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或因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热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或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病机既有因实致虚者,亦有因虚致实者。
一、病因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暴寒折阳,既可抑遏阳气,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胸痹。
《医学正传·胃痛》云:“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
”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类证治裁·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成,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遇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或痰阻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满养心脉,拘急而痛。
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5.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脏气渐亏,精血渐衰。
如肾阳虚衰,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亦可阻滞心脉。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及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
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
凡此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致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二、病机1.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
心脉不畅,肺失治节,则血行瘀滞;肝失疏泄,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
胸痹心痛篇
提要
论述胸痹轻证的证治
胸痹,胸中气塞
胸中满闷窒塞
短气
呼吸迫促
病机
饮阻气滞
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
利水渗湿 以除湿 宣肺利气 以降逆
杏仁
甘草
缓中健脾
治法
宣肺利气化饮
饮邪偏盛
短气重,兼见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等
橘枳姜汤
橘皮
理气和胃止呕
枳实
泄满散结
生姜
温胃止呕
治法
温胃理气散结
气滞偏盛
气塞重,兼见心下痞满,呕吐气逆等症
提要
心痛阴寒痼结的证治。
病机
阴寒痼结,寒气攻冲
治法
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乌头赤石脂丸
炮乌头、 炮附子、 蜀椒、干 姜
大辛、大热,温阳逐寒止 痛力强,峻逐阴邪
赤石脂
温涩调中,收敛阳气,可 制上四药辛散太过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阳微阴弦” ? 2. 仲景治疗胸痹心痛为何“症变治 变”,“证不同治也不同”。 3.仲景治疗胸痹心痛用药规律为何?
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附子三兩(炮) 生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 (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參 乾薑 吳茱萸各一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 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 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衝上氣,落 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九种心痛:虫 心痛、注、风、悸、食、冷、饮、热、去来心痛)
病机
中焦阳气衰减,无形之气痞为患
治法
补中助阳,振奋阳气
人参汤
人参 白术 补中益气
甘草 干姜
温中助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与人参汤证鉴别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胸痹病脉证并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胸痹病脉证并治【老师说丈夫的脉搏应该走得太远,阳是轻微的阴弦,也就是说,胸部是关节痛和疼痛的;因此,自然会被认为是极度缺乏的人。
现在,阳虚被认为是在上焦,而胸痹和疼痛的人也基于其脉冲串。
平人无寒热,胸痹,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痛、气喘、呼气、咳嗽、吐痰、胸痛、寸脉晚、闭小紧数,包括“胃喜白酒”汤。
括蒌薤白白酒汤方七磅白酒(半磅白葡萄酒)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能卧,心痛经背,含楼泻白半夏汤。
薤白括蒌半夏汤方32白酒,半杯白葡萄酒,半杯白葡萄酒。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痞子在心,气结在胸,胸闷,攻心下胁,以枳实泻白桂枝厚朴瓜蒌汤为主;桂枝人参汤也是主要的。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萎汤方枳实四个,大葱半斤,肉桂一、二枝,厚朴一、二枝,干枯四、二枝(捣固)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纳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白术三两右五味,用一桶水,先煮四味,取五公升,取桂枝,煮三公升,去除废物,加热一公升,一天三次。
胸痹,胸中气塞,或短气者,此胸中有水气也,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二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炙)对三味,取一桶水,煮沸五公升,去除废物,温热一公升衣服,一天三件衣服,不要更糟。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橙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胸痹,慢时,急时,薏苡仁和附子粉。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二大附子十(大炮)右二味,杵为散,白饮服方寸匙,日三服。
桂枝姜枳实汤以胸痹心痛为主。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五根桂枝、三两姜、三两枳实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胸痹、胸痛经背、背痛经胸,主要为乌头赤石脂丸,乌头赤石脂丸方乌头、川椒、乌头、干姜、红脂右五味,末之,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中医如何治疗胸痹心痛病
104李华仁胸痹心痛病的主要表现为胸部窒息堵塞疼痛,与西医病症中的“冠心病”症状相类似,主要表现为患病者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是目前我国心脏病中较为常见且防治难度系数较高的心脏病种类之一。
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本病的病因主要由心气不足,血脉运营不畅导致瘀血内积不散而致,随着近年来中医领域开创的益气活血、宣痹通阳等医疗方法,此病的临床治疗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一、胸痹心痛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一)心痛发作期的临床表现此类症候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期,主要表现分为寒凝血瘀和气滞血瘀两种:第一,寒凝血瘀症候表现:病患者遇冷或者伴随着季节性的更替导致气温下降时,则会出现胸膺部位疼痛发作,或闷痛窒息,或绞痛难忍;同时肩部、背部、喉部、四肢等也会伴随剧烈疼痛。
此时搭脉面相,医师则会发现患者舌头颜色多为暗淡,舌苔白腻,脉数滑涩不稳。
第二,气滞血瘀症候表现:患者情绪激动或自身体虚遇实热时则倍感疼痛剧烈,痛如针刺,且多有定处。
此时搭脉面相,医师则会发现患者舌头颜色多为暗淡,舌苔白腻,脉数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的临床表现此类症候表现在患者发病的缓解期,或心痛得到相应缓解,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气虚血瘀:胸闷、胸痛、激烈运动时增剧,且倍感乏力,舌头两侧伴有明显齿痕、苔白,脉数弦滑。
第二,心血瘀堵:痛感时强时弱,身体乏力,面色黄暗或苍白,经常伴有头晕目眩感,舌苔颜色暗红且津液少,脉数细弱。
第三,痰瘀血赌:胸腔及肩背经常闷痛,多发于体态偏胖者,体胖加重心脏负荷,舌苔浑浊白腻,脉数弦滑。
第四,气滞血瘀:情绪激动时痛感加强,伴有两肋的胁痛感,舌苔颜色暗淡且灰白,脉数弦滑。
第五,热毒血瘀:胸痛感常常伴随,口干、口苦、口臭、便秘、舌苔黄腻。
二、胸痹心痛病的治疗原则(一)发病期临床症候和缓解期的表现兼顾治疗胸痹心痛病在中医上分为发病期和缓解期,因此在治疗上我们也应兼顾发病期的症候和缓解期的具体表现兼顾治疗:第一,发病期以标示为主进行辩证医治:寒滞血瘀以驱寒活血、宣阳通痹为主医治;气滞血瘀以调理气血、疏通血脉为主医治;痰瘀血堵以化痰排浊、提升阳气为主医治;热毒血瘀以散热解毒、同本固阳为主进行医治。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胸痹,作为中医术语,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胸痹属于“心痛”、“真心痛”的范畴,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胸痹的中医定义、病因辨析、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以及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胸痹的中医定义胸痹,又被称为心痛,是指胸中气机痹阻,不通则痛的一种病症。
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亦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认为,胸痹的发生与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和、痰瘀互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二、胸痹的病因辨析胸痹的病因多端,常见的有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
外邪中以寒邪最为多见,寒邪内侵,凝滞气血,痹阻胸阳,发为胸痹。
饮食不当,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痰浊内生,痹阻胸络,亦可导致胸痹。
情志失调,如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亦可引发胸痹。
年迈体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胸阳不振,亦可成为胸痹的发病原因。
三、胸痹的中医诊断要点胸痹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
临床表现以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为主,常因劳累、饱餐、寒冷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象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
脉象多见弦脉或涩脉。
在诊断时,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胸痹的中医治疗方法胸痹的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
其中,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胸痹的重要手段。
中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证型选择合适的方剂,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温阳散寒、化痰通络等。
同时,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以提高治疗效果。
五、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需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中医内科学-胸痹
症状
01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
迟。
治法
02
温通心阳,散寒宣痹。
方药
03
栝蒌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03
胸痹的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硝酸酯类药物
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 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 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 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改 善心肌缺血。
症状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心 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浊闭阻型胸痹的辨证论治
症状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 痰多气短,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药
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寒凝心脉型胸痹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胸痹
目录
• 胸痹概述 • 胸痹的中医辨证论治 • 胸痹的西医治疗 • 胸痹的中医特色疗法 • 胸痹的日常护理与调养
01
胸痹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包括 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
发病原因
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其他手术
通过导管将支架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 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 血。
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起搏器植入 术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 手术治疗方式。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通过将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移植到冠 状动脉上,以绕过狭窄或闭塞的血管 段,改善心肌供血。
郭洪仁老中医对胸痹的辨症治疗
Me ia r a me o u n d c l T e t nt F r i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hneeJ u n lo h o dcn n h o am ay i s o r a fEt n me iie a d Et n ph r c ・88 ・
于痰性粘腻易滞心胸,影响阳气 通畅滞血 脉运 ,甚 至痰瘀互 结 ,故 祛 痰 同 时 加 丹 参 、 川 芎 、 红花 佑 以 活血 化瘀 ,达 到痰 瘀 两 清 的 功效 。 2 3 心气 阳虚 . 心气不足 ,则治 以补益心气 而振奋心 阳,
心痛甚者 ,首先要考虑到瘀 、痰 ,具体运用 ,心 阳虚 ,用温 胆 汤 加党 参 ; 心 脉 虚 以生 脉 散 为 主 方 化 裁 ;阴 阳 两 虚 , 温 胆 汤合生脉散;痰瘀 闭阻 以瘀为主者 ,选失笑散 ;以痰为主, 温胆 汤加 倍 用 量 。
4 2 去 瘀 止痛 ,久 病 人络 ,非痰 则 瘀 。 《 问脉 要精 微 论 》 . 素 云:脉者 ,血之府 也……温 则心痛 ,脉不通,故在 首辨证论
治时,天 论病程长 短,都应 该考 虑血脉涩滞及 伴有 痰痹 心脉
的一 面 。
常用方:保元 汤,人 参、黄 芪、炙甘草 、肉桂 、大 枣。心 阴 不足 为主 ,则 治 以滋 阴养 心 ,活血 清热 ,常用 方 :天王补
主 ,心气虚可进而导致心阳不足、阳气亏损鼓动无力 ,清阳 失展 ,血气行滞 ,不通则痛 。心痛的部位在心,其本在肾 , 由于 年 老 体 衰 ,或 心 血 、 心 阴 、 心 气 、 心 阳 不 足 ,久 病 必 穷
及 肾 ,心 肾 阳虚 ,阴 寒 痰 饮 ,乘 于 阳 位 , 阻 滞 心 脉 而 作 痛 , 血瘀痰 阻,又 以血瘀为多 ,因于寒凝热结、痰阻气滞、气虚 等 因素 ,皆可导致 血脉郁滞 为瘀 证 ,血瘀滞 不散 ,心脉 不 通 ,故 疾 病 如刺 如 绞 而 痛 。该 病 痛 程 长 、 及 易 反 复 发作 。 2 辨 证 施 治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膻中或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范围】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梅毒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疾患,出现以胸闷、短气、心背彻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阳微”即本虚,即是“阳虚知在上焦”,为心之阴阳气血的虚损。
“阴弦”即标实,为邪气郁阻脉络。
兹将本病的病因病机叙述如下:一、病因1.素体虚损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体虚,或劳倦内伤,或久病耗损,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脉络受损,均易发生本病。
2.外邪侵袭气候骤变,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均可诱发或加重心之脉络损伤,发生本病。
然尤以风冷邪气最为常见,寒主收引,既可抑遏心阳,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心之脉络血行瘀滞,从而发为本病。
3.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或饮食生冷,或饥饱无度,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心之脉络失养;水湿不运,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之脉络闭阻,遂致心痛;痰浊留恋日久,可致痰热互结,痰瘀交阻,使病情缠绵难愈。
4.情志失调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因素。
盖情志失调,气机失和,伤及脏腑,造成脏腑功能紊乱,而气机失和日久,又易产生瘀血痰浊停阻心之脉络,致心之脉络不畅,发为心痛。
本病之病因有以上几种,临床上常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同时存在,长期为患,终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此外素有旧疾之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又常为本病重要的诱发因素。
10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病机】阴邪壅滞胸中,阻碍气机升降
实也—— 强调“标实”
【按语】
1.胸痹之病,临床有渐得缓起与卒作急发 之别,病性有虚实之辨。
2.医者不可一见短气,即从肺肾立论,必
须把握疾病本质,谨守病机。
二、 胸痹证治
(一)主症主方 【原文】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
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 薤白白酒汤主之。(3)
关后尺脉为阴
《金鉴》: “阳得阴脉, 为阳不及,
从取脉法上
浮取为阳
沉取为阴
上焦阳虚也;
阴得阴脉, 为阴太过,
从脉象类别上
阳脉
---浮、滑、数脉等
阴脉 ---沉、迟、弦脉(微)等
下焦阴实也。”
【解析】 夫脉当取 太过 不及 阳微阴弦
即胸痹而痛——(1)病机:邪正相搏,痹阻胸阳
→不通则痛 (2)病名:胸痹之主症:疼痛 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正虚之处,即是容邪之所
【习题】 1. 名词术语解释: 胸痹、心痛、阳微阴弦、缓急、胁下逆抢心、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悬痛、短气、
2.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3. 分析胸痹病的典型证候? 4. 宣痹通阳法三方证治的比较? 5. 以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为例,说明同病异治的精神。 6. 胸痹急证如何治疗?为什么?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上焦阳虚——本 阴寒内盛——标 阳微 阴弦 缺一不可
概言之:
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
病情: 本虚标实——正虚邪实
指导治疗: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
【原文】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2) 【解析】 已病未觉 平人——“脉病而形不病” 已病未发 无寒热——无新邪外感 短气不足以息——突发胸闷、痞塞、呼吸短促
中医内科学:胸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胸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胸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病位
在心及心之脉络,涉及肝、脾、肾三脏。
胸闷,膺背肩胛间痛,短气,此病在心及心之脉络;
(2)病由
暴怒、忧思而起,胸闷膺痛,尚有胸胁支满,胁下痛,此病位在心肝,以心为主;
(3)病因
饮食无度而起,胸闷心痛,尚有形丰、脉滑、苔腻等症,此病位在心脾;病甚者,心痛彻背,喘不得卧,此心病及肾,病位在心肾;病情危急,汗出肢冷,脉微欲绝,此心肾元阳暴脱,病位在心肾。
(4)病性
年壮初痛者多实证,胸闷心痛,脘闷纳差,形体偏胖,苔腻脉滑者,屑痰浊;心痛彻背,形寒肢厥,唇青面白,脉弦紧者,属风冷;痛如针刺,入夜痛甚,舌黯紫有瘀斑瘀点,脉涩者,属瘀血。
久病年老者多虚证,胸闷心痛歇息稍瘥,气促自汗,脉濡弱或结代者,属气虚;胸闷膺痛,虚烦不寐,口干便难,舌红少苔或有剥裂,脉细数者,属阴虚;胸痛彻背,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者,属阳虚。
2.治疗原则
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的特点,其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标本虚实的主次兼顾同治。
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的不同分别给予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应重在活血通脉;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等脏之亏虚,分别采用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的偏衰,尤应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胸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摘要: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胸痹是由气滞血瘀、痰湿内阻、心脾两虚等原因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探讨胸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饮食调养和情志调理等方面。
一、中医理论分析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胸痹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胸部脉络不通,发为胸痹。
(2)痰湿内阻: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阻遏心脉,发为胸痹。
(3)心脾两虚:久病体虚,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脉失养,发为胸痹。
2. 证候分类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胸痹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气滞血瘀型:胸部闷痛,刺痛,痛处固定,伴有心悸、胸闷、气短、舌质紫暗、脉涩。
(2)痰湿内阻型:胸部闷痛,伴有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苔白腻、脉滑。
(3)心脾两虚型:胸部闷痛,伴有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
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气滞血瘀型: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方剂可选用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等。
(2)痰湿内阻型:采用健脾利湿、化痰通络的方法,方剂可选用二陈汤、温胆汤等。
(3)心脾两虚型:采用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的方法,方剂可选用归脾汤、养心汤等。
2. 针灸治疗(1)气滞血瘀型:选取膻中、期门、心俞、内关、足三里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2)痰湿内阻型:选取中脘、丰隆、肺俞、心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3)心脾两虚型:选取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3. 推拿治疗(1)气滞血瘀型:采用按摩、揉捏、按揉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2)痰湿内阻型:采用揉捏、拍打、抖动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3)心脾两虚型:采用轻柔的按摩、揉捏、按揉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4. 饮食调养(1)气滞血瘀型:宜食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山楂、茄子、玫瑰花等。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法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熟悉中医知识,了解中医治疗方法,为冠心病心绞痛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表现为本虚(气虚、阳虚多见)标实(血瘀、痰浊多见),心脉痹阻是病机关键。
但胸痹心痛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凝、气滞、痰浊、瘀血等可相互兼杂或互相转化,心之气、血、阴、阳的亏虚也可相互兼见,并可合并他脏亏虚之证,病程长,病情较重;又可变生瘀血闭阻心脉、水饮凌心射肺、阳虚欲脱等危重证候。
因此,临床治疗本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辨证论治,不可执一方一法而通治本病。
一、胸痹心痛病的辨证要点1.辨疼痛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属、手指者,为痹阻较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疼痛性质是辨别胸痹心痛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主要参考,临证时再结合其他症状、脉象而作出准确判断。
属寒者,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属热者,胸闷、灼痛,得热痛甚;属虚者,痛势较缓,其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属实者,痛势较剧,其痛如刺、如绞;属气滞者,闷重而痛轻;属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间即逝者多轻,持续不止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病或危候。
一般疼痛发作次数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即偶发者轻,频发者重。
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而病情较重的情况,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具体分析判断。
若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证,若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二、胸痹心痛病的治疗法则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本虚宜补,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中医内科学——胸痹
特点
概 述
精品课件
文献摘要
概 ★ 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正式提
出“胸痹”的名称。 ★《 金 匮 要 略 · 胸 痹 心 痛 短 气 病 脉 证 治 》 :
述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 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痹不得卧, 心痛彻背”。治疗胸痹“宣痹通阳”。
精品课件
范围
★
易耗伤阳气,又易感寒,产生阴寒之邪) 3、芳香温通药物辛散走窜,中病即止,防伤阳。
精品课件
注意益气
★病机化:痰浊痰与胸痹直接相关,且与易患因
临
素相关。
证 备 ★治疗:着重健运脾胃;祛痰加用健脾益气。
要 ★临床应用:温胆汤为基本方。根据痰浊与
气虚轻重加减。
★注意:补气之品用量不宜太大。
精品课件
治本以补肾为
精品课件
治疗原则
★标实当泻
辨
气滞当疏理气机、血瘀当活血化瘀、
证
论
寒凝当辛温通阳、痰浊当泄浊豁痰;
治
★本虚宜补
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不足及脏腑亏虚,
纠正阴阳气血、脏腑偏衰。
精品课件
证治分类
➢ 心血瘀阻证
辨
➢ 气滞心胸证
证
论
➢ 痰浊闭阻证
治
➢ 寒凝心脉证
➢ 气阴两虚证
➢ 心肾阴虚证
➢ 心肾阳虚证
精品课件
心血瘀阻证
述因查证防语证
病要论调
备
机点治护
要
精品课件
临证备要及前沿动态
★ 胸痹治疗应以通为补,通补结
临
合
证 备
★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要
★ 芳香温通药的应用
★ 注意益气化痰
经方辨证论治胸痹
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方药
保元汤加减,本方由人参、黄芪、甘草、肉桂组成,具有补气助阳之功,若气虚明显者,可加党参;若气阴 两虚者,则以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04
经方应用与名方解读
常用经方介绍及功效分析
栝楼薤白白酒汤
该方具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的 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胸痹、胸痛 、短气等症状。其中,栝楼实能 宽胸散结、润燥滑肠,薤白能通 阳散结、行气导滞,白酒能行气 活血。
经方辨证论治胸痹
目录
• 胸痹概述 • 经发辨证论治原则 • 常见证型及辨证论治 • 经方应用与名方解读
01
胸痹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 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 ,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发病机制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于心,涉及肝、脾、肾 等脏,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 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 ,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
02
鉴别诊断
胸痹需要与真心痛、胁痛、悬饮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真 心痛为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 、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 代等危重急症。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常伴 见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悬饮为胸胁饱满、咳唾引痛 、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栝楼薤白半夏汤
该方在栝楼薤白白酒汤的基础上 加入半夏,增强了祛痰散结的作 用,适用于胸痹不得卧、心痛彻 背等症状。
橘枳姜汤
该方具有温胃理气、散寒消痰的 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胸痹心中痞 气、气结在胸等症状。其中,橘 皮能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枳实 能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生姜能 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苡仁(15两):除湿宣痹,缓解经脉拘急
临床应用
突然左侧胸部、心前区剧烈绞痛,并骤 发口眼、四肢抽搐,面色苍白,唇舌青紫, 身冷肢厥,脉沉伏,或涩,或微细而迟。
附子的应用
生附子
炮附子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助阳止痛
乌头 散寒止痛
亡阳急证
风寒湿痹着于筋骨
发作性疼痛
人参、白术、甘草:补益中气 干姜:温中助阳
“养阳之虚,即以逐阴”
病案举例
陆某,男,64岁,胸宇痞闷,左胸 骨后为显,时或隐痛,心悸气短,神疲 乏力,脉细弱,舌苔薄腻,质紫黯。
高年元气亏损,宗气不足,心失所养,
脉络瘀滞,不通则痛,法当补气温阳,养 营化瘀。处方:生晒参6克,干姜3克,炙 甘草3克,白术9克,丹参9克,全瓜蒌9克, 桃仁9克,砂仁3克(后下)。上方服5剂后, 胸闷隐痛已除,惟活动后仍有气短,再投 益气养心补肾之品以巩固疗效。
[原文5]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 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 参汤亦主之。
[提要] 胸痹虚实不同的证治
心中(下)痞:胃脘部痞塞不通 留气结在胸:饮气留结在胸中 胁下逆抢心: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 [病机] 胸阳痹阻,水饮痰浊由胸及胃
实:痰阻气滞,结于胸中 虚:心脾阳虚,阴寒相乘
偏实
病机 : 胸阳痹阻,痰留气逆
[治法] 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方药]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宽胸涤痰 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 白酒 :开痹行阳,上行以助药力
讲解
1.主症: 胸背痛,短气—辨证关键。 喘息,咳唾-可见于其它疾病(特异性差)
2.脉象: 寸口脉沉而迟—胸阳不振-阳微 关上小紧数—中焦停饮,阴寒内盛-阴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胸痹而痛者,以其脉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胸痹,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括萎薤白白酒汤主之。
括蒌薤白白酒汤方
括萎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括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薤白括蒌半夏汤方
括萎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蒌汤主之;桂枝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萎汤方
枳实四枚薤白半斤桂枝一两厚朴四两括萎一枚(捣)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纳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白术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气塞,或短气者,此胸中有水气也,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胸痹,时缓时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右二味,杵为散,白饮服方寸匙,日三服。
胸痹,心中悬痛者,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胸痹,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者,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
乌头一两蜀椒一两附子五钱干姜一两赤石脂一两
右五味,末之,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胸痹,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旋覆花汤主之。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胸痹,心下悸者,责其有痰也,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麻黄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胸痹,心下痛,或有恶血积冷者,九痛丸主之。
九痛丸方
附子三两狼毒四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一两干姜一两吴茱萸一两
右六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二丸。
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冷气上冲,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