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合集下载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1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 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007)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 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 008)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009)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010)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 髓也。(01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2)
8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 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 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 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 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
5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 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 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029)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悪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悪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悪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倶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七)病有发热悪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悪寒者,发于阴也。

发於阳,七日愈,发於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八)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九)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一〇)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一一)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髄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髄也。

(一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悪寒,淅淅悪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一三)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悪风,桂枝汤主之。

(一四)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悪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一五)太阳病,下之后,其気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一六)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壊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観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一七)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一八)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一九)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二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悪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指的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有中风、伤寒、温病、湿病、热病等。

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方药。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日久不愈,或误治失治,或因虚致实,邪气内陷阳明,形成阳明病。

阳明病有胃家实和胃阴虚之别。

胃家实需攻下,胃阴虚需养阴益胃。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太阳病不解,内传少阳,或少阳病邪热偏盛,形成少阳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特征。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是外感病的极期阶段,邪气亢盛,正气耗伤,易出现实证、热证。

治疗阳明病宜清泄阳明,荡涤肠胃。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感病的中期阶段,邪气已去大半,正气亦显不足。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的疾病。

治疗太阴病宜温中健脾,化湿和胃。

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是心肾阳虚,虚寒内生的疾病。

治疗少阴病宜温补肾阳,散寒通脉。

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病是外感病的后期阶段,正气衰弱,阴阳失调。

治疗厥阴病宜调理阴阳,扶正驱邪。

九、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病是一种急性吐泻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剧烈吐泻,腹痛胀满,迅速脱水等。

治疗霍乱病宜理气和中,止呕止泻。

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是指在伤寒病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复发或产生其他并发症的疾病。

治疗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宜益气养阴,调补脾胃。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痪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20200304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20200304

名称:伤寒论条文398条作者:张仲景朝代:东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之太阳病赵鲲鹏

伤寒论之太阳病赵鲲鹏

兼证
主治方中随证加减
本证
太阳病
变证
治则与治法
辛凉解表
温病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太阳病治疗与转归
太阳病转归:
(1)痊愈:汗之得法,表解而愈;
(2)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阳明
太阳病 内陷少阳 三阴(少阴多见)
(3)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脉证提纲
太阳病提纲
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 汗出、恶风:太阳表虚证 食少、腹胀、畏食生冷、口干不欲饮:寒 饮内停之太阴病。
• 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方用桂枝汤合外 台茯苓饮,重白术用量(18g),以温中生 津通便。
• 桂枝15g、白芍12g、茯苓20g,党参 15g,白术18g,生姜15g,枳实10g, 陈皮10g炙甘草10g、大枣5枚。
病因:风寒外袭
主症与病机:
脉浮
外邪束表
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 (风寒犯
太阳经气郁滞
恶寒
表)
卫阳被遏,温煦失职
热型:恶寒与发热并见。病在太阳,卫气
抗邪,当有发热。本条虽未言及,但应知有发热
一症。
释疑:
提纲证中为何未提及发热?
太阳伤寒证早期可有短暂的“或未发热 ”
相对而言“恶寒”更能突出太阳表证的 特征
头为诸阳之会,太阳病必然头痛,故头痛的 减轻与否。决定预后。
✓ 欲作再经,何以要针足阳明?
欲作再经,是指病至第七日尚未痊愈而邪气 有向阳明传变的趋愈,针足阳明的经穴(如足三 里、趺阳)使其经气流畅,抗病力增强,则邪气 不得内传,仍可出太阳之表而愈。这与《全匮要 略》“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精神是一致的。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太阳病概论1、太阳经的概念(先例六经名称)要掌握太阳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太阳,什么是太阳病。

伤寒论之太阳,是指足太阳膀胱,太阳膀胱,其位居下焦,内在津液。

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形成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叫做“太阳之气”。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具有温煦肌表,管理汗孔开阖,防御外邪,保卫肌体的作用。

故又称“卫气”,卫气有保卫之意。

太阳之气,也就是卫气行于全身,古人认为卫气一日一夜在全身运行50周,昼夜各行五十周,每天早晨当阴气尽时,太阳外出,人体阳气出于目(睛明穴)目张则卫阳之气上行于头,然后从循颈项而下行太阳经脉。

由于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在六经的最外层,又具有保护卫外的功能,所以就有“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首,总统营卫,而为一身之外藩”的说法。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也是指它的部位及功能而言。

我们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肺是主表的,这里又提出太阳主表,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肺主表,是因为肺主宣发的功能,能把人体内的卫气布散到体表,以行使温煦、卫外的机能。

而太阳主表,则指太阳经脉之气行于体表。

此处尤为重要和特性,也就是说,太阳之气就是卫气,它出于下焦,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所产生,(这一现象有如太阳与地气所以称太阳经)再受胃的水谷营养精微的赡养,(先后天之关系),然后又通过上焦(肺)的宣发以熏肤、充身、泽毛。

《灵枢·本藏篇》指出:“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就说明了脏腑相连,在内之脏与在外之皮毛相应的表里关系,皮毛属于人体表位,太阳之气行于表,是由少阴肾气所在,经肺气的宣发敷布外达皮毛,所以说肺气合于表而太阳之气则主表。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一条经脉,循行路线最长,与督脉并行于人身的背部。

背为阳之府,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一个部位,太阳经从这里通过,所以说它是“阳经之长”。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内脏时,属于膀胱腑而络于肾脏。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本文转载自高山予鹰《倪海厦讲伤寒论(1)》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

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

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

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

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

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

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

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

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

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的。

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

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

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

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

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

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

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条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不能自如俯仰,且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太阳经脉不利表实的症治。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①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注释】①合病: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谓之合病。

【译文】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症,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而致下利的治法。

太阳为表症,阳明为里症,表里症同时出现,因名二阳合病。

一般把阳明病专属于胃肠燥实症,是片面的说法。

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所谓阳明病,就是胃与大肠病,热实症为阳明病,虚寒症也是阳明病。

本条二阳合病的阳明病就是指下利症而言,而不是肠腑燥实症。

这种下利,是因感受风寒之邪内迫阳明大肠所致,所以治宜葛根汤解肌发表,表邪外解则利自可止。

这一治利方法,后世称为“逆流挽舟。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译文】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下利,但有呕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犯胃致呕的治法。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王晋三:葛根汤,升剂也。

半夏辛滑,芍药收阴,降药也。

太阳阳明两经皆病,开阖失机,故以升降法治之。

麻、葛、姜、桂其性皆升,惟其升极即有降理寓于其中,又有芍药、甘草垫安中焦,再加半夏以通阴阳,而气遂下,呕亦止,是先升后降之制也。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3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一甘二桂三两麻七十杏仁朱雀窝无汗而喘头身痛温服不须把粥喝先煮麻黄九升水减去二升去上沫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用八合麻黄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这一条论述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证治。

应与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互参。

这一条提出了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等八个证候。

因为它们是伤寒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又用麻黄汤治疗,所以被称为”伤寒八证”或”麻黄八证”。

对这八证进行概括的话,可分为诸痛、寒热与无汗而喘三组。

中风是风邪伤卫,伤人较浅。

伤寒则为寒邪伤营,伤人较深。

寒性凛冽,可由卫透营,既外闭卫阳,又内伤营血。

寒性凝滞、收引,主痛。

寒邪袭表,营血运行不畅,经脉筋肉拘紧,故见诸痛证。

头痛为”头项强痛”的省文,与身疼、骨节疼痛不同,应当分别辨析。

头项、腰脊是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伤太阳,经输不利,故头项强痛,腰脊疼痛。

正如《灵枢经〃经脉》所说:”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

”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太阳”主筋所生病”,故太阳感寒则身疼,骨节疼痛。

”恶风”是恶寒的互辞,与第3条合参,可知为伤寒的必见证。

因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卫阳被伤以后就会出现恶寒。

寒主收引闭敛,可闭塞全身毛窍腠理,故见无汗。

卫阳之气被寒邪闭郁,不得宣泄,故见发热。

肺合皮毛而主表,表闭无汗,影响肺气的宣发,故作喘。

“无汗而喘”既提出了两个单独的证候,同时也揭示了无汗与喘的因果关系。

一旦汗出表解,肺气恢复宣降功能,喘自然也就好了。

同时,”无汗而喘”也便于和肺热的”汗出而喘”作鉴别。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概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太阳的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

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

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那么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

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

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

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关于气,也就是太阳的阳气。

我们说它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它是输布于体表的,它的功能是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因为人体体表的面积最大,所以这种阳气如果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

古诗伤寒论翻译赏析

古诗伤寒论翻译赏析

古诗伤寒论翻译赏析《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orG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郝万山《伤寒论》背诵条文内容

郝万山《伤寒论》背诵条文内容

郝万山《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1-太阳病篇

1-太阳病篇

❖ 即:“咽、淋、瘡、衄、血、汗、寒”及尺 脉迟、尺脉微禁用或慎用麻黄汤等辛温发汗 方剂
(尺脉迟:阴血不足;尺脉微:阳气不足) ❖ 即:“气血阴阳诸不足,虚热、湿热、毒热
均应慎用或禁用辛温发汗剂”
第46页,共181页。
临床应用
❖ 1.感冒、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上呼吸 道感染等;
❖ 2.由于寒邪闭阻,营血流行不畅而致的身痛 ;
❖ 3.水肿:如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 4.其它:脉管炎、荨麻疹、冻疮等。
第47页,共181页。
(三)太阳伤寒兼证
1、葛根汤证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 主之。(31)
第23页,共181页。
临床应用
1.感冒;
2.颈椎病、偏颈、落枕、肩周炎;
3.痢疾;
4.荨麻疹、风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5.重证肌无力。
第24页,共181页。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提要】 外感风寒引发宿疾喘息的证治 【释义】
主症: 喘 ——表邪内迫,肺气上逆。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1页,共181页。
概说
太阳病是外邪侵犯人体太阳所主肌表 与经络,正邪交争,出现以恶寒发热、头 项强痛、脉浮为主症的疾病(也称表证)
第2页,共181页。
分类
一、太阳病本证 1.太阳中风证 主症:恶寒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太阳伤寒证
【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解肌、通阳。 附子一枚—— 温经助阳。
第36页,共181页。
5、桂枝新加汤证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 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中医学《伤寒论选读》-各章自测题及答案

中医学《伤寒论选读》-各章自测题及答案

绪论一、单选题1、《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时期。

①先秦②西汉末年③东汉末年④南北朝2、最早整理编次《伤寒杂病论》的是()①王叔和②林亿③庞安时④方有执二、填空题1、第一个校定《伤寒论》的人是。

第一本逐条注解《伤寒论》的书是的。

2、伤寒六经辨证体系以为纲,以为目。

3、三阳病的治疗以为主,三阴病的治疗以为主。

三、名词解释1、越经传2、直中3、两感4、并病四、问答题1、试述中医“伤寒”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一、单选题1、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的鉴别要点是()。

①发热与否②汗出与否③头痛与否④恶寒与否2、服桂枝汤,仍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当用()治疗。

①桂枝汤②桂枝加附子汤③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二、多选题(选择两项或两项以上正确答案)1、伤寒发生传变,出现的症状有()()()()()。

①脉数急②脉静③发热不恶寒④颇欲吐⑤躁烦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得衣,属于()()()()()。

①真热假寒②真寒假热③外寒内热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⑤“寒在皮肤,热在骨髓”3、太阳病治疗后,出现哪些症状仍可用桂枝汤治疗?()()()()()①漏汗不止②大汗出,脉洪大③气上冲④反烦不解⑤脉促胸满三、填空题1、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

2、太阳病,头痛,,,恶风,桂枝汤主之。

3、喘家作,桂枝汤加、佳。

4、坏病的治疗原则是。

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脉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四、名词解释1、坏病2、痸(瘛)瘲3、阳浮而阴弱五、问答题1、桂枝汤的煎服法和药后护理有哪些特点?2、三种太阳病轻证的症状和病机有何不同?如何治疗?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一、单选题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但浮,与()。

①桂枝汤②麻黄汤③小青龙汤④小柴胡汤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与()。

①承气汤②麻黄汤③桂枝汤④柴胡汤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厚朴与人参的用药比例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译文】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

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

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

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

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

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

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7.【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病有发热与恶寒同时并见的,是发于阳经,性质是阳性的;不发热而只是恶寒的,是发于阴经,性质是阴性的。

阳性证候的愈期,往往在第七日,阴性证候的愈期,往往在第六日,这是因为七属阳数,六属阴数的缘故。

8.【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译文】太阳病头痛,到了七日以后,自然痊愈的,这是因为太阳病程已尽的缘故。

假如病还未愈,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的穴位。

使不得内传,就能痊愈。

9.【原文】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译文】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大概在上午九时到下午三时。

10.【原文】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译文】患太阳中风的人,当表证解除后,仍觉得不十分清爽的,大概要到十二日方能痊愈。

11.【原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译文】身发高热的病人,反而欲穿很多的衣服,这是外显假热,里有真寒;周身寒冷的病人,反而不欲靠近衣被,这是外露假寒,里蕴真热。

12.【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译文】太阳中风证,脉象寸浮而尺弱,寸脉浮的,自有发热,尺脉弱的,自会汗出。

病人啬啬然恶寒,淅淅然恶风,发热好像皮毛披覆在身上一样,并伴有鼻息鸣响和干呕等证状,可用桂枝汤主治。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两、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用桂枝汤主治。

14.【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项部连背部强直拘急,俯仰不得自如,反而出汗恶风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臣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

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

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15.【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译文】太阳病,服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这时仍可用桂枝汤乘其势而发之,服药仍当按照原来的方法。

如果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不得再用原方。

16.【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译文】太阳病三日,已经用过发汗方法,又用过涌吐,或攻下,或温针等治法,而病仍不解的,这是治疗不当,成为坏病,桂枝汤是不适用的。

应当了解其脉证变化,通过具体分析,得出病变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随证选择治疗方法。

桂枝汤本来作用是解除肌表之邪,假使病人的脉象浮紧,发热而无汗的,不可用桂枝汤,应常记着桂枝汤的宜忌,不要犯使用不当的错误。

17.【原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译文】假如平素嗜好饮酒的人,患了太阳病,虽然是桂枝证,也不可以用桂枝汤;吃了桂枝汤就发生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不适合吃甜的缘故。

18.【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译文】素有喘病的人,因感外邪而喘作,治以桂枝汤加厚朴、杏仁,颇有效果。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19.【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译文】凡是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吐脓血。

20.【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发汗太过,以致汗出不断,病人恶风,小便困难而不畅,四肢微觉拘急,屈身不得自如,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1.【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误用攻下之后,出现脉象急促,胸部闷满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如果脉微而恶寒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3.【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译文】患太阳病约经八九日,恶寒发热好像疟疾一样,发热的时间较长,恶寒的时间较短,一日要发两三次,但病人并不呕吐,大小便也还正常,如果脉象微缓的,就是将要痊愈的表现;如果脉象微弱,而且恶寒较甚的,就不是将要痊愈,而是表里都虚,不可再用发汗,或攻下或涌吐等治法。

如果面部反出现红色,这表明表证还未解除,因为轻微的汗出也没有,病人身体必定有瘙痒的感觉,可治以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另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

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24.【原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译文】太阳病中风证,在服桂枝汤的第一服后,反而心烦不解的,这时可先用针刺风池和风府穴位,再继续服用桂枝汤,就可以病解而愈。

25.【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译文】服了桂枝汤以后,大汗流漓,脉象洪大,表证仍在,仍可用桂枝汤,应遵照服药的调护方法。

假如恶寒发热似疟,一日两次发作的,还须得汗始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三铢(炙)、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今以算法约之,桂枝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

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