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间质瘤(GIST)的手术原则是尽量完整切除病灶(R0)。绝大部分胃间质瘤可以采取局部或楔形切除术。位于贲门周围的间质瘤,如果局部切除可能造成贲门狭窄,可以采取近端胃切除术。胃小弯的间质瘤可以酌情采取远端胃切除术,胃间质瘤病例极少需要采取全胃切除术。发生于胃大弯侧的间质瘤可以酌情采取联合脾、胰尾或横结肠切除。十二指肠间质瘤尽量采取局部切除,小肠间质瘤操作时避免肿瘤破裂,必要时可以采取联合脏器手术。直肠间质瘤原则上应该避免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转移复发GIST 在靶向治疗有效的基础上手术干预可能使病人获益。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特征性表达CD117的非上皮来源胃肠道间叶原性肿瘤。间质瘤主要发生于胃肠道,其中60%的GIST发生于胃,GIST也可能发生网膜、肠系膜或腹膜表面。伊马替尼的问世,给GIST病人的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机会,但是对于原发GIST,手术治疗仍是惟一有治愈可能的治疗手段。由于GIST的特殊生物学行为,手术治疗原则不同于胃癌根治术。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08年版)》[1]及其2013年版[2]对GIST的手术治疗原则明确规定,手术目的是尽量争取R0切除,避免肿瘤破裂和术中播散。一般情况下不必常规清扫淋巴结。2008年版特别强调了胃间质瘤手术原则:切缘2cm可以满足R0要求,局部切除适用于大部分病人,尽量避免全胃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及内镜手术不作为常规推荐。另一方面,由于伊马替尼临床应用已>10年,临床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转移复发GIST病例,对于这些病人的外科干预是必要的,但是外科干预的原则、时机缺乏证据。本文根据笔者经验结合文献对GIST的规范化手术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1胃间质瘤手术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60%的GIST发生于胃[3],理论上GIST可以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是以胃中上部最多见。笔者医院一组187例胃间质瘤中,远端1/3 15例(8%),胃中1/3 103例(55.1%),胃上1/3 69例(36.9%)[4]。应该根据肿瘤的具体解剖部位、肿瘤大小、肿瘤与胃壁解剖类型(腔内型、腔外型、壁间型)以及手术后可能对胃功能造成的影响综合分析后决定具体术式。
1.1 局部切除
一般认为直径<2cm的胃间质瘤可予观察,原则上不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对于直径≥2cm的胃间质瘤,应考虑局部切除。由于近年来微创技术快速发展,消化内镜医生发现了大量的小GIST。胃间质瘤来源于胃壁肌层,因此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很难完整切除肿瘤。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大型医疗中心(例如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可以在内镜下完成胃壁全层切除,从而既完整切除了GIST,达到R0原则,又获得了微创效果。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医院和医生而言,不能偏离了肿瘤的治疗原则。首先应该保证R0,即根治原则;其次再争取微创。因此,开腹局部切除是局限性胃间质瘤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通常手术切缘保留1cm即可,切缘切除后可能造成标本回缩,导致病理确定切缘困难。因此,有学者提出对于间质瘤的切缘应该分为外科切缘或病理切缘。从外科角度来看,距离肿瘤边缘1cm切除即可。笔者医院一组132例胃间质瘤手术切缘0.2cm~5.5cm,其中73例切缘<2cm,未见镜下切缘阳性。预后分析发现,切缘距离、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及大网膜切除对病人预后无影响。位于胃体大弯侧的小间质瘤,可以采用闭合器直接闭合切除,这种情况下切缘往
往>2cm。对于胃小弯侧及近胃窦或贲门侧的小GIST,应该采用电刀或超声刀剖开胃部,直视下操作,即可以保证切缘完整,同时避免切除过多胃壁。理论上,只要切缘距幽门(贲门)有1~2cm距离,即不会影响功能。在胃小弯操作时,避免损伤迷走神经,如果不能确保迷走神经的完整性,建议同时行幽门成形术
1.2 楔形切除术
楔形切除术也是治疗胃间质瘤的常用手术方法。根据胃间质瘤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手术时无须行胃周淋巴结清扫,1~3cm的手术切缘即可以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对于最常见的胃体大弯侧间质瘤,即使肿瘤直径>10cm,也可以采取胃壁楔形切除术,应避免创伤性较大的胃次全切除术导致胃功能障碍。早年由于对胃间质瘤生物学行为认知的局限性,往往采取了不必要的扩大手术。笔者医院一组1985—2006年手术治疗的187例胃间质瘤病例中,采取局部或楔形切除术的病例仅占21.0%,胃次全切除术占51.3%,全胃切除术占13.4%[4]。近年来由于对GIST生物学行为的充分认识,90%以上的胃间质瘤均可以采取局部或楔形切除术。术中可以根据肿瘤的具体位置、肿瘤与胃壁的关系采取不同方法:对于腔外、壁间或腔内-腔外型,只要预计保留的胃壁范围足够,特别是肿瘤位于胃体大弯侧时,可以利用线性切割闭合器于胃壁浆膜面直接切除肿瘤,同时闭合胃腔。如果肿瘤接近胃窦或胃小弯侧,预计切除肿瘤对残胃影响较大时,可以在保护好腹腔以及保障安全切缘的前提下切开胃壁,沿肿瘤根部用电刀或超声刀将其切除,随后检查胃壁缺损情况。在最大程度保持胃腔通畅的前提下,用4-0丝线缝合牵引,用线性切割闭合器闭合胃腔。
对于特殊部位如胃体上部后壁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可以采取沿胃体前壁纵轴方向剖开胃壁,经胃腔用30mm残端闭合器切除肿瘤,丝线加固,最后用直线切割闭合器闭合胃前壁开口。
1.3 近端胃次全切除术
近端胃次全切除术的指征应该严格限定于发生在贲门部的肿瘤,贲门部的肿瘤(尤其是位于贲门口处的肿瘤)无论大小均有可能行近端胃切除术。如果在探查过程中不能明确肿瘤与贲门的关系,建议沿肿瘤浆膜面剖开胃壁,明确肿瘤与贲门的关系,理论上如果肿瘤边缘距贲门2~3cm即可以行肿瘤局部或胃楔形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后,病人因贲门被切除,无法控制肠液反流至食管形成反流性食管炎,须在术后长期服用奥美拉唑等药物,且病人的睡眠、饮食均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体积较小的肿瘤不要轻易行近端胃切除术。对于直径≤5cm的胃间质瘤尽量行保留贲门的手术。对预计残胃容量≥50%的病人可以采取近端胃次全切除术。消化道重建尝试以下方法,以减少或避免食管反流等并发症:(1)食管-残胃前壁吻合。该方法可以在残胃残端形成类似胃底结构(His角),平卧时可以接纳、缓冲反流向残胃近端的消化液。(2)食管与胃黏膜单层套入式吻合。该方法也可以达到防止反流的效果,吻合后胃黏膜宽松,高于食管黏膜,从而保护食管黏膜不受胃液浸蚀。吻合口套入,接近正常生理食管胃连接状态,使远端食管(长约3cm)埋藏在胃壁中,吻合口突出于胃腔内形成黏膜瓣环,起到瓣膜作用。(3)管状胃-食管消化道重建[5]。首先于胃小弯侧、幽门上3cm用线型切割闭合器切除病灶,保留胃右血管。胃管宽度约为5cm,长度与胃大弯侧残胃相当,最后吻合胃管与食管下端,该术式被认为是残胃-食管吻合的理想术式。(4)间置空肠吻合。该方法近年来较为常用[5]。
1.4 远端胃次全切除术
远端胃间质瘤仅占8%[4],应该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前壁、后壁、大弯、小弯)及肿瘤与胃壁的生长类型决定具体术式。与近端胃次全切除术比较,远端胃次全切除术是治疗胃体巨大间质瘤比较常用的术式。对于发生于远端1/3胃及大部分胃体的间质瘤,远端胃次全切除术是比较合理的术式。根据肿瘤大小(恶性潜能)、残胃大小及病人基础疾病(是否有Ⅱ型糖尿病)等综合因素选择消化道重建方法[6]。
1.5 全胃切除术
全胃切除术虽然也是治疗胃间质瘤的手术方式之一,但较少应用。在笔者医院早期发表的61例胃平滑肌瘤的报道中[7],仅1例实施了全胃切除术。因胃间质瘤多为外生型,肿瘤虽然巨大,但是其基底部往往比较小,多数情况下可以采取胃楔形切除术,实际操作中应该充分评估肿瘤位置,尽可能避免全胃切除术,以免造成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