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李清照词中的黄昏情结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黄 昏时分为何更易诱发人 的相思之情呢?我们仍以诗词说 明。“ 过尽千帆皆不是 , 晖脉脉水悠悠 , 斜 肠断白蒴洲。”温庭筠 ( 《 梦江南》 ;无一语 , )“ 对芳樽 , 安排肠断到黄 昏。”秦观鸺 鸪天》 ( ) 应该说黄 昏更易触动这些深闺女子 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 昏使她 黄 们想得太多太多 , 日暮徒增愁 , 哪堪空守候 。即使是一位趣味高
维普资讯
20 0 8年 4月 ( 总第 8 期 ) 0
。
论 旁 坛
Y O L O N T A N
NO. 2 0 4, 0 8
( u uai tN . ) C m lt ey O8 v 0
浅析古典 诗词 中的黄 昏意象
孙 杰
广 西宾 阳县 武 陵 中学 , 西 宾 阳 50 1 广 344
岁花相似 , 岁岁年年人不 同。 ……但看古来歌舞地 , 惟有黄 昏鸟雀 悲。 ( ”刘希夷《 代悲 白头翁》 “ )欲知幽怨多 , 闺深且暮。 ( 春 ”刘令娴
息” 中国古 代这种农 耕方式 , 这种生活方式 , 映出 了一 种和平 反 安宁 , 温馨 民族文化 心理。 于是 当这种本应 日落思归 , 有家难 却 返的时刻到来之 时 , 给人们 的就会是相 反的情绪 。《 经 - 带 诗 君 子于役》 鸡栖 于埘 , “ 日之夕矣 , 牛羊下来 。” 女子 在太 阳即将 下 山这 特定环境里 , 鸡进 窝 了, 牛牧归 了, 但是丈夫从 事兵役 却有 家难聚 , 时黄 昏带来 的是她对 丈夫 深深 的思念 , 衬 出她 的 这 反
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 , 比黄花瘦。”李清照《 人 ( 醉花 阴》《 。《 声声慢》 借黄 昏梧桐雨 , 将词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黄昏,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黑夜交接。
“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黄昏,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这类古典诗词二十多首,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特有的审美内涵。
一、沧桑情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诗人在景、物、事的触动之下,感情迸发,灵感骤至。
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郑谷的《鹧鸪》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哀怨凄恻的鸣叫,形成凄迷感伤的氛围。
“夕阳”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并不随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变更。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抒写这种感悟。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从一抹夕阳的余辉中去感叹历史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体悟人世的沧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陆游的《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叹恶劣环境中孤苦无依的痛楚。
范仲淹《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漫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先以虚写实,用山间紫气作烘托,燕脂山所生之草在暮云掩映下呈现的色调,给人以庄严、惨烈之感。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以晚景衬离愁,用夸张手法,写辞官离京,十分郁闷的伤怀之意。
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它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面对春光流逝,面对夕阳世界,怀才不遇的诗人深感空度光阴的痛苦。
“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的《浣溪沙》充满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在人生的追求历程中,黄昏夕阳代表的时间意识与诗人的生命意识始终交织在一起。
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词黄昏意象探析
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词黄昏意象探析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词黄昏意象探析论文导读:在李清照《漱玉词》现存约六十首词作中。
胡应麟说: 古诗之妙专在意象。
黄昏或与黄昏有关的意象约十六首。
关键在于运用了一个又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
关键词:李清照,意象,黄昏,内涵,《漱玉词》胡应麟说: 古诗之妙专在意象。
诗歌语言大都短小精悍,之所以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集中表达抒情本质,关键在于运用了一个又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
实际上,一首诗、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词语的组合,从艺术构思的角度而言却是意象的组合与跳跃,这一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袁行霈先生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象,既有作为自然物体的客观属性,又具有作家主观赋予的情感内涵和特殊意蕴。
诗歌是情感的宣泄,而情感又极具个性。
因此,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载体与符号,袁先生以为诗的意象和与之相应的辞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并进而认为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
因此,对作家作品中常见或固定的意象意象群进行考查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细致地把握作家丰富深隐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状态,从而为准确深入把握作家作品提供契机。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诗词大家,作为女性词人,其在意象意象群的选择与建构上更是独具特色。
正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意象意象群,以及这些意象意象群包含的丰富独特的情感内涵,使得其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当时号为易安体。
总体而言,李清照词中常见或固定的意象有如下这些:酒、花(菊花、梅花、海棠、桂花等)、黄昏、东篱、鸿雁、晚风、淡月、疏帘、梧桐、雨等。
李清照《醉花阴》解析:深沉情感与清丽词韵
李清照《醉花阴》解析:深沉情感与清丽词韵1. 原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 译文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3. 注释●醉花阴:词牌名,又名“九日”,双调小令,仄韵格,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愁永昼:愁难排遣觉得白天太长。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薰香名。
又称龙脑,即冰片。
●销金兽:香炉里香料逐渐燃尽。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盈袖:满袖。
●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帘卷西风:秋风吹动帘子。
●黄花:指菊花。
4.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5. 背景故事《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创作于她与丈夫赵明诚新婚不久,赵明诚因朝廷旨意调往外地做官,两人分离之际。
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的重阳节,李清照独自一人过节,深感寂寞,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难以抑制,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词,以寄托对丈夫的深深思念。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赵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晚唐词人李清照的幽怨爱情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言晚唐时期,词人李清照以其才情横溢和幽怨的爱情词而广为人知。
她的作品中,有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描写了她对流年逝去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意境描写、情感传达等方面剖析这首词的魅力。
1. 诗歌背景在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和战乱频繁发生,社会动荡不安。
李清照身处其中,她的词作也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表达了对生活和爱情的无尽忧愁。
2. 意境描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沉寂而萧索的夕阳下溪亭的景象。
草长郁郁葳蕤,芳草萋萋;百花凋零,绿叶残片随风飘舞。
这样寂静而凄美的景色烘托出情感的孤寂和凄凉。
3. 情感传达李清照在词中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记忆和浓浓的思念之情。
她用“如梦令”形容岁月飞逝,比喻时光宛如一场梦境般的不真实。
夕阳西下的景象让她回忆起过往,对曾经拥有过的爱情、美好时光产生了深深的怀念与伤感。
4. 李清照词作特点李清照是晚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闻名。
她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情感抒发,展现出女性独特而坚韧的精神面貌。
结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晚唐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代表之作,在描绘幽怨爱情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上表现出极高水准。
这首词沉浸在孤寂与悲伤中,以其细腻而动人的抒写方式,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通过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李清照成功地传递了她内心深处的思念和伤感之情,让人感受到岁月飞逝带来的无尽凄厉与寂寥。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创作加工,并非直接引用其他来源。
李 清照词中的凄凉感受如何营造
李清照词中的凄凉感受如何营造李清照,这位在词坛独树一帜的女词人,其词作常常弥漫着一种凄凉的氛围,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她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内心的愁苦与寂寞、身世的飘零与沧桑,化作一首首动人的词作,让我们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凄凉。
李清照词中凄凉感受的营造,首先体现在意象的选择上。
她善于运用那些带有萧瑟、孤寂意味的意象,如“梧桐”“黄花”“雁”等。
梧桐在古诗词中常被视为凄凉、悲伤的象征,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那细雨滴落在梧桐叶上的声音,烘托出一种无比凄凉的氛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愁苦与孤寂。
而“黄花”这一意象,在她的笔下也别具凄凉之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里的黄花,既是秋天的象征,又隐喻着词人的憔悴与孤独。
至于“雁”,则往往代表着相思与离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那远去的雁儿,带走了词人的思念,却不知何时能带回远方的消息,留下的只有深深的凄凉与无奈。
其次,李清照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来营造凄凉感受。
她的词情真意切,毫不掩饰内心的痛苦与忧伤。
在《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短短几句,将相思之苦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无法排遣的愁绪萦绕心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凄凉。
而且,她的情感表达并非一味地宣泄,而是含蓄而深沉。
比如在《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不直接说愁之深重,而是借舟载不动愁来暗示,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更增添了凄凉的韵味。
再者,李清照词中的凄凉感受还源于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她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富有韵味。
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却能以最朴实的文字触动人心。
如《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简单的几个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凄凉之感。
同时,她还善于运用叠词,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像《声声慢》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忆秦娥》词意赏析
李清照·《忆秦娥》词意赏析
《忆秦娥》词作于金兵入据中原,作者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之时。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作者登楼眺望,远处那蜿蜒起伏参差错落的群山,近处那辽阔坦平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乌鸦叫声凄厉,飞回巢里栖息,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
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
“断香残酒情怀恶”,作者在悲凉景色的渲染下,直抒“情怀”。
阁上香燃尽,酒已残,回首往事尽杳然。
景凄人悲,作者倍感“情怀恶”,一个“恶”字,道出了作者难以言喻的心情和不尽苦衷。
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
“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阵阵,梧桐叶落,风声、落叶声加深了秋天的衰颓的色彩,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衬托出作者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伤痛哀愁和悲怆心境。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
然此处无声胜有声,充分表达了作者因秋色而寂寞,因寂寞而哀痛的无法排遣的浓愁和孤寂。
此词运用顶针的修辞格和两个“又还”,创造并加浓凄凉的哀郁之气,加强了主题的表达。
浅析家园意识下易安词中的黄昏意象
李 清 照 作 为 我 国文 学 史 上 一 位 杰 出 的 女 词 人 ,其 词 作 时 的她 生 活 在父 母 的庇 护 下 ,应 是 不 识 “ 愁 ”滋 味 的 。 《 如 格 调 高 雅 ,情 感 真 挚 ,个 性 鲜 明 ,彪 炳 着 宋 词 婉 约 派 的 最 梦 令 》 正 是 她 那 段 美 好 生 活 一 个 片 段 的 真 实 写 照 : “ 常 记 高 成 就 。 数 百 年 来 ,李 清 照 之 所 以一 直 广 受 关 注 , 除 了 其 溪 亭 日暮 ,沉醉 不 知 归 路 。 兴尽 晚 回 舟 ,误 入 藕花 深 处 。争 在 词 作 方 面 的 突 出成 就 外 , 她 那 多舛 不 平 的 人 生 际遇 也 牵 渡 ,争 渡 ,惊起 一 滩 鸥 鹭 。 ”这 首 词 笔调 极 其 轻松 、欢 快 , 动 着 无 数 人 的 心 。作 为封 建 时 代 的 一 名 弱 势 女 子 , 她 凭 着 虽寥 寥 数 语 ,但 也 足 以看 出 李清 照 此 时 的生 活 十 分 安逸 、 自
的家 ,也 可理解为精神上 、心灵上 的归宿和依托 。家园意 象所 传 达 的 情感 内涵 也 有所 不 同 。
识 在 很 多 文 学 作 品 中都 有 所 体 现 ,它 与 个 人 的人 生 际 遇 紧 密 相 连 , 可 以 折 射 出一 个 人 的 精 神 世 界 , 也 可 以折 射 出 一
泊 ,可 谓 是 历 尽 沧 桑 , 尤 其 是 后 半 生 , 在 国破 、 家 亡 、 夫 女时代 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幸福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 死 的境况 下她独 自在异 乡孤苦度 日。 “ 树高千丈 ,叶落归 刻 画得 生 动 可人 。此 时的 家应 是 李 清 照 一 生 中最 温 馨 美好 的
李 清照词中的悲情氛围如何呈现
李清照词中的悲情氛围如何呈现李清照,这位宋代的婉约词宗,以其细腻而深沉的情感表达,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她的词作中,悲情氛围的营造堪称一绝,令人读之动容,感之伤怀。
李清照的悲情首先体现在对身世之悲的倾诉。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裕,然而随着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她被迫南渡,历经颠沛流离。
这种家国巨变,使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女子沦为漂泊异乡的难民。
在《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便用一连串的叠词,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仿佛是她在茫茫尘世中无助地寻觅着过去的美好,却只感受到四周的冷清和内心的凄惨。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借酒消愁,却难以抵挡那傍晚时分的寒风,更增添了身世飘零的悲苦。
爱情的失落也是李清照悲情词的重要主题。
她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曾有过一段美好的婚姻生活。
但后来赵明诚离世,让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描绘了眼前的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想要倾诉心中的愁苦,却未开口泪已先流的悲怆。
这种对亡夫的思念和对美好爱情消逝的痛苦,在她的词作中如泣如诉。
此外,李清照的悲情还体现在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少女时期的欢乐时光,而后期的作品中,如《永遇乐》里“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则通过今昔对比,表现出岁月无情,青春不再的悲哀。
曾经的欢乐与如今的憔悴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为她的年华逝去而感到惋惜。
在艺术手法上,李清照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手段来营造悲情氛围。
她善于运用意象,如“梧桐”“黄花”“雨”等,这些意象往往带有愁苦、凄凉的象征意义。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和细雨交织,烘托出一种绵长而哀怨的情绪。
李清照还擅长通过细节描写来传达悲情。
比如在《点绛唇》中“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黄昏后的诗句李清照
黄昏后的诗句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代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禽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
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
“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否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
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
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
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
"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
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
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
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
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
李 清照词的哀愁心绪如何呈现
李清照词的哀愁心绪如何呈现李清照,这位在词坛独树一帜的女词人,她的词作犹如一幅幅细腻而深沉的心灵画卷,将哀愁心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词,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倾诉,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忧伤。
李清照早期的生活相对顺遂,词作中虽也有淡淡的哀愁,但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描绘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随着世事的变迁,她的人生遭遇了诸多磨难,这使得她词中的哀愁心绪逐渐浓郁而深沉。
语言的运用是李清照呈现哀愁心绪的重要手段之一。
她善于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词汇,直抒胸臆地表达内心的痛苦。
比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简单单的几个叠词,却将那种孤独、凄凉的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又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个“载不动”,把无形的愁绪化作有形的重物,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她心中忧愁的沉重。
意象的选择也是李清照传达哀愁的巧妙方式。
她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烘托自己的心情。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萧萧的梧桐叶和淅淅沥沥的细雨,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而黄昏时分的暗淡光线更增添了这份哀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凋零的黄花,象征着她青春的消逝和生活的破败,让人不禁为她的遭遇感到悲哀。
李清照词中的哀愁心绪还体现在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上。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周围的事物依旧,而人事已非,这种变化让她感到无奈和悲伤。
时光带走了曾经的美好,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回忆和深深的痛苦。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也对她词中的哀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的灭亡,让她被迫南渡,失去了家园和安定的生活。
丈夫的离世,更是让她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她的词作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亡夫的悼念。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的泪水如雨般落下,那份国破家亡、亲人离散的痛楚,让人读来心碎。
此外,李清照通过对比和反差来强化哀愁的表达。
她常常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与当下的悲惨境遇相对比。
李 清照词中隐含的情感是什么
李清照词中隐含的情感是什么李清照,这位宋代词坛的璀璨明珠,她的词作犹如一幅幅细腻而生动的心灵画卷,承载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
要探寻李清照词中隐含的情感,就如同走进一座幽深的花园,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味。
李清照早期的词作,多以少女的天真烂漫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为主题,情感基调轻快活泼。
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俏皮、无拘无束的少女形象,她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那欢快的心情跃然纸上。
此时的李清照,生活无忧无虑,情感中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李清照的情感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的婚姻生活,起初甜蜜美满,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相互欣赏。
在这段时光里,她的词作流露出夫妻间的浓情蜜意和相思之苦。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把对丈夫的思念写得缠绵悱恻,那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情,如丝如缕,萦绕心头。
但命运的波折接踵而至,北宋的灭亡,金兵的入侵,让李清照不得不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一时期,她的词作中更多地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故土的思念。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深刻地表达了她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在乱世中的无奈。
不仅如此,李清照在中年时期还经历了丈夫的离世,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通过一连串的叠词,将内心的孤独、凄凉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失去了挚爱之人,她的世界仿佛陷入了黑暗,情感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和对往昔的追忆。
李清照的后期词作,还蕴含着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李 清照词中的悲凉情调从何而生
李清照词中的悲凉情调从何而生李清照,这位在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子,她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悲凉情调,触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
那么,这种悲凉情调究竟从何而生?首先,时代的动荡与变迁是造就李清照词中悲凉情调的重要因素。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金兵的南下,北宋的灭亡,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秩序混乱。
李清照本人也在这动荡中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家庭和个人命运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这种时代的悲剧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反映在她的词作中,便是那无尽的忧愁和悲叹。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短短的词句中,蕴含着她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故土沦陷的悲愤。
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时代,李清照作为一个敏感而有良知的文人,怎能不心生悲凉?其次,李清照个人婚姻生活的波折也是其词中悲凉情调的来源之一。
她与赵明诚曾有过一段美好的婚姻,夫妻志同道合,共同收集金石古玩,吟诗作词,度过了许多甜蜜的时光。
然而,随着赵明诚的离世,李清照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她失去了挚爱,失去了精神的支柱,那种孤独和失落感在她的词作中清晰可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开篇的叠词,生动地展现了她失去爱人后的孤独与凄凉。
曾经的美满与如今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怎能不让她悲从中来?再者,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在封建社会中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和不公。
她有着过人的才华和抱负,却无法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得到充分的施展和认可。
这种无奈和压抑,也为她的词作增添了一份悲凉的色彩。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她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无奈抗争。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句词不仅是她个人忧愁的表达,更是对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困境的一种隐喻。
此外,李清照自身敏感细腻的性格也是其词中悲凉情调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
她对生活中的点滴变化都有着敏锐的感受,对美好事物的消逝和人生的无常有着深刻的领悟。
这种敏锐的感知力和深沉的思考,使得她在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更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并将其转化为词作中的悲凉之音。
李 清照词中的悲伤情结从何而来
李清照词中的悲伤情结从何而来李清照,这位宋代词坛的璀璨明珠,其词作中常常弥漫着深沉的悲伤情绪,触动着无数读者的心灵。
那么,这种悲伤情结究竟从何而来呢?首先,时代的动荡与变迁是李清照悲伤情结的重要源头。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这是一个风云变幻、战乱频繁的时期。
金兵的入侵导致了国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秩序混乱。
她亲身经历了这些动荡,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
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巨变,使得她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愤。
在她的词作中,如《永遇乐·落日熔金》中“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通过今昔对比,描绘了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凄凉,反映了时代的沧桑巨变给她带来的伤痛。
其次,个人生活的波折与不幸也为她的词作注入了悲伤的色彩。
李清照的婚姻经历了曲折。
起初,她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与研究,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后来赵明诚的离世,让她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失去了挚爱之人,她在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支撑。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将她的孤独、寂寞和悲伤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者,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在封建社会中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和压力。
女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较低,缺乏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自由。
她的才华和抱负无法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实现,这种无奈和压抑也成为了她悲伤的一部分。
她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无奈。
此外,李清照的性格和情感特质也是其悲伤情结的内在因素。
李 清照词中的时间意识如何表现
李清照词中的时间意识如何表现李清照,这位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以其细腻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她的词作中,时间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时间的描绘和感知,展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经历。
在李清照的早期词作中,时间常常被用来描绘青春的美好和欢乐。
例如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的“日暮”点明了时间,展现出了一个美好的夏日傍晚,少女们尽情游玩,流连忘返的情景。
时间在这里仿佛是一个欢快的背景,烘托出青春的无忧无虑和自由自在。
而在《点绛唇·蹴罢秋千》中,“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通过“倚门回首”这一瞬间的动作,定格了少女羞涩而又好奇的瞬间,时间在这一刻变得微妙而动人。
然而,随着人生境遇的变化,李清照词中的时间意识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在经历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之后,时间对于她来说,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和无尽的思念。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从“乍暖还寒时候”到“到黄昏、点点滴滴”,时间的流逝无情地加剧了她的孤独和愁苦。
每一个时刻都充满了痛苦和煎熬,时间不再是美好的象征,而是痛苦的延续。
李清照还善于通过季节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推移和人生的无常。
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本是团圆欢乐的节日,但此时的李清照却独守空闺,感到秋意的寒冷和寂寞。
季节的变换,从重阳的秋到西风的寒,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她生活的凄凉。
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
陈盈吉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从没有人见过她的照片。
但在我心中,她却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贵妃。
她的美独一无二,因她的才气,亦因她的愁。
我看着她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
【总页数】2页(P4-5)
【作者】陈盈吉
【作者单位】上海市东门中学六(5)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2
【相关文献】
1.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漫谈李清照词中的黄昏情结
2.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
3.怎一个愁字了得——浅淡李清照与她的词
4.怎一个愁字了得——试析李清
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5.“怎一个愁字了得”——读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清照词赏析
李清照词赏析
中国古代的文学,到了宋朝就达到了高峰。
而李清照作为北宋末期南渡时候的女词人,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写出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尤其是《声声慢》、《一剪梅》等名篇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一道残阳,映红了满天云霞;几只归鸟,穿越重重叠嶂。
黄昏时分,词人被眼前的景色陶醉,因此信笔拈来,做下了这首词。
“黄昏”二字,既点明了词人创作此词的具体时间和背景,又巧妙地将那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与凄凉萧瑟的景象联系起来,从而把她孤苦寂寞的心境烘托得更加突出。
开头两句,用落日余晖和归鸟的行踪,渲染暮色苍茫、天色已晚的气氛,衬托自己因孤独、悲伤而黯然神伤的情绪。
三四两句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天空中的夕阳和山峦叠翠,使得词意更加鲜明,语言也更为精炼。
她出生在书香门第,早年受到较好的教育,后来嫁给了赵明诚。
夫妻恩爱,家庭美满。
他们志趣相投,都酷爱金石文物。
丈夫去世之后,李清照面对着无尽的孤独和冷清,一个弱女子,要承担整个家庭的责任,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啊!在如此痛苦的环境里,她还能坚强地活下去,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实属难能可贵。
她所著的《漱玉词》,有很大一部分是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作品,寄托了她的故土之思、家园之恋。
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她的不少诗词,却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对南宋王朝表示不满。
她的前期词主要抒发伤春、别离、闺怨、悼亡的情感,格调哀婉凄楚,但是从
总体上说,词风是比较明快的。
南渡之后的作品则以描写田园生活,反映下层社会的民间疾苦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
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寂寞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黄昏来抒写
自己的离愁别恨了。深秋季节黄昏后。词人独自一人把酒对
菊,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螂环记》载,赵明 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 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
方?也许,这一切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女人,你究竟是什么?也 许,只有这些问题有了答案,“我”才不会固执的以为:我们除 了虚妄,一无所有;才不会“白天张牙舞爪”,而“晚上竞如一只
受伤的刺猬”;才不会有数也数不完的寂寞时光⋯⋯而现在, 此刻,这注定是现代女性无法突围的终极困境。
龙应台以独特的女性化叙事和女性话语,并以戏剧化的 方式凸现了现实生活中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遭遇和无以遁逃 的生命困境,我们似乎可以听得到作家激愤的心跳。确乎该如
依的江南春天.词人或者手托香腮傻傻地看着玉炉里的袅袅 香烟,或者跑到后花园里去与女伴斗草。青山隐隐,花开花落, 实在无聊,想去蹴一蹴秋千,却只可惜烟柳下的秋千又被黄昏
的疏雨打湿了。这首词抒发了寒食节这天怀念丈夫的无可排 遣之情。全词无一情字,而处处是情;无一思夫字而处处是思 夫:无一愁字而处处是愁。
了黄昏情绪,极切合女词人对丈夫无尽的思念。
2.忧国思乡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 高宗仓促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病 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在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
了晚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每逢黄昏,看到一切 带有悲伤色彩的景物,更是感慨万千,所作词章也由早期的缠 绵婉转转为深沉凄苦。
黄昏作为一个特定的时间范畴.对人们的生活也形成了一定 的影响。日暮黄昏,正是一个朦胧宁静的时刻,人们眼中的天、
地、人、物无不染上一层迷蒙的色彩。人的生命节奏、情感节奏 同大自然的生命节奏一道,同趋平和安宁,人从艰辛的劳作返 回休憩的家园,从生命的喧闹走向诗意的沉静,获得了一种心 灵的愉悦。
“常记溪事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 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这首词明快愉悦。
女性在此种文化里注定内向性的。几千年来守着经营着这方 空间。而因此注定这方家园和谐的不易,因为它的基础从来就 ,男性都是以背景出现
的,而男性的呼吸却无处不充塞着女性生活的空间。对女性造
成的压迫感却无处不在。在素贞的婚姻里。子铭对她爱的因素
会有几分呢,或者说他们爱的形态根本就是一种变异。更多的
于逃出父亲的掌心,又逃避了当大学助教遭遇“瓶花”的命运,
是因为“我”在米夏的火热爱情里来到德国,这是一段梦幻的
激情。昙花一现间米夏便消失于“我”的生命之外。孤寂之后与
老叶的七八年共同生活,没有婚姻,没有孩子,很珍惜生命中
这份情感,“我”实践了中国世世代代传统贤妻的所有的智慧:
勤勉,温柔.乖顺。然而最终分手的原因却是千古的“萧何”,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漫谈李清照词中的黄昏情结
梅亚萍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黄昏情结,是中国诗人常咏不衰的题材。李清照
不失为其中一位突出的大家,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感情触角,
细腻传神地诉说着黄昏情结。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女词人不同
人生时期的代表词作,从而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色只能表现为有“男子气”。“我”这个女性角色该是有作家自
己的影子的.行文间充满着一种激愤与锐气,由机智而犀利的
语言流泻而出。我似乎永远是在抗争,以期能逃得出这宿命的
困境。“我”从小敢做敢为.爱憎分明,行为有些叛逆.不屑与天
使为伍,虽然是出自有点儿嫉妒。但在家从父,大学的专业只
能听从父亲的定夺。学外语而非自己钟爱的新闻。大学毕业终
把要睡眠的鸟惊起了。可见,这首词的明快,正在于词人沉醉暮 归的生活节奏与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在结构感情上是相互一致 的。这份和谐与李清照早期自由优裕的生存活动不无关系。
宋神宗元丰七年f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有名的 学者仕宦家庭.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 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
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旬,最难消遣是黄昏。”
《君子于役》是黄昏相思怨别诗的滥觞。黄昏相思怨别的 常见模式是日暮倚楼。黄昏盼归。这种黄昏盼归的心理在李清 照婚后所写之词中常可觅见。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
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浣 溪沙》)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二人十分恩爱。结婚 不久,丈夫外任,思念之情,每逢佳节更是难以消遣。在柳丝依
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 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古诗词中 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
《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 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 来却均未及李清照写得这样成功。原因即在于这个比喻浸透
子始终无法切断的血脉文化.也是在期待着给寂寞的灵魂找 回一个皈依吧?或者只有中西方传统与现代思想与文化的某 种有效融合才会是女性寂寞灵魂的真正精神家园?
这两种有着鲜明性格反差的女性,从同一起点。走向自己
不同的人生之路。然而命运又让她们再次聚首,她们如同一个 钱币的两面.共同演绎着整个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命困境。这其 间,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经济意义上女性的生存与独
对亲人欢聚标志的黄昏夕阳万物产生诸般的情感牵绊。在李 清照的词中.这种反命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1.相思怨别
黄昏时分,抒发相思之苦的诗篇可以追溯到《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Et之夕 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黄昏时分,一个农家少 妇孤独地倚门凝望着成群的牛羊下坡,鸡儿进窝。家畜尚且出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
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又是佳节重阳,本应该亲
人团聚一起喝酒.但现在丈夫负笈远游。李清照便作了这首著
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尽管作为闺阁中的妇
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
“我的独立自强”!女人只能是男性话语霸权的牺牲品!素贞到
海德堡时.“我”已是孤身一人,早已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
许细目,享受着极度的“自由”,然而陌生的短暂的性,只能是
放纵之后数倍的寂寞与孤独,这是游离在男权之外灵魂家园
的失落感.一种无以加入无以认同的孤独感。人生真的是一座 孤岛吗?为什么会不自觉习惯于等着素贞深夜的回归,甚至期 待着她这样一个无可负荷的弱者的某种拯救?这该是自己骨
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在词人身上留下了天 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李清照祖籍历城,历城的大明湖能乘 船游赏,且水面广阔,盛出莲藕,多鸥鹭,景色秀丽。“日暮”的时
候,在“溪亭”那地方.沉醉的少女,因为要游得兴尽,所以回舟 晚了。晚了,又沉醉,更被藕花之美所吸引,所以“误人藕花深 处”,不知回家的路。但仍要回家,于是“争渡,争渡”,争的结果,
特有的感情触角,细腻传神地诉说着黄昏情结。黄昏时分,那 半暗半明、朦胧模糊的光色掩映之下,疏雨、秋千、兰舟、雁阵、 菊花,甚至仿佛所有的花鸟鱼虫,山川风物,都能在她情绪魔
杖的点化下凝结成夕阳般宁静忧柔凄美的千古绝响.透射出
清新凄冷到极致的美。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人生的生命节奏就是大 自然的生命节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击壤歌》)。这种节 奏将人们一天的生活与太阳的运行规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
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这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
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
该是婚姻市场中物质的比例了吧。这种婚姻是铸成素贞悲剧宿
命的基石,更毋庸说在海德堡钢琴师编织的美丽的陷阱!相似
的宿命亦在“我”的身上演绎着。“我“再怎么刚强自立。可“我”
是一个女性,几千年的女性集体无意识积淀.使“我”在逃避的
同时渴望拥有一份真爱。渴望拥有一个由相爱的人共同建构的
港湾,即使没有世俗的形式,如“我”和老叶情感形态.且为了守
住它,“我”还是付出了现代和传统所有该女性所付出的.结局
是在他吃完“我”做的鸡腿,一抹嘴上的油光,找一个莫须有的 缘由,摔门而去,成为另一场云烟。在此,男性的自私.虚伪。霸 道,不负责任同女性对情感的真诚执着构成一个显在的二元对
立的世界,女性注定陷落在此间的困境而无处可逃。
当爱成为无以名之的困惑,婚姻成为进退维艰的困境。女 人.你飘泊的灵魂该何处停靠?当传统已成为窒息女性生命活 力的死地,当代还是一片无人踏迹的荒原。女人,你该走向何
入有时。丈夫啊,却久役不归,叫我怎不把他思念?暮色苍茫 中。思妇的这一份情义,具有永恒的感动力。从文学角度看,写 法简单。朴素至极,实无可言;从文化角度看,这是对和平安宁
生活的向往.正体现了农业人生的根源之美。于是思妇之思 念。成为整个大地生命的一种回声无垠的恒久呼唤!清人许瑶 光在读过《君子于役》后有诗日:“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