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发展与对策

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发展与对策外商直接投资是指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下,直接在中国境内开办企业、扩大已有企业规模、增加资本或通过与境内居民企业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并取得经济利益的活动。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从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优势和问题出发,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一、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建立起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投资环境和在全球中具有竞争力的投资条件,造就了一个集政策扶持、资源优势和市场巨大为一体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1992年,世界银行将中国划分为四类投资国家,表明了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吸引外资的高度评价。
五年计划的制订,道路交通水利的建设,钢铁、机械等行业的振兴,对国外资本来华投资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20世纪90年代,中国加入WTO,大大扩大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范围。
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244亿美元。
二、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优势1.市场优势中国拥有人口众多、市场空间广阔的特点,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中国的消费者群体庞大,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也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2.政策优势中国在吸引外资政策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和创新,制定出一系列外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
比如在税收方面,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实行税率优惠,对于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所在地税收优惠的基础上还可以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等等。
3.地理优势中国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拥有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
这为跨国公司进军亚洲市场提供了离心在中国进行物流、生产和贸易的良好条件,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交通费用。
三、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问题1.对当地产业的冲击在吸引外国投资的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给中国的一些当地企业带来冲击,尤其是在一些产业中较为明显,如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行业。
中国利用FDI现状分析

中国利用FDI现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一个国家非常数的期间内,通过投资或购买股权、债券等形式,参与该国内企业的生产活动或经营管理,获得该企业的控制权或相应权益的过程。
外商直接投资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有助于促进国际分工合作、技术引进、市场拓展等,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利用FDI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放开对外资的限制,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1410.6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位居世界前列。
而且,中国的FDI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由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主导向高科技、服务业等新兴领域转变。
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是破除外商投资准入的限制,扩大外资准入领域,逐步取消外资在特定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同时简化企业设立及变更手续,提高审批效率。
另一方面是加大对外商投资的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签署了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投资协议,为外商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二、中国利用FDI的优势中国利用FDI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优势: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前来投资。
外商投资可以带来更先进的管理经验、营销模式、产品技术等,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技术优势:外商投资可以带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中国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3. 资源优势:外商投资可以带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缓解中国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有助于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竞争力。
4. 就业优势:外商投资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的就业局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分析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分析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开放初期的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在这一时期,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第一批外商直接投资。
自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这一阶段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
外资主要涌入到制造业,如纺织、服装、皮革、电子等行业。
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1年):这一阶段我国进一步放开外资准入,吸引了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外资开始进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等领域。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加快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步伐。
特别是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
外资开始涌入到金融、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
1.区域分布不均衡: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上海、北京、江苏等地。
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较少。
2.产业结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方面。
外资主要投资于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金融等领域。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断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3.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引入了大量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对外贸易的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5.对内就业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就业结构,提高了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
总体来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积极采取开放政策,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措施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措施1. 介绍外商直接投资的背景和意义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跨国公司或个人通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子公司、合资企业或购买现有企业的方式,进行的对外投资行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引进外来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得以加快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并推动了国内市场的开放和改革。
2.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2.1 外商直接投资总体情况近年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9412.9亿元人民币(约合1396亿美元),同比增长5.8%。
这一数据显示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吸引力FDI国家之一。
2.2 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情况在行业分布上,制造业一直是吸引最多FDI的领域之一。
此外,高技术制造业、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也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领域。
这些行业的发展不仅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动力,也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
2.3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情况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区域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最主要的吸引地。
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早、基础设施完善、市场较为成熟等因素所致。
而中西部地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营造。
3.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3.1 产业结构不平衡虽然制造业一直是吸引最多FDI的领域,但在制造业中仍存在结构不平衡问题。
一些传统产业持续吸引大量FDI,而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创新等高附加值领域相对较弱。
这导致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相对低端位置,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水平。
3.2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各地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东部地区依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集聚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这不利于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需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开放,提高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变化新趋势与优化建议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变化新趋势与优化建议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指外国投资者通过购买股权、设立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等方式,在中国国内进行的投资活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变化趋势逐渐显现,并且需要优化。
下面列举了一些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变化的新趋势和优化建议。
1. 移向高技术产业:近年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逐渐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转移。
外国投资者更加关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选择在我国高科技领域进行投资。
为了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应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
2. 加强对服务业的投资: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外商直接投资在服务业的比重相对较低。
为了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应进一步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限制,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资者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
3. 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相对较少。
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引导,吸引外国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投资。
4. 推动投资与贸易的融合: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密切,互为促进。
我国应进一步推动投资和贸易的融合发展,加强投资和贸易的衔接,提高投资的效益和贸易的规模。
5. 提升投资环境:外商直接投资的决策受到投资环境的影响。
我国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法治化水平,简化投资审批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透明度和可预见性,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投资环境。
6. 加强监管和合规:外商直接投资需要加强监管和合规,防范投资风险。
我国应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投资者的合规教育和指导,提高投资者的合规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7. 深化国际合作:外商直接投资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和改革,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引言概述: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跨国公司或个人在一个国家的企业中进行的投资行为。
FDI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FDI在中国的现状:1.1 FDI的规模与增长:中国吸引FDI的规模逐年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FDI目的地国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吸引的FDI从2000年的约400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约1400亿美元。
1.2 来源国分布:中国吸引的FDI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欧盟国家等。
同时,近年来,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成为中国的重要FDI来源国,如韩国、新加坡等。
1.3 行业分布:中国吸引的FDI涵盖了多个行业,包括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
制造业一直是中国吸引FDI的主要领域,但近年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也成为FDI的热点。
二、FDI在中国的发展趋势:2.1 服务业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服务业对于FDI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特别是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将成为未来中国吸引FDI 的重点。
2.2 创新驱动的引领: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因此,未来中国吸引FDI的重点将逐渐从传统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型企业。
2.3 区域发展的差异化: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因此,未来FDI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差异化。
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将通过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FDI。
三、FDI在中国的挑战与机遇:3.1 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将影响FDI的流动和投资决策。
中国需要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变化,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预测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FDI。
3.2 本土企业竞争压力: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对于外资企业来说,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精编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出现大幅下降,达到3.2%,成为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幅上涨明显不符,但从2001年开始,又出现大幅上升的趋势。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流入亚洲的外商直接投资于1994年达到最高值60.5%,目前仍保持在50%以上,占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保持在30%左右(注:发达国家是指198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度报告中列入的21个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前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爱尔兰、西班牙、新西兰、奥地利、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瑞士和冰岛。
为统计方便,将除此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计为发展中国家。
1997年以来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幅与世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背离与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跨国并购式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投资主要方式,而中国国内没有企业跨国并购立法和政策,限制了此类投资的进入。
2.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由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和亚洲的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地缘关系,中国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首先从香港开始,随后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纷纷进入中国,以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一直占主要地位。
统计图表表明,在1985年以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50%以上,随后一路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比重则不断上升,1992年发展中国家对华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84.4%,随后其比重出现下降,但目前仍保持在70%左右。
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由1986年的50%下降到1992年的15.6%的最低点,随后不断上升,目前保持在30%左右。
在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占主要部分。
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引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跨国公司或者个人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企业进行的投资行为。
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份,FDI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FD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浅析。
二、FD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1. FDI的总体规模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FDI。
以2022年为例,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达到了1.3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5.8%。
这一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居于率先地位。
2. FDI的行业分布中国吸引FDI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创造业、金融业、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等领域。
创造业向来是中国吸引FDI的主要领域,其中高新技术创造业的吸引力逐年增强。
3. FDI的地区分布中国的FDI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上海、江苏等省份。
这些地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经济和便利的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4. FDI的来源国分布中国吸引FDI的主要来源国包括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国等。
这些国家在中国的投资规模较大,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FDI在中国的发展趋势1. 政策环境的改善中国政府向来致力于改善外商投资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FDI的政策措施,如简化审批程序、放宽市场准入等,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吸引FDI的竞争力。
2. 创造业向高端创造业转型中国创造业正朝着高质量、高技术的方向转型升级。
这将吸引更多的高端创造业FDI进入中国市场,提升中国创造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3. 服务业的开放与发展中国服务业的开放与发展将成为吸引FDI的新亮点。
特殊是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开放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4.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特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为FDI提供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从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到2002年底,通过外商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中国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24196个,协议(合同)利用外资8280.5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79.66亿美元,有16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
从1984年到2002年的18年间,中国协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27.8倍,年均增长率为20.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36倍,年均增长22.2%。
从1993年起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527.43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注:2002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前十名国家是:卢森堡(1257亿美元)、中国(527亿美元)、法国(515亿美元)、德国(380亿美元)、美国(300亿美元)、荷兰(292亿美元)、英国(249亿美元)、西班牙(21亿美元)、加拿大(206亿美元)、爱尔兰(190亿美元),由于卢森堡是一特殊小国,所以一般材料中都称2002年中国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一、中国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经济特征1.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占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呈波动状态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从1983年的9.6亿美元到2002年的527.43亿美元,19年间增长了56.58倍,年均增长率达24%。
特别是在1992年直接利用外资出现跳跃式突破,由1991年的43.62亿美元快速增加到1992年的110.08亿美元,1993年达到275.15亿美元。
1991年和199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分别为152.13%和149.93%,使我国利用外资在规模上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从1994年起虽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幅回落,但总量一直增加。
199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大国,2002年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利用外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呈波动态势。
从1991年占世界比重的2.26%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13.45%,达到历史最高。
1995年和1996年稳定在11%左右,2000年出现大幅下降,达到3.2%,成为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幅上涨明显不符,但从2001年开始,又出现大幅上升的趋势。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流入亚洲的外商直接投资于1994年达到最高值60.5%,目前仍保持在50%以上,占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保持在30%左右(注:发达国家是指198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度报告中列入的21个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前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爱尔兰、西班牙、新西兰、奥地利、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瑞士和冰岛。
为统计方便,将除此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计为发展中国家。
1997年以来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幅与世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背离与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跨国并购式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投资主要方式,而中国国内没有企业跨国并购立法和政策,限制了此类投资的进入。
2.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由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和亚洲的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地缘关系,中国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首先从香港开始,随后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纷纷进入中国,以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一直占主要地位。
统计图表表明,在1985年以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50%以上,随后一路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比重则不断上升,1992年发展中国家对华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84.4%,随后其比重出现下降,但目前仍保持在70%左右。
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由1986年的50%下降到1992年的15.6%的最低点,随后不断上升,目前保持在30%左右。
在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占主要部分。
其中香港的对华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居主要地位,其对华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从1985年的48.8%增加到1992年的68.2%,随后出现下降,但目前仍在35%以上。
在1988年以前,香港对中国大陆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的90%以上,随后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加入对华直接投资,使香港的相对比例下降。
但在2001年,香港对中国大陆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的比重仍保持在50%左右,台湾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的比重在10%左右,新加坡、韩国分别占7%左右。
2001年它们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分别在35.7%、6.4%、4.6%和4.6%(注:东盟四国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
在对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欧盟占主要地位。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三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平均20%左右,占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在90%以上,2001年美国、日本、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占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93.4%。
在这三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开始一直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到2001年底,其对华直接投资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在10%左右。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间出现反复和波动,1999年对华直接投资出现大幅下降,当时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在7.37%,但2001年又出现大幅上升,比重达9.28%。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总规模一直呈不断增加态势,但在1992年和1993年占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下降,随后逐步回升,2001年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为8.92%,而在欧盟对华外商直接投资中,主要投资来源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五国(注:欧盟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荷兰、芬兰、希腊、意大利、丹麦、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和奥地利。
)。
从1992年到2002年底,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是香港特区,实际对中国大陆直接投资达2048.75亿美元,占中国合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45%;第二位是美国,到2002年底其对华实际直接投资达398.90亿美元,占中国合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8.9%;第三位是日本,实际对华直接投资额达363.40亿美元,占8.11%;第四位是台湾,实际投资额为331.10亿美元,占7.39%。
其中对华直接投资的前10名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89.16%,前5名占76.27%,前3名集中在香港、美国、日本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但若将欧盟视为一个整体,其对华外商直接投资也占重要地位。
发展中国家对华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商贸服务和房地产业,占工业制造业的比重较小,且其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较小。
而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资于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工业制造业,项目平均规模也较大。
如2001年香港的平均项目规模为208.8万美元,台湾为70.72万美元,新加坡为317.03万美元,韩国为74.0万美元,而美国为170万美元,日本为215万美元,欧盟为344.3万美元。
3.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成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第三产业利用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利用比重下降在投资流向上,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入第二产业的工业制造业,第三产业利用外资近年呈不断上升趋势,而第一产业则呈下降趋势。
到2002年底,我国第一产业共计协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为12217个,占全国的2.88%,协议资金157.59亿美元,占全国的1.9%;第二产业协议利用外资项目共310279个,占全国的73.15%,协议资金5242.86亿美元,占全国的63.32%;第三产业协议利用外资项目101700个,占全国的23.97%,协利用外资项目平均规模第一产业为129万美元,第二产业为169万美元,第三产业为283.2万美元。
4.独资和合资经营方式为主,合作经营方式为辅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上,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为主,中外合作经营为辅。
截止到2002年底,以中外合资经营方式利用的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42.91%,外商独资方式利用的直接投资占全国的36.97%,合作经营方式利用的外资占全国的20.12%。
合资经营方式占的比重较大,因为在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国外投资者对中国国内投资环境有一个熟悉和适应过程,希望以合资方式与国内企业联合经营,更有利于在陌生的环境中开展业务。
当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时,由于其在技术上具有垄断优势,在所有权方面具有内部化优势,不愿意将企业的技术及管理知识外溢,所以大多采取独资新建企业的“绿地”投资的经营方式。
由于中国国内目前仍没有对国内国有企业兼并收购的法规文件,所以以股权收购方式的合作经营占很小比重,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最新发展趋势不相吻合,这与中国的国内政策环境有关。
5.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20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域流向很不平衡,到2001年底,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项目占全国的82.66%,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7.86%;中部地区利用外资项目占全国的12.39%,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96%;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项目占全国的4.95%,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18%。
造成这一严重的不平衡是与中国的区域开放政策、地理区位、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二、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特点1.主动性与非制度性回顾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可以发现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一是主动性开放,二是政策性开放(注:张二震:《加入WTO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
所谓主动性开放就是指中国对外开放在区域选择、程度控制、政策制定、时序排列上都完全由中国自己决定,较少受到国外因素的影响。
如在区域选择上基本采取由东向西,由沿海到内地的渐进梯次开放战略,先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积累经验,然后推广到全国,避免了全国各地一哄而起的混乱局面。
在开放内容上,引导外资主要流向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行业,带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在开放程度上,首先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开始,然后进行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最后实现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一般性出口贸易。
在开放政策制定上,采取适当的贸易和投资保护政策,限制外资企业产品的内销比例,以保护国内市场,同时限制外资进入服务性第三产业和一些特殊行业。
在开放时序安排上,将对外开放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紧密结合,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带动开放,使改革和开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