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
无汗(补出):卫阳郁闭 3.太阳伤寒早期的“或已发热,或未发热”问题。 (1)太阳病恶寒可以早于发热出现。 (2)发热的早晚视正气的强弱、经气郁闭轻重而言。
4.与“中风”的鉴别 无汗、恶寒、脉浮紧
5.中风与恶寒的区别 中风—当风则恶(轻) 恶寒—虽居密室之中仍然有所恶。(重) 6.外感病恶寒与内伤病恶寒的鉴别 外感—卫阳郁闭,(恶寒)得温暖而不除。 内伤—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肌表,(恶寒)得温暖
独立性。 头项强痛:强音僵,强硬不柔和,指头项
部拘急牵引不舒,并非颈项强直。 恶寒:恶音悟,讨厌之意,恶寒既怕冷。
[释义]
提要:本条揭示了太阳病总的证候特点,故为太 阳病提纲。
1.太阳病的基本脉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发热)。
2.机制: 脉浮: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太阳受邪,经气不利。
四、辨太阳病病程的变化
[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
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 明,使经不传则愈。(8)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
[词解] (1)行其经尽:经,太阳经;指太阳病阶
段结束。
(2)若作再经:再,发生传变;经,阳明 经。指传往阳明。
(3)风家:家,患者,经常患某病的人。 (4)不了了:尚未彻底治愈。
颜色暗晦。
(9)惊痫:若痫之状,睡眠不安,惊惕,四肢 抽搐。
[释义]
提要:讨论了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误治引起 的变证。
(1)温病的脉证特点:
发热:病因不同,温热之邪充斥表里。 (与伤寒、中风的发热机理不同)
渴:热邪伤阴。
不恶寒:无卫阳被遏,故不恶寒。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译文】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
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
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
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
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
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
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
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
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
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
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
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
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
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
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的。
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
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
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
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
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
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
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张仲景的脉诊只是辅助,望闻问切中,有些中医若单用切法只是巧匠、下工。
伤寒论直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汇总
伤寒论直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汇总讲者:孙洁编辑:东旭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为太阳病的题纲。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还是从经络的六经来的。
太阳经,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但是足经长而手经短,所以六经辨证都是以足经为主,兼及手经。
太阳病重在膀胱经,阳明病重在胃经,少阳病重在胆经,太阴病重在脾经,少阴病重在肾经,厥阴病重在肝经。
同时,六经内连脏腑,所以六经辨证,除了有经病,还有腑病和脏病。
三阳经病有腑病,三阴经病有脏病。
比较典型的,例如太阳腑病的蓄水证和蓄血证,还有阳明腑实证。
太阳为病,主要表现在膀胱经的病变上。
《黄帝内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
”风寒外受,初伤太阳,病在表,故脉浮。
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过巅顶,下循经项背而下臀腨。
膀胱经气为寒邪收束而不利,故见头项强痛;太阳膀胱经气起而抗寒,则温煦卫表之力不足,故而恶寒。
头项强痛是膀胱经气不利的典型症状;恶寒是卫气抗邪的必然反应。
所谓题纲,是指本条所述,为太阳病所共见之症。
下文所言太阳病者,除非特别说明,否则都应该有此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症。
其余六经病的题纲亦是如此。
但诸经题纲症罗列最全者,唯此太阳病题纲一条。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的病因,主要是伤于风寒。
以阴阳而言,风为阳,寒为阴;以致病能力来说,风邪力弱而寒邪力强。
本条即是描述风伤太阳的表现。
太阳经气较盛,有比较强的卫外能力,通常情况下,不会轻易为风邪所伤。
但如果太阳经气不足,或是各种原因损伤正气,卫外不足,风邪就可能伤人为病,直入肌腠。
虽然都是表分,但卫气布于皮表,位置较浅;营气荣于肌腠,位置较深。
正气不足,所以邪气伤人较深,能直入肌腠,所以称为“中风”。
大凡病名有“中”字,多半病位相对较深。
风为阳邪,风邪入于太阳肌表,是两阳相合,故见发热。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就是指太阳中风而言。
风性开泄,故见汗出;风邪所伤,所以恶风。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太阳病概论1、太阳经的概念(先例六经名称)要掌握太阳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太阳,什么是太阳病。
伤寒论之太阳,是指足太阳膀胱,太阳膀胱,其位居下焦,内在津液。
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形成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叫做“太阳之气”。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具有温煦肌表,管理汗孔开阖,防御外邪,保卫肌体的作用。
故又称“卫气”,卫气有保卫之意。
太阳之气,也就是卫气行于全身,古人认为卫气一日一夜在全身运行50周,昼夜各行五十周,每天早晨当阴气尽时,太阳外出,人体阳气出于目(睛明穴)目张则卫阳之气上行于头,然后从循颈项而下行太阳经脉。
由于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在六经的最外层,又具有保护卫外的功能,所以就有“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首,总统营卫,而为一身之外藩”的说法。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也是指它的部位及功能而言。
我们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肺是主表的,这里又提出太阳主表,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肺主表,是因为肺主宣发的功能,能把人体内的卫气布散到体表,以行使温煦、卫外的机能。
而太阳主表,则指太阳经脉之气行于体表。
此处尤为重要和特性,也就是说,太阳之气就是卫气,它出于下焦,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所产生,(这一现象有如太阳与地气所以称太阳经)再受胃的水谷营养精微的赡养,(先后天之关系),然后又通过上焦(肺)的宣发以熏肤、充身、泽毛。
《灵枢·本藏篇》指出:“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就说明了脏腑相连,在内之脏与在外之皮毛相应的表里关系,皮毛属于人体表位,太阳之气行于表,是由少阴肾气所在,经肺气的宣发敷布外达皮毛,所以说肺气合于表而太阳之气则主表。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一条经脉,循行路线最长,与督脉并行于人身的背部。
背为阳之府,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一个部位,太阳经从这里通过,所以说它是“阳经之长”。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内脏时,属于膀胱腑而络于肾脏。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第6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第6条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个病形似太阳病,也头项强痛,脉浮,很像太阳病,但主要的是它渴。
这个渴是内热的一种表现,像阳明病白虎汤证就渴呀,它里头有热。
里热的这种病啊,它不恶寒,这是什么道理呢?它也身热,身上不是不热,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太阳病,身上热,加大外边差距,他要恶寒的,这个是不恶寒。
这里热是很强烈的,人身上的这个条件反射啊,这是巴甫洛夫弄得,这个我认为很好。
这种刺激过于兴奋,那一种刺激就被抑制。
他是个实验,这个巴甫洛夫很有意思,他用那个狗呀,用很热的电线烫这个狗,这个狗当然叫唤了,甚至咬他,那时候喂它什么它也不吃,可是呢他每要见到这条狗就给它好吃的。
过的日子多了,狗一见到他拿电线,它就淌哈喇子,它就老老实实的。
后来都给烫破了,它也不动弹,直撂滚了。
为什么呢?它这个食欲过于亢奋了,把烫的这种疼的刺激反到抑制了。
这也是的,这个里热啊刺激相当厉害,要不阳明病的人说都胡话,谵语烦乱,它这个刺激相当强烈的,尤其对于大脑。
所以这个恶寒他到不恶寒了,他是光恶热了,就是恶热的这种刺激过于亢奋,而恶寒的刺激被抑制了,所以就不恶寒了。
这温病就是这样,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里热,这说的很清楚了。
你看这个地方还这样,与上面的“中风,伤寒”的文法就不一样,那个“名为伤寒”、“名为中风”,这个是“为温病”。
那个中风、伤寒都是太阳病的一种证,这个是温病,是对着太阳病说的,太阳病才叫病,这个温病不是太阳病的一种证,它是对等的看法。
这是另一种病,叫温病。
所以他(伤寒论)的文章就是这样,你要细心读就能够知道了。
那么既然是温病,就不能根据太阳病的方法来了。
太阳病治疗是发汗,温病不属于太阳病就不能发汗了,里热是不能发汗的,这个千万要注意。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伤寒论讲义精华.
伤寒论讲义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讲义》编委会2008年11月24日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提纲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二)、太阳伤寒(三)、太阳温病三、太阳病愈期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2、桂枝汤禁例3、桂枝汤兼证(1)、兼经输不利证(桂枝加葛根汤证)(2)、兼肺失宣降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3)、兼阳虚漏汗证(桂枝加附子汤证)(4)、兼胸阳不振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5)、兼气营两虚证(桂枝新加汤证)(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2、麻黄汤禁例3、麻黄汤证兼证(1)、兼经输不利证(葛根汤证)(2)、兼邪迫阳明证(葛根汤证及葛根加半夏汤证)(3)、兼里热烦燥证(大青龙汤证)(4)、兼里有水气证(小青龙汤证)(三)、表郁轻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2、桂枝二麻黄一汤3、桂枝二越婢一汤二、太阳病腑证(一)、蓄水证(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蓄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第三节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概论(一)、变证成因及治则(二)、辨虚证实证(三)、辨表里先后治法二、热证(一)、热扰胸膈证(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豉汤证2、栀子厚朴汤证3、栀子干姜汤证4、栀子汤类方禁例(二)、邪热雍肺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三)、热盛津气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四)、热利证1、葛根黄芩黄连汤证2、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三、虚证(一)、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4、桂枝加桂汤证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二)、脾虚证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3、小建中汤证4、旋覆代赭汤证5、桂枝人参汤证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三)、肾阳虚证1、干姜附子汤证2、茯苓四逆汤证3、真武汤证(四)、阴阳两虚证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3、炙甘草汤证四、结胸证(一)、结胸辨证(二)、结胸证治1、热实结胸(1)、大陷胸汤证(2)、大陷胸丸证(3)、小陷胸汤证2、寒热结胸(三物小白散证)(三)、结胸治禁及预后五、脏结证六、痞证(一)、成因及证候特点(二)、痞证证治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2、附子泻心汤证3、半夏泻心汤证4、生姜泻心汤证5、甘草泻心汤证七、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八、火逆证第四节太阳病类似证一、悬饮证(十枣汤证)二、胸膈痰实证(瓜蒂散证)三、风湿痹证1、风湿表阳虚证(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2、风湿表里阳气俱虚证(甘草附子汤证)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概说第一节阳明病纲要一、阳明病提纲二、阳明病病因来路三、阳明病脉证特点第二节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经证(一)、热郁胸膈证(栀子豉汤证)(二)、胃热津气二伤证:1、白虎汤证。
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
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伤寒论》选读目录绪论(2)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3)第二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5)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9)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1)第五章辨少阴脉病证并治(22)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25)附:温热病(27)1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伤寒论》选读绪论一.伤寒论的作者和成书背景张仲景东汉末二.伤寒的含义广义:泛指一切外感病邪狭义:特指外感风、寒或风寒,而伤寒论此书主要讨论的是狭义伤寒。
三.六经辩证的本义第一种观点认为六经辨证是指外感风寒侵袭人体由表及里、由阳及阴疾病发生发展的传变规律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在三阳经多为阳证实证热证,在三阴经多为阴证虚证寒证。
邪气在阳经中传递是由于正盛邪实,邪陷阴经是由于阳气不足正虚邪恋。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临床的过程中用六经分证的方法来概括和驾驭诸病。
四.六经辩证的实质何为六经,最早见于《内经》。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生理学。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是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生理紊乱。
如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临床表现就是手足太阳经和手足少阴经以及所属脏腑的发生病理变化。
五.六经病的主证、兼证、变证和兼夹证主证:顾名思义,就是占主导地位的证候,是第一位。
主证之后才是兼证、变证以及兼夹证。
兼证:就是在主证的基础之上兼见其他证候。
变证:变证的形成不是通过传经,而是由于误治,《伤寒论》的误治涉及以下几种治法:汗、吐、下、火疗、水疗。
这五种治法用的不得法,使病情发生了新变化,原来的问题反而不存在了,这叫变证。
兼夹证:在新感的同时往往夹杂一些内在的旧疾,这就意味同时存在两个病的问题。
举例:条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病人在新感伤寒的情况下,原来就有心脏虚衰的旧宿,这就是兼夹证。
2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就是指外感病的初始阶段,正气和邪气斗争部位在体表.所涉及的经脉为手足太阳经和相为表里手足少阴经.所涉及的脏腑为膀胱、肾、心、小肠.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释义:2.病机归纳:本条为太阳病的提纲证,也是表证的提纲.主要论述表证的主证主脉.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1.释义:2.病机归纳:本条主要论及太阳中风表虚的脉证.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释义:归纳:本条主要论及太阳伤寒风寒外束,营卫失和的主要脉证.太阳中风:发热、恶风(恶寒、)汗出、脉浮缓.太阳伤寒:恶寒、或发热、无汗、脉阴阳俱紧.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法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G,时瘛S,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第六条本条主要讨论太阳病的两个类证:温病和风温以及误治后所引起的各种变证.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释义:本条通过讨论发热的有无来判断阴证或阳证.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荻窈,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条讨论两点:第一补充太阳中风的证候,要和第二条和在一起来看,并指出其病理变化(阳浮阴弱)及治疗方法.第二详细介绍桂枝汤的煎服方法,总的精神有两个方面其一服用桂枝汤一定要发汗,其二对发汗的程度有要求.病机:卫强营弱、阳浮阴弱、太阳中风证治法: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方药:桂枝、生姜、芍药、大枣、甘草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内证得之调气血、调脾胃、调阴阳为群方之首.第三十五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3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主之.释义: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凝滞治法:辛温发汗方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第二十三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微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条分三段,介绍太阳病演变的三种情况:第一种病将愈;第二种阴阳俱虚;第三种小邪郁闭太阳.第二十五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条论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出现两种不同情况的证治第二十七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一条论述表郁生热轻证的证治.第十四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这一条介绍太阳中风兼证经输不利的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汤解肌祛风,葛根加入有三种作用:第一解肌祛风助桂枝解表;第二能疏通经脉的凝滞:第三能生津,使津液上潮,缓解拘急.病案我以前在问头沟带学生实习,看过一女性患者,嘴张不开,吃东西很困难,只能吃稀的食物,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确诊为颞颌关节炎.我一看,她有些口渴、心烦,脉弦长,稍微偏浮.据中医辨证,病位在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夹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正是颊车的位置.因此,我用了以六钱葛根以疏通经脉,半两石膏清气分热,有加了三四味其他的药.吃了三剂嘴能张开,也能吃一些东西了.第二十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附子加汤.1.原文解释:2.病机归纳:过汗致太阳少阴合病.3.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固表.4.方药: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附子:扶阳温经固表.5.临床应用:第二十一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1.原文释义:4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2.病机归纳:太阳病误下致胸阳不振的证治.3.治法:振奋胸阳4.方药:桂枝去芍药汤去芍药原因:芍药为阴柔之药,碍阳气;去芍药余为辛甘之品,振奋阳气,可以使邪气达表.第六十二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病汗后营血受伤的证治3.治法:调和营卫,益气生津.4.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加人参三两.本方生姜的用量最大,因辛而外达,领诸药达表.第三十一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伤寒,经输不利.3.治法:发汗散寒,疏通经络.4.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为什么不用麻黄汤加葛根5.临床应用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阳明合病而见下利或呕吐的证治.3.治法:解表升阳,和胃止呕.4.方药: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5.临床应用:第三十八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p,此为逆也.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本条论及伤寒闭于表,阳气郁于里的证治和禁忌证.3.治法:散寒开闭,宣泄里热.4.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5.临床应用:本方适用于体质壮实,感邪又重之人.第四十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小青龙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风寒外束,内有停饮.3.治法;散寒蠲饮5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4.方药:小青龙麻黄、桂枝;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白芍、甘草,从仲景治疗肺胃寒饮来看常把干姜、细辛、五味子配对使用,对寒饮喘咳有很好的效果.5.临床应用:(1)使用小青龙的望诊:水斑,水色,水气.(2)痰的质地:白色、量多易咯、清稀如蛋清样,落地成水.口中淡.(3)本方为发汗峻剂,久服有耗阴伤阳之弊,使用本方也只有在急性期使用,一旦缓解,就应该用苓桂剂.第六十四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心阳不足而致心悸的证治.3.治法:温补心阳.4.方药:桂枝甘草汤.与桂枝去芍药汤的比较.5.临床应用:第一百一十二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主之.1.原文释义:火迫、亡阳、阴寒痰饮2.病机归纳:伤寒误用火攻亡阳致惊狂的证治.3.治法:温补心阳,镇静安神,豁痰止狂.4.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第六十五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发汗后心阳不足,镇摄无权3.治法:温补心阳,补土治水4.方药:苓桂枣甘汤第一百一十七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烧针发汗,心阳不足;人受惊吓;外寒引动下焦阴寒之邪上泛.3.治法:温补心阳,平冲降逆.4.方药:桂枝加桂汤5.临床应用:桂枝解表、下气(量重用)、通阳开痹第六十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伤寒吐下后,心脾阳气亏虚,水气上冲.3.治法:温阳健脾,降冲利水.4.方药:苓桂术甘汤,重则真武汤6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5.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是苓桂群的代表,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临床如果对苓桂术甘汤灵活加减,效果十分好:痰湿盛加二陈汤;眩晕重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是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高血压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喘咳,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第一百零二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伤寒夹少阴心经气血亏虚的证治3.治法:健脾养心,调和营卫4.方药: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加饴糖饴糖:甘缓补益中焦,化生气血芍药甘草大枣:补血养营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5.临床应用:小建中汤内补益心脾气血,在外加强营卫抗邪的作用.临床上有这种情况,一感冒,还没怎么的,就心慌,心跳,幸好病人还没有提到脉,脉还没见结代,脉要见结代,那就是炙甘草汤证第一百七十七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之邪传入少阴而阴阳两虚的证治3.治法:补中益气,养阴复阳4.方药:炙甘草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气血生于中焦生地黄、麦冬、阿胶、麻子仁:滋阴养血,心主血脉,血液充足心就有养桂枝、生姜、清酒:阴不得阳不化;使滋阴药不致粘滞.5.临床应用:炙甘草汤能治疗脉结代,所以也叫复脉汤.由于里面有许多滋阴药,久吃会引发浮肿或腹泻,有认为”脉结代,心动悸”加上五味子效果会更好,柯琴的意见去掉麻仁,加酸枣仁的效果会更好.第六十六条发汗后,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脾气亏虚,痰湿中阻3.治法:温运健脾,行气化痰4.方药: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厚朴:燥湿除满;半夏:燥湿化痰;生姜:辛温通阳,以散痰水;人参甘草:甘温益气健脾.5.临床应用:单纯使用化痰利气,会使脾气亏虚.如果甘补药配的太多,则中满益盛.因此参甘之量不宜过重,否则中满难除.第六十六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1.原文释义:7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2.病机归纳:阳虚阴盛烦躁的证治3.治法:急温回阳4.方药:干姜附子汤阴寒很盛,顷刻就要亡阳,治当急温,故不用甘草;顿服,集中药力,收效迅速.第二十九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这一条以举例示范的形式论述伤寒夹虚误汗的变证及随证救治的方法.3.治法:随证治之4.方药: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第七十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邪热扰及胸膈3.治法:清宣郁热4.方药:栀子淡豆豉体轻寓宣于清若少气,是指呼吸微弱,自觉气不够用;短气是呼吸急迫,又有所阻隔.因此少气为虚,短气为实.选甘草,甘以缓之,又能益气,又不助烦热.若呕者,加生姜,降逆止呕.第七十九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虚烦兼腹满的证治3.治法:清宣郁热,利气消满4.方药:栀子厚朴枳实因无腑实故无大黄,因病位已迫及脘腹,故无淡豆豉.病案董姓妇女,37岁,主症是心烦懊恼,越到晚上越厉害,必须跑到空旷之地看一看,心里才觉得好一些.同时,还有脘腹气胀,如有物堵塞,脉弦数而舌尖红,舌根部苔黄,小便色黄,大便尚可.辨为胸膈心胃火郁,胃气不和,就开了栀子厚朴汤.服了就好了,也没有发生呕吐.第八十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虚烦兼中寒下利的证治3.治法:清热除烦,温中止利4.方药:栀子干姜汤8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第六十三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3.治法:清热泄肺平喘4.方药:麻杏石甘汤第二十六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桂枝汤大汗,胃中干燥,邪气内陷阳明.3.治法:清热益气生津4.方药:白虎加人参汤三十五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1.原文释义:表邪内陷阳明致下利;表邪协里热下利.2.病机归纳:协热利的证治.3.治法:解表清里4.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的用量为半斤为君药.葛根味辛性凉,既可解肌热,又可清肠热,还可升脾胃津气.葛根可用于风寒在表,太阳经输不利,项背强几几之证.葛根芩连汤则用于表里兼热的协热下利之证.病案陈某,女,五十二岁,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坚如羊屎,伴有口干渴.自觉有气上冲,头晕,心悸,胸满.每到夜间随上冲之势加甚,而头目晕眩则更甚.周身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虚浮,目下色青,舌胖质淡,舌苔水滑.张某,女,二十六岁,因乘长途汽车,面朝敞窗,疾风拂面,当时殊觉凉爽.抵家后发觉面肌发紧,口眼歪斜.切脉浮,舌苔白而润.要求:辨证论治;具体给出方药.一百七十二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少合病下利的证治.3.治法:清少阳之热,助少阳之枢.4.方药:黄芩汤黄芩苦寒清肝胆之热;芍药能养肝胆之阴,于土中伐木,也能治疗腹痛.大枣、甘草补中扶正,而治利后之虚.一百七十三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上热下寒,阴阳升降不利,腹痛欲呕的证治.3.治法:清上温下4.方药:黄连汤9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虽然方名为黄连汤,但从药味的组成来看,热药重于寒药.为什么要加桂枝.桂枝和干姜,仲景常配合使用,干姜守而不走,桂枝走而不守,这一守一走,上下的阴阳才能交通.第七十一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水,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外有太阳经证,内有膀胱气化不利的腑证;太阳经腑证;太阳表里证;膀胱蓄水证3.治法:发汗利小便4.方药:五苓散5.五苓散的临床应用:第一利水以行津液,第二利湿邪.第七十三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汗后中阳被伤,水停于胃.3.治法:温中通阳,宣散水邪.4.方药:苓桂姜甘汤与370条所载的茯苓甘草汤合参可知有心下悸一证,临床上还能听到振水音;与健脾药交替使用.第七十四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蓄水而致水逆的证治病案:王姓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气往上冲,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则苏醒.小便频数,但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脉沉滑,舌质淡嫩,苔白.辩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冒蔽清阳,以利水通阳,温养心肾之法治疗.方用:五苓散加肉桂.连服九剂,癫痫发作竟得以控制.第一百零六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经邪不解,随经入腑(小肠),热与血结于下焦.3.治法:泻热逐瘀4.方药: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苦寒、咸寒为泄热散结而设.桃仁:配大黄为活血祛瘀而设.桂枝:通阳行气.5.临床应用:第一百二十四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嵩诶锕室.10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抵当汤主之.1.原文释义:脉沉而微是气血凝滞不利的脉象.2.病机归纳:蓄血重证的辨治.3.治法:破血逐瘀4.方药:抵当汤水蛭虫、桃仁、大黄与桃核承气汤的比较:抵当汤以逐瘀为主,桃核承气汤以泄热为主,二者有轻重的不同.病案姓魏,河南人,女性,30岁,1969年患精神分裂症,在家呆不了,住到医院.医院用电疗和胰岛素治疗,病见好转出院.出院后,感觉头皮发紧,就像裹了一层铁箍,这是一个特殊症状,再一个,善忘,记性不好.患者两目呆滞,精神淡漠,经行小腹作痛,脉沉滑.舌苔有一点腻,舌色略暗.内经说瘀血在下,使人发狂;瘀血在上使人善忘.与抵当汤,服后大便泻下臭秽之物,诸症缓减.后来就转方,一个有桃核承气的意思一个有桂枝茯苓丸的意思,一个有失笑散的意思.吃了两剂以后,她的大便多泻下臭秽之物,泻下以后就觉得头上的铁箍就解除了,喜忘症状大大的缓解,再一次来的时候,判若两人.第一百三十五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热与水凝结心下大陷胸汤的证治.3.治法:泻热破水4.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注意煎服法一百三十四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隔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隔,短气烦躁,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中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当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这一条论述太阳误下致结胸或发黄的变证.一百三十一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也强,如蹂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这一条介绍结胸和心下痞的成因以及结胸偏于上的证治.3.治法:泄热破结,增液舒经.4.方药:大陷胸丸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甘遂一百三十八条小结胸病,正在心,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痰热结于心下11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3.治法:泻热涤痰开结4.方药: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括楼实一百四十一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e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这一条讨论五苓散轻证;寒痰冷水凝结的寒实结胸的证治.3.治法:散寒逐饮开结4.方药:三物白散巴豆、贝母、桔梗一百五十一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如,但气痞耳.1.原文释义:紧即是寒2.病机归纳:伤寒表实误下而成痞.一百四十九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原文释义:这一条论述误下少阳后出现的三种情况.2.病机归纳:误下少阳,气机痞塞心下;痰气痞3.治法:辛开散脾寒,苦降泄胃热,甘调补益中焦;酸苦涌泄为阴,辛甘发散为阳.4.方药: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大陷胸汤5.临床应用:本方给治疗胃病开了一个方法.因为此病单纯寒或热都好治,就怕寒热错杂,治热它有寒,治寒它有热,一会儿用香砂六君子,觉得好一点,好像又不行,又烧心烧得厉害,吐酸水吐的厉害了,用之又热了,赶快用黄连清清胃火,一清,酸水少一点,嘈杂好一点,大便又拉稀了,还是寒热错杂,不平衡的问题.一百五十七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水气痞的证治3.治法:辛开苦降,但辛的力量较大4.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干姜一两一百五十八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1.原文释义12。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概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太阳的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
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
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那么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
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
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
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关于气,也就是太阳的阳气。
我们说它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它是输布于体表的,它的功能是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因为人体体表的面积最大,所以这种阳气如果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
伤寒论病例总
伤寒论病例总 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某男,68岁,因操劳过甚而感邪发病,发热头痛,无汗,浑身关节皆痛,已二三日,曾自服西药土霉素等未效。
刻诊:两脉浮紧带数,舌苔薄白,身灼热无汗,微喘,气息稍粗,骨节酸楚烦疼较甚。
治宜:A桂枝附子汤 B麻黄汤C大青龙汤 D葛根汤 E甘草附子汤2.患者自认为感冒,于昨日自服复方阿斯匹林片。
服后汗出不少,衣衫尽湿,今晨反觉全身骨节酸痛,不愿行动;不发热,微恶风,全身有微汗,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宜:A桂枝附子汤 B桂枝新加汤C桂枝汤 D甘草附子汤 E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3.于某,男,40岁。
一周前患感冒兼肠炎,腹泻一日7~8次,发热,腹胀,头痛,经用氯霉素治疗后,虽腹泻已止,但腹胀,腹痛,呕吐仍不减轻,头痛,畏寒,怕风,身亦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A葛根汤 B葛根黄芩黄连汤C黄芩汤 D葛根加半夏汤 E黄芩加半夏生姜汤4.患者顾某,忽感风邪,始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继则翕翕发热,头项强痛,腰臀酸楚,自服发汗药,而汗出淋漓,小便较少,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当用:A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B桂枝加附子汤C桂枝加葛根汤 D桂枝新加汤 E药甘草附子汤5.患儿恶寒发热2天,伴咳嗽气促,咯吐黄稠痰,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胸中烦热,身热汗出,口渴引饮,二便尚可,舌苔黄,脉浮滑数。
宜用:A麻杏石甘汤 B葛根芩连汤C小青龙汤加石膏 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以上均不是6.黄某,男,初患外感,发热,头痛,微咳,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大便稀溏,日五六次,胸闷欲呕,腹胀不痛,投以藿香正气散三剂未效,来诊时,证见胸中烦闷,腹不胀而觉脘部痞塞不舒,嗳气有食臭味,肠鸣即欲大便,便色淡黄,水样便中夹有不化的食物残渣,无异臭,日五六次,量不多。
脉濡数,苔薄白,宜用:A葛根汤 B黄芩汤C桂枝人参汤 D黄连汤 E生姜泻心汤7.患者,男性。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释文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释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的典型特征,是脉象浮、头项部位疼痛转动不柔和并且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怕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不管是否已经发热,出现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
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
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
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称为温病。
如果在使用发汗法以后,热势更高,就称为风温。
风温的证候,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常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言语困难。
此时假如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则大小便失禁;假如误用火法,轻则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而手足抽掣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这就一误再误了。
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病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太随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
【注释】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
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③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太隔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涪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随病的辨证提纲。
太随病就是太随经脉受病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
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随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隔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
头为诸随之会,少隔并随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
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隔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
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
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
恶寒是太随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随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颈的说法。
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
太H 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随被郁,尚未伸展,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随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原文】太随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注释】①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
”就是和缓的意思。
②中风:伤风。
与猝然晕倒、口眼斜、肢体不遂的中风不同。
【译文】太随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随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原文】太随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除随俱紧①者,名为伤寒②。
【注释】①脉除隔俱紧:隙隔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二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
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是浮紧,那么,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
中医学《伤寒论选读》-各章自测题及答案
绪论一、单选题1、《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时期。
①先秦②西汉末年③东汉末年④南北朝2、最早整理编次《伤寒杂病论》的是()①王叔和②林亿③庞安时④方有执二、填空题1、第一个校定《伤寒论》的人是。
第一本逐条注解《伤寒论》的书是的。
2、伤寒六经辨证体系以为纲,以为目。
3、三阳病的治疗以为主,三阴病的治疗以为主。
三、名词解释1、越经传2、直中3、两感4、并病四、问答题1、试述中医“伤寒”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一、单选题1、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的鉴别要点是()。
①发热与否②汗出与否③头痛与否④恶寒与否2、服桂枝汤,仍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当用()治疗。
①桂枝汤②桂枝加附子汤③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二、多选题(选择两项或两项以上正确答案)1、伤寒发生传变,出现的症状有()()()()()。
①脉数急②脉静③发热不恶寒④颇欲吐⑤躁烦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得衣,属于()()()()()。
①真热假寒②真寒假热③外寒内热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⑤“寒在皮肤,热在骨髓”3、太阳病治疗后,出现哪些症状仍可用桂枝汤治疗?()()()()()①漏汗不止②大汗出,脉洪大③气上冲④反烦不解⑤脉促胸满三、填空题1、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
2、太阳病,头痛,,,恶风,桂枝汤主之。
3、喘家作,桂枝汤加、佳。
4、坏病的治疗原则是。
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脉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四、名词解释1、坏病2、痸(瘛)瘲3、阳浮而阴弱五、问答题1、桂枝汤的煎服法和药后护理有哪些特点?2、三种太阳病轻证的症状和病机有何不同?如何治疗?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一、单选题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但浮,与()。
①桂枝汤②麻黄汤③小青龙汤④小柴胡汤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与()。
①承气汤②麻黄汤③桂枝汤④柴胡汤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厚朴与人参的用药比例为()。
第一章辨太阳脉证并治课件-PPT文档资料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分部诗】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思考:为什么原文没有提到“发热”? 这对于我们具有现代医学知识者来说, 非常好理解。也说明仲景观察之细致入 微。
除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之外,还 有哪些病证呢?
恶寒:风寒外束,卫外不能温煦。 太阳病的主脉——脉浮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 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因此,我认为总体而言,中风的表现在症状上的确比伤 寒要轻许多。此说仅供参考。
所谓的中风、伤寒是不是真的就是冒风、 感寒呢?这仅是古人的认识而已,我们 现在知道,这不过是在这些环境条件下 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已。
由于病邪性质不同,侵邪渠道和部位而 异,个体体质差异及禀赋不同等,在多 数情况下是不同感染性疾病的不同表现。 如上呼吸道疾病中,可能出现不同的表 现。
除了中风、伤寒、温病等分类外,还有 没有其它的内容,如伤湿?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湿 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 恶寒者, 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 也。
[1] 孙思邈 千金翼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 P227
2、由于病邪较重或者传变迅速,出现了一 些新变化,如大青龙汤证、小柴胡汤证、五 苓散证等。 3、宿疾新感出现的太阳病。如小青龙汤 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血管里头充血了, 血里头水份多了,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出汗并不太多,恶风,脉缓者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名为中风。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体痛,呕逆一点也不出汗,这个人的气息不得旁达,,脉阴阳俱紧者上下脉全紧,名曰伤寒。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内传少阳病,若躁烦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6条
当了太阳病,若发汗已误发其汗,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热由里往外蒸,身重身体有湿, 里面不实,多眠睡,鼻息必鼾热往上涌,语言难出热往上涌,白虎
汤证。
若被下者阳明病下而不伤人,但里头不实,下后脏气虚了,小便不利更伤津液,直视下药伤脏气,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失溲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
若被火者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微发黄色一点血色都没有,剧则如惊痫发惊恐时瘛疭时常的抽。
若火熏之黄褐色,一逆误下尚引日但是已经是很重了,再逆指火攻,促其命期。
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根据他这个条文,决不能发汗,泻药也不行,他没有实,实可以。
那么后世,你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实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
什么实啊?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你也说不能下吗?那得该下就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参温补行嘛。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于太阳病;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少阴病。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第8条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使经不传则愈。
第10条
风家太阳中风者,表解而不了了者有些余证,十二日愈。
第11条
病人身太热浮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身大寒,烦渴饮饮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厥深热深,白虎汤证。
第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 浮弱脉,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津液有所损伤,啬啬而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热弥漫全身,合而不开,鼻鸣干呕者气往上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第14条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脖子的运转不自如,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参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主消渴,身大热,是个清凉性的解肌药汤主之”
那么这个方剂呢,麻黄不应该有,有麻黄就是葛根汤喽,后头单有一个葛根汤,药物的分量也不对,这个芍药、桂枝也都应该三两,
他是桂枝汤的加味,就是桂枝汤加上四两葛根就对了,不必喝稀粥。
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机能强其气上冲者给下药以回击,可与桂枝汤安中养液,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气从小腹往胸上冲,不可与之病陷于里。
第16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充血的情形是相当严重,发热汗不出者皮表不开,出不来汗,不可与之也麻黄汤证。
第17条
若酒客病蕴湿热,由里往外蒸汗,不可与桂枝汤它是解外热, 甘温除表热,得之则呕甘药多上壅,再加上温热,里头还有热, 一定要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第18条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第19条
凡服桂枝汤吐者里热吃桂枝汤,一定吐,其后必吐脓血也。
第20条
太阳病,发汗桂枝汤证误用了麻黄汤,遂漏不止大汗亡阳,其人恶风只恶风寒,不发热,是现阴证, 下利清谷,四肢逆厥,小便难体液大量亡失,小便没有,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津液丧失太多了,组织枯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如果这种陈衰的机能反映于表,你就用附子配伍麻黄桂枝这类的药那么比方说少阴病,他有自汗,脉微细,但欲寐,这些情况,那你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虽然无里证,也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你得用桂枝汤加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