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我们要不断探索研究,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升华受教育者思想方面的长久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以及思想意识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而起到长久的教育作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含义和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的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的终极目的。
1.教育目的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受教育者在无形中受到教育从而更好地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的目的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将教育意图隐藏到人们生活的环境中,以较为潜隐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融于教育者创设的情境中,使其在非目的性,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实践活动的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2.教育方式超时空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一种超时空的方式进行教育。
它突破了传统的在固定时空进行集中统一教育的封闭式教育模式的限制,利用潜在的资源,比如宿舍、校园生活或是娱乐休闲时刻,使大学生在所在的时空范围内时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5、家庭教育配合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学生的成长,促进大学 生全面发展。
6、朋辈教育法: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通过朋辈间的相互影响和激励, 推动大学生共同进步。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7、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大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谢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4、榜样育人法:通过树立榜样人物,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榜样人物 的事迹中,让学生在观察和模仿榜样人物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例如,通过评选优 秀学生、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等榜样人物,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 让学生在观察和模仿他们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隐蔽性
1、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隐蔽性。教育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 载体,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 种教育方式避免了显性教育中的强制性和灌输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
2、渗透性
2、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渗透性。教育者通过各种载体,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 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种教育方 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 行为习惯。
3、网络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 校可以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在线互动交流、心理咨询等活动,及时了解 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研究
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研究摘要: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兴起的民办高校,受学生生源局限性、文化层次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暴露出学生学习能力弱、心理稳定性差、自控能力不足等特点,导致民办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呈现出相对滞后等特点,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发展。
将校企文化和隐性思政教育融合为一体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本校产学研的办学特色,突出校企文化和隐性思政教育在民办高校中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隐性教育;融合0 引言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逐步受到相关教育学者的关注,在对现有思政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发现,大部分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相对滞后性和创新性等特征,研究成果较少且较凌乱。
在民办教育发展的高峰阶段,对民办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
本文结合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来研究隐性思政教育,对于突破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研究模式,拓宽思政教育的路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研究现状我国理论界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约始于2000 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研究,应当说目前人们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有所揭示。
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诸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意义等展开的,即其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尚待突破的领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特征、功能、途径等问题的认识仍处于初始阶段,且众说纷纭,未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其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属缺乏必要的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属于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还是仅仅属于一种教育方法,在理论上没有搞清楚。
第三,对外域和历史上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必要的研究,研究的视野较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目前多停留在定性描述水平,缺乏必要的定量定性相结合实证研究[1]。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104现代交际·2019年13期作者简介:吴琳华,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析及发展对策研究吴琳华(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00)摘要: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一直以传统的显性教育为主,但是新时代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教学的作用无法忽视。
阐述在高校中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同时通过结合目前高校思政课的现状,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开展过程中尚存在的不足,比如必要的资源保障的缺乏、体系的不健全、教师的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从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加强保障机制建设等。
关键词:高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必要性 建议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104-02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特点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教育者借助教育资源及挖掘潜在的可利用的一些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意图隐藏在各类教学资源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精神境界等,从而使受教育者自觉在行动上践行道德。
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潜在课程”(hiddencurriculum)这一概念。
[1]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教育过程的隐蔽性和渗透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内心要求。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区别于传统显性教育,注重有意识地淡化教育痕迹,使教育者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接受熏陶、感化、启发。
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建构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2)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90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研究
教育方法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4 3 7 ( 2 0 1 3 ) 1 7 — 0 0 7 2 ~ 0 3 果。
9 0后大学生作为现今大学校 园的主力军 , 是在 中国 社 会高 速发展 、 社会改革 逐渐深 人 、 社会 多领 域转 型 的
( 三) 教 育过程 的平等性
无意 中教育别人或是被别人教育。 这种教育 的平等性满
足 了受教育 者的心理需求 , 更能激发受教育 者的参与热
情, 从 而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
( 四) 教 育 内容 的丰富性
、
隐性 思想政 治教 育方法的 内涵及特点
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是指教育主体将思 想政治
察到 的无 意识 教育 。其将教 育 目的巧妙地隐藏起来 , 让
9 0 后大学生生活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 网络信 息高 度发达 的时代 。 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得他们有 较强的主体
意识 , 思维独立 自信 , 但过 于以 自我 为中心 ; 他们更 善于
受教育者看不 到教育过程 的实施 , 这更容易让受教 育者
卷6 0 0份 , 回收有效 问卷 5 3 2 份。 数据分析结果表 明 : 目
前, 在对 9 0后大学生进行思 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中 , 隐性
[ 收稿时 间] 2 0 1 3 — 0 5 — 1 7 [ 基金项 目]本文是辽 宁省普通高等教 育本科教 学改革研究项 目 “ 高校 9 0后新生隐性 思想政 治教育方法研 究的理论 与 实践” ( 课题号 : L N J G 一 7 0 4 ) 和沈阳化 工大学 2 0 1 2 年度教 学研 究基金项 目( 课题批准号 : 2 0 1 2 A 0 7 ) 的阶段成果 。 [ 作者简介 ] 李丹丹( 1 9 7 3 一) , 女, 辽 宁营口人 , 沈 阳化工 大学社会科 学 系副教授 , 法学硕士 , 研 究方向 : 思想政 治教 育与心理教 育。郝 乐祥 ( 1 9 7 2 一) , 男, 辽 宁辽阳人 , 沈阳化工大 学社会科学 系副教授 , 法学硕 士, 研究方向 : 思想政治教 育。 7 2
高校大一新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们, 仍然采取传统 的老方法是行不通 的。所以 , 要善 于创 新 , 使思想 政治教育 内容更加 丰富 , 方法更 加灵活 , 途径更 加广
基金项 目 : 黑 龙 江省 高 等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 十二五 ” 规 划 重 点课 题 “ 高校 隐性 思 想 政 治教 育 载 体 的 研 究 ” 项 目成
无 言无形 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 育 , 使大一新生无 论是漫步于 校园, 还 是苦读 于教室 , 无论 是参 加军 训 , 还 是聆 听入 学教 育, 都会 在不知不 觉 中轻松 愉快地 接受大 学 的教 育 , 这 种渗 透式 的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 , 情景交融 , 以情感人 , 将 会有效地
们 主动地 去选择新 信息 , 主动地 去认识 新环境 , 主 动地 去接
受各种思想政治教 育内容。其次 , 在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中, 所借助的各种载体 , 所 传递的各种教育信息 , 所运用的各 种教育方法 , 也都必须贴 近大一 新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和学 习 生 活实际 , 给予大一 新生特殊 的人文关 怀 , 让他们 消除陌生
充分地利用 了高校 的各种教育资源 , 也进一步拓宽了对学生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教 育效果却越来 越 明显 , 隐性思想 政治教 育隐藏 教育主题 , 将教育 内容 渗透到受教育者所处 的场景 ,所 接受的文化 , 所
参
方法 已不再适应 新形势 的需要 , 而潜移默化 的隐性 思想 政治
隐性 思想政治 教育资源 的开发 和利用将 一定程度 地弥补两
课 的不足 。如 以校 园环境 为主的物质资源 , 以教风 、 学风 、 校
风为 主的精神 资源 , 以各项规章 制度为主的制度资源都将会
公安院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公安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 容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未能紧 密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公安院 校大学生的特点。
教学方法陈旧
一些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 乏互动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兴 趣和参与度。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公安院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 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相关课程的师资 力量不足,缺乏专业化的教师团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通过 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 的思想政治素质。
公安院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公安院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和重要 性。在公安院校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公安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 ,为公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案例一
总结词:实践育人
详细描述:某公安院校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他们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 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案例二
总结词:课程改革
详细描述:某公安院校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他们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案例三
总结词:文化育人
VS
详细描述:某公安院校注重校园文化 建设,以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水 平。他们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等 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自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的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的独特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以人为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的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的独特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
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
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
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
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
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
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
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
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
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
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
“90后”大学生隐性教育途径创新研究
“90后”大学生隐性教育途径创新研究关键词:当前大学生中“90后”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传统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和理念已经极不适应对“90后”的教育。
文章通过探讨对“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隐形教育途径,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90后”大学生;隐形教育;途径创新一、引言“90后”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冒险,喜欢新鲜事物,同时他们心灵脆弱,叛逆心理强。
他们对于课堂教育存在着“先天”的抵触情绪,仅仅通过课堂的显性教育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亟待发现和创新,与显性教育相对的“隐性教育”成为了“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二、“90后”大学生隐性教育存在的问题1.隐性教育的涵盖面较窄。
当前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工作,高校普遍采取的做法是形式上的开放实际上是封闭的形式。
在形式上,高校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提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外开展隐性教育,但是实际上,“90后”的学生与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接触的时间很少,比高中时期的教育减少很多。
并且隐性教育局限在校园范围内,而对于校园外的社会实践等,由于害怕承担对学生的安全责任,则开展的相对较少。
总之,隐性教育的涵盖面过于狭窄,“90后”的学生得不到体系化的思想教育。
2.隐性教育忽视了环境教育。
隐性教育引入我国高校之后,高校的政工队伍和党政部门都大力开展多样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来激发和刺激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久而久之学生都产生了疲惫的心理,尤其是对高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往往忙于课业而不愿意参加各类活动。
这说明,当前高校的隐性教育忽略了环境的影响力,其实对比一流水平的高校和三流水平的高校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底蕴时,就能够很明显感受到环境给人带来的不同的感觉。
3.隐性教育的创新机制不足。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他们互相包含,互相影响。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Abtat src :Re e sv d oo ia d c t n i e e s r n t e p o e so o e e su e t'p lt ascaiain, c sie i e lgc le u ai sn c say i h rc s fc H g td n s oi e lo ilzto o i
得 大学 生政 治社会 化是 大学 生思想 政 治教育 的重 出以来 , 到 了各 国学 者 的高 度 关 注 和 积 极 研 究 。 要 内容 , 是把 大学 生培 养 成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事业 随着 隐性课 程 的研 究 深 入 , I 育 开 始 作 为 隐性 隐 生教 生思想 政治 教育 是 合 格建设 者 和可靠 接 班 人 的 重要 保 证 , 大 学 生从 课 程 的一个 上位概 念 出现 了。 隐 l 是
wh c s as n e s n i lwa o olg t d n st e r oiia u t r n mpr v herp l i a ih i lo a s e ta y f rc le e su e t o la n p l c lc lu e a d i o e t i o i c l t t c pa ii . T ti y c le e a a bly t ha swh ol g dmi itao s s o l a c te to o i mpa ti h s p o e s n sr tr h u d p y mu h atn i n t t i s c n t i r c s a d tk d a t g o he e r c si e e o r e o r mo e t e p o e s o ol g sud n s o i c l n a e a v n a e f t s e e sv r s u c s t p o t h r c s fc l e t e t’p l i a e t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估 结果。
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 改进和完善教育方案。
05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问题
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相对单一,缺 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 与度。
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和 针对性,未能紧密结合 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 期望。
社会实践
高校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多元化教育模式
未来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朝着多元化教育模式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信息化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校将更加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了心理 学中的潜意识理论,通过暗示 、模仿、感染等心理机制,让 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教育
。
教育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借鉴了教育学 中的情境教育和体验教育理论,通 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 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社会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借鉴了社会学 中的社会互动理论,通过学生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互动,让学生在人际 交往中接受教育。
创新课程形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 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 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04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析及发展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中,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强调和推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在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外,通过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导师引导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政治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高校学生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环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对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通过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分析和问题探讨,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提升和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意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和丰富的学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助于了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对现状的认真分析,可以帮助高校及教育部门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探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策,有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研究发展对策,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多可行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还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改进。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通过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建设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和指导。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隐性教育是指在不经意间潜移默化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塑造、引导和教育。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运用隐性教育来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校思政工作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学风、学术风气和校园文化,创设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
组织各类学术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展示先进、正能量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借助示范引领的力量。
高校教师、学生中的优秀典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具备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可以通过培养和树立这些正面典型,以他们为榜样,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思政工作。
三、运用隐性教育手段。
隐性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渠道进行。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有关思政话题的教学案例,或者通过讲述一些相关的真实事件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思政教育。
四、注重个性化的培养。
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需求都是不同的,高校在思政工作中要注重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困惑和需求,因材施教,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引导。
这样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强化多方合作。
高校思政工作不是由单一部门或个体完成的,需要各方共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进行隐性教育时,可以邀请校外专家、社会知名人士等进行讲座、座谈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听取意见,获得启发。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类组织、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
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高校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借助示范引领的力量,运用隐性教育手段,注重个性化的培养,强化多方合作,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条件研究①
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条件研究①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是指高校教育的发展背景和现状,隐性思政是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课程隐性思政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隐性思政的实施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当前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教学管理和评估机制不够健全、课程设置与内容更新滞后等。
有必要对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条件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高校课程隐性思政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1.2 研究意义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条件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隐性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条件,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课程的思政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隐性思政是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重要途径。
只有在做好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和评估机制等方面工作的基础上,高校课程隐性思政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深入研究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条件,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条件,以期为高校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条件,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建设师资队伍、制定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评估机制,以及更新课程设置和内容。
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打造更具思政特色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通过对实施条件的研究,可以为高校提供改进和完善隐性思政教育的建议和措施,助力高校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进一步探讨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显 著的特征 , 即其 自身教育方式 的潜在性 治教 育工作 中 ,隐性 教育方式与显性教育方式 一样 ,都需要 制定 与间接性 ,是对传 统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与改变 ,学生在无意识 科学 、合理 的计划 并经历一段过程 ,使学生在 反复 、连续接受 教 的状态 中逐渐达 到思想 政治教育的 目标 ,使其在 自由 、开放 的隐 育后实现 预期 目标 。但 是 ,当前各高校 由于多方 面原 因,使得 隐 性环境下 自觉将思 想政治教育 内化为 自身 的思想 意识 、价值观 念 性教育的连续性较弱 ,无法发挥出应有 的作用嘲 。 等 ,并指导 自身 的行 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 出了以人为本 的教 2 .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 育原则 ,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 有效开展隐 I 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重 要途径之一 即充分开发 与利 1大学生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用大量 的隐性 教育资源 ,通过结合校 内、外 的各 种隐性资 源渗透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相较 于大学生显性 教育提 出的 到教育过程 中 ,为学生搭建隐性 的、间接的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 影 个 概念 ,即以大学生作 为教育对象 ,以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 的培 响 的平 台 ,能够有效 地全面调动各方教育力量从全 过程动态化 地 养 目标为 出发点 和归宿 ,以当代大 学生群体 的身心特 征为依 据 , 提高教育成效 。然 而 ,当前在资源开发利用方 面 ,隐性思想政 治 利用 间接渗透式 的教学方式并通 过营造教育氛围在潜 移默化 中影 教育仍为得到充分 、有 力地支持 ,一方面 ,部分 高校在进行 隐性 响学 生的思想意识 ,从 而达到引导学生强化思想政治 教育 内容 与 教育时未能从校 内的角度从精 神文 化与物质 的层面加强教育影 响 , 思想 的 目标 ,并实 现指导其 道德 、意志 、行 为 目的的教育方式 。 可开发 的空 间仍然 较大。另一方面 ,从校外角度来 看也未将 可用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 治教育 的内涵可以从 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 资源充分开发 出来 ,如在思想政治教育 的社会实践 教学 中 ,通 过 首先 ,从 教育对象 的角度来看 ,大学生是隐性思 想政治教育 创设真实 、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社会实 际出发 ,了解 现代 的主要对象 ,因此 ,教育者 应通 过对当代大学生 的特 点及 其所处 社会 各方面发 展情况 以及 民情不仅 能够 帮助学生积 累社会 经验 , 的生 活 、学习环境进行全 面分 析和了解 ,从而为教育工作 的开展 从思想 道德层 面也有助 于学生形成 正确 的思 想意识 与价值观 念 , 奠定基础 ; 促使其形成 良好 的行为习惯 ,从而实现校 内思想 政治教育 的进 一 其次 , 从 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施过 程分析 ,可 以看 出资源 步完善和延伸t 3 1 。但是 ,据相关调查 了解 ,大部分高校对社 会实践 开发 对隐性教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相较于显性教育模式 ,其教 活动并不重视 ,没有 为学生提供大量 的参与机会 ,使得隐性教 育 育时间 、空间都不受 限制 ,这是 隐性教育的优势 。但 是 ,另一方 的作 用受 限 。 面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的资源具 有分散性 ,资源 可利用性需 3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有效对策 要教 师进一 步确定 ,同时教 育环境 与氛围需要 达到一定 的要求 , 当代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具有一定 的系统性与复 杂 这使得隐性教育也存在一定难度 。 性 ,其 良好开 展需要广 大教育者从 多方 面进行深入 研究 和探 索 , 最后 ,从 隐性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二 者之间 的关 系来 看 ,具 通过上文对 当前教 育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 析 ,下面提 出有 针 有 不可分 割 、相辅相成 的紧密联 系。显性教育 中包含 着隐性教育 对性 、目的性 的相应对策 : 的作 用与 内容 ,隐性教育促进着 显性教育的开展 ,二 者都 以实现 3 . 1以 “ 生活化”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 目的作为共 同 目标。 “ 教 育即生活”这一观点是 由美 国著名教 育家杜威所 提出 的, 2 当前 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界产生 了很 大的影响 ,教育与实践生活 之间的紧密联 系得 隐性 思想政 治教育在 当代高校 大学生 群体 中的开展 过程 中 , 到 了广大教育专家 、学 者的认可 。思想政治教 育同样与实 际生 活 积 累了很多成功 、宝贵 的经验 ,但仍 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 提高 的 不可分割 ,不仅是对社会 生活的反映 ,还是指导人 们生活 的科 学 地方 ,以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 高 : 理论 。而 隐性 思想 政治教育正 以其独特 的形式 对 “ 生活教育 ”这 2 . 1教育主体未发挥 出应有的作用 理念进行 了 良好 的诠 释 ,因此 ,教师应从教 学理念 、内容 、方 其一 ,目前 ,部分教育者未从思想上 重视隐性教 育的重要作 法三方面促进 隐性 思想 政治教育与生活 的结合 ,从 而达到 良好 的 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施 过程中对隐性教育 的了解 不足 ,使其 教育效果 。 难 以在实际操作 中发挥作用 ,并 且没有打破传统灌输式 的单一教 在教育理念上 ,以 “ 以人 为本”作为开展 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 学模 式 ,教学理念陈 旧,部分 实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的学校对其 的基本原则 ,转变学生 在教育过程 中的角色 ,以思想政治教育 的 实效性并不重视 ,只是完成 任务式地进行 ,这对 隐性 思想政治教 阶级或社会要求为依据 ,使 自身在 主体地位 中满 足个人发展需要 , 育理论 的深化发展以及教学实践 的完善都非 常不 ̄ l , l t ' l 。 并实现全 面综合发 展。教师应从思想意识 高度认 识到学生作 为人 其二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的开展 ,不仅需要 教育者具有 其 自身 的价值 与地 位首先需要被尊重 ,以实现 其 自由发展作 为教 扎实 的基础理论知识 以及专业的教学技能与手段 ,同时还应要求 育 目标 。在教 育方法上也应 以大学生 的思想特 征及身心发 展规律 教师 自身 的人格 、品德 等具 有较高水平 ,并能够 以身 作则感染学 为依据 ,通过 思想 教育解决其遇到 的实 际问题 ,加强其在教 育过 生 ,而部分教师在这一方面还需继续加强 。 程 中的主人翁 意识 ,从而 自觉 、自动地转变 自身的思想观念 ,将 2 . 2 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连续性较弱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内化到 自身认识层面 中,并指导 自己的行为嘲 。 教育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 、复杂性特征 的工作 ,其教育成效 在教育 内容上 ,以贴合 大学生实际生 活以及其关注 的问题作 往往需要经历 相当一段连续时间的培养才能体现 出来 。在思想 政 为隐性教育内容 ,如学生恋爱 、就业 问题等 ,以其生活、学 习中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与特 点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实践方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挑战与对策
目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意义与价值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案例分析
效果
通过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营造了良好的育人 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了学生的 全面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 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来 实现,如校园文化、社 会实践、网络教育等, 使其具有多样性和丰富 性。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因 此其效果往往是长期的 、持久的,可以影响受 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习 惯。
0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
认知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有维持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需求,当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时, 人们会通过改变态度或行为来达到一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 情境,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容易受 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 行为习惯。
教育方式的滞后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 大学生的需求,需要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方 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策建议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创新教育方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认同感。
0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显性教育的局限,丰富了思想政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摘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由于显性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对隐性教育的研究则更多的被提及。
文章从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入手,结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实施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对于如何开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对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长期以来都是传统的显性教育起主导作用,较多的是正面的、直接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往往为教育者所忽视。
但是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冲击,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且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这种“灌输式”的显性教育不感兴趣,甚至反感。
由此可见,显性教育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弱化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根据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转化过程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均衡发展和适应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转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矛盾运动过程原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学生情、信、意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到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因此隐性教育能够有效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在高校实施的现状1.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
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目的、教育意向渗透于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综合各学者的定义,本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通过影响受教育者的情感、信念等对受教育者产生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启迪,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1.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除了显性课程外,还应构建一个完善的、具有实践意义的隐性课程,以达到二者的互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文章主要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特点及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隐性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69-03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接受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影响的结果,也是在隐性课程影响下实现的。
[1]根据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人接受教育可能性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两者结合的程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应将两类课程结合起来,实现互补,以期更好地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和特点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
1968年,美国教育专家杰克逊首先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的概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内隐性教学重构整个课程体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隐性课程被引入各类学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中。
[2]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当今国内外学者对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
从隐性课程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指高校除显性课程以外,为实现和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的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点。
(1)课程范围的广阔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因此,其范围非常广阔,涉及到学校生活的诸多方面并渗透于其中。
从教育环境而言,它不仅包括以校园建筑、校园装饰及校园绿化等为主体的校园环境,还包括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和学生生活的宿舍环境;从教育活动主体而言,它不仅包括涵盖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教学主体,还包括学校领导、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教育管理主体和教育服务主体;从教育活动内容而言,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生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 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实 际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
体验和感悟。
自主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的自 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注重培养学 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隐性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 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 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实训、社会实 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 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思想 政治教育内容。
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开展志愿服务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 奉献精神。
深入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支教、实习等活动,了 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举办文化活动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学术讲座等,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现状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目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实践探索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成效与展望
01
引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我们要不断探索研究,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升华受教育者思想方面的长久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51-02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以及思想意识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而起到长久的教育作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含义和特点(一)含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的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的终极目的。
(二)特点1.教育目的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受教育者在无形中受到教育从而更好地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的目的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将教育意图隐藏到人们生活的环境中,以较为潜隐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融于教育者创设的情境中,使其在非目的性,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实践活动的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2.教育方式超时空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一种超时空的方式进行教育。
它突破了传统的在固定时空进行集中统一教育的封闭式教育模式的限制,利用潜在的资源,比如宿舍、校园生活或是娱乐休闲时刻,使大学生在所在的时空范围内时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教育主体自主性美国学者德里本曾指出:“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中,来自他们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使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而是自愿、自主的主体,受教育者自行决定参与哪种活动,如何参与活动。
诚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完全是受教育者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结果。
4.教育评价形成性一般说来,教育评价是对参与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的价值评价。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实践过程中渗透的,因此评价也要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
虽然过程纷繁复杂,但是消除了终极评价一卷定终身的局面。
二、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我们要不断探索研究,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升华受教育者思想方面的长久的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客观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断进步,加之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意识形态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自身进行调整才可以存在下去并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二)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观念创新挑战的现实需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思想观念接收方式呈现出独有的特点。
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机械的接受传统的观点和理论,试图通过批判传统观点和亲身体验找到属于自己对世界、人生、价值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他们不再习惯于在抽象的理性王国里漫游,喜欢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常常带着批判和审视的思维进行逆向思考。
他们面对鱼目混杂的信息可以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加以选择和吸收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激发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先进经验的科学借鉴当前高校引导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教育实践活动,西方国家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体系。
比如美国,高校虽没有设置思想政治的课程,但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不隐含在社会科和公民科中,并且大学里的所有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美国的这种潜隐方式把教育的目的渗透到各种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参加了实践活动,而且身心也得到愉悦,当再次进行实践活动时人们就不会生疏躲闪而是积极主动,达到的教育目的可想而知。
三、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我们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思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首先,领导重视不够,大部分人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课堂教育和讲座这些单一的形式等教育完成的。
其次,教师认识不到位,只是注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把理论和实践分离。
再者,学生认识不够,如果是参加了实践活动,他们只是单纯地进行活动,思想意识进行升华,没有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和手段不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实践环节。
当代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这些特点使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范围不断扩大。
但是我们很多学校很多课堂都还采用老式的教育方式,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老师讲课落入俗套,学生无精打采。
(三)高校隐性思想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到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直观,对于如何去评价一次活动所产生的教育效果还无计可施或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就拿高校现有考评机制来说,教师授课过程中,往往利用课堂点名的形式促使学生被牵着鼻子上课而非学生积极主动,上课点名的形式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四、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机构,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其实效性。
(一)加强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们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研究。
此外,还要完善隐性思想政治课程的结构。
例如,自然科学中就隐含着深厚的道德和伦理方面的思想,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和忠心报国的爱国情感等,这些隐蔽的教育因素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将发挥出难以估量的作用。
这一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了充分地利用。
而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探究方兴未艾,因此,我国高校必须拓宽“非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隐性思想政治课程”的利用范围,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发挥这些隐性课程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限功效。
(二)加强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文化硬实力环境和校园文化软实力环境。
校园文化硬实力环境是指校园建筑构成、文化设施、花草树木等物质形态。
在某种程度上是,校园文化硬实力环境的构建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物化,传递出的是学校的学习氛围。
校园文化软实力环境涵盖大学里制定的规章制度、宣扬的思想观念、秉持的价值体系、遵守的道德准则。
不管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环境,无不蕴藏着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我们可以从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领域出发,开展众多喜闻乐见、积极向上、意义非凡的校园活动从而加强隐性教育。
(三)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
”可见,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一个高素质的教育者,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具有深远的影响,要想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育者提高自身素养责无旁贷。
(四)充分发挥大学生教育主体的作用大学生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拥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可以采取自我教育的方式。
比如,在课堂上采取自由讨论的形式,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学习科学知识,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所谓见多识广,就是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觉悟,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自我教育中淋漓尽致地发挥。
综上所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制约,也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我们不能只偏其一,应当将两者相结合,并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寻求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凝练自身的科学教育方法体系,努力提高我国隐性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6]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4).[7]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1).[8]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伦理学的一封信[j].教育研究,1983,(8).[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2.[10]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200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