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五脏-心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五脏——心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五脏——心

⼼的部位与形态 ⼼位于胸腔之内,横膈之上,外有⼼包络裹护,内有孔窍相通。

中医学对⼼的形态结构也有较明确的记载,如《类经图翼·经络》说:“⼼象尖圆,形如莲蕊。

” 在有的中医⽂献⾥,已经把⼼分为⾎⾁之⼼和神明之⼼。

⾎⾁之⼼主⾎脉,神明之⼼主神志。

如明代医家李梃在《医学⼊门》中说:“有⾎⾁之⼼,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的主要⽣理功能主⾎脉 ⼼主神志 主,有主持、管理之意。

⾎,指⾎液,是⼈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脉,指经脉,为⽓⾎运⾏的通路,中医⼜称为“⾎府”。

所谓⼼主⾎脉,即指⼼脏推动⾎液在经脉内运⾏的⽣理功能。

⼼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个密闭循环的系统。

⼼脏在⼈的⼀⽣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体正常的⽣命活动。

⼼脏有规律地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

例如在颈侧部(⼈迎脉)、腕部(⼨⼝脉)、⾜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

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

触摸虚⾥跳动,有助于对⼼病的诊断。

⼈体⾯部的⽓⾎⽐较丰富,⼼脏⽓⾎的盛衰亦常通过⾯部的颜⾊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其华在⾯”。

望⾊,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法。

中医学认为,⼼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的运⾏,均依赖于⼼⽓的作⽤。

在⽣理情况下,⼈的⼼⽓强健,推动⾎液运⾏的⽣理功能正常,⽓⾎运⾏通畅,全⾝的⽣理机能正常,表现为⾯⾊红润⽽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

如果⼼主⾎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 1. ⼼⽓不⾜:即⼼的精⽓虚少,推动⾎液运⾏的功能减低。

可见⼼慌⼼跳,⾯⾊⽆华,脉虚⽆⼒等。

2. ⼼⾎瘀阻:若⼼⽓不⾜,⾎运⽆⼒,可导致⼼脏⾎液瘀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心)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心)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心)一、心(附:心包络)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一)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五脏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

五 脏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
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
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引申为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
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

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 引申为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1. 古代的解剖实践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 内容。 《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 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 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3.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 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 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 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 概念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如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即以五行学
说理论为指导,而脏腑内部的对立统一运
动,则多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根据
清气 浊气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主呼吸之气

司 呼 吸
吸入清气,生成宗气 主一身之气 一宣一降,调畅气机
肺 主 气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有疏通调节的作用。又称“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指对全身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 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肺为华盖,位居最高, 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中医学基础教学课件:第三章 藏象

中医学基础教学课件:第三章 藏象

心与肺:生理—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1) 肺主气,心主血 (2)心主血脉,肺朝百脉
心与脾:生理—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1)心主血,脾生血 (2)心主行血,脾主统血
心与肝:生理—主要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
(1)心主血,肝藏血
(2)心主神志,肝调情志
*人以胃气为本
*胃主通降
*胃喜润而恶燥
(一)解剖形态 位置:位于腹中,上端接胃,下通大肠。 形态:纡曲回环叠积的管状器官。
(二)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小肠的化物功能
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主泌别清浊: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全身。将食物残渣下推大肠。吸收大量水分,参与水液代
(一)解剖形态 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在人体脏腑中,唯它最大, 无与匹配,称“孤府”。 (二)生理功能 *通行元气: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 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 *运行水液: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是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脏腑之一。 *运行水谷:三焦有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 (三)生理特性 *上焦如雾
感谢 您的观看
(一)解剖形态 居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脊柱之前。形圆而下尖,形似倒垂未开莲蕊,有心包护卫于外。
(二)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主血——心能推动血液运行和参与血液生成
主脉——心能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主神: 心具有统率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第三章藏象-五脏

3.第三章藏象-五脏

(2)心藏神(心主神明),主喜。
① 涵义: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脏腑 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的功能。
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 动及性格倾向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
② 机理:
心生血、行血
血者, 神气也 血 养 脏
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
(二)、 肺
位置: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为 “华盖”。
形态:肺叶白莹,虚如蜂窠。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素问〃六节脏象论》 肺,开窍于鼻。 《素问〃金匮真言论》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灵枢〃脉度》 肺主身之皮毛。 《素问〃痿论》


中空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性脏器
区别
五脏 心、肝、脾、 肺、肾 阴 主里
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 组成 膀胱、三焦 阴阳属性 阳 表里关系 主外 多为管状 形态结构 多为实质性脏器 或囊状的空腔器官 a 化生和贮藏精、 a 受纳腐熟水谷,传 气、血、津液等精 化、排泄糟粕 微物质 功能 b 以通为用,泻而不 b 以藏为主,藏而 藏,实而不满 不泻---满而不实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 肝主疏泄;
(2) 肝主藏血; (3) 肝藏魂,主怒。
(1)、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 机,进而促进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的作用。
调畅气机
促进血和 津液的运行
肝气郁结 肝气上逆
肝 主 疏 泄
调畅情志
促进脾胃运化
气血为精神的物质基础, 气血和调,则精神愉悦

中医护理学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2023年学习资料

中医护理学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2023年学习资料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一心-主神明(心藏神: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五脏六腑必须在它统一的指-挥下,才能进行协调的,正常 生命活动。-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故心主神明。-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心血不足,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血热扰心,可见神昏、谵语;或心神失常,可见精神委顿、痴呆等。-在志为喜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的“喜”有关。但喜乐过度可伤心,而见心-神涣散,神 狂乱等病症。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 输布到全身。若肺气虚弱,不能助心行血,血行障碍,则胸闷、心悸、唇舌-青紫。-主治节一治理调节。它概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 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肺-在体合皮-在华为毛-肺的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润泽,抵御外邪能力强;若肺气虚皮毛失于温-养和滋 ,则憔悴枯槁,且卫外功能不足易遭外邪侵袭而发病;肺卫气虚,肌表不固,-则常自汗出。由于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外邪侵犯皮毛,常易影响及肺的功能,而见发 热、恶寒、鼻塞、咳喘等肺卫不宣之证。
第三章-藏象-学习目标-目录页-藏象,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第三章-藏象-学习目标-目录页-中医认为人体:-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共同组成的一 有机整体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一肺-主宣发肃降-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3方面-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 用。(3方面-若肺气失宣,则呼吸不利、胸闷、咳漱、鼻塞、无汗等。若肺失肃降,则呼吸短促、-喘息、咳嗽等。

第三章+藏象s

第三章+藏象s







4.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 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4.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心的血脉瘀阻






[附]心包络
概念: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心主神明的理论依据:
神志活动与血液有密切的联系。
“心藏脉,脉舍神”《灵枢·本神》
“血者,神气也。” 《灵枢·营卫生会》






心藏神 :
心血、心阴---滋养心神






心藏神 :
心气、心阳---鼓舞、振奋。
生理:
肾中精气充足。
病理:
肾中精气不足

3.在液为唾





唾 --- 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舌下分泌而出,能 滋润口腔,滋养肾精。
生理: 肾精充足, 唾液丰富,吞唾养肾精. 病理:
肾精不足
久唾多唾






5.在体合骨,其华在发 生理:
肾精生髓以充养骨骼、牙齿,头发。 “齿为骨之余”。 髓聚而成脑,故脑称“髓海”。 肾精充足

中医基础理论10第三章:藏象(第2节五脏)心

中医基础理论10第三章:藏象(第2节五脏)心
结、代 促、涩, 心前区憋闷刺痛。
面唇舌晦暗(灰黑)
现代研究表明: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输出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等是 心气虚证的病理基础,可作为心气 虚证的一个定量指标;心阴虚、 心阳虚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
心肌收缩功能损害程度依次为:
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
现代研究表明:脉搏的形成与心肌的 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动 脉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 心的功能正常—舌体运动灵活、舌 质红活荣润、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血充足—舌质红润, 舌体柔软灵活
心藏神 语言 请晰、 味觉灵敏。
• 心血不足—舌淡白无华、味觉减退。 • 心血瘀阻—舌紫暗有瘀点。 • 心神失常—舌强语謇(jian)、甚则失语
• 心火上炎—舌红、舌尖糜烂生疮。
心开窍于舌的机理
官窍的生理作用
• 体内外信息交换的窗口。 • 体内外物质交换的门户。 • 邪气入侵或外出的通道。
心开窍于舌
① 舌的功能 :舌有辅助发音,表达语 言,司味觉及搅拌食物的作用。
② 心与舌的联系: 心开窍于舌—心脏的精气盛衰及功
能变常,可反映于舌的变化。 舌为心之苗—舌为心之外候。苗,
显露的意思。
舌为心之外候的表现:
(2)内容
全身血液赖心脏的搏动而运行(行血)
主血 心有生血作用(生血)。
主脉:心与脉相连,脉为血之通道。 心生血的作用,是指水谷精微,经
心火化赤作用而成血液。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
(3)机理:
① 心之阳气的推动与温煦振奋: 心力
心动 心律 心阳气的温煦推动。 心率
第二节 五脏
•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之莲蕊。

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血脉, 主藏神。

由于心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 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主要有主通明和心气下降,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由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 为阳中之阳, 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ー) 主要生理机能1,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 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 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 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

人体各脏腑器官组织以及心脉自身, 其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

血液的运行与五脏机能密切相关, 其中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

心脏的搏动, 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心阳能激发心脏的搏动, 心阴能抑制心脏的搏动。

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均匀,血液正常输布全身, 发挥其濡养作用。

若心气不足, 心脏搏动无力, 或心阴不足, 或心阳不足, 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心的生血作用, 即所谓“奉心化赤”。

指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 其化为血液, 须经心火(即心阳) 的“化赤” 作用, 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

(2)主脉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

《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 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脉道通利,血运流畅。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心者,其充在血脉”,即是针对心、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而言.关注微信公众号:“岐黄名媛艾灸百科”,学习名媛艾灸养生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作用的正常发挥,除心气充沛外,还有赖于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利。

中医五脏(心)

中医五脏(心)

中医五脏(心)中医五脏(心)一、概述心为中医五脏之一,属于火行,主宰人体的血液循环和精神活动。

在中医理论中,心与心包、心血管系统等有密切关联,共同维持身体的功能平衡。

二、心的功能与特点1·主宰血液循环:心将氧气和养分通过血液输送至全身各处,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出。

2·控制精神活动:心主神志,与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状态密切相关。

3·开窍于舌:心与舌味觉有关,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脏功能的异常情况。

三、心的病理变化与症状1·心阳虚:心阳不足,症状表现为心悸、气短、脉细弱、舌淡苔白等。

2·心阴虚:心阴亏虚,症状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

3·心火旺盛:心火过旺,症状表现为口舌生疮、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红苔黄等。

4·心气不足:心气不足,症状表现为心悸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白、舌苔薄白等。

四、调理方法与药物1·养心安神:常用药物有天麻、酸枣仁、黄连等,可调理心神,平衡精神状态。

2·补气养血:常用药物有人参、当归、黄芪等,可调理心血,改善心力衰竭。

3·清热泻火:常用药物有知母、黄连、丹参等,可清理心火,缓解心火旺盛引发的症状。

4·增强心功能:可通过适当运动、调整饮食习惯、减少心理压力等,改善心脏的功能。

五、预防与保健1·注意情绪调节:避免过度悲伤、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积极锻炼: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

3·合理饮食:控制食盐和油脂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等。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压等,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干预。

六、附件无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传统中华医学,源于古代中国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

中医学 藏象学说

中医学 藏象学说

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 对水谷精微的输布作用。
脾气虚(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 便溏,消瘦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水谷化为精微,而水谷 精微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 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故脾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学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概述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
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
实际上,用现在人的说法,“天 癸”就是生殖激素。在女子是雌 激素,在男子是雄激素。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肾阳(真阳、原阳) :是人体一 身阳气的根本,具有促进人体温煦、 运动、兴奋,化气的功能。
肾阴 (真阴、原阴):是人体一身 阴液的根本,对人体有滋养、濡润、 成形、制约阳热的功能。
(3)心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 候、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 达语言。
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 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状态。
(4)心在液为汗
汗为心液:是指汗与心有密切 关系。
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与津液又 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 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 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可见内脏下垂等 病症。
(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 脉管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 崩漏等慢性出血的病症。

中医带你认识五脏之“心”知识!

中医带你认识五脏之“心”知识!

中医带你认识五脏之“心”知识!心的解剖形态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 。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

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个身体都获得充分的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主运化、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心生血” “血生于心”之说。

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润光泽。

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来。

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液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促、涩等。

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

所以,脑的功能与五脏相关。

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

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

心主血,上供于脑。

故心脑相系,常心脑并称,心脑同治。

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

“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 的 主 要 生 理 功 能
主血脉 藏神
心气:是构成心和维持心进行各项功能活动的
最基本的物质,即心之精气,是心阴心 阳的基础 。
心血:是血液循行的主要内容物,具有养心养神
敛藏滋养心气、心阳作用的物质。
心阴:心之阴液,具有滑利血脉、凉润、宁静、
抑制作用的物质,与心阳相反相成
心阳:心之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
的物质。与心阴相反相成。
四者充盛协调 同为维持心脏 进行功能活动 的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的含义
主---主持、管理、主宰 血—心脏及全 身的血液
脉—血脉,为气血运行 的通道,又称“血之府”
主血(行血、生血 )
两大方面
主脉
心主血脉,即指心与脉相连,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推动 和化生血液,使之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主血脉的机理
心为什么能主血脉? 中医的理论、概念来自于临床经验的升华,又指导 临床实践。对于每一功能或概念,只有深刻理解其所以 然,掌握其机理,临床才能应对复杂的病机病证进行正 确的治疗。
血的运行如同河中之水,要借助一定的风力、河水 要充足且清纯、河道要通畅,这样水才能畅流不息。同理, 心主血脉也必须赖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 利.所以
《灵枢.决气篇》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 通利,则心主血脉的功能正 常,血液沿脉道按一定方向 循环往复
若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推动 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则血 行迟缓或不流畅,甚则心血 瘀阻、血脉阻滞,而现心悸、 胸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痛 等症(胸痹)。
心主血脉的生理意义
❖以上病症,在治疗上气血不足者应补气养血;
❖ 脉象 现代研究认为:脉搏的形成与心肌
的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动脉弹性、 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气血不足,脉道不充,且鼓动无力,则脉细 弱无力,或节律不匀 ;偏心阳虚则脉迟无力, 偏心阴虚则脉细数无力。
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则脉涩滞或结代等。
(病例一:刘某,女,心悸、胸闷、气短,舌 淡,脉搏沉细迟缓、 结代。 西医诊为顽固性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
位于胸腔, 两肺之间, 略偏于左,
外应虚里。
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又名胃之大络
心的形态结构
心脏尖圆,形似未开的倒垂 莲蕊,色红,中有孔窍,外 有心包围护,稍大于本人的 拳头。
《难经》:心重 十二两,中有七 孔三毛,-----盛 精汁三合。
主要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心的特性
心在五行属火, 在色为赤, 在味为苦, 为阳中之阳脏 主通明 应于夏气而主长养
说明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所以,脏象学 主 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 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外,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 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不仅包括解剖 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而且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古人称神明之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 和社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主要与西 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 功能有关。
心气充沛
(阴阳协调)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是保持血液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条件 ( 其中心气起主导 作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 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 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
从而运行周身,不仅自 身得养,保障主血脉、神 志、舌等功能正常进行,
同时, 对维持全身各脏 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 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 的这一物质,称之为心气(心之精气,包括 心阴、心阳。)。心气充沛,阴阳协调,才 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所以说:
心主血的内涵(两方面)
心行血----指心具有推 动血 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 ----指心具有化生血 液的作用。(心之气血阴阳温
养于脾,尤其心阳温脾阳,使脾 健运,血化充-----心阳化赤。)
心主脉的内涵 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 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内经》: “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身之血脉。”
面 唇 青 紫
面唇舌晦暗(灰黑)
❖ 现代研究认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泵功 能障碍等是心气虚证的病理基础,可作为心气虚证的一个定 量指标;
❖心阴虚、心阳虚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心肌收缩功能 损害程度依次为: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
❖冠心病、肺心病心气虚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是全血比粘度、 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增高和红细胞电泳 时间延长,并随心气虚损的程度而加重。
❖ 心气充沛是推动心脏搏动和血行的基本 动力 ,其中心之阴阳协调平衡是调控心脏搏 动的快慢和血行迟速的基础。
心气与心血的充沛和 协调
心气充沛,推动 血流脉中,则心得血 之濡养;养心之血充 足则心气充沛,二者 相辅相成,协调共济, 共同维持心脏的正常 搏动。
脉道通利的重要性
脉之营养和动力 来自于心之气血阴 阳的充盛协调。血 液之所以能在脉中 沿着一定的轨道和 方向循行,是与脉 对血的约束和促进 有密切关系的
• 面色 —— 面色红润光泽。
• 舌 —— 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
• 胸部感觉 —— 胸部舒适,感觉正常。
• 血盈脉充 —— 养神, 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 心情愉快,喜乐有常,思维敏 捷,记忆力强。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面色 舌色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各脏腑组织器官得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神志活动
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
• 脉象 —— 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心律失常伴心肌缺血,静时脉搏43 至54次/分 活动时最快达190次/分。诊为气血阴阳均不足, 偏于心气虚 ,阴阳失调。 用炙甘草汤合桂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