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皂苷钠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叶皂苷钠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脑出血早期应用七叶皂苷钠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00~2005年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和61%( P<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1.7%和13%(P<0.05)。
发病14 d,治疗组血肿有所吸收,周围有轻微低密度区(水肿);对照组血肿吸收不明显,周围水肿明显。
结论七叶皂苷钠能够促进血肿吸收,明显抑制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并且显著缩短水肿带的消失时间,对脑出血急性期有明显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Observing theclinical curative effectofSodium aescinate therapy in cerebral hemorrhage early.Methods Gatheringthe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92 cases between 2000~2005 in the hospital.Divided theminto cure group and comparison group,then compared the effect.Result Theeffici-ent rat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81%and 61%(P<0.05).The death rates are 1.7%and 13%.In The first 14 days of illness onset, the patients’ hematomas were absorbed in the cure group,There was minor low-density area around(edema).Compared to the comparison group, the hematoma contraction was unobvious, the edemas in around area were obvious.Conclusion Sodium aescinate can Promote hematoma absorption, control Cerebral edema come and worse obviously, andreducethetime ofthe edema area to disappear obviously.It has distinguished curative effect to cerebral hemorrhage in acute phase.
【Key words】Cerebral hemorrhage;Cure;Sodium aescinate;Mannitol
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率为每年60/10成~80/10万,在我国约占全部脑卒中的30%~40%,急性期病死率高达40%[1]。
脑出血血肿本身增加了颅内容积,而血肿周围组织缺血缺氧,可引起严重的脑水肿颅内高压,严重的脑水肿常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减少死亡率,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本院采用七叶皂苷钠联合甘露醇并减少甘露醇用量治疗脑出血40例,单独使用甘露醇治疗40例,对照研究二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①收集2007~2009年急性原发性脑出血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打描证实;②性别不限,年龄不限;③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丘脑或脑叶;
④出血量在40 ml以下。
1.2 一般资料92例脑出血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对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脑出血昏迷及无神经功能缺损者不列入。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9~82岁,平均(60±14)岁,出血量20 ml以下者19例,20~40 ml者27例,对
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40~79岁,平均(58±15)岁,出血量<20 ml者22例,20~50 ml者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及临床症状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3 影像学检查均在发病第1、14天行头颅CT检查。
1.4 疗效评定标准全部患者均于入院1 d内和治疗14 d后各评价1次,参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2]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 ~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
1.5 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1、3、5、7 d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动态检测综合扰动系数。
采用BORN2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重庆市博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使用方法:首先安装电极,测量电极分别安装在被测试者头的左右两侧,额部电极安放在眉正中上 2 cm处,枕部电极安放在乳突与枕骨粗隆连线中点;用75%医用乙醇在电极安放处脱脂2次,再在电片的中心涂上专用液,将电极片平衡地粘贴在皮肤表面,前额粘贴2个,后枕1个,在床旁监测,应用曲线和直方图的方式显示监测信息,每日监护0.5~1 h,连续监护7 d。
1.6 统计学方法对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动态检测综合扰动系数均数,标准差(x±s) 表示,并以SPSS 8.0统计软件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综合扰动系数比较(见表2)
2.2 影像学检查比较发病第14天,治疗组血肿有所吸收,周围有轻微低密度区;对照组血肿吸收不明显,周围水肿明显。
2.3 副反应治疗组个别患者见头晕、面红,其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有两方面因素非常重要。
一方面是不同部位的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另一方面是血肿压迫周围组织后引起水肿,破坏脑组织,引起功能缺失。
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关键是如何促进血肿吸收、抑制水肿形成及减少神经功能的缺失。
临床常使用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减轻脑细胞损伤,从而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甘露醇为治疗脑水肿常用药。
它通过渗透作用使脑组织脱水,减轻脑细胞周围水肿及间质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
但是大量或长期使用甘露醇可导致水盐代谢失衡和急性肾功能损害,且甘露醇治疗脑水肿有反跳现象,有时甚至加重脑水肿。
因此临床使用受限。
七叶皂苷钠系娑罗子植物提取的药物,主要成分为三萜皂甙,其作用机制为类皮质激素样抗炎、抗渗出、消肿胀及对抗磷酸组胺和缓激肽等炎性介质,稳定血管内皮细胞,清除自由基[3]。
增加静脉张力,改善微循环,为非渗透性脱水,无利尿作用[4],且作用时间持久,停药后或用药间期无脑水肿反跳现象,亦不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因而能持久减轻脑水肿,从而恢复脑细胞功能。
章春园等[5]研究发现加用七叶皂苷钠比单用甘露醇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使血液黏滞度下降,血液黏滞度下降能使血流速度加快,脑血流量提高,脑微循环灌注改善,加快了血肿的吸收。
谢晓利等[6]研究发现七叶皂甙钠能减少血脑屏障和功能的破坏,通过增强能量代谢,改善细胞内外Na+/K+分布,减少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的水分,减轻脑水肿的发生。
Guillaume等[7]研究欧马栗提取物HCE(其中含质量分数70%的七叶皂苷)发现,HCE具有抗自由基作用,提示七叶皂苷钠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来改善出血引起的后续脑损伤的发生,加速脑组织的自身修复。
笔者通过对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分析证实应用七叶皂甙能够明显抑制脑水肿的发生、发展,从而降低血肿周围水肿带对脑组织的损伤,对血肿周围缺血区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使血肿吸收时间缩短。
通过应用七叶皂甙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出血后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 Hiai S,Yokoyama HH.Effect of esein on adrenocrorticotropin and corticosterone levels in rat plasma.Chem Pharm Bull,1981,29:490.
[4] 欧书锦,常会民,吕忻江,等.七叶皂甙钠对高血压脑出血脑血流量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116-117.
[5] 章春园,包仕尧,温仲民.L七叶皂甙钠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研究.中国血液流变学杂,2003,13(2):144-152.
[6] 谢晓利,刘云会,薛一雪,等.七叶皂苷钠抗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作用及其机制.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2):173-176.
[7] Guillaume M,Padioleau E.Veinotonic effect vascular protection anti-inflammatory and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properties of horse chestnut extract.Arzneimitteforschung,1994,44(1):25-35.。