况下采取的防卫行为。
如果原告在进攻行为之后主动攻击袭击者,就不能构成正当防卫,而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正当防卫限度正当防卫必须适度,即采取适当的防卫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如果防卫过度,将面临民事或刑事的法律责任。
三、正当防卫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正当防卫与国家安全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如果个人在防卫自身权益的过程中,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将会被国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维护国家安全。
因此,在运用正当防卫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涉及到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四、正当防卫的应用范围正当防卫在民事和刑事两个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定和应用范围。
在民事案件中,正当防卫主要用于保护人身、财产、名誉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在刑事案件中,正当防卫限制更大,只有在面临袭击和攻击的情况下采取防卫,才能构成正当防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正当防卫一些问题的理解涉及关键词:问题一些理解正当防卫论文对正当防卫一些问题的理解摘要:结合我国97刑法第20条关于正当防卫内容的规定,对正当防卫的概念以及其构成条件、防卫过当和无过当防卫作了阐述,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如:不法侵害的理解、防卫过当的条件、无过当防卫的适用条件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过当不法侵害无过当防卫一、正当防卫的历史沿革和立法取向正当防卫对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秩序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都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从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方面来看, 正当防卫这一法律措施是刑罚无法取代的。
从习俗到法律、从观念到学说, 正当防卫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 它萌生于复仇, 蜕变于私刑, 历史渊源一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作为法律制度在刑法中地位的真正确立, 是1791 年的法国刑法典。
可以说, 现代意义上的正当防卫制度, 是18 世纪启蒙思想家所鼓吹的天赋人权论的产物。
4 年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指导原则草案》第5 条曾将正当防卫针对的行为表述为“犯罪侵害”,现行刑法改为“不法侵害”,不法行为既包括犯罪行为, 也应包括违法行为。
1963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 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司法实践经验基础上产生的, 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
1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第33 次稿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采取正当防卫行为, 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979年颁布的现行《刑法》基本上保持了第33 稿的正当防卫条款的原貌, 只防卫过当“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修改为“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可见, 立法的取向是逐渐放宽对正当防卫的限制二、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关于正当防卫,我国1979年刑法第十七条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止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不可否认,这一条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它是建立在传统的正当防卫又观念基础之上的立法产物,把正当防卫与刑事犯罪紧密联系;对正当防卫的界限缺乏明确界定;合司法实践中对防卫人过于苛求,不能实事求是地处理防卫案件。
因此,新刑法对正当防卫立法作了重大修改,为公民积极行使正当防卫权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条件。
(1)新刑法第二十条分三款进行了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新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较旧刑法有可了以下变动: (2)1、增加了保护利益的内容,扩大了保护对象范围。
2、增加了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内容,从而使正当防卫的概念更加明确,也为正当防卫的认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标准。
3、放宽了防卫限度的条件。
79刑法规定,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是防卫过当,而新刑法则修改为正当防卫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
可见,新正当防卫的限度大大放宽,在确定防卫行为是否应负法律上的刑事责任时,必要限度成为参照标准而不再时绝对标准。
4、规定了无过当之防卫,即绝对正当防卫。
这时新正当防卫制度较正当防卫制度的最重要的修改。
它规定了被害人受到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危机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侵害的情况下,为制止这种暴力侵害而实行的正当防卫,即使造成了不法侵害人伤亡,亦应以正当防卫论,不存在防卫过当问题,即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没有防卫限度的限制,只要实行防卫行为。
就是正当防卫5、将正当防卫行为由“应当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改为“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这一修改消除了对过当行为处罚上的误区,使减轻或免除处罚成为法定的硬性规定,即某一加害行为只要认定为防卫过当,在坚持加害者负刑事责任的同时,必须予以减轻或免除处罚,而不象以往那样在综合防卫过当的动机、手段、时间条件、危害后果等基础上决定是否给予减轻或免除处罚。
这样旧确保了对防卫过当“罪当其罪”。
法律赋予每个人的正当防卫权利不可任意滥用,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在刑法理论上,认为符合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五个条件:(一)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对合法行为不能实施防卫。
2、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假想的。
没有不法侵害,行为人误以为有不法侵害发生而实施所谓的防卫,称为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则看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罪过而确定行为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3、不法侵害行为通常应是人的不法行为。
对于不法侵害的理解,刑法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
我们认为不法侵害的含义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侵害性侵害一词从其意义上讲,“侵”的含义是侵入,接近,“害”的含义是伤害,妨害。
侵害就是“侵入而损害”。
由此可见,侵害是一种具有积极攻击性,并有可能会造成损害的行为。
首先,不法侵害必须是一种行为,可以是自然人的行为,也可以是单位的行为。
对个人与单位存在侵害可能的观点理论界没有争议。
但有些学者提出动物侵害是否可以防卫的问题。
对此笔者认为动物侵害问题在我国《民法通则》第127条中有明确的规定,动物侵害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除对动物进行处理外,只能对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按过错责任来承担民事责任,因而不存在对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的防卫问题;而只有在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指使动物进行侵害之时,才可以对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进行防卫,因为这时动物只是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实施侵害行为的工具,因而动物并不能成为防卫意义上的侵害主体。
其次,这种行为必须具有社会危害性,这是正当防卫的本质特征,亦即它是对法律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攻击,或者会产生一种使合法权益感受危害的状态。
这种破坏被法律所保护的合法利益或妨害权利行使的行为,在理论上有危险说与实际危害说两种见解。
多数学者认为不限于实际危害,只须对权利的正常状态发生不利影响,因而有致实际危害发生的危险,也属于侵害。
这种侵害包括目的行为与非目的行为、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责任行为与非责任行为、作为与不作为、自然人的行为与单位的行为、侵害者直接实施的行为与利用动物间接实施的行为。
有的学者认为纯正不作为对现状无显著改变,不能作为正当防卫的前提。
但是通常认为只要具有不法侵害的行为,仍可主张正当防卫。
笔者认为,这种不法侵害行为必须具有发生实际危害的现实可能性,并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成为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否则谈不让进行防卫的问题。
2、违法性从新旧刑法的有关条文看,刑法都涉及“不法侵害”一词,一定有其内在的特定含义,可以看出这一含义并不只限指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于犯罪手段基本相同,但尚未触犯刑法的一般违法行为或虽然触犯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
许多学者都认为防卫行为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的,而不法侵害行为,既包括一般的违法行为,也包括犯罪行为。
法律没有规定无责任能力人具有侵害他人的权力,只是规定了无责任能力人不承担法律责任,法律的这一规定也说明无责任能力人可能会产生侵害他人的行为。
笔者认为,正当防卫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通过对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或者财产造成一定损害的方法实现其目的。
因而,行为人不知对方是无责任能力之行为人时,可以对其实施正当防卫;即使在明知其为无责任能力之行为人时,为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也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同样,对于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只要正在进行不法侵害,也可对其实行正当防卫;亲属之间发生的正当防卫也完全适用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一般规定3、可制止性“制止”从词义来讲有使其停止之意,可制止性就是致使不法侵害得以停止,或者有效的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或者减少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不法侵害的行为虽然可以是不作为的行为,但通常都是以积极作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这种积极作为的行为往往带有暴力的或侵袭的性质,肯定带有一定的强度。
如果一个不法侵害的行为一经发生,危害后果随之造成,即使实行正当防卫,也不能阻止危害后果的发生或者即使即地挽回损失。
这样的不法侵害没有可制止性,因而不能进行正当防卫。
同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使不再实行正当防卫,也不会再发生危害后果或者危害后果不再扩大。
在这种时候,不法侵害虽然没有结束,危害结果也没有继续发生,如受害人已死亡,但犯罪分子仍继续加害,也已经失去了对不法侵害的可制止性,因而就不能对之实施防卫行为(3)(二)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
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
这个条件解决的是不法侵害的真实性和适时性问题。
如果不符合这个时间条件的防卫,称为防卫不适时。
防卫不适时,有两种: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就实施防卫,叫事前防卫;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实施的防卫,叫事后防卫。
防卫不适时,属于故意犯罪。
(三)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而不能及于与侵害行为无关的第三人。
如果对第三者实施,属于故意犯罪。
“如果不法侵害者是利用第三人的物件为侵害工具,则防卫人针对此物件,不视为针对第三人”。
在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上,对未达到刑事责任的年龄的人和精神病人的侵害行为能否进行防卫,学术界历来有争议。
一是“否定说”,即对无责任能力者的侵害,不能实行正当防卫,只能进行紧急避险;二是肯定说,即对无责任能力者的侵害,也可以实行正当防卫;三是“折中说”,认为如果明知其无责任能力者,不能进行正当防卫,而只能进行紧急避险如果不知道其为无责任能力者,则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折中说”比较为大家所接受,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一般情况下,对无责任能力则实施的侵害行为,防卫人应谨慎对待。
(4)(四)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防卫意图。
即行为人必须有正当的防卫意图,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如果没有防卫意图的防卫挑拨、互相斗殴、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行的防卫都不是正当防卫。
但在特殊情况下,应允许互相斗殴的一方实施正当防卫。
在把握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时,一定要注意正当防卫同“防卫挑拨”的界线。
“防卫挑拨”是出于犯罪故意用言行挑逗、刺激对方,诱使方对首先进行不法侵害,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趁机加害对方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