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会考复习提纲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
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
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地伙伴论)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3.可持续发展图示: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
2.持续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3. 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4.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
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
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历程
1.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协调问题。
2.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
4.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由概念走向行动,是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
5.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审议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
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1.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环境战略:①搞好生态建设;②防治环境污染;③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四)稳定战略
1.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归宿点。
2.稳定战略:①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②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附: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
公众参与、绿色消费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黄土高原范围: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水土流
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平原向山地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森林向草
原、农业去向牧区的过渡)
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
③降水集中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②破坏植被
三、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
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1.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2.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3.
附:西北的荒漠化
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植被稀少、河流稀少、土质疏松、生态脆弱人为因素(主要):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合理灌溉)
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沙尘暴盛行
治理措施: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资源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草场、水资源以及能源,退耕还林、还草等
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沙障工程等。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鲁尔区主要工业部门:钢铁工业(主导)、煤炭工业(基础)、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
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主要环境问题有:固体废气物污染、大量热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