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未选择的路课文教案
《未选择的路》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未选择的路》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学生能够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拟人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人对于人生选择的独特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培养独立思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学生能够学会珍惜每一次选择,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诗歌中的隐喻和拟人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多义性的词语和句子。
2. 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未选择的路》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拟人手法。
4.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 深入剖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6.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未选择的路”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9. 课后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主题,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10.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未选择的路》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2.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拟人手法创作自己的作品。
3. 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展现出对人生选择的独立思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插图和播放音乐,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诗歌感悟的情境。
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
3.诗歌朗诵: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表达出诗人的情感。下节课分享给全班同学,共同欣赏。
4.课堂小结整理:请同学们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知识、修辞手法、诗人的情感变化等,以思维导图或列表的形式进行整理。要求条理清晰,便于复习和回顾。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篇关于“人生选择”的短文。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和写作任务,教师进行现场批改,给予及时反馈。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强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面临抉择时,要勇敢、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未选择的路》的诗意内涵,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面临选择时的困惑、犹豫、坚定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内涵。
2.各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对其进行评价、补充,形成互动式的课堂氛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未选择的路》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讲述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做出选择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珍惜青春,勇于担当,做出正确的选择。
文章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初中生阅读。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并从中受到启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面临各种人生的选择,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迷茫。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尚在形成中,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教学用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然后教师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课文中的‘未选择的路’象征着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20课《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合内容,比读补白,理解路的含义。
2.概括词语,还原心路,体会选择的态度。
3.创设情境,假设想象,体悟选择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整合内容,比读补白,理解路的含义。
2.概括词语,还原心路,体会选择的态度。
教学难点:1.体悟选择的意义,并将感悟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一、A还是B?——师生互动,激趣引入,整体感知课文1. (PPT上展示了A图片和B图片)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两份不同礼物给大家,就隐藏在AB两张美图中,需要大家选择得到其中的一份,现在请同学们在心里做下决定,你会选择A还是B呢?(揭晓)选择A的同学将获得老师手书的毛笔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愿这励志的诗语激励你不断前行;选择B的同学将获得一只钢笔,愿它能助你完成人生最圆满的答卷。
人生处处皆选择,小到吃喝用度,大到人生何去何从。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看看作者面对两条不同的路又是如何选择的!2.朗读老师示范朗读:请学生带着任务听,将描写两条路的句子用不同符号圈画下来。
(设计意图:《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外国诗,哲理意味很浓,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此首诗歌不再那么严肃,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朗诵初步感知诗歌况味,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二、此路还是彼路?——整合内容,比读补白,理解路的含义过渡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句“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老师称它们为“选择的路/未选择的路”。
(出示)活动一:通过比读和补白,感受两条路的不同。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描写两条路的诗句,将它们各自整合,比较两条路的不同,想象路的景色,理解路的人生内含。
1.重新整合诗歌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有另一条路它延绵无尽头未经脚印污染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人迹更少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看起来更诱人,更美丽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有一条路它延绵无尽头未经脚印污染人迹很少2.初次比读和补白,描写路之景色过渡语:在重新整合诗歌中,我们看到诗人更详尽的描写了“选择的路”,它“荒草萋萋且十分幽寂,看起来更诱人和美丽”,但是对于“未选择的路”,作者留给大家想象的空间,请同学们通过比较两条路的描写,发挥想象,补充描写“未选择的路”。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未选择的路》的诗句。
(2)能够分析并阐述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能够欣赏并评价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启发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分析。
3.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3. 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文本、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PPT,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未选择的路》。
(2)简要介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两条路”、“分岔路口”等。
(2)阐述诗歌主题:面对选择,勇敢抉择,珍惜青春。
5.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谈谈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作品的欣赏之处。
(2)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方面评价诗歌。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未选择的路》。
(2)写一篇关于诗歌意境感悟的短文。
8. 板书设计路两条选择珍惜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19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象征意义。《未选择的路》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著名诗歌,它通过描绘两条道路的选择,反映了人生道路决策的复杂性。这首诗对于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和后果具有重要启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象征元素和哲理,理解诗人在面临选择时的心理活动和决策过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未选择的路》的基本意思、象征意义和哲理内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选择重要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明智地做出选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探讨“而我选择了那条走得少的路,结果带来了很大的不同”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人生选择对人生道路的影响。
(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讨论人生道路选择的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举例:提出问题:“如果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你会如何决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独立思考。
(4)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内涵,学会独立学习。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举例: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未选择的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重要选择的情况?”(如:选择参加哪个兴趣班、在朋友冲突中如何站位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选择,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选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4.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背诵。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运用所学的手法。
5. 总结与反思:(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诗歌解读的文章或书籍。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诗歌《未选择的路》进行深入分析。
2. 学习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和效果。
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选择,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对诗歌《未选择的路》的理解和感悟。
2.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举例分析。
初一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范文
初一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人在人生路口的抉择与思考。
2.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美、人生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话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吗?你们是如何做出决定的?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重音等。
三、诗歌内容分析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四、诗歌主题探讨1.教师提问: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人生哲理?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诗歌意境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美,如画面感、情感表达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三、诗歌写作特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如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诗歌欣赏与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关于选择的诗歌,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未选择的路》。
2.写一篇关于选择的作文,题目自拟。
七、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提出建议与意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人在人生路口的抉择与思考。
同时,学生也能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分析诗歌意象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具体描述,如“两条路”、“黄色的树林”、“清晨的足迹”等,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意象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8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8篇)未选择的路篇一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选择的路》设计篇二弗罗斯特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初中语文第三册。
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篇三教学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课堂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只要大体了解一下,有助于诗歌的理解就可以了。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他一生热衷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于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
这首诗歌就是写于流放期间。
三、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19课,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外国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其中一首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另一首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燃料》。
这两首诗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的魅力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鉴赏简单的诗歌。
但是,对于一些具有深刻内涵和复杂情感的诗歌,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选择。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诗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内涵。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的文本、图片、音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教材。
3.音频设备:准备音频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标题,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两首诗歌的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针对第一首诗歌《未选择的路》,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4《未选择的路》教案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一、导入课文,解读诗歌1、导入。
我们还记得上期学过的散步吗?一家人走到田野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
大路怎么样?小路又是什么样子?最后怎么做出的决定?我们看,这一家人为了走那条路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他们最后都满意吗?2、弄清可供选择的两条路。
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也向我们展示了两条路,我们来看,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两条什么样的路呢?林中的两条路,一条选择的路,一条未选择的路。
一条大路(未选择的路),一条小路(选择的路)。
大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尽头(可见其平坦,笔直,树木夹道)小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是一条景色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路,但是人迹罕至,更具挑战性)3、理解选择的痛苦。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诗人选择了哪条?他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久久伫立”、“极目望去”。
理解“伫立”和“极目”,体会诗人决策的艰难。
————还有“可惜”一词也可以看出这种决策的勇气和痛苦。
4、体会选择后的惆怅。
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按理,他应该对自己的决定满意了吧?就如《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
诗人的心是惆怅的。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顾”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另一条路的向往和对放弃的不舍。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自己慎重地选择,为什么还会惆怅呢?————这也许就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这山望见那山高。
5、体会诗人写作的目的。
写这首诗,难道诗人就是号召人们在选择后就后悔,然后“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就是要人们“这山望见那山高”吗?诗人真实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呢?小组讨论。
诗人通过选择的艰难,尤其是选择后的惆怅,告诉人们,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草率,但是,一旦已经决定,就没有办法反悔,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一旦决定就无法反悔呢?“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未选择的路》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未选择的路》一. 教材分析《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人在林中路口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路,表达了人生中的抉择和对其后果的思考。
课文内容富有哲理性,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对于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哲理可能还难以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2.能够领悟课文中的人生哲理,提高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3.课文深层含义和哲理的理解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讲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来理解课文中的哲理。
3.实践法: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2.生词和短语列表3.讨论问题和相关提示4.练习题和答案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讲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如韵律、意象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生词和短语的含义,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口语表达或写作。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来理解课文中的哲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以及课文中的哲理。
第20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4.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人生选择的角度,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意义。
5.诗歌创意写作: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模仿《未选择的路》写一首关于人生选择的择的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讨论人生选择的问题时,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效果还不错。大多数同学能够迅速投入到课堂讨论中,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选择。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我提出的问题还不够开放,未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问题的设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虽然我通过举例和比较来解释,但仍有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这可能是因为我对意象的解析还不够深入,或者讲解方式不够生动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象,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意象的美。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时偏离了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
(3)诗歌主题的个性化解读: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可能受到局限,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突破方法: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借鉴他人的思考,丰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4)诗歌创意写作:学生在创作诗歌时,可能缺乏灵感,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思考。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未选择的路》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课内外拓展,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抉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未选择的路》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创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象征手法的识别和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作品《未选择的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重点解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5. 赏析与拓展:(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美感。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结合课内外实例,讨论人生抉择的意义。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中心思想。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未选择的路》,理解课文内容。
未选择的路教案《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7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首席帮助大家整理的7篇《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
作者是、国诗人。
被称为。
三。
诗文理解:1.注音及释义: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1)、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内容(写在书上)2)题目为什么是“未选择的路”而诗人其实选择了自已的路了?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诗中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实际上有深刻意义,暗示的是。
5)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2023年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
2023年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 1[教学目标]1,多层面颂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自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理解诗歌的大意,思索选择对于人生的意义。
2,比较朗读美丽的语句,通过鉴赏语句,来观赏诗歌。
3,通过对不同的形象的分析相识,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通过美读和分析语句来领悟诗歌主旨。
思索选择对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并学习有象征手法的诗歌。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
[导入环节]师:同学们能否来描述老师出示的两幅画片?周晓燕:这是二条不同的路,一条是宽广的大道,两旁是笔直的水杉,远处是绿色的田野,还有各种花;另一条是长满灌木的小路,前方都是杂树看不清晰。
师:对于周晓燕同学的描述,哪位同学情愿评价?董超:周晓燕同学比较精确地概述了两条路的特点,但是作为描述,还应当有些生动的词语,比如“绿色的原野”可以说“田野像绿色的大绒毯,上面点缀着粉红色的小花。
”结尾“看不清晰”也可以改成“好像很神奇”,这样更有吸引力。
师:对于董超同学的建议,周晓燕同学有什么看法。
周晓燕:他补充得很好,尤其“神奇”两个字,的确引人留意。
师:“神奇”许多人都喜爱探究,但神奇事物有很多危急。
经常有人走了会懊悔。
请听诗歌《未选择的路》,来看看作者的选择和反思。
[初读阶段目标:剖析主题]层递式提问,引起学生看屏幕,通过麦克风感受朗读。
师:同学们能谈谈,通过学习本诗歌,你希望得到什么。
任燕:我听不懂这首诗讲什么?我想知道主题。
黄杰:是作者的两条路写得好还是周晓燕和董超说得好?颜建英:这个“路”究竟是什么“路”?这样的写法,我们上册在哪里学过?任燕:走一条路就走一条,干嘛还要改日再见?还要叹息?袁湘芬:《假如生活欺瞒了你》看法乐观向上,这首诗的看法是什么?黄晓燕:走条路须要这么困难吗?(老师等待一分钟,没有新问题出现)师:黄晓燕同学很坦率,这一条路为什么这么困难?生:(杂乱)或许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么路越走越难走……师:同学们很风趣,我们小时候听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这里的路指得是读书之路,莫非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吗?颜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生(杂):“人生之路,贝贝起步。
未选择的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未选择的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目标定向:1、了解作者,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2、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限时预习一、了解作者及象征弗罗斯特,美国诗人。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他著名的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
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悟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2、诗歌中写到了两条路——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
请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
3、升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哪句?4、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5、诗人在诗句“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一句中,“那路口”指什么?“久久伫立”说明了什么?小组合作1、分配展示任务,小组讨论。
2、小组展示,教师点拨讲解。
3、对学案内容进行整理记忆。
当堂检测一、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及解释字词足迹()瞬间()诱人()幽寂()萋萋()涉足()伫立()伫立:极目:涉足:荒草萋萋:二、对《未选择的路》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令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慎之又慎。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未选择的路》。
(2)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选择,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未选择的路》。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应用。
(2)对课文主题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 lessons,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课文《未选择的路》。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3)学生运用生词和短语进行实际情景练习。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请阅读课文《未选择的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 选择一个生词或短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明天向同学和老师分享。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3. 提醒学生回家后完成作业,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延伸1.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未选择的路》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选择时,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2. 写作练习:(1)请学生以“我的一次选择”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曾经面对的一次选择和决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选择的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
计)
目标定向:
1、了解作者,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2、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限时预习
一、了解作者及象征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他著名的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
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2、诗歌中写到了两条路--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
请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
3、升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哪句?
4、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5、诗人在诗句“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一句中,“那路口”指什么?“久久伫立”说明了什么?
小组合作
1、分配展示任务,小组讨论。
2、小组展示,教师点拨讲解。
3、对学案内容进行整理记忆。
当堂检测
一、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及解释字词
足迹()瞬间()诱人()幽寂()萋萋()
涉足()伫立()
伫立:极目:
涉足:荒草萋萋:
二、对《未选择的路》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令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慎之又慎。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诗人笔下的路显然不是指行走的路,而是指
2、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是因为这条路
3、第二小节中“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的原因是什么?
4、从第三小节的哪句话中,能看出“我”对未选择的那条路的留恋?
5、第四小节中,“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象征了什么?“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象征了什么?为什么说“人迹更少”?
答案:
1、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和《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选择的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
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未选择的路是:消失在丛林深处的有许多人走过的一条
小路。
3、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
的道路。
4、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
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
生只能选择一条。
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
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
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
它告诉我们:
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5.说明诗人的这种选择是理智的,他对后果有清醒的
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只因有了这样慎重的考虑,才会避
免日后的后悔。
6、“那路口”指两条路的岔路口。
“久久伫立”说明
选择的困惑,“我”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又不能都走,必
须选择一条,表现了“我”的慎重。
C
1、人生之路
2、“荒草萎委,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人迹更少”。
3.原因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4.从“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中可看出。
5.“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象征人生路上遇到的岔口。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象征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
“人迹更少”是因为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价值。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