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资料

合集下载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共28张PPT)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共28张PPT)
内核(固)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海妈妈有许多可爱的小水滴宝宝。
有一天,他们想去旅行,妈妈答应了。小水滴 请太阳公公帮助他们。他们变成了水汽,向空中飞 去。小水滴飞到云妈妈的怀里,云妈妈带着小水滴 到处旅行。 一阵风吹来,小水滴变成了雨,离开了 云妈妈。变成雨的小水滴,落到了生物圈里。他们 沿途见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和有趣的生物。 他们边看边玩,就来到了北冰洋,那里 实在太冷了,差点变成了冰。所以 他们只好再请太阳公公把他们送 回家。最终,他们又回到了大海 妈妈温暖的怀抱。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62021/9/6Monday, September 06,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62021/9/62021/9/69/6/2021 12:37:16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62021/9/62021/9/6Sep-216-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62021/9/62021/9/6Monday, September 06, 2021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①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1)填出地球内部圈层C、E、G、H的名称: C 地壳 ;E 地幔 ;G 外核 ;H 内核 。
(2)填出地球内部两个不连续界面的名称: D 莫霍界面 ;F 古登堡界面 。
3、读下图,回答问题:
(3)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横 波,判断的 依据是 波速较慢 。

第四课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课地球的圈层结构

环境
岩石圈和地壳的异同点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 共同点:固态岩石组成 坚硬岩石。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不同点: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固态岩石 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它正好是岩石 圈的下界。
2000—3000 千米
1.大气圈
范 围
大气的垂直分层
纵横波
分层
厚度(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33 大洋部分平均6 整个地壳平均17 上地幔顶部
状态
组成
温度压 力密度
地 壳 P、S波 的波速突 然增大。 (莫霍面) 上地 幔 地 幔 P、S波 的波速突 下 地 然减小, 幔 S波甚至 消失。 外核 地 (古登堡 核 面) 内核
固态 固态
岩石
上地幔上部 上地幔下部
氧 21%
其它气体
2.水圈
1.概念 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 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特点 ①连续(各种水体处于不停的运动和转化之); ②不规则(水圈没有固定和规则的形状); ③循环运动。
3.组成 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 大气水、生物水等。
大气水
生物水 陆地水
海洋水
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
3.生物圈
资料二
近代,人们发现在矿井中越往深处温度越高, 根据这种温度增加的速度来计算,地心的温度应 高达100 000℃,在这样的高温下,任何物质都会 变为气态,于是形成了“气态地核说”。
资料三
经现代探测仪器的测算,地壳地球内部的温度 增长速度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缓的,由此, 人们推算出地核中心的温度约为5 000℃。 后来,人们又推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 5.5×103千克/米3,而构成地表的岩石的平均密度 只有2.7~2.9×103千克/米3 。这就意味着地球深 处的物质平均密度一定比地面岩石大得多,不可能 是水或气体。

地球的圈层结构(经典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经典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层大气 2000~3000KM
无线电短波通讯

50—55KM
平流层
O3层吸收 升高 紫外线

17~18KM(赤道) 地面
降低
对流层 8~9KM(极地)
平流 对流
O3吸收紫外线 有利于飞机飞行
与人类关系最密 切天气现象 复杂多变
大气对垂流直层分—层——与人—类对活流动层最近、最密切的大气圈层
地面长波辐射
2、圈层的划分:
速度/km.s-1
地面
0 3 6 9 12 15
速变化
地S 壳P
固体
33
33千上米地幔S、P增加 莫霍界面
990000
1000
下地幔 地
S
固体
2000
幔P
2900 深3000 度
4000
2900千米
古登堡界面
S(消失) P(突然减小)
地 S(消失) P(突然减小)
液 体
/km
55105000-
温度、压力和密度
核 内核
很大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组洁

大成

N2 O2 CO2 O3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保温作用(吸收红外线)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悬浮物 水汽
气 分层依据:
成云制雨 主要根据大气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
厚度
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 运动形式 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生态系统: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其中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知识框架
内部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形成①低纬环流:当大气由赤道上空 向北流向地上空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 右偏,流到北纬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了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就不再继续向北流向极 地,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行了,由于赤道上空空气源 源不断地流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北纬30°附近 上空聚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增高,形 成副热带高压带,在近地面,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 副热带高压指向赤道低压,大气在由副热带向南流 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叫做东北风,东 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 流圈。大气环流的意义:大气环流能够调节高低 纬度之同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并对各地的天气和气
③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距离地球表面2900 千米以下)所包围的球体。地震波在地核中的传播,与在 高物震温质波,高传可压 播能下 速是铁 度极中 的高的不温传同度播,和地状高核况压又相分E状似为态,科内下学核的家和铁推外和测核镍组。。成横根地波据核不地的能 在外核中传播,表明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 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于地壳的“流动” 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 固态。
【答案】(1)横纵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2)C (3)莫霍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空然加快地壳地幔 (4)消失突然变小固。液古登堡(5)各类岩石外 核内核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容易题——2015年贵州检测题 发生在地壳中的浅源地震,其地震速度变化与地球 内部构造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波速突然变慢 B.横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波速突然加快 C.纵波经过莫霍界面时波速突然加快 D.纵波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突然消失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


水汽





氮 78% 氧 21%
其它气体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 圈层,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二)水圈 2、水圈的组成
地 海洋水
冰川水

上 的
大气水
河流水

地表水 湖泊水
陆地水
地下水 生物水
(二)水圈 2、水圈的组成
水圈的构成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地震波的类型和特点:横波(S)、纵波(P)
横 波
纵波
两个现象
发生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 左右摇晃。为什么呢? 地震的纵波快,先到达地面,能量在竖直方向上,故 上下颠簸。
地震的横波慢,后到达地面,能量在水平方向上,故 左右摇晃。
【拓展探究】
地震发生时,在船上的人们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 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共同作用 结果。
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是重要的地理圈层之一。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小试身手
大气圈
A
B
C
图中A、B、C所代表的圈层结构分 别是什么?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堂小结
一、地震波及其传播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不打开盒子, 如何大概推断里 面的物品?
怎样观察地球的内部?
地球是一个实心且不透明的球体,我们应该如何 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呢?
听声辨西瓜
(一)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1、什么是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时,从震源向四周扩散的弹性波。是人 们探究地球内部的手段。

高一地理必修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9张PPT)

高一地理必修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9张PPT)

软流层在此!
注:可以将蛋壳和蛋白间的
膜连同蛋壳一起看作岩石圈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P28[活学巧用]1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联想: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
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 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我们怎么办???
1、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地圈震层来了的,依陆 据
(1)概念:
地上的人先感
(2)分类:
觉到什么震动, 后感觉到什么
震动?海洋上
纵波VS横波
的人呢?
primary
sec快ondary固、液、气 上下震动划分依弱据

固态
左右晃动 强
速度都随物 质性质的变
化而变化
纵波横波 波速都明
速度(千米/秒) 0 3 6 9 12 15
显增加
1000
深 度 2000
横波

米 3000
莫霍界面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
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
态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 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 是液态。
思考?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2张PPT)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2张PPT)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古登堡界面:地下

约2900千米处,纵
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不连续面附近波速变化特点及说明的问题
速度(千
米/秒3)3
2900
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
P21思考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所通过物质状态(组成和密度) 可能发生了变化。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什么?
阅读课文P21第一、二、三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分为几类?它们各自的传播特点? 3、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准确说
出什么叫做不连续面? 4、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在它们附近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有什么明显变化? 5、在不连续面附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地幔物质是固态(P波和S波都能传 播);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液体或 气体,因为在古登堡界面附近横波完 全消失,说明横波不能继续传播,而 纵波虽然波速忽然下降,但仍可以继 续向下传播。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地下深度
地下(大陆部分 )33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特点 该界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在该界面附近,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2张PPT)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2张PPT)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莫霍 界面 古登堡界面
组成 分层
最活泼 的圈层
19
练习:
1、〔2008年上海高考题〕地震波横波 〔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 〕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20
练习:
〔一〕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 地 壳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局部,高山.高原区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结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 构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16
(三)生物圈 地球外表有生命的地带被称 为“生物圈〞。
问: 生物圈的范围(上到哪,下到哪)? 生物圈和生物的区别?
它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植物、动物和微 生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环境〔空气、水、 岩石、土壤等〕
17
由气体和悬浮物 气体和悬浮 是地球自然环
组成的包围地球的 物质,主要成 境的重要组成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地壳
下地幔
地幔
2900
外核
地核
内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
活动
读图思考: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
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 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 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7张PPT)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7张PPT)
9
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 高原区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
壳 甚至缺失
结 构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27
小结:
内部

圈层






划分 依据
组成 大气圈
地震波
地壳 地幔 地核
外部 圈层
水圈 生物圈
纵波 横波 莫霍 界面 古登堡界面
24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E___横_波____,F__纵__波____。 (2)不连续界面:A__莫_霍__界_面__,B_古_登__堡_界__面_。 (3)圈层;D__地__壳____,C___外_核____。 (4)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11
地核
地壳
地核:组成物质可能是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外核:呈液体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地壳流动,可 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呈固态
外核


内核
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厚度约3400千米。
分为:内核和外核。
12
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33
上地幔 地 幔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义同学们,咱们现在开始学习高中中图版必修第1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四节内容——地球的圈层结构。

这部分内容可有趣啦,就像探索地球这个大“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每一层都有它独特的地方。

一、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地球的圈层结构呢?咱们先来说个事儿。

大家有没有想过,地震的时候为啥房子会晃,而且有的地方晃得厉害,有的地方晃得没那么厉害呢?这就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有关系啦。

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大机器,每个零件都有它的作用,这些“零件”就是地球的各个圈层。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发生的很多现象,像地震、火山喷发呀,还有为啥有的地方有温泉,有的地方就没有呢。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如何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地球这么大,我们又不能像切西瓜一样把它切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科学家们可有办法啦!他们就像侦探一样,通过各种蛛丝马迹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

其中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就像小信使,它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时候会发生变化。

比如说,有的地震波能穿过固体和液体,有的只能穿过固体。

科学家们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就推测出地球内部是有不同圈层的。

2、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就像地球的“皮肤”。

这层“皮肤”可薄啦,在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概有30 70千米,而在大洋底部就很薄,只有几千米厚。

就好比一个鸡蛋,地壳就像鸡蛋壳,不过这个鸡蛋壳可不像真的鸡蛋壳那么均匀。

咱们生活在陆地上,脚下踩的就是地壳。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就像站在一块漂浮在地球内部其他圈层之上的“板子”上呢。

我给大家讲个真实的观察。

有一次我去爬山,看着那些高高的山峰,我就想,这些山其实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地壳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一直在缓慢地运动。

有的地方地壳会往上抬升,就形成了高山;有的地方地壳会下沉,就可能形成盆地或者海洋。

这就好像是地球在玩“堆积木”的游戏,把地壳这块“积木”一会儿堆高,一会儿放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教案(一)教师:赵洋学科:地理2014 年10 月日第周高一年级班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教案(二)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导入新课: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归纳: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小组活动: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精讲总结:(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

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板书: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一)地壳提问: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怎样?主要由什么组成?学生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点。

利用“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

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上各有何特点?学生总结: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

总结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学生自读:阅读教材“组成地壳的元素”及“地壳结构示意图”,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

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②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些,密度相对较小些,被称为硅铝层;其下地壳中铝的成分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密度也较硅铝层增大,被称为硅镁层。

③通过读图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突出特点。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核的相关问题。

板书:(二)地幔提问:(1)什么叫地幔?厚度怎样?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其含量从上到下怎样变化?(2)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3)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个什么层?是如何形成的?(4)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哪些?学生自学: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学课文,画出要点。

“圈层剖面图”(结合图示总结精讲)地球内部的分层: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示意图。

(1)地幔是国内外科学界十分注意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召开过多次有关地幔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对地幔的物理性状和分层结构问题等进行探讨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

(2)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又叫中间层。

深度从5~70千米以下到2900千米。

它仍是固体,主要物质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3)以地下1000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

在地下50~250千米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地震波不连续的低速带,根据推理,它可能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而形成的高温异常、局部是熔融状态的圈层,称为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大,温度约为3500~4000 ℃,压力约为150万大气压,平均密度约为5.6,物质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可塑性固体状态。

(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板书:(三)地核教师提问:什么叫地核?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怎样?学生自学:对照教材插图“地球内部圈层图”,自学课文。

(学生总结回答)(1)从古登堡面到地球核心,为地核。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2)地核的情况是推断性的。

在地下2900~5000千米深处的外核范围内,地震波的横波消失,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物质接近液体。

在地下5000千米以下的内核,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增加,横波又产生,则为固体。

(3)为什么地球的外核接近液体面内核为固体呢?这是因为在地核里,由于压力随深度而增加,物质的熔点随深度而增加,温度随深度而稍有增加,比较起来,地核物质熔点的增加较快,而温度的增加较慢。

在地球外核,物质的熔点较低,温度稍高于熔点,物质就熔化了。

在地球内核,物质的熔点已经显著升高,而温度的升高是很有限的,温度就相对低于熔点,物质就以固体存在了。

(4)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和镍,与铁镍陨石相类似,所以称为“铁镍核心”。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地球的内部,同样也出现在地球的外部,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以外,可划分为哪些圈层?学生阅读总结: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层。

板书:二、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大气圈阅读教材:明确范围: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约为2000~3000千米。

板书:(二)水圈提问: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可按哪些方式进行分类?学生总结:①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②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按水的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教师总结评价,并转入生物圈。

板书:(三)生物圈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圈?其范围包括哪些部分?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什么?小组合作讨论:①生物圈不仅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

即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生物圈的界线不像大气圈、水圈、地壳那么分明,它同大气圈、水圈、地壳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③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分布的区域,即地面以上100米,相当于木本乔木植物的大致高度;海面以下200米,相当于阳光能透射到的水深,因为这一部分能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具备最适宜生物生命活动的温度、水、氧、二氧化碳及营养条件。

总之,生命的产生是在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它的出现却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地壳的平均厚度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4.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以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答案 A解析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那么地震波从莫霍面传播到测定点所需的时间越长。

5.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外部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B.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小C.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D.生物系统是由地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答案 B解析地球外部圈层与地球内部相同的是都分为三层,地球外部的三个圈层为:这三个圈层又与岩石圈(或地壳)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能力提升】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6~9题。

6.图中四个圈层中,是岩浆源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7.图中四个圈层中,全部为液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8.图中四个圈层中,可能与地球磁场形成有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9.图中四个圈层中,与地球外部圈层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6.B 7.C 8.C 9.A解析图中的序号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岩浆的发源地为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相对地壳的流动形成磁场;岩石圈与地球的三大外部圈层形成相互渗透的整体。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下题。

10.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 A解析火山灰是岩浆喷出地表在大气中冷凝形成的,之后进入生物圈和水圈,而后进入岩石圈。

故正确选项为A。

读“地球四大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圈层甲、乙、丙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12.对甲圈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有机圈层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③是质量最大的圈层④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⑤存在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地幔之间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答案11.D 12.D解析第11题,图中甲圈层位于大气圈底部、乙圈层全部、丙圈层上部,为生物圈;丙圈层位于最底部,为岩石圈;乙图层为水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