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身步道
一、概念
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
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
(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
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的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
口不能是唯一的
(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
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
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
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
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
别低,富有趣味性。
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
的区域,如:科普游览区和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 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
(一)步道设计要求
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
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
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
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
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
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
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
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
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
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
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
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
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
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
设。
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
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
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
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
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碎石坡路多见于防火带。
若路线
借用防火带,坡度小于25度、侧倾小
于15度的原始路面可直接利用;若坡度大于等于25
度或侧倾大于等于15
度,可将路面进行修整或在其旁边修建新路。
2、单位距离(500米)内平均坡度不应为0度,应以15度左右为
宜,但不应超过25度。
坡度超过25度路段部分应设立台阶。
台阶分
石制、木制、土木混制等形式。
3、尽量减少石质台阶与硬质路面的使用,增加土质、草质、腐
殖质路面。
四、配套设施
1、休息站采用木、竹、石制材质,选址于景观点附近或长距离
地形变化较大处,站与站之间相距不超过两小时路程。
2、露营地选址于山体结构稳定、无塌方洪水危险、干燥平整、
靠近水源地的安全地区。
相距不应超过八小时路程,露营地应设就寝
区、用火区、取水区、就餐区、娱乐区、卫生区。
露营地生态厕所采用木、竹、石等材质,深度应大于30厘米。
清洗用水与食用水应相隔10米以上。
3、接待站可依靠固有建筑物进行设置,提供住宿、补给、垃圾
处理、提供信息、简单医疗等服务。
4、标识系统包括建筑类标识、地形类标识、警示类标识、指示
类标识等。
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警示标识可采用金属材质。
标识的
材质、尺寸、色彩等应醒目。
5、站点设置:应在沿途适宜位置设置小型的庇护站、补给站及
露营区。
6、通讯安全:确保登山步道系统内移动电话信号的畅通。
五、登山步道监控维护要求
定期对步道系统进行巡查。
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使其维
持在良好状态。
六、备案审查
对于进入NTS难度标准4级以上登山步道的攀登活动,相关管理
部门应建立登山备案制度及需审查登山者的资质。
未达到标准的登山者将不被允许进入登山步道。
七、步道安全系统要求
(一)预警子系统
1、报警点应设在路况复杂、易迷失区域相对制高点的易于观测
位置。
颜色鲜明,点与点之间不应超过1小时(或5千米)路程,上
有求助电话、报警点编号、临近路线指示等基本信息。
2、普通报警点采用石质立柱、木质立柱、大岩石、粗大的树木
等作为载体。
在其高处设立有易于发现的反光标识,具体求援指导信息应刻于或镶嵌于距地面 1.5米位置处。
3、太阳能报警点应采用太阳能定位
救援杆辅助其他标志设施作为标准配
置设施。
太阳能报警点之间应以四小时
路程为宜。
高6米到8米,灯杆的底座
为太阳能蓄电池,底座的上方为手机充
电接头,充电接头往上的位置将设立一
个标志牌,上面注明灯杆的编号,灯杆
的最顶端为警示灯,可在夜间频闪发光。
4、登山步道系统应在接待站配备医疗救护器材及药品,建立医
疗救护点。
(二)救援子系统
1、设置安全管理机构,由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宣传与管理办
公室、公安局、消防队、医疗急救中心、救援队等组成。
2、救援队原则上不能少于5人,应安排值班人员24小时保持救援电话的畅通。
3、救援设备有山地救援技术设备、山地救援队医疗装备、通信
及定位救援技术装备,全部采用国家级认证或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产
品。
绿道
一、概念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
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
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
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
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
民聚居区等。
二、绿道的构成
1、绿
2、道
3、配套
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
三、成功案例
成熟完善案例——美国东海岸绿道
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
该绿道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
的绿道
用。
四、建设模式
在绿道选线范围内铺设慢行道路系统,配备照明、通讯、座椅、
6
厕所等基础设施,设立停车场、交通接驳站点和具备综合功能的游客
服务中心,并布设统一的标识系统。
五、道路系统建设要求
1.宽度标准
步行道宽度为 1.5-2m,自行车道宽度为 1.5-3m,综合型绿道宽度为3-5m。
2.路面材料
尽量多采用软性铺装材料,步行道一般用透水砖、混凝土、砾
石、石块等材料;自行车道可采用沥青、透水地坪、混凝土等材料;
综合型绿道可采用沥青、透水地坪、混凝土、透水砖等材料。
3.路面颜色
步行道颜色可因地制宜,容易辨认;自行车道统一用白线标识,
路面颜色选用暗红色、黑色等深色调。
4坡.度设计
绿道的坡度应与自然条件下的横坡、纵坡坡度相一致。
各类绿道坡度参考标准
类型纵坡坡度参考值横坡坡度参考值
人行道3%为宜,不超过8% 2%为宜,不超过4%
自行车道不超过12% 不超过4%
综合型绿
3%为宜,不超过8% 2%为宜,不超过4%道
5.入口设计
路道入口应有醒目的标识牌和无障碍通道。
6.盲道与无障碍设施
参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等相关规范要求,合理设置。
六、配套设施
(一)基础设施
1、市政设施
(1)照明设施
在游径和重要节点使用固定照明设施。
(2)给排水设施
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消防用水的供给应分布在重要的节点系统和绿道附近。
道路的排水设施如暗沟和路面排水等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3)防火设施
以预防为主,建立预测预报、巡逻检查、通信、防火站等安全防
火设施,根据地区的不同特点和保护性质,设置相应的安全防火设施。
(4)通讯设施
应配备完善的通讯系统(公用电话)、应急呼叫系统以及道路报警系统;完善道路通讯网络,消除手机信号盲点。
绿道中照明、防火、给排水、供电等基础工程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现行
相关标准和规范。
2、游憩设施
8
(1)亭、廊、花架
亭、廊、花架提供休息、遮荫、避雨的功能,型态、尺寸、色彩
等应与区域景观相适应、协调。
材料应选择光滑安全的饰面材料;亭、廊、花架的高度应考虑游人通过或赏景的要求;花架可结合藤本攀援植物的种植,丰富其立面景观。
(2)座椅
座椅的设置密度应考虑绿道所在的区域的具体情况;座椅的形式可以是坐凳或是结合花坛、树池、挡墙设计的座椅。
座椅采用环保、易清洁、耐久的材料,郊外区域优先选用石材、混凝土、木材等,木材应作防腐、防虫处理。
3、公用设施
(1)自行车架
宜采用槽式单元支架、管状支架、装饰性单元支架和双层自行车
架。
考虑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设置密度,同时可兼顾自行车租赁业务。
(2)垃圾箱
垃圾箱应设置垃圾分类标志;设置密度应考虑所在区域的具体情
况。
(3)公共厕所
标志明显,宜采用生态环保型移动厕所,并定期维护,防止其对
环境的污染。
(二)交通衔接系统
交通接驳系统包括衔接设施和停车设施两部分。
9
1、接驳设施
绿道建设应充分考虑与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及静态交通的衔接,
尽量避免与高等级道路交叉,必须相交时宜采用立体交叉形式,或在
交叉口划有醒目的斑马线,同时设置清晰的标志和严禁机动车进入绿
道的障碍物,并设置减速带。
绿道与城市桥梁、隧道合并设置时,自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2m,且自行车道、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应以防护栏形式进行隔离自行车租
赁点应与交通接驳点、游客服务中心、驿站等设施统筹布置,实现绿
道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方便居民进入绿道。
2、停车设施
应在绿道出入口,结合驿站设置公共停车场。
机动车停车场规模应根据游客流量,按最小容量确定,积极利用周边公共停车场为绿道使用者服务。
同时考虑自行车停车、残疾人停车等非机动车停放需求,及为交通换乘和游客滞留留出空地。
绿道与机动车停车场衔接时,应在停车场出入口设立醒目的标志,并在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与停车场出入口设置减速带。
停车场宜采用软性铺装或自然地面,考虑残疾人使用的停车场应铺设硬质地面。
绿道出入口、驿站等人流的集散点应配置相应公交停靠站。
公交停靠站应设置一定缓冲区和明显标志。
(三)商业服务设施
1、根据规模和服务范围可将游客服务站分为两级:
一级游客服务站,为根据绿道整体规划确定的游客服务中心。
主
10
要承担绿道管理、综合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功能,是绿道的管理和
服务中心。
可单独设置,也可与公园、景观点等服务设施结合设置。
游客服务中心应具备管理、停车、医疗救护、宣传、自行车租赁与维
修、厕所、信息咨询等功能。
设置间隔平均为15-20Km为宜,建筑面
积控制在2000㎡以内。
生态敏感区内不得设置游客服务中心。
二级游客服务站,是绿道沿线具有一定服务功能的驿站。
主要承
担休憩、服务和咨询等方面功能,是绿道服务次中心。
设置间隔平均
为3-5Km为宜,占地面积控制在500㎡以内。
2、自行车租赁点
(1)中心城区应每隔500-1000
1000-3000
点应放置不少于30辆公共自行车。
(2)
30分钟的收费将出(四)标识系统
标识系统包括:全景牌、景观解说牌、服务导引牌、道路交通牌和警戒忠告牌等五
大类。
绿道标识系统建设应参照相关规划设计执行。
并严格执行标志、规格、色彩、字体等方面的强制性要求。
同时,在材质选用、布局设置、信息分类登载等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更多融合当地自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内容,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实现整体性
和多样化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