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沫的青春之歌
杨沫青春之歌读后感优秀5篇
[杨沫青春之歌读后感1000字]杨沫青春之歌读后感优秀5篇奋斗不息,青春不灭篇一――《青春之歌》读后感成长《青春之歌》讲述了从日本侵华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爱国学生推动的一二九运动,在这动荡不安的五年间,女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依附于封建家庭的传统女性,逐渐成长为有理想有追求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这个故事中,我一点一点地看到道静的成长和改变。
她的改变最初源于家庭的压迫,自幼丧母,长大后被父亲逼迫出嫁,于是道静选择离家出走。
这时,林道静遇到了她人生中第一次的救赎,北大学生余永泽,他救下道静并与之相爱。
可当道静真正与余永泽在一起后,她无暇读书,不再工作,她发现余永泽是个平庸自我、只注重自己生活品质的人。
而与此同时,道静结识了同为北大学生的卢嘉川,在那些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青年学生中间,她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卢嘉川也鼓励道静开阔视野,追求理想。
道静复活了她的青春。
卢嘉川牺牲后,道静接过他未竟的事业,参与社会斗争。
在经历了被捕和逃脱后,道静接触到了共产党人江华,他们一起把革命的理想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人物小说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其中有不畏牺牲勇于革命的共产党人,也有热爱国家热爱自由的`进步青年,林道静的成长和醒悟离不开他们。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卢嘉川和江华。
卢嘉川是学生运动的带头者,他散发传单、组织集会,凭借机智和沉着一次次的打破敌人的阴谋。
与道静相识后,他鼓励道静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带领道静走出狭窄的个人生活。
如果说余永泽是道静的第一道救赎,那么卢嘉川是道静革命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
卢嘉川的牺牲令我痛惜,他被捕入狱后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然而在这种死境中,卢嘉川也没有倒下,他建立“狱中支部”,组织绝食斗争,鼓励革命狱友坚守秘密。
江华是道静投身革命运动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工人的儿子,一直接受革命教育。
后来组织农民运动,他待人真诚、对党忠诚、工作严肃认真,对于斗争经验还不成熟的道静给予了很多帮助,和道静成为彼此信任的革命战友。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中国现代作家杨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年轻人在民族危机面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该小说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 人物塑造生动鲜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尤其是主人公林红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林红是一个富有激情、勇往直前的青年女性,她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她的形象不仅展现了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青年人的普遍面貌。
2. 情节跌宕起伏。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多变,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冲突。
林红和她的同学们面临的不仅是民族危机,还有内部矛盾和外部威胁。
他们不断面临着困境和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这种跌宕起伏的情节,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3. 主题深刻感人。
小说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展现了当时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情怀。
小说通过林红等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青年人的普遍面貌,强调了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使命和责任。
这种深刻感人的主题,使读者更加关注和珍视自己的人生和理想。
4. 语言简练明快。
小说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感染力。
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刻画了人物形象,描述了故事情节,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小说更加形象、深刻,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青春之歌》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生动人物形象、丰富情节和简练明快语言的优秀长篇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也为中国文学宝库增
添了重要的作品。
杨沫《青春之歌》简析
杨沫《青春之歌》简析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
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
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
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
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
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
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
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
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青春之歌》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美丽纯洁的女学生林道静,此后就成为她成长道路上很多男性的欲望对象,在拒绝、逃避、犹疑和追求的艰难成长中,经过三次铭心刻骨的恋爱,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者。
从而揭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追求、痛苦、改造和考验,献身于人民的事业,才有真正的生存和出路,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一)林道静的形象毛泽东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明确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小资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他们才能得到解放。
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人物”。
1.地主与佃农的女儿(双重身份)是林道静成长的依据和起点。
背叛旧家庭、旧道德,孤身离家。
2.成长的第一阶段:与余永泽相爱北大学生余永泽用个人主义、爱情至上、自我价值实现等19世纪人道主义人生观念征服了林道静。
《青春之歌》
,她的文学创作活动自1934年开始。《青春之歌》是 杨沫的代表作。1952年写出《青春之歌》初稿,1958 年出版,1960年3月又出版了修改本。新时期出版长 篇小说《东方欲晓》(1980)、《芳菲之歌》(1986) 《英华之歌》(1989)。
2、作品的影响:
《青春之歌》自出版后多次再版,累计发行500万 册。用20多种语言翻译介绍到国外。日文译本印刷了 12次,共20万册。1959年,《青春之歌》被改编成 电影。
“卢嘉川,请你不要再用你们那套马克思的大 道理来迷惑林道静了。知道么,她是我的妻子。我们 的幸福家庭绝不允许任何人用卑鄙的手段来破坏!”
三、《青春之歌》的女性意识
《青春之歌》就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就是把妇女 解放与阶级的解放民族的解放结合起来。在很多情况 下甚至把阶级斗争、民族解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2、爱情小说: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故事.
《青春之歌》也可以说是革命时代的爱情故事。革 命+恋爱是十九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拜伦《恰 尔德·哈罗德游记》、伏尼契《牛虻》、屠格涅夫的 《前夜》等。
卢公足下: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而令戚又系余之 同乡,彼此素无仇隙。乃不意足下竟借口宣传某种学说, 而使余妻道静被蛊惑、被役使。彼张口革命,闭口斗争, 余幸福家庭惨遭破坏。而足下幸矣,乐矣,悠悠然、飘 飘然逞其所欲矣!……人,应当懂得做人的道德,人也 应当不以危言耸听去破坏别人的幸福,否则殊有背人之 良知德性也。余谨以此数言奉劝足下,是耶非耶?幸三 思之。
3、相关背景
《青春之歌》在《初版后记》中说:“我要真诚地 告诉读者们……书中的许多人和事基本上都是真实 的……。”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省香河 县人。老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 版社,从பைடு நூலகம்编辑工作。张中行治学61年,博学多识, 造诣深厚,淹通中国古典,谙详西方哲学,纵观古今。 早年专于文史语言,后偏于人生哲学。被季羡林称为 “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006年病逝,享年98 岁。
4.杨沫《青春之歌》
杨沫《青春之歌》研读一、作家自述我的整个幼年和青年的一段时间,曾经生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中,受尽了压榨、迫害和失学失业的痛苦,那生活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使我时常有要控诉的愿望;而在那暗无天日的日子中,正当我走投无路的时候,幸而遇见了党:是党拯救了我,使我在绝望中看见了光明,看见了人类的美丽的远景;是党给了我一个真正的生命,使我有勇气和力量度过了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岁月,而终于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这感激,这刻骨的感念,就成为这部小说的原始的基础。
摘自杨沫:《〈青春之歌〉初版后记》,《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我塑造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颂扬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她的罗曼蒂克式的情感,或是对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欣赏。
而是想通过她——林道静这个人物,从一个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来表现党的伟大、党的深人人心、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通过对林道静生活道路的描写,我还企图表明:共产主义的思想,为人民为集体的思想,可以使人变得崇高美好;为祖国为人民忘我地工作才是最大的幸福;而脱离了革命的集体,仅为个人而活着的时候,不管是处在什么环境,都会使人感到生活空虚、烦闷和没有意义。
要创造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作者必须掌握住这个人物生长的时代脉搏,必须给这个人物打上时代的烙印……我在创造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时,就企图按照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按照像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女性在当时走向革命后必然会有的发展变化过程来描写的。
而不是按照一个成熟了的共产党员的标准,设想她应有多少优点,不该有什么缺点,她入党后就必须高大无比、完美无缺等等框框来写的。
我对于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缺点的。
主要表现在对她这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写得还不够细致、清楚;对她身上的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个人主义思想感情挖掘和批判得还不够深刻有力。
为什么对于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还存在着上述的种种缺点?我觉得它不是简单的艺术技巧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
杨沫的《青春之歌》读后感3000字
杨沫的《青春之歌》读后感3000字《青春之歌》是杨沫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有很多感悟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青春之歌》的读后感。
这部小说以大时代背景为背景,讲述了青年文工团的成长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小说以周江为主线,通过他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一代青年人的自强不息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周江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为了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他毅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加入了文工团,并在团里一步步成长为音乐指导。
在革命洪流的冲刷下,周江逐渐觉醒,他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同时也经历了许多离合和考验。
通过周江的成长,作者展现了青年人积极向上的品质和顽强的精神。
在《青春之歌》中,作者深刻描绘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青年们以自己的青春和血肉之躯投身到大时代的洪流中,他们在革命事业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激情和智慧。
他们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和艰难的任务打败,他们坚守自己一颗纯真的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他们的思想活动、言行、情感都表现得非常真实。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不屈精神。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有着鲜明的思想倾向和主题。
作者通过周江的成长经历,揭示了那个特殊时期青年人的奋斗精神和理想追求。
小说中多次强调了理想的力量和青年人的责任。
在革命的岁月里,青年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他们要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了国家和民族解放而作出贡献。
通过周江和其他人物的经历,作者表达出了自己对青年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理解和思考。
同时,《青春之歌》还强调了团结合作和互助共赢的重要性。
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青年人要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战胜困难,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努力。
这些思想和主题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最后,在读完《青春之歌》后,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
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导语】:《青春之歌》是杨沫创作的一部小说,以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讲述了革命历史故事。
杨沫的《青春之歌》课件
杨沫的《青春之歌》课件
《青春之歌》是杨沫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小说,描写了青年文艺工作者在革命时期的生活和奋斗。
这部小说凝聚着杨沫的高度艺术才华和革命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青春之歌》的课件吧。
第一部分:小说简介
《青春之歌》讲述了一群青年文艺工作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生活和奋斗故事。
他们中有小说家、诗人、畫家、舞蹈家等不同类型的文艺工作者,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坚持理想信念的同时也在接受人生的磨练和考验,最终成长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支持力量。
青春、热情和艺术是这部小说不可分割的主题。
它通过描述主人公们在文艺创作和追求革命事业中的经历和变化,展示了他们勇敢、坚韧、乐观、进取的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比热爱和献身精神。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当时青年文艺工作者困难重重的处境,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和对文化事业的责任感之间的矛盾,这都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青春之歌》的语言生动、活泼,充满青春的活力和热情,这种清新自然的风格让人容易进入故事情境中。
杨沫的小说不喜欢堆砌华丽的语言或夸张的情节,而更注重对社会现实生动的反映,给人以思考,让读者更能从故事中获得思想上的满足。
《青春之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了青年文艺工作者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发挥的独特作用。
它提供了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对文化现象的深入思考,并通过对文艺青年生活和心理的描写,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和青春的活力和朝气,同时也反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青年文化工作者的奋斗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意义上,小说的价值不仅是文学上的,更是社会历史学意义上的。
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
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当代文学的殿堂中,杨沫的《青春之歌》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亲身经历为素材,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展现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青春之歌》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杨沫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刻画了林道静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林道静从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她的成长过程揭示了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条曲折艰难的道路。
在小说中,林道静的成长不仅是个人的涅槃,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她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信念坚贞。
她的成长故事充满了热血与激情,她以一种顽强的革命精神,不断自我磨练和改造,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杨沫通过《青春之歌》展示了那个时代青年学生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跨越了时代和政治的界限,成为了永恒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汲取到青春的热血和革命的激情。
《青春之歌》在1958年首次出版后,很快成为了畅销书,并被改编成话剧、京剧、新川剧等艺术形式,还被拍摄成同名电影,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影片在全国放映,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这不仅证明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说明了它对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读《青春之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更能从中体会到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和伟大。
同时,我们也能从林道静的成长故事中汲取到力量,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坚定信念,勇敢追求理想。
正如杨沫所说的那样,“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
《青春之歌》不仅是一部讲述革命历史的小说,更是一部描绘青春热血的长诗。
它以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杨沫的《青春之歌》读后感3000字3篇
杨沫的《青春之歌》读后感3000字杨沫的《青春之歌》读后感3000字精选3篇(一)杨沫的《青春之歌》是一部描述青春岁月的长篇小说。
通过对一群青年人的生活、成长和奋斗的描写,展现了青春的激情、追求和坚持,揭示了年轻一代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小说的主人公是杜萍,一个出身农村的年轻女孩。
她在大学期间遇到了四个同学,他们是天天、立夫、楚辞和萧裴,共同走过了大学时光,也一起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变迁和成长。
小说中的青年人生活困境、追求梦想以及成长的过程,让我深受触动。
他们在矛盾和压力中,努力地奋斗着,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青春的热血与激情,也让我思考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目标。
其中,天天是一个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人,他对于生活有着强烈的不满和追求。
他不愿意局限于现实的生活状态,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一些不公平和不正义的事情。
他在小说中表现出了年轻人的朝气和对社会的关注,激励着我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立夫则是一个追求事业和成功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一步一步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对于自己人生的坚持和不懈努力,让我感到了追求成功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楚辞则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他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文学创作上。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最终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作家。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追求梦想的重要性,只有坚持和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最让我喜欢的是杜萍,她是一个普通但坚强的女孩。
她在小说中面临着困境和挑战,但她从不放弃,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她的故事让我深受鼓舞,让我相信只要努力和坚持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
通过阅读《青春之歌》,我深深地感悟到了青春的珍贵和宝贵。
年轻时的激情与追求,给了我无尽的力量和动力。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在青春时期应该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和挑战,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总之,杨沫的《青春之歌》是一本扣人心弦的小说,通过描写青年人的生活和成长,展现了青春的热血与激情,也启发了我对于自己人生的思考和规划。
杨沫的《青春之歌》解析
杨沫的《青春之歌》解析(一)作者简介:青春三部曲: 《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
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三、几种叙事层次(一)最基本的层面是非常传统的才子佳人加英雄美人”的叙事;(二)比较接近写作者自身经验的是一个女性自我的个人生活叙事,或者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小布尔乔亚的叙事¡±;(三)一个从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女性叙事¡±中脱胎的革命女性故事;(四)一个常态的人性叙事;(五)作者最终试图要达到的,是所谓的¡°革命叙事¡±,是在小说问世的年代惟一具有合法性的叙事规则,是过去读者解读这部小说的惟一角度⏹与其“革命文本”最接近的叙事原型是是其“小布尔乔亚的叙事”。
⏹究其实,林道静实际不过是一个略显狂热的“小资产阶级”女性,正像杨沫所说的,“是一个充满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知识分子”(杨沫:《青春之歌²再版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版。
)如果这里的“阶级定性”不具有什么政治动机和偏见的话,我愿意借用这种说法——用现今时髦的省略用语,可以简称为“小资”。
如果我们剥去她身上的革命油彩,就会发现她不过是一个天生的“不安分”的女性而已。
作者杨沫刻意在她的“出身”上作文章,两种身份,政治上的优越感和小资的虚荣心。
从林道静的生活经历看,是一个十足的“小资”故事,“革命”只是一层附着其上的薄薄的油彩。
——她不喜继母给他安排的嫁给权贵胡局长的出路,而是有一个事先形成的按照表兄张文清自由恋爱的生活而制定好的模式,所以她就“出走”北戴河找表兄去了;——当在北戴河意外地寻表兄不遇,险遭小人暗算时,她又失望之极,欲投海自杀,就在这时遇到了“新青年”余永泽。
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读后感5篇
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读后感5篇《青春之歌》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青春之歌》有感1青春叫人无限的追忆又叫人痛苦的无奈,青春应该倍加珍视却又被我们无情的挥霍,我们不自知的就已写下一行行所有的青春诗句,却在再次读到时潸然泪下。
我们不自觉间肆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是那么的“潇洒”、那么的“大度”。
《青春之歌》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反思。
作者杨沫借上世纪初的“小资产阶级”林道静的眼睛,为读者展现了了“九·一八”事变后,一大批爱国主义有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参加举行大游行、请愿、示威等活动。
细致的雕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将各种知识分子走向不同道路的过程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而林静道,为了反抗“花瓶”、“没有灵魂的傀儡”和依靠别人的供养过日的命运,走向了共产主义道路,在革命者的帮助下成为了有坚强内心,不畏强权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林道静,我原以为她只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弱小到放到只有她一个人的广场上,你也无法去想象她有什么特别之处。
恰恰相反,林道静,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年轻的声音唱响的是一曲铿锵嘹亮的青春之歌,冲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怀着坚强不屈的灵魂迎接初升的太阳。
我从林静道身上模糊的看到了现代青年的影子。
和林静道相比,我们有着社会、家庭、朋友的照顾,不必为生存而担心,物质生活丰富;反观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林静道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虽然林静道在一段时间中出现过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但是她在共产主义革命者的引导下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思想与信仰。
反观我们,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很少有人把握住了青春的价值。
林静道在那一段中华民族的特殊时期没有选择沉沦,反而选择了奋斗,选择了与命运抗争。
杨沫的《青春之歌》
杨沫的《青春之歌》短评《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坚持从实际生活出发,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及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
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
在党的引导和时代的推动下,她还是迈出了第一步。
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如第一次入狱想到牺牲时的急躁情绪,在农村看到佃农郑德富充满阶级仇恨的“白眼仁”时的心理活动,从定县回到北京路过旧居时的思念之情,地下工作处于艰难情况下想上战场当红军的要求,在任玉柱父子面前轻率的暴露了地下工作者的身份等),有层次的细致描写了她在锻炼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使人物身上因袭负担的沉重和自觉改造的坚决和盘托出,新旧思想的消长过程清晰可辨,反复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改掉阶级的劣根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非经长期的斗争锻炼和痛苦磨炼不可,就是入了党也不能停止这个磨炼的过程。
正因为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细腻笔触写出了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才使林道静这个三十年代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真实可信,具有较深的典型意义。
人们从林道静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中,既看到党的教育和革命理论的指引作用,又看她本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觉改造;正是这二者的结合,才使她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姓名:陈媛媛学号:2011211373 学院:美术学院。
青春之歌杨沫经典段落摘抄
青春之歌杨沫经典段落摘抄杨沫的《青春之歌》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作品中描绘了一个普通青年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青春之歌》中的经典段落摘抄:1. “在青春之书里,我们同在一行字之间。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关于少年时代,冷暖自知,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这一切将在被回忆肆意篡改的书写下,渐渐抽象成一些雾一样的尘埃,浮在梦境之外的空茫黑暗中,日日夜夜不停坠落,终会尘埃落定。
在我们的希望和愿欲的深处,隐藏着对青春的默识。
如同种子在雪下静静梦想。
所以你要知道,我将在更大的沉默中归来。
青春是生活最温暖的被窝,是生命最华丽的裙袂。
”2. “在这个把回头看作软弱和耻辱的世界上。
走德再远,也终究达不到想要的永远。
走得再近,也终究回不到想要的梦境。
人永远是一群被内心的遗憾和憧憬所奴役的生物,夹在生命的单行道上,走不远,也回不去。
”3. “陌路尽头,撒去一抨惨淡暗白的骨灰,有多少淡漠的人情能够留得住厚养薄葬的遗憾,在悲郁的挽歌的尾音上,给这尊尊沉默的青碑下孤孑的魂灵叩首,而在这朝生暮死之间,有多少尸骨未寒的魂灵遁入空寂,却在人世中再也捞不起一丝纪念。
”4. “有时侯明白人的一生当中,深刻的思念是维系自己与记忆的纽带。
它维系着所有的过往.悲喜。
亦指引我们深入茫茫命途.这是我们宿命的背负。
但我始终甘之如饴地承受它的沉沉重量,用以平衡轻浮的生.”5. “纳百川的海将它们揉和,无论在陆上曾经多么澎湃的江河,海都以拼合的心接受,接受江河激情的力量,拥起海浪。
但海部允许一丝浮躁和不羁。
海就是这样——人们给予的,不全要,它留下该留的,成就了伟大的孤独。
”6. “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花似锦光艳夺人;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郁郁葱葱,油油翠绿。
”7. “爱情赐予万事万物的魅力,其实决不应该是人生中短暂现象,这一道绚烂的生命的光芒,不应该仅仅照耀着探求和渴慕时期,这个时期其实只应该相当于一天的黎明,黎明虽然可爱,美丽,但在紧随其后的白天,那光和热却比黎明时分更大得多。
青春之歌主要情节概括
青春之歌主要情节概括
《青春之歌》是一部由杨沫所著的小说,讲述了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年轻人的成长与奋斗。
以下是该小说的主要情节概括: 故事的主人公是名叫林道静的年轻女性,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拥有良好的教育和背景。
林道静在读大学时认识了一位名叫陈振民的男生,两人相爱了。
但是,林道静的家庭背景并不好,她在学校里遭受了各种歧视和打压,这使得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
就在这时,林道静遇到了一个叫做杨沫的女性,杨沫告诉林道静,她曾经也是一个受害者,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人士。
林道静受到杨沫的启发,决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困境,并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小说的结尾,林道静和陈振民一起去了日本,开始了新的生活。
林道静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地超越了自己的局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拓展:
除了《青春之歌》外,杨沫还著有《青春似火》和《秋水长天》等小说,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年轻人的成长与奋斗。
这些小说均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和青年一代的思考和探索。
《青春之歌》是一部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青年一代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展现了年轻人在追求理想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青春之歌
卢嘉川:
外貌:林道静心里微微一动。那高高的挺秀的身材,那聪明
英俊的人眼睛,那浓密的黑发,和那和善的端正的面子。
交往:“怎么?你还不放煤球?劈柴就要过劲啦。”卢嘉川
含笑站在炉子边,拿起簸箕就把煤球添到炉口里。接着小小的炉 子冒起了浓浓黑烟。
升华: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觉得有勇气,有力量。
江华:
二十世纪初,杨沫的父亲、一个思想 开明的清末举人从湖南来到北京,考 入京师大学堂。毕业后,他留京办起 了私立大学。然而,却以办学为名, 募集捐款。 杨沫的母亲也是湖南人,懂得诗词歌 赋。家庭发迹以后,她得不到幸福, 整日吵闹。杨沫就在这样一个物质上 颇为富有,精神上非常空虚的书香人 家度过童年。
个人出路的启蒙
卢嘉川对道静说起来,“小林,这么说 吧,一个木字是独木,两个木既成了你 那个林,三个木变成巨大的森林时,那 么,狂风再也吹不倒它们。你一个人孤 身奋斗,当然只会碰钉子。可是当你投 身到集体的斗争中,当你把个人的命运 和广大群众的命运联结在一起的时候, 那么,你,你既再也不是小树,而是那 巨大的森林啦。”
《青春之歌》的女性话语
林道静的女性观 《青春之歌》的潜文本——寻找主题 爱情与政治的双重书写
林道静的女性观:邓肯的隐喻
独立 追求个性
寻找主题:男性魅力的寻找
余永泽 【朦胧的爱情】
卢嘉川
【理性的爱情】
江华
【现实的爱情】
余泳泽: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
初见:他留着短分头,穿着黄色卡其布学生制服,眼睛虽然
1.从取材上来说,《青春之歌》带有自传的 性质。 2.从文体上来说,《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 的成长小说。现代小说理论将以启蒙时代的 歌德为代表的“成长小说”视为现代小说的 开端。 成长小说: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发 展—“成长”成为小说的主要线索,这里的 “成长”与进步同义,是一个带有鲜明的目 的论色彩的现代性概念,“成长”不是生理 学意义上的长大,而是在线性历史中,从某 个设定历史点向某个理性方向的发展。
【赏析】《青春之歌》杨沫 文学考研
《青春之歌》杨沫主题思想《青春之歌》描写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中心的一批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中的成长过程。
由于这是建国以后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当时文艺创作在这一领域的沉闷空气,所以在出版时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怎样塑造林静道主人公林道静正是在这个伟大时代里,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林静道原是一个孤独、倔强,又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青年,她曾相信个人奋斗的力量,也曾在爱情生活上走入迷途。
在这一切破灭,走投无路时,她遇到了党,投入了时代的洪流,才真正找到了人生之路,并在学生运动、农村斗争、地下工作等实际革命活动中,自觉改造自己,展现出美丽崇高的精神世界。
小说令人信服地表明,林道静的道路是当时小资产阶级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
此外,对林静道产生深刻影响的卢嘉川等青年共产党员的形象也很鲜明。
他们经历不一,个性各异而交相辉映,互相补充,闪射出共产党员的英雄性格和伟大理想的夺目光彩,通过他们的光辉形象和林静道的成长道路,热烈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小说也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各阶级的面貌:国民党达官贵人的荒淫无耻,高级知识分子的爱国义愤,农村的苦难和反抗;尤其是生动刻画了共产主义战士们的光辉形象,热烈歌颂了他们英勇无惧的战斗,从而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时代精神。
艺术特色在艺术上,小说主线清楚,语言流畅,笔调热情,特别在人物塑造上,有较高的成就。
作者善于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如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作者也善于有层次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如写林静道的成长过程,曲折反复但清晰可辨,写反面人物如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白莉萍和叛徒戴愉的堕落,也没有简单化概念化。
缺点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不够,群众场面的描写比较粗疏。
作者简介杨沫,原名杨成业,又名杨君默、杨默,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等。
浅论杨沫《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
浅论杨沫《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浅论杨沫《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杨沫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革命家,她的代表作之一《青春之歌》被誉为中国青年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更是展现了杨沫在青年写作上的独特创作风格和独到的创作手法。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浅论杨沫《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
首先,在情感表达方面,《青春之歌》展示了杨沫对青年追求自由、追求理想的强烈热情和深刻感悟。
小说中的主人公,诗人杨高列,是一个饱经激情与磨难的青年。
杨沫通过他的视角和情感体验,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理想和真理的思考和追寻。
小说中,杨高列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以及对于爱情的执着和追求,都是杨沫情感表达的重要内容。
作品中充斥着浓郁的抒情和感伤,以及对于失落、迷茫、痛苦的真实描绘,从而通过情感的传递,使读者与小说中的角色产生共鸣,感受到青年一代的思想激荡和内心矛盾的情感冲突。
其次,在叙事结构方面,《青春之歌》采用了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手法,通过交替的时间和空间跳跃,把主线和多条支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小说中,杨高列旅居法国的时光与中国旧日的回忆相互映照,从而展现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下青年的成长历程。
杨沫通过这种叙事手法,巧妙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个人成长,并透过对于家庭、爱情、友情等关系的描写,使小说更加丰满和生动。
同时,这种叙事结构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时间和空间的跨越,进一步感受到杨高列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刻。
最后,在人物塑造方面,《青春之歌》刻画了一批鲜明而丰满的角色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鲜活的生命力。
主人公杨高列是一个极具矛盾性的人物,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追寻者。
他的悲观与乐观、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他变得更加真实和立体。
而杨高列的父亲杨云清则象征了旧社会的封建思想,与他对立的是杨高列自由、激情的精神追求。
此外,小说中还有一系列次要角色,如杨高列的朋友杨卓、杨卓的妹妹蓝思婷等等,这些角色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个性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碰撞。
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
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近日,在整理书架的过程中,我意外地找到了杨沫的经典小说《青春之歌》。
回想起大学时的阅读经历,我决定重新翻开这本书,重新品味其中的故事,重新感受杨沫的文字魅力。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她年轻时期创作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二十岁的女大学生赵启明为主角,讲述了她在革命战火中崇高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生活经历。
通过赵启明的一段段生活片段,杨沫以细腻动人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代青年学生的奋斗岁月,展现了他们追求真理、爱国情怀和革命理想的精神风貌。
杨沫善于用细腻而真实的描述将读者带入赵启明的内心世界。
她通过赵启明的眼睛,让读者感受到了她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坚定。
赵启明是一个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女孩,她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交流。
她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用知识武装自己,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她在小说中的形象无疑是杨沫对青春的赞歌,也是一种对那个历史时代青年人的缅怀和敬意。
小说中的男主角周仁则是一个吸引人的形象。
他和赵启明一起为革命事业奋斗,两人之间有一种深厚的默契和默契。
他的坚定和勇敢也感染着周围的人。
书中描述了他和其他同学一起保卫学校、帮助同学等感人的故事,展现了青年一代不畏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风貌。
通过周仁的形象,杨沫向人们展示了青年学生们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热情和奉献。
杨沫的文字简练而自然,打动人心。
她用淡淡的笔触,描绘了赵启明和周仁之间的情感纠葛,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忧伤和难舍。
她的文字如泉水一般清透,如春日的晚风一般轻柔,跳跃着生机与朝气。
读着杨沫的文字,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历史的大时空,和书中的角色们一起感受他们的坚定和热爱。
不仅如此,杨沫的小说还通过一系列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
她描写了青年学生们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场景,描述了他们为了信仰而顽强的精神风貌。
她以坚定的笔触勾勒出了整个时代的气息,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激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沫对林道静太熟悉,太了解了。在这个形象里 有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更有杨沫的阅历、思考 和典型化。杨沫站在更高的角度细致地写她所热 爱的人物,使人物光辉夺目又血肉丰满。
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 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 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 之歌》、《吴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 《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 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二:故事梗概:
主人公林道静 余永泽 卢嘉川 王晓燕、戴愉
三:人物形象分析:
1、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个革命知识分子形象。
还有徐辉、罗大方、许宁、李槐英等众多 青年知识分子群像,表现了时代的特征和 风貌,他们又都站在各自的角度影响着主 人公林道静。
《青春之歌》的写作长达六年时间,这是一部热 烈、悲壮而深沉细腻的长篇,充满了激动人心的 艺术力量。
四:艺术成就
其一、是作者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概 括了当时革命斗争的各方面,斗争 的复杂性和由此而引起的各种阶级 关系的变化,构成了作品情节的生 动性。
2、成功地塑造了几位青年共产党人的形 象,刻画了从苦闷访惶到觉醒的成长中
的知识分子。
写出他们的痛苦、欢乐、爱情和战斗,也描写 了几个动摇、沉沦以至叛变的社会渣滓。在民 族危亡系于一发的历史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物 都走上舞台充分表演。
共产党里的左倾机会主义分子到叛变投敌 也有他自己独特的发生、发展过程。
三个阶段:
一是苦闷彷徨阶段(出走)。她为抗婚离家出走, 幻想到社会上寻找个人出路,然而,“水远山长 处处同”,残酷的现实使她的希望破灭,最后只 能以死抗争。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真实 写照。
二是追求探索阶段(觉醒)。在共产党员 卢嘉川的启发教育下,通过对马列主义的 学习和实际斗争的锻炼,她克服了软弱思 想,和余永泽彻底决裂,走上了革命的人 生里程。
其二、它是以共产主义思想的 光辉照亮了一群青年革命者的 精神面貌。这就使艺术表现上 也是热情洋溢,促人奋发。揭 示了“青年知识分子在党的教 育下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 必由之路”。
其三、在艺术特色上,整部作 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复杂, 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 简单片面的处理,而是以细腻 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 界中,真实地刻划人物的心理, 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 侧面,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 染力。
三是锻炼成长阶段(成长)。在近乎严酷 的革命暴风雨中,她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 考验,克服了小资产阶级思想,铸造了崭 新的灵魂,成为一名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 战士。
三次决裂
第一次是为求得个人解放,与封建家庭决 裂;
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
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 决裂。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说明 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 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
作者在塑造林道静这一人物时,曾 经有这样一段话:就是“按照生活 本身的发展逻辑,按照象她这样一 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女性在当 时走向革命后必然会有的发展变化 过程来描写的。而不是按照一个成 熟了的共产党员的标准,设想她应 有多少优点,不该有什么缺点,她 入党后就必须高大无比、完美无缺 等等框框来写的”
《青春之歌》的版本很多,自1958 年作系出版社首次出版之后,人民文学出 版社于1960年出版,以后多次再版, 较新的版本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19 92年版。
《青春之歌》激荡了千百万人的心,前后 销售达四五百万册,被翻译成日、英、法、 越、朝、俄、希腊、阿拉伯、印尼、保加 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十几国文字出版。在 日本,从1960年翻译出版,到1965年, 共印刷十二次,出版二十万册,这在日本 也是惊人的数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说通过林道静感情的成熟经历,充分展现出 她在斗争中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最终成为无产 阶级先锋战士的过程。林道静是带着小资产阶 级的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参加革命的。对于 她的小资产阶级感情的描写,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爱情的软弱、缠绵;一是对革命不切 实际的幻想、狂热和某些个人主义的思想意识。 作者以饱蘸激情的笔,把林道静对革命的向往 和追求,怀着新战士初上战场的心情,参加革 命的细节,对卢嘉川的爱情等描绘得淋漓尽致, 感人肺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