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合集下载

伤寒论 精校原文-精校版宋本伤寒论

伤寒论 精校原文-精校版宋本伤寒论

《伤寒论》原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合十六法,方十四首。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方二。

87太阳病变证痞证寒热错杂痞生姜甘草泻心汤

87太阳病变证痞证寒热错杂痞生姜甘草泻心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胃虚食滞水停痞的证治。
【释义】
心下痞—硬—气机痞塞,兼食滞水停。 干噫食—臭—水食不化,中虚气逆。 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 水饮内停,水气相击。 下利 ——运化失职,水气下趋。】和中降逆,散水消痞。
【方药】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散水止呕 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误下中虚,痞利俱甚的证治
【释义】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脾虚气陷,运化失职。
腹中雷鸣 —水谷不别,水气相击。
心下痞硬而满 —中虚气滞,气机痞塞。
干呕 心烦不得安
胃虚气逆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复下之
其痞益甚——胃气更虚,痞满更甚。
(下利、肠鸣、干呕、心烦 等证也必加重。)
病机:胃气重虚,气机痞塞。
【治法】 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减干姜二两, 重在和胃降逆,宣散水气。
复习题
背诵154、155、149条 名词解释:心下痞、麻沸汤、蒸蒸而振、
干噫食嗅、腹中雷鸣 试述半夏泻心汤汤证的症候、病机、治
法、药物
3.甘草泻心汤证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 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 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 心汤主之。(158)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

【注释】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

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③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

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

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

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

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

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

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 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

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

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

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 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注释】①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

”就是和缓的意思。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 名为伤寒②。

注释】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

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是浮紧,那么,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悪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悪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悪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倶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七)病有发热悪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悪寒者,发于阴也。

发於阳,七日愈,发於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八)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九)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一〇)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一一)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髄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髄也。

(一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悪寒,淅淅悪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一三)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悪风,桂枝汤主之。

(一四)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悪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一五)太阳病,下之后,其気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一六)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壊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観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一七)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一八)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一九)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二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悪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指的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有中风、伤寒、温病、湿病、热病等。

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方药。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日久不愈,或误治失治,或因虚致实,邪气内陷阳明,形成阳明病。

阳明病有胃家实和胃阴虚之别。

胃家实需攻下,胃阴虚需养阴益胃。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太阳病不解,内传少阳,或少阳病邪热偏盛,形成少阳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特征。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是外感病的极期阶段,邪气亢盛,正气耗伤,易出现实证、热证。

治疗阳明病宜清泄阳明,荡涤肠胃。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感病的中期阶段,邪气已去大半,正气亦显不足。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的疾病。

治疗太阴病宜温中健脾,化湿和胃。

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是心肾阳虚,虚寒内生的疾病。

治疗少阴病宜温补肾阳,散寒通脉。

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病是外感病的后期阶段,正气衰弱,阴阳失调。

治疗厥阴病宜调理阴阳,扶正驱邪。

九、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病是一种急性吐泻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剧烈吐泻,腹痛胀满,迅速脱水等。

治疗霍乱病宜理气和中,止呕止泻。

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是指在伤寒病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复发或产生其他并发症的疾病。

治疗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宜益气养阴,调补脾胃。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痪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20200304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20200304

名称:伤寒论条文398条作者:张仲景朝代:东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太阳病概论1、太阳经的概念(先例六经名称)要掌握太阳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太阳,什么是太阳病。

伤寒论之太阳,是指足太阳膀胱,太阳膀胱,其位居下焦,内在津液。

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形成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叫做“太阳之气”。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具有温煦肌表,管理汗孔开阖,防御外邪,保卫肌体的作用。

故又称“卫气”,卫气有保卫之意。

太阳之气,也就是卫气行于全身,古人认为卫气一日一夜在全身运行50周,昼夜各行五十周,每天早晨当阴气尽时,太阳外出,人体阳气出于目(睛明穴)目张则卫阳之气上行于头,然后从循颈项而下行太阳经脉。

由于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在六经的最外层,又具有保护卫外的功能,所以就有“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首,总统营卫,而为一身之外藩”的说法。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也是指它的部位及功能而言。

我们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肺是主表的,这里又提出太阳主表,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肺主表,是因为肺主宣发的功能,能把人体内的卫气布散到体表,以行使温煦、卫外的机能。

而太阳主表,则指太阳经脉之气行于体表。

此处尤为重要和特性,也就是说,太阳之气就是卫气,它出于下焦,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所产生,(这一现象有如太阳与地气所以称太阳经)再受胃的水谷营养精微的赡养,(先后天之关系),然后又通过上焦(肺)的宣发以熏肤、充身、泽毛。

《灵枢·本藏篇》指出:“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就说明了脏腑相连,在内之脏与在外之皮毛相应的表里关系,皮毛属于人体表位,太阳之气行于表,是由少阴肾气所在,经肺气的宣发敷布外达皮毛,所以说肺气合于表而太阳之气则主表。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一条经脉,循行路线最长,与督脉并行于人身的背部。

背为阳之府,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一个部位,太阳经从这里通过,所以说它是“阳经之长”。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内脏时,属于膀胱腑而络于肾脏。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本文转载自高山予鹰《倪海厦讲伤寒论(1)》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

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

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

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

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

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

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

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

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

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的。

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

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

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

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

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

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

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医学〗《伤寒论选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医学〗《伤寒论选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一、桂枝汤证的兼证
原文: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 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 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 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一、桂枝汤证的兼证
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证治 • 主症:恶风(寒),发热,汗出——太阳中风证;
项背强几几——显著的项背部拘挛不适 •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兼太阳经气不舒 • 治法:解肌祛风,升津舒经 •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即桂枝汤加葛根 葛根(甘、辛、凉):
身大寒,反不欲得衣——寒在皮肤(表象),热 在骨髓(本质)——真热假寒
难点:当结合临床实际见症,(需要补充见P13)
第二节 桂枝汤证
主讲人:英洪友
桂枝汤证
原文: •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
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 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 之。 •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
提要:桂枝汤证证治
• 主症:恶寒(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 可见症:头痛,鼻鸣,干呕,脉数、弱、虚、
洪大等
• 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阳浮而阴 弱”)
• 治法:调和营卫,祛风解肌 • 方药:桂枝汤 • 注意:桂枝汤证的可见脉象有哪些?
脉浮缓,脉数,脉弱,脉虚,脉洪大。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外感病初起辨证候的阴阳
存疑: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来源于《周易》。 七:阳数,属火;六:阴数,属水。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不能自如俯仰,且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太阳经脉不利表实的症治。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①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注释】①合病: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谓之合病。

【译文】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症,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而致下利的治法。

太阳为表症,阳明为里症,表里症同时出现,因名二阳合病。

一般把阳明病专属于胃肠燥实症,是片面的说法。

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所谓阳明病,就是胃与大肠病,热实症为阳明病,虚寒症也是阳明病。

本条二阳合病的阳明病就是指下利症而言,而不是肠腑燥实症。

这种下利,是因感受风寒之邪内迫阳明大肠所致,所以治宜葛根汤解肌发表,表邪外解则利自可止。

这一治利方法,后世称为“逆流挽舟。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译文】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下利,但有呕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犯胃致呕的治法。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王晋三:葛根汤,升剂也。

半夏辛滑,芍药收阴,降药也。

太阳阳明两经皆病,开阖失机,故以升降法治之。

麻、葛、姜、桂其性皆升,惟其升极即有降理寓于其中,又有芍药、甘草垫安中焦,再加半夏以通阴阳,而气遂下,呕亦止,是先升后降之制也。

90-太阳病变证-虚证-心阳虚-奔豚

90-太阳病变证-虚证-心阳虚-奔豚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脐下悸,欲作奔豚 —心阳虚,下焦寒水之 气有上冲之势。
(还可见心下悸,小便不利。)
病机:发汗后,虚其心阳,下焦水寒之 气欲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温补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渗湿利水宁心。 桂枝四两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助茯苓化气行水。 大枣十五枚 ——甘缓补脾,以助运化。 炙草二两 伍桂枝辛甘化阳。
伍大枣温中补虚。 全方共成壮心阳,健脾土,伐水邪之用。
煎法:甘澜水煎煮,取其温阳降逆之意。

【方药】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 ——温阳降逆 炙草二两 ——甘缓益气
温补心阳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辛甘化阳,增强桂枝温阳之功
芍药三两 ——缓冲气之急,并制桂枝辛散之性。
复习题
• 背诵63、26、34、64条 • 试述葛根芩连汤的主要脉证、病机、治
法及方药 • 试述麻杏甘石汤的主要脉证、病机、治
法及方药 • 请谈一下你对阳明“四大证”的认识。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 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 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 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 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心阳虚发奔豚的证治。
【释义】
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心阳虚损,下焦水寒 之气上乘。
核起而赤— 针处受寒,寒闭阳郁,血液凝涩。 (尚可见心悸、胸闷气促、恐怖欲死等症。)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3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一甘二桂三两麻七十杏仁朱雀窝无汗而喘头身痛温服不须把粥喝先煮麻黄九升水减去二升去上沫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用八合麻黄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这一条论述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证治。

应与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互参。

这一条提出了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等八个证候。

因为它们是伤寒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又用麻黄汤治疗,所以被称为”伤寒八证”或”麻黄八证”。

对这八证进行概括的话,可分为诸痛、寒热与无汗而喘三组。

中风是风邪伤卫,伤人较浅。

伤寒则为寒邪伤营,伤人较深。

寒性凛冽,可由卫透营,既外闭卫阳,又内伤营血。

寒性凝滞、收引,主痛。

寒邪袭表,营血运行不畅,经脉筋肉拘紧,故见诸痛证。

头痛为”头项强痛”的省文,与身疼、骨节疼痛不同,应当分别辨析。

头项、腰脊是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伤太阳,经输不利,故头项强痛,腰脊疼痛。

正如《灵枢经〃经脉》所说:”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

”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太阳”主筋所生病”,故太阳感寒则身疼,骨节疼痛。

”恶风”是恶寒的互辞,与第3条合参,可知为伤寒的必见证。

因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卫阳被伤以后就会出现恶寒。

寒主收引闭敛,可闭塞全身毛窍腠理,故见无汗。

卫阳之气被寒邪闭郁,不得宣泄,故见发热。

肺合皮毛而主表,表闭无汗,影响肺气的宣发,故作喘。

“无汗而喘”既提出了两个单独的证候,同时也揭示了无汗与喘的因果关系。

一旦汗出表解,肺气恢复宣降功能,喘自然也就好了。

同时,”无汗而喘”也便于和肺热的”汗出而喘”作鉴别。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概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太阳的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

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

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那么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

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

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

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关于气,也就是太阳的阳气。

我们说它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它是输布于体表的,它的功能是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因为人体体表的面积最大,所以这种阳气如果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

1-太阳病篇

1-太阳病篇

❖ 即:“咽、淋、瘡、衄、血、汗、寒”及尺 脉迟、尺脉微禁用或慎用麻黄汤等辛温发汗 方剂
(尺脉迟:阴血不足;尺脉微:阳气不足) ❖ 即:“气血阴阳诸不足,虚热、湿热、毒热
均应慎用或禁用辛温发汗剂”
第46页,共181页。
临床应用
❖ 1.感冒、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上呼吸 道感染等;
❖ 2.由于寒邪闭阻,营血流行不畅而致的身痛 ;
❖ 3.水肿:如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 4.其它:脉管炎、荨麻疹、冻疮等。
第47页,共181页。
(三)太阳伤寒兼证
1、葛根汤证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 主之。(31)
第23页,共181页。
临床应用
1.感冒;
2.颈椎病、偏颈、落枕、肩周炎;
3.痢疾;
4.荨麻疹、风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5.重证肌无力。
第24页,共181页。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提要】 外感风寒引发宿疾喘息的证治 【释义】
主症: 喘 ——表邪内迫,肺气上逆。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1页,共181页。
概说
太阳病是外邪侵犯人体太阳所主肌表 与经络,正邪交争,出现以恶寒发热、头 项强痛、脉浮为主症的疾病(也称表证)
第2页,共181页。
分类
一、太阳病本证 1.太阳中风证 主症:恶寒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太阳伤寒证
【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解肌、通阳。 附子一枚—— 温经助阳。
第36页,共181页。
5、桂枝新加汤证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 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的病证分类
主证:经证:中风证、伤寒证 腑证:蓄水证、蓄血证
兼证:中风兼经脉不利、兼肺气不利 变证:不属于主证及兼证,病机与太阳
病相去较远的病证,如痞证、结胸证、 火逆证等 类似证:如悬饮证、胸膈痰食证
太阳病的治法
经证:发汗解表为主要治法。 腑证:化气解表行水、祛瘀清热 兼证:在发汗解表的基础上兼用其他治
被郁遏,卫外温煦失职。 “体痛”:指周身疼痛,寒性凝涩,寒伤肌表,不仅
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 不畅 “呕逆”:寒邪束表,表闭营郁,影响胃气和降,胃 气上逆而致。 “脉阴阳俱紧”:是指寸关尺三部脉俱现浮紧之象, 浮乃正邪交争于表,紧乃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气血 运行不利所致。
温病不同与伤寒的临床表现
为何也称为太阳病?
“发热而渴,不恶寒”作为温病的特点, 提示温病与中风、伤寒在临床表现上的 不同之处。
温病的治疗大法及禁忌
误治后的变证—风温
身灼热:“风温”变证,因辛温助热,热盛津伤,故 表现为全身高热灼手。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里,气血外应,出现 寸关尺三部俱浮盛有力之象。
《伤寒论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庆国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何谓太阳病: 太阳病是六经病的初期阶段。外邪侵袭
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故以营卫功能 失调为主要特点。太阳病的病性属阳, 病位在表,故又称表证。
太阳的脏腑经脉
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二 经,及其所属的膀胱与小肠二腑。足太 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 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下行至足。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循臂 至肩,下行络心属小肠;其分支上循面 颊,至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作者: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

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

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
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

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

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

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

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

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

这是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

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太阳中风证,卫阳抗邪而浮盛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弱于内,卫阳浮盛于外就发热,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病人畏缩怕冷,瑟瑟畏风,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的,应当用桂枝汤主治。

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太阳病,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的,就可以用桂枝汤主治。

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本应当无汗,反而出现汗出、怕风等太阳中风证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桂枝二两去皮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服药后复盖棉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病人遍身微微汗出为度。

除服药后不需喝热粥外,其余的调养护理方法及服药禁忌均同桂枝汤。

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
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

如果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第三天,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或者用了吐法,或者用了攻下法,或者用了温针的方法,病情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桂枝汤已不再适用。

对于坏病,应该详细诊察其脉象、症状,了解使用了何种错误治法及演变为何种病症,因证立法,随证治疗。

桂枝汤本来是解肌和营的方剂,适用于太阳中风证。

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属太阳伤寒证,不可用桂枝汤治疗。

医者务须经常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发生错误。

平素嗜酒的人,如果患了太阳中风证,不当用桂枝汤治疗,如果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用后更助热留湿的缘故。

宿有喘疾的病人,患了太阳中风证,引动喘疾发作的,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疗最好。

凡是内热炽盛的病人,如果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的变证。

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如果头痛、发热等表证仍然存在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六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的方法同前。

太阳病,误用攻下之后,出现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如果误下后出现胸部满闷、脉微、畏风寒较重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