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2)
历年5年计划
历年5年计划摘要:一、前言二、我国历史上的五年计划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2.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3.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4.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5.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三、五年计划的意义与作用四、未来五年计划的展望正文:一、前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并实施了多个五年计划。
这些五年计划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历年五年计划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
二、我国历史上的五年计划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在此期间,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等重要项目纷纷建成投产。
2.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发展,但随后受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计划执行受到影响。
3.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第三个五年计划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计划执行出现波折。
然而,在此期间,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4.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特别是1973年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5.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第五个五年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三、五年计划的意义与作用五年计划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时间节点,对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五年计划也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有效手段。
四、未来五年计划的展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五年计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中国历年五年计划
中国历年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开始实施。
五年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可以追溯到1953年,从那时起,中国陆续实施了十几个五年计划。
此后,五年计划成为中国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每个五年计划都设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恢复战争破坏并推动经济发展。
计划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上,包括修复基础设施、发展重工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产量等。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粮食短缺,但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目标。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被称为“大跃进”,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农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
然而,由于政策失误和计划过于激进,这个五年计划导致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大规模的饥荒和工业产能过剩。
这个五年计划的失败导致了后来的调整和反思。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这个五年计划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实施,在政治运动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了混乱和不确定性。
许多经济发展项目被中断,经济增长率下降。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这个五年计划目标是加强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并发展重点工业部门。
然而,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和自然灾害,计划的执行遇到了很多困难。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实现了一定的经济增长。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这个五年计划是在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实施的,旨在恢复经济发展并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计划的关键目标包括提高工农业生产率、发展农村经济和改革经济体制。
中国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这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工矿业,并推动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
计划也增加了对出口的重视,以促进对外贸易。
中国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我国的十个五年计划第七个五年计划_在两种体制碰撞中推进改革与发展
HONGGUANJINGJIGUANLI第七个五年计划———在两种体制碰撞中推进改革与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从1986年到1990年。
实际上,从开始考虑“七五”计划指标到“七五”计划结束,前后经历了10年。
这期间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两种体制之间的转换和碰撞,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五年计划的作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一)以冷静的态度编制“七五”计划“七五”计划主要指标的提出,最早是在重新编制“六五”计划时。
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编制1981年 ̄1990年的十年规划。
虽然十年规划的重点是“六五”计划,但也提出了一些“七五”的计划指标的设想。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了1981年到2000年经济建设发展目标,同时提出了“六五”计划的设想和“七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12月1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制订长远规划工作安排的报告》。
这个报告提出,在落实“六五”计划的同时,抓紧制订第七个五年计划和1991年 ̄200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设想。
可以说,从1982年底开始,正式启动了“七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此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多次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七五”计划指导方针、建设规模的汇报,研究“七五”时期改革发展、对外开放中的重大问题。
1986年3月召开的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批准了“七五”计划草案。
1985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这是在新中国五年计划编制史上,第一次在新的五年计划期开始时批准的五年计划,标志着我国的五年计划编制工作开始走上了正轨。
“六五”计划期的前两年,由于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有所缓解,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活力增强。
中国历年的五年计划
中国历年的五年计划中国历年的五年计划如下: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重点发展重工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建设基础设施和工业化。
以农业合作社为基础,实行农村土地改革。
2.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以“大跃进”为主要特征,以农业集体化和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核心,注重发展工业化。
但由于计划过于激进和缺乏实际可行性,导致了严重的饥荒和经济困难。
3.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计划没有实质性的实施。
期间的社会动荡导致了经济衰退和混乱。
4.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恢复了经济的正常秩序,着重发展现代化工业、农业和农村经济。
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进一步扩大工业生产,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实施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计划。
6.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继续推动经济发展,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化农业。
期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
7.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继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重点发展现代化工业和农业,推进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发展。
8.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加强企业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9.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同时,继续推动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
10.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11.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
12.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能源、环境、文化和社会建设。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汇编
1960年9月,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年底,“二五” 计划实际执行结果与原来提出的八大建议相比,除 原煤、原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 粮食、棉花等都未达到。
三五计划(1966~1970): 三线建设备战备荒
“三五”计划本应在1963年到1967年实行。 1962年,中共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 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但毛泽东提出,1963年 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 从1966年起再搞“三五”计划。由于1966年 “文化大革命”的突如其来,正式的“三五” 计划没有来得及形成。
“五五”计划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前,经济建设处于恢复发展时期。1978年前 后的“新跃进”,致使国民经济结构失调、效益低 下。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 济处于全面调整时期,“五五”计划指标相应作了 较大幅度的调整。1980年年底,国民经济主要比例 关系开始改善,生产和建设也取得较大发展。
四五计划(1971~1975): 严重失控调整战略
“四五”计划以“草案”的形式印发。 在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 “四五”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 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的严重 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 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以后,周恩来主持两年经济调整, 对极“左”思潮进行了批判。
一五计划(1953~1957):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制定“一五”计划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经第 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但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 间已经过半。 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 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 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五年计划”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五年计划”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2011年是第十二个国民经济与社会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已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十一个五年计划伴随着共和国的经济发展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岁月。
从建国之初的一穷二白、经济凋敝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共和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走过了喜悦与成功,也体验了艰辛与曲折。
回顾这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计划,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缩影,是观察中国经济变迁的重要切入点。
一、五年计划的起源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领导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后在1929年4月举行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在苏联的诞生。
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已经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升至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10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一个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与六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历年五年计划
中国历年五年计划摘要:一、前言1.五年计划的重要性2.中国历年五年计划概述二、一五计划(1953-1957)1.主要目标2.成果与影响三、二五计划(1958-1962)1.主要目标2.成果与影响四、三五计划(1966-1970)1.主要目标2.成果与影响五、四五计划(1971-1975)1.主要目标2.成果与影响六、五五计划(1976-1980)1.主要目标2.成果与影响七、六五计划(1981-1985)1.主要目标2.成果与影响八、七五计划(1986-1990)1.主要目标2.成果与影响九、八五计划(1991-1995)1.主要目标2.成果与影响十、九五计划(1996-2000)1.主要目标2.成果与影响十一、十五计划(2001-2005)1.主要目标2.成果与影响十二、十一五计划(2006-2010)1.主要目标2.成果与影响十三、十二五计划(2011-2015)1.主要目标2.成果与影响十四、十三五计划(2016-2020)1.主要目标2.成果与影响(待2020年底评估)正文:一、前言在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年计划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53年开始,我国实施了十个五年计划。
本篇文章将对这些计划进行简要回顾,分析其成果与影响,以期为今后国家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二、一五计划(1953-1957)1.主要目标: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着重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加强农业集体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成果与影响:一五计划成功推动了国家工业化进程,为我国后续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农业集体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
三、二五计划(1958-1962)1.主要目标:二五计划期间,我国积极开展大跃进,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2.成果与影响:尽管二五计划期间出现了大跃进等左倾政策,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发展。
然而,这一时期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民生问题。
历次五年计划
中国共产党自1953年开始实行五年计划以来,经历了十三个五年计划阶段,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了关键作用。
下面将对历次五年计划进行简要的回顾: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全面规划的开始,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受战争和经济衰退影响的国家经济。
重点发展工业和农业,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规划的重要转折点,实行了大跃进运动。
该计划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但由于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导,导致农业生产下降,社会经济出现严重危机。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这一阶段是文化大革命的时期,计划的执行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停滞,国家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战胜文化大革命后重新恢复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
该计划主要着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稳定国内经济生产形势。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计划的目标主要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对外经济开放。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计划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发展,引进外资,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果的时期,计划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该期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并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变。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
计划的目标是加强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推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时期。
计划的重点是培育壮大综合性的产业集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历届五年计划回顾
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
问题: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完成情况: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计划内容:《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五年内主要的指标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50-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5-30%。
问题:“二五”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建议》被搁置,并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新任务,即要在5年内提前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5年超英10年赶美,农业要在5年内提前实现1956年至1967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新中国 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它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五计划(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二五”计划作为党中央的 建议,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此后,由于 指导方针的变化,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第二个 五年计划的正式文件始终未能颁布。
“五五”计划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前,经济建设处于恢复发展时期。1978年前后 的“新跃进”,致使国民经济结构失调、效益低下。 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处 于全面调整时期,“五五”计划指标相应作了较大 幅度的调整。1980年年底,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 开始改善,生产和建设也取得较大发展。
六五计划(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六五”计划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在“文革”后认真总结长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 方面的经验教训,按照中央提出的从1981年到20世 纪末20年内力争实现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 略部署制定的。“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最 初是作为《l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 草案的一部分,于1975年、1977年两次进行编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倒原方案后开 始重新拟定。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正式批准“六五”计划。
从“六五”计划开始,我国的经济计划中增加了社 会发展的内容,计划的题目也相应改为“国民经济 与社会发展计划”。“六五”计划的另外一个重要 特点,是强调一切经济工作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 中心。
七五计划(1986~1990): 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十二个五年计划
十二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实施,到1957年结束。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以工业为重点,实施了一系列的重工业化政策,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第二个五年计划从1958年开始实施,到1962年结束。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进入了困难时期,主要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经济问题。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生产,推动工业发展等,逐渐走出了困境。
第三个五年计划从1963年开始实施,到1967年结束。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文化大革命”,“四清”运动等。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第四个五年计划从1968年开始实施,到1972年结束。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进入了困难时期,主要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和“四清”运动带来的经济问题。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生产,推动工业发展等,逐渐走出了困境。
第五个五年计划从1973年开始实施,到1977年结束。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批林批孔”运动,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生产,推动工业发展等。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第六个五年计划从1978年开始实施,到1982年结束。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主要是由于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
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七个五年计划从1983年开始实施,到1987年结束。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历年5年计划
历年5年计划摘要:一、引言1.历年5年计划的重要性2.我国历年5年计划的主要内容概述二、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重点发展重工业2.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3.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生活水平三、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1.全面推进大跃进2.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并进3.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四、1966-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1.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五年计划2.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3.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创新五、1971-197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1.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2.加强国防科技工业3.改善民生和城乡公共服务六、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1.改革开放初期的五年计划2.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3.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七、1981-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1.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2.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3.加强科学技术和教育投入八、1986-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划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九、1991-1995年第八个五年计划1.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增长2.加强教育和科技进步3.改善民生和环境保护十、1996-2000年第九个五年计划1.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正文:一、引言历年五年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划。
从1953年开始,我国政府就开始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以期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的六十多年里,我国成功实施了九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二、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计划期间,我国政府把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在此过程中,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应运而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同时,政府也关注农民收入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等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中国的五年计划发展规划
中国的五年计划发展规划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对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为了方便表述,就简称为“一五”,后面的五年计划简称以此类推。
从1953年开始,至今已经发展到十二个五年计划。
下面是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前苏联协助设计的156项建设项目为中心,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二五计划:1958年-1962年(由于大跃进的关系,造成三年的推迟,所以“三五”计划从1966年开始)。
三五计划:1966年-1970年四五计划:1971年-1975年: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战备,促进国民经济的新飞跃”的口号。
五五计划:1976年-1980年:期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始了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
六五计划:1981年-1985年七五计划:1986年-1990年八五计划:1991年-1995年九五计划:1996年-2000年十五计划:2001年-2005年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现在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十二五规划,所以,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十二五”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二五”计划作为党中央的 建议,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此后,由于 指导方针的变化,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第二个 五年计划的正式文件始终未能颁布。
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巨大波动,“二五”实际上分成1958年~1960 年“大跃进”阶段和1961年~1962年进入调整时期两个阶段:
经过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整顿工作,“四五”计划 得到了基本完成。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五五计划(1976~1980年): 新跃进大转折
“计划赶不上变化”。“五五”计划实施期间,跨 越了由“文革”至粉碎“四人帮”及拨乱反正的重 大历史转折,致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亦随之变化。 其制定开始于1974年,没有独立的文本,包含在 《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之中。 此纲要直至1977年12月才被下发,“五五”计划缩水 仅剩3年。
国际上,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1997年始发于泰 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整个亚洲,对中国的出口、 利用外资以及经济增长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前期,针对通货膨胀率过高的突 出矛盾,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通过综合治理,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六五计划(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六五”计划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1~3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
其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156项”)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工业化奠基之役【决策回眸】“当时,松花江北岸地区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原野,没有道路,交通不便,每逢雨季,运输车辆经常抛锚;松花江像天然的‘封锁线’,隔断南北两岸,许多工人上班只好乘摆渡小船。
同时,又缺乏建设经验,缺少施工工具。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建设大军开进了施工现场,艰苦奋斗,排除困难,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
”吉林化工区的一名老职工回忆说。
吉林化工区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化工生产基地,包括“156项”中的3个化学工业项目。
1952年7月,“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
按照陈云的话说,该计划的要点是“在今后5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
同年8月,周恩来、陈云等率领政府代表团赴苏,随身携带的就是该草案。
斯大林看后表示,中国应该降低5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以免计划太满,没有回旋余地。
“一五”计划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
虽然这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从“156项”(实际为150项)的产业结构看,当时主要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将国家安全放在紧迫的地位加以考虑;二是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工业化中的瓶颈部门;三是既考虑到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
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1.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2.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5%增长到4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到30%。
但是,由于“八大”后冒进思想的影响,“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
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提高了奋斗目标,提出可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
关于五年计划(规划)期的思考
二 、 革 开 放 以来 。 年计 划 ( 改 五 规划 ) 期起 止 时间 与党 代
套独立的考核评价机制。 尽管近年来有关部 门在完善这 五 年计划考核评价机制上下了很大功夫 , 但是 由于缺少明确 的被考核 主体 , 不论这个 机制多么完善 , 也很难发挥预想
的作用 。
府任期 内的发展 目标 。虽然第i次全 国代表大会 提出的
4
北 方 经 济 ・0 8年 第 1 20 2期
“ 四个现代化” 目标在四届人大和五届人大得到坚持 , 的 但 是不可能与政府任期 目标结合起来 。
在 党代会 、 人代 会都没有制 度化 、 规范化 的条件 下 , 只有五年计划持续不 断地编制 、 持续不断地执行 。 这期 间, 虽然有的五年计划并没有提交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批准 , 甚 至也没有提交 中央全会讨论 ,但是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只有五年计划可 以作为政府工作 , 特别是经济工作的指导 方针和重要依据 。 这个时期五年计划的地位和作用非 常明
一
、
现 行 五 年 计 划 体 制 是 传 统 计 划 ( 划 ) 济 体 制 规 经
下 形成 . 且 发挥 过 积 极 作 用 并
现行的五年计划( 规划 ) 起止时间是传统计划经济体 制下形成 , 并延续到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起止时间是
15 年到 15 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是 15 93 97 9 8年到 16 92 年 。“ 大跃进 ” 后进行“ 三年调整”使第三个五年计划 的起 , 止 时 间 从 原来 的 16 9 3年 到 16 9 7年 调 整 为 16 9 6年 到 17 9 0年。此后的历次五年计划期都是在调整后 的“ 五” 三 计划起止时间基础上延续下来的。 在十一届三 中全会 以前 ,虽然五年计划起止时 间与 党代会 、 人代会 的起止时 间不一致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但 下发挥 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 从 前的2 8年 , 召开党代会 的时间并没有制度化。 党的第八 次 全 国代 表大 会 (9 6年 9月 )与第 九次 全 国代表 大会 15 (99年 4月 ) 16 之间间隔了 1 3年。第九次全 周代表大会与 第十次全 国代表大会 (9 3年 8月 ) 间间隔了 4年 。由 17 之 于党代会召开 的时间没有制度化 , 党代会提 出的任务也难 以与实际工作相适应。例如 ,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 大会通 过《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 但是从八 ,
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1~3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
其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156项”)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工业化奠基之役【决策回眸】“当时,松花江北岸地区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原野,没有道路,交通不便,每逢雨季,运输车辆经常抛锚;松花江像天然的‘封锁线’,隔断南北两岸,许多工人上班只好乘摆渡小船。
同时,又缺乏建设经验,缺少施工工具。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建设大军开进了施工现场,艰苦奋斗,排除困难,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
”吉林化工区的一名老职工回忆说。
吉林化工区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化工生产基地,包括“156项”中的3个化学工业项目。
1952年7月,“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
按照陈云的话说,该计划的要点是“在今后5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
同年8月,周恩来、陈云等率领政府代表团赴苏,随身携带的就是该草案。
斯大林看后表示,中国应该降低5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以免计划太满,没有回旋余地。
“一五”计划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
虽然这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从“156项”(实际为150项)的产业结构看,当时主要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将国家安全放在紧迫的地位加以考虑;二是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工业化中的瓶颈部门;三是既考虑到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并提出了赶超英美的目标,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年-1962年)
“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
主要问题:“二五”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
由于1958年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提出了“以钢为纲”,追求高指标,高积累,放弃实事求是,违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严重失衡。
“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将赶超英美的计划从15年变成10年,之后又降到2年至3年。
(毛泽东主席提出)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1970年)
“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
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
主要问题:尽管“三五”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
将国防建设放在首位,提出加快“三线”建设。
没有形成正式文件。
第四个五年计划
(1971年-1975年)
“四五”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
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
主要问题: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与经济最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一线(指东南沿海及东北、新疆等地区)和位于中间的安徽、江西等二线省份相对,三线建设的范围包括四川、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陕西、青海、甘肃和宁夏13个省及自治区,他们全部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强大的战略后方、狠抓钢铁、军工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第五个五年计划
(1976年-1985年)
主要问题: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
… 这个计划没有专门编制,与“六五”计划一并进行编制的。
提出的计划不切实际,如“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十年内搞“十来个大庆,十来个鞍钢”等。
第六个五年计划
(1980年-1985年)
“六五”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与1980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0%。
主要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六五”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 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第七个五年计划
(1986年-1990年)
“七五”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
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
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第八个五年计划
(1991年-1995年)
“八五”成就: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经济波动不到5个百分点。
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
“八五”期间,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l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
第九个五年计划
(1996年-2000年)
“九五”目标: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1年-2005年)
“十五”目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