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探索地球不同地区的地形变化
小学五年级使用的科学教材中,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学习这个主题,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态和构造,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变化。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探索地球不同地区的地形变化。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们能够:1.探索并认识不同地区的地形变化。
2.能够理解地形变化的原因、主要形式和特点。
3.通过观察和实验,加深对地形变化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一)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1.地球表面的结构与构成2.地形形成的两种方式3.勾画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4.地形变化的原因及主要形式(二)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们认识地球表面的结构与构成。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图片或者模型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地球由岩石、土壤、水等组成,同时介绍地球的核、地幔、地壳等不同的构成层次。
2.学习地形形成方式通过补充教材中的知识点、实物模型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两种地形形成方式,即火山作用和地壳变动,让他们知道每种方式都会产生不同形态的地形。
3.绘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让学生根据地图或其他资源,选取不同地区的地形,进行绘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变化。
4.研究地形变化的原因及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地形变化造成的原因,如火山爆发、地震、冰川侵蚀等,帮助他们形成对这些现象的深刻认识。
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们对于地形变化的理解,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实验活动,例如水模拟土壤侵蚀、观察火山模型喷发等,让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观察不同的地形变化,加深对地形变化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1.认识不同地区的地形变化。
2.理解地形变化的原因、主要形式和特点。
3.通过观察和实验,加深对地形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1.图片、幻灯片等教学资源。
2.实物模型和视频模拟。
3.实验测试,如水模拟、火山爆发实验等。
4.支持多种语言的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所授课程的掌握情况。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表面的地形概述1.1 地形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地形是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和地貌形态的总称。
分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1.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适宜的盆地和平原地形有利于农业生产。
交通:山区地形险峻,交通不便,影响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第二章:平原地形的特点与分布2.1 平原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平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相对平坦的区域,海拔较低。
特点: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水源丰富。
2.2 平原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北美洲的中央大平原、欧洲的荷兰平原等。
作用:平原地形是人口密集区,有利于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
第三章:山地地形的特点与分布3.1 山地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山地地形是指地球表面起伏较大的地区,海拔较高。
特点:崎岖不平、气候垂直差异、资源丰富、生态脆弱。
3.2 山地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作用:山地地形有利于水能、矿产资源的开发,也是旅游和户外活动的好去处。
第四章:丘陵地形的特点与分布4.1 丘陵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丘陵地形是指地球表面轻微起伏的地区,相对高度较小。
特点:地势较缓、土壤贫瘠、气候多变、生态多样。
4.2 丘陵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国的丘陵地区、日本的本州岛等。
作用:丘陵地形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也是城市建设的良好选择。
第五章:高原地形的特点与分布5.1 高原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高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海拔较高、边缘陡峭的地区。
特点:地势高耸、气候干燥、植被稀少、空气稀薄。
5.2 高原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非洲的撒哈拉高原、南美洲的巴西高原等。
作用:高原地形有利于能源开发(如风能、太阳能),也是特殊生态系统和独特文化的保护地。
第六章:盆地的特点与分布6.1 盆地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盆地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如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平原对农业的适宜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示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地形图,并分析图中的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案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九、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精品教案与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认识。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发学生对地形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发现地形的特征,并能够进行描述。
3.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规划等。
4.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形的观察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1. 引言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对我们认识地球的结构和变化、探索自然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将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2. 学情分析本节课适用于小学教学,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认知特点,我们选择了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球表面地形的认识。
3.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 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2) 掌握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思考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特征;(2) 理解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
5.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展示地球表面不同地形的图片;(2) 世界地图:用于学生观察和标注地球的地形;(3) 实验器材:用于演示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4) 学生实验用具:放大镜、放大器、实验笔记本。
6.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全球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
询问学生是否认识地图上的山脉、平原等地形,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形是如何形成的。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特征,并讲解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
重点强调以下内容:(1) 山脉:由地壳板块的抬升和构造挤压形成;(2) 高原:由地壳板块上升形成,具有平坦的地形;(3) 平原:由河流泛滥和沉积形成,地势较平坦;(4) 丘陵:由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地势较平缓;(5) 盆地:地壳下陷形成,形成湖泊等自然景观。
【实验展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我们将用模拟地壳板块的砂堆,并利用扬声器震动地壳板块,展示地震、火山和地壳抬升等效果。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精选4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精选4篇)《地球表面的地形》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点重: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风景照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小组讨论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灯片,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学会运用地图等工具观察、分析地形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学会运用地图等工具观察、分析地形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2、掌握运用地图等工具观察、分析地形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2、地图的种类与功能3、运用地图观察、分析地形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演示法3、实验法4、互动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形吗?B:地形就是地球表面不同地方的形态和特征。
C:很好,大家都很聪明,那么,你们知道地球表面有哪些不同的地形吗?D:有山、丘陵、平原、盆地等吧!B:对的,就是这些。
今天的课程,我们就要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以及如何观察和分析地形。
2、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A: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有山、丘陵、平原、盆地等地形类型。
下面,我们要来回顾一下这些地形类型的特点。
B:首先是山。
山是由地壳活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山的高度和形态各异,有锥形山、圆顶山、喇叭口山等。
C:其次是丘陵。
丘陵是指比平原高而比山低的起伏地形。
它的高度一般在300米以下,形状不规则。
D:接下来是平原。
平原是指比较平坦的地形,位置较低,海拔较低,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种植。
E:最后是盆地。
盆地是指四周高而中央低的地形,呈圆形或椭圆形,通常有开放性的重大经济、文化中心。
3、地图的种类与功能:A:同学们,地图是我们学会观察和分析地形的重要工具。
我们平时使用的地图有哪些种类呢?B:有政治地图、气候地图、物质分布地图、地形地貌地图等。
C:好的,那么,不同种类的地图有什么不同的功能呢?D:政治地图用来辅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的位置和边界;气候地图则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物质分布地图用于了解不同资源的分布情况;而地形地貌地图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4、运用地图观察、分析地形:A:好的,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以及地图的种类和功能。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形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形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
(3)地形特征讲解:分别阐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案例分析:分析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5)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6)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课后作业(1)绘制地球表面地形分布图。
二、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形。
学生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
2. 教学亮点(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结合生活案例,使地形知识更具实际意义。
3. 改进措施(1)在讲解地形特征时,可以加入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的形成原因。
(2)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讨论效果。
(3)在课后作业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如生态环境、水资源等。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形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1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案
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地球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
2.学生能够使用地形图上的颜色和图例来理解不同地形的海拔高度和特征。
3.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地形的基本特点,并能举例说明中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运用地形图上的颜色和图例来理解地形的海拔高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地形图片、地形图示例)地形模型(或自制纸板模型)彩色笔、纸张(供学生绘制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图片(如平原、高山、盆地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脚下的地球表面有哪些不同的地形?”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1 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五种基本地形的介绍(结合多媒体展示)平原:低平而宽广,海拔200米以下。
展示平原图片,让学生感受其特点。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连绵起伏。
通过对比平原图片,让学生理解丘陵的特点。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海拔500米以上。
展示山地图片,强调其高度和崎岖性。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较低。
通过地形模型或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盆地的特点。
●高原: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海拔在1000米以上。
展示高原图片,如青藏高原,让学生感受其广袤和高度。
2.地形图上的颜色和图例●展示地形图,讲解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地形高度。
例如,深浅不同的绿色表示海拔不同的平原,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到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地形图上的图例,如蓝色表示海洋,蓝色的封闭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等。
3.中国地形的特点●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举例说明,如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西部,而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东部。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种类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形的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地形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地形的特点及作用。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地形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地形模型或实物标本。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评价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新授: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并通过图片、模型或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各种地形的特点。
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形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实例。
4.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的特点及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的地形,描述其特点,并思考地形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掌握地形知识方面的难点和疑点,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七、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地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地形的特点,加深对地形知识的理解。
2. 结合其他学科,如地理、生物等,探讨地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开展地形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本节课的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地球表面的地形》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4. 教学难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6. 教学准备:地球地形模型、图片、案例资料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地球地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
3. 课堂讲解:(1) 讲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分析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5.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案例,探讨如何利用地形优势,改善人类生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堂练习1. 根据地形特点,判断下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1) 华北平原:__ (2) 喜马拉雅山脉:__ (3) 四川盆地:__ (4) 亚马逊雨林:__2. 分析地形对下列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1) 北京市:__ (2) 成都市:__ (3) 迪拜:__ (4) 马丘比丘:__四、课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掌握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在案例分析时,对地形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够。
3. 针对课后练习,学生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但部分学生在判断地形类型时,仍存在一定困难。
4.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标题:探索地球表面的地形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和形成原因;2.学习并能够识别各种地形类型,如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比较地形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增强地理意识。
二、教学内容1.地形的定义和特征;2.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的概念、特征和分布;3.地表产物与地形形成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学习地形类型的定义和特征,并能进行识别;2.了解地表产物与地形形成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与步骤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世界各地不同的地形图片,引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家乡或周边地区的地形特点,激发他们对本话题的兴趣。
2.知识讲解与学习:-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形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对地形类型有初步了解;-分别介绍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的概念、特征和分布情况,以图片和实例为辅助;-引导学生模仿教师识别和描述地形特征。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分发地形图和地形描述卡片,让每组学生互相展示地形图并描述特征;-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交流,共同完善各自对地形的理解;-老师进行适时指导,鼓励学生用地理术语进行描述。
4.巩固与拓展:-根据学生对地形的初步认知,进一步探究地表产物与地形形成的关系;-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总结地表产物对地形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尝试解释某些地形的形成原因。
五、作业与评价1.作业要求:-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识别和描述多张地形图片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或地理书籍,收集相关地形的例子,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2.评价标准:-正确识别和描述地形的特征;-准确解释地形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地形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六、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卫星图像,研究世界各地的地形特征,并设计小组研究项目,深入探索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城市规划和农业发展的区域选择等。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并培养他们观察、描述和比较地形的能力。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球表面的地形》学科领域:地理学科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特点;2. 掌握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能够运用地形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形模型、地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利用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方法,增进学生对地形的认识;3. 学会使用地形图,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3. 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特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地形图的识别与运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地考察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引出本课主题。
2. 知识讲解(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工业、城市分布、交通等;(3) 地形图的识别与运用。
3. 实例分析以我国地形为例,分析地形对我国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当地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作业布置(1) 绘制我国地形分布图;(2) 调查访问当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
七、教学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地形知识的掌握、地形图的绘制、实地考察报告等。
八、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如山地灾害、冰川融化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了解不同的地表特征及形成原因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了解不同的地表特征及形成原因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2.了解不同地形的形成原因;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采用三维模型或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地形特征;2.深入理解地形形成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对各种地形特征的理解;3.提高学生掌握地形特征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2.讨论与探究法;3.实验、观察与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自由畅想,说说哪些地方他们感兴趣,或者曾经去过哪些地方,那里的地形特征是什么?2.知识讲解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有什么了解?(1)高山:如喜马拉雅山脉、南极洲上的维多利亚山脉等。
(2)平原:如亚马逊河流域、我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等。
(3)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
(4)丘陵:如所罗门群岛内的吕阿尔山、英国内的布列塔尼等。
(5)河谷与峡谷:如阿拉斯加的克鲁茨冰河、我国的长江三峡等。
(6)台地与高原:如美国的科罗拉多高原、中国高原等。
(7)海岸线:如我国的东海岸线、澳大利亚墨尔本沿海等。
学生听完知识讲解后,观察图片或三维模型,认识不同地形的特征。
3.知识探究1)学生自由探究、研究不同地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按照不同地形分类,来讨论、分析和总结地形的形成原因。
3)学生们按照各自的思路和需要,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理解不同地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探究,相互借鉴、互相启示,提升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4.课堂总结1)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点,讲述不同地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教师提醒学生要善于发现、观察和分析,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认识和探究科学问题。
3)教师为学生提供扩展阅读,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五、教学后记学生在课堂上认识了不同的地形特征和形成原因,丰富了学生的地球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运用探究方法,发现地形变化规律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一、教学内容:地球表面的地形二、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地球表面的某些地貌和地形特征。
2、知道地球表面的一些地貌和地形的形成原因。
3、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和交流等方式发现地形变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特征。
2、地球表面的一些地貌和地形的形成原因。
3、发现地形变化规律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通过探究方法发现地形变化规律。
2、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特征。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先给学生出示几张地球卫星照片,让学生猜测照片上的地形特征和地貌变化。
之后再让学生阅读一段有关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变化的原因。
2、讲解环节:老师介绍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特征,例如:山峦、平原、丘陵、沙漠、火山、海岸线、峡谷、盆地等。
然后讲解每个地貌和地形的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每个地貌和地形的变化规律。
3、探究环节: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模拟风蚀、水蚀、冰川侵蚀等力量对地形的变化影响,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地形的变化规律。
4、交流环节:老师让学生就探究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交流和研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并通过展示和交流研究地形变化规律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形变化规律。
5、归纳环节:老师让学生对探究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中提取出地形变化规律,并对所归纳总结的地形变化规律进行解释和说明,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地形变化规律。
6、巩固环节:老师出示几幅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测试,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猜测和问题解答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总结:通过探究方法,发现地形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到地形变化规律的重要性和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形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图片和实际观察,描述地球表面地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见地形类型的特点和识别。
地球表面地形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地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形模型、地图、图片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如雄伟的山脉、广阔的平原、起伏的丘陵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讲授新课1、地形的概念简单介绍地形的定义,即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
2、常见地形类型(1)山地展示山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山地的形态特征,如山峰高耸、地势陡峭等。
讲解山地的海拔一般在 500 米以上,起伏较大。
(2)平原呈现平原的景观图,让学生感受平原的开阔和平坦。
说明平原的海拔一般在 200 米以下,地势低平。
(3)高原播放高原的相关影像资料,引导学生注意高原的顶部较为平坦,边缘陡峭。
强调高原的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
(4)盆地利用盆地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盆地的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
(5)丘陵展示丘陵的图片,指出丘陵的海拔在 200 500 米之间,地势起伏相对较小。
3、地形的分布结合世界地形图,向学生介绍不同地形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例如,山地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平原多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沿海地区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描述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地形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地形的了解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地形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地球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了解各种地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的识别和描述。
难点:地形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形图片和模型,用于展示和讨论。
2.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地形案例,用于分析和解释。
3.划分学生为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地形进行研究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五种基本地形的图片和模型,分别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每种地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地形进行研究和讨论。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地形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形案例,如家乡的地形、旅游景点等。
4.巩固(10分钟)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组的研究成果。
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建筑、交通等。
小学科学教案: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地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利用图片、模型等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地形。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
2. 各种地形的特点。
难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区分。
2. 地形特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师资源:1. 地形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地形分类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学生资源:1. 笔记本、彩笔等记录工具。
2. 小组合作学习准备。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吗?”Step 2:探究地形分类1. 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片,总结各种地形的名称。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各种地形的特点。
Step 3:学习地形特点1. 教师展示各种地形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地形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各种地形的特征。
Step 4:实践与应用1. 组织学生进行地形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观察、描述地形的能力。
Step 5: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周围的地形,描述其特点,并绘制一幅地形图。
2. 收集有关地形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识别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地形的形成和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地理科学产生兴趣,关爱地球,珍惜资源。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球表面的地形》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五年级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种类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
2. 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形种类的识别。
2. 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教学准备:1. 地形图、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2. 相关视频资料。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各种地形的定义及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并引导学生通过地形图进行观察。
4.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案例,如山区易发生自然灾害,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各种地形,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2. 课堂讲解讲解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如地形影响城市布局、交通线路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示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如山区发展旅游业、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课后反思1. 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2. 部分学生对地形种类的识别和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加强辅导。
3. 课堂练习环节,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1. 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2.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加强地形种类的辅导。
3. 增加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及其特点,了解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地球的表面教案(精选五篇)
地球的表面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地球的表面教案2、地球的表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三、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
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1.谈话: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含有典型的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小组准备:每个小组一台计算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吗?
2、你都去过哪里呢?能说说你去的地方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
3、小结:看来地球的表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形,那么我们怎么根据它们的地形特点进行分类?这些地形又都有哪些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表面的地形》。
板书: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初步感受,激发兴趣
1、老师也非常喜欢旅游,最近老师有几个非常想去旅游的地方,你们想知道老师要去哪儿吗?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五个地方的图片)
2、看到图片,你知道这是哪儿吗?
(学生猜测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提示)
泰山:我国东部山东丘陵的一座山,五岳之首,有东岳之称。
青藏高原:这里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吐鲁番盆地: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著名水果有无核白葡萄和哈密瓜。
喜马拉雅山:它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上海: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现代化城市,有世界第四高、亚洲第二高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3、刚才我想去的几个地方的地形一样吗?如果让你去旅游的话,你们能不能概括出这个地方的地形特点呢?
三、旅游活动,交流总结
1、今天在课堂上我们也进行一次旅游好吗?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五个特别可爱的小导游陪同我们一起去旅游,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吧!
(教师与学生分别操作课件:出现五个福娃)
2、他们是谁啊?你们小组想选择哪个福娃带领你们去旅游呢?小组商量商量一下
(学生选择并汇报)
3、可我们的旅游绝不是仅仅看风景这么简单,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了解那里的地形是什么样的,那种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最后我们把我们旅游的收获汇报给全班的同学。
(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小组学习)
4、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其他小组同学根据教师课件演示的图片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及时归纳。
(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的地方的图片)
教师板书:
平原:低平而宽广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
山地:地势较高而崎岖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
5、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了。
如果老师现在出示一个地方的图片,你能准确的说出它所在的地形吗?
(教师出示:图片)
(学生回答)
四、利用工具,应用解决
1、刚才我们去了那么多的地方,现在,我想还想带大家去一个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如果你去过请你马上的说出他的名字。
(教师出示笔架山图片)
这是我们的家乡锦州,你知道锦州属于什么地形吗?(盆地)
你怎么知道的?能具体的说说吗?
(学生回答)
2、对于我们熟悉的地方我们能知道那里是什么地形,可对于我们不熟悉的地方怎么办呢?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推荐一个能很快的知道某个地方的地形的工具。
它的名字叫做地形图。
(教师课件出示世界地形图)
3、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我们可以在它们的帮助下更好的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4、现在我们看这张世界地形图,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都代表什么意思吗?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的结论填写在报告单上。
(学生观察讨论并记录报告单)
(学生汇报,教师进行补充)
(1、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2、蓝色的、封闭的图形是湖泊。
3、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4、根据不同的印刷,颜色会有差异,具体的以图例为主。
)
(补充帮助学生记忆的顺口溜:黄高蓝水绿平原,沙漠黑点一片片,棕紫表示更高地,白色终年积雪寒。
)
5、现在我们知道了各个颜色所表示的地形,那你们看我们的祖国,从东到西,有什么特点呢?
(地形西高东低)
6、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的锦州,老师利用网络中的谷歌网站,找到了卫星照出的锦州的电子地图。
(教师课件出示锦州的图片)
通过这张照片我们更能确定我们的家乡锦州属于什么地形?
(盆地)
五、布置作业,扩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2、现在形成的地形以前就是这样的吗?以后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又是什么力量在使它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下节课我们来研究。
教学反思:
1、通过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选择学习内容并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最后进行总结概括,在愉快、生动的氛围中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参与,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改变了以往以教师单一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深深吸引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气氛变得积极主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明白注意身边的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