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是如何看待逻辑的——忆与冯友兰先生学术交往的二三事

合集下载

冯友兰先生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冯友兰先生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冯友兰先生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冯友兰成为自体系的哲学家,学术成就非凡,这离不开他的勤奋和毅力。

冯友兰先生思考问题非常投入专注,沉浸其中。

下面由小编为你带来关于冯友兰先生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先生的阅读材料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

1920xx 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任继愈联大求学时期,冯友兰是西南联大的台柱子,任文学院院长。

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任继愈听过冯友兰的课。

在任继愈的心里,冯友兰是一个讲课特别有条理的老师。

他受过现代逻辑训练,思维非常清晰。

讲课时,冯友兰慢条斯理,要是记笔记快能跟上他讲话的话,那就能记出一本完整的讲义,不用整理就可以出版。

因为冯友兰讲课没有废话。

晚年,冯友兰写书的时候,因为眼睛看不见,就由助手记录下来,然后念给他听,再修改一下就好了。

冯友兰基本上是出口成章,任继愈在这一点上特别钦佩冯友兰。

他说,人们说一个人有才,往往用“出口成章”“倚马可待”之类的词来形容他,比如说汉代的枚乘写《七发》,唐朝的王勃写《滕王阁序》,是当场出口成章写出来的,被传为千古佳话;但那只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冯友兰先生晚年则是“出口成章”地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并且这些书都是传世之作。

任继愈认为,冯友兰具有独特的抽象概括能力,善于把复杂的事物说得非常简单。

比如说冯友兰讲名家公孙龙和惠施的学说,有许多人都在讲他们二人的学说,但很少有人能够讲得让人一听就懂,更没法讲清楚公孙龙和惠施学说的区别。

冯友兰则超出众人:他把公孙龙的学说概括为“离坚白”,把惠施的学说概括为“异”,很简单的三个字,就把他们的思想讲明白了,区别也讲清楚了。

冯友兰说话非常有趣,非常有幽默感。

在一场哲学年会学术报告中,冯友兰讲朱熹哲学。

冯友兰说,世上的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理”就是原则,是形式,是结构;“气”是物质,是质料,是材料。

比如说陶瓷茶杯,它有它的形状和结构,这是“理”;但做茶杯要有陶土,这是“气”。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与学术传承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与学术传承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与学术传承冯友兰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学者和教育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哲学、形而上学、哲学史和文化观等多个领域,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文将从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和学术传承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冯友兰的哲学思想1.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冯友兰一直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理解,认为中国文化是特别的,其特殊性在于其对“道”的追求。

他主张中西文化相互补充,不仅仅是互相借鉴。

冯友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研究。

2. “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冯友兰倡导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也被称为“温和的理性主义”。

他认为,人类的命运应该由人类自己决定,不应该受到外部力量的控制和影响。

他提倡强调人类本质和人的自由和自主意志,反对一切在人类眼中不道德和不人道的行为和文化观念。

3. “文化国家”的探讨冯友兰提倡探讨“文化国家”的概念,认为,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和统治力量。

他主张“文化国家”不仅仅是政治力量的集合,还包括文化的共识和力量结合。

只有在一个文化国家中,文化才能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

二、冯友兰的学术传承1. 建设性的批判哲学的传承冯友兰的批判哲学研究和传承,强调哲学的建设性和批判性。

他认为,批判哲学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传统,而是试图通过批判和建设性的哲学方法,把哲学从固有思路中解放出来,并使哲学成为许多领域的灵感和支持力量。

这种建设性的批判哲学的传承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高度重视哲学教育的传承冯友兰高度重视哲学教育,认为哲学教育是推动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在世纪之交的美国实践中,积极推动和促进了中国哲学教育和哲学研究的发展。

他不仅仅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而且是中国哲学教育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中国哲学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和学术传承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历史哲学

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历史哲学

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历史哲学冯友兰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思想碰撞的时代。

他作为新儒学代表人物,吸取了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并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创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理学体系。

这个体系强调对概念、逻辑和认知的深入探究,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历史哲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在冯友兰看来,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却是由主观解释和评价的。

他主张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冯友兰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必然的趋势和规律,但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却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

他强调历史的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

冯友兰认为,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和超越,人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实现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改良。

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历史哲学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还对历史编纂、历史事件的分析以及历史教训的总结产生了积极作用。

他的观点启发了人们对历史事实和价值的深入思考,促进了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和精确化。

同时,他的思想也激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改良,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尽管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历史哲学具有很多独特的见解和贡献,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例如,他过于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而忽略了历史进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忽视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过于强调历史的规律性和统一性。

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历史哲学对中国哲学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然而,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对他的观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在汲取其精华的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并加以批评和修正,以推动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历史哲学的研究成果,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现实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

在当今社会,知识与智慧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然而,这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冯友兰[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个人介绍和经典语录]

冯友兰[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个人介绍和经典语录]

冯友兰[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个人介绍和经典语录]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个人介绍和经典语录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个人介绍和经典语录国学大师冯友兰人物简介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国学大师冯友兰作品介绍《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且出版后几十年来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本必读之书。

这样一本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已自不待言,而尤为可贵者,其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亦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其依据之一就是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之所以如此,我想有如下原因:1﹒书小容量大。

与冯先生四百万言的著作相比,二十三万言的《简史》,不可不谓“小”,然而它又是“冯先生的哲学与哲学思想融铸的结晶。

”冯先生在该书的自序里也说,此书是“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故可谓,“择焉虽精而语焉尤详也”。

2﹒视野开阔。

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虽是蜻蜓点水,仍不失哲人洞见。

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爱国风范。

冯友兰的文化三说

冯友兰的文化三说

冯友兰的文化三说冯友兰的“贞元六书”各有所侧重,又相互配合。

如果说《新理学》《新世训》《新原人》《新知言》四书算作新理学思想体系的理论篇的话,那么,《新事论》《新原道》可以算作其思想体系的应用篇。

《新事论》运用新理学的理论观察中西文化差异,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走向;《新原道》运用新理学的理论研究中国哲学史,概括“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国哲学精神。

通过这两本书,冯友兰提出见解独到的“文化类型”说、“继往开来”说和“道统新续”说。

一、“文化类型”说文化问题是五四以来思想学术界讨论得最热烈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冯友兰在青年时代就十分关心的问题。

他在写出《新理学》一书之后,马上着手运用新理学理论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文化的特点,探讨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并形成他关于文化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的看法。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撞开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

学者们提出各种理论和主张,用以解释中西文化的差异,寻找化解中西文化冲突的方案。

早期改良派和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精通西学的严复表示反对,认为此说有“牛体马用”之嫌,解决不了问题。

他对中西之学的差异作了这样的描述:“尝谓中西之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严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

陈独秀认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于:“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的特征是“意欲向前要求”,中国文化的特征是“意欲调和持中”。

胡适认为中国是“人力车的文明”,而西方是“摩托车的文明”。

1935年王新命等十教授主张建设“中国本位的文化”,胡适、陈序经等人则力主“全盘西化”与之相回应。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_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_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 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迫害之前,可以说是其一生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

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tory of Chinee Philo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并且迅速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

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哲学、进入中国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

”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册上,是没有“哲学”二字的。

既然要作“哲学史”,自然需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然后才有“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论冯友兰的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及其关系

论冯友兰的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及其关系

论冯友兰的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及其关系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方法论在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是因学习西方逻辑学而开始研究哲学,所以中国哲学中所缺乏的逻辑分析对他有强烈的吸引力。

于是他开始主张通过逻辑分析法来阐释中国哲学,他将形上学由中国哲学的生命体证引向了逻辑分析。

然而,通过逻辑分析并不能达到哲学的最终追求,也给不了哲学一个完整的体系。

虽然正是由于逻辑的启蒙让他开始了对哲学的不懈追求,但逻辑分析的有限性也让他意识到了超理性的存在,并由此开始了对新理学的方法的求证。

同时,冯友兰认为哲学的未来是理性主义结合神秘主义,主张中西方各有特色的哲学方法的结合才能构成与未来世界相称的哲学。

一、冯友兰哲学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阐释哲学,即“照我们的看法,哲学乃自纯思之观点,对于经验作理智底分析、总括及解释,而又以名言说之者。

哲学之有靠人之思与辩”[1]6。

思和感是相互对应的,但是,感与思也是不同的。

“我们的知识之官能可分为两种,即能思者,与能感者。

能思者是我们的理智,能感者所谓耳目之官,即其一种。

”[2]3思的含义是对经验进行理智的分析、总括和解释。

冯友兰对命题“思”有两种理解:一是对于平时逻辑中提到的命题内涵的解释,二是平时逻辑中对于命题外延的理解,即“思中行之”的理智的分析和理智的总括。

总的来看,“我们的思,分析则细入毫芒;总括则贯通各时各地”[2]9。

而哲学是靠人的思和辩。

辩就是使用名言辩论。

哲学就是展示出道理,说出来写出来便是辩,而得出这些道理是因为思。

冯友兰虽然承认了“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者,但是,这里的哲学是可以用逻辑“思”“辩”的,所以,辩依赖于思。

哲学建立在了思的基础上,即所谓的总括和解释是以分析为基础的。

因此,重视分析是冯友兰哲学方法论特色,也是其将逻辑分析法引入中国哲学的表现。

冯友兰在《新知言》中提出:“本书所讲,不是哲学,而是哲学方法,更确切地说,是形上学的方法”[2]864,而“形上学是哲学中底最重要底一部分”[2]863。

13-冯友兰解析

13-冯友兰解析
论证2:有山,必先有山之理,故,山之理逻辑 上先于山而存在。 评论:把一般看成可以离开个别而独立存在 的东西。 朱熹: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 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 理。(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王夫之反驳说:未有弓夭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 无御道。(周易外传卷五)
冯友兰认为,弓夭之理,是本有底。创制弓夭者, 发现其理,依照之以制弓夭。(新理学,贞元六 书,56页)所以,先有弓夭之理,才有弓夭。
1-2 理外于物而有,先于物而存
冯友兰:有某种事物,涵蕴有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从此命题,我们又可以推出两 命题。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 可以无某种事物而有。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在逻辑上先于某种事物而有。 (新原道,贞元六书,845页)
论证1:有山必有山之理,而有山之理不必有山, 故,山之理可以无山而有。
一切之事物,永远照此规律,变化不已。此即是大化流行, 或大用流行。此亦即是道。……道包罗一切事物,所以谓 之富有;道体即是大化流行,所以谓之日新。(同上书, 78页) 评论:大化流行类似于黑格尔绝对精神不断流行的性质。 强调流行、日新,是冯友兰新理学最为光辉的思想。
4.大全
4-1 大全包含真际与实际
解释:存在是一流行。……存在必继续存在,然 后才不至于不存在。继续就是流行。事实上没有 仅只存在底存在。……所以凡事物的存在都是其 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新原道,贞元六 书,848页)
实际就是事物的全体。太极就是理的全体,所以 实际的存在就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一切底 流行谓之道体。道体就是无极而太极的程序。 (同上书,848页)
若就道是无名说,则道家所说之道,颇有似于我 们所说真元之气。(同上书,50页。) 评论:冯友兰所谓的气,类似于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哲学中的质料(matter)

冯友兰是如何看待逻辑的——忆与冯友兰先生学术交往的二三事

冯友兰是如何看待逻辑的——忆与冯友兰先生学术交往的二三事

作者简介:陈晓平,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

①当然,洪谦作为维也纳学派成员的学生也是分析哲学在中国的传人,但其学术成就和影响比起冯友兰和金岳霖来就逊色一些了。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5—236页。

③同上书,第236页。

冯友兰是如何看待逻辑的———忆与冯友兰先生学术交往的二三事陈晓平一、逻辑是哲学家的“手指头”在冯友兰先生晚年,我有幸与他老人家有过三次学术交往。

我们交往的基础是一个共同的学术志趣或理念:以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哲学问题。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析哲学。

一说起分析哲学的始创阶段,人们就会想到维也纳学派,也会想到英国的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好像与中国学界无缘。

其实,分析哲学在中国早有传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冯友兰和金岳霖。

①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谈到他同金岳霖的学术交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当我在南岳写《新理学》的时候,金岳霖也在写他的一部哲学著作。

我们的主要观点有些是相同的。

不过他不是接着程、朱理学讲的。

我是旧瓶装新酒,他是新瓶装新酒。

……我们两个人互相看稿子,也互相影响。

他对我的影响在逻辑分析方面;我对他的影响,如果有的话,可能在于‘发思古之幽情’方面。

他把他的书题名为《论道》。

别人问他为什么用这个题名,他说‘道字有中国味’。

”②看来,金岳霖最终同冯友兰一样,也是旧瓶装新酒:其旧瓶就是中国哲学的术语,新酒就是分析哲学的内容。

换言之,冯友兰和金岳霖都试图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来改造和重建中国哲学,这就是他们二人的共同之处。

谈到二人之间的区别,冯友兰引用金岳霖的话说:“我们两个人互有短长。

他的长处是能把很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我的长处是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

”③此话不假,我们读他们两人的书就可知道,观点接近,但风格迥异。

这两位当代中国哲学家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早在20世纪30年代,共同开创了中国分析哲学的先河。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他们的哲学是与世界哲学接轨的,并且具有中国特色。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冯友兰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__学术界尤其是__哲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精心的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长达七十多年,这期间内先后完成了《中国哲学史》、“贞观六书”、《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十几部书。

本文只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阐述一些读后的感受。

一、冯友兰冯友兰幼年受中国传统正规教育的启蒙,熟读过《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过《书经》、《易经》和《左传》。

此外,他还阅读过他父亲所藏的一些新书籍、新刊物,初步接触了世界的新知识。

冯友兰少年时阅读过一些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并开始对逻辑学及哲学产生兴趣。

冯友兰青年时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其思想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友兰开始创办刊物,并于此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深造。

这一时期,冯友兰的思想深受西方哲学尤其是柏格森哲学、杜威实用主义与新实在论的影响。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虽然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但他的思想基础与思想主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

他毕生所追求的正是复兴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和儒家哲学思想。

二、冯友兰眼中的孔子和儒家思想冯友兰在书中明确承认孔子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肯定中国哲学中存在一个“道统”,即儒家道统。

这些论断和评价,表明冯友兰在当时是很有胆识和富有创见性的。

因为在经历了批孔反儒的新文化运动以后,虽然有梁漱溟先生倡“新孔学”于其前,但如此明确地高度评价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冯友兰当是第一人。

冯友兰解释了“儒”,阐述了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对孔子的思想也做出了许多新的解释。

他对孔子的正名思想、仁义观念、忠恕之道、精神修养发展过程都做了详细的分析。

在他看来,孔子不是“述而不作”,而是“以述为作”。

孔子讲《诗》,不只是练习应对,而强调其中的道德价值;孔子讲《书》,不只记其言语事迹,而注重于引申其中的道德教训;孔子讲《礼》、《乐》,不只讲其形式节奏,而注重“礼之本”及乐之原理。

名人谈读书——冯友兰:读书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名人谈读书——冯友兰:读书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名人谈读书——冯友兰:读书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他的代表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冯友兰纪念馆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期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

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

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

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

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

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

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天也念不完。

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

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

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

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

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

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

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

冯友兰学思历程述要

冯友兰学思历程述要

冯友兰学思历程述要*翟志成1895年12月4日,冯友兰降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祈仪镇一个 耕读传家”的地主家庭㊂①冯家除了家道丰厚之外,更令人羡慕的是冯家的书香㊂冯氏的父辈均有功名,伯父和叔父都考取了秀才,而冯父更是光绪戊戌科进士㊂②冯友兰的祖父㊁伯父㊁父亲和姑母都是诗人,各有诗集行世㊂影响所及,后来冯友兰和其妹冯沅君都以能诗驰名学界,故冯氏自夸 一门中有一种作诗的家风”㊂③在这种 富而好礼”的人家中,作为冯家的 读书种子”,冯友兰从六岁(1901)开始,便进入了冯氏家塾,④按部就班地接受严格的古典训练㊂*①②③④拙文在拟稿期间,曾获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的资助(RGC-GRF,No.540211,PolyU5402/11H),谨此鸣谢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1页㊂冯台異考取的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亦即最后一名)进士㊂见‘明清历代进士题名碑录“(台北,华文书局,1969),第2882页㊂冯友兰的祖父冯玉文,著有‘梅村诗稿“,伯父冯云異,著有‘知非斋诗集“,父亲冯台異,著有‘复斋诗集“,姑母亦著有‘梅花窗诗稿“㊂见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1~2页㊂冯友兰说自己在七岁始入家塾(‘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页)㊂但蔡仲德把冯氏入学年龄定为六岁,见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第7页㊂‘三松堂自序“指的是虚岁,而年谱指的是实岁,两皆不误㊂但若按照西方的实足年龄,冯友兰入学时只有五岁零几个月㊂冯友兰由六岁到十五岁,在子曰诗云的讽诵吟唱声中度过了整十年,是名副其实的 十载寒窗”㊂我们知道,大量地背诵经典,不仅是学习好中文,而且是学习好任何一种语文的必要条件㊂因为只有通过对经典大量的背诵,背诵者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或无师自通地真正把握到各种语文的文法和修辞规则㊂并且由于科举的关系,儒门的五经一千多年以来便是传统士子在孩童时就必须背诵的共同 典范”,它们事实上已成了规范和塑造中国传统社会的世界观㊁价值系统和思维及行为模式的重要凭借,以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的主要源头㊂也只有通过背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核心观念,才会和背诵者的个体生命合二而一㊂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在少年冯友兰的琅琅读书声中,悄悄地渗入了他的血液和骨髓,内化为他的三魂七魄㊂由长期读经培育成的深厚学殖,济之以渊源家学,再辅以个人特出的天资与悟性,冯友兰到了十二岁,其父便认为他的文章,已达到可以考取秀才的程度㊂①在后来的三整年里,冯氏又转益多师,在其他师傅的督导下继续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手好文章㊂日后凡是读过冯氏哲学论文的人,都无不惊叹他竟能把许多繁复的哲学问题,说得如此的简易明白;读过他为西南联大撰写的纪念碑碑文,又无不惊服他的情深旨远和飞扬文采㊂ 以简御繁”和 文情并茂”,本是中文的两大神髓,已同时为冯氏牢牢掌握㊂十五岁前的冯友兰,无论从学养到思想,都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传统读书人㊂一直到了辛亥革命的前一年(1910),十五岁的冯友兰始考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②才正式和西学有了接触㊂由私塾到新学堂,冯友兰十五岁才更换人生跑道,按理是有点太迟了㊂对于学习数㊁理㊁化,尤其是学习外国语文,十五岁才开始难免是事倍功半㊂幸而当时 西学”的水平普遍低落,洋学堂的学习和考试, 中学”仍占了绝大的比重,中学底子较好的学生,在洋学①②冯友兰说: 友兰十二岁始学作文,甫成一二篇,先妣阴问先考曰: 看友兰文,在昔科举时,能下场一试否?’先考曰: 岂但可一试,进秀才亦可㊂’”冯友兰:‘先妣吴太夫人行状“,‘三松堂全集“第13卷,第876页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3~24页㊂堂反而占了便宜㊂像冯友兰这种国学根基超强,又特别长于作文的学生,名列前茅简直是易如拾芥㊂冯友兰十年磨剑,本来是用来砍开科举的窄门的,现在用在洋学堂的竞赛上,也一样过关斩将所向披靡㊂躐等跳级似乎是他的专利,鳌头独占更是他囊中之物㊂冯友兰第一次牛刀小试,便是唐河县立高等小学堂的入学试,结果因文章高妙,获得了县太爷当众褒奖的 殊荣”㊂①冯氏在县立高等小学堂的预科班(相当于初小)才读了一个学期,便和高等小学已毕业的堂兄一道到开封去投考中州公学,尽管是连跳四级,他还是以初试第二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把堂兄和其他高小毕业的人全抛在后㊂②在中州公学才读了一个半学期,冯友兰再到武昌投考中华学校,自然也是一考即中㊂③中华学校的椅子还未坐暖,适逢黄兴出长中国公学,河南省决定向中国公学选派二十名公费生,每人每年发官费白银二百两,于是,冯友兰又考取了河南公费,在1912年冬天来到上海,翌年春天成了中国公学的正式学生㊂④当时中国公学分为中学部和大学预科部㊂冯友兰的 西学”训练,其实总共只读过半年的初小,以及三个学期的初中,⑤这次居然又让他连跳数级考取了大学预科部,而且每年还有花不完的公费,⑥究其原因,当然又是拜他超强的 中学”之赐㊂在预科三年,冯友兰倒没有再跳级,其西学的教材,也由原先的中文译本,换成了英文原本㊂冯氏也就在此时开始自学逻辑,并对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㊂①②③④⑤⑥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6页㊂对于这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冯氏坦承 当时我自己也有点惊奇”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9页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33页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33页㊂冯友兰在1911年春始考入中州公学,暑假后因武昌起义,中州公学停课一学期,次年春始重新开课,冯氏在该校及中华学校又分别念了一学期,故冯氏在考入中国公学之前,一共只读过三个学期的初中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7~33页㊂冯友兰说: 我喜欢买书,那二百两银子花不完就买书,也买了一些大部头的书,如‘廿四史“之类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34页㊂怀着对西方哲学,特别是对逻辑的浓厚兴趣,冯友兰在1915年暑假毕业于中国公学预科之后,旋即通过了类似于科举殿试策问的入学考试,考入了北京大学,并义无反顾地从大热门的法科转入大冷门的文科㊂①但冯友兰的转系,并没有达成学习西方哲学的目的㊂因为当时北大的章程,虽号称有中国哲学㊁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三个学门,但西方哲学门和印度哲学门由于无法请到合格的老师,根本就未曾开课㊂没有法子,冯氏只好不无委屈地进了中国哲学门,成为该学门第二届的学生㊂②尽管冯友兰在北大主修哲学三年,和西方哲学并无 真正接触”;③尽管在偌大一个北京大学,竟无一人可传授冯氏半点逻辑知识;④但北大毕竟还有不少让他钦服的学问大家㊂在这些大师之中,影响冯氏最大的,是国学门的黄侃以及中国哲学门的陈黻宸㊂黄侃是太炎门下高弟,当时正在北大讲授‘文选“和‘文心雕龙“,是国学门最叫座的名教授㊂在他的课堂上,冯友兰本来就有十分深厚的国学和辞章根底,获得极大的挥洒空间㊂如果说冯友兰在黄侃的课堂里,得益的主要是辞章之学,他日后之所以能成为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授社团中最重要的 笔杆子”之一,可能或多或少得力于黄门的路数和心法㊂不过,真正开启了冯友兰学问和生命新方向的老师,并不是黄侃,而是教授中国哲学(诸子学)的陈黻宸㊂陈黻宸字介石,光绪廿九年(1903)进士,于旧学可谓无所不窥,无书不读㊂其经世之学,为永嘉殿军;史学精神继武史迁;哲学思想则归宗陆王㊂儒学之外,尤以老庄哲学及魏晋玄学最为名家㊂冯友兰过去的 中学”①②③④由于当时文科毕业生只有当教书匠的出路,愿意报考的学生极其有限,北大当局甚至规定报考文科的考生不需要预科毕业文凭,冯友兰既有预科资格,又考上了法科这大热门科系,转入文科在世俗的眼中自然是一大牺牲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185~186页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186页㊂冯友兰说: 但我在北大当学生三年,并没有真正触到西方哲学㊂西方大哲学家的原著我一本也没有见到,更不用说阅读了㊂因为当时在北大图书馆,这一类的书也是绝无仅有的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56页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98页㊂训练,究其实是为了举业,对于义理之学,可以说是一无所知㊂冯友兰在北大主修了二年陈黻宸讲授的诸子哲学,他开始注意到,原来儿时便背诵得滚瓜烂熟的四书㊁五经,除了词章之外,还有着 意义” 价值”和 精神”等更为根本㊁也更为核心的课题,值得自己去探索穷究㊂他还注意到,原来除了儒家的义理系统之外,中国传统学问之中,还有道家㊁释家等各家各派的义理系统,值得自己去学习搜求㊂和义理之学直接睹面,使冯氏在治学上自觉 摸着一点门路”,而他的人生境界,也仿佛 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㊂①由考入县立小学(1910)到升入北大三年级(1917)之前这七整年期间,是冯友兰开始接触西学的学习期,也是他从传统士子开始向现代学人过渡的转型期㊂在这七整年里,我们在冯友兰身上,几乎看不出中学和西学的激烈对立和冲突,也看不到转型期应有的困惑和阵痛㊂个中原因,一方面缘于当时传入中国的西学,不仅支离破碎,而且肤浅浮泛,它既不足以动摇冯氏根深蒂固的中学基础,也不能在冯氏的治学兴趣开始有所转移时,予以强有力的辅导和接引;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缘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才刚起于青萍之末,风暴的中心尚未形成,中西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尚未曾被激化㊂是以冯氏在洋学堂七整年,其得力之处,仍在于对中学正面理解的扩大和深化;用流行的话语来说,仍旧是中学为本,西学为末;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依然不脱湘乡南皮的窠臼㊂到了冯友兰升入大三的时候,胡适正好由美国学成归国,于1917年9月起在北大开讲中国哲学史㊂胡适的讲稿,大率是其博士论文的中译,不久即结成‘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一书出版㊂该书既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的新典范,同时又是西方方法学上的具体示范㊂冯友兰一直到暮年都在强调:向西方学习,所要学的并不是西方的 迹”,而是其 所以迹”;即如向神仙学点金术,所要的并不是神仙由石头变出来的黄金,而是神仙那根能把石头变成黄金的①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186~188页㊂手指头㊂①冯友兰正是在胡适的课堂上,第一次见识到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不禁目夺神驰,惊喜交集㊂即使过了六十多年,冯友兰还是照样兴致勃勃地谈到胡适的 证明的方法” 扼要的手段”和 系统的研究”在方法学上的突破和创新㊂所谓 证明的方法”和 扼要的手段”,就是把三皇五帝等许许多多的无稽之谈一刀砍掉,一部中国哲学史直接从老子㊁孔子讲起㊂这么一来便把冯氏从 毫无边际的经典注疏的大海中”拉拔了出来㊂②所谓 系统的研究”,就是一反传统学者述而不作㊁以选抄编排前人注疏为究竟的治学方式,而代之以审查材料的真伪㊁分析其中的意义㊁探究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规律性,并全面而系统地把研究所得综合地叙述出来㊂这又使陷在支离破碎㊁散漫而无所依归的注释迷雾中的冯友兰,第一次找到了出路,摸着了头绪,从而发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某些思想系统和中国哲学史发展的某些线索㊂③所有这些,都让冯氏自觉 面目一新㊁精神为之一爽”㊂④如果仅从国学修养而论,胡适不仅绝对无法和黄侃㊁陈黻宸等北大经史学大师比肩,即令与冯友兰㊁傅斯年㊁顾颉刚等国文程度超强的北大学生相较,亦容或有所不及㊂但国学水平并不怎么高明的胡适,由于多了一根西方的手指头,在处理中国哲学史料时,便能处处推陈出新㊁化腐朽为神奇,常言人之所不能言,发人之所不敢发㊂冯友兰在胡适讲授中,真正体验了西方方法学的惊人威力,也领悟到现代学者胡适之所以比传统学者陈黻宸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全在其掌握和运用了西方的理论和方法㊂如果说陈黻宸等传统学者把冯友兰引进了中国义理之学的新天地,作为现代学者的胡适便让冯友兰窥见了西方方法学更新的天地㊂这两重天地,对冯友兰而言,后者的境界不仅要远比前者更为充实㊁更为丰富㊁更为深刻,而且在位阶上也要远①②③④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02~203页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01页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00~201页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01页㊂比前者更为优越和更为高级㊂①在这两重天地的强烈对照之中,冯友兰发现了新文化和旧文化的矛盾和冲突,②他无论是情感还是理智的天秤,都迅速向新文化的那一端倾斜㊂胡适到北大才刚两个月,便因缘际会成了哲学研究所的创所所长,③而冯友兰立刻就选修了胡适在研究所讲授的全部两门功课,④并大量地选修西方的社会科学课程,这些迹象显示了冯氏的治学方向和兴趣,已由传统学问向西学转移㊂此外,冯友兰 以商榷东西诸家哲学,瀹启新知为宗旨”,与陈钟凡㊁孙本文㊁嵇明等十多位同学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哲学会,⑤把个人对新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向往,提升为同志间互助和互教的集体活动㊂1918年5月21日,冯友兰参加了北大学生抗议北洋政府与日本缔结军事协定的集会,并和与会同学一道,不顾蔡元培的劝阻,步行前往总统府请愿㊂⑥这又说明了冯友兰的一只脚,已从书斋迈入社会,开始把学术思想转化为政治行动了㊂1918年6月底,冯友兰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旋即与任载坤结婚,同年9月在开封出任河南第一工业学校语文㊁修身教员,⑦开始在开封主编鼓吹反传统思潮的‘心声“杂志,⑧并向北大反传统营垒的核心刊物‘新潮“投稿,成为胡适㊁陈独秀反传统帅旗下的干将㊂但由于冯氏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一年便离开北大,无缘像他的学弟如傅斯年㊁罗家伦等在五四一役中大出风头,更兼冯友兰在1919年6月考取了河南省公费留学,同年12月乘船赴哥伦比亚大学研究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119~203页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02页㊂耿云志:‘胡适年谱“,香港,中华书局,1986,第47~48页㊂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第25页㊂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第26页㊂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第26页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46~47页;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第28页㊂据日本学者后藤延子手抄本排印之‘〈心声〉发刊词“,其末有 载于‘心声“杂志创刊号,1918年9月出版”等字样(收入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3卷,第821页),故‘心声“杂志的创刊日期实为1918年9月,‘三松堂自序“与‘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把‘心声“杂志的创刊日期写为1919年5月4日或1月均误㊂院哲学系继续深造,‘心声“杂志便因之关门大吉㊂冯友兰在五四运动中无声无息,‘心声“杂志亦因过早结束而没世无闻,如果不是冯氏晚年在回忆录中特别提及,根本就没有人会知道他曾是五四英雄们的战友或同路人㊂少了一顶五四英雄的桂冠,反而让冯友兰不必像学弟傅斯年㊁罗家伦等那样,在反传统的道路上驰骋追逐一往而不知返㊂冯友兰日后能既继承了五四,也批判了五四,因而也超越了五四,使自己从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五四反传统主义者的立场,一变为 阐旧邦以辅新命”的新儒家立场,这和他 不幸”而未能在新文化运动中 暴得大名”,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㊂如果从这一角度看,他的 不幸”,又反而是他的幸运了㊂胡适曾对冯友兰说过:世界最新的哲学在美国,美国最新的哲学在哥大㊂①冯友兰遵循胡适的指导,一心要在哥大把 最新的哲学”学到手㊂只不过,冯氏在哥大虽大量阅读了西方哲学的经典,但却选取了中国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㊂因为在开学后不久,他便懊恼地发现自己在主修西方哲学方面,竟然是 一穷二白”㊂所谓 穷”,是缘于他的英文底子太薄㊂冯友兰迟至十五岁才开始学ABC,此后又一直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 中学”的研习方面,致使他刚到哥大之时,其英文无论在讲㊁听㊁写和阅读四方面均显得力不从心㊂而西方的哲学著作,即令对绝大部分英文十分好的英国人和美国人,也不啻是深奥难懂的 天书”㊂而冯友兰若要主修西方哲学,对这些深奥难懂的 天书”便不仅要读得懂,而且还要读得快㊂这种过高的要求,实无异于逼着他 挟泰山以超北海”㊂所谓 白”,是缘于冯友兰在西方哲学方面毫无训练㊂冯友兰在负笈哥大之前,并未曾读过任何一本 西方大哲学家的原著”㊂②他在哥大学习西方哲学,可以说真正是从零开始㊂面对着以英文为母语,又曾浸淫过西方哲学多年的美国同学,冯友兰便不能不处于绝对的劣势㊂只要冯氏继续主修西方①②冯友兰:‘四十年的回顾“(此书曾于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后收入‘三松堂全集“第14卷),第165页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56页㊂哲学,可以预见在数年之后,他的英文和西哲学养,还是绝对无法望其美国同窗之项背㊂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理想便不得不向现实低头㊂大约在1920年冬,冯氏把自己的专业,由主修西方哲学正式改为中国哲学㊂这一转变,让冯友兰易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立刻就能从绝对落后的困局中突围而出㊂他的英文水平,虽仍居于人下,但他二十的国学修为,不要说他的美国同窗望尘莫及,就连他在哥大的指导教授杜威,也只有当他学生的资格㊂他之所以能在三年半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这和他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地转换专业是有着因果关联的㊂专业的转变往往会引起心态的转变,冯友兰在改变专业之后,便开始以较为同情的态度,与中国的传统经典及先哲进行内在对话(internal dialogue),而儿时曾背得烂熟的古典,其中隐而未显的意义和价值,亦在内在的对话和思想的反刍中得以砥砺发明㊂更兼冯友兰在五四反传统运动中并没有 暴得大名”,由于陷溺不深,便少了许多偏执和成见;他开始觉得,五四反传统主义对中国文化的主要指控,大都是一些诬枉不实之词㊂例如,五四反传统主义者从中国文化过去 未能”产生科学的事实出发,断言此 未能”乃缘于 不能”,而此 不能”又缘于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水火不兼容,故要把科学引进中国,便必须彻底毁灭中国之化;而冯友兰在1920年冬撰成他生平第一篇的英文论文‘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 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Why China Has No Science: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①却断言中国之所以在过去 未能”产生科学,只是缘于中国过去的价值系统对科学的 毫不需要”,此 未能”并非 不能”,而只是 能而不为”,故只需在价值系统中稍作调整,中国便完全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展并拥有科学㊂在文章的结论部分,冯友兰强调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心内求善与①该论文于1921年曾在哥大哲学系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于翌年4月刊于美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thics,Vol.ⅩⅩⅩⅡ,No.3,1983年4月由涂又光译为中文,收入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第23~42页;以下省略副标题㊂西方文化价值系统的心外求知,其实是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㊂只要人类仍需寻求 内心的和平和幸福”,中国文化由认识和控制心灵世界所发展出来的一整套内省功夫便永远不会过时和失效㊂目下,不仅中国文化必须学习西方文化的科技,而西方文化也应当 转过来注意中国的智慧”㊂只有在中西文化调和互补的基础上,全人类才有可能得到最大的幸福㊂①冯氏的中西文化的互补说,和五四反传统主义者的全盘西化观点相对照,简直是南辕北辙㊂该文于1922年4月正式在美国刊出后,事实上正与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隔海唱和㊂由于梁书在当时是站在中国文化辩诬申冤者的立场,最深刻㊁最有力和最有系统地对五四反传统思潮进行反批判的一部最有影响力的巨著,冯文与梁书 不谋而合”地互相呼应,显示了冯友兰已完全脱离了五四反传统主义的营垒,正式加入了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行列㊂从‘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一文开始,冯友兰一方面为中国文化辩诬申冤,坚持中国文化的永恒价值;但在另一方面,他又不忘批判中国文化的种种缺失,坚持中国必须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㊂他批判了五四又继承了五四,继承了传统又批判了传统㊂日后他一生的志业,可用他自己的话作总结:我觉得自己一方面是不同于国故派,而比他们高一层,因为我不 抱残守阙”,我能分辨出什么是旧文化中的精华,什么是其中的糟粕㊂在另一方面,我也不同于当时的进步派,而比他们高一层㊂因为他们只能把旧的东西,一律否定㊂而我则能在新的东西中,给旧的 精华”以适当的地位㊂在当时,我自以为这样作就是所谓融合新旧,贯通中西㊂我很喜欢用海格尔所说的正㊁反㊁合的过程,说明我的作法:旧的东西是正㊁新的东西是反㊁我所作的是合㊂②冯氏 融合新旧,贯通中西”的 合”的努力和尝试,也具体①②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第42页㊂冯友兰:‘四十年的回顾“,科学出版社,1959,第166页㊂。

论冯友兰之智慧学说

论冯友兰之智慧学说

论冯友兰之智慧学说[摘要] 冯友兰认为,知识是对世界作分门别类的研究,求精细。

智慧则以宇宙整体为对象,求穷通;知识重冷静、客观,智慧则不仅求理智的了解,且求情感的满足,是一种人生的学问。

哲学应该从“正的方法”入手,以“负的方法”结束,以达到哲学之顶点,这一顶点也就是人类精神的自由之境。

[关键词] 智慧方法论自由之境中国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肯定了智慧的可能性,并积极建构智慧学说体系,冯友兰也不例外。

在他看来,哲学是对人类精神活动的认识以及对这种认识的认识,这也即是智慧。

哲学不仅要认识宇宙,而且要反思自身,在认识宇宙与反思自身的过程中培养理想的人生境界。

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而智慧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一种形式,是在和知识的对照中显现其特征的。

先秦时期,《老子》通过对“为学”与“为道”关系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知识”与“智慧”的问题。

宋明理学讲“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认为见闻之知只能“梏其心”,使人得不到真正的自由,而德性之知才能使人“体天下之物”。

佛教更是主张“绝圣弃智”“离形去知”,消解世俗智。

总地来说,冯友兰关于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超越”。

他认为,哲学的概念与科学的概念不同,一种科学所说的是关于宇宙中一部分事物,而哲学所说的是关于宇宙之全体。

可以说,知识是关于行下之学,智慧是关于行上之学,智慧的得到有赖于知识的积累,但又必须经过量变与质变的过程,智慧是知识的质变。

形下重分,形上重合,知识是对世界作分门别类的研究,求精细,智慧则以宇宙整体为对象,求穷通;知识重冷静和客观,智慧则不仅求理智的了解,且求情感的满足,是一种人生的学问,需要整个人格来担当,它内在地具有知行合一的要求,而有如“道”的得到须借助直觉体会,智慧也是不可思议的,但对于这个不可思议者又必须思议,这就涉及到了行上智慧如何能得的问题。

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来考察智慧之可能性,就触到知识与智慧的转化,智慧如何能“得”的问题。

旧邦新命与为学做人——读《冯友兰学术自传》之断想与评析

旧邦新命与为学做人——读《冯友兰学术自传》之断想与评析

在 文 化地 图上 , 人之 完 善 形态 , 该 是 一 个 “ 应 座 标结 构 ” 其 纵 向轴 , : 负荷 着 民族 文 化 精 神 之 贯通 与 传 承 ; 横 向轴 , 由上 项激 发而来 的庄 严 义务 与 当 其 是 下之 处 世 。纵贯精 神 曰 : 文化 使命 ( 导“ 范 为学 ” ; ) 横 向义 务 日 : 时代担 当 ( 辖“ 人 ” 。不 难看 出 : 统 做 ) 没有 文化 使 命 的民族 , 其学 人 皆为僵 尸矣 , 此是 泯灭 的民 族 ;个 体 ) 有 时代 担 当 的社 会 , 人 如 行 尸 走 肉 ( 没 做 矣 , 是混 乱倾 倒 的社 会 。 此 中华 民族 的文化使 命 是什 么 ?北 宋 开朝 未几气 贯 长虹 的理 学 家们便庄 严 向 山河 大地 宣誓 了 :为 天 “
11 9 5年之后 ) 有 的时 候独创 己见 , 的时候 随波逐 , 有
虽 有痛 后之 真诚 , 但多存 混沌之 大 幸 。而身外 之“ 说
冯 者” 由于 种种 原 因则 未必有 与作 者对 应 的严密 评 , 判 机制 或相 对 的 良知勇 气或起 码 的 良知 勇 气—— 此
冯者, 也 , 人 是时 代 的特 有 产 品 , 触 冯 必 触 及 时 代 故
是 测准 器 ? 中国当代 知 识 分 子 想 视 而 不见 , 而不 听
闻么 ?绝对 不可 能 。这 是一 份正 反 具备 的尖端 宝贵 笔者以为, 面对 在 近百 年 的风 云变 幻 中冯 氏几
乃 至 于腐 臭 。 以上 等 等 … … 冯 氏 心 中 必 然 一 清 二
楚 , 不会 含糊 的 , 绝 但他 终 究 没有 时 间和 精 力 , 他 从
劳 承 万
( 江 师 范 学 院 “ 德 一 牟 宗 三” 究所 , 东 湛 江 5 4 4 ) 湛 康 研 广 2 0 8

中国哲学简谈——逻辑哲学,破解数千年悬而未决之谜,《指物论》

中国哲学简谈——逻辑哲学,破解数千年悬而未决之谜,《指物论》

中国哲学简谈——逻辑哲学,破解数千年悬而未决之谜,《指物论》在写今天题材前,我想申明几点:第一,如果你懂了这篇文章,你其实还是没有参悟中国逻辑哲学;如果你没懂这篇逻辑哲学,你其实已经快懂了;第二,这篇《指物论》是指导中国禅宗以及老子《道德经》的不二法门;第三,你懂了这篇文章的内涵和逻辑,你可以看懂一切哲学思辨;第四,如果你实在看不懂,就算了。

在谈今天的话题前,我要提几个近代学者对公孙龙《指物论》的看法(此法来源于周山先生发表的《解读《指物论》》)第一:胡适他在《先秦名学史》中说,“指”字在《指物论》里意即“标志”、“标记”,“是借以知悉某物的属性和性质”。

后两年,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进一步解说:“似乎‘指’字都是说物体的种种表德,如形色等”。

我们能感知事物,全靠形色大小等“物指”。

“指”究竟是物体的表德,还是指谓物体的表德,胡氏语焉不详。

第二:稍后的王琯、金受申等人,作了比较明白的解读。

王琯对《指物论》首句作这样解读:“一切事务,胥由指定而来,指此物为树,则树矣;指彼物为石,则石矣。

在树石自身,虽不待人指定始有树石,然若无人,又安知有树石?树石而不经人指定,又安得为树石?故曰:‘物莫非指’。

但此项指定,系属‘物’之一种抽象,非彼指者真体;故曰:‘指非指’”(《公孙龙子悬解》)。

第三:金受申认为,“指”,虚指,即代名词,如你、我、他、彼、此等;“物”,实物,有形如花、木、虫、鱼等,无形如声、光、空气等;“物指”,名词,用以称物之用,亦即物的代名词。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盖言物皆有名词,故曰‘莫非指’;但虚指之词为非是,故曰‘指非指’”(《公孙龙子释》,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第四:陈钟凡先生对《指物论》的解读更具理论:“指与旨通,旨训意,指亦训意。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者,号物之称,莫非所以表吾意,而达神旨,而所表之与能表(意为能表,物为所表),判然两事,故曰‘指非指’。

申言之,则意者(能指)天下之所无,物者(所指)天下之所有”(《诸子通谊》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冯友兰一门书香(2)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冯友兰一门书香(2)

何⽌于⽶相期以茶冯友兰⼀门书⾹(2) 五男五⼥ ⼗全⼗美 1945年,吴清芝⽼夫⼈去世,冯友兰、冯景兰赶回故⾥奔丧。

县长来拜,告辞时,他们竟不去送县长,⽽去送普通亲友乡邻,这事⾄今还在乡⾥传为美谈,当然也有说“呆⽓”的。

冯友兰与任载坤育有⼆⼦⼆⼥:冯钟琏、冯钟辽、冯钟(宗)璞、冯钟越,都卓有成就。

长⼥冯钟琏西南联⼤外语系毕业,是北京31中优秀的语⽂教师,1975年去世了。

长⼦冯钟辽西南联⼤肄业,后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成家⽴业,是锅炉(⼯业⽤)专家。

⼆⼥宗璞是知名作家。

冯钟越是航天⼯业部主任⼯程师,飞机强度专家,可惜天不假年,赍志以终时才51岁。

钟越⼀直在西北黄⼟⾼原上⼯作,按冯友兰的声望和冯钟越的才学,如果活动活动,调回北京应该是能做到的,⼈们都说冯友兰“呆⽓”,只能眼睁睁地望着⾃⼰最钟爱的幼⼦,在医疗落后的黄⼟⾼原为航空事业流尽最后的汗和⾎,所能做的只能是⽼泪两⾏,挽联⼀副:“是好党员,是好⼲部,壮志未酬,洒泪岂⽌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

” 冯景兰与仝珺育有三男三⼥:冯钟豫、冯钟芸、冯钟潜、冯钟⼴、冯钟燕、冯钟潮。

三个⼉⼦除钟豫是⽔利专家(在台湾)外,钟⼴、钟燕都继承⽗业,研究地质矿床是地质学家。

钟芸是北⼤⽂学教授,其夫任继愈是著名学者、北京图书馆馆长。

冯钟潜是⾼能物理所的研究员。

冯钟潮是清华毕业⽣,在沈阳研究⾦属。

冯沅君没有⼦⼥。

按说这同祖⽗母的五男五⼥,应该是⼗全⼗美,但在“⽂⾰”那个荒唐的时代,却历经磨难。

宗璞在“⽂⾰”中被批⽃,其中头号罪状就是:“冯友兰的⼥⼉”。

何⽌于⽶ 相期以茶 冯友兰先⽣做清华⽂学院院长18年,与清华许多名教授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朱⾃清、闻⼀多都是熟⼈。

朱⾃清的⽇记经常出现冯友兰的名字。

解放后,有⼀段时间,⼤家彼此谁都不跟谁来往,搞“阶级⽃争”,“六亲不认”。

改⾰开放了,学术界的⼀些⽼朋新友便常来常往了。

冯友兰与⾦岳霖同庚。

1983年,两位⽼先⽣在做88岁“⽶寿”(⽶字拆开是⼋⼗⼋)时,冯友兰写了两副对联,⼀副给⾃⼰,⼀副送⾦岳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陈晓平,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

①当然,洪谦作为维也纳学派成员的学生也是分析哲学在中国的传人,但其学术成就和影响比起冯友兰和金岳霖来就逊色一些了。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5—236页。

③同上书,第236页。

冯友兰是如何看待逻辑的———忆与冯友兰先生学术交往的二三事陈晓平一、逻辑是哲学家的“手指头”在冯友兰先生晚年,我有幸与他老人家有过三次学术交往。

我们交往的基础是一个共同的学术志趣或理念:以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哲学问题。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析哲学。

一说起分析哲学的始创阶段,人们就会想到维也纳学派,也会想到英国的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好像与中国学界无缘。

其实,分析哲学在中国早有传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冯友兰和金岳霖。

①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谈到他同金岳霖的学术交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当我在南岳写《新理学》的时候,金岳霖也在写他的一部哲学著作。

我们的主要观点有些是相同的。

不过他不是接着程、朱理学讲的。

我是旧瓶装新酒,他是新瓶装新酒。

……我们两个人互相看稿子,也互相影响。

他对我的影响在逻辑分析方面;我对他的影响,如果有的话,可能在于‘发思古之幽情’方面。

他把他的书题名为《论道》。

别人问他为什么用这个题名,他说‘道字有中国味’。

”②看来,金岳霖最终同冯友兰一样,也是旧瓶装新酒:其旧瓶就是中国哲学的术语,新酒就是分析哲学的内容。

换言之,冯友兰和金岳霖都试图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来改造和重建中国哲学,这就是他们二人的共同之处。

谈到二人之间的区别,冯友兰引用金岳霖的话说:“我们两个人互有短长。

他的长处是能把很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我的长处是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

”③此话不假,我们读他们两人的书就可知道,观点接近,但风格迥异。

这两位当代中国哲学家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早在20世纪30年代,共同开创了中国分析哲学的先河。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他们的哲学是与世界哲学接轨的,并且具有中国特色。

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 第1卷第4期2010年12月Vol.1,No.4Dec.,2010162··关于逻辑学与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关系,冯友兰这样谈道:“重要的是这个方法,不是西方哲学的现成的结论。

中国有个故事,说是有个人遇见一位神仙,神仙问他需要什么东西。

他说他需要金子。

神仙用手指头点了几块石头,石头立即变成金子。

神仙叫他拿去,但是他不拿。

神仙问:‘你还要什么呢?’他答道:‘我要你的手指头。

’逻辑分析法就是西方哲学家的手指头,中国人要的是手指头。

”①一言以蔽之:逻辑是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中国哲学最需要向西方哲学学习和吸取的东西。

由于冯友兰先生十分看重逻辑对哲学的作用,所以,当我写信指出他的某些论证存有逻辑问题的时候,立即引起他的重视。

对此,冯友兰先生的高足、《三松堂全集》的总编纂涂又光先生有所见证。

涂先生在为拙著《面对道德冲突》所作的序言中写道:“我与陈君相识,盖谨遵冯友兰先生吩咐。

冯先生于1989年8月给我的信中提到,武汉大学陈晓平同志对新理学论文中‘有山是山,必有山之所以为山者’的提法质疑,此提法是有问题,已函告他,说你在华中理工大学,请他找你讨论,望接谈。

不久又在来信中提到此事。

”②记得二十多年前我所读的冯先生的第一部著作是《中国哲学简史》。

③此书不仅阐述中国哲学史,而且阐述冯先生自己对哲学及其方法的主张。

全书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清晰透彻,令我顿开茅塞,赞叹不已。

例如,书中对无所不包的“宇宙”亦即“大全”这个哲学概念作了这样的逻辑分析:由于宇宙是一切存在的全体,所以一个人思及宇宙时,他是在反思地思,因为这个思和思的人也一定都包括在这个全体之内。

但是当他思及这个全体,这个全体就在他的思之内而不包括这思的本身。

因为它是思的对象,所以与思相对而立。

所以他思及的全体,实际上并不是一切存在的全体。

可是他仍需思及全体,才能认识到全体不可思。

人需要思,才能知道不可思者;正如有时候人需要声音才能知道静默。

人必须思及不可思者,可是刚一要这么做,它就立即溜掉了。

这正是哲学的最迷人而又最脑人的地方。

④由于“宇宙”或“大全”既可思而又不可思,既可言说而又不可言说,所以,对它的研究就既需要“正方法”又需要“负方法”。

冯先生所说的正方法就是对哲学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清楚地说些什么,所谓负方法就是在此分析之后保持沉默,通过体悟达到哲学的彼岸。

这就是冯先生所倡导的“始于正方法而终于负方法”,也是他对中西方传统哲学方法的高度提炼。

对此,冯先生谈道:在中国哲学史中,正的方法从未得到充分发展;事实上,对它太忽视了。

因此,中国哲学历来缺乏清晰的思想,这也是中国哲学以单纯为特色的原因之一。

由于缺乏清晰思想,其单纯性也就是非常素朴的。

单纯性本身是值得发扬的;但是它的素朴性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78—379页。

②陈晓平:《面对道德冲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

③涂又光根据1948年英文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④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388页。

冯友兰是如何看待逻辑的———忆与冯友兰先生学术交往的二三事163··哲学分析2010年第4期必须通过清晰思想的作用加以克服。

清晰思想不是哲学的目的,但是它是每个哲学家需要的不可缺少的训练。

它确实是中国哲学家所需要的。

另一方面,在西方哲学史中从未见到充分发展的负的方法。

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①冯先生提倡中国人学习西方哲学,但主要不是学习它的现成结论,而是学习其中的逻辑分析的方法;借助于逻辑分析方法来整理、改造中国的传统哲学,使之清晰化和系统化。

冯先生本人就是沿着这一途径发展的。

在其第一部哲学专著《新理学》(1939年)中,他力图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建立一个纯形式的形而上学体系,用以把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概念有机地包含进去。

然而,用文字写出的哲学只是用正方法来研究哲学,并不是哲学的全部。

只有在读完文字哲学之后还能够超越它,那才是真正读懂了哲学。

其超越部分需要用负方法即体验或顿悟,也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显示”。

我们不禁想起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一句名言:“凡可说的说清楚,说不清楚的保持沉默。

”或许,冯友兰关于正方法和负方法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维特根斯坦这一思想的影响。

正是在这一点上,冯友兰与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心有灵犀”,致使连维也纳学派的成员都难以交往的维特根斯坦居然同冯友兰交谈了一个下午。

冯友兰回忆说:“我想起1933年我在英国,到剑桥大学去讲演,碰见了维特根斯坦。

他请我到他住的地方去吃下午茶,颇觉意味相投。

当时没有谈什么专门问题,但是谈得很投机。

我觉得他也是对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问题有兴趣。

不过维也纳学派把哲学当成一种语言或科学方法论的问题,而我则认为它讲的是哲学。

为要说明这个意思,就写了一点东西。

”②这是冯友兰创立“新理学”的动机之一。

顺便提及,如果说,冯友兰、金岳霖和洪谦这三位中国分析哲学的先驱之间有何区别的话,那就是,前两位试图以分析哲学的精神和方法重建中国哲学,而后者只是在中国传播西方的分析哲学,甚至只限于传播维也纳学派;换言之,前两位的学说是中国的分析哲学,后者的学说是在中国的西方分析哲学。

二、与冯友兰先生的学术交往我对冯友兰的纯形式的形而上学体系颇感兴趣,但由于当时手边没有《新理学》,便仔细阅读他的一篇论文《新理学在哲学中之地位及其方法》。

③冯先生的形而上学包含四组命题,分别关于“理”、“气”、“道体”和“大全”这四个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

第一组核心命题是:有某种事物,涵蕴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

简言之,有某物必有某物之理。

冯先生认为,这个命题可以从一个纯形式的逻辑命题“如果甲,则甲”套出来,因而它也是一纯形式的命题。

按此说法,“有某种事物”与“有某种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394—395页。

②参见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254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64··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是相同的概念,故可用同一个符号“甲”来表示。

但是,冯先生又说,“有某种事物”之有的意义,比“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之有的意义要多:前者是实际的有,是于时空存在者;后者是真际的有,是虽不实在于时空,而亦不能说无者。

按此说法,“有某种事物”与“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不是相同的概念,故不能从“如果甲,则甲”套出来。

于是,我给冯先生写信,指出他的这两种说法之间的不协调性。

此信是1989年6月13日写的,冯先生于8月16日给我回信,其中谈道:你所提的问题很好。

我的那篇文章的提法,确实有问题。

“某种事物”和“所以为某种事物者”的意义并不相等。

其间的关系,是一个名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

一个名,有外延,必有内涵;有内涵不必有外延。

所以,可以从其有外延推知其有内涵。

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法,详载《新原道》第十章和《新知言》第六章。

冯先生在信中还提议我与《三松堂全集》的总编纂涂又光先生联系。

涂先生看了冯先生给我的回信觉得颇有新意,经他推荐,连同我的信一道发表在《中州学刊》1990年第4期上。

我按照冯先生的指点,仔细阅读他的《新原道》和《新知言》,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看法。

冯先生在《新知言》第六章中,把“有某种事物,必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中的“有某种事物”改为“某种事物为某种事物”。

在我看来,这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改进,而是其形而上学的出发点的改进。

因为,“有某种事物”断定了某种事物的存在,因而对于实际有所断定;而“某种事物为某种事物”却没有断定某种事物的存在;后者实际上就是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甲是甲”,其真实性与甲的存在与否是无关的。

如果我们把可以言说的语言世界称为“真际”,把既可说而又不可说的世界称为“道际”,那么冯先生修改后的形而上学体系就不是他所说的从实际出发,而是从真际出发;相应地,不是他所说的从实际推出真际,而是从真际推出道际。

我的这一看法更符合冯先生对形而上学的一般要求即:于实际不作断定,要“空灵”而不要“拖泥带水”。

然而,冯先生自己却似乎只把这一改进看作技术上的,而未看作是出发点上的,因此他仍然沿用以前的说法,即“形而上学的工作,是对于经验,作形式底释义”。

这就是说,形而上学的出发点仍然是经验的实际,而非超经验的真际。

我不同意冯先生的这一提法,尽管我赞同他对其形而上学体系所作的改进。

于是,我第二次写信给冯先生,谈了以上看法以及对其形而上学体系的进一步改进。

此信写于1990年7月18日。

十几天之后,收到冯先生的回信。

信中说他的脑力突然衰退,不能作深入的思考;建议我发表那些看法,不要有所顾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