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合集下载

全国经典等级考试大纲与样题0512

全国经典等级考试大纲与样题0512

----全等国级中联医考经大典纲理与论样题目录大纲1.《伤寒论》等级考试大纲 (1)2.《内经》等级考试大纲 (34)3.《金匮要略》等级考试大纲 (50)4.《温病学》等级考试大纲 (62)样题1.《伤寒论》等级考试一级样题 (66)2.《内经》等级考试一级样题 (72)3.《金匮要略》等级考试一级样题 (77)4.《温病学》等级考试一级样题 (80)全国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联考《伤寒论》考试大纲制定原则为使全国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联考的顺利进行,题库建设至关重要,而试题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与考试大纲密不可分,而大纲的确定更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一、大纲确定原则1.本大纲的制定参考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学大纲,按照明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条文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取中间十卷,计 398 条原文。

2. 结合原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按掌握、熟悉、了解程度分为一类条文60条,二类条文 60 条,三类条文 278 条。

3.一类条文为纲领性的条文或临床常用有方证的条文,二类条文为需要理解的条文或临床较为常用方证的条文,剩余的条文为三类条文。

二、考试与条文关系一级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一类经典条文的掌握程度与理解程度;二级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一类、二类经典条文所涉及的经典理论的临床应用;三级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课程全部经典条文所涉及的经典理论的理解与综合应用。

三、考试类型的说明(各课程可依据课程特点有适当题型调整)一级考试题型分为以下五种:一为原文默写题,每题 4 分,计 5 题,出题内容如一级考试;二为改错题,每题 1 分,计 10 题,共 10 分;三为填空题,每题2 分,计 10 题,共 20 分;四为选择题,每题 1 分,计 20 题,共 20 分;五为原文理解题,要求先默写原文,然后对原文进行解释,每题 6 分,计 5 题,共 30分。

总计 100 分;二级考试题型分为三种,一为原文填空题,每题2分,计 10 题,共 20 分;二为原文理解题,只对原文划线部分进行解释,每题5分,计 4 题,共 20 分;三为病例分析题,每题15 分,计 4 题,共 60,总计 100 分;三级考试题型分为六种:一为选择题40 题,每题 1 分,共 40 分;二为填空题10 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三为名词解释 5 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四为简答题 4 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五为论述题 1 题,共 10 分;六为病例分析题1 题,共 10 分。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假设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假设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假设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假设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假设被火者微发黄色,剧那么如惊痫,时瘈疭;假设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假设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那么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假设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假设吐假设下假设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假设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假设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那么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假设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资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资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概说●太阳病为外感热病的初始阶段,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故以营卫功能失调为主要特点。

病性属阳属实,病位在表。

●太阳的生理功能特点:●1️⃣阳气较多,正气旺盛●2️⃣职司卫外,统摄营卫足太阳的经络由头经背至足,且与督脉同行背后,故为阳经之长,为诸阳主气,太阳统摄体表营卫二气,具有阻止外邪入侵的重要作用。

●3️⃣六经藩篱,受邪首当太阳居六经之首,主一身之表。

●4️⃣藏蓄津液,主司气化手足太阳经外布于体表,内属小肠膀胱之腑。

小肠分清别浊,膀胱主持人体水液代谢重要器官。

肾阳气助膀胱蒸化津液,达于体表,行于其经,称为太阳之气。

●5️⃣内应少阴,表里互通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主表有赖于少阴实,少阴主里有赖于太阳固。

太阳失固,邪传少阴;少阴里虚,太阳虚馁,易受外邪。

●太阳病的转归●痊愈:一般情况,太阳表证,汗之得法,多表解而愈。

●传经:太阳表邪不解,可入阳明、少阳和三阴(少阴多见)●变证:失治误治、体质盛衰,又称坏病。

●第二节太阳病辨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太阳风寒表实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而有力,外邪入侵,卫气浮盛于表,向外抗邪在脉象上的反应。

●太阳经脉上额交颠,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气运行受阻,故见头项强痛。

●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温分肉”,所以恶寒。

●不一定发热●外感温病初起,卫阳被遏,尚未伸展,可见不发热而恶寒(太阳伤寒证多见)。

当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则可见发热。

●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证●(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寒之邪袭表而风邪偏盛,卫阳浮盛与邪相争故发热。

●风性疏泄,且伤卫阳,卫阳不固,营不内守,营阴外泄,故见汗出。

●卫外不固,且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故见恶风。

●汗出,营阴外泄,脉搏松弛宽缓而呈缓象。

●(二)太阳伤寒证●(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译文】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

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

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

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

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

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

伤寒论直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汇总

伤寒论直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汇总

伤寒论直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汇总讲者:孙洁编辑:东旭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为太阳病的题纲。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还是从经络的六经来的。

太阳经,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但是足经长而手经短,所以六经辨证都是以足经为主,兼及手经。

太阳病重在膀胱经,阳明病重在胃经,少阳病重在胆经,太阴病重在脾经,少阴病重在肾经,厥阴病重在肝经。

同时,六经内连脏腑,所以六经辨证,除了有经病,还有腑病和脏病。

三阳经病有腑病,三阴经病有脏病。

比较典型的,例如太阳腑病的蓄水证和蓄血证,还有阳明腑实证。

太阳为病,主要表现在膀胱经的病变上。

《黄帝内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

”风寒外受,初伤太阳,病在表,故脉浮。

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过巅顶,下循经项背而下臀腨。

膀胱经气为寒邪收束而不利,故见头项强痛;太阳膀胱经气起而抗寒,则温煦卫表之力不足,故而恶寒。

头项强痛是膀胱经气不利的典型症状;恶寒是卫气抗邪的必然反应。

所谓题纲,是指本条所述,为太阳病所共见之症。

下文所言太阳病者,除非特别说明,否则都应该有此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症。

其余六经病的题纲亦是如此。

但诸经题纲症罗列最全者,唯此太阳病题纲一条。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的病因,主要是伤于风寒。

以阴阳而言,风为阳,寒为阴;以致病能力来说,风邪力弱而寒邪力强。

本条即是描述风伤太阳的表现。

太阳经气较盛,有比较强的卫外能力,通常情况下,不会轻易为风邪所伤。

但如果太阳经气不足,或是各种原因损伤正气,卫外不足,风邪就可能伤人为病,直入肌腠。

虽然都是表分,但卫气布于皮表,位置较浅;营气荣于肌腠,位置较深。

正气不足,所以邪气伤人较深,能直入肌腠,所以称为“中风”。

大凡病名有“中”字,多半病位相对较深。

风为阳邪,风邪入于太阳肌表,是两阳相合,故见发热。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就是指太阳中风而言。

风性开泄,故见汗出;风邪所伤,所以恶风。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血管里头充血了, 血里头水份多了,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出汗并不太多,恶风,脉缓者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体痛,呕逆一点也不出汗,这个人的气息不得旁达,,脉阴阳俱紧者上下脉全紧,名曰伤寒。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内传少阳病,若躁烦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6条当了太阳病,若发汗已误发其汗,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热由里往外蒸,身重身体有湿, 里面不实,多眠睡,鼻息必鼾热往上涌,语言难出热往上涌,白虎汤证。

若被下者阳明病下而不伤人,但里头不实,下后脏气虚了,小便不利更伤津液,直视下药伤脏气,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失溲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

若被火者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微发黄色一点血色都没有,剧则如惊痫发惊恐时瘛疭时常的抽。

若火熏之黄褐色,一逆误下尚引日但是已经是很重了,再逆指火攻,促其命期。

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根据他这个条文,决不能发汗,泻药也不行,他没有实,实可以。

那么后世,你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实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

什么实啊?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你也说不能下吗?那得该下就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参温补行嘛。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于太阳病;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少阴病。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使经不传则愈。

第10条风家太阳中风者,表解而不了了者有些余证,十二日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

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十三: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①而恶寒。

【原文】(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原文】(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名为伤寒②。

【原文】(4)伤寒①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②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原文】(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①。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②。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③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④。

若被火⑤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⑥,时瘛疭⑦,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原文】(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原文】(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①故也。

若欲作再经②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原文】(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①上。

【原文】(10)风家①,表解而不了了②者,十二日愈。

【原文】(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原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①,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②恶寒,淅淅③恶风,翕翕④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⑤上五味,㕮咀⑥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⑦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⑧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⑨,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⑩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伤寒论条文1~15条

伤寒论条文1~15条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一)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 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 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点点“在看”哟~。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第一章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2

第一章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2

第一章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2今天开始分享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

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的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伤寒论,及疾病的本质,同时做到中西医汇通。

概论分为三部分:1. 太阳病主证2. 太阳病兼证3. 太阳病类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吴老师的辨证思路,先抓主证,然后在是兼证和类症。

【太阳总论】一:病发于阳,病发于阴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六经辨证是首先分阴阳,这也是外邪进入人体的顺序,先阳--入腑,后阴---入脏。

与六经辨证的顺序是一致的。

这个是正常体质(也称为中性体质或者平人)的人的传变顺序,但是对于有些虚弱的人,外感病会直接入脏,表现为病发于阴。

六经辨证传变顺序:阳经--太阳少阳阳明阴经--太阴少阴厥阴三阳病属腑多实证,三阴病属脏多虚症。

实证和虚证的人都可以从外界感受外邪。

实证感受外邪---太阳病虚证感受外邪---少阴病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感受外邪后,身体表现发热并怕冷的是实证,太阳病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感受外邪后,身体没有发热但是还是怕冷是虚证,少阴病(也有发热伴畏寒发于阴的,是少阴寒化阳虚的人,可以虚阳外越而发热)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来自于《河图洛书》,六是阴数,七是阳数。

这个是一个大概是说法,也说明外感病的周期就是6-7天,自己不治疗,大部分会好,一小部分会传变。

畏寒与恶寒区别是,畏寒一般是指病人特别怕冷,加一些一倍或者是接近一些火源的物体,则能得到很好的缓解,恶寒通常是指病人比较怕冷,增加衣物或者是添加近乎都不能进行缓解小结:虚证也有发热的,比如虚阳外越就可以出现发热的症状,但是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怕冷。

怕冷分为恶寒和畏寒,畏寒与恶寒区别是,畏寒一般是指病人特别怕冷,加一些一倍或者是接近一些火源的物体,则能得到很好的缓解,这类人是发于阴,属于虚证。

胡希恕讲伤寒论全版

胡希恕讲伤寒论全版

胡希恕讲伤寒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二00八年六月概论就说是这个书啊!前圣后贤。

这个书是圣贤留下的,张仲景也算医圣了吧,这是一种看法,这就是所谓的古典经文哪。

那么又有一种看法呢,说这个书叫《伤寒论》,那么主要就是论述伤寒了,不能治杂病。

你像李东垣说(伤寒论)是不能治内伤。

说张仲景长于治外感,认为就是不长于治内伤了。

还有的说《伤寒论》所载的方剂都是古方,古方不能治今病,上次咱们还有人提这个问题。

这些说法呀,统统是错的。

我们解答这个问题呢,就得对这个书怎么来的(进行了解)。

那么我们才能有一个正确的看待的方法,那么这就不能不谈中医的发展的问题了。

中医的发生、发展呢,比较久远。

这个书在张仲景这个时候,距现在快到两千年了,一千六七百年过去了。

那么这个书有这么完整的体系,可见中医的发展那还早的多。

由于那么早,所以中医的这个辨证施治这套东西不是在某一个基础理论上研究出来的,像西医那样,它绝不是。

因为什么呢?当时的时代大家都可以想象出来,限于科学水平它不可能,而且又没有什么好的器具,想要对病变的本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是不可能的。

只能在人身的反映上,就是咱们现在说的证候吧,在这个上面想办法治病,中医的开始它是这么来的。

这么来的,你们想一想这是很不容易了。

那么这个时间的经过它相当的长久,是经过多少个人体,很长一个时间,逐渐的观察,逐渐的实践,他也在这个疾病上看出了一些规律,这个规律呢就是一般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一般的规律呢?咱们这个书就要讲了,这个六经就是的,他说六个类型嘛。

(还有)八纲,这都是一般的规律。

就是疾病基本是共同的,它有一般的反映。

那么古人呢经过很长的时间,他得出很多的结论,尤其首先得出的是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结论,那么在这种一般的规律上他想治病的方法。

当然那个时候也是实验,那个时候就是先从实验来的,他逐渐的实验来实验去,做出了一种很可靠的结论。

在以前记载这些结论的书最较早的就是《汤液经》。

《汤液经》这个书出的尽管晚,但是发展最早了。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LT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释文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释文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释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的典型特征,是脉象浮、头项部位疼痛转动不柔和并且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怕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不管是否已经发热,出现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

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

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

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称为温病。

如果在使用发汗法以后,热势更高,就称为风温。

风温的证候,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常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言语困难。

此时假如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则大小便失禁;假如误用火法,轻则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而手足抽掣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这就一误再误了。

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病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

《伤寒论讲堂实录(上册)》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伤寒论讲堂实录(上册)》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伤寒论讲堂实录(上 册)》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书名页
03 第一章 总论
02 序
04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 并治
陈明教授知识渊博,讲授伤寒论时综观古今各家理论,由浅入深,而且有趣生动,使人有透彻领悟真谛之感, 备受学生推崇。目前陈明教授的课程已经入选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2011年春季开始录像。本书真实地记录 了陈明教授为本硕连读七年制班级讲授《伤寒论》课程的全过程,让读者通过阅读此书,能找到现场聆听陈明教 授讲课的感觉,帮助学生及伤寒论爱好者掌握伤寒论的理、法、方、药。
书名页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第三节 《伤寒论》 的辨证方法
第四节 《伤寒论》 的治则治法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太阳 1
病纲要
第二节 太阳 2
病本证
3 第三节 合病
与并病
4 第四节 太阳
病变证
5 第五节 太阳
病类似证
感谢观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提要:太阳病易好转之时 ——巳至未时,9~15点
理论依据:阴阳学说与天人合一论 研究新领域:时间医学
13
2021/1/12
外感病初起辨证候的阴阳
原文: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提要:外感病初起辨证候的阴阳 发热恶寒——正气能够抗邪——阳证 无热恶寒——正气无力抗邪——阴证
• 相同点:桂枝汤证仍在,治疗不变,仍用桂枝 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30
2021/1/12
二、桂枝汤证的变证
原文: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 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 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 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31服。
容量: • 1升=10合=200毫升 • 1合=20毫升
长度: • 1尺≈23厘米(约)
22
2021/1/12
思考: 桂枝汤是不是只能用于治疗
感冒?
23
2021/1/12
一、桂枝汤证的兼证
原文: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 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

【注释】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

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③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

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

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

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

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

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

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 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

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

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

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 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注释】①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

”就是和缓的意思。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 名为伤寒②。

注释】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

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是浮紧,那么,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

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佐证。

“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②伤寒:太阳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

此属狭乂伤寒, 不是泛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

【译文】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评析】本条讲太阳伤寒症的主症、主脉。

本条在太阳病提纲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伤寒症的主要脉症。

不论已发热,或尚未发热,因风寒等外邪袭表,卫阳被郁,病初起就必然发生恶寒。

未发热不等于始终无热,只是因卫阳郁闭较甚,未能及时向外抗邪,而暂未发热,当卫阳郁闭到一定程度,发热自会表现出来。

发热的迟速,固然与感邪的性质有关,而体质因素尤为重要,不应专责之于邪气。

卫阳郁闭则营阴亦必郁滞,经气运行不畅,则身体疼痛;胃气被外寒所束,不能顺其下降之性,则上逆作呕;皮毛闭塞,肌肤敛束,则脉象浮紧。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症, 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评析】 本条说明太阳病已否内传,应以当时的脉证为据,不要拘泥于日数。

按照《素问•热论》的计日传经说,两日应传阳明,三日应传少阳。

可是 两日并未见到不恶寒,但恶热、口渴引饮等阳明症,三日并未见到口苦咽 干目眩、往来寒热等症,则可断定病邪仍在太阳,而没有传变。

于此,充 分说明了病情已否传变,应以症候为据,决不可以日数印定眼目,这正是 仲景师古而不拘泥于古,理论善 于结合实践的范例,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仲景学说是在《内经》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①。

若发汗已,身灼热②者,名曰 风温③。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④, 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⑤;若被火⑥者,微发黄色,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⑦;若火熏之⑧,一逆⑨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注释】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变症,与后世的外感风温病不同。

④鼾(hm ):呼吸时鼻中发出的响声。

⑤ 失溲(S ①):《仓公传》:“使人不得前后溲。

”又“难于大小溲。

”这里的失溲,含有大小便自遗的意思。

⑥ 被火:误用火法治疗。

火法包括烧针、艾灸、熏、熨等。

⑦瘛疭(ch 1 zcng)手足抽搐痉挛。

⑧若火熏之:形容肤色发黄而晦暗,如烟火熏灼的一般。

⑨逆:治疗上的错误。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

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 后,①温病: 广义伤寒之一。

②灼热: 形容身热很高,如同烧灼。

③风温: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

风温的症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

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

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

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评析】本条讲太阳温病的审症要点,与误用汗、下、火法的变症。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译文】患外感病,若有发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阳经的表现;若有无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阴经的表现。

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

这是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评析】本条根据恶寒发热的不同情况,来判断外感病的阴阳属性和愈期预测。

阴阳是两种不同属性相对的机动代名词,任何疾病或者仅是一个症状都有相对的两种情况,把疾病区分为阴阳两种类型,是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最科学的方法,因而也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纲领。

例如表与里相对,则表为阳,里为阴,动与静相对,则动为阳,静为阴,强与弱相对,则强为阳,弱为阴,热与寒相对,则热为阳,寒为阴,, 这是从大体上区分,如进一步分析,表里虚实之中,又各有阴阳;所谓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因此对阴阳的理解,决不应孤立、机械、固定。

原文】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①上。

注释】①从巳至未:巳,上午九时至十一时;未,下午一时至三时。

从巳至未, 即从九时至十五时。

译文】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在上午九时到下午三时。

评析】本条说明太阳病将要解除的大概时间。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六淫之邪可以伤人致病,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又可以对人的机体发生好的影响而有助于抗邪,因此六经病欲解都各有定的时间。

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是从巳至未上,即现在的上午九时以后到下午三时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这是一日中阳气最隆盛的时候,此时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的阳气而充盛于外,有助于驱散表邪,所以太阳病欲解大多在这一时间。

【原文】风家①表解而不了了②者,十二日愈。

【注释】①风家:凡家字皆指宿病而言,此处只作太阳中风症。

②不了了:就是不清楚、不轻快的意思。

【译文】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症解除后,身体仍感不适者,需待一定的时日, 正气恢复,则可痊愈。

【评析】本条讲表解后精神未爽的,待正复自愈。

风家,指患太阳中风症的病人,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解除之后,还有不爽快的感觉,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余邪尚未全清,二是正气尚未全复。

这时不必服药,等待数日自会完全痊愈。

所谓十二日愈,乃约略之词,不能看成定论。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①,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②恶寒,淅淅③恶风,翕翕发热④,鼻鸣⑤干呕⑥者,桂枝汤主之。

【注释】①阳浮而阴弱:有释为病机,有释为脉象,两说俱可通。

主脉者又有浮沉与尺寸两种意见,根据本条及其他有关条文的内容相衡,应以寸浮尺弱的解释理由为优。

②啬啬(se se):悭吝畏怯貌,形容恶寒畏缩的状态。

③淅淅:风声,如冷雨凉风侵入肌肤的感觉。

④翕翕(Xi x i)发热:形容发热的轻浅,病人感觉像羽毛披覆在身上一样。

⑤鼻鸣:鼻中窒塞,气息不利而发出的鸣响。

⑥干呕:呕而无物,叫做干呕。

【译文】太阳中风症,脉象寸浮而尺弱,寸脉浮的,自有发热,尺脉弱的,自会汗出。

病人啬啬然恶寒,淅淅然恶风,发热好像皮毛披覆在身上一样,并伴有鼻息鸣响和干呕等症状,可用桂枝汤主治。

【评析】本条进一步阐述太阳中风症的脉症特点,并提出主治方剂。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①三味,以水七升,微火②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③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④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⑤令一时许,遍身漐漐⑥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⑦,半日许, 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⑧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两、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⑨, 酒酪,臭恶等物。

注释】①咀:古代的制剂法。

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如黄豆大,入水煎煮, 现在多用刀刃切成饮片。

②微火:取和缓不猛的火力,使不沸溢。

③适寒温:使冷热适当。

④歠(chub)方中行曰:“大饮也。

”就是大口喝的意思。

⑥漐漐:《通雅》云:“小雨不辍也。

”形容微汗潮润之状。

⑦小促役其间:略缩短服药间隔时间。

⑧周时: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称为周时。

⑨五辛:《本草纲目》:大蒜、小蒜、韭、胡荽、芸苔。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只要有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症状出现的,桂枝汤则可主治。

【评析】本条为桂枝汤症的主要症状。

太阳主表,统辖营卫,是人身最外的一层。

其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风寒之邪外袭,太阳首当其冲,因之头痛为必有症状。

风寒束于太阳之表, 人体正气与邪相争,所以既恶风寒,又有发热。

但是由于人的体质不同, 腠理的疏松致密不一,因而有自汗、无汗之异。

本症头痛发热,恶风自汗, 为太阳中风的典型见症,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

头痛,三阳病皆有之,其区别已说明于前。

发热,三阳病也皆有之,太阳发热必恶风寒,阳明发热不恶风寒,少阳则寒热往来。

自汗出,太阳病、阳明病皆有之,太阳汗出为邪在表而肌腠疏松,阳明汗出是邪在里而热蒸液泄。

这也是应该区分的。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注释】①几几:俯仰不自如貌。

《刺腰痛论》曰:“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

” 蜈蚣藤【译文】太阳病,项部连背部强直拘急,俯仰不得自如,反而出汗恶风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为太阳中风兼太阳经脉不利的症治。

太阳病兼项背强症,大多是无汗恶风,这是因为太阳经脉循行在脊背之间, 风寒外柬,太阳经脉阻滞,经气不利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