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禽品种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_张得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 徐 文 明.巢 湖 麻 鸭 的 开 发 现 状 与 开 发 建 议 [J]. 中 国
禽 业 ,2003,25(4):41-42. [2]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
收稿日期:2013-01-21
*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 -
43-27);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GC[2012]403)。
1.2 巢湖鸭 巢湖鸭又称为巢湖麻鸭,是安徽 省 唯 一 当 家 鸭 种 ,2009 年 入 选 省 级 畜 禽 遗 传 资 源保护名录[1]。 原产于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及周 边县区, 现广泛分布于巢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 地区。 属蛋、肉兼用型鸭品种,体型中等,其羽毛 紧凑且具有光泽,颈部细长,体躯发育良好,两 腿结实有力,皮肤呈白色,公鸭胫呈橘红色,母 鸭 呈 浅 红 色 ,爪 黑 色 。 舍 饲 条 件 下 ,70 日 龄 体 重 可 达 2093.0g,一 般 情 况 下 开 产 为 150~180 日 龄, 500 日 龄 产 蛋 数 170~200 个 ,蛋 重 71~83g。 巢 湖 鸭是地方知名传统产品 “庐江烤鸭”、“无为熏 鸭”等的主要原料,目前采用保种场保护,其饲 养 量 在 庐 江 县 2007 年 约 为 200 万 只[2]。 1.3 皖中四季鹅 皖中四季鹅又名苍鹅、萎鹅 和瘤鹅。 主产于安徽省巢湖庐江县及周边地区, 曾广泛分布于安徽全省及周边省市。 属中型肉 用鹅品种,体质健壮,眼灵有神,全身羽毛洁白, 雏鹅为黄绒毛,两腿粗壮有力,肉及皮肤均为白 色 ,胫 、蹼 为 橘 红 色 。 根 据 2007 年 巢 湖 市 庐 江 县 畜 牧 兽 医 站 测 定 ,300 日 龄 公 鹅 体 重 为 4.04kg, 母 鹅 为 3.68kg, 一 般 情 况 下 种 鹅 开 产 日 龄 在 140d 左 右 , 若 采 用 集 约 化 饲 养 , 年 产 蛋 量 可 达 50 个 。 最 近 几 年 ,皖 中 四 季 鹅 生 产 性 能 降 低 ,种 质资源严重退化。
2013.2
行业论坛
ShuiQin ShiJie
安徽省水禽品种资源和产业发展 现状及趋势 *
张得才,杨海明,曹玉娟,朱晓春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85(2013)02-0007-03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华东、长江三 角洲腹地。 省内地形呈现多样性,分为五个自然 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 平原以及皖南山区。 全省横跨淮河、长江、新安 江三大水系,境内江河密布,中国五大淡水湖之 一的巢湖以及洪泽湖横卧于此,水系交通发达, 水禽品种资源丰富,养殖水禽具有悠久的历史。 1 安徽省水禽品种资源 1.1 枞阳媒鸭 枞 阳 媒 鸭 已 列 入 安 徽 省 保 护 品 种 名 录 ,2009 年 通 过 了 国 家 畜 禽 遗 传 资 源 委 员会鉴定。 原产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养殖历 史悠久, 现主要分布于枞阳县境内部分乡镇以 及蚌埠市五河县等地。 属于肉用中型鸭品种,头 部一般呈椭圆形,颈部较粗且短,青年时期体躯 为水滴状,性成熟后近长方形。 枞阳媒鸭分“青 鸭”和“巢鸭”两个类群,前者由绿头鸭子驯养而 成, 后者由花脸鸭驯养而成, 二者形态极其相 似 。 以 青 鸭 为 例 ,12 周 龄 公 鸭 体 重 约 为 874g,母 鸭 体 重 约 为 853g,开 产 约 在 150~200 日 龄 ,年 产 蛋 量 约 60~90 个 。 具 有 可 野 外 放 牧 、觅 食 力 强 、 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禽世界
行业论坛
2013.2
1.4 皖西白鹅 皖 西 白 鹅 在 河 南 固 始 又 被 称 为 固 始 白 鹅 ,1989 年 收 录 于 《中 国 家 禽 品 种 志 》, 2006 年 列 入 《国 家 畜 禽 遗 传 资 源 保 护 名 录 》。 主 产于安徽省六安市等西部地区以及河南省固始 县一带, 近几年, 皖西白鹅已经逐步推广至湖 北、广东、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区。 属绒、肉兼用型 鹅种,体态高昂,颈部较长,胸部深广,背部宽 平 ,羽 毛 洁 白 ,头 顶 有 橘 黄 色 肉 瘤 ,圆 且 光 滑 [3]。 约 6%的鹅颌下带有咽袋,俗称“牛鹅”。 胫、蹼为 橘 黄 色 。 皖 西 白 鹅 前 期 生 长 速 度 较 快 ,120 日 龄 公 鹅 体 重 可 达 到 6.0 ~7.0kg, 母 鹅 可 达 到 5.0 ~ 6.0kg。 开 产 日 龄 一 般 为 185 ~210d, 年 产 蛋 数 25~28 个 ,蛋 重 140~170g 左 右 。皖 西 白 鹅 还 因 产 绒性能而出名,产毛量高,绒朵大,洁白无杂质, 每 只 鹅 年 产 毛 量 平 均 为 349g。 近 几 年 饲 养 量 逐 渐 下 降 , 皖 西 地 区 2007 年 为 800 万 只 , 河 南 省 2005 年 为 805 万 只[2]。 1.5 雁鹅 雁 鹅 是 中 国 鹅 灰 色 品 种 的 代 表 之 一 , 于 1989 年 收 录 于 《 中 国 家 禽 品 种 志 》,2006 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原产地 与皖西白鹅相同,但由于消费习惯等因素,原产 地的雁鹅数量逐年减少,现主要分布于郎溪、宣 城等地。 属中型肉用鹅品种,有黑色肉瘤,多呈 桃形,喙为黑色,羽毛呈褐色,颈背部有一灰色 羽带,较为明显,皮肤呈黄白色,胫、蹼橘黄色。 根 据 郎 溪 县 雁 鹅 保 种 场 2006 年 资 料 :12 周 龄 公 鹅 平 均 体 重 为 3950g,母 鹅 平 均 体 重 为 3470g,开 产 日 龄 为 240~270d, 年 产 蛋 数 在 25 个 左 右 ,蛋 重 135~150g。 主 要 产 区 1981 年 种 鹅 饲 养 量 约 为 18 万 只 , 但 2002 年 雁 鹅 保 种 场 仅 存 栏 260 只 , 2007 年 保 种 场 核 心 群 种 鹅 数 量 为 492 只 , 处 于 濒 危-维 持 状 态[2]。 2 安徽省水禽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饲养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 目 前 安 徽 水 禽的饲养方式主要有集约化饲养和分散式饲养 两种,但大部分地区以分散式饲养为主,这种农 户分散式饲养的设备较简陋,设施相对陈旧,饲 养环境脏、乱、差,根本无法达到生产需要,以致
3.3 科研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为 了 适 应 安 徽 省水禽业高速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扩展的要 求,一定要加大对科研资金的投入,为尽早制定 出适合水禽生长的饲养标准做出贡献, 避免生 产中家禽饲料和药品的混用与乱用, 同时应加 快制定有关水禽产品安全问题的规范和标准, 进一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3.4 疾病防治能力逐步提高 水 禽 生 产 逐 步 向规模化高密度集中养殖转变, 一方面降低了 饲养成本, 但另一方面使饲养场的疾病防控难 度进一步加大, 部分企业、 特别是养殖户小规 模、 大群体的养殖模式, 无完善的疾病防控体 系, 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应建立并严格执行防疫 程序,严格密封隔离养殖场,杜绝水禽传染病的 传播,降低养殖风险。 此外,还需要对养殖人员 以及疾病防控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增强 其对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有效防治能力, 提高专 业素质。 3.5 水禽精深加工产品逐步开发生产 随 着 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 经过精深加工的水 禽肉蛋产品必然比低加工甚至未加工的产品更 受青睐,所以为了迎合市场,必须不断改进加工 工艺,增加对加工设备和技术的投入,提高加工 产品的安全质量, 生产出绿色无公害健康的食 品,稳定现有较高水平的消费增长率。 此外,政 府部门应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知名加工企业, 产品包括烤鹅、板鸭、鹅肥肝及羽绒制品等,实 现水禽深加工企业生产模式的工业化、标准化。
多数水禽品种无法发挥自身的生产性能特点, 且对环境特别是水域的污染严重。 鹅的孵化机 械化程度低, 大部分地区仍使用土造孵化机结 合摊床孵化,生产效益得不到提高。 2.2 水禽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健全 目 前 安 徽 省只有皖西白鹅原种场是唯一一家国家级畜禽 遗传资源保护场,大多数水禽原种场规模较小, 繁殖与培育手段落后,种群以自繁自养为主,地 方品种的选育过程中科技含量低, 配套系之间 的杂交利用体系不够完善, 品种遗传潜力得不 到充分发挥, 优秀地方品种的推广工作进展缓 慢, 从而制约了水禽业规模化生产的进程,同 时, 盲目过多的引进其他地区的品种以及杂交 改良也使本地水禽品种的种质特性退化, 使巢 湖鸭和皖中四季鹅等地方品种资源受到威胁。 2.3 行业标准以及基础性数据相对缺乏 随 着《肉鸭饲养标准》的制定,以及鸭饲料营养价 值表的完成, 水禽业特别是肉鸭产业的发展得 到了极大的推动, 但相对于水禽业中其他分支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水禽业起步较晚,安徽 省内目前只有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科技学院以 及安徽农科院等高校或机构对动物的营养饲 料、繁殖育种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水禽这方 面的研究较少, 很多水禽养殖场仍然用蛋鸡料 和肉鸡料代替水禽饲料。 安徽省水禽的数据统 计仍以调查为主, 与实际生产中仍存在较大差 异,无科学的、系统的基础性数据,对水禽业发 展的指导不够, 对水禽规模化生产起到一定的 限制作用。 2.4 疾病防控难度较大 水 禽 饲 养 的 主 要 特 点是分散、饲养范围广、饲养环境开放,在同一 河流水域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来源的水禽,这 样促使了鸭瘟、小鹅瘟、鸭病毒性肝炎、鸭鹅大 肠杆菌病等各种水禽传染病的发病传播, 严重 影响了水禽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水禽疾病 预防方面, 目前安徽省普遍使用的水禽疫苗种 类较少,只有禽流感疫苗、鸭瘟疫苗和小鹅瘟疫 苗,在疾病治疗方面,缺乏快速诊断技术,饲养
8
2013.2
行业论坛
ShuiQin ShiJie
员往往凭借个人经验进行判断, 药物乱用滥用 等情况较为普遍。 2.5 水禽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薄弱 安 徽 省 水禽产品的加工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统产 品主要有咸鸭蛋、熏鸭、烤鸭、羽绒制品等,禽肉 的加工主要以整鸭、整鹅为主,屠宰加工基本都 处于初级阶段,多数为作坊式加工处理,加工技 术不够成熟,设备陈旧落后,产品种类单一,食 品质量安全无法保证, 与邻近部分省份规模化 生产加工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江苏省产业化包 括 精 深 加 工 产 业 经 营 体 系 已 初 步 形 成 [4]。 3 安徽省水禽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3.1 饲养方式逐步规模化、集约化 大 部 分 地 区目前采用的分散式水禽饲养方式存在疾病防 疫难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养殖户经济效益差、 抗风险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应逐步转变养殖 理念,探索新的养殖模式,如安徽省农科院在庐 江县推广“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通过 政府统一安排规划,走循环农业经济道路。 一方 面,水禽养殖生产企业要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 发展,就应逐渐向孵化、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 的方式转变,提高产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益;另一 方面,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一批龙头企业的扶植 力度,如黄山强英鸭业、安徽立大集团、淮北六 和勤强、安徽香泉湖等省级及宁国太阳公司、鸿 润、 霞珍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 的一批水禽业企业, 以及桐城大关蛋鸭大市场 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3.2 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 安 徽 省 的地方水禽品种具有独特的生产性能, 如皖西 白鹅的产绒性能在国际上享有较高荣誉, 这些 优秀品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协调适应能力 最强,所以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选育,不断 提高并最终稳定生产性能。 同时,对于一些如皖 中四季鹅和雁鹅等濒临灭绝的品种, 应该加大 保护力度, 积极建设国家水禽基因库和较大规 模保种场, 并更深层次的对地方良种进行开发 利用。 加大原种场的建设,实现省内优良品种的 自给自足,满足生产需要。
禽 业 ,2003,25(4):41-42. [2]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
收稿日期:2013-01-21
*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 -
43-27);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GC[2012]403)。
1.2 巢湖鸭 巢湖鸭又称为巢湖麻鸭,是安徽 省 唯 一 当 家 鸭 种 ,2009 年 入 选 省 级 畜 禽 遗 传 资 源保护名录[1]。 原产于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及周 边县区, 现广泛分布于巢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 地区。 属蛋、肉兼用型鸭品种,体型中等,其羽毛 紧凑且具有光泽,颈部细长,体躯发育良好,两 腿结实有力,皮肤呈白色,公鸭胫呈橘红色,母 鸭 呈 浅 红 色 ,爪 黑 色 。 舍 饲 条 件 下 ,70 日 龄 体 重 可 达 2093.0g,一 般 情 况 下 开 产 为 150~180 日 龄, 500 日 龄 产 蛋 数 170~200 个 ,蛋 重 71~83g。 巢 湖 鸭是地方知名传统产品 “庐江烤鸭”、“无为熏 鸭”等的主要原料,目前采用保种场保护,其饲 养 量 在 庐 江 县 2007 年 约 为 200 万 只[2]。 1.3 皖中四季鹅 皖中四季鹅又名苍鹅、萎鹅 和瘤鹅。 主产于安徽省巢湖庐江县及周边地区, 曾广泛分布于安徽全省及周边省市。 属中型肉 用鹅品种,体质健壮,眼灵有神,全身羽毛洁白, 雏鹅为黄绒毛,两腿粗壮有力,肉及皮肤均为白 色 ,胫 、蹼 为 橘 红 色 。 根 据 2007 年 巢 湖 市 庐 江 县 畜 牧 兽 医 站 测 定 ,300 日 龄 公 鹅 体 重 为 4.04kg, 母 鹅 为 3.68kg, 一 般 情 况 下 种 鹅 开 产 日 龄 在 140d 左 右 , 若 采 用 集 约 化 饲 养 , 年 产 蛋 量 可 达 50 个 。 最 近 几 年 ,皖 中 四 季 鹅 生 产 性 能 降 低 ,种 质资源严重退化。
2013.2
行业论坛
ShuiQin ShiJie
安徽省水禽品种资源和产业发展 现状及趋势 *
张得才,杨海明,曹玉娟,朱晓春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85(2013)02-0007-03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华东、长江三 角洲腹地。 省内地形呈现多样性,分为五个自然 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 平原以及皖南山区。 全省横跨淮河、长江、新安 江三大水系,境内江河密布,中国五大淡水湖之 一的巢湖以及洪泽湖横卧于此,水系交通发达, 水禽品种资源丰富,养殖水禽具有悠久的历史。 1 安徽省水禽品种资源 1.1 枞阳媒鸭 枞 阳 媒 鸭 已 列 入 安 徽 省 保 护 品 种 名 录 ,2009 年 通 过 了 国 家 畜 禽 遗 传 资 源 委 员会鉴定。 原产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养殖历 史悠久, 现主要分布于枞阳县境内部分乡镇以 及蚌埠市五河县等地。 属于肉用中型鸭品种,头 部一般呈椭圆形,颈部较粗且短,青年时期体躯 为水滴状,性成熟后近长方形。 枞阳媒鸭分“青 鸭”和“巢鸭”两个类群,前者由绿头鸭子驯养而 成, 后者由花脸鸭驯养而成, 二者形态极其相 似 。 以 青 鸭 为 例 ,12 周 龄 公 鸭 体 重 约 为 874g,母 鸭 体 重 约 为 853g,开 产 约 在 150~200 日 龄 ,年 产 蛋 量 约 60~90 个 。 具 有 可 野 外 放 牧 、觅 食 力 强 、 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禽世界
行业论坛
2013.2
1.4 皖西白鹅 皖 西 白 鹅 在 河 南 固 始 又 被 称 为 固 始 白 鹅 ,1989 年 收 录 于 《中 国 家 禽 品 种 志 》, 2006 年 列 入 《国 家 畜 禽 遗 传 资 源 保 护 名 录 》。 主 产于安徽省六安市等西部地区以及河南省固始 县一带, 近几年, 皖西白鹅已经逐步推广至湖 北、广东、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区。 属绒、肉兼用型 鹅种,体态高昂,颈部较长,胸部深广,背部宽 平 ,羽 毛 洁 白 ,头 顶 有 橘 黄 色 肉 瘤 ,圆 且 光 滑 [3]。 约 6%的鹅颌下带有咽袋,俗称“牛鹅”。 胫、蹼为 橘 黄 色 。 皖 西 白 鹅 前 期 生 长 速 度 较 快 ,120 日 龄 公 鹅 体 重 可 达 到 6.0 ~7.0kg, 母 鹅 可 达 到 5.0 ~ 6.0kg。 开 产 日 龄 一 般 为 185 ~210d, 年 产 蛋 数 25~28 个 ,蛋 重 140~170g 左 右 。皖 西 白 鹅 还 因 产 绒性能而出名,产毛量高,绒朵大,洁白无杂质, 每 只 鹅 年 产 毛 量 平 均 为 349g。 近 几 年 饲 养 量 逐 渐 下 降 , 皖 西 地 区 2007 年 为 800 万 只 , 河 南 省 2005 年 为 805 万 只[2]。 1.5 雁鹅 雁 鹅 是 中 国 鹅 灰 色 品 种 的 代 表 之 一 , 于 1989 年 收 录 于 《 中 国 家 禽 品 种 志 》,2006 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原产地 与皖西白鹅相同,但由于消费习惯等因素,原产 地的雁鹅数量逐年减少,现主要分布于郎溪、宣 城等地。 属中型肉用鹅品种,有黑色肉瘤,多呈 桃形,喙为黑色,羽毛呈褐色,颈背部有一灰色 羽带,较为明显,皮肤呈黄白色,胫、蹼橘黄色。 根 据 郎 溪 县 雁 鹅 保 种 场 2006 年 资 料 :12 周 龄 公 鹅 平 均 体 重 为 3950g,母 鹅 平 均 体 重 为 3470g,开 产 日 龄 为 240~270d, 年 产 蛋 数 在 25 个 左 右 ,蛋 重 135~150g。 主 要 产 区 1981 年 种 鹅 饲 养 量 约 为 18 万 只 , 但 2002 年 雁 鹅 保 种 场 仅 存 栏 260 只 , 2007 年 保 种 场 核 心 群 种 鹅 数 量 为 492 只 , 处 于 濒 危-维 持 状 态[2]。 2 安徽省水禽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饲养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 目 前 安 徽 水 禽的饲养方式主要有集约化饲养和分散式饲养 两种,但大部分地区以分散式饲养为主,这种农 户分散式饲养的设备较简陋,设施相对陈旧,饲 养环境脏、乱、差,根本无法达到生产需要,以致
3.3 科研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为 了 适 应 安 徽 省水禽业高速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扩展的要 求,一定要加大对科研资金的投入,为尽早制定 出适合水禽生长的饲养标准做出贡献, 避免生 产中家禽饲料和药品的混用与乱用, 同时应加 快制定有关水禽产品安全问题的规范和标准, 进一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3.4 疾病防治能力逐步提高 水 禽 生 产 逐 步 向规模化高密度集中养殖转变, 一方面降低了 饲养成本, 但另一方面使饲养场的疾病防控难 度进一步加大, 部分企业、 特别是养殖户小规 模、 大群体的养殖模式, 无完善的疾病防控体 系, 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应建立并严格执行防疫 程序,严格密封隔离养殖场,杜绝水禽传染病的 传播,降低养殖风险。 此外,还需要对养殖人员 以及疾病防控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增强 其对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有效防治能力, 提高专 业素质。 3.5 水禽精深加工产品逐步开发生产 随 着 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 经过精深加工的水 禽肉蛋产品必然比低加工甚至未加工的产品更 受青睐,所以为了迎合市场,必须不断改进加工 工艺,增加对加工设备和技术的投入,提高加工 产品的安全质量, 生产出绿色无公害健康的食 品,稳定现有较高水平的消费增长率。 此外,政 府部门应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知名加工企业, 产品包括烤鹅、板鸭、鹅肥肝及羽绒制品等,实 现水禽深加工企业生产模式的工业化、标准化。
多数水禽品种无法发挥自身的生产性能特点, 且对环境特别是水域的污染严重。 鹅的孵化机 械化程度低, 大部分地区仍使用土造孵化机结 合摊床孵化,生产效益得不到提高。 2.2 水禽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健全 目 前 安 徽 省只有皖西白鹅原种场是唯一一家国家级畜禽 遗传资源保护场,大多数水禽原种场规模较小, 繁殖与培育手段落后,种群以自繁自养为主,地 方品种的选育过程中科技含量低, 配套系之间 的杂交利用体系不够完善, 品种遗传潜力得不 到充分发挥, 优秀地方品种的推广工作进展缓 慢, 从而制约了水禽业规模化生产的进程,同 时, 盲目过多的引进其他地区的品种以及杂交 改良也使本地水禽品种的种质特性退化, 使巢 湖鸭和皖中四季鹅等地方品种资源受到威胁。 2.3 行业标准以及基础性数据相对缺乏 随 着《肉鸭饲养标准》的制定,以及鸭饲料营养价 值表的完成, 水禽业特别是肉鸭产业的发展得 到了极大的推动, 但相对于水禽业中其他分支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水禽业起步较晚,安徽 省内目前只有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科技学院以 及安徽农科院等高校或机构对动物的营养饲 料、繁殖育种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水禽这方 面的研究较少, 很多水禽养殖场仍然用蛋鸡料 和肉鸡料代替水禽饲料。 安徽省水禽的数据统 计仍以调查为主, 与实际生产中仍存在较大差 异,无科学的、系统的基础性数据,对水禽业发 展的指导不够, 对水禽规模化生产起到一定的 限制作用。 2.4 疾病防控难度较大 水 禽 饲 养 的 主 要 特 点是分散、饲养范围广、饲养环境开放,在同一 河流水域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来源的水禽,这 样促使了鸭瘟、小鹅瘟、鸭病毒性肝炎、鸭鹅大 肠杆菌病等各种水禽传染病的发病传播, 严重 影响了水禽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水禽疾病 预防方面, 目前安徽省普遍使用的水禽疫苗种 类较少,只有禽流感疫苗、鸭瘟疫苗和小鹅瘟疫 苗,在疾病治疗方面,缺乏快速诊断技术,饲养
8
2013.2
行业论坛
ShuiQin ShiJie
员往往凭借个人经验进行判断, 药物乱用滥用 等情况较为普遍。 2.5 水禽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薄弱 安 徽 省 水禽产品的加工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统产 品主要有咸鸭蛋、熏鸭、烤鸭、羽绒制品等,禽肉 的加工主要以整鸭、整鹅为主,屠宰加工基本都 处于初级阶段,多数为作坊式加工处理,加工技 术不够成熟,设备陈旧落后,产品种类单一,食 品质量安全无法保证, 与邻近部分省份规模化 生产加工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江苏省产业化包 括 精 深 加 工 产 业 经 营 体 系 已 初 步 形 成 [4]。 3 安徽省水禽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3.1 饲养方式逐步规模化、集约化 大 部 分 地 区目前采用的分散式水禽饲养方式存在疾病防 疫难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养殖户经济效益差、 抗风险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应逐步转变养殖 理念,探索新的养殖模式,如安徽省农科院在庐 江县推广“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通过 政府统一安排规划,走循环农业经济道路。 一方 面,水禽养殖生产企业要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 发展,就应逐渐向孵化、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 的方式转变,提高产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益;另一 方面,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一批龙头企业的扶植 力度,如黄山强英鸭业、安徽立大集团、淮北六 和勤强、安徽香泉湖等省级及宁国太阳公司、鸿 润、 霞珍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 的一批水禽业企业, 以及桐城大关蛋鸭大市场 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3.2 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 安 徽 省 的地方水禽品种具有独特的生产性能, 如皖西 白鹅的产绒性能在国际上享有较高荣誉, 这些 优秀品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协调适应能力 最强,所以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选育,不断 提高并最终稳定生产性能。 同时,对于一些如皖 中四季鹅和雁鹅等濒临灭绝的品种, 应该加大 保护力度, 积极建设国家水禽基因库和较大规 模保种场, 并更深层次的对地方良种进行开发 利用。 加大原种场的建设,实现省内优良品种的 自给自足,满足生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