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关注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决策1.2 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中有许多重要的选择分析《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和背景1.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面临的重要选择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诗歌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第二章:分析诗歌内容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未选择的路》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诗歌分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探索人生选择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责任和决策能力的认识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思考自己在人生中的选择探讨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明智决策3.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决策3.4 教学评估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和思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4.2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有关人生选择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避免后悔和遗憾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测试,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和决策能力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感悟和成长5.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4 教学评估第六章:小组讨论与分享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生选择的理解和经验6.2 教学内容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生选择的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6.3 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进行深入讨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小组成员的观点和经验6.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和分享,评估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情况第七章:角色扮演与表演7.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思考人生选择7.2 教学内容设计角色扮演和表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的人生选择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深入探讨人生选择的含义和影响7.3 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人生选择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各小组汇报表演结果,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和感悟7.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表演汇报和分享,评估学生在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提升情况第八章:写作训练8.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人生选择的理解8.2 教学内容设计写作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人生选择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人生选择的看法和感悟8.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交流和分享,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通过写作作品和交流分享,评估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的提升情况第九章:课程延伸活动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9.2 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延伸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人生选择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和处理人生选择问题9.3 教学活动布置延伸任务,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面临人生选择时,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和感受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交流人生选择的经验和教训9.4 教学评估通过延伸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分享讨论,评估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和决策能力10.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成长10.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和感悟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引入:小组讨论和分享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面临的重要选择。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与后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1.2 教学重点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作品《未选择的路》诗歌的主题和象征意义1.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1.4 教学准备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文本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教学多媒体设备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向学生介绍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作品《未选择的路》展示诗歌的背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1.5.2 诗歌朗诵教师朗诵《未选择的路》,学生跟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1.5.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解读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1.5.4 思考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选择与后果分享各自的思考和感悟1.5.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未选择的路》的内涵2.2 教学重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诗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2.3 教学难点诗歌背景资料的获取和理解2.4 教学准备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2.5.1 背景资料介绍向学生介绍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讲解诗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2.5.2 思考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2.5.3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诗歌背景对诗歌内涵的影响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第三章:诗歌主题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与后果3.2 教学重点诗歌的主题和象征意义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和后果3.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3.4 教学准备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文本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3.5.1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解读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3.5.2 思考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选择与后果分享各自的思考和感悟3.5.3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第四章:诗歌的文学价值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未选择的路》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2 教学重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风格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影响4.3 教学难点诗歌文学价值的评价和分析4.4 教学准备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文本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评价4.5.1 文学价值分析向学生介绍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风格讲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影响4.5.2 思考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文学价值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4.5.3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第五章:课后拓展活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后拓展活动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未选择的路》第六章:创意写作练习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运用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文学表达能力6.2 教学重点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6.3 教学难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指导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和灵感来源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6.5 教学过程6.5.1 写作启发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和灵感来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6.5.2 创作指导讲解如何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进行创作提供示例和范本供学生参考6.5.3 独立创作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教师巡回指导,提供个别辅导和建议6.5.4 分享与讨论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反馈,共同讨论和改进6.5.5 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学生的写作成果和进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第七章:艺术创作活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7.2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7.3 教学难点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指导7.4 教学准备提供相关的艺术创作素材和工具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诗歌主题7.5 教学过程7.5.1 创作启发向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素材和工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诗歌主题7.5.2 创作指导讲解如何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诗歌主题提供示例和范本供学生参考7.5.3 独立创作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任务教师巡回指导,提供个别辅导和建议7.5.4 分享与讨论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艺术作品互相交流反馈,共同讨论和改进教师总结学生的艺术创作成果和进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第八章:课堂互动游戏8.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互动游戏,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8.2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互动游戏,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8.3 教学难点互动游戏的设计和实施8.4 教学准备设计相关的互动游戏准备游戏所需的道具和材料8.5 教学过程8.5.1 游戏介绍向学生介绍互动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引导学生参与游戏,熟悉游戏流程8.5.2 游戏进行学生分组进行互动游戏教师监督游戏过程,确保游戏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游戏的结果和收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8.5.4 诗歌复习利用游戏结果,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诗歌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情况第九章:课堂讨论与辩论9.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9.2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讨论和辩论,深入探讨诗歌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9.3 教学难点讨论和辩论的组织和引导9.4 教学准备设计相关的讨论和辩论题目准备相关的论证材料和观点9.5 教学过程9.5.1 讨论与辩论介绍向学生介绍讨论和辩论的主题和规则引导学生思考和准备自己的观点9.5.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巡回指导,提供个别辅导和建议9.5.3 课堂辩论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展示自己的论证能力教师监督辩论过程,第十章:课堂辩论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堂辩论,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10.2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辩论,深入探讨诗歌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10.3 教学难点辩论的组织和引导10.4 教学准备设计相关的辩论题目和规则准备相关的论证材料和观点10.5 教学过程10.5.1 辩论介绍向学生介绍辩论的主题和规则引导学生思考和准备自己的观点10.5.2 分组辩论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展示自己的论证能力教师监督辩论过程,提供指导和建议10.5.3 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辩论的结果和收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第十一章:家庭作业与评估11.1 教学目标通过对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的能力11.2 教学重点学生对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11.3 教学难点家庭作业的设计和评估11.4 教学准备设计相关的家庭作业任务评估标准和方法11.5 教学过程11.5.1 家庭作业布置向学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任务明确作业的要求和提交时间11.5.2 家庭作业评估教师对学生的家庭作业进行评估给出具体的反馈和建议11.5.3 学生反馈与改进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作业的改进教师监督学生的改进过程,提供个别辅导第十二章:课堂总结与展望12.1 教学目标通过对整个课程的总结,使学生对《未选择的路》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12.2 教学重点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12.3 教学难点课程内容的总结和归纳12.4 教学准备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12.5 教学过程12.5.1 课程总结教师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文学价值12.5.2 学生反思与展望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展望未来对诗歌学习和欣赏的期待12.5.3 文学拓展活动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诗歌鉴赏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的阅读和欣赏第十三章:课程评价与反馈13.1 教学目标对《未选择的路》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改进的方向13.2 教学重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13.3 教学难点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巧13.4 教学准备设计相关的教学评价工具和问卷准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资料13.5 教学过程13.5.1 教学评价教师对《未选择的路》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13.5.2 反馈分析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反馈进行分析确定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13.5.3 教学改进计划教师根据反馈分析,制定教学改进计划学生在改进计划中积极参与,提出建议和意见第十四章:课后资源与延伸阅读14.1 教学目标向学生提供《未选择的路》的课后资源和延伸阅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14.2 教学重点课后资源和延伸阅读的提供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14.3 教学难点课后资源和延伸阅读的选择和推荐14.4 教学准备搜集和整理《未选择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象征意义2.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影响4. 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5. 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和后果的思考难点:1. 诗歌背景资料的获取和理解2. 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3. 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指导4. 艺术创作活动的组织和实施5. 互动游戏的设计和实施6. 讨论和辩论的组织和引导7. 家庭作业的设计和评估8.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巧。
(完整版)《未选择的路》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练朗读诗歌,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哲理;2.能理解诗歌所使用的象征的写作手法;3.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2.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熟练朗读诗歌,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哲理;2.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并进一步分清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难点】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数】第1课时(总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周末去爬山,你会选择哪条路?为什么?(各抒己见)其实生活中我们处处面对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站在林间的岔路口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想一想他的选择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录音,画出节奏,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诗歌,纠正字音。
3、找出关键词概括每小节内容。
三、再读诗歌,品读形象,感悟诗情1、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两条怎样的路?各有什么特点?(提示:抓住关键词句)(1-2小节)明确:(1)平坦、笔直、通畅(“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2)“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罕至2、如果是你,会选择那条路?诗人选择了哪条?他的选择是否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1)“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久久伫立”——惋惜、思索、矛盾、犹豫(PPT展示诵读赏析的示例:)我从“可惜”二字中读出了诗人对不能同时去走这两条路的惋惜之情;我从“久久伫立”、“极目望去”中读出了诗人决策的艰难。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教学重点篇一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二《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
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
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
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一、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整体感知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
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
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师作小结即可。
三。
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注意字形(学生演板)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 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
?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
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 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 深思(板书)(2). 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模板15套)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模板15套)《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14.《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的地方,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的地方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1.对于“路”这一律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心难点】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包含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感受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只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偶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二、新课指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终究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第21课《未选择的路》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未选择的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重要选择的情况?”(如选择参加比赛或放弃)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选择的奥秘。
举例解释:
-象征意义的理解难点:课文中的“两条路”象征着人生中的选择,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这种象征不是简单的字面意义,而是具有深层次的人生哲理。
-批判性思维的难点:在讨论作者的选择时,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例如从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角度分析作者的选择,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和启发。
-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的难点: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指导和修正。
2.句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课文解读:探讨作者在面对人生抉择时的思考与感悟;
4.主题探讨:通过对比两条未选择的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的选择;
5.写作技巧: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解读课文《未选择的路》,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词的理解和象征意义的解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选择相关的实际问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优质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生选择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关于选择的短诗。这个创作过程将使大家更深入地体会诗歌表达技巧。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认识到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举例解释:
-在诗歌朗读环节,重点强调学生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例如《未选择的路》中的抑扬顿挫,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
-在词语学习与应用中,以“分歧”为例,通过例句展示,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体会词语的含义,并学会正确运用。
2.增强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审美情道德情操:通过探讨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提高文化自信:了解并传承中外优秀诗歌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在面临选择时的矛盾心理。
-词语学习与应用: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如“分歧”、“伫立”、“抉择”等,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诗歌结构与手法分析:讲解并使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如韵律、节奏,以及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主动提出疑问,分享学习心得。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未选择的路 教案教学设计
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3)学会如何欣赏和解读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方式,解读诗歌的象征意义。
(3)学会朗读、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抉择,培养独立思考和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学会欣赏和解读诗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意义的深入解读。
(2)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作品。
(2)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面临过抉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未选择的路》,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教师举例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5. 情感体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在学习诗歌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人生抉择”的短文。
2. 推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并简要说明理由。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喜爱程度,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诗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4《未选择的路》教案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一、导入课文,解读诗歌1、导入。
我们还记得上期学过的散步吗?一家人走到田野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
大路怎么样?小路又是什么样子?最后怎么做出的决定?我们看,这一家人为了走那条路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他们最后都满意吗?2、弄清可供选择的两条路。
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也向我们展示了两条路,我们来看,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两条什么样的路呢?林中的两条路,一条选择的路,一条未选择的路。
一条大路(未选择的路),一条小路(选择的路)。
大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尽头(可见其平坦,笔直,树木夹道)小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是一条景色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路,但是人迹罕至,更具挑战性)3、理解选择的痛苦。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诗人选择了哪条?他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久久伫立”、“极目望去”。
理解“伫立”和“极目”,体会诗人决策的艰难。
————还有“可惜”一词也可以看出这种决策的勇气和痛苦。
4、体会选择后的惆怅。
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按理,他应该对自己的决定满意了吧?就如《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
诗人的心是惆怅的。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顾”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另一条路的向往和对放弃的不舍。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自己慎重地选择,为什么还会惆怅呢?————这也许就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这山望见那山高。
5、体会诗人写作的目的。
写这首诗,难道诗人就是号召人们在选择后就后悔,然后“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就是要人们“这山望见那山高”吗?诗人真实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呢?小组讨论。
诗人通过选择的艰难,尤其是选择后的惆怅,告诉人们,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草率,但是,一旦已经决定,就没有办法反悔,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一旦决定就无法反悔呢?“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寓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运用思维导图、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珍惜人生,勇敢面对选择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简介:《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著名诗作。
诗中描述了一个人在林中路口面临选择的情景,他选择了人迹稀少的一条路,最终发现这是一条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寓意着人生中的抉择和遗憾,引导人们珍惜机会,勇敢面对选择。
2. 教学重点:(1)课文主题和寓意。
(2)重点词汇和短语的解释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作品《未选择的路》。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面临选择的情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解释其含义。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四、课堂巩固1. 思维导图:(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展示课文结构和主题。
(2)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和指导。
2. 讨论:(1)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五、课后作业1. 写作:(1)学生根据课文启发,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选择的作文。
(2)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2. 扩展阅读:(1)学生课外阅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写作风格和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理解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
未选择的路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未选择的路》【教学目标】1.了解弗罗斯特及其诗作。
2.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及作品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其代表作有诗集有《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二.合作探究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A思索: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面对选择,陷入沉思……B选择:写诗人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C选择之后的惆怅: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却留恋着另一条路,担心选择错误而难以回头。
D多年后的回顾、叹息:未选择的路或许更好……但现实无法回头。
2.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这里用了什么手法?表层:自然界的道路;深层:暗示人生之路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一般要统摄全篇.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
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
诗人念念不忘未选择的路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4、《未选择的路》作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重在写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未选择的路课文教案
未选择的路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未选择的路》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未选择的路》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和人生选择的寓意。
3. 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三、教学重点1. 课文《未选择的路》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能力培养。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
2. 引导法: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观描写和人生选择进行思考和讨论。
3. 互动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未选择的路》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未选择的路》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和人生选择的寓意。
3. 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三、教学重点1. 课文《未选择的路》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能力培养。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
2. 引导法: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观描写和人生选择进行思考和讨论。
3. 互动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未选择的路》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生选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资料。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本教案设计主要面向高中英语课程,针对题材性很强的文学作品《未选择的路》进行教学,通过深度阅读、讨论、写作、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两个年轻人鲍勃和杰瑞的故事。
他们在一次假期中上了一架飞机,却因为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
在等待被救援的过程中,两人的性格、思想和处世哲学受到了重大挑战和磨练。
同时,作者还通过这一故事揭示了人类面对极限境地时的内心挣扎和求生本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未选择的路》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致阅读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文献阅读水平;3. 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进行透彻分析和理解;4. 提升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讨论和写作。
二、教学过程(一)网络视频导入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飞机失事事故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面对极限境地时的心理与生理反应,使学生对于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有所预期。
(二)朗读教材学生齐读《未选择的路》,在读书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注意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细节,并让学生尝试去体验故事情节中所表现出的人性和人生哲学。
(三)分组讨论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组讨论一个关键场景或对话,并就此展开交流和讨论。
每组要梳理好讨论重点和结论,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分享。
此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四)写作任务针对本教材,老师布置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等多个维度进行透彻分析,并以逻辑清晰、主题突出的方式撰写一篇文章。
文章应该掌握基本写作技巧,包括梳理结构、考虑读者、保持逻辑性和清晰度。
(五)心理咨询互动通过任务完成情况的反馈、学生感受、以及阅读过程中的情绪体验等,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主要人物所经受的心理变化并针对相关问题提供心理建议。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1《未选择的路》是一篇名篇散文,同时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的优秀篇目,本文将围绕此篇文章为中心进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本文,能够理解故事情节,领会文章的主旨。
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加深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塑造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以学生平时喜欢的名言为例,如“人生的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请学生谈谈他们对此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和决策对自己的影响。
2. 阅读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如:1)故事的情节和结局。
2)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文章整体表达的意义和主旨。
在阅读完文章后,请学生自己复述故事情节和灵魂呼唤这个主题。
3. 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识别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的观点和主旨的理解。
4. 思考基于上面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分析自己的人生需求与人生价值如何相互契合。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探讨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情况做出最佳选择。
5. 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和本文类似的作文,探讨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关键选择,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体会。
6. 总结引导学生对此次阅读和思考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问题:1)本次活动中最有收获的方面是什么?2)通过此次活动,你对人生的选择和决策有什么更深的认识?3)你对于未来人生的规划和选择有了什么不同的想法?三、教学实施方案1. 教学时间:1.5 至 2 课时。
2. 教学资源: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展示本文中的情节和语言表达;PPT,包括文章篇章结构、重点词汇和主题探讨。
3. 评估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作文或班级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水平进行评估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该对教案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诗歌《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创作风格和技巧。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创作自己的小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研究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独立思考和勇于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
(3)领悟到人生的选择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意境。
(2)分析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创作风格和技巧。
(3)运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创作自己的小诗。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未选择的路》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知识和技巧。
(3)准备诗歌分析和创作的活动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未选择的路》。
(2)了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预习成果,分享对诗歌《未选择的路》的第一印象。
(2)提问学生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和经历。
2. 阅读理解:(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3. 诗歌鉴赏:(1)介绍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创作风格。
4. 创作练习:(1)鼓励学生模仿诗歌《未选择的路》的创作手法,写一首自己的小诗。
(2)分享并讨论学生的创作成果。
五、作业布置1. 完成一篇关于诗歌《未选择的路》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写一篇短文,不少于200字。
诗歌《未选择的路》精品教案
诗歌《未选择的路》精品教案诗歌《未选择的路》精品教案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未选择的路》精品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
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应该是很容易的,但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可能会很茫然,所以教授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应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
《未选择的路》诗歌优质教案
《未选择的路》诗歌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并理解诗歌《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意义;•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积极选择、勇于担当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探究诗歌《未选择的路》的意义和内涵;•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欣赏和分析,加深对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理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诗歌《未选择的路》的印刷版和电子版;•课件和投影仪;•学生诗歌欣赏和创作手册。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课件或黑板上展示《未选择的路》的标题,并提问学生对这个标题的理解和猜想;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的路会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步骤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分发《未选择的路》的印刷版给学生,让他们默读一遍;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和意义;3.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诗人为什么要表达“未选择的路”这个主题?–诗歌中的“未选择的路”有何象征意义?–你能从诗歌中读出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和教训?步骤三:深入理解(20分钟)1.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诗歌中一些隐含的意思和细节;2.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论;3.整理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出对诗歌意义的较为深入的理解。
步骤四:发散思维(15分钟)1.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未选择的路》的主题;2.引导学生写下他们自己对于未选择的路的理解和体会;3.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想法写成诗歌、故事、或者其他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步骤五:展示和交流(20分钟)1.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作品,互相欣赏和交流;2.教师带领学生发表对他人作品的评论和思考,鼓励积极向上的反馈;3.总结课堂的主要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鼓励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为什么喜欢,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2.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完善之前的创作,将其发展成为一篇完整的作品;3.学生也可以选择为自己的创作写一篇小小的“导读”,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选择的路
教学要点:作者介绍诗歌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去找一些关于路的句子呢?你们所知道的有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很多的诗人作家都对“路”有过精彩的描写,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写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我们常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留马行处”,李白《行路难》中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诗《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作者介绍
现在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位作者,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山间》《波士顿以北》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在昨天我就把这首诗中的生字词给大家说过了,现在请同学们听我给大家朗读一下,你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字音等等。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
3、现在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抽同学朗读,点评。
4、现在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思考一下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抽同学回答归纳总结: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在后边总结写作特点的时候再给大家讲关于象征的有关知识。
)
三、具体分析
1、请同学们六七度以下这首诗的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让同学们思考,诗歌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有几条路?对,两条。
那作者在面对这两条路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可惜”一次就说明了作者不能同时去涉足时的遗憾,她长时间的站在路口,你们觉得作者站在路口在想什么?作者呢就在想我到底该走哪一条呢,很犹豫,他的犹豫也告诉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是一定要慎重。
这一小节就主要写到了诗人在认真思考人生之路,所以很犹豫。
)
2、犹豫着的诗人到底选择的哪一条路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小节。
(诗人选择的路是怎样的?抽同学回答总结:杂乱的荒草长得很茂盛,十分的清幽寂静,人迹罕至,但是也显得很诱人很美丽。
这一小节就写到了诗人选择了一条幽寂、诱人的路。
3、诗人在选择了一条路之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讨论,在归纳总
结: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也就意味着选择放弃了另一条路,他心想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去涉足,但是他又知道自己选择的是一条延绵不尽的路,“恐怕”一词也表达出了作者的惆怅心情。
这一小节也就写到了人生之路不能回返,告诉我们一旦选择就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
4、最后一小节有些了什么?(请同学思考,总结:是不是写到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呢?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
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
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
5、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通过最后两句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写作的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
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
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
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6象征与比喻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象征”?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如红色象征喜庆、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象征谋篇立意的手法,一般统摄全篇。
同学们有时候可能会把象征和比喻区分不开,比喻是用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和象征相比比喻只是在个别语句中起作用。
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到“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舞女的裙(喻体)。
四、总结拓展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着身隧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