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之太阳病篇练习题
伤寒之太阳病篇练习题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每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
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哪一项是太阳病提纲:A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B脉浮,发热恶寒,头痛C脉浮数,头身疼痛,恶寒D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而喘E脉浮缓,发热恶寒,汗出2.太阳病的性质是:A表证B表寒证C表热证D寒热夹杂证E以上都不是3.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理是: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B卫气不共营气谐和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E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桂枝汤证可见之脉症:A脉浮弱B脉浮数C身体疼痛D项背强E鼻鸣干呕5.应用桂枝汤治疗下列病证,哪项是错误的:A太阳中风证B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C营卫不和之发热,自汗出D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不上冲者E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发汗后,表证未解者6.太阳中风证的治法是:A调和营卫B解表发汗,固护卫阳C调和营卫,益气和营D解肌祛风,调和营卫E解表祛风,宣肺发汗7.“将息”是指:A喘息B将养调息C斟酌之意D体息E将就8.太阳伤寒证的病机是: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B风寒袭表,经气不利C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E、以上都不是9.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症是:A发热,微恶寒,咳嗽,口渴,脉浮略数B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身痛,脉浮紧C发热,恶寒,无汗,项强,脉浮紧D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痛,脉浮紧E发热,恶寒,咳嗽,喘息,脉浮紧10.太阳伤寒证的治法是:A解肌祛风,宣肺平喘B发汗解表,升津舒经C发汗解表,内清郁热D发汗解表,宣肺除饮E发汗解表,宣肺平喘11.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当治以:A桂枝加桂汤B桂枝汤C瓜蒂散D麻黄汤E苓桂枣甘汤12.下列麻黄汤的煎服法中,哪项是错误的:A温覆取微汗B暖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C先煮麻黄,去上沫D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E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13.桂枝加葛根汤证的辨证要点是:A汗出、项强B汗出、恶风C汗出、发热D无汗、项强E无汗、恶寒14.桂枝加葛根汤方的组成是:A桂枝汤加葛根B桂枝汤加葛根、麻黄C麻黄汤加葛根D葛根汤加桂枝E葛根汤加桂枝、麻黄15.桂枝去芍药汤的主症病机是:A胸阳受损、表证陷里B表邪入里、郁而化热C里热炽盛、鼓动脉促D表邪未解、胸阳受损E脾肾阳虚、虚阳外浮16.《伤寒论》中,通过发汗而止利的汤方是:A大青龙汤B麻黄汤C小青龙汤D葛根汤E葛根芩连汤17.下列哪一项不是大青龙汤证的主症:A发热B恶寒C无汗D烦躁E筋惕肉瞤18.大青龙汤证的病机主要是:A寒邪束表、内郁化热B风邪袭表、营卫不和C寒邪袭表、营阴郁滞D风寒外袭、少阴阳虚E外感寒邪、内伤饮食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小青龙汤证的主症:A干呕B发热C咳D微喘E烦躁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针对这种病机,选方应用:A 小青龙汤B大青龙汤C麻黄汤D桂枝汤E葛根汤21.下列哪一组药不属于小青龙汤方:A麻黄、芍药、细辛B干姜、甘草、桂枝C五味子、半夏、甘草D麻黄、桂枝、细辛E桂枝、芍药、葛根22.小青龙汤证“服汤已,渴者”,其病机是:A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布B服药辛燥、伤及津液C水饮阻遏、津液不达D里热伤津E引水自救23.桂枝甘草汤证的服法,应该是:A清酒送服B分温三服C顿服D昼二夜一服E分温二服24.桂枝甘草汤证的病机是:A发汗过多、损伤心阳B发汗过多、损伤卫阳C发汗过多、伤及营血D发汗不彻、邪不外达E以上都不是25.桂甘龙牡汤证“烦躁”的病机是:A心阳虚B心阴虚C心火重D心血虚E心气虚26.桂甘龙牡汤方中,桂枝的用量是:A三两B四两C半斤D二两E一两27.下列哪一项不属112条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A伤寒脉浮B亡阳C医以火迫劫之D必惊狂E脉阴阳俱停28.下列哪一组不属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A桂枝、甘草B大枣、生姜C蜀漆、甘草D龙骨、牡蛎E蜀漆、白芍29.苓桂枣甘汤的主症是:A脐下悸、欲作奔豚B脐周痛、欲大便C脐中痛、月经不利D脐下痛、小便不利E脐上悸、腹部胀满30.原条文要求苓桂枣甘汤的煎煮溶剂是:A清酒B清水C甘澜水D潦水E麻沸汤31.桂枝加桂汤证,重用桂枝的用意是:A温通心阳、以制肾水B温阳解表C增强行水D温通太阳、调和营卫E通阳散寒32.桂枝加桂汤中桂枝的用量是:A三两B二两C八两D五两E四两33.下列哪一项不是苓桂术甘汤证:A心下逆满B气上冲胸C起则头眩D脉沉紧E身为振振摇34.苓桂术甘汤证的主要病机是:A脾阳虚、水气停B肾阳虚、水气停C水停下焦D水气凌心E外寒里水35.下列哪一项是小建中汤证的主症:A恶寒发热B汗出恶风C心中悸而烦D腹胀满E大便干结36.临证用小建中汤时,必用何药才不失仲景组方原义:A桂枝B芍药C甘草D饴糖E大枣、生姜3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主症腹胀满,是属下列哪一项: A虚胀B实胀C食湿停滞D虚少实多E虚多实少38.干姜附子汤证的治则应该是:A急救回阳B回阳救逆C滋阴回阳D温补肾阳E脾肾两补39.干姜附子汤证的“昼日烦躁”一证,应属下列何项:A阳虚烦躁B阴虚烦躁C热邪烦躁D阴阳俱虚烦躁E虚中挟实烦躁40.下列哪一项不应属真武汤证:A发热、心下悸B头眩、身瞤动C小便不利D四肢沉重、疼痛E汗出而喘41.桂枝新加汤中,芍药和生姜的用量正确为:A芍药三两,生姜三两B芍药五两,生姜五两C芍药五两,生姜三两D芍药四两,生姜四两E芍药一两,生姜三两42.太阳中风兼阳虚汗漏证的主治方为:A桂枝附子汤B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C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E桂枝加附子汤43.下列除哪个方证外,均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兼证:A桂枝去芍药汤证B葛根汤证C桂枝加葛根汤证D桂枝新加汤证E桂枝加附子汤证44.桂枝加附子汤用于:A风湿相搏而身体疼痛,汗多者B麻黄汤证汗后所导致大汗不止者C太阳病发汗太过而阳虚汗漏者D少阴病复感寒邪E太阳中风误下导致阴阳两虚者45.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治疗用:A先温中扶阳,后酸甘化阴B桂枝汤C附子汤D桂枝新加汤E大青龙汤46.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病机为:A过汗亡阳,经脉失养B太阳表虚,发汗过多而阳虚漏汗C阴阳两虚,表虚为主D阳虚自汗,阴血不足E表证未解,里虚不足47.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区别为:A前者附子用量轻,后者附子用量重B前者去芍药,后者有芍药C药物组成相同,只是治疗作用不同D前者重用附子,后者重用桂枝E前者重用桂枝,后者重用附子48.桂枝加附子汤证中的“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机理是:A太阳中风过汗,损伤营血,筋脉失养B外邪未解,经气不舒,筋脉失养C汗伤营血,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D阳不温煦,阴不濡养,筋脉失养E风寒湿留滞关节,肢节不利49.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
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味苦寒)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憔,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苦寒)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苦寒)半夏半升(洗,辛温)栝萎实大者一个(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萎,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指的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有中风、伤寒、温病、湿病、热病等。
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方药。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日久不愈,或误治失治,或因虚致实,邪气内陷阳明,形成阳明病。
阳明病有胃家实和胃阴虚之别。
胃家实需攻下,胃阴虚需养阴益胃。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太阳病不解,内传少阳,或少阳病邪热偏盛,形成少阳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特征。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是外感病的极期阶段,邪气亢盛,正气耗伤,易出现实证、热证。
治疗阳明病宜清泄阳明,荡涤肠胃。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感病的中期阶段,邪气已去大半,正气亦显不足。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的疾病。
治疗太阴病宜温中健脾,化湿和胃。
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是心肾阳虚,虚寒内生的疾病。
治疗少阴病宜温补肾阳,散寒通脉。
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病是外感病的后期阶段,正气衰弱,阴阳失调。
治疗厥阴病宜调理阴阳,扶正驱邪。
九、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病是一种急性吐泻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剧烈吐泻,腹痛胀满,迅速脱水等。
治疗霍乱病宜理气和中,止呕止泻。
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是指在伤寒病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复发或产生其他并发症的疾病。
治疗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宜益气养阴,调补脾胃。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3)表郁轻证――邪郁不解,正邪交争――热多 寒少如疟状――表郁轻证
(2)、太阳病里证 • 气分证-五苓散证 • 血分证-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
(3)、太阳病兼证
太阳病兼证――病机重心不变,兼见 次要症候,但亦是病理改变的一个方 面,不容忽视。
③表郁轻证可兼见里热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4、太阳病变证 -变证最多是太阳病最大的特点
(1)“表邪传里必先胸” --与无形之邪相结则为虚烦 --与有形痰水互结则为结胸误伤脾胃之 气,升降失司――现“心下痞”诸证
(2)太阳水不化气,而有水停诸证。太阳之邪遍 涉诸经可见热证,虚寒诸证。
5、太阳病类似证 --不属太阳病,因某些证候类似,列此以资鉴别
(1)风湿证 (2) 十枣汤证 (3)瓜蒂散证
三、治则
(1)太阳病本证(辛温发汗) 表实――峻汗――麻黄汤 表虚――觧肌(发汗)――桂枝汤 表郁轻证――小发其汗――桂麻各半汤
四、太阳病的传变
传
太阳病
阳明 少阳
内陷--三阴(尤以少阴为多见)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目此,上头 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
(二)病理
太阳病的概念: 为外感病的初期。 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以 营卫功能失调为主要特点的病证。 病位:在表。 病性:属阳属实。
(二)病理
(二)病理
1、太阳病的病因:风寒外袭
《素问·评热病论》:“巨阳主气,故先受邪”
2、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
营卫不和是太阳病的基本矛盾。因为太阳主皮 肤而统营卫,故营卫失调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
(二)病理
二.证侯分类
1、太阳病本证: 太阳表证 太阳里证
中医培训之太阳病篇 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专业荟萃]
专业知识
17
(二)桂枝汤禁例 16条:伤寒表实证禁用桂枝汤。 17条:湿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 19条:内热壅盛者禁用桂枝汤。
专业知识
18
临床应用
1.感冒、流感; 2.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 3.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 4.过敏性鼻炎; 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自汗、低热等);
6.雷诺氏病、冻疮等。
【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厚朴二两 ——下气消痰。 杏仁五十枚 ——宣肺降逆。
专业知识
25
【原文】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
子汤主之。(43) 【提要】
太阳病下后气逆微喘的证治。 【释义】
太阳病 ——表证(当从汗解)
下之微喘 ——邪气迫肺,肺气上逆。 表未解故也 ——正气未伤,表证仍在。
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专业知识
26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 发作(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咳嗽,苔白脉缓者); 小儿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证见表虚兼有咳喘者)。
本证的辨证关键: 1、以风寒表虚证兼咳、喘者为宜,必见汗出恶风。 2、苔见薄白,脉见浮缓,以内无热象为宜。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专业知识
1
概说
太阳病是外邪侵犯人体之表,出现以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为主症的疾病 (也称表证)
专业知识
2
分类
一、太阳病本证 1.太阳中风证
主症: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自汗出,脉 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太阳伤寒证
主症:发热恶寒,头痛,身体骨节疼痛,无 汗而喘,脉浮紧。
伤寒论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细目
要点
第二单元 伤寒论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条)
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条)
5.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条)
6.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五苓,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散主之。(71条)
(168条)
13.“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条)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条)
2.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6条)
3.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301条)
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条)
4.“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条)
5.“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太阳病概论1、太阳经的概念(先例六经名称)要掌握太阳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太阳,什么是太阳病。
伤寒论之太阳,是指足太阳膀胱,太阳膀胱,其位居下焦,内在津液。
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形成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叫做“太阳之气”。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具有温煦肌表,管理汗孔开阖,防御外邪,保卫肌体的作用。
故又称“卫气”,卫气有保卫之意。
太阳之气,也就是卫气行于全身,古人认为卫气一日一夜在全身运行50周,昼夜各行五十周,每天早晨当阴气尽时,太阳外出,人体阳气出于目(睛明穴)目张则卫阳之气上行于头,然后从循颈项而下行太阳经脉。
由于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在六经的最外层,又具有保护卫外的功能,所以就有“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首,总统营卫,而为一身之外藩”的说法。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也是指它的部位及功能而言。
我们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肺是主表的,这里又提出太阳主表,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肺主表,是因为肺主宣发的功能,能把人体内的卫气布散到体表,以行使温煦、卫外的机能。
而太阳主表,则指太阳经脉之气行于体表。
此处尤为重要和特性,也就是说,太阳之气就是卫气,它出于下焦,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所产生,(这一现象有如太阳与地气所以称太阳经)再受胃的水谷营养精微的赡养,(先后天之关系),然后又通过上焦(肺)的宣发以熏肤、充身、泽毛。
《灵枢·本藏篇》指出:“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就说明了脏腑相连,在内之脏与在外之皮毛相应的表里关系,皮毛属于人体表位,太阳之气行于表,是由少阴肾气所在,经肺气的宣发敷布外达皮毛,所以说肺气合于表而太阳之气则主表。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一条经脉,循行路线最长,与督脉并行于人身的背部。
背为阳之府,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一个部位,太阳经从这里通过,所以说它是“阳经之长”。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内脏时,属于膀胱腑而络于肾脏。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本文转载自高山予鹰《倪海厦讲伤寒论(1)》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
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
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
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
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
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
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
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
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
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的。
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
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
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
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
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
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
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三、热实结胸证治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 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 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 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 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 服法:煎丸顿服。甘遂用末。
二、结胸危重证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 则死。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 脉浮大——脉证不符,邪盛正虚 • 烦躁——神志被扰,正不胜邪
三、热实结胸证治
134、太阳病,……医反下之,……阳气内 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 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 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 “发于阴”(体质偏阴,无实邪) ——痞证
提要:2、大陷胸丸证
• 主症:结胸主症——胸腹部胀满疼痛 “如柔痉状”——项强,甚至抽搐、
角弓反张,发热汗出,不恶寒
• 病机:痰热结聚胸膈(部位较高),经 气不利
• 治法:逐水破结化痰 • 方药:大陷胸丸
提要:2、大陷胸丸证
• 大陷胸丸方组成与用法: 甘遂——攻逐水饮。 大黄、芒硝——泻下结聚 葶苈子、杏仁——逐水化痰(上焦) 白蜜——缓和药性,保护胃气
第二节 结胸证治 • 痰热结胸 —— 大陷胸丸证 • 热实结胸 —— 大陷胸汤证 • 小 结 胸 —— 小陷胸汤证 • 寒实结胸 —— 白散
一、痰热结胸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 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 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原文宋本
《伤寒论》原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合十六法,方十四首。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方二。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不能自如俯仰,且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太阳经脉不利表实的症治。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①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注释】①合病: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谓之合病。
【译文】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症,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而致下利的治法。
太阳为表症,阳明为里症,表里症同时出现,因名二阳合病。
一般把阳明病专属于胃肠燥实症,是片面的说法。
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所谓阳明病,就是胃与大肠病,热实症为阳明病,虚寒症也是阳明病。
本条二阳合病的阳明病就是指下利症而言,而不是肠腑燥实症。
这种下利,是因感受风寒之邪内迫阳明大肠所致,所以治宜葛根汤解肌发表,表邪外解则利自可止。
这一治利方法,后世称为“逆流挽舟。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译文】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下利,但有呕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犯胃致呕的治法。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王晋三:葛根汤,升剂也。
半夏辛滑,芍药收阴,降药也。
太阳阳明两经皆病,开阖失机,故以升降法治之。
麻、葛、姜、桂其性皆升,惟其升极即有降理寓于其中,又有芍药、甘草垫安中焦,再加半夏以通阴阳,而气遂下,呕亦止,是先升后降之制也。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3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一甘二桂三两麻七十杏仁朱雀窝无汗而喘头身痛温服不须把粥喝先煮麻黄九升水减去二升去上沫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用八合麻黄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这一条论述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证治。
应与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互参。
这一条提出了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等八个证候。
因为它们是伤寒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又用麻黄汤治疗,所以被称为”伤寒八证”或”麻黄八证”。
对这八证进行概括的话,可分为诸痛、寒热与无汗而喘三组。
中风是风邪伤卫,伤人较浅。
伤寒则为寒邪伤营,伤人较深。
寒性凛冽,可由卫透营,既外闭卫阳,又内伤营血。
寒性凝滞、收引,主痛。
寒邪袭表,营血运行不畅,经脉筋肉拘紧,故见诸痛证。
头痛为”头项强痛”的省文,与身疼、骨节疼痛不同,应当分别辨析。
头项、腰脊是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伤太阳,经输不利,故头项强痛,腰脊疼痛。
正如《灵枢经〃经脉》所说:”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
”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太阳”主筋所生病”,故太阳感寒则身疼,骨节疼痛。
”恶风”是恶寒的互辞,与第3条合参,可知为伤寒的必见证。
因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卫阳被伤以后就会出现恶寒。
寒主收引闭敛,可闭塞全身毛窍腠理,故见无汗。
卫阳之气被寒邪闭郁,不得宣泄,故见发热。
肺合皮毛而主表,表闭无汗,影响肺气的宣发,故作喘。
“无汗而喘”既提出了两个单独的证候,同时也揭示了无汗与喘的因果关系。
一旦汗出表解,肺气恢复宣降功能,喘自然也就好了。
同时,”无汗而喘”也便于和肺热的”汗出而喘”作鉴别。
伤寒论条文398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31127条
伤寒论条文398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31-127条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概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太阳的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
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
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那么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
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
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
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关于气,也就是太阳的阳气。
我们说它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它是输布于体表的,它的功能是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因为人体体表的面积最大,所以这种阳气如果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
伤寒论病例总
伤寒论病例总 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某男,68岁,因操劳过甚而感邪发病,发热头痛,无汗,浑身关节皆痛,已二三日,曾自服西药土霉素等未效。
刻诊:两脉浮紧带数,舌苔薄白,身灼热无汗,微喘,气息稍粗,骨节酸楚烦疼较甚。
治宜:A桂枝附子汤 B麻黄汤C大青龙汤 D葛根汤 E甘草附子汤2.患者自认为感冒,于昨日自服复方阿斯匹林片。
服后汗出不少,衣衫尽湿,今晨反觉全身骨节酸痛,不愿行动;不发热,微恶风,全身有微汗,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宜:A桂枝附子汤 B桂枝新加汤C桂枝汤 D甘草附子汤 E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3.于某,男,40岁。
一周前患感冒兼肠炎,腹泻一日7~8次,发热,腹胀,头痛,经用氯霉素治疗后,虽腹泻已止,但腹胀,腹痛,呕吐仍不减轻,头痛,畏寒,怕风,身亦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A葛根汤 B葛根黄芩黄连汤C黄芩汤 D葛根加半夏汤 E黄芩加半夏生姜汤4.患者顾某,忽感风邪,始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继则翕翕发热,头项强痛,腰臀酸楚,自服发汗药,而汗出淋漓,小便较少,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当用:A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B桂枝加附子汤C桂枝加葛根汤 D桂枝新加汤 E药甘草附子汤5.患儿恶寒发热2天,伴咳嗽气促,咯吐黄稠痰,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胸中烦热,身热汗出,口渴引饮,二便尚可,舌苔黄,脉浮滑数。
宜用:A麻杏石甘汤 B葛根芩连汤C小青龙汤加石膏 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以上均不是6.黄某,男,初患外感,发热,头痛,微咳,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大便稀溏,日五六次,胸闷欲呕,腹胀不痛,投以藿香正气散三剂未效,来诊时,证见胸中烦闷,腹不胀而觉脘部痞塞不舒,嗳气有食臭味,肠鸣即欲大便,便色淡黄,水样便中夹有不化的食物残渣,无异臭,日五六次,量不多。
脉濡数,苔薄白,宜用:A葛根汤 B黄芩汤C桂枝人参汤 D黄连汤 E生姜泻心汤7.患者,男性。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46】【147】【148】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 者, 柴胡桂枝汤 主之。
方十二。
桂枝 去皮 黄芩 一两半 人参 一两半 甘草 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 一两半大枣 六枚,擘 生姜 一两半,切 柴胡 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陈修园:再由此而推言乎诸结:伤寒六日已过,至于七日,又值太阳主气之期。
发热,病在太阳之标气;微恶寒,病在太阳之本气。
病气不能从胸而入,结于经脉之支,骨节之交,故肢节疼痛,经气郁而欲疏,故微呕;不结于经脉之正络,而结于支络,故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以其寒热犹在也,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取其解外,又达太阳之气,而解支节之结。
此一节,言太阳之气化而结于经脉之别支也。
黄元御:太阳病,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此发热恶寒,肢节烦痛者,以太阳之外证未去,而相火旺干半表,故恶寒不甚,甲木侵克戊土,土主四肢,故痛在四肢。
《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秉气于胃,胃与四肢气脉流通,则疼痛不作,胃病而气不四达,四肢经络,壅滞不行,是以痛生。
节者,四肢之溪谷,经气郁遏,溪谷填塞,故痛在骨节。
相火郁发,是以烦生也。
少阳经自胃口旁下胁肋,故心下支结。
(支结者,旁支偏结也)。
经病多而腑病少,故微呕不甚。
此皆少阳之病,而微见恶寒,则大阳之外证未去也,宜柴胡合桂枝,双解太少之经邪也。
小柴胡加减:外有微热者,加桂枝,此微恶寒,即外有微热之互文。
少阳以相火化气,寒往则纯是发热,若但热无寒,则发热更剧,无发热而兼恶寒者。
微有恶寒,或外热轻微,便是太阳外证未去,故与桂枝汤合用。
伤寒而不用麻黄者,以其恶寒之微也。
刘世祯:自此以下二条,皆演太阳少阳并病之例。
明证由体变.而病机各异浅深;示法随证 转,而制方当权轻重。
教学者触类旁通,反复以求一贯之旨。
曰伤寒六七日者,见病气留连,非传经计日之义。
发热微恶寒者,太阳之外证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25】【126】【127】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25】【126】【127】展开全文【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六十五。
用前方。
陈修园:血与之水,以小便利与不利分之,请再申其说:太阳病,从胸而陷于中土,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乃脾气不能转输,水聚于少腹,为无血也;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非水聚,为血聚,血证谛也。
必谛审其果是血证,方可以抵当汤主之。
否则,不可姑试也。
此一节,申明上文“小便自利”之义也,喻嘉言云:此条乃法中之法也。
见血证为重病,抵挡为重药。
后人辨证不清,不当用而误用,与夫当用而不当用,成败在于反掌,故重申其义也。
黄元御:身黄,脉沉结,少腹硬,是皆血瘀之脉证。
血司于肝,血结木郁,贼伤己土,则发黄色,缘木主五色,入土为黄故也。
然使小便不利,则三者乃膀胱湿热之瘀,是茵陈五苓证,非血证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已谛,故宜抵当。
刘世祯:此承上更明瘀血之外证与脉象,以示后学平辨之法。
盖血结少腹瘀热在里之候,虽外见太阳之表证仍在,其身色必黄,与伤寒大异。
发黄之因不一,有血虚而黄者,则色黄而兼微青,有脾虚而黄者,则色黄而兼淡白;有燥胜而黄者,则色黄似熏黑;有湿热而黄者,则黄明如橘子(血虚黄,脉弦而涩;脾虚黄,脉濡而滞;燥黄,脉短而数;湿黄,脉滑而滞;若兼他因,脉至便兼他象,且湿盛之黄,必溺色亦黄);若瘀血发黄,则当黄晕如油,其色微熏而溺色不变,其脉当见沉结。
沉结者,沉按结塞不通,应指紧实之意,非迟而一止之谓。
合上条论之,则当脉微而按之沉结,微见于轻举,结见于沉按(本论言脉,每分条辨析,应合而求之,乃得其全。
如脉法举阳结之脉,先言浮而数者,名曰阳结,举分部察息之二,次乃补述辨象曰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必合浮而数与车盖二条,始识阳结之脉,兹论血证,亦同此例。
上言微而沉,不言沉按之象云何,读本条之结,则血证之脉,昭然于心矣。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43】【144】【145】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43】【144】【145】展开全文【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九。
陈修园:病在经脉而如结者,不独男子也。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当表邪方盛之际,而经水适来。
盖经水乃冲任厥阴之所至,而冲任厥阴之血,又皆取资于阳明。
今得病之期,过七日而至八日,正值阳明主气之期,病邪乘隙而入。
邪入于里,则外邪除而脉尺身凉,已离表证,惟冲任厥阴俱循胸胁之间,故胸胁下满如结胸之状,而且热与血搏,神明内乱而发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
治者握要而图,只取肝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何以谓之实?邪盛则实也。
此节合下一节,皆言妇人热入血室。
病在经脉状如结胸者,可以互证而明也。
黄元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而值经水适来之时。
及得病七八日后,发热已除,而脉迟身凉,是当解矣。
乃胸胁之下胀满,如结胸之状,而作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热不在上而在下也。
当刺厥阴之期门,随其经中之实处而泻之,以肝主藏血,肝胆同气。
此与阳明刺期门章义同。
刘世祯:此示邪乘虚陷,热入血室之例(其证男女皆具,而妇人得之者为多,以经期胎妊数脱血故也)。
太阳中风,当发热汗出恶风,今妇人中风,而发热恶寒者,以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有余不足,以对待言之,非气盛之谓;若气真盛则不受邪)。
血不足则荣气虚寒,荣中寒而卫阳惵弱,加经水适来,血海空虚,风乘虚入,直入血分,遂见发热恶寒之状。
外证当乍有微汗(血虚甚亦有无汗者,所谓血虚中风,形作伤寒是也),脉象濡而按紧(濡者卫气微,紧者荣中寒)。
此邪循络陷,逆入厥阴之界(宜参看《太阳上篇》厥阴中风条),热邪陷络,则经热内并,故外证发热自除,身转凉和,脉转迟滞(此迟为阴阻,乃滞塞之象,非迟慢之迟)。
热内陷令浊气蓄积,肝为胀满,肝胀而络气横塞,故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
所谓血室者,肝也;以肝为藏血之藏,络血汇归之所,故曰血[“血”原无,据文义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 3.提纲证揭示了太阳病经证的本质 ▪ 脉浮——病位在表; ▪ 头项强痛——病邪在太阳经; ▪ 恶寒——病机为风寒伤及卫阳; ▪ 注意:三者同时并见方可诊断为太阳病,
缺一不可。
第一节 太阳病பைடு நூலகம்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 4、太阳病热型:
▪ 恶寒与发热并见。
▪ 提纲证为何不提发热? ▪ 1)发热出现较迟,或初起不明显; ▪ 2)发热不为太阳病所特有。 ▪ 注意:恶寒与畏寒的区别
太阳病概说
六、补充
▪ 2.《伤寒论》的常用特殊笔法: ▪ 1)倒装句(46条) ▪ 2)省略句(51条) ▪ 3)插笔(124条) ▪ 4)互文见义(179条) ▪ 5)假宾定主(71条)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 【提要】太阳病脉证提纲。 ▪ 【释义】 ▪ 1.太阳病经证的脉证特点; ▪ 2.病因病机; ▪ 3.太阳病表证的本质; ▪ 4.太阳病热型。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
▪ 【提要】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 【释义】 ▪ 1.病机分析; ▪ 2.相关说明。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 1. 病机:风寒束表,卫阳郁闭,营阴郁滞。
▪ 2.相关说明: ▪ 1)脉证要点:无汗、脉紧; ▪ 2)发热的迟早与感邪轻重和体质的强弱有关; ▪ 3)伤寒与中风的鉴别 ▪ 辨证以有汗无汗为着眼点,可通过切诊来辨别 ▪ 感邪发为中风还是伤寒与病人平素体质有关
2.腑证: 1)蓄水证; 2)蓄血证。
太阳病概说
三、太阳病证候类型
▪ 3.兼证: ▪ 1)太阳中风兼经输不利、兼肺气不利、兼
阳虚漏汗、兼胸阳不振、兼营气不足。 ▪ 2)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兼内热郁闭、兼
水饮内停。 ▪ 注意:有些兼证实为变证
太阳病概说
三、太阳病证候类型
▪ 4.变证: ▪ 1)热证:热郁胸膈之虚烦证、邪热壅肺之
咳喘证、里热夹表邪之下利证; ▪ 2)虚证:内脏阳虚证、阳虚兼水气证、阳
阳两虚证; ▪ 3)结胸证; ▪ 4)脏结证 ▪ 5)痞证。
太阳病概说
三、太阳病证候类型
▪ 5.太阳病类似证: ▪ 1)风湿证; ▪ 2)悬饮证; ▪ 3)痰实证。
太阳病概说
四、太阳病治法
▪ 1.经证:发汗解表(峻汗、缓汗、微汗)。 ▪ 2.腑证:化气行水;活血逐瘀泻热。 ▪ 3.兼证:主治方基础上随证化裁。 ▪ 4.变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
应。”《灵枢·本藏》 ▪ 2)卫气借助于中焦脾胃的滋养; ▪ 3)卫气有赖于上焦肺气的宣发与输布。
太阳病概说
一、太阳的生理
▪ 3.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 ▪ 1)“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
则能出矣”。 ▪ 2)借助肾阳温化,而成太阳之气。
太阳病概说
一、太阳的生理
▪ 4.经脉相连,与少阴相互表里: ▪ 1)生理上相互联系; ▪ 2)病理上相互传变:太阳飞渡少阴,少阴
之”。
太阳病概说
五、太阳病传变
▪ 1.治疗得法、汗出而愈; ▪ 2.表邪不解、传入他经: ▪ 1)少阳(96条小柴胡汤证); ▪ 2)阳明(179条太阳阳明); ▪ 3)少阴(82条真武汤证); ▪ 3.失治误治、发生变证。
太阳病概说
六、补充
▪ 1.《伤寒论》条文体例: ▪ 1)原病; ▪ 2)治疗过程(部分可无); ▪ 3)现病证; ▪ 4)病机分析; ▪ 5)治法及治方。
▪ 1.阳气旺盛,为六经之藩篱: ▪ 1)循行路线最长,穴位最多(67个),五脏六
腑背俞穴所在。 ▪ 2)与督脉交于百会,连与风府,并行与背部。 ▪ 3)与肾相连,肾内藏元阳。
太阳病概说
一、太阳的生理
▪ 2.统摄营卫,主人身之表: ▪ 1)卫出于下焦,借助于肾中的元阳,膀胱
之气化而化生; ▪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 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 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 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 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 【提要】论述太阳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误治后的变证。
外出太阳。
太阳病概说
▪ 二、太阳病成因 ▪ 1.风寒外邪侵袭肌表。 ▪ 2.少阴病热移膀胱。(293)
太阳病概说
▪ 三、太阳病证候类型 ▪ 1.经证: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3)太阳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4)表郁轻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
状等。
太阳病概说
三、太阳病证候类型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 补充:六经病提纲证须满足两个条件: ▪ 1)提示本经病的主要证候内容; ▪ 2)提示本经病的病机本质。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 1.太阳病的经证的脉证:脉浮,头项强痛 而恶寒。
▪ 2.太阳病的经证的证候与病因病机:
太阳病经证病机:邪袭太阳,经气不利, 营卫失和,正邪交争。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概说
▪ 太阳病是六经的初期阶段,病位在表。
太阳病概说
一、太阳的生理
▪ 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膀胱,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
循肩膊,挟脊抵腰中, 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至小指外侧 ”
太阳病概说
一、太阳的生理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 为中风。(2)
▪ 【提要】太阳中风证主要脉证。 ▪ 【释义】 ▪ 1.病机分析; ▪ 2.相关说明。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 1.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卫不外固, 营阴外泄)。
▪ 2.相关说明: ▪ 1)脉证要点:汗出、脉缓。 ▪ 2)表虚并非“精气夺则虚”之虚证。 ▪ 3)此四证的先后顺序为病证的出现顺序。
▪ 【释义】 ▪ 1.病机分析;
惊风、 痫证
▪ 2.太阳中风、伤寒、温病之鉴别;
▪ 3.误治后变证分析。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