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透镜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其应用;3.掌握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重点•掌握透镜的定义和分类;•理解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难点•掌握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凸透镜、凹透镜、光屏、灯泡、矢量图等;2.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第5章第2节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简要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并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衔接,引出透镜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步:介绍透镜的定义和分类1.教师简要介绍透镜的定义:透镜是用来折射光线的一种光学装置,主要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2.教师利用矢量图等教具,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并说明其特点。
第三步:讨论透镜的分类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透镜的分类方法,让学生自主提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分类标准。
2.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讲解。
第四步:实验验证透镜成像规律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内容为利用凸透镜成像。
2.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五步:应用透镜的实际问题1.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第六步:小结教师进行本节课的内容小结,重点强调透镜的定义和分类,以及透镜成像的规律。
六、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中的实验部分较为简单,实验结果也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
但是应用透镜的实际问题部分,可能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的生活例子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对透镜应用的理解。
综合评价本节课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透镜相关的知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学案 第五章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学案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导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
预习导学1.凸透镜的特点:;凹透镜的特点:2.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3.观察课本81页下图阅读课文然后填空:来自物体的光经过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的像。
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的物质,它在暴光后发生化学变化,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4.阅读课文82页观察图然后请回答: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形成一个的像。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5.阅读课文,观察图然后请回答:放大镜也是,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
合作探究:知识点1、照相机:1、照相机的原理: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 ,成像在暗箱中的_____ 上。
被照物体离相机较远,成_____、_____ 的_____像。
2、照相机的结构:镜头……胶卷……快门……友情提示:实际照相机上有一个调焦环可以旋转,使镜头向外伸或是向里缩来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快门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光圈用来改变进光孔的大小。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时长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准备,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一一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体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
本节课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第2节:透镜的种类和应用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应用•学会运用透镜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透镜的种类和应用。
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成像规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的特点并能够应用•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物理》教材–凸透镜和凹透镜实物或图片–PPT或黑板•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相关内容教学过程1. 导入与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凸透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2. 引入新课(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介绍凹透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凹透镜的形状和特征,并分析其成像规律•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思考,并记录所得信息3. 深化理解(2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场景,如近视眼镜、放大镜、望远镜等•引导学生发现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原理•学生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解答疑惑4.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场景,要求使用透镜•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将透镜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进行互动讨论和评价5.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应用•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并记录在笔记中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如完成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等•学生记录作业要求,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新的透镜类型,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对透镜的认识。
通过提供一些生活中的透镜应用例子,激发了学生对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兴趣。
设计拓展应用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归纳总结部分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
像的特点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照相机
倒立
实像
投影仪
放大
放大镜
总结提升
巩固已学、加强提升。
布置作业
温故知新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题
1、放大镜的原理:u<f时成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物体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虚像越小;物体离凸透镜越远,所成的虚像越_______。
2、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物体距离放大镜要在一定_______内。
4、实像与虚像
F
F
实像是实际折射光线________而成,能用光屏承接,眼睛能看到像。
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
执教人
课题
5.2生活中的透镜
课类
新授课
主备人
审定人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自学目标:(基础知识)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2.合作目标:(重点知识)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探究目标:(难点知识)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及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主要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教师主导步骤
(要点问题化)
学生学习步骤(求解活动化)
时间
组
织
教
学
通过多两幅图片的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4
|
5
展
示
目
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确目标,快乐学习。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二物理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2: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缩小镜的任务原理3:掌握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学习重点:照相机、投影仪、缩小镜的成像规律学习难点: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课前预习:1.照相机的结构:其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胶卷相当于______.2.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关于物体来说,像是______、______的______像.3.投影仪的结构:其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平面镜是用来__________________.4.投影仪的成像特点:相关于物体来说,像是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像.5.缩小镜的原理:缩小镜实质是一个短焦距的______透镜.6.缩小镜的成像特点:相关于物体来说,像是______、______的______像.7.由实践光线集聚而成的能在光屏上出现的像是______像;由实践光线的反向延伸线相交而成的不能在光屏出现的像是______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______侧;成虚像时,物像______侧.(填〝同〞或〝异〞)协作探求:一、照相机:1.自学课本P94-95照相机。
〔1〕细心观察图5.2-1,发现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胶卷相当于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构成一个立、像。
〔2〕比拟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
〔3〕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
〔4〕如今生活中常运用数码相机,是用一种电荷耦合片替代胶片,把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方便记载物体的像。
2. 课后活动:制造模型照相机〔1〕做一做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同,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2〕看一看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动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像描画一下并展现给同窗们。
八上《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通用7篇)
八上《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通用7篇)八上《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的特点。
2.理解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学习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教具学具: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导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一)情景导入:让大家欣赏一些运动会时拍摄的照片和一段电影视频。
同学们都喜欢,顺势提问: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1. 照相机(结合实物、课本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各部分作用。
讨论交流:①我们所用的照相机拍摄景物时,在胶片上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②怎样调节,可使胶卷上的像变大?想想做做:结合教材94页,同学们协作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
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制作完成后,同学们把模型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2) 像是正立还是倒立?(3)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可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是实际存在的进行判断)2.投影仪(结合实物、课本)了解投影仪的主要构造。
做一做:去掉反光镜,让像直接成在天花板上,观察天花板上像的大小、正倒,并回答:① 使用投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② 物、像哪个大、哪个小?③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上物像大小的关系,物距、像距应有什么样的关系?④ 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⑤ 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⑥安装上反光镜的作用是什么?(可再装上反光镜比较一下)3.放大镜用课桌上的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与其他同学交流)(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归纳: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或缩小)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倒或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侧。
《生活中的透镜》优秀教案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课 题 第五章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课 型展示课课 时 1学习目标1、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凸透镜在三种常见仪器所成像的不同,能初步区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2、 初步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重点难点预测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2、记住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知识链接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折光能力与凸度的关系。
课前预习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导 学 流 程学习过程 学 习 内 容教师复备栏或 学生笔记栏独学 对学 5分钟一、明确目标,问题导学 结构及作用:原理:当u 〉2f 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镜头相当于_______。
底片相当于________。
1、物距:景物到照相机_____的距离规律 2、像距:镜头到______的距离3、暗箱:伸长→镜头向前伸→像距变_____缩短→镜头向后缩→像距变_____4、物近像远像变大教师指导学习过程 学 习 内 容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原理:当f 〈u 〈2f 时成__________________。
照相机结构:镜头→_______。
屏幕→________。
投影片→________。
灯泡→增强亮度平面镜作用:改变______。
凹面镜作用:________光线螺纹透镜→凸透镜(会聚光线)1、物距:_____到______的距离规律 2、像距:_____到______的距离3、物近像远像变大原理: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规律: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二、探索新知,自主交流1、照相机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填“倒立”或“正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展示2021学生展示师生互动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教师复备栏或2、投影仪的镜头也相当于一个______,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它形成一个_____(填“倒立”或“正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生活中的透镜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一、课前导知透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光学器件。
通过透镜,我们可以实现放大、缩小、矫正视力等功能。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透镜的性质和应用,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与透镜有关的问题。
二、学习目标1.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及应用;3.运用透镜的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三、学习内容1. 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透镜是由光学玻璃或塑料等制成的一类光学器件。
根据透镜的形状和功能,透镜可以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凸透镜的中央较厚,边缘较薄,两面都是弧形曲面。
凸透镜中间的厚部叫作透镜的中心,凸透镜的两个焦点分别在透镜两面外,两焦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焦距。
凹透镜:凹透镜的中央较薄,边缘较厚,两面都是弧形曲面。
凹透镜的两个焦点分别在透镜两面内,两焦点之间的距离也称为焦距。
2. 凸透镜的性质和应用凸透镜有三个主要性质:焦距、倍率和成像。
我们来逐一了解一下。
焦距:凸透镜的焦距是从透镜的光轴上一点发出的平行光线在透镜的另一面上汇聚或看来汇聚的位置。
焦距的记号是f。
倍率:凸透镜能够将物体的形象放大或缩小,我们用“倍率”来表示。
倍率的记号是β,β的绝对值越大,物体的形象放大的程度越大。
成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情况有三种:实像、放大的虚像和缩小的虚像。
当物体位于焦点以外时,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情况有两种:虚像和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眼镜就是由凸透镜组成的,可以矫正视力;放大镜也是由凸透镜组成的,可以放大被观察物体的形象。
3. 凹透镜的性质和应用凹透镜同样有三个主要性质:焦距、倍率和成像。
焦距:凹透镜的焦距是从透镜的光轴上一点发出的平行光线在透镜的同一面上延长后的轨迹与光轴的交点。
凹透镜的焦距也被称为负焦距。
倍率:凹透镜可以使物体的形象放大或缩小,倍率的记号是β。
凹透镜的倍率是负值。
成像:对于凹透镜,无论物体位于焦点以内还是焦点以外,通过凹透镜成像的都是虚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5.2 生活中的透镜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5.2 生活中的透镜学案(新版)新人教版5、2 生活中的透镜【学习目标】1、了解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
3、知道实像和虚像。
【预习导学】阅读课本P941可知,照相机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
2、仔细观察并比较:照相机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投影仪1、投影仪要将物体变大,所以所成的像是_______的,通过投影仪成像还可以知道,投影仪所成的像是________的。
2、仔细观察并比较:投影仪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照相机相比,有什么变化?三、放大镜1、放大镜要将物体变大,所以所成的像是_______的,利用放大镜看近处的物体还可以知道,放大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的,与投影仪成像有什么区别?2、仔细观察并比较:放大镜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照相机、投影仪相比,有什么变化?3、小组活动:怎样才能使放大镜的放大效果更好?四、实像和虚像讨论并总结区别实像与虚像的方法:1、根据是否有实际光线会聚:有实际光线会聚为_______,没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是反向相交则为________。
2、根据能否在光屏上承接到像或能否使胶片感光:能承接或能感光为_________,反之为_________。
3、根据物体、像和凸透镜的位置关系: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为________,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为________。
4、根据成像特点:倒立的是_________,正立的是_________。
5、举出成实像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出成虚像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新旧衔接1.透镜分为和。
2.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3.科技与透镜,物理与生活凸透镜、凹透镜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凸透镜。
生活中记录精彩瞬间的照相机的镜头、大家熟悉的摄像头、投影仪的镜头及放大镜都是(填“凸透镜”或“凹透镜”),但它们的成像特点却是不同的。
预学新知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胶片照相机的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被照物体的。
2.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的实像。
3.物体经过投影仪形成的像是、的实像。
4.物体经过放大镜形成的像是、的虚像。
素养目标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重点)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难点)认识实像与虚像的本质区别。
课堂任务1照相机演示实验:制作模型照相机。
制作:如图甲所示,在一个纸筒B的一端嵌上一个凸透镜作为镜头,在另一个稍粗的纸筒A的一端蒙上半透明薄膜作为胶片,然后将纸筒B套入纸筒A内,就做成了模型照相机。
操作:在较暗的教室内,让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B,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清晰的像。
解释:(1)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
(2)照相机成像如图乙所示,观察所成像的特点:(填“正立”或“倒立”)、(填“放大”或“缩小”)、和物位于透镜的(填“同”或“异”)侧。
如图所示摄像头,其镜头相当于照相机镜头,它正常工作时()A.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B.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像D.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像课堂任务2投影仪演示实验: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将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屏幕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解释:(1)平面镜作用:。
(2)投影仪成像特点:、的像。
(3)我们在屏幕上要看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正立的像,应该(填“正立”或“倒立”)放置投影片。
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C.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D.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缩小的像课堂任务3放大镜学生实验:如图所示,利用放大镜看邮票,观察放大镜到字的距离的远近变化过程中,看到的字的大小变化情况。
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
庄河市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主备:邵忠辉副备:张延喜审核:备课时间:2013.11.20一、知识回顾1、凸透镜三条特殊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必过。
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
穿过光心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
2、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在2倍焦距外时,成、、像;物体距离2倍焦点越近,像的大小越,像距越。
物体在2倍焦距以内1倍焦距外时,成、、像;物体距离焦点越近,像的大小越,像距越。
物体在焦点内时,成、、像;物体距离焦点越近,像的大小越,像距越。
二、学习提示(一)阅读教材94页,“照相机”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照相机里的镜头是镜。
2、照相机成的是、、像。
像的位置在。
3、当被拍摄者(物体)远离照相机时,底片上的像变大还是变小?。
你的理由是。
拍摄照片时,物体与相机的距离必须在的位置上。
4、若被拍摄者(物体)不动,要使底片上的像变大,我们可以将照相机的凸透镜向移动,同时,要在底片上获得清晰的像,底片应该向移动。
(二)阅读教材95页,“投影仪”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投影仪里的镜头是镜。
2、投影仪成的是、、像。
像的位置在。
3、当投影仪远离屏幕时,像变大还是变小?。
你的理由是。
使用投影仪时,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必须在的位置。
当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一定时,要增大屏幕上的像,我们可以投影仪的凸透镜向移动,同时,要屏幕上获得清晰的像,投影片应该向移动。
(三)阅读教材95页,“放大镜”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放大镜是镜。
2、放大镜成的是、、像。
像的位置在。
3、要使看到的像更大,放大镜要被放大的物体。
(四)阅读教材96页,“实像和虚像”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实像1、实像是和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
(同侧或异侧)2、实像(“能”或“不能”)用眼睛观察到,(“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
3、实像都是(“正立”或“倒立”)的。
虚像1、虚像是和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
2、虚像(“能”或“不能”)用眼睛观察到,(“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照相机等,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中的透镜》。
2.教学目标明确:
-让学生认识到透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5.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像特点。
2.掌握透镜成像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3.学会使用透镜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4.深入理解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c.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作用?
2.教师引导与总结: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应用等方面。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指导与反馈: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掌握透镜成像的规律。
3.透镜的应用: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如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等,讲解透镜在不同场合的作用。
-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透镜成像规律有哪些?
b.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应用了透镜原理?
5.2生活中的透镜 学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生活中的透镜——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透镜的基本定义和特性;2.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与用途;3.运用透镜的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学习内容1.透镜的定义和特性;2.凸透镜的形成与特点;3.凹透镜的形成与特点;4.生活中的透镜应用。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1.了解透镜的定义和特性;2.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与用途;3.基于透镜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四、学习步骤步骤一:引入透镜是一种光学元件,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与透镜有关的现象,比如使用放大镜读报纸,使用镜头拍摄照片等。
那么,什么是透镜?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步骤二:核心概念1. 透镜的定义和特性透镜是由透明材料制成的,两面至少有一面是球面的光学元件。
根据球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透镜可以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2. 凸透镜的形成与特点凸透镜是两个或多个圆弧面的平行截面构成的,中央比较厚,边缘较薄。
凸透镜具有以下特点: - 凸透镜能够使光线发散,使入射光线转向; - 凸透镜具有放大效果,使物体看起来更大。
3. 凹透镜的形成与特点凹透镜也是由两个或多个圆弧面的平行截面构成的,中央比边缘较薄。
凹透镜具有以下特点: - 凹透镜能够使光线汇聚,使入射光线转向; - 凹透镜具有缩小效果,使物体看起来更小。
步骤三:学以致用根据透镜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发现透镜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请思考以下问题: 1. 放大镜是哪种透镜的应用?为什么使用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 2. 摄像机的镜头是哪种透镜的应用?为什么使用摄像机可以拍摄清晰的照片?步骤四:拓展思考请运用你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释以下现象: 1. 当我们在游泳池中看看到自己的脚看起来比实际长度长; 2. 在短视患者眼镜上加一个凸透镜,可以矫正视力问题。
五、学习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的定义和特性,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成与特点。
我们也讨论了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系统地讲授透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成像规律。
1.透镜的定义与分类:讲解透镜的构成、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光学性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并掌握透镜的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等基本光学参数,并能运用这些参数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3.熟悉透镜成像规律,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实像、虚像、等大像)及其应用,了解凹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教学重难点
1.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透镜光学参数(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的定义及其对成像特性的相结合。
(二)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照相机等,引导学生发现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尾声,我将带领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知识梳理:回顾透镜的定义、分类、成像规律、光学参数等知识点,梳理知识结构。
2.重点强调: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3.情感升华:强调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C.透镜的中心
D.透镜的边缘
2.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并记录下来,分析其成像原理。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照相机原理:凸透镜成像来自物体(人或景物)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倒立的。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特点:物距>像距,像是倒立、缩小的。
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倒立的。
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
现在的照相机利用光学技术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
想想做做自制微型照相机用硬纸板做成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纸筒内,并能前后滑动,如图。
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 的凸透镜,另一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的薄膜。
这样就做成了微型照相机。
在较暗的室内,把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凸透镜和薄膜间的距离,就可以在薄膜上看到室外的景物清晰的像。
如果把薄膜换成胶片,就可以得到照相机的底片了。
观察时请注意,薄膜上的景物是不是倒立的?胶片相机的胶片上涂有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受到光照射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
现在生活中常使用数码相机,数码相机用一种电荷耦合器件代替胶片。
这种电荷耦合器件能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方便地记录物体的像。
无论是胶片相机还是数码相机,它们的成像都离不开透镜。
照相机、摄像头、电子监控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所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投影仪也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
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
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结论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物体)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图案的像。
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像是放大、倒立的。
现在的会议室、教室用的投影仪,通常与电脑相连,电脑上的字或图像通过投影仪被放大,原理和上面的投影仪类似。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基本概念和光的传播,对光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透镜接触不多,对透镜的原理和作用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透镜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
2.难点:对透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幻灯机、显微镜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以便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光的基本概念和光的传播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透镜。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幻灯机和显微镜中的图像,来了解透镜的放大作用。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眼镜、望远镜等。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理解透镜的原理。
2.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教师在问题导向过程中,要发挥引导和辅导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和策略。
(三)小组合作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五章《光现象》中的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认识光学原理的重要环节。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并能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实例。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透镜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生活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透镜的原理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2.能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实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4.利用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实例导入,如投影仪、照相机等,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包括焦距、折射率等基本概念。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5.作业小结:布置了一道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们常见的放大镜为例,提问:“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2.问题驱动: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透镜现象吗?”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让学生明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
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公式和实际例子,详细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像原理。
3.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放大镜、摄像头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三)学 Nhomakorabea小组讨论
1.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生活中的透镜实例,分析并解释该实例中的透镜成像原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导入:以学生们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透镜现象为例,如放大镜、摄像头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透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差异,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透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识别,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对光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透镜样品、实验器材、白板等。
2. 制作课程素材:收集生活中的透镜图片和视频,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3. 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互动实验、讨论环节,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
按照教学计划和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地点和人员,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4. 资源准备:根据课程需要,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教材、课件、案例分析等,以确保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5. 教学质量监控:通过观察、评价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6. 互动交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
7. 评估与反馈:根据教学评估标准,定期评估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以便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
总之,为了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安排好教学活动、准备教学资源、监控教学质量、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评估反馈等。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性质,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透镜实物,如相机镜头、放大镜、老花镜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观和用途。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透镜的工作原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授:(1)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并解释这些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
镜”》学案
姓名:
学科:
日期:
一、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的像;了解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重点:了解并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规律,粉刺凸透镜成像的几种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对透镜所称实像和虚像,能从理论上理解,会从光路上分析。
二资料准备:八年级物理课本、投影仪、放大镜、凸透镜、硬纸板。
三、学习过程:环节一:照相机在你的生活中你经常会用到照相机,请观察胶卷照相机回答下列问题:(1)照相机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2)它的镜头相当于什么?(3)胶卷相当于什么?(4)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5)比较数码相机和胶卷相机,看它们有什么区别?环节二:投影仪请观察教室里面的投影仪回答下列问题:(1)投影仪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2)投影仪所成的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3)平面镜在这里有什么
作用?(4)我们要在屏幕上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怎么放? (5)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环节三:放大镜
1、放大镜实质就是一个。
2、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和物位于透镜的两侧还是同侧?环节四:实像和虚像
1、实像:
2、实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相交而形成, (填“能”或者“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3、实像与虚像的比较光屏能否成像物和像的位置应用举例实像虚像学习疑难摘要:
四、拓展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器材名称像与物的位置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五、小节与收获: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那些疑惑?
2、前置作业准备时的疑难解决了吗?六、反馈达标:
1、下列不是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是: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潜望镜
2、物体通过下列光学器件可以成放大的实像的是: ()
A、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平面镜
3、现在市场上出售的”人参酒”在酒瓶中浸着一支人参,你所看到人参应该是:()
A、人参的实物
B、等大的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实像
4、用照相机拍照时,得到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虚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5、清晨,小草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了______镜的功能,形成了放大的______像,这是由于光的
______射现象的结果。
6、在圆形鱼缸里养的鱼,看起来比真实的鱼要大,这是因为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所看到的鱼是 (填“实像”或“虚像”),这个像(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
7、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放大、缩小)的像。
实际拍摄时,为使远近物体都能成清晰的像,应调节照相机的
________到胶片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